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别译杂阿含经 第五卷 内容: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初诵第五(八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婆罗门。 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 在于佛前。 而说偈言云何戒具足威仪不阙减修习何等业成就何等法而能得名为三明婆罗门尔时世尊说偈答曰能知于宿命见天及恶趣尽于生死有三通并三明心得好解脱断欲及一切成就上三明我名为三明时婆罗门闻佛所说。 踊跃欢喜。 退坐而去(八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 阿难从佛向舍卫城。 时于粪聚窟中。 见夫妻二人。 年几老大。 柱杖战栗。 如老鹳雀。 佛遥见已。 告阿难言。 汝见夫妻二人极为老朽在粪窟中不。 阿难白佛言。 唯然已见。 佛告阿难。 如斯老人。 若年少时。 在舍卫城中。 应为第一长者。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应得罗汉。 若少年时。 聚积财钱。 应为第二长者。 若出家者。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应得阿那含。 若第三时。 聚集钱财。 应为第三长者。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应得须陀洹。 如今老熟。 亦不能聚财。 不能精勤。 亦不得上人法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少不修梵行亦不聚财宝犹如老鹳雀拪止守空池不修于梵行壮不聚财宝念壮所好乐住立如曲弓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八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老婆罗门。 年耆根熟。 先于往日。 多造众恶。 极为粗弊。 毁犯所禁。 不信福善。 不先作福。 临终之时。 无所依止。 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 世尊。 我于往日。 多造众恶。 极为粗弊。 毁犯所禁。 不能修福。 又不修善。 亦复不能先作福德。 临终之时。 无所依止。 佛言。 实如汝语。 老婆罗门言。 善哉瞿昙。 当为我说。 使我长夜获于安乐。 得义得利。 佛言。 实如汝说。 汝于往日。 身口意业。 不作善行。 毁犯禁戒。 不修福德。 不能先造。 临命终时。 作所怙恃。 汝于今者。 实为衰老。 先造众罪。 所作粗恶。 不造福业。 不修善行。 不能先造。 可畏之时。 所归依处。 譬如有人。 将欲死时。 思愿逃避。 入善舍宅。 以自救护。 如是之事。 都不可得。 是故今当身修善行。 意口亦然。 若三业善。 临命之时。 即是舍宅。 可逃避处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人生寿命促必将付于死衰老之所侵无有能救者是以应畏死唯有入佛法若修善法者是则归依处佛说是已。 第二经无差别。 应求归依处。 大人宜修善。 第三长行别。 偈则不同。 偈言壮盛及衰老三时皆过去余命既无几常为老所患近到阎王际婆罗门欲生二间无住处汝都无资粮应作小明灯依凭于精勤前除于诸使不复生老死(八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老婆罗门。 往至佛所。 问讯佛已。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吾今朽迈。 往昔已来。 造作众恶。 未曾作福。 未更修善。 又所不行离于怖畏救护之法。 善哉瞿昙。 为我说法。 使我命终有所救护。 屋宅归依逃避之处。 佛告婆罗门。 世间炽然。 何谓炽然。 谓老病死。 以是之故。 应身修善。 口意亦然。 汝都不修身口意善。 汝今若能于身口意修于善者。 即是汝之船济。 乃至死时能为汝救护。 为汝屋宅。 