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衣中宝珠(045)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 内容: 39;39(256)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时,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说。」这里的两位主角都是阿罗汉,一位是舍利弗尊者,一位是摩诃拘絺罗尊者。 有一天摩诃拘絺罗尊者来看舍利弗,对他说:「我有句题想要请教你,你现在有没有空,可不可以为我解说?」舍利弗尊者说:「你就请问吧。」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 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 谁有此无明」。 这句话的重点是在问「什么是无明?」无明是十二因缘法的第一支,舍利弗说:「无明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摩诃拘絺罗又继续问:「不知道什么?」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 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不知。 舍利弗说:「色是无常,但他并没有如实地观察而知道……」如果你只是读经教,知道色法无常,这不行。 一定要现实去观察,观察以后,用逻辑归纳法和逻辑演绎法得到结论。 磨灭法和无常的意思差不多,它会被慢慢地消耗,到最后不见了。 无常、磨灭、生灭的意思都差不多。 不知道受、想、行、识的无常、磨灭、生灭也一样在无明的范围。 摩诃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 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不见」可以理解成不现观。 「无间等」就是说你对这个东西的认识是没有间断的,没有间断只有见道的人才做得到。 我们讲过只要有渗漏就会有间断。 比如一个人平时都很好,但碰到利害,他就会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或者说「任何人在这个时候都会这么做」之类的话,用凡夫我见替自己辩护,这样就是有渗漏、有间断。 这都不是见道者的功德。 见道者断了三缚结就是真真实实地断,连半秒钟都不会把凡夫我见冒出来。 所以一旦证初果就是扎扎实实的,做梦、生病、痛苦的时候,比如快要死掉的时候统统都不会有间断,更不要说是遇到利害关系的时候了。 利害关系没什么,只是为了要升官或者只是为了要搏得某个人关爱的眼神就要去打击另一个人,然后又讲出一大堆理由来,用五阴有恒常性去建立你的理由。 比如「任何人在这个时候都会这么做」。 如果你认为你的行为模式是不可改变的,就等于在主张「行」是常住法。 我们修行就是要修正这个「行」,因为「行」是无常法,你才有可能把行为模式修成清净。 如果现在碰到某种因缘,你就一定会做一些小人的勾当──当然你不会承认那是小人勾当,只是觉得一定得这么做,不管什么不正当的手段都是许可的。 当你这么以为的时候,你就是认为行为模式是常住法。 把这个做为自己做事的理由就是「有间断」,你的正见就被凡夫我见所间断。 这件事你要分得很清楚,只要有这种情况发生就不是初果人。 只要不是初果人,在舍利弗的观点来看都是有无明。 「愚」「暗」「不明」意思都差不多。 「成就此者,名有无明」,有这些情况就是有无明。 又问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 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什么叫明?」刚才是无明,反过来就是明,不知道是无明,知道就是明。 知道什么? 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 受、想、行、识〔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知。 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知道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磨灭法、生灭法,统统都如实而知,这样就是明。 「见」「明」「觉」「慧」都是「知道」的意思。 重点是在「无间等」,刚才已经解释了,无间等就是没有间断。 到这个地步才可以称为「明」。 所以这是在讲知见。 「无明」又可以分为很多种,现在讲的无明是见道位要断掉的烦恼。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无明」之后还要看它的上下文,有时候无明是指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这种无明称为「一念无明」;还有佛菩提道上的「无始无明」,大乘见道以后你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然后在修学的过程中你要修习一切种智,也就是说一切种类的功能差别你统统都要知道,它跟尘沙惑相应,无明就像尘沙一样多。 未大乘见道的人完全没有一切种智,已经大乘见道的人就只知道一丁点,要一点一滴地去证,直到成佛。 这也都是在无明的范围,是无始无明。 解脱道的无明总称为「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又可分几种,有的是在见道时断掉的,像三缚结;其它会障碍你证阿罗汉的无明,属于修所断烦恼。 这部小经所讲的无明是见所断烦恼,以三缚结作为代表。 佛经中某一个名词常常会在不同的经文中有不同意思,你要习惯这一点。 40;40(257)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时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少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说。」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复云何为无明? 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谓色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不如实知。 受……。 想……。 行……。 识不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不如实知。 摩诃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 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又问舍利弗:「云何为明? 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明。」又问:「何所知?」舍利弗言: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如实知。 受……。 想……。 行……。 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如实知。 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这个经和上面的经大同小异,也是摩诃拘絺罗问什么叫做「明」,什么叫做「无明」。 所以这个经我们就不解释了。 41;41(258)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 时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所谓无明,无明者为何谓耶? 谁有此无明?」舍利弗言:「不知是无明。」「不知何等?」谓色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 受……。 想……。 行……。 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 摩诃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如实见,不无间等,若暗,若愚,是名无明。 成就此法者,名有无明。 又问:「明者云何为明? 谁有此明?」舍利弗言:「知者是明。」「为何所知?」舍利弗言: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受……。 想……。 行……。 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摩诃拘絺罗! 于此五受阴如实知,如实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 成就此者,名为有明。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四十一经内容也差不多,不用再解释了。 发布时间:2020-06-27 17:04:4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