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衣中宝珠(028)略教 内容: 「略教」──简略的教授由三因缘,有诸声闻往大师所,请略教授。 何等为三? 有三种因缘,使得某些声闻修行人会到佛那里,请佛做简略的教导。 是哪三种呢? 谓唯多闻为究竟者,于诸余行而厌背者,生如是解:「但略闻法,足得自义,何藉多闻以为究竟! 要修正行为贞实故,又弃舍多闻究竟欲故。」第一种,有些人觉得讲那么多没有用,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够了,认真修行才重要。 「多闻究竟欲」就是喜欢到处听闻佛法的欲望,认为这才是最究竟的。 他原本有这种欲望,而在反省的观行中把它弃舍掉了。 声闻法相对简单,如果只是修声闻法,学《瑜伽师地论》就是多余的。 他们只要略听法要,然后好好地做观行,就可以证声闻果,没有必要懂得太多。 但学大乘法的人,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授,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去摸索,走很多弯路。 所以,大乘修行人多闻是应该的,但不能把正教量当成究竟,而要依现量为究竟。 又有怖畏于所入门多所作者,为善方便而得入故。 又有一种人,害怕听得太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就太多,他只想要知道善方便,哪怕一种就好。 这种人有点像孔子的学生子路。 《论语》讲:「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子路听老师教了某一种善法,让他去修习,结果他没有办法完全做到,就怕再听到别的。 比如老师对他说,你要孝顺父母。 他虽然努力去做,却做得不好。 后来他老师又说,你要为国尽忠。 他一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为他略说法就可以了。 真观一直在提倡「总持」。 总持就是把所有的见地、所有的修行方法,全部都集中在一个纲领当中。 有个成语叫提纲挈领。 你要拿一件衣服,只要拿住衣领就可以很轻松地提起来了。 如果你拿到的是袖子,那就要站到椅子上去才能把整件衣服提起来。 同样的道理,修行也是有要领的,你要找到总持门。 什么是总持门? 佛教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既然都是一心,全体便是一真法界。 这个就是总持门。 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意义相当的经教文句很多,要是你没有找到特别适合自己的经教,你可以用真观施设的「不是句」: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的功能差别,要是离开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 大乘总持门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讲,首先是确认「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不可动摇的真理,这要靠观察来确认。 万法的范围很广泛,初步要能确定五蕴皆是第八识所生,不异于第八识。 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即是大乘的开悟,简称为「悟」。 第二个部分,则是安住在这个见地当中,入不二法门,简称为「入」。 前者是观,后者是止。 观,不离相、名、分别,所以一定是在世俗谛上才能观行。 止,则是将万法摄归一心,安住在离开相、名、分别的胜义谛当中。 这种修止的方法,称之为真如三昧或如幻三摩提。 万法的范围极广,包括一切的现象,但可以简略分为能取和所取。 《楞严经》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这是讲:能取与所取都是一心,只要你能够不取,就能安住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远离一切的差别对待相,连「非幻」都不可说,何况是「幻」? 《楞严经》接下来说:「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大意是说,这个法门称为「如幻三摩提」,是十方诸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用的法门。 (看到这里,你还会以为另有其他更重要的法门吗?)「一路涅槃门」意思是说,从菩萨见道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到究竟佛的无住处涅槃,中间都不曾离开涅槃,用的都是同一个法门。 这是很殊胜的优点! 其他的法门都有一定的适用对象,例如不净观适用于三果向以前,而不适用于三果、四果向和阿罗汉。 只有如幻三摩提,可以从菩萨见道一直修到成佛。 如果稍微放宽标准,把见道以前的真如三昧也算进去,这个法门适用的期间就更长了。 因为它这么殊胜,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法门,直到你能够随时安住为止;甚至可以说,直到成佛,都不能放弃这个法门。 