为汝归依逃避之处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譬如失火家焚烧于屋宅宜急出财宝以置无火处生老病死火焚烧于众生宜应修惠施赈众于贫穷世间金宝等王贼水火侵死时悉舍离无有随人者施逐人不舍犹如坚牢藏王贼及水火无能侵夺者悭贪不布施是名常睡眠修施济匮乏是名为觉悟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八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乌答摩纳往至佛所。 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 瞿昙。 我如法乞财。 供养父母。 又以正理。 使得乐处。 正理供给。 得大福不。 佛言。 如是供养实得大福。 佛言。 摩纳。 不限汝也。 一切如法乞财。 又以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使乐。 正理供给。 获无量福。 何以故。 当知是人梵天即在其家。 若正理供养父母。 是阿阇梨即在其家。 若能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得乐。 一切皆遥敬其家。 若能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使乐。 正理供给。 当知大天即在其家。 若能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与乐供给。 当知一切诸天即在其家。 何以故。 梵天王由正理供养父母故。 得生梵世。 若欲供养阿阇梨者。 供养父母。 即是阿阇梨。 若欲礼拜。 先应礼拜父母。 若欲事火。 先当供养父母。 若欲事天。 先当供养父母。 即是供养诸天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梵天及火神阿阇梨诸天若供养彼者应奉养二亲今世得名誉来世生梵天(八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摩纳。 名优北伽。 往诣佛所。 稽首问讯。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婆罗门如法乞财。 聚设大祀。 教他设祀。 如是之祀。 为当作祀。 为当不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马脂及人脂牛脂并美食吸风开祀门此六名大祀作业虽广大仙圣所毁呰[牛*羊]羊及羖羊牛王诸小牛一切杀生类此不为正祀如是是邪祀众圣所不过若设正祀者终不恼群生不害有生命设祀断诸有是名为正祀若设如是祀大仙必往彼施及祀场余宜与彼应供清净心惠施时施施何处当施胜福田云何胜福田所谓修梵行若能如是施斯名广大祀设如是大祀以如法聚财净水手自与若能如是施诸天生信敬名为自他利必获大果报如是设大祀唯有智者能能生于净信亦得心解脱恼害不能加得世间众乐得生于胜处是名为智者所设之大祀佛说是已。 优北伽摩纳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摩纳。 名优北伽。 往诣佛所。 稽首问讯。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婆罗门如法乞财。 聚敛大祀。 教他设祀。 如是之祀。 为当作祀。 为当不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施设大祀具不扰害群生若能如是祀所作皆清净是名祀深隐梵行者所受现于世间中名闻极远者远离于战诤如是祀可赞诸佛所称善祀及祀之道以清净惠施宜施彼应供施时施何处斯名广大祀诸天所信敬以如法聚财净水手自与若能如是祀名为自他利必获大果报如是之大祀唯有智者能能生于净信亦得心解脱恼害不能加得世间最乐得生于胜处名为有智者佛说是已。 优北伽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九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摩纳。 名曰佛移。 往诣佛所。 稽首问讯。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为有几法教在家人处于家中。 得现报利。 