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衣中宝珠(032)三遍智、断 内容: 「三遍智、断」──发现真相,断除烦恼复次,由三种相,于诸行中应知「无我遍智」及「断」。 何等为三? 一、于内遍智,二、于外遍智,三、于内外遍智。 断亦如是,随其所应。 所谓诸行都无有我,无有我所,亦无有余互相系属,当知如是于内、外、俱遍智及断。 由三种相,于一切有为法中,我们应该知道「无我遍智」和「断」。 这三种相,分别是:内、外、内外(也称为「俱」)。 所以遍智有三种:一、于内遍智,二、于外遍智,三、于内外遍智。 与三种遍智相对应的断也有三种。 于内遍智对应的是「所谓诸行都无有我」。 「诸行」就是有为法,蕴处界诸法都是「诸行」。 在这些有为法中,没有恒常存在的主体,所以叫做「都无有我」。 于外遍智对应的是「无有我所」。 在有为法中既然找不到「我」,当然也找不到「我所」。 因为只有当你把某样东西当成是「我」,才会有属于这个东西所有的功能,或者所有的东西,这叫「我所」。 就好比把五阴—— 色、受、想、行、识—— 当成是「我」,才会说有我的车子、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孩子,这些就叫做「我所」。 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这也是「我所」。 那么,能看到山河大地的是什么呢? 是意识、眼识和眼根,这些都属于五阴,它们都是有生住异灭的,都是剎那变迁的。 但是在我们的语言文字里,「我」是具有同一性的。 总是变来变去的东西,你将它称之为「我」,没有什么道理。 「于内外遍智」对应的是「亦无有余互相系属」,意思是:也并不存在其他包含的关系。 这一句话相当于「不相在」。 《杂阿含经》中常常出现「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意思是指五阴中没有恒常存在的「我」,但它们与「我」存在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五阴和「我」也没有相互包含的关系。 而上面讲的三种「无我遍智」,则讲述了「非我」和「不相在」的道理。 至于为什么没有讲「不异我」,可能是因为「不异我」是大乘法,所以不适合为声闻人讲解。 之前讲观行的时候,我们也讲过有三种观,一种是往内观,一种是往外观,一种是内外都要观。 在这里,往「内」观,就是往自己身体里找;往「外」观就是往外面找;往「内外」观,就是在内和外的关系中去找。 把内、外、俱统统都观察到了,确认都符合事实了,便获得了内遍智、外遍智和内外遍智。 「断」也是一样。 五阴非「我」,蕴处界中也没有「我所」,它们和「我」也并非相互包含。 当你获得这样的智慧之后,你就可以把那些错误的见解断除了。 此中由法住智,得决定遍智,数习此故,舍彼相应所有随眠,得毕竟断。 《瑜伽师地论》卷1 定义:「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所以,「法住智」应该是「法智」的同义词,也就是透过直接观察所得到的现量。 经过大量的观察,累积大量的法智住,发现同类的事物都有同样的特征,终于归纳出普遍的结论,而断掉可能存在特例的怀疑,便能得到「决定遍智」。 这应该是「类智」的同义语。 例如,你观察某些有情,发现他们的五阴无法长存,确定「五阴无常」对他们的五阴适用,这算是法住智。 这个时候,你可能还是初果向。 初果向虽然听说过五阴非我的道理,但如果有人跟他说「可以把色身修成不死之身」,他又相信了。 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确认「五阴无常」的普遍性,他不确定这个道理是永远都适用的,怀疑是否存在某个例外。 他的见地是有渗漏的。 这种情况,就说他没有得到「决定遍智」。 如果想要得到决定遍智,就需要在现实中进行观察,并且要做到「尽所有性」—— 观行要彻底、没有遗漏。 比方说「五阴无常」,大部分佛教徒都听过这句话,但是在碰到境界的时候,不一定都知道什么叫做五阴,也不一定能确认某样东西到底是不是恒常存在的。 只有当你在任何五阴境界中,都知道这是五阴的某一个部分,确认它绝对不能恒常存在,一定是无常。 这时候,才说你得到了「决定遍智」。 对于五阴的「无常、苦、空、非我」都得到「决定遍智」,才是初果人。 初果人虽然有决定遍智,可是他仍有欲界贪爱,没有办法完全断除。 所以他还需要「数习」—— 让自己一直浸淫在「五阴无常、苦、空、非我」的法义中,一直去观察五阴能够出生的痛苦和过患。 