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法师文钞|关于命终前后诸所行事的重要开示 内容: 导读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 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 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 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 复周孟由昆弟书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 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界之乐。 人生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 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恃,即生于天上,福寿甚长,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 不知佛法,则无可如何。 今既略晓佛法,岂可将此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解脱之日乎? 如是说之,或可发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 菩萨度生,随顺机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汝能力修孝友,及以净土法门,劝导自己眷属,及一切有缘者,同作莲池会里人,则功德大矣。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 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 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 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 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 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 又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理宜戒杀护生,爱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见,谓奉父母甘旨为孝。 彼未闻佛法者,不知六道轮回之事理,妄谓为孝,尚有可原。 若已闻佛法之人,杀过去父母亲属,以奉养现在父母及丧祭等,岂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 是以通人达士,由闻佛法之真实义谛,悉不肯依世俗之权法以行。 以此权法,殆姑顺世俗迷情而立,非如来洞彻三世因果之道故也。 若欲深知,取文钞中诸戒杀文,及观音颂之普劝戒杀挽劫文,阅之自知。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 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 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 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 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 祈与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 昨接守良书,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实发,病中且勿提及,但劝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乐。 待大好后,婉曲劝导,令其求生,则利益大矣。 并祈于汝母前,代为问好。 又当为说(光)劝彼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是为自己要事,余皆是替儿孙殚心,有累自己念佛利益矣。 群铮知悉,汝母现有病,断不可不愈而去。 然(光)看汝母,恐难高寿,宜与孟由及智昭等,日换班在旁念佛,俾其随念,不能念则静听。 若世寿尽,如此行,则决定往生。 若世寿未尽,亦当消除业障,增长善根。 如汝决欲来山,只好照汝此议,庶两无所碍。 现汝母病未愈,决不可发此心,发则于世间世出,两俱违悖矣。 人之临终,得其助念,定可往生,失其助念,或再以哭泣搬动,动其爱情瞋恨,则堕落难免矣,险极险极。 汝能成就母往生,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即尘劳行佛事,其功德比寻常殊胜万分矣。 祈与孟由说此助念法,并告汝母令听(光)言。 至为亲开陈佛法,固为大善。 然定省抚慰,亦须格外留意,幸甚。 汝母发愿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芜钞。 依(光)鄙见,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 拟以此款任印观音颂,普遍施送于远近,俾一切人同知观音大士,为法界众生之恃怙。 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兼以辅弼弥陀,接引众生。 况乎现今世人,日在患难中,无法防护。 倘人人见此书,知大士之恩德,无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灾祸。 既发信仰依赖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来,以期不与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护祐也。 世之不治,由于人心险恶,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书流通,其利无穷,比较别种暂时之益者,实相去天渊。 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获安乐,没归莲邦。 至于芜钞,则见之发心修善念佛者甚多,兹不具书。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 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 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 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 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 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 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 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消业也,如汤消雪。 (光)自回山,日日于课诵回向时,为汝母回向,祈三宝加被,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耳。 接手书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胜伤叹。 虽然,汝等既知佛法,当依佛法,令亲神识得益为事,不可徒为哀毁,令存亡两无所益。 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 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笑而已。 丧葬之事,不可过为铺排张罗。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 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 有财力,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即以之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至有亏空,后来受窘,则不必矣。 接手书,知汝母去得甚好,此殆汝母往昔善根,及现在善愿,并汝等助成之功效也。 人一生事事皆可伪为,唯临死之时,不可伪为。 况其无爱恋之情,有悦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净业成熟,曷克臻此。 但愿汝昆弟与阖家眷属,认真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亲得益,实则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 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 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 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 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 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 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 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 妇女不必随于僧次,以为日既多,人情熟悉,或令人起嫌疑。 妇女宜另设一所,或居于幕,出入各门户,两不相见,是为表率乡邑,开通仪式之懿范。 若漫无界限,或他人仿之,久则弊生。 昔人立法,虽上上人,亦以下下人之法为范围,故能无弊。 汝昆弟能如是为母念佛,兼又印施观音颂文钞等。 有此善心净资,并利人之事之功德,岂但汝母莲品增高。 将见汝祖父母,汝父,并历代祖妣,同沾法利,同得往生也。 (光)之所说,乃本理本情,非漫然为汝等说悦心快意语也。 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与钱财,或偏令穿好衣服。 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 若为彼存以生息,余不得者,于父母生嫌心,于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 若女有钱,出嫁必以钱自骄,或轻其夫,或不洞事,以钱助夫为不法事。 欲儿女成贤人,当为培福,不当为积财。 财为祸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无钱,自勤而来,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产一空。 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 能读则读,不能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 女子若有钱,明道理,钱固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则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孙孙女矣。 汝母善理财,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贤善和睦。 或于一人,有偏私偏爱,亦不至彼此计较,然不可以此为法。 须令儿女永无计较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骄情长起,庶几家道兴而子孙通皆循规蹈矩矣。 (光)之性情多络索,以汝兄弟以(光)为师,恐后来或致儿女受害,故为絮叨及之,切勿谓所说无因,视作废言,幸甚。 但祈汝兄弟认真念佛,则为报母之恩,亦为报佛之恩矣。 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时,在家人多用之。 然宜从俗葬埋,恐执泥者妄生议论。 实则烧之为易泯灭,过七七日烧弥妥。 葬之年辰久,或致骨骸暴露耳。 三年之丧,不作礼乐,固宜遵守。 前清文官必丁忧,武官不丁忧,以军事不可或辍,故不为制。 今则废伦非孝,纷纷而起,守制之期,尚足挂齿乎? 吾人当依古礼,斟酌行之,不可遽变,不必过泥可耳。 顶圣眼天生等说,实可依据。 (光)恐无知者,唯以探冷热为事,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故云亦不一例。 恐其探之频数,或致误事,不可不知。 《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莲华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 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汝遂执定其词,谓此在莲品之外。 然则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则其胎其城,为更厚更远矣。 彼十二劫者,尚归九品,何五百岁者,便居品外。 又何不观于莲华中不能出现八字,是莲为不列九品之莲乎。 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 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 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沉,铁围了不可得矣。 孟子谓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只此逆字,亦是疑城。 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则疑城化为乌有。 一般死执著汉,所以终日讲说,终日违背,皆坐此死执著之病根未消,故致难得实益也。 恭录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微信号:renhuiyaji仁慧雅集仁慧雅集之意乐.集风雅.禅人生.趣大道文钞选读请点击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2020-02-15 11:36:4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4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