并得利乐。 佛告摩纳。 有四法。 使在家人。 得现世报。 获利益乐。 何谓为四。 一能精勤。 二能守护诸根。 三得善知识。 四正理养命。 云何精勤。 随所作业。 家计资生。 或为王臣。 或为农夫。 或复治生。 或复牧人。 随其所作。 不惮劬劳。 寒暑风雨。 饥渴饱满。 蚊虻蝇蜂。 虽有勤苦。 不舍作业。 为成业故。 终不休废。 是名精勤。 云何名为守护诸根。 若族姓子。 如法聚财。 设有方计。 不为王贼水火之所劫夺。 怨憎之处悉不得侵。 不生恶子。 是名守护。 云何名为近于善友。 若族姓子。 近于善友。 而此善友资性贤良。 终不奸盗。 亦不放逸饮酒醉乱。 吐出实言。 不为欺诳。 与如此人。 共为亲友。 未生忧恼能令不生。 已生忧恼能使灭除。 未生喜乐能使得生已生喜乐能使不失。 是名善友。 云何名为正理养命若族姓子。 知其财物。 量其多少。 节其财用。 入多于出。 莫苟轻用。 譬如有人食优昙果初食之时。 树上甚多。 既食之已醉眠七日。 既醒悟已。 方觉失果。 宜处以理。 奢俭得中。 若有钱财。 不能衣食。 不能惠施。 极自俭用。 众人咸言。 如此之人死如狗死。 宜自筹量。 不奢不俭。 是名正理养命。 摩纳复白佛言。 修何等法。 令在家人现受其利。 后世得福。 佛告摩纳。 有四种法。 能获福报。 何谓为四。 所谓信戒及施闻慧。 云何名戒。 能行不杀。 乃至不饮酒。 云何名施。 施沙门婆罗门。 师长父母。 贫穷之者。 乞与衣食床敷卧具。 病瘦医药。 种种所须。 尽能惠与。 名之为施。 云何闻慧。 如实知苦。 知苦谛。 如实知习。 知习谛。 如实知道。 知道谛。 如实知灭。 知灭谛。 是名闻慧具足。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精心修事业勤守护不失亲近于善友能正理养命信戒施闻慧除断于悭贪若能如是者速获清净道如是八种法能得现利喜于未来之世亦得天上乐佛说是已。 佛移摩纳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弥絺罗国庵婆罗园。 尔时婆私吒婆罗门女。 新丧第六子。 为丧子故。 心意错乱。 裸形狂走。 渐走不已。 至弥絺罗庵婆罗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围绕说法。 时婆私吒婆罗门女遥见世尊。 还得本心。 惭愧蹲地。 佛告阿难。 与其郁多罗僧。 汝可将来。 我为说法。 阿难受敕。 即与郁多罗僧。 婆私吒婆罗门女。 寻取衣着。 往诣佛所。 头面礼足。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女。 宣种种法。 示教利喜。 如昔诸佛。 为说法要。 施论戒论。 生天之论。 欲为不净苦恼之本。 出要为乐尔时世尊广为说法。 知彼至心欲离盖缠。 为说四谛苦习灭道。 此婆私吒女。 聪明解悟。 闻法能持。 譬如净白[叠*毛]易受染色。 婆私吒女即于坐上。 见四真谛。 见法到法。 知法度疑彼岸。 自已证法。 不随他教。 信不退转。 于佛教法。 得无所畏。 即从坐起。 合掌礼佛。 白佛言。 世尊。 我今已得度于三恶。 尽我形寿。 归依三宝。 为优婆夷。 尽寿不杀。 清净信向。 不盗不邪淫。 不妄语不饮酒。 亦复如是。 时彼妇女。 闻法欢喜。 礼佛而去。 更于异时。 婆私吒丧第七子。 心不愁忧。 亦不苦恼。 亦不追念裸形狂走尔时其夫婆罗突逻阇说偈问言汝昔丧子时追念极荼毒愁忆缠心情弥时不饮食今者第七子遇患而命终汝备为慈母何故不哀念时婆私吒即便说偈答其夫言从无量劫来受身无漄际由于恩爱故子孙不可计处处皆受身丧失亦非一生死旷路中受苦无穷已我了于生死往来之所趣是故于今者都无哀念情其夫婆罗门复说偈言如汝所说者自昔未曾有于谁得解悟而能忘所忧时婆私吒复以偈答婆罗门当知往日三佛陀于彼弥絺罗庵婆罗园中说断一切苦并与尽苦道修八圣道分安隐得涅槃时婆罗门复说偈言我今亦欲诣庵婆罗园中咨问彼世尊除我念子苦时婆私吒复说偈言佛身真金色圆光遍一寻永断众烦恼超度生死流如是大导师能调伏一切众生咸蒙化故号为真济汝今宜速往诣彼世尊所时婆罗门闻妇所说。 欢喜踊跃。 即时严驾。 诣彼园中。 遥见世尊。 威光显赫。 倍生恭敬。 到已顶礼。 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以他心智。 观察彼心。 知其殷重。 即时为说苦习灭道及八正道。 如此等法。 能至涅槃时婆罗门闻是法已。 