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寻找真理,并逐步跨入空性的境界 内容: 智慧照亮人生愿慈爱温暖您的内心欢迎关注慈诚罗珠堪布个人平台,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为——寻找真理,并逐步跨入空性的境界从微观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不能打乱“稻种在前,稻芽在后”的,世人公认的先后顺序;也不能认为稻芽在稻种里面,因为当我们打碎稻种的时候,发现里面根本就没有稻芽的影子;那么,稻芽是不是就像把树苗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去重新栽种一样呢? 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稻种存在的时候,稻芽就是不存在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那么稻种又怎么让它产生呢? 稻种要让稻芽产生,肯定要对它施加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怎么传递过去呢? 比如说:因为有了手机,发射台才能把信号传给它,如果根本没有作为接收器的手机,信号又传给谁呢? 同样,如果稻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那么稻种又给谁起作用呢? 根本没有办法起作用! 这样观察以后,我们就找不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这样一来,稻芽就无法产生了。 依此类推,不管微观的物质也好,宏观的世界也罢,包括量子场对物质产生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进行分析,甚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剖析量子场的存在,如果是存在的东西,就应当有生,那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推导,就可以最终得出万事万物都无法产生的结论。 既然无法产生,也就不可能存在。 总而言之,即使是所谓的“场”,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起作用,一旦更进一步地去分析,“场”的概念也是不堪一击的。 请大家想一想,稻种究竟是怎样让稻芽产生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生物、物理、化学或者其他哪一个学科的角度来解释,到了这个关卡以后,就都行不通了。 学化学的人,在做化学试验的时候,会出现令人惊叹的各种变化。 比如说:在硫酸里面放上铜丝加热,就产生了硫酸铜,原来无色透明的液体——硫酸,此时就变成了蓝色的硫酸铜,但这只是在宏观世界当中才成立的现象,在微观世界当中,硫酸与硫酸铜能不能碰头呢? 要知道,如果它们碰头,就成了同时存在的东西,同时存在的东西相互之间是不可能有因果关系的;但如果它们不碰头,硫酸就不能对硫酸铜的产生起作用。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存在着因果的关系,有因有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善恶因果等等从来就不存在。 当然,在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就要承认因果,要如理如法地取舍因果,但在证悟空性以后,所有的因果关系都消失了,就像佛一样,在佛的境界当中,就没有什么善恶的分别。 一切物质从来就没有诞生过,既然没有诞生,也就没有住和灭的阶段,但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就能产生各种生、住、灭的现象,比如说:在有稻种的地方,没有任何理由就会出现稻芽。 这是谁说的呢? 就是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的,因为我们亲眼看见,农夫把种子撒在田里以后,就从田里长出了庄稼,这是我们眼睛的结论;或者是我们的耳朵告诉我们的,因为园丁说:在这里播下花种以后,就会长出鲜花,如果说这些鲜花从来就没有产生,那我又怎么会听到这些说法呢?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非常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认为只有它们说的才算。 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已经不是一世、两世,一万年、两万年的习气,而是从无始以来就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恶习。 它们一直都在欺骗我们,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相信它们。 实际上,在我们盲目地相信眼睛的时候,就是我们非常愚蠢,对任何事情都不进行任何思维的时候。 上述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怀疑自己,让我们推翻以前所有的,极其顽固的陈旧常识,这样我们就会主动去寻找真理,并逐步跨入空性的境界。 当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眼、耳、鼻、舌的常识以后,就跟佛的理论稍微有些接近了,就开始往佛的思路上走了:我的眼睛所看到的是不是事实呢? 此时不需要佛教理论,借用量子力学的观点,就可以驳倒这一切。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感觉到,原来我们的眼、耳、鼻、舌说了不算! 此时,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找一个更合适的、更有说服力的理论。 这样的理论在哪里呢? 在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里面没有,它们都被量子力学驳得一无是处;而在除了佛教以外的其他东方哲学里面也没有。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所讲的,就是伦理道德、忠孝礼仪等做人的道理;而道教所讲的,无非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类的目标,只有在佛法当中,才有这些答案。 寻找真理,并逐步跨入空性的境界通过佛教理论,首先可以让我们否定眼、耳、鼻、舌的观点,否定以后。 此时,我们就可以依照佛陀所指点的方法,往深层次的空性方向去进行思维,最后就能感觉到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 比如说:虽然这本书明明就在我的手里,我的眼睛把它们分成了一本书和一只手,但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说,它们却是一体的量子场;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虽然看起来是先有书,然后我才能用手去拿它,但在微观世界当中,我的手是无法去抓它的。 通过微观世界的论证,就能让我们进一步了知空性。 虽然这还不是证悟空性,还需要继续修行。 当通过修行,发现通过逻辑推断所得出的结论,佛陀所描述的境界,与自己现在的禅定感受三者,都是一味一体、完全等同的时候,我们就证悟空性了。 这叫做“色即是空”。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慈诚罗珠堪布 发布时间:2020-05-16 17:11:1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0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