这样,只要他对境界生起贪爱,就能立刻察觉,并且警告自己:「这个贪爱会引起痛苦,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最后还是一场空。」这样不断地去熏习、观察,久而久之,就可以「舍彼相应所有随眠」,舍去和三界贪爱相应的烦恼。 「随眠」这个词用得很好,表示目前没有现行的烦恼。 比如某个贪爱你还没有断掉,它有可能现行,也有可能不现行。 当你吃得饱饱的时候,拿一再好吃的东西给你,你也不想吃。 这个时候,你的食欲就没有现行。 可是等到你肚子饿的时候,再看到好吃的东西,你又很想大吃一顿。 这时候,欲界贪爱就现行了。 所以,不现行并不代表没有烦恼。 虽然现在没现行,但是过一阵子碰到缘的时候,还是会现行。 如果不把未来的现行也断掉,这样的修行就很不可靠了。 就好比有一只狮子躺在旁边睡觉,你觉得好像没事,但是牠一旦醒过来,可是要吃人的! 如果一个人平常脾气很好,可是突然哪一天,人家把他惹急了,他就一刀把人家捅了。 这就表示脾气好的时候,瞋恚只是随眠而已,等到人家惹到他的时候,烦恼就现行了。 这还是一样很可怕。 所以,随眠不断,不能保证不会下三恶道。 《阿含经》说初果人绝对不会犯「五逆重罪」,却没有讲不会犯五戒。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虽然他有决定遍智,但是没有舍掉相应的所有随眠,尽管看起来好像很好,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贪、瞋就会发作起来。 一定要把随眠也断除干净,才能证阿罗汉。 当知此中,为于诸行未得遍智者,令得遍智故,如来大师说正法要。 若于诸行已得遍智而未永断者,为令唯于如先所得遍智数习得永断故,复加劝导。 所以,对于还没有得到「决定遍智」—— 还没证初果—— 的修行人,世尊需要宣说法要给他听。 如果已经证得初果,声闻法他已经懂得了,所以他已经不是如来说法的对象,他需要的是劝导。 大家注意这段话。 有人主张:我们现代人不可能看懂佛经。 但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推知,其实佛恰恰是为那些还没有证初果的人说法要。 《阿含经》讲的,大部分是声闻和缘觉见道位的法义,正是为了凡夫和初果向的人而宣说的。 所以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以为自己看不懂佛经。 深奥的佛经看不懂,还说得过去。 但是比较浅显的佛经,见道位的佛法,你说看不懂、听不懂,那就没道理了。 大家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相信自己能够理解佛经,这样才有办法证初果。 如果你的观行不周遍,得不到「决定遍智」,就没办法证初果。 但只要有信心,在这个法门里多加熏习,绝大部分的人至少可以证初果向,这是最基础的果位。 而对于那些已经证初果的人,如果他还没有把烦恼全部断掉,这时候,如来便会对他们进行劝导,比方说:「贪爱会引起很多痛苦,你要注意。 你已经受了不少罪,现在就赶快把它断掉,不要再受苦了。」这就是「复加劝导」。 因为初果人自己也清楚,那些欲界贪爱会给他带来痛苦,但有时候他还是会觉得那些东西很好玩;他明明知道都是假的,但还是想要再贪爱一下。 比方说,他已经得了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但看见美食,还是会多吃一点。 吃完以后被送到加护病房。 出院的时候,医生跟他讲:「你不能再乱吃这些东西,不然迟早把命送掉。」这也是「复加劝导」。 五阴是苦。 有谁想要苦呢? 可是一般人还是会有一种错觉,觉得五阴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 他不知道,喜欢五阴就等于是在喜欢苦。 因为「苦」不是立刻到来,所以这个道理对他来说不是那么「立即」,不是那么明确、肯定。 他总是觉得先把美食吃了再说,尽管他知道这些食物对他的身体健康不好,可是影响没有那么直接,所以还是乱吃一通。 同样的道理,初果人在理性上知道,三界有为法一定是无常、苦、空、非我,绝对没有例外。 但因为他有贪爱的习性,所以他还是想要去贪爱。 这个时候,他需要圣贤再三的劝导:「这些贪爱很糟糕,会让你受苦,你还是赶快把它们断掉吧!」 发布时间:2020-05-09 17:07:2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02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3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