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野外实用技巧|浙江毒蛇简单分辨(上) 内容: 浙江毒蛇简单分辨(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不知不觉中窗外的景象已经是一片生机盎然,忍不住想要出去踏青的冲动。 虽然野外的毒蛇让人担心,但是有毒蛇类在浙江所有蛇类中仅仅占了 30%,毒液真正对人能产生伤害的仅有 16%(且还包含了3种海蛇,几乎不可能碰到),所以你能碰到的毒蛇的几率非常小。 虽然说的是浙江毒蛇,其实可以参考到华东大部分地区。 本系列共分为上下两篇,介绍浙江所分布毒蛇的快速辨认法,以及和浙江省内易混淆的物种做个对比。 都是个人经验,简单明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要说明几个点:●三角形头不一定是毒蛇,圆形头也不一定是无毒蛇。 要明确就得认到种。 ●毒蛇的毒液是不一样的,不是每种都会致伤致命,只要处理得当几乎不会发生危险。 ●蛇不会主动攻击人,不要故意挑衅或让它感到受威胁。 上篇先说说——蝰科Viperidae1白头蝰Azemiops feae 极其罕见、长相奇特的蛇性格温顺不暴躁习性夜行性,多在春秋两季活动,主要行动在地面鉴别特征浅色脑袋注:有学者依据形态差异(主要是头背部的颜色为白色或黑色)将中国原有的“白头蝰”分为两个物种,即白头蝰(或称白头缅蝰)Azemiops kharina和黑头蝰(或称黑头缅蝰)Azemiops feae。 但初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并不支持这样的划分,而支持两者为同一物种。 因此我们在这里仍使用其原有的名称“白头蝰Azemiops feae”。 中国分布的白头蝰除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外,头背部均为白色为主。 2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 尖吻蝮还有一个名字更为人所知—— 五步蛇当然不是只走五步这么夸张但强烈的毒性和巨大的排毒量造成不少伤残事故使它“臭名昭着”及时的处理和就医,一般都可痊愈性格暴躁,体型巨大习性夜行性,喜在溪流附近,主要地面活动鉴别特征大体型,黑色三角形斑,翘起的吻端3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 应该是浙江伤人最多的蛇类了与人类的活动范围重叠;极好的伪装不爱动的性格;巨大的数量性格相对平稳习性夜行性,爱生活在平原或丘陵的田地中,主要地面活动会游泳潜水,平时盘踞不动,当人靠太近时无预兆发起攻击易与颈棱蛇Macropisthodon rudis(伪蝮蛇)相混淆鉴别特征短尾蝮(有毒):粗短的身形,眼后方的白眉,不封闭的圆形斑,有颊窝。 颈棱蛇(无毒):宽扁的体型,无白眉,封闭的不规则斑,无颊窝。 4台湾烙铁头Ovophis makazayazaya 浙江蝰科物种中的颜值担当当然也极其罕见,主要地面活动性格暴躁习性夜行性分布在浙南、浙西的高海拔山区鉴别特征颜值高(看上图);明显短粗注:浙江省原记录的该物种为“山烙铁头Ovophis monticola(山烙铁头华东亚种O. m. orientalis)”。 有学者依据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将山烙铁头进行划分,其中浙江省分布的物种被改为台湾烙铁头Ovophis makazayazaya(模式产地在我国台湾)。 5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省内及其常见且危险的蛇类,毒性不大但极具攻击性习性夜行性适应从平原到山地,村庄至森林,地面与树上各种生境都有它与游蛇科的微毒(比蚊子咬一口稍稍严重一点)后沟牙毒蛇——绞花林蛇Boiga kraepelini非常相似鉴别特征原矛头蝮:头部三角形,吻端尖,头顶为小而密集的粒鳞;有颊窝。 绞花林蛇:头部梯形,吻端平,头顶9枚大鳞,体型更细长;无颊窝。 6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 伪装成一块树皮的角原矛头蝮一种极为罕见的小型毒蛇目前仅在台州仙居境内被发现习性夜行性,依赖大型石灰岩火山岩的地带鉴别特征眼上方有鳞片延伸形成的角状物与灰色系的绞花林蛇略相似7福建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又叫 焦尾巴(请看图)太过常见,可你却不一定注意到一袭青纱在树叶间是最好的伪装习性夜行性,偏树栖出没于溪流两侧的岩石、灌木鉴别特征浙江有三种主体颜色为绿色的蛇分别是 福建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灰腹绿锦蛇Gonyosoma frenatum后两者均无毒,也偏树栖福建竹叶青:头颈区分明细,头大呈三角形,有侧线(红白或白),红尾巴;有颊窝。 翠青蛇:通身绿色,尾巴不红,无侧线,头颈区分不明显;无颊窝。 灰腹绿锦蛇:通身绿色,头部有黑纹,无红尾巴;无颊窝。 注:有学者主要依据分子系统发育和半阴茎形态研究,对竹叶青属Trimeresurus进行了细分,其中福建竹叶青被归入新建立的“绿蝮属Viridovipera”,但该划分还存在争议。 因此,我们在这里还是使用“竹叶青属Trimeresurus”。 本文虽提到了一些毒蛇与无毒蛇的形态简明区分方法,但还是希望大家在野外与蛇类狭路相逢时, 如果无法确切判断蛇的种类就不要靠得过近进行拍照、记录甚至玩弄,近几年在野外掉以轻心与看似“温顺”的毒蛇亲密接触从而导致的咬伤案例屡见不鲜,血淋淋的案例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前车之鉴。 对大自然,我们应永怀一颗敬畏的心,不去打扰甚至破坏动物的生活是对双方的负责。 生态摄影师王聿凡自然影像中国摄影师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华东自然创始人西南山地签约摄影师从事两栖爬行类动物调查研究用影像观察人类与自然的相处来源自然影像中国NIC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发布时间:2020-05-20 17:09:1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5:5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