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衣中宝珠(033)动摇时则为魔所缚 内容: 25;25(19)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坐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 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 善哉! 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 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比丘! 结所系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 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比丘白佛言:世尊! 色是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如是受、想、行、识,〔是〕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 善哉! 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所以者何? 色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如是受、想、行、识,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 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有一个大家不熟识的比丘请佛略说法要。 佛对他说:「结所系法,宜速除断。 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听完之后,这位比丘很高兴地说:「世尊,我已经知道了。」世尊就说:「你把你知道的东西跟我讲讲。」然后这位比丘就说:「色是结所系法,应该赶快断掉。 受、想、行、识也是结所系法,也应该赶快断掉。」这个时候,世尊就印可了他。 他按照这个法门修,最后证得了阿罗汉果。 什么是「结所系法」呢? 「结」原意是绳结,引申为烦恼。 烦恼有很多异名,「使」和「结」都是烦恼的别名。 「结」是会把你捆绑住的东西,就像烦恼一样,能够系缚你的东西就是烦恼。 前面讲过的「随使使者」,其中第一个「使」是驱使的意思,会驱使你的东西就是烦恼。 「结所系法,宜速除断」,世尊在这里甚至没有解释什么是结所系法,这位比丘就已经知道。 这看上去好像是在表演一样。 如果一个人完全不知道烦恼是什么,也从来没有思考过烦恼这回事情的人,光凭这句话就想证阿罗汉果,那是不太可能的。 26;26(20)染经亦如是说。 「染经亦如是说」,这是一种省略的记录方法,意思是这一经只是把前一经中的「结」改成「染」,整个经的其他文字都一样。 也就是说:有一位大家不熟识的比丘请佛略说法要,于是世尊告诉他「染所系法,宜速除断」。 后面的对话也基本上都一样,这位比丘最后也证得了阿罗汉。 27;27(2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坐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 为我略说法要。 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 善哉! 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 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比丘! 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 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比丘白佛言:世尊! 色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如是受、想、行、识,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 善哉! 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所以者何? 若色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如是受、想、行、识,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这里也是一样,一位大家不熟识的比丘向佛陀请法,佛陀就说:「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波旬」是魔王的名字,引申为烦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会动摇,你就会被烦恼所系缚;如果你不动,就会解脱于烦恼。 佛陀一讲完,这位比丘就懂了。 世尊问他懂了什么。 他说:色动摇就会被魔所系缚,受、想、行、识动摇,就会被魔所系缚;如果不动摇,就解脱于魔波旬。 这一小经,真观怀疑是大乘经。 因为色、受、想、行、识为什么能够不动摇,不动摇不就变成常住法了吗? 之前讲过,五阴一定是无常法,无常就一定是动摇的。 这里的不动摇,和《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一样的。 只有大乘见道的人才能够看到色、受、想、行、识的不动摇。 发布时间:2020-05-12 17:07:54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0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