悟四真谛。 已得见法。 寻求出家。 佛即听许。 既出家已。 修不放逸。 于三夜中。 具得三明。 佛记彼人得阿罗汉。 是故更名为善生也。 已得三明。 敕其御者婆罗提言。 汝可乘于所驾宝车还归于家。 语婆私吒。 汝于我所。 可生随喜。 所以者何。 佛今为我说四谛法。 又蒙出家。 获于三明。 是故于我应生净信。 时婆罗提乘车还家。 时婆私吒见车已还。 问御者言。 彼婆罗门见于佛不。 御者白言。 婆罗门即于坐上。 见四真谛。 既见四谛。 求索出家。 佛听出家。 得出家已。 于三夜中。 获阿罗汉。 尔时其妇语御者言。 汝今能传是善消息。 当赐汝马及千金钱。 御者白言。 我今不用马及金钱。 我欲愿往诣佛所听受妙法婆私吒言。 汝若如是实为甚善。 若汝出家速能获得阿罗汉道。 婆私吒语其女言。 汝善治家。 受五欲乐。 我欲出家。 女孙陀利即白母言。 我父尚能舍五欲乐。 出家求道。 我今亦当随而出家。 离念兄弟眷恋之心。 如大象去小象亦随。 我亦如是。 当随出家。 执持瓦钵。 而行乞食。 我能修于易养之法。 不作难养。 婆私吒言。 汝所欲者真为吉善。 所愿必成。 我今观汝不久必当得尽于欲离诸结使。 时婆罗门婆罗阇婆私吒。 并孙陀利。 悉共相随。 俱时出家。 皆得尽于诸苦边际(九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毗舍离国大林之中。 尔时如来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摄其衣钵。 并复洗足。 坐一树下。 住于天住。 时有一婆罗门。 名郁凑罗突逻阇。 失产乳牛。 遍处推求。 经于六日。 不知牛处。 次第求觅。 趣大林中。 遥见如来。 在树下坐。 容貌殊特。 诸根寂定。 心意恬静。 获于最上调伏之意。 如似金楼。 威光赫然。 见是事已。 往诣佛所。 即于佛前。 而说偈言云何比丘乐独静如是思惟何所得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我于诸得失都无有愁忧汝莫谓于我与汝等无异时婆罗门复说偈言此中真是梵住处实如比丘之所说我欲论我家中事唯愿少听我所说沙门汝今者宴坐林树间亦无有失牛六日之忧苦当知此沙门真为寂然乐汝亦不种稻何忧于灌水亦不忧稻穗有出不出者如是等众苦汝今久舍离亦不种胡麻又不恐荒秽汝亦无如是耘耨之苦恼当知彼沙门实为寂然乐我家有草敷敷来经七月中有众毒虫蝎螫生苦恼汝无如是事沙门为快乐汝无有七子[怡-台+龙]悷难教授举贷负他债汝无如是事沙门为快乐汝又无七女或有产一子或有无子者丧夫来归家无有如是事当知沙门乐亦无诸债主晨朝来至门债索所负者无有如是事沙门为快乐汝无有朽舍遍中诸空器鼷鼠在中戏摚触出音声扰乱废我睡通夕不得眠汝无有恶妇丑陋目黄睛中夜强驱起日夕常骂詈或说家寒苦或云负他债沙门无此事当知为快乐尔时世尊复说偈言婆罗门当知汝言为至诚无贼偷我牛已经于六日无有如斯事真实为快乐我实无稻田而生乏水想又不忧稻穗有出不出者我无如是苦常知为快乐我无胡麻田生草而荒秽我无如是事真实名为乐我实无草敷经历于七月又无毒虫出蝎螫家眷苦我无如是事真实为快乐我无有七子[怡-台+龙]悷而难教各自而债负为他所敦蹙我又无七女或产不产者丧夫还归家我无如此苦我亦无债主晨朝来扣门征索所负物又亦无朽舍满中诸空器鼷鼠戏其中摚触出音声扰乱废我睡竟宿不得眠亦无有恶妇黄眼而丑陋中夜强驱起日夕常骂詈或说家贫苦或云负他债都无如斯苦真实为快乐婆罗门当知汝不断爱憎不得免是苦断欲离诸爱然后得快乐尔时世尊。 为婆罗门。 种种说法示教利喜。 广说如上。 乃至尽诸有结不受后有。 时尊者郁凑罗突逻阇。 得阿罗汉得解脱乐。 踊跃欢喜。 而说偈言今我极憘乐大仙所说法闻法得解悟都无诸取舍不虚见世尊遇佛获道果(九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娑罗婆罗门聚落。 尔时世尊。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欲入娑罗聚落乞食。 有非时云起。 天降于雨。 如来避雨至彼聚落。 时聚落中。 婆罗门长者共集论处。 遥见佛来咸作是言。 剃发道人知何等法。 佛闻其言即告之曰。 汝婆罗门。 有知法者不知法者。 刹利居士。 亦复如是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终不于亲友令其生屈伏王者亦不取不应伏者伏妻不求夫伏父母衰老至子应致敬养不宜生勃逆无有众聚处而无贤良人无有善丈夫而不说法语断于贪嗔痴所说皆如法时诸婆罗门言。 