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衣中宝珠(044)九智 内容: 「九智」──能于诸行遍知超越复次,有九种智,能于诸行遍知超越:谓诸行流转智、诸行还灭智、杂染因缘智、清净因缘智、清净智,及苦智、集智、灭智、道智。 《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是在解释刚才那两个小经。 有九种智慧,能够在有为法中普遍地了知、超越有为法的系缚。 这九种智就是从「诸行流转智」一直到「道智」。 接下来就对这九种智一一解释。 此中诸行流转智者,略有三种因缘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智:谓喜集故,触集故,名色集故,随其所应,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识集。 即此三种因缘灭故,三种行灭,是名诸行还灭智。 第一种,诸行流转智。 它有三种因缘集(聚集、招集)。 诸行就是各种有为法的意思,诸行流转就是指有为法一个接一个地出生,越滚越大。 比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生缘老死。 这就是流转门。 有三种因缘,一切有为法会聚集出来,招集痛苦和烦恼,明白这个道理,称为「诸行流转智」。 这三种因缘集指的是喜集、触集、名色集。 「一切行」,在这两部小经里只讲到色、受、想、行、识,但是如果仔细观行的话,你会发现,一切有为法都可以适用。 「喜」就是爱。 喜、触、名色对应的就是十二因缘里的三支。 名色是十二因缘中的第四支,接着是六入、触、爱。 这里没有讲「六入」。 由于这三种因缘的聚集,色、受、想、行、识也就聚集出生了。 如果这三种因缘消灭的话,三种行也就会断灭,明白这个道理,称为「诸行还灭智」。 这是第二种智慧。 杂染因缘智、清净因缘智及清净智者,谓于爱味、过患、出离,如前应知。 四圣谛中苦等四智,如前分别圣谛道理,应知其相。 接下来讲杂染因缘智,清净因缘智及清净智者,这三种智慧分别和爱味、过患、出离相应。 懂得了爱味是杂染因缘,这就是杂染因缘智;懂得了五阴会产生过患,这就是清净因缘智;懂得了离开五阴的系缚,这就是清净智。 以上这五种智慧,加上四圣谛,一共就是「九智」。 于异生位修前五智,圣速证后四圣谛智,由证彼故,能于诸行如实了知。 又若于前诸智有阙,必定不能以谛道理遍知诸行,要当证得,方能遍知。 若于谛理遍知行智有所阙者,必定不能于上修道,以对治力断诸烦恼,超一切行。 与此相违,乃能超越,是故说言有九种智,能于诸行遍知超越。 「异生位」是指证初果之前。 初果向的定位比较模糊,说成是异生也可以,说不是异生也讲得过去。 因为初果向退堕到凡夫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也不知道他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证初果,所以很多时候讲异生位都包括初果向。 前五智,就是四圣谛以外的五智:诸行流转智、诸行还灭智、杂染因缘智、清净因缘智、清净智。 也就是说,在凡夫位时,主修这五种智慧。 看起来很多,其实就是把《杂阿含经》中所讲的内容另换一种名相重新做了整理和分析。 等到修习了前五智之后,就开始修习后面四种,也就是四圣谛。 「圣」是圣弟子的意思。 等到你能够证四圣谛,你就对有为法知道得很清楚了。 但如果你对前五智的观行不完整,某个部分没有整理清楚或没有观察到,后面四圣谛就没办法证了。 「谛」就是指后面的四圣谛。 也就是说,前面五种智慧是证得四圣谛的基础。 如果对四圣谛的道理不能完整地证得,不能尽所有性,就没有办法证初果,更别说后面的二果、三果、四果。 「于谛理遍知行智有所阙者」就是指初果向,因为他对于见道的道理知道得不完整,这样就没办法往二果、三果、四果进修。 因为从二果向一直到四果向,都算是修道位,一定是把四圣谛完全弄清楚才可以修道。 等到证了阿罗汉就是无学位,在解脱道上已经毕业了,所以又叫「毕地」。 见道要完整,才有办法修道。 三缚结断不干净,修道就不能上路。 一旦见道,就能够把烦恼都断掉,超越这些烦恼。 所以说,这九种智可以让你对一切有为法的体性了解透彻,不再被五蕴系缚。 真观按:最近有人举《瑜伽师地论》卷53 「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企图证明未至定(未到地定)是证初果的必要条件。 上述经教中,「若」这个字已显示,这只是证初果的一种情形而已。 而且,这是在讲戒律时顺带提到。 如果未到地定真是初果的要件,应该在讲初果时专门去说。 例如,此处就是专门讲证初果的要件和初果的功德,但完全没有提到「未至定」,由此可知,未到地定并非证初果的必要条件。 发布时间:2020-06-23 17:05:1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