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法师文钞|关于于逆境看破世相,笃念佛求生西方的开示 内容: 导读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 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 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 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 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 与卫锦洲居士书(因邻火延烧,物屋一空,其妻惊骇病故,遂心神迷闷,如醉如狂)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 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 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所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者现在也,行者优游自得之意,富则周济贫穷,贵则致君泽民,尽其富贵之分,是之谓素富贵行乎富贵也),素贫贱行乎贫贱(若家无余财,身未出仕,则守乎贫贱之节,不敢妄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尽忠被谗,贬之远方,如云贵两广黑龙江等,则心平气和,不怨君上,不恨谗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样),素患难行乎患难(或者不但远贬,且加之以刑,轻则楚打监牢,重则斩首分尸,或至灭门,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奸党,若自己应该如此一样。 人与之患难,尚然如是,何况天降之患难,岂有怨恨者乎。 如是之人,则人爱之,天护之。 或在此生,或在后世,或在子孙,决定有无穷之福报,以酬其德矣)。 居士虽有好善之资,未明儒佛至理。 以故一遇逆境,便发狂乱耳。 今谕之曰,世间最博厚高明者,莫过天地日月。 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 古今最道高德备者,莫过孔子。 而且绝粮于陈,被围于匡。 周游列国,卒无所遇。 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 幸有一孙,得绵世系。 降此而下,颜渊短命,冉伯牛亦短命。 子夏丧明,左丘明亦丧明。 屈原沉江(屈原尽忠被谗,后以怀王被秦所留,不胜忧愤,而力无能为,五月五日,沉于汨罗江中),子路作醢(醢音海,肉酱也。 子路仕卫,卫蒯瞆与其子辄争国,子路死于其难,遂被敌兵斩作肉酱)。 天地日月,犹不能令其常然不变。 大圣大贤,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 唯其乐天知命,故所遇无不安乐也。 而且千百世后,自天子以至庶人,无不景仰。 以当时现境论之,似乎非福。 以道传后世论之,则福孰有过于此者。 人生世间,千思万算,种种作为。 究到极处,不过为养身口,遗子孙而已。 然身则粗布亦可遮体,何必绫罗绸缎? 口则菜羹尽可过饭,何必鱼肉海味? 子孙则或读书,或耕田,或为商贾,自可养身,何必富有百万? 且古今为子孙谋万世之富贵者,莫过秦始皇。 吞并六国,焚书坑儒,收天下兵器以铸大钟,无非欲愚弱其民,不能起事。 谁知陈涉一起,群雄并作。 一统之后,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国灭,子孙尽遭屠戮。 直同斩草除根,靡有孑遗。 是欲令子孙安乐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汉献帝时,曹操为丞相,专其威权。 凡所作为,无非弱君势,重己权,欲令自身一死,子便为帝。 及至已死,曹丕便篡。 而且尸犹未殓,丕即移其嫔妾,纳于己宫。 死后永堕恶道,历千四百余年,至清乾隆间,苏州有人杀猪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 邻有一人见之,生大恐怖,随即出家,法名佛安。 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载净土圣贤录。 夫曹操费尽心机,为子孙谋。 虽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国便灭亡。 而且日与西蜀东吴互相争伐,何曾有一日安乐也。 下此若两晋宋齐梁陈隋,及五代之梁唐晋汉周,皆不久长。 就中唯东晋最久,仅一百三年。 其他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灭亡。 此乃正统。 其余窃据伪国,其数更多,其年更促。 推其初心,无非欲遗子孙以富贵尊荣。 究其实效,反令子孙遭劫受戮,灭门绝户也。 且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能令子孙世受其福。 况区区凡夫,从无量劫来,所作恶业,厚逾大地,深逾大海。 可保家道常兴,有福无殃也耶? 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焰,如乾闼婆城(梵语乾闼婆,此云寻香,乃天帝乐神。 其城乃幻现非实,世俗所谓蜃楼海市即此也)。 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 虽不变坏,而常随缘。 随悟净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 由功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下。 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 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 若不知佛法之人,则无可如何。 汝既崇信佛法,何不由此逆境,看破世相。 舍迷染缘,随悟净缘。 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从兹永出六道之轮回,高证四圣之果位。 岂不是因此小祸,常享大福耶? 而乃昧昧不了,如醉如狂。 倘若焦思过度,或致丧身失命,则长劫难出轮回矣。 而且弱妾孤子,何以自立? 本欲自利利他,反成自害害他(他谓妾与子也)。 何愚痴一至于此也。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 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 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 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 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 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 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 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 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 后报则迟早不定。 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 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 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 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 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生悔罪心者。 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 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 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 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 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而不即冻馁者,以其金多也。 倘日日如是,纵有百万之富,不几年即便家败人亡,扫地而尽矣。 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 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 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复立小功。 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为轻。 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尽赦免,又复封侯拜相,世袭爵位,与国同休。 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具超格知见。 岂可使身外之物,累坏自身? 譬如金珠满屋,强盗来抢,只宜舍之速逃,岂可守财待死? 良以金珠虽贵,若比身命,犹然轻贱。 既不能两全,只可舍金珠而全身命耳。 且汝财物已烧,空忧何益? 惟宜随缘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 则尽未来际,永离众苦,但受诸乐。 如是则由此火灾,成无上道。 当感恩报德之不暇,何怨恨迷闷之若是耶? 祈以予言详审忖度,当即释然解脱,如拨云雾以见天日。 从兹即灾殃翻为善导,转热恼直下清凉矣。 倘犹执迷不悟,势必发颠发狂。 则本心已丧,邪魔附体。 纵令千佛出世,亦不能奈汝何矣。 恭录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微信号:renhuiyaji仁慧雅集仁慧雅集之意乐.集风雅.禅人生.趣大道文钞选读请点击阅读原文 发布时间:2020-02-14 13:25:4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41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