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法师文钞|关于女子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的开示 内容: 导读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 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然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往生上品。 纵未能亲证三昧,亦得以高预海会,长侍弥陀。 由是亲证无生,复本心性。 无边教海,皆悉了知。 如宝镜当台,万象俱现。 然后承佛慈力,及己愿轮,不违安养,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俾一切有情,同登莲邦,悉证无生,庶不负一番决烈修持之心。 可谓火里莲花,女中丈夫矣。 与徐福贤女士书余寄食普陀二十余年,在家二众,概无交涉。 兹因至愚老友,驻锡慈岩,时常晤语。 近来福严师至,不浃旬日,每过予舍,言及贞操,辄兴悲感。 因慰之曰:“彼虽贞烈可风,无奈不知修途。 吾当略陈纲要,令随分随力,笃修净业耳。 ”严师即随礼恳,因为言曰:佛法者,一切众生即心本具之法也。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皆当遵行。 在家出家,俱能受持。 而况女身多障,诸凡不能自由。 离乡别井,易招外侮讥毁。 为尔虑者,只宜在家持戒念佛,决志求生极乐世界。 断断不可远离家乡,出家为尼。 至于研穷经教,参访明师,乃决烈男子分内之事,非女人所宜效法也。 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 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自然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往生上品。 纵未能亲证三昧,亦得以高预海会,长侍弥陀。 由是亲证无生,复本心性。 无边教海,皆悉了知。 如宝镜当台,万象俱现。 然后承佛慈力,及己愿轮,不违安养,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俾一切有情,同登莲邦,悉证无生,庶不负一番决烈修持之心。 可谓火里莲花,女中丈夫矣。 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 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所言信者。 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 极乐之乐,乐无能喻。 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音印,与荫同,盖覆也)炽盛(五阴炽盛者,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也。 此一属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 娑婆之苦,虽多逾恒沙,此八摄无不尽。 诸苦既经身历,不烦备释)。 极乐之乐,约根身则莲花化生,长生不死。 体禀男质,绝无女形。 不闻恶道之名,况有其实。 约器界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凡所受用,无不如意。 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 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 而弥陀导师相好光明,无量无边,一睹慈容,即证法忍。 况复观音势至,清净海会,各舒净光,同宣妙音。 故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 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 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能如是信,可谓真信。 欲详知者,当熟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 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 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 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 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 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 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 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 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 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 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 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 方可谓真信矣。 既生信已,必须发愿。 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 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 若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 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 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 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 可胜悲哉,可胜悼哉。 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 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 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 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 既造恶业,难逃恶报。 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 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 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 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 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 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 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 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 待至临终,生上上品。 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 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 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 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 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 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 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 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敕旨,当不过是。 至于平时念佛,声默随意。 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 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 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 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 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 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 大势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 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 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 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 西方妙境,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 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 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 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 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 妙无以加,宜常研阅。 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 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 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 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 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 次及远公,智者,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 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 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致疑无由。 以古为师,力修净业。 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 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 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 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 此上三种,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共五种,前已为福严师说,令请而邮寄,不知已请得否。 若无,当寄回音,即为邮寄。 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 纵不遍阅群经,有何所欠? 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 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 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万病总治。 此而不知,可痛惜哉。 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 女人出门,大有妨碍,况用度艰难,更为不便。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 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 若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 至于身家穷困,何必如此? 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 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 满分者,五戒全持也),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 如是三语,即为得戒。 但自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 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法。 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 普陀秋不传戒。 传戒在于正月上旬开堂,至二月十九圆满。 然祈安住修持净业,不可奔驰跋涉。 倘或执著不改,便为不识好恶。 妨自己之清修,负老僧之忠言。 我欲汝即生成就道业,断不至障汝法缘。 汝但谛思,自知取舍。 至于不能出家,即欲舍命,此念虽烈,此心实痴。 今之尼僧,谁堪为师? 住持庵庙,强暴实多。 汝既是女,上士则难为御侮,为避嫌故。 下愚则竭力夤缘,欲造业故。 汝只知出家为尼之解脱,不知出家为尼之障碍。 故不辞烦琐,剀切言之。 汝将谓舍命便解脱乎? 不知识随业牵,又复受生。 驴女马女,亦未可知。 欲复得人女之身,恐未有此之大幸。 纵令复得人女,或得为男,或为人王,天王,安保其能遇佛法而信受也。 又安保其于佛法中,又复遇此即生了脱之净土法门也。 纵令能遇,何若今生忍耐住世,报尽即生西方之为愈也。 汝从生已来,有如此为汝筹画者否? 倘或不依吾言,即为忘恩负义,则将来之苦,当更甚于今日无量无边倍矣。 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 可听与否? 祈自裁度。 并祈以此告福莲贞女知之。 恭录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微信号:renhuiyaji仁慧雅集仁慧雅集之意乐.集风雅.禅人生.趣大道文钞选读请点击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2020-04-13 21:23:0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1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