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普曜经 第三卷 内容: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入天祠品第六佛告比丘。 菩萨适生。 当尔之时。 君子梵志长者。 二万妇生。 二亲欢悦。 皆奉菩萨给使左右尔时白净王。 供给菩萨。 二万婇女走使所当。 诸家亲族二万婇女贡上菩萨。 大臣百官复有婇女二万。 奉上菩萨。 尊豪诸释咸共集会。 来至王所。 前启白言。 王当知之。 宜将太子至于天祠。 王然可之。 皆敕城内扫除衢路。 四僥诸道诸曲里巷。 莫有不净不吉之事。 瓦石沟坑不净之地。 病疾盲聋勿有恶声。 散华烧香选吉祥音。 悬幡缯盖。 庄严门户。 王还入后宫。 以告大爱道。 拥护太子将诣天祠。 太子在座实时微笑。 面目喜悦。 颁宣此言。 吾身和安。 何缘相将欲诣天祠。 太子沐浴。 重加大笑。 即说偈言初生动三千释梵须伦神日月息天王来稽头面礼何有天过是将吾到其所超天天中天天无比况胜随俗来现此现瑞人欢喜若干种奉养过圣天中天佛告比丘。 于时严饰诸吉祥业长者梵志。 诸郡县邑尊者居士。 妻息侍从大臣散王。 门吏令吏亲族知识。 散华烧香乘象马车国王侍臣俱将太子往入天祠。 适入天祠。 因住祠上。 诸天形像无有想念。 日月诸天。 息意天王释梵四王。 各舍本位寻时来下。 五体投地礼菩萨足。 诸天人民百千之众。 嘿然叹咤称扬洪音。 叹未曾有欢喜踊跃。 天地大动天雨众华。 百千伎乐不鼓自鸣。 诸天形像现其本身。 礼菩萨足则在前住于是颂曰须弥比芥子过天龙王变日月礼萤耶慧德岂礼敬三千界自归芥子比须弥牛迹比大海上尊喻日月若能礼其尊功德不可计各各得安隐德丰无限量菩萨入天祠时。 三万二千天子。 见显威德。 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以是之故。 将菩萨行入于天祠。 时有梵志名曰火炎。 于是其父与五百眷属围绕执七宝盖。 贡白净王。 口说此言。 以供太子。 王即受之。 召五百释子。 五百璎珞手脚头耳。 臂着璎珞。 沸宿实时来诣王所而谓王言。 宜令太子沐浴澡洗乃着璎珞而供养之。 王报之曰。 我为太子亦作璎珞。 太子着之。 七十七日吾乃应义。 过此夜已。 其日月初有一游观。 名离垢净。 菩萨出观。 其大爱道抱将来出。 八万婇女来迎菩萨。 稽首为礼。 诸释一万人奉迎菩萨。 五千梵志亦复奉迎。 其诸释种作众璎珞。 奉菩萨者。 令菩萨着。 适被在身。 实时暗冥。 菩萨威光令无有耀。 犹如墨聚在紫金边。 有一长者名曰离垢。 服上好妙英住菩萨前。 时白净王及诸释种。 以偈赞曰严三千世界遍布清净宝皆为紫磨金不及此光明虽有紫磨金不如一毛光明耀消诸光在圣边如墨以道德庄严璎珞奄无耀日月明珠光释梵明不及宿相好严身宝英安能胜庄严莫如佛蔽严不及度道严净安明适生严种姓演光众欢喜长盖其种族普曜经现书品第七佛告比丘。 尔时太子厥年七岁。 兴显无数百千吉祥。 一万童子。 一万女子。 一万车乘载若干种馔具足众宝。 至迦夷国置四僥里。 诸街曲头作众伎乐。 在诸树间。 庄严棚阁轩窗门牖。 其诸婇女文饰璎珞。 而处其上散华烧香。 八千婇女净治道路。 奉迎菩萨。 诸天龙神及揵沓和。 在虚空中各各异形。 散华烧香垂珠幡彩。 一切众释前后导从。 白净王俱行迎菩萨。 菩萨乘羊车将诣书师。 适入书堂欲见其师。 师名选友。 时见威神光曜。 不能堪任。 即僻堕地。 