汝善知婆罗门法。 来入此众。 即时敷座请佛就座。 为我说法。 我等乐听。 尔时世尊。 入其众中。 坐其座上。 为说种种法。 示教利喜。 而说偈言若默无所说莫知其愚智要因于言说然后乃别知若说妙法者说法趣涅槃是以应言说炽然于法灯已立仙圣幢皆由于言说言说即圣幢是以不应嘿佛说是已。 从坐而去(九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 尔时彼国有婆罗门。 名曰天敬。 其聚落中。 有止客舍。 尔时尊者优波摩那。 为佛侍者止客舍中。 如来于时。 微患风动苦于背痛。 尊者优婆摩那。 着衣持钵。 诣天敬婆罗门家。 尔时天敬。 在于门中剃发而坐。 彼婆罗门遥见尊者。 即说偈言落发服法衣手中执应器住立我门侧将欲何所求时尊者优波摩那以偈答言大罗汉善逝牟尼患背痛须少燸药水故来从汝乞时婆罗门。 即取钵盛满苏油。 黑石蜜一箧。 燸药水一车。 而以与之。 尔时尊者。 既得之已。 赍诣佛所。 即以此油并燸药水洗涂佛身。 饮黑蜜浆背痛即愈。 时天敬婆罗门。 于后日朝。 往诣佛所。 问讯世尊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 以偈问婆罗门言云何婆罗门行婆罗门法施何获大果何者是施时于何福田中获得于胜报时婆罗门复以偈答言有多教学者多闻能总持父母真正净颜容悉端严如是等名为三明婆罗门若施如斯处能获大果报随时施衣食是名胜福田时婆罗门复以偈问佛瞿昙说何种名为婆罗门云何为三明施何得大果何者是施时云何胜福田尔时世尊以偈答言明知于三世见人天恶趣得尽于生死并获诸神通心智得解脱是谓为三明施彼得大果是名胜福田时天敬婆罗门。 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九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国夜止娑罗林。 尔时有一婆罗门。 近林耕殖由晨行田。 因到佛所。 白佛言。 世尊。 我近林耕故乐此林。 汝今亦乐此娑罗林。 将非此中而耕种耶。 时婆罗门。 即说偈言汝将欲种殖而乐此林耶无侣憘空寂以此林乐耶尔时世尊说偈答曰我于斯林中都无有所作拔断其根本一切尽枯摧于林而无林已得出于林我永弃所乐禅定断染着时婆罗门复说偈言汝实名佛陀于诸世间尊善能灭诸结离于诸畜积世间之最上尽后有边际汝倾欲华幢故号为世尊婆罗门。 说是偈已。 欢喜而去(九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国。 在娑罗林。 时有一婆罗门。 去林不远。 五百摩纳。 从其受学。 时彼婆罗门。 每念世尊如来何时来游此林。 当往咨问。 释我疑滞。 时婆罗门。 遣诸摩纳。 诣林采薪。 欲以祀火。 时诸摩纳。 既至林已。 见于如来。 在树下坐。 端正殊特。 容貌和奕。 如真金楼。 晖光赫然。 时诸摩纳。 睹如来已。 寻负薪归。 白其师言。 和上昔日。 每思见佛。 今者如来。 近在此林。 若欲见者。 宜知是时。 时婆罗门。 闻是语已。 即诣佛所。 问讯起居。 在一面坐。 即说偈言深林极茂盛其中甚可畏何故独宴坐修禅无惧心又无众音乐可以娱自身云何乐闲居实为未曾有汝为求大梵世界自在主为求于帝释三十三天尊何故乐独处可畏深林中常修于苦行将欲何所求尔时世尊说偈答言著有所欲者多怀诸疑惑于无数境界各各生染着一切诸结使皆因无智起我断无智根吐结欲埿干悉断于志求亦无诸谄曲于诸善法中证知得清净正得无上道修禅离欲者尔时婆罗门复说偈言我今稽首礼归依牟尼尊于诸禅自在解悟无量觉于天人中尊具三十二相端正无与等犹彼雪山王于林得解脱而不着于林清净解脱者无生拔毒箭如来所说法于诸论中上言说最第一人中师子吼敷演四真谛广度于一切自离于大苦亦度诸群生咸今得安乐愿为说此法我今归命礼得度于彼岸离诸怖畏者善来住此林今我得值遇天人大导师能除灭众生一切诸苦恼尔时婆罗门。 说是偈已。 欢喜而去(九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国。 尔时世尊。 止于孙陀利河岸。 时彼岸侧。 有住婆罗门。 往诣佛所。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汝欲入此河中浴耶。 佛问之曰。 入此河浴有何利益。 婆罗门言。 今此河者古仙度处。 若入洗浴能除众恶清净鲜洁。 名为大吉。 佛闻是已。 