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受以触为缘 内容: 您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一、《杂阿含经》将受阴比喻成什么? 二、有乐触时,会产生什么受? 三、耳识有没有贪心所? 佛学论文写作方法079- 第五章08 先以耳识来说明。 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意根、意识并不专注在声尘,耳识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继续了别下去──这是耳识的“思”心所。 此时,要继续了别多久,便和耳受有关,耳触若是乐触(例如听到悦耳的声音),便会产生耳识的乐受,耳识的思心所,便会决定继续了别下去;如果耳触不是乐触,耳识的思心所,很快就会决定不再了别下去。 读书的时候,若在听音乐,因为这是悦耳的声音,所以耳识不容易关闭,因为耳识没有关闭,所以有时意识便会缘在音乐上面,读书就不专心了。 其他四个识的继续运作,也是准此道理。 因此,前五识也一样有三受。 既有三受,就有贪、瞋。 所以,在百法明门中,贪、瞋也是前五识的心所有法。 《杂阿含经》:“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 缘触生受。 缘受生爱……如是缘耳、鼻、舌、身、意。 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 缘触生受。 缘受生爱。 ”[1]此段是解释缘起法的“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2]。 其中,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称之为外六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称之为内六入处。 经文意义解释如下:因为有色入处和眼入处的缘,而生起了眼识,复因色入处、眼入处与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识的“触”心所。 由于有了眼识的触,便有了眼识的受。 有了眼识的受,又生起了因眼识而起的爱。 耳、鼻、舌、身四个入处的缘,所生的识、触、受、爱等,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有法入处和意入处的缘,而生起了意识,复因法入处、意入处与意识三事和合,而生起意识的触。 由于有了意识的触,便有了意识的受。 有了意识的受,又生起了因意识而起的爱。 [3]简单地说,不管是哪一种识的受,其生成都以触为缘。 (触的生起,则缘于六入。)因为触有乐触、苦触、不苦不乐触,所以便有六识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因为触缘不断地转变,所以受亦不断地转变。 如经教所说:乐触缘生乐受,若乐触灭,受亦灭。 阿难! 苦触缘生苦受,若苦触灭,受亦灭。 不苦不乐触缘,生不苦不乐受,若不苦不乐触灭,受亦灭。 阿难! 如两木相攒则有火生,各置异处则无有火。 此亦如是。 因乐触缘,故生乐受;若乐触灭,受亦俱灭。 因苦触缘,故生苦受;若苦触灭,受亦俱灭。 因不苦不乐触缘,生不苦不乐受;若不苦不乐触灭,受亦俱灭。 阿难! 此三受有为无常,从因缘生,尽法、灭法,为朽坏法。 [4]受阴既是识阴(六识)的心所有法,所以当识阴断灭时,受阴也就跟着不存在了。 识阴在五种状态(简称为五位)中是不存在的:沉睡无梦、昏迷、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 [5]在这五位中,识阴不存在,所以它的心所有法受阴也无法存在。 所以说,受阴是可以灭掉的法。 以下的经文,将受蕴比喻为水泡: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所以者何? 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如是,比丘! 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 比丘! 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所以者何? 以受无坚实故。 [6]这段经文说,受蕴的无常是没有任何例外的,都像大雨时的水泡一样,无有坚实。 所以,若有人企图以任何方法保持受阴(通常是乐受)使之常存,都不可能成功。 不修行的人普遍以受阴为我,例如电影明星往往会以受人欢迎的那种乐受为我,当他过气了,他就觉得自己生存的意义已不复存在,有的人精神失常,也有自杀的。 但受阴无常的现观,跟其他四阴比起来,其实是相对容易的,所以修行人只要读过佛经,还有少许的自省能力,就不会这么主张。 现代主张受阴是我的修行人,主要是前述的“大乐智慧法身”──那是以乐受或受乐者为我,乐受是受阴,受乐者则为识阴。 知苦知乐,则是以下所说的想阴。 参考答案:一、 水泡。 二、 乐受。 三、 有,耳识贪的是耳触所生乐受。 现观的方法请参考《实证佛教修行方法》。 [1]《杂阿含经》卷3 (CBETA,T02, no. 99, p. 18, a10-14) [2]《长阿含经》卷1 (CBETA,T01, no. 1, p. 7, b16-17) [3]此二段所说的缘起法请详见第六章所述。 [4]《长阿含经》卷10 (CBETA, T01, no. 1, p. 61, c11-20) [5]“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唯识三十论颂》卷1 (CBETA, T31, no. 1586, p. 60, c7-8) 此中的五位,是指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睡眠和闷绝。 有人质疑:“正死、生时亦无意识,何故但说五位不行? ”《成唯识论》卷7 解释:“死、生即闷绝摄,彼是最极闷绝位故。 ”(CBETA, T31, no. 1585, p. 38, b1-2) [6]《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8, c9-17) 上期课程:观受阴无常往期视频下载:百度网盘(提取码yxaa): https://pan. baidu. com/s/1uNyzvZ0Uo6fVfN3puJkYqg Youtube(吕真观):https://www. youtube. com/channel/UCrnLo0kkiZEAo9Xs8N2b-Xw 发布时间:2020-05-28 17:04:4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