兜术天上有一天子名曰清净。 即前牵手令从地起。 置于座上。 在大众前。 说此偈言现世释中生在俗学伎术计挍及书疏无数劫已了救众生故现博学示入师度无数童子惠众入甘露度世解四谛了报应因缘有成必灭尽况今此书堂于三世最明天人第一尊书堂化若干无数劫学斯众生心多念真圣专知本是色其无念立或化贪形尔时菩萨与诸释童俱住。 菩萨手执金笔栴檀书隶。 众宝明珠成其书状。 侍者送之。 问师选友。 今师何书而相教乎。 其师答曰。 以梵佉留而相教耳。 无他异书。 菩萨答曰。 其异书者有六十四。 今师何书正有二种。 师问。 其六十四书皆何所名。 太子答曰梵书(一)佉留书(二)佛迦罗书(三)安佉书(四)曼佉书(五)安求书(六)大秦书(七)护众书(八)取书(九)半书(十)久与书(十一)疾坚书(十二)陀比罗书(十三)夷狄塞书(十四)施与书(十五)康居书(十六)最上书(十七)陀罗书(十八)佉沙书(十九)秦书(二十)匈奴书(二十一)中间字书(二十二)维耆多书(二十三)富沙富书(二十四)天书(二十五)龙书鬼书(二十六)揵沓和书(二十七)真陀罗书(二十八)摩休勒书(二十九)阿须伦书(三十)迦留罗书(三十一)鹿轮书(三十二)言善书(三十三)天腹书(三十四)风书(三十五)降伏书(三十六)北方天下书(三十七)拘那尼天下书(三十八)东方天下书(三十九)举书(四十)下书(四十一)要书(四十二)坚固书(四十三)陀阿书(四十四)得昼书(四十五)厌举书(四十六)无与书(四十七)转数书(四十八)转眼书(四十九)闭句书(五十)上书(五十一)次近书(五十二)乃至书(五十三)度亲书(五十四)中御书(五十五)悉灭音书(五十六)电世界书(五十七)驰又书(五十八)善寂地书(五十九)观空书(六十)一切药书(六十一)善受书(六十二)摄取书(六十三)皆响书(六十四)太子谓师。 是六十四书。 欲以何书而相教乎。 时师选友欢然悦豫。 弃捐自大。 说是偈言难及真净尊在世兴悲哀悉学一切典现入书教中咸宣诸书名吾不知本末皆达此众书故复示入学不敢观其顶惟睹人礼拜云何令大圣宣诸书众数天中天过天诸天中最上至尊无等伦在世不可喻以是威神故严净用善权谁能及清明皆度诸世间时一万童子。 与菩萨俱在师所学。 见菩萨威德建大圣慧。 分别书字而宣之曰其言无者。 宣于无常苦空非我之音其言欲者。 出淫怒痴诸贪求音其言究者。 出悉本末真净之音其言行者。 出无数劫奉修道音其言不者。 出不随众离名色之音其言乱者。 出除浊源生死渊音其言施者。 出布施戒慧明正音其言缚者。 出解刑狱考治行音其言烧者。 出燋烧罪尘劳欲音其言信者。 出信精进定智能音其言殊者。 出超越圣无上道音其言如者。 出于如来无所坏音其言寂者。 出观寂然法惔怕音其言没者。 出消瞋厌诤讼之音其言作者。 出罪福报从行受音其言智者。 出一切智能无坏音其言魔者。 出降魔力及官属音其言害者。 出弃自大邪见之音其言逝者。 出于正法无愦乱音其言止者。 出世俗力无畏之音其言生者。 出度众苦老病死音其言意者。 出意坚强独步三界音其言法者。 以法等御救济周旋往反之音其言叹者。 出随所愿开化诸音其言难者。 出除八难罪殃之音其言尽者。 出于尽灭无所生音其言处者。 出消处所颠倒之音其言慧者。 出智能圣无罣碍音其言是者。 出归善恶殃福之音其言有者。 出诸所行三有之音其言弃者。 弃诸所趣吾我谄音其言己者。 出己所起善恶业音其言我者出灭身垢爱欲之音其言垢者。 出诸嫉妒等善恶友称平等音其言数者。 出诸所数调无明音其言处者。 出处不处有齐限音其言若者。 度若干想众乱放逸寂希望音其言果者。 