即说偈言非彼孙陀利得闭及恒河竭阇婆钵提入是诸河浴终不能洗除已作之恶业大力钵健提并与愚下劣设共于中洗乃至百千年终不能除恶烦恼之垢秽若人心真净具戒常布萨能修净业者常得具足戒不杀及不盗不淫不妄语能信罪福者终不嫉于他法水澡尘垢宜于是处洗虽于孙陀利竭阇等诸河此皆是世水饮之及洗浴不能除垢污并祛诸恶业饮浴何用为实语而调顺舍嗔不害物此是真净水若入净戒河洗除诸尘劳虽不除外秽能祛于内垢凶崄残害者孾愚造诸恶如是等不净秽污垢恶者水正洗身垢不能除此恶时婆罗门。 闻佛所说赞言。 善哉善哉。 诚如所言。 夫洗浴者。 能除身垢。 为恶业者。 非洗能除(九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孙陀利河岸。 尔时世尊。 新剃须发宿彼河岸。 后夜早起以衣覆头。 正身端坐系念在前。 时彼河岸有祀火婆罗门。 祀火之法。 余应施与诸婆罗门。 于天欲晓即持祀余。 求婆罗门。 欲以施之。 过值于佛。 尔时世尊。 闻其行声。 即发却覆。 [口*磬]咳出声。 此婆罗门。 既见佛已。 而作是言。 此非婆罗门。 乃是剃发道人。 寻欲回还。 复作是念。 夫剃发者。 不必沙门。 婆罗门中亦有剃发。 我当至彼问其因缘所生种姓。 时婆罗门。 即至佛所问讯言。 汝生何处。 为姓何等尔时世尊。 以偈答言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亦生善调乘惭愧为善行精勤自调顺度韦陀彼岸定意收其心具足修梵行晨朝应施与祠祀之遗余汝今婆罗门若欲修福者宜当速施与如是善丈夫时婆罗门说偈答言我今遇善祀此处真祀火我今观察汝实度韦陀岸昔来祠祀残每施与余人未曾得如汝胜妙可施处婆罗门。 即以此食。 奉上世尊。 佛不为受。 即说偈言先无惠施情说法而后与如斯之饮食不应为受取常法封如是故我不应食所以不受者为说法偈故现诸大人等尽灭于烦恼应以众饮食种种供养之欲求福田者斯处亦应施若欲为福者我即是福田时婆罗门。 重白佛言。 今我此食当施与谁。 佛言。 我不见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能受是食正理消化。 无有是处。 佛言。 宜置于彼无虫水中。 时婆罗门。 受佛教已。 即持置彼无虫水中烟炎俱起[淴-勿+(句-口+夕)][淴-勿+(句-口+夕)]作声。 时婆罗门。 见是事已。 生大惊怖。 身毛为竖。 以惊惧故。 更采取薪。 以用祀火。 尔时世尊。 即到其所。 而说偈言汝齐整薪燃谓为得清净薄福无智人乃然于外火婆罗门应当弃汝所燃火宜修内心火炽然不断绝增广如是火斯名为真祀数数生信施汝应如是祀汝今憍慢重非车所能载嗔毒犹如烟亦如油投火舌能炽恶言心为火伏藏不能自调顺云何名丈夫若以信为河戒为津济渡如是清净水善人之所赞若入信戒洗即汝毗陀咒能灭众恶相得度于彼岸以法用为池瞿昙真济渡清洁之净水善丈夫所贵诸能洗浴者毗陀功德人身体不污湿得度于彼岸实语调诸根隐藏于三业具修于梵行忍惭愧最上信向质直人斯是法洗浴是故汝今者应当如是知时婆罗门闻佛所说。 弃事火具即起礼佛。 合掌白言。 唯愿听我于佛法中出家受具。 得为比丘入于佛法修于梵行。 佛即听许。 令得出家受具足戒。 时彼尊者。 勤修克己专精独一。 乐于闲静离于放逸。 不乐亲近出家在家。 所以者何。 此族姓子。 剃除须发服于法衣。 正信出家。 为修无上梵行。 现在知见自身证故。 时此比丘。 修集定慧。 得罗汉果。 尽诸有漏。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髻发婆罗突逻阇婆罗门。 往诣佛所。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 即说偈言外发悉被髻内有髻发不世间发所髻谁有能除者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明智竖立戒心修于智慧专精能勤学年少除髻发时婆罗门复说偈言外发悉被髻内有髻发不世间发所髻谁能断除者尔时世尊复说偈言眼耳鼻舌身及与于意法名色都无余心意尽灭度若能如是者断除于髻发旃陀. 婆私吒失牛. 讲集处天敬娑罗林聚薪. 二孙陀一髻发为十(一○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岸菩提树下。 成佛未久。 尔时世尊独坐思惟。 而作是念。 夫人无敬心。 不能恭顺于其尊长。 不受教诲。 无所畏惮。 纵情自逸。 永失义利。 若如是者。 众苦缠集。 