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所谓喜忧参半的人生,逼近了看是什么样呢? 内容: 人生有苦有乐,不错,但佛陀说,事情往往不加观察时是一个样,仔细观察,又是一个样,而后者更接近真相。 我们所谓喜忧参半的人生,逼近了看,会是什么样呢? 从乐说起吧,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乐,也是我们最为执著的所在。 痛苦,自然是谁也不想要的;快乐,又有什么不好? 佛法中把人们通常所说的乐称为变苦,乐会变,变即苦。 苦苦,苦上加苦。 我们通常所说的与快乐相对的痛苦,像疾病、灾难、死亡、离别、争吵等等,都属于这一种,即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痛苦。 用两个苦字,一是说苦的程度深,二是说苦的叠加,旧苦未了新苦又起。 比如疾病,病前往往有各种不适,只不过要么没有察觉到,要么察觉到了也没在意,总之是等微细的苦受不断叠加成为粗大的苦受了,才惊呼“病来如山倒”。 病中,人的感受也是痛苦成片,一眼望不到尽头,发生的每件事似乎都在增加苦受。 所以叫苦苦,苦连着苦。 我们的生活不也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絮絮叨叨的忧烦没完没了吗? 老问题都解决,新问题未出现,这种时候几乎没有。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也一直都在苦苦中。 只是有的苦受尖锐些,有的柔和些,而我们把柔和的苦理解为乐。 苦是苦苦,乐是变苦,那么不苦不乐呢? 行苦。 行行复行行,一刻不停地走向苦。 我们日常行住坐卧,很多时候并没有明显地感觉苦或乐,按部就班过日子罢了,而这些日常之事,平淡如喝茶、吃饭、走路、穿衣,也不免成为未来痛苦之因。 华智仁波切教我们仔细观察茶叶、糌粑等怎样种植、收获、加工、交易、运输,这个过程中有多少旁生被杀,有多少苦工、欺诈、争斗,可以说,每一滴茶水喝到嘴里之前,都经历了重重恶业。 虽说现在和以前不太一样,不再需要人力背驮肩扛,苦力役使的情况少了,但从原料到商品,生产、销售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恶业,恐怕只会比以前多。 以前没有农药,现在大规模、高强度使用农药,意味着更多的昆虫被杀死。 以前的货物交易,坑蒙拐骗、争吵算计只在小范围内;现在技术、信息发达,诱骗欺诳更容易,骗的人也更多了。 尽管我们只是享用这些商品,并没有亲自参与之前的恶业,但无可否认,我们是这链条中的一环,我们看似无害的享用给了之前种种环节以推动,因此并不能说完全与这些恶业无关。 因果不爽,即使这样遥远而模糊的因果关系,在果报成熟时,我们仍然将为此感受痛苦。 饮食、穿衣如此,连走路也难免成为痛苦之因。 佛陀当年制定僧团结夏安居的制度,主要就是因为夏天地上虫蚁多,为了避免走路时伤及这些众生,便要求大家闭门专修,等夏季过后再出门。 现在不仅是走路,还开车。 有多少飞虫在车头前粉身碎骨,现量可见。 这些虽是无心为之,却仍属恶业,能避免时还是要尽量避免。 这么一想,我们吃的、喝的、用的,行住坐卧,或远或近都是在为痛苦埋下伏笔,可知道了这个,也无可奈何,似乎并不能因此就不吃不喝不正常生活,而这,正是又一重行苦——陷于痛苦之因中,身不由己地流转。 行,有迁流不居之义。 轮回中的一切都是迁流不居的,所以行苦也可说是轮回之苦。 无论善趣、恶趣,只要还在轮回,就无时无刻不受到业力牵制,从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 变苦、苦苦、行苦,并不是各自分开的三种不同的痛苦,它们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角度。 或者说,是我们的心在粗重和敏锐之间,对轮回的不同感受:心念粗重时,感受到的主要是苦苦;随着心念越来越敏锐,开始察觉到变苦;心念再精微,如镜头推进,变苦的画面不停放大,到不辨变苦,但见行苦。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发布时间:2020-02-18 02:52:1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40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6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