证诸果实无所住音其言除者。 出不贪己除五盖音其言邪者。 出邪疾患除忧恼音其言慧者。 出布施戒博闻之慧无妄想音尔时菩萨为诸童子。 一一分别字之本末演如是像法门诸音。 在于书堂渐开化训诲。 三万二千童子劝发无上正真道意。 是故菩萨往诣书堂。 示从师受普曜经坐树下观犁品第八尔时太子年遂长大。 启其父王。 与群臣俱行至村落。 观耕犁者。 见地新摘虫随土出。 乌鸟寻啄。 菩萨知之故复发问。 问其犁曰。 此何所设。 答曰。 种谷用税国王。 菩萨叹嗟。 乃以一夫令民忧扰。 畏官鞭杖加罚之厄。 心怀恐惧匆匆不安。 人命甚短忧长无量。 日月流迈。 出息不报就于后世。 天人终始。 三恶苦患不可称载。 五趣生死轮转无际。 沉没不觉毒痛难喻。 入山成道。 乃度十方三界起灭危厄之患。 观犁者已更入游观。 时菩萨游独行无侣。 经行其地。 见阎浮树荫好茂盛。 则在彼树荫凉下坐。 一心禅思三昧正定。 以为第一。 时有外学五百神仙。 飞行虚空从南至北。 欲越藂树不能得过。 定住不前。 遥见菩萨。 因共叹咏观身功勋。 其德巍巍。 犹如须弥大金刚山。 如妙明珠安不可动。 像阎罗王鬼揵沓和耶。 今坐树下。 心如虚空将是定坐。 为何吉祥。 傥令我等失神足乎。 察见愍哀甚大光耀。 明显灼灼。 心自念言。 为是神祇毗沙门天大财富者。 若是天子上天帝释。 日月之明转轮圣王也。 时虚空天。 即说颂曰色胜息天王若是离怨天若无量金刚是尊为丈夫殊过诸天神其光如月满在世为最上是者不可限此德不可量为天揵沓和功勋明光光增此亿载行常退还神足将是世千眼四方护天王须伦梵中尊而执众吉祥此者能堪任能坐如是前观之无等伦尔时五百仙人闻虚空天所可叹咏。 即下住地观见菩萨。 神思坐定身不倾动。 心不邪念。 即大欢喜。 察于菩萨功德巍巍不可限量。 其德高远不可为喻。 天人之尊未曾见闻。 宿命余福今乃睹耳。 以为欣庆。 即说颂曰世兴尘劳火得道灭众患在世如须弥是能成道法得胜除众色尊行难如海得道染以慧靡不得蒙度解身之系缚以逮成道法悉当度脱之不见魔境界时王群臣及大众人。 各各驰走欲见太子今为所在。 遥见诸臣逐之随后。 见阎浮树下禅思定意尔时日照树曲覆菩萨身。 树木一切曲躬向阎浮树而稽首礼。 菩萨不移。 疾往启王。 其光明相树不可蔽。 曀日照树。 倾覆太子身不能蔽相。 时王闻之往诣其树。 即见菩萨威神吉祥巍巍无量。 时说偈言如火在山顶如月在众星见身树下禅威耀无不照今复再稽首礼导师之足其初生之时身自坐禅思其身威神光明彻普遍照若见莫不悦因是得济度于是太子启王。 我适行来在近游观。 何以相追。 王问何故尔行。 答曰。 诸臣欲除众尘诸妄思想。 光明清净执于相好。 坐禅三昧而不动摇。 降伏诸魔暗蔽悉除。 王曰。 善哉善哉。 初生瑞应终不虚妄。 今皆现矣。 十方蒙度普曜经王为太子求妃品第九佛告比丘。 时白净王与其太子及诸释种。 住于彼间。 时诸力士释种长者启白净王。 王欲知之。 是诸梵志未得究竟。 假使太子弃国捐王。 成为如来乃得究竟。 设不出家为转轮王治以正法。 号曰法王。 然有七宝。 一曰金轮宝。 二曰绀色马。 三曰白象。 四曰明月珠。 五曰玉女妻。 六曰主藏臣。 七曰主兵臣。 则有千子端正姝好。 猛勇杰异一人当千。 能伏怨敌。 若作佛者圣王种断。 唯有散王各各称号。 白净王曰。 且当观之。 何所玉女宜应太子妃。 五百诸释各自宣言。 我当求之应太子妃。 其白净王谓诸释等。 今太子妃甚为难得。 不知何女而可其意。 皆共集会思议此事。 以语太子。 今当思惟。 却之七日菩萨心念。 吾不贪欲不宜处家。 