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纪念法王如意宝】珍贵照片图文合集:不离教言,不忘恩德 内容: 心念,就像空中的云雾。 如果你自然安住,它是无利无害的一旦分别执着,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些引生贪欲的外境,若去观察其本体,不过像水泡一样没有实义,又有什么可贪的呢? 凡夫被无明所障蔽,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往往当成了真实不虚,进而不断产生执著、烦恼、痛苦……说白了,这完全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证悟的方法,在佛教中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中观的方法来推理、观察,也可以用大手印、大圆满的窍诀,借助于上师的加持而现见心性。 但不管用哪一种,大家务必要牢记:一切法在究竟上虽然是空性,但对空性也不能执著! 作为业障深重的凡夫,不管是什么人,烦恼与功德都相互掺杂,就像粪便中混合着妙药,对此我们又有什么可得意的? 假如因为自己有了少许功德就开始傲慢,那为什么不因烦恼炽盛而心生惭愧呢? 每个众生的心中,都潜藏着一个大魔王,这就是无明愚痴。 不知取舍善恶因果,不知闻思修行,这是一种愚痴;对远离戏论的空性并无点滴了解,这又是一种愚痴;对无欺因果的缘起性也丝毫不了达,这还是一种愚痴。 所以,我们现在应断的,就是这种不知取舍的“愚痴”;而最终必须要根除的,则是不通达诸法本性的“无明”。 要知道,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中,掺杂了贪嗔痴的都是恶业,断除了贪嗔痴的才是善法。 因此,想方设法断除贪嗔痴,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 生而为人,应该追寻心灵之道。 若非如此,则浪费了宝贵的人身。 如同已抵达遍满黄金的宝洲,却没有拿任何财宝而双手空空返回,这是多么可惜! 清净和不清净的根本,唯一就是自己的心。 既然心能显现轮回、涅槃等一切法,那么,若将自己的心转到善法方面,安乐将会指日可待;假如不能调伏自心,经常在烦恼的推动下为非作歹,未来也必定是自讨“苦”吃。 既然无论是外在的世界,还是我们自身,都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那又何必对于现在所拥有的贪恋不舍呢? 佛法的生命与核心,就是对慈悲心的培养。 慈心,是祈愿众生得到安乐;悲心,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 不管是什么人,都应开发这种对自己和他人有利的品质。 ●                           ● 愚笨的人总是贪著眼前小利,有智慧的人则会作长远打算,追求自身功德的完善,才是一切幸福圆满的因。 散乱的内在根源是心,而人数之多寡,并非造成散乱的根本原因。 如果心容易为外境牵染,即便你独居深山,也会产生如是之过患。 只有从根本上斩断了我执,才能让痛苦荡然无存。 诚如寂天菩萨所说:“世间一切灾害、恐怖和痛苦,皆从我执而生,既然如此,还留着我执这个大魔王做什么呢? ”现在许多人希望自己健康无病,永远青春年轻,其实这些意义并不大,若能调伏自己的心,其价值将远远超过世上的一切。 我们不管是希求善法,还是追求无意义的琐事,到了最后,都应该观察心的本性,断除一切期望和疑虑的分别念,在无有任何执著的境界中安住,如此烦恼才会销声匿迹。 在此过程中,最初心若无法安住,可以在自己面前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然后注视佛像的心间;如果时间久了产生昏沉,则可往上观佛像的顶髻。 如此观修,很容易调伏这颗躁动的心,所有的分别念都会消失。 打个比方说,贪心极为强盛的人,见到一个绝世美女后,她的笑靥会时时刻刻浮现在脑海中。 同样,对诸佛菩萨若也有这样的“贪心”,日日夜夜不断地忆念,乃至我们获得菩提果之间,佛菩萨都不会远离,并时时以大悲心加持我们,带来一切利乐的悉地。 只要对阿弥陀佛有坚定的信心,一心一意发愿往生,然后依教奉行,不造五无间罪和舍法罪,那么定会如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亲口承诺的:我们命终之后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平时也一定要谨小慎微,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随意对人恶言相向。 假如自己因业力现前,控制不住骂了人,也应马上念“嗡班匝萨埵吽”至少一千遍,乃至十万遍。 以此咒力的不可思议加持,可以忏净任何可怕的业障。 若能以菩提心摄持自己的生活与修行,将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不仅能带来健康、长寿、富足,同时,还可遣除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种种负能量。 当我们对别人生贪心或嗔心时,马上意识到这跟梦中嗔敌贪亲一样;当自己成功或失败时,也知道这就如同梦中的成败一样……若以此慢慢断除执著,不但各种痛苦会离你远去,最终还可以认清一切诸法的真相,证悟三世如来的果位! 在我看来,对众生今生来世最有帮助的,莫过于殊胜的佛法。 而在佛法中,有两个要点必不可少:第一、清净的见解,尤其是相信因果的正见。 如果没有它,就得不到善趣的安乐。 第二、无垢的信心,即对三宝有永不退转的信心,这是今生和来世一切圆满的根本。 不管是大上师还是小上师,无论名声是否广大,只要在他面前得过佛法,他就是自己的上师,对此我们应感恩不尽。 米拉日巴尊者对弟子热琼巴也说:“当今,智者不会受到恭敬,愚者却备受拥戴;了义的佛法不受重视,不了义的法门却被推崇备至。 所以,你应努力追随真正的善知识,去寻求了义的法要。 ”如今,这样的教诲对我们依然有效。 衡量一位善知识的标准,唯一就是看他内在的悲与智——有没有舍己为天下众生的悲心,有没有证悟法界实相的智慧。 面对别人的赞叹,若是合理,用不着生起欢喜心;若不合理,这种赞叹也就虚妄不实,更不值得为此而沾沾自喜。 作为凡夫,千万不要太自以为是。 如果你明明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喜欢被称扬,不喜欢被谩骂,整天被世间八法吹得团团转,却自称对一切都不执著,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修行不能一开始就住在山洞等无人的地方,而应在具有法相的上师面前,认真听受佛法,最好不要离开闻思修。 当然,我也并非让你闻思一辈子而不要修行,但若毕生都在盲修瞎炼而不闻思,这也是一种邪道! 轮回中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法,当我们遇到好事时不必生贪,遇到坏事时更没必要生嗔,对一切法都不要有什么执著。 文 | 《不离》图 | 网络+原创欢迎关注“五明佛学院”日达堪布平台前行影事:asdfsafe日达堪布汉语平台:rdkb9 发布时间:2020-02-29 01:06:20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3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