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什么会最终会退失菩提心? 内容: 一个人死前学了十二年佛教,仔细念经、吃素、放行、在寺院自告奋勇。 后来我病得很重,很痛苦。 他说他生病的原因是:第一,"代表众生受苦"的愿望太大了,他没有能力这样做;第二,他在寺院当义工,修持谦卑,他的怒火在心里。 我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先进的人最终会失去他的菩提心。 为什么会最终会退失菩提心? 许多僧侣:为什么进步的人最终会失去菩提的心? 在这个故事中,20亿耳人渴望解脱,但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勇敢而勤奋地学习37种道家的产品。 当他准备失去信心时,因为世界的美好根的成就,也是他应得的时刻,所以他觉得佛陀要启发他。 佛陀是一切智智者,知道二十亿耳尊者在家时好乐弹琴,就用他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弹琴譬喻,为他开示修学之道:太紧,琴弦会断;太松,弹不出悦耳的琴声。 只有将琴弦调得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才可以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修行也是这样,依着中道持续不断地精进,当因缘和合,必能摄入真谛,证入涅槃。 尊者二十亿耳听了佛陀的微妙开示后,依着中道学法,不著于乐、不取于苦,不过于精进也不放逸,就这样持续安详地修学三十七道品,很快就得到摄于真谛,证入涅槃。 所以,我们修学要行于中道。 退失菩提心,是因为他对佛法还未建立稳固、透彻的正见。 为什么这样说? 比如,他发愿要代众生苦,但当身体违和时就怀疑是否自己力量不够,因发了这个愿才令自己得病? 他对身体贪恋,放不下我执,对为什么要发愿“代众生苦”可能还没弄明白。 菩提心,就是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何能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首先必须经历种种苦难的磨炼:要经受修行上的种种历练;要承担无始以来种种不善业的果报;要坦然面对一切境界,逢苦不忧。 只有做到逢苦不忧,方能学习做到“代众生受苦”。 其实,代众生受苦是一种愿力,并不是说我们有这种愿力就真能代众生的业。 业的本性是自作自受。 若业能让别人代受,那佛菩萨就都帮我们代受了。 “我”不可得,我们所受的业,都是我们的虚幻执著而已。 因为我们有虚幻执著,就有种种苦乐之业。 若无虚幻执著,一切如梦如幻! 一个人若是未能建立缘起的正见,所发“代众生苦”的愿就不坚固。 一旦境界来了,就会起怀疑。 因为他的知见还未能建立,而因缘又不能恰如其分地支持他,当身体不舒服时,他就会怀疑自己的发心,甚至怀疑自己的修行。 当他怀疑了,就会有压力;当压力得不到开解,就会郁闷、抑郁,自然也就引生身体的各种不适。 压抑、郁闷不是忍辱。 当我们有力量时,还可以表现得自己很有修养;若没有力量时,就会如火山爆发。 小结:为什么会最终会退失菩提心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发布时间:2020-06-30 17:32:3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