弃兜术来在此人间。 心无所慕寂三昧定以权方便而试当之。 勤亲道场以无盖哀。 而劝助之。 即说偈言王种兴致敬火生长莲华菩萨养有力亿载化甘露不舍兴导味无畏德真成我心所慕乐志无逸清净菩萨本在欲善化悉见妻不安乐爱欲弃害学功勋尔时菩萨使上工师。 立妙金像以书文字。 假使女人德义形体面貌若斯。 吾乃可之不用凡庶。 如吾所说乃应娉耳。 其色颜貌如紫磨金。 内外相应身口不违。 心净如空安徐光光。 不以放逸希言屡中。 慈心无害奉敬道义。 沙门梵志布施持戒。 乃为我求不嫉无厌。 志性仁贤不失时节。 质直无谄专敬夫主。 不怀他意恒无放恣。 不在妊身不卒怀子。 捐高自大事夫如婢。 不嗜酒。 不贪味。 不慕声。 不愚冥。 消无明根知法住真谛。 不轻举。 无有邪术。 常怀惭耻。 不恶口。 不咒咀。 常奉行法。 身口意净言行相应。 心如下使多修慈愍。 不弄头首不在愚戆。 无有恚恨在众犹安而不迷惑。 所作业善。 敬于亲友视如世尊。 念彼如己。 流长名称。 众善普修。 常奉恭恪。 如是妻者尔乃可耳尔时白净王闻菩萨言告古梵志。 入迦夷卫遍周诸家。 察好玉女谁有是德。 君子长者工师细民。 有如是比功勋备乎。 若可太子乃可迎耳。 所以者何。 太子不好种姓唯乐德耳。 于是颂曰君子梵志种工师若细民其有是德者乃可娉取耳不喜好种姓太子为奇雅有至诚功勋心乃乐如是尔时梵志闻是偈教。 周旋遍行迦维罗卫家家占之。 适入一家睹一玉女。 端政殊好如天玉女。 容色第一净犹莲华。 不长不短不白不黑。 不肥不瘦正得女容。 类玉女宝。 于时其女礼古梵志。 而问之曰。 梵志何求。 梵志答曰。 其白净王生真太子。 端政无比相三十二功德威神。 自手书偈。 形貌女相天人第一乃娉之耳。 于时彼女。 说此颂曰梵志所宣偈显意所见色梵志欲知之我悉有是德宜应为我夫端正最难比白太子此事勿与不肖会梵志闻之。 还诣王所宣之如是。 天王省之将无宜也为太子妃。 问曰谁女。 梵志报曰。 执杖释种家生。 王自念言。 太子形貌与世超异。 面色清净傥不可意。 使自择之。 诣无忧堂皆集众女。 使太子身自己察之。 菩萨自察悦者眼向尔时白净王。 众宝奇珍作好讲堂。 皆召罗卫上好妙女。 会彼讲堂。 佛语比丘。 于时菩萨往到护堂。 坐仁贤床。 王遣使者。 菩萨所视顾妙悦者即来告我。 尔时菩萨会诸婇女。 时释家女名曰俱夷。 与诸婇女到菩萨所。 却住一面谛视菩萨。 目未曾眴。 菩萨普察实时欣笑。 执持宝英以遗俱夷。 俱夷报曰。 吾不贪慕众宝璎珞。 当以功德自庄严身。 太子还室叹未曾有。 今此俱夷解世无常不贪世荣。 时王使者。 往诣王所启是本末。 向者太子意趣释女俱夷。 王闻是语。 遣梵志往媒求此女。 为太子妃。 时执杖释种言。 我等本性有艺术者。 乃嫁与女。 太子有术。 明知射御手博书数礼乐六艺备悉。 乃与女耳。 梵志即还具启白王。 王自念言。 王以是法告于菩萨。 菩萨启王。 且止用是为求。 王曰。 何以言止。 将无艺术乎。 论其正法而言且止。 太子报言。 所可应者皆能为耳。 王问菩萨。 艺术云何。 菩萨曰。 此间宁有奇异妙术与我等乎。 将来睹之。 王实时笑能现术乎。 菩萨曰。 能请会一切诸释亲族。 当共现术。 王敕侍者。 遍令国中撞钟击鼓。 却后七日太子现术。 诸有艺术皆来集会。 诸释亲族七日之中。 五百人会。 艺术胜者以执杖释女而娉与之。 戏射手博最第一者当得是女。 皆出城门。 于是调达手执牵象来入城门。 见诸释集欲现其术。 即以右手牵象头。 左手持鼻扑捏杀之于时难陀与诸等类。 共出城门。 