若人孝事尊长。 敬养畏慎。 随顺不逆。 所愿满足。 得大义利。 若如是者。 触事安乐。 复作是念。 一切世间。 若天若人。 若天世界。 若人世界。 若魔世界。 若梵世界。 沙门婆罗门。 一切世间。 有生类中。 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胜于我者。 我当亲近。 依止于彼。 供养恭敬。 遍观察已。 都不见于世间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有胜于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我依止。 复作是念。 我所觉法。 我今应当亲近供养恭敬诚心尊重。 何以故。 过去诸佛。 一切皆悉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斯法。 未来现在诸佛。 亦复亲近依止斯法。 供养恭敬。 生尊重心。 我今亦当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于法。 尔时梵主天王。 遥知世尊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岸菩提树下。 而作是念。 观察世间。 若天若人若魔若梵。 沙门婆罗门。 一切生类。 若有胜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者。 我当依止。 然都不见有能胜我者。 又复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悉皆亲近依止于法。 供养恭敬。 生尊重心。 我今亦当随三世佛之所。 应作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于法。 时梵主天。 彼作是念。 我当从此处没。 往到佛所。 时梵主天。 譬如壮士屈申臂顷。 来至佛所。 白佛言。 世尊。 实如所念。 诚如所念。 即说偈言过去现在诸如来未来世中一切佛是诸正觉能除恼一切皆依法为师亲近于法依止住斯是三世诸佛法是故欲尊于己者应先尊重敬彼法宜当忆念佛所教尊重供养无上法尔时梵王。 赞叹世尊。 深生随喜作礼而去(一○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侧菩提树下。 成佛未久。 佛于树下。 独坐思惟。 而作是念。 唯有一道。 能净众生。 使离苦恼。 亦能除灭不善恶业。 获正法利。 所言法者。 即四念处。 云何名为四念处耶。 观身念处。 观受念处。 观心念处。 观法念处。 若人不修四念处者。 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 若离圣道。 即远离甘露。 若远离甘露。 则不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如是等人。 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 若修四念处。 即亲近贤圣法者。 若亲近贤圣法。 即亲近贤圣道。 若亲近贤圣道。 即亲近甘露法。 若亲近甘露法。 即能得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若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如是等人。 即说离苦。 时梵主天。 遥知如来心之所念。 作是念言。 我于今者。 当至佛所。 随喜劝善。 思惟是已。 譬如壮士屈申臂顷。 来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白佛言。 诚如世尊心之所念。 唯有一道。 能净众生。 乃至得免忧悲苦恼。 时梵主天。 即说偈言唯此道出要斯处可精勤欲求远离苦唯有此一道若涉斯道者如鹤飞空逝释迦牟尼尊逮得于佛道一切正导师当以此觉道显示于众生常应数数说咸令一切知生有之边际唯愿说一道愍济诸众生过去一切佛从斯道得度未来及今佛亦从此道度云何名为度能度瀑駚流究竟于无边调伏得极净世间悉生死解知一切界为于具眼者宣明如此道譬如彼恒河流赴于大海圣道亦如是佛为开显现斯道如彼河趣于甘露海昔来未曾闻转妙法轮音唯愿天人尊度老病死者一切所归命为转妙法轮时梵主天。 顶礼佛足。