标题:衣中宝珠(047)如何证阿罗汉 内容: 42;42(259)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 思惟何等法?」这里的「无间等法」是指见道位。 刚才讲,见道的人不会有哪一个瞬间没有见地,包括生病很痛苦的时候,有利害关系的时候等等,他的见地都不会消失掉。 初果向讲佛法可以讲得很好,但是他有时候没有办法检查出自己的凡夫我见,还会用「五阴是我、是常」或者认为「某些行为模式是无法改变的」这种说法来做为染污行的理由。 初果人绝不会这样做,所以说这种见地是「无间等法」。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初果,应该用这个标准来检查自己。 「方便」就是好方法的意思。 摩诃拘絺罗这里是在问,想要见道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要去思考什么东西。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舍利弗说:「如果修行人还没有得到无间断的见地,想要求证无间断的见地,应该努力去思维五受阴(有执受的五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为什么呢? 这是他应该做的。 如果修行人这样努力思维,便可以证须陀洹果。」痈,就是皮肤底下有脓,还没有挤出来,让人很不舒服的。 刺,《地论》作「箭」,箭刺到肉里,那是很痛的。 如杀,像刀子在割你一样,相当于《地论》的「恼害」。 《杂阿含经》通常没有「如病、如痈、如刺、如杀」这些字,因为这都属于苦的范围。 简单的说,想证初果的人应该努力观察五阴的无常、苦、空、非我。 这里并没有提到打坐修定,也没有提到应当受什么戒律,而是观察生命的核心真理。 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 已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亦当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证须陀洹之后,想证斯陀含的话,应当思维什么呢?」舍利弗答:「应该努力去思维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这样就可以证得斯陀含果。」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 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证斯陀含之后,想证阿那含的话,应当思维什么呢?」舍利弗答:「应该努力去思维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这样就可以证得阿那含果。」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拘絺罗! 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当复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是所应处故。 若比丘于此五受阴法精勤思惟,得阿罗汉果证。」摩诃拘絺罗又问:「证阿那含之后,想证阿罗汉的话,应当思维什么呢?」舍利弗答:「应该努力去思维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这样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由此可见,解脱道的核心法义就是五阴无常、苦、空、非我。 这说明,如果一个人用这个方法证了初果,他一定知道用什么方法证阿罗汉。 但是为什么有人是初果,有人是二果、三果、四果? 证初果是见地上的成就,只有断掉见所断烦恼,还有修所断烦恼,那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断掉它们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方法都是一模一样的。 就好像路怎么走你已经知道,但是还要一步一步地去走。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 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摩诃拘絺罗又问:「证阿罗汉之后,应当思维什么呢?」舍利弗答:「阿罗汉为了得到还没有得到的法,证还没有证到的法,并且安住于所证的功德受用当中,仍然会思维五受阴(有执受的五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慧解脱阿罗汉还没有证得灭尽定,他们为了证得灭尽定,仍然要继续思维五阴无常、苦、空、非我。 所有的阿罗汉为了让自己安住于有余涅槃,也会继续思维五阴无常、苦、空、非我。 这部小经告诉我们,声闻的修证方法,不能离开「五阴无常、苦、空、非我」这个见地。 这里根本没讲要修习禅定,不是禅定不重要,而是在从二果证到三果的时候一定会发起初禅,所以不需要刻意去修。 它的原理是,努力观察五阴无常、苦、空、非我,自然会离开对五阴的贪爱。 初果人一旦离开欲界贪爱,自然会证得初禅。 发布时间:2020-07-04 17:05:2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