见于大象当路而死。 问谁杀乎。 答曰。 调达害之。 实时牵移着于路侧。 于时菩萨寻出城门。 见此死象因往问曰。 谁杀此象。 侍者答曰。 调达害之。 菩萨复问。 谁复移之着于路侧。 答曰。 仁贤难陀也。 答曰。 大佳。 是象身大如是。 臭烂普熏城内。 即右手接掷置城外。 去堑极远。 时诸天人无数百千称扬洪音皆言快哉快哉。 虚空诸天。 而赞颂曰手执大白象已死身至重掷弃于城外离堑极大远此必为至圣平等离俗身逮成一切智以圣力常存尔时五百释种宗族。 皆至城门。 在于宽处集会。 欲现伎术。 时白净王与诸大力宗族诸释。 至现术处。 时无数众侍从菩萨欲观其艺。 斯释宗族前见菩萨。 在于书堂。 嗟叹宣说六十四种书。 其师选友睹之。 甚怪谓未曾有。 天上世间无有是术。 诸鬼神龙阿须伦等无能逮。 睹其艺术者此真圣人也。 以度无极。 一一解字。 义理本末无一疑滞。 其闻见是德过释梵日月诸天。 我等目睹道术如是。 谁能过者。 诸释宗族报众人曰。 菩萨虽入书堂悉知书疏计校众术。 其见者鮮。 今会大众一时来集。 此中诚胜能为显雅。 众人观知为谁胜乎普曜经试艺品第十尔时有大臣名曰炎光。 释中大臣也。 计校算术最为第一。 所度无极。 王立此人。 汝且观之。 何所太子为最胜耶。 于时菩萨观察诸释及国王子。 有数百人一一掷戏不及菩萨。 菩萨报曰。 汝等且待。 我当掷之。 时一王子来共掷戏。 亦不能及。 至五百人皆不能逮。 时诸会者举声叹曰。 若称一辞至未曾有。 况无数艺。 所言殊特言辞谈论不可究竟。 炎光大臣虽能计校。 言谈算术亦不能及。 其迦维越树木药草。 众水渧数一一可知。 摴蒲六博天文地理。 八方异术天崩地动。 一切诸术不比菩萨。 前知无穷却睹无极。 六通三达谁能载乎。 诸天人民虚空天神举声叹曰。 三界众生心中所念。 诸可思想善恶祸福。 道俗众事发意之顷。 悉知本末无一懫碍。 歌舞伎乐无事不博。 以忍辱慈道力仁和。 从百千劫所作轻便。 独游三世犹如日光周旋四域。 菩萨如是心无疑网。 虚空之中诸天复叹。 是大丈夫无极至圣。 汝等虽见在家所为。 且听我言。 发意之顷。 往来十方无数亿国。 皆来供养。 亦复奉礼十方导师。 虽现往来亦无周旋。 汝等意谓神足何尔。 谁能睹知是无等伦独行只步。 以是之故。 咸皆奉敬菩萨最胜。 诸释报言。 能解是者。 色欲皆净一切本无。 于是菩萨一意悉见睹其本末。 时诸释族种姓悉共集会。 欲试手搏。 调达在世常自贡高。 自谓为可不肯折伏。 常与菩萨共诤威力。 一切来者睹之超异。 右绕稽首归礼大圣。 调达及难陀故欲手搏。 于时菩萨安隐详序。 愍念之故举调达身。 在于空中三反挑旋。 菩萨大慈无所伤害。 徐着地上使身不痛。 卿等贡高不舍自大。 咸皆来集。 一时与我共行手搏。 诸有伎艺悉来集会。 菩萨势力适以手触自然堕地。 时诸天人无数亿千及虚空神。 宣扬洪音赞言善哉。 菩萨超绝无能及者。 雨诸天华异口同音。 而重赞曰。 假使十方一切众生皆为力士。 一时伏之。 何况斯等。 菩萨忍辱如须弥山。 过于铁围无能动者。 若以手持十方诸山。 须臾碎之如尘如灰。 何况凡夫。 今显此力不足为奇。 是为俗力。 未为道力最上第一。 降伏诸魔及与官属。 必当逮成无上正真之道。 为最正觉。 显是功德菩萨最胜。 执杖释种。 见于菩萨大德无量。 掷象手搏当世少双尔时国王及诸释种。 更欲试射。 时调达竖四十里准。 难陀准六十里。 菩萨百里。 时调达射中四十里鼓不能得过。 难陀六十里亦不得越。 执杖释种亦四十里皆不能过。 于时持弓授于菩萨。 