修真如三昧的前提是般若正见,般若正见分为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 见道以前依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而修,见道以后依实相般若而修。 实相般若则必须观察第八识的圆成实性才能发起。 圆成实性有两个意思,一者偏重于「实性」,也就是能藏的心体。 一者偏重于「圆成」,也就是偏重于所藏。 我们要观察的是所藏,也就是第八识如何圆成三界万法。 在成佛以前,对圆成实的观察还不究竟,所以或多或少会有一点取。 但是「一真法界」的见地和方法统统都是对的。 所以虽然你还没有大乘见道,但从现在开始学,学到快要成佛的时候,都还是在学这个,并没有离开这些。 能够明白万法皆是自心所生,才能做到不取。 因此,不取本身是智慧的成就。 要是真能不取,戒律自然不会犯,所以可以把「不取」当成唯一的戒律。 用「不取」修的禅定就是真如三昧、如幻三摩提。 因此,「不取」本身已包括戒、定、慧三学,能够这样做,即是「善方便而得入」。 所以说,学佛一定要掌握总持门。 只要能够掌握总持门,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不要去走那些旁门左道,像什么修不死之身、修双身法,修那些都没有用,因为它违背了佛法的修证原理。 即使是正法,如果你学了很多,却没办法把它们都汇集到总持门来,也会很没效率。 你可能一会儿跑去修四念处,一会儿又去修五根、五力、四正勤、八正道、七觉支等等。 当然,这些法门你都可以修,但你要知道,这些法门都不离一心。 如果你能够掌握这一点,修这么多法也等同只修一个法,这样你的修证会很快上路,将来一定能够入不二法门。 或有即彼已于多法善听、善思,彼作是念:我于多法已善听、思,若我今者尽已听、思所得诸法以为依止,于住心境及解脱境欲系心者,将不令我作意散乱! 若尔,住心尚不能得,何况解脱! 又于如是所闻、所思一切法中,不得决定,当依何者速证通慧? 当依何者速得出离? 当缘何境而得住心? 当缘何境而得解脱? 彼既如是自不决定,若于大师,或众所识如来弟子现前见已,便即往诣请略教授。 最后,还有一种人,他已经听了很多的法门,也好好地思维整理过了。 学习佛法要经过闻思修证四个次第。 闻就是听闻,或者阅读佛经。 思就是思维其中的道理。 接下来才是修和证。 这里讲的第三种人,听了很多,思维整理了很多,他的闻思已经成熟,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我的闻思已经成熟了,但是如果我还把这些闻思作为依止的话,将会令我的作意散乱!」为什么这么说呢? 闻思的东西一定是语言文字,所以它会落入世俗谛。 如果你要修定,必须把语言文字相统统除掉。 修慧也是一样,到最后一定是安住在一真法界胜义谛当中,不能一天到晚想东想西。 所以说,如果总是停留在闻思慧,就会造成作意散乱。 接着讲他的想法:「像这样,连住心的功夫都证不到,更何况是解脱了。」有的人会把佛法当中的一句话当做尚方宝剑,比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以为只要用这一句就可以把烦恼统统都解决掉。 我在修行中,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那时我常常思维这句话的义理,但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这还是闻思慧的境界。 等住在修慧的境界时,就可以把语言文字相扫除掉,只是住在如梦如幻的觉受中,只是这样而已。 你看到一切的有为法,或者反观自己的六识、六根,以及外在的六尘,统统都是有为法,都如梦幻泡影。 这就是修慧的阶段,是没有语言文字相的。 要这样才能够「住心」,住心久了一定能够解脱。 这里讲的住心,是在还没有见道以前,暂时把心安置在某一个地方。 解脱则指见道和修道两个阶段。 他还想:「如果在闻思慧当中,不得决定,又怎么能迅速地证得通慧? 又怎么能迅速得到出离? 又怎么能住于定心? 又怎么能解脱?」这里的「通慧」可以理解为通达的智慧,应该是指见道的智慧。 因为见道的人,他的观行要达到「尽所有性」,也就是观行没有渗漏,这样的智慧才是通达的,不会还有某个例子摆在他面前,他却没有办法解释,还会说「这可能是个例外」。 他这里问了一串的「怎么能」,其实有一个答案,就是:一定要缘于胜义谛才能够住于定心,并且得到真解脱。 他自己没办法安定下来,那是因为他见地还没到那里,所以就到佛或者圣弟子那里,希望他们做大略的教授。 对于这里讲的三种人,可以等你做教理研究的时候再去仔细探究,这里只是简要解释一下。 你可能会疑惑:「《瑜伽师地论》怎么讲得那么仔细! 我干嘛要知道『略教授』这样的知识?」如果你只想三乘见道,并不需要知道这些。 但如果你想熏习未来的一切种智,这些内容也都包含其中。 你最终是要通达一切种智的,而这些内容是有因果关系的,当然也属于一切种智的范围。 只要有因有果的东西都是一切种的智慧。 因为它们都是功能差别,功能差别里面就一定有时间顺序、因果关系。 所以这些都是为了将来修证一切种智而做的准备。 或许将来,当你证到某一个地上菩萨的阶位了,你那时会发现:「哦,原来我以前学《瑜伽师地论》是管用的。」我相信应该是这样。 相关链接: 发布时间:2020-04-21 17:07:2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0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