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信佛人被骂,这样做才“解恨” 内容: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 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对曰:归矣。 ——《佛说四十二章经》——【妙祥法师开示】“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这是佛自己说的,有人听说我能够守道,能守一切戒律,而且勤修戒定慧。 行什么呢? 行大仁慈,不是小仁慈。 “故致骂佛”,“故”,所以。 导致了什么呢? 骂佛。 “佛默不对”,默然的默,默然不对。 有人骂佛,佛不骂。 “骂止”,骂就停止了。 “问曰”,这是谁问的呢? 是佛问的。 “曰”就是说的意思。 “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佛就问了,说有人给别人送礼,这人不纳,就是不收。 “礼归子乎”,佛就问了,这礼是不是归你呀? 这整个就是佛的问话,说有人给人送礼去了,那人说我不收,这礼还归谁呀? 是不是还归你呀? “对曰:归矣! ” 这面答:确实是归我。 “佛言:今子骂我”,今天,你这个无知的人骂我。 “我今不纳”,我不接受。 “子自持祸,归子身矣”,就是说,我不纳受你这个“礼品”,你只好自己拿着。 这个礼品是什么呢? 就是骂佛的礼品。 那个是什么礼品呢? 那是下地狱的“礼品”,就像炸弹似的,他得自己提着。 “子自持祸,归子身矣”,就是说,这个祸还归你的身,还是归你。 “犹响应声,影之随行,终无免离”,响就是回声,就像回声跟随声音似的。 比如你在山谷里喊了一嗓子,“我……”,听到的声音返回来的时候还是“我……”,这个是一样的。 你喊一声,对面就有反应,只不过是你自己喊自己听。 那声音从哪来的? 并不是别人的,还是你自己的。 就像声音一样,自说自闻。 还像影子一样,你的影子始终没离开你的身体,离开身体就没有影子,你走到哪儿影子就跟到哪儿。 “终无免离”,直到你死的那天,这个影子才会消失,要不怎么也不会离开你,除非你把身体扔了。 所以说“慎勿为恶”,不要为恶,就是不要造恶的意思。 【解】此第七章,即上章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之明证也。 今人闻骂,鲜不发嗔,大似领谢帖子,正中骂者之计耳,思之思之! (注:【解】为蕅益大师开示)“此第七章,即上章‘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之明证也。 今人闻骂”,就是说今天的人,听说有人骂自己。 “鲜不发嗔”,没有几个不发嗔恨心的。 就好像是什么呢? “大似领谢帖子”,好像领谢帖一样,别人一骂你,你赶紧就接受了,“好,你骂我,我正等着你呢。 ”像要领什么奖品似的,赶紧就接过来了,把他气得直喘粗气。 你看,发奖品有时候还谦虚谦虚,说这个不是我的,这功劳不是我的。 如果骂他一句,他一点都不谦虚,“啊,你敢骂我! ”给他气得,气不打一处来,就像领奖品似的。 这样一来,“正中骂者之计耳! ”骂你的人就为达到这个目的。 骂你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想让你起嗔恨心,你要起嗔恨心,他就骂对了。 因为什么? 他骂你,不是不让你起嗔恨心,骂的目的就是让你起嗔恨心。 所以说,我们大家要“思之思之”。 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是不发嗔恨心,就等于拒绝这个“礼品”;而只要是起嗔恨心,正中骂者之计,中计了。 (溯源法语·摘自《四十二章经讲记》)访问小程序 佛历·日中时刻☟溯源法语微信公众平台由在家信众个人创建并管理不代表任何组织和机构所发内容多选自大悲寺 - 溯源佛教网关注本平台,请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 发布时间:2020-04-07 09:17:2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1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