菩萨张弓。 弓即折破。 菩萨又问。 于是城中宁有异弓任吾用不。 王即言有。 问在何所。 王曰。 昔吾祖父名曰师子。 所执用弓奇异无双。 身没之后无能用者。 着于天祠。 时菩萨言。 便可持来。 持来授之。 执杖释种一切诸释无能张者。 以授菩萨。 菩萨在坐以手捺张。 抨弓之声悉闻城内。 百千国人虚空天子。 举声嗟叹。 而说颂曰不起于座上实时张此弓如是具诸愿必逮成天尊尔时菩萨执弓注箭。 实时放拨。 中百里鼓而穿坏之。 箭没地中踊泉自出。 箭便过去中铁围山。 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动。 一切诸释怪未曾有。 虚空诸天咸嗟叹言。 至未曾有。 如是妙术清净至真。 诸菩萨中最为殊特。 于斯执杖释种以女俱夷送诣白净王宫。 为菩萨妃。 随世习俗现相娱乐。 婇女八万四千。 俱夷为尊。 时妃俱夷无增减心。 卧常觉寤初不睡眠。 在于燕室寂莫思惟。 将无舍我耶。 婇女侍卫恒围绕之。 于是颂曰数千人侍身思惟尊在不以威德至诚处中犹在火常思护诸根其意不乐余如日震光明不用无数问菩萨在宫婇女之间开化训导八万四千女发无上正真道意。 逮不退转。 尔时兜术有天子。 名曰应出家。 于无上正真道意而不退转。 三万二千天眷属围绕。 往诣菩萨所止宫殿。 住虚空中。 因说偈言人师子见生没来忍名闻随俗在中宫在世多教化训无数天人虽在于世俗今日正是时应当出家去众缚未得解不贪人见道当究所应度为盲冥现路俗慕妻子财荣禄诸所有见尊学习之必当放出家弃四域七宝娱乐尊豪位以见出家业游行师子座即知行安隐不乐诸爱欲生来以大久得道为天人稽首为归命犹如山河水当出家为佳常兴殊胜行金色虽妙好端政最第一兴光应舍国宜益诸天人不以乐五欲可致于差特圣慧能充满度世贤圣业尊意所慕乐白净王宫中澍舍如莲华思惟当弃去尘劳当炽盛应离诤于狱仁威为无上速立解脱道仁了慧界久睹众生疾患以法为医药建立泥洹安为消盲冥路缚痴种邪网疾化诸天人施智能道目显示无央数天龙须伦神已得成佛道还闻无上法以济禽兽王其光照宫殿降伏往稽首及令四天王普为惟归伏当欲奉四钵成佛得所愿梵天行寂然观慈大愍哀劝助人中尊喜护于一切转无上法轮已得至佛道坐于佛树下观察极名称当睹觉成道及余诸菩萨宫中见造议为众普告首为众最后安已宣柔软音念定光受决至诚无虚妄畅最胜音响普曜经四出观品第十一佛告比丘。 时诸天人劝发菩萨。 父王白净。 寐梦睹见菩萨出家。 乐于寂然诸天围绕。 又见剃头身着袈裟。 时从梦觉。 即遣人问。 太子在宫不。 侍者答曰。 太子在耳。 时白净王入太子宫。 今观太子必当出家。 所以者何。 如我于今所见变应。 心自念言。 太子将无欲行游观。 当敕四衢严治道路。 学调伎乐普令清净。 却后七日太子当出。 使道平正莫令不净。 勿使见非诸不可意。 实时受教皆当如法。 严治已竟悬缯幡盖。 兵众围绕导从前后尔时菩萨出东城门。 菩萨威圣之所建立。 于时诸天化作老人。 头白齿落目冥耳聋。 短气呻吟执杖偻步住于中路。 菩萨知之故复发问。 此为何人。 头白齿落羸瘦乃尔。 御者答言。 是名老人。 诸貌已尽形变色衰。 饮食不化气力虚微。 命在西垂余寿无几。 故曰老矣。 菩萨即曰。 是则世法而有此难。 一切众生皆有斯患。 人命速驶犹山水流宿夜逝疾难可再还。 老亦然矣。 不亦苦哉。 一心专精思惟正义。 御者答曰。 不独此人遇苦患也。 天下皆尔。 俗之常法。 圣尊父母亲里知识。 皆致此老。 咸同是业。 菩萨时曰。 不解句义愚人自大。 不觉老至自没尘埃。 便可回还。 用是五乐不益于事。 