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探微连载12诸佛智慧 内容: 释觉舟法师 读诵方便品第二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 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舍利弗! 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所以者何?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舍利弗! 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 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舍利弗! 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诸佛智慧这时,世尊从三昧中安详出定,对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非常深广,一切声闻人和辟支佛所不能知。」佛的智慧,见道位以上的菩萨多少知道一部分,刚刚见道的菩萨知道得最少,等觉菩萨知道很多,几乎快要圆满了,比如弥勒菩萨,他已经快要成佛了。 而声闻跟缘觉只局限于各自相应的解脱道内涵,不知道诸佛深妙的智慧。 见道位菩萨,就是已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的菩萨。 经文后面会讲,佛陀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前两者的主体是教导者(佛、大菩萨),后两者的主体是受教者(佛弟子)。 这个佛知见,就是佛智慧,悟入这个佛智慧,便是大乘见道。 所以,佛弟子的修佛之道,准确来说,是从悟、入佛知见开始的。 世尊接下来说:「为什么说佛智甚深无量呢? 因为诸佛在往昔修菩萨道时,都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多闻精进,广修、成就一切甚深诸法,并随宜为他人解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只亲近两三尊佛。 《金刚经》也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连信解《金刚经》都要亲近这么多佛,更何况成佛! 而且还要「尽行诸佛无量道法」,佛行菩萨道时所修的难行苦行,都要做到,少了一个,功德就不圆满。 比如,佛之前入的「无量义处三昧」,还有其它很多闻所未闻的法,他都成就了,这才是佛所成就的佛法。 如果世尊把他知道的佛法都讲出来,一般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世尊接着说:「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观察各种不同的因缘,运用种种的譬喻,演说了无量的佛法,引导众生,使他们离开种种取着。」佛说法时常常会用譬喻,不然听众很难理解,因为很多法义他们根本没听说过。 比方说清净本心,众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清净本心,所以要运用种种譬喻来说明,经文后面会说,清净本心就像是藏在衣服里的一颗宝珠,众生不知道在哪里,但就在他们的衣服里。 这个譬喻里,衣服喻五蕴身,宝珠喻清净本心。 也就是说,清净本心藏在众生的色受想行识里,悄悄起着作用。 像这种譬喻,在佛经里很多;如果没有譬喻,要让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几乎是不可能的。 「引导众生令离诸着」,这也是一个重点,因为众生总是有种种的执着。 比方说,凡夫执着于五蕴;二乘人执着于生死与涅槃,他们觉得生死可怖可畏,涅槃究竟安乐,二者在法相上大有差别,所以一定要取证无余涅槃。 而菩萨修的法门,一定是离开执着的般若波罗蜜,度一切法到彼岸。 也就是说,他站在胜义谛的角度去看待三界万法,没有任何差别对待相,这样就会离开对法相的执着。 不过,即使是已经开悟的菩萨,只要他还没有成佛,就还会或多或少有所执着,所以佛陀要引导一切未成佛的众生,令离诸着。 「所以者何?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前面讲过「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只要种下一点点善根,佛菩萨就会想尽办法让你的善根渐次成熟。 这里的方便波罗蜜,就是他知道你现在最需要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导你最合适。 有时候是劝诱;有时候是给你「逆加持」,让你受到挫折,使你的菩提愿更加坚固。 我们要知道,佛菩萨可不会只用慈悲和蔼的面貌示人,他们有时会示现为怒目金刚,或一个品行很烂的人,让你很不愉快,这时你才有办法修忍辱波罗蜜。 甚至,如果他觉得你是个真正的菩萨,会一辈子都跟你作对,你不管做什么,他都扯后腿,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你才能迅速成就。 你如果还不想精进修行,佛菩萨不会这样对待你,免得你受不了这个苦,一下子就放弃了。 他们都能善观因缘,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来增上你。 不过,这不是一般的菩萨能做到的,必须是成就了一定的方便波罗蜜、知见波罗蜜的菩萨才行。 知见波罗蜜又译为般若波罗蜜,意思是「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是所有波罗蜜的核心。 大乘见道的内容,就是般若波罗蜜;从大乘见道,一直到究竟成佛,都离不开般若波罗蜜的修行,其中又有深浅的层次差别。 世尊接着说:「舍利弗! 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文字很明白,就不解释了。 「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力」是十力,「无所畏」是四无所畏,都是只有佛才证得的不共法,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查佛学辞典。 「禅定」就是心一境性。 一般的禅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简称「四禅八定」),这些是通于外道的禅定。 另有灭尽定,是佛教的出世间圣者才能证得的禅定。 「三昧」,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定慧等持。 这些都是成佛所必证的法。 以上是就文字勉强加以解释,如果你问我「到底是怎样的」,我也答不上来,因为我还没成佛。 大体来说,《法华经》的文字平实易懂,语文不错的人都看得懂字面上的意思,但实际上只是懂得一小部分的义理,不可能完全懂,因为这都是究竟佛说的法,很多深奥的义理都隐藏在文字中。 如果你说自己能看懂全部《法华经》,等于是告诉人家你已经成了究竟佛。 所以,有些经教现在我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念过去就好,这也是熏习,熏习久了,也许哪一天某种因缘的触发,你突然就明白了。 如果你要求说法的人把每一个字都解释清楚,就会有很多地方是强行解释。 所以,我们宁可平平实实地说法,不会的就不解释,跳过去。 最后佛陀总结:「舍利弗! 如来能够针对各种根性的人,巧妙地演说佛法,而且言辞柔软,令听法人欢喜信受。 舍利弗! 总而言之,无量无边的一般人不曾有过的法、难以想象的法,佛都已经成就了。」「止,舍利弗! 不须复说。 所以者何?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佛又说:「舍利弗,你不必多说。 佛所成就的第一稀有、难解的法,是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的诸法实相。」刚才我们讲过,佛经里的法要,有些是只有佛才看得懂,连等觉菩萨都不知道。 所以大家自己看佛经的时候,也是一样,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不要紧,跳过去继续看。 有的人非常执着,哪一句话看不懂,他就是要弄清楚,然后才继续往下看。 那就只有等他究竟成佛的时候才看得完了。 有些东西你就是会看不懂,念过去就好,但你一定要念,这是熏习。 结缘《法华探微》纸本书,请联系正传法师,微信ID:ZCFS2014 法华探微(音频版) 连载11 文殊菩萨重诵赞助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赞赏念诵者 释觉舟法师 发布时间:2020-06-03 17:07:2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