自睹如幻空中之电。 还入宫中思惟经典愍念十方。 宜以法药必疗治之。 菩萨后日复欲出游。 王敕外吏严治道路。 去诸不净。 菩萨驾乘出南城门。 复于中路见疾病人。 水腹身羸卧于道侧。 气息张口命将欲绝。 菩萨知之故复发问。 告御者曰。 此为何人。 御者曰。 此名病人。 已至死地命在须臾。 骨节欲解余寿如发。 菩萨即曰。 万物无常有身皆苦。 生皆有此何得免之。 吾身不久亦当然矣。 不亦痛乎。 有身有苦无身乃乐。 即还入宫。 复于异日报王游观。 王敕外吏严治道路。 太子乘驾出西城门。 见一死人。 着于床上。 家室围绕举之出城。 涕泪悲哭椎胸呼嗟。 头面尘垢泪下如雨。 何为弃我独逝而去。 菩萨知之而复问曰。 此为何人。 御者答曰。 此是死人。 人生有死犹春有冬。 身没神逝宗家别离。 人物一统无生不终。 菩萨答曰。 夫死痛矣。 精神懅矣。 生当有此老病死苦。 莫不热中迫而就之。 不亦苦乎。 吾见死者。 形坏体化而神不灭。 是故圣人以身为患。 而愚者宝之至死无厌。 吾不能复以死受生。 往来五道劳我精神。 便回车还。 思度十方。 复于异日。 报王出游。 出北城门。 见一沙门。 寂静安徐净修梵行。 诸根寂定目不妄视。 威仪礼节不失道法。 衣服整齐手执法器。 菩萨问之。 此为何人。 御者答曰。 此名比丘。 以弃情欲。 心意寂然犹如太山。 不可倾动。 难污如空。 屈伸低仰不失仪则。 心如莲华悉无所着。 亦如明珠六通清彻。 无一蔽碍。 慈愍一切欲度十方。 菩萨即言。 善哉。 唯是为快。 是吾所乐。 心意寂静自愍度彼。 善业快利成甘露果。 佛告比丘。 父王白净观菩萨行。 见闻如是不慕世荣。 心如虚空而怀怖懅。 畏之出家宿夜将护。 高其墙壁深掘诸堑。 更立城门。 门开闭声闻四十里。 立诸宿卫勇猛之士。 被铠执仗于四城门。 皆敕众兵勿有遗漏。 将无太子舍吾出家。 于其宫里亦宿卫之。 益众伎女彩女娱乐。 令太子悦不怀忧感。 又其菩萨宿积智德。 在胎中时威神吉祥。 梦中所见功勋大祚。 十方自然有盖悉覆三界。 还得安隐。 开化一切灭诸恶趣。 于四衢路有四色鸟。 变为一色。 见诸不净。 经行其上而不污足。 又有大水泛泛盈溢。 众生欲渡而不能越。 心怀恐怖即过渡之。 见无数人皆被疾病无有医药。 即为疗治无央数疾。 使无诸痛。 自见其身坐师子床。 天人在上叉十稽首。 见在战斗降伏怨敌。 无数诸天在空中侍。 真正圣人梦中见此。 清净吉祥行正具足。 天人闻之。 心怀悦豫。 不久成道为天人尊。 于是菩萨即作此念。 假使我身不见辞王而出家者。 便为不应。 则时静夜自出宫室入王宫殿。 悉观殿堂而无所畏。 光明悉照远近王觉见光。 实时遣人观四城门。 将无出去。 何故大光明照远近。 侍者来白。 天尚未晓日亦未出。 自然光明照诸墙壁树木。 飞鸟凫雁孔雀鸳鸯相和而鸣。 方欲向明。 是光第一。 柔软安隐清凉和雅。 墙壁树木永无有影。 至德于是在彼思惟。 观于四方坐见窗牖尔时有诸天人。 即起欲去不得自在。 顾省其父知之觉起。 立启父王。 勿怀愁戚。 勿以远虑。 诸天劝助今应出家。 唯忍过罪安己护国。 父母闻之悲泣垂泪。 而问之曰。 何所志愿何时能还。 与吾要誓普施志愿。 吾以年朽家国无嗣。 菩萨实时以柔软辞。 而启王言。 欲得四愿。 假使听我还得自在。 得是愿后不复出家。 何谓为四。 一者欲得不老。 二者至竟无病。 三者不死。 四者不别。 神仙五通虽住一劫不离于死。 假使父王与此四愿。 不复出家。 王闻重悲。 此四愿者古今无获。 谁能蠲除此四难者。 子如师子劝助愍哀。 普度众生具足如意。 所愿者得。 于是菩萨自出宫殿。 一心住立无有睹见往来周旋尔时父王明旦即起。 朝会诸释以是告之。 太子必出舍国学道。 当何施计。 诸释答曰。 当勤将护。 所以者何。 诸释部党众多无极。 虽复力强何能独出。 时白净王。 敕五百释勇多力者。 有方便计。 使五百兵普学诸术。 令大力士住守东城门宿卫菩萨。 一一释者从五百兵。 一一车乘五百人从宿卫菩萨。 四门俱然。 诸四街路里巷诸门亦复俱然。 父王己身与五百释前后围绕。 象马车乘住己宫门。 昼夜不眠尔时大爱道自告侍从。 宿夜然灯烧香勿得眠寐。 今者离垢不乐在宫。 必欲出家。 悉共遮护勿得使去。 作诸伎乐令心乐之。 坚闭门户勿令妄开。 严诸缯幡雕饰窗牖。 林树果实悉令目睹。 假使欲去慕乐此供或能不出佛告比丘。 是时二十五鬼神。 将军及般阇鬼将军。 鬼子母。 五百子等。 悉共集会各各议言。 今日菩萨弃国捐家。 我等咸共侍从供养。 又四天王一时普告诸鬼神。 今日菩萨弃国捐王。 汝等殷勤侍从供养。 其鬼神众皆从五兵。 势力坚强犹如金刚不可毁坏。 精进勇猛将护众生。 其身高大如须弥山。 将无恶物犯于至德。 释梵炎天。 兜术天。 无慢天。 化自在天。 各敕官属。 无数百千前后导从。 华香伎乐香汁洒地。 侍从菩萨释梵天王侍其左右。 时有天子名曰寂意。 我当将护迦维越国。 一切男女大小劝安和之。 又有天子名曰光音。 即自说言。 我身当化一切象马车乘男女所畅音声没使不闻。 令心寂静而无所念。 复有天子名曰清净。 我在虚空立七较辂。 悬垂一切日月明珠照耀光光。 设缯幡盖散花烧香。 严治涂路侍从菩萨。 伊罗末龙王言。 我当化作三万八千里交露之车。 使诸玉女皆坐其上。 作众伎乐侍从菩萨。 而供养之天帝释曰。 吾将眷属菩萨前导。 法行菩萨曰。 吾当兴起紫磨金云。 雨栴檀香皆遍天下。 和邻龙王。 摩那斯龙王。 散拘龙王。 阿耨达龙王。 难头和难龙王。 各自说言。 亦当兴起紫磨金云。 当雨微妙栴檀名香。 如是比丘。 天龙鬼神揵沓和等。 心常怀愿欲得听省。 菩萨正道所思惟法。 慕乐安隐入于宫内。 思念过去诸佛所行。 愍伤众生。 本行道时。 不舍四愿以至纯淑。 何谓为四。 本学道时设我成正觉。 逮一切智被弘誓铠。 众生困厄救众恼患。 吾当济脱生老病死三界之缚。 猗在世俗周旋众难。 使至寂然。 令无恩爱。 是第一愿。 众生没在无明窈冥。 悉无所知。 愚痴暗昧生秽浊树。 当为显示如清净眼。 内外无限。 是第二愿。 众生在世立自大幢。 常计吾我而意贪身。 尊己贱彼心存颠倒。 处诸邪见无常。 不慕圣道。 堕于三业。 皆当开化令入正真。 是第三愿。 众生没在生死之患。 轮转无际灭智能根。 迷惑五趣不能自济。 当为说法令得度脱。 是为四愿。 吾往古时立是四愿。 今已得之。 不可违舍以故出家。 成就正觉度脱十方尔时法行天子。 净居天子。 来入宫殿自现形像。 娱乐之形无常之变。 住于虚空。 时为菩萨。 说此偈言天子在空叹觉莲华寂明云何在五欲大圣当舍家受我所劝助当观于后宫睹诸迷惑众如在死人间 发布时间:2020-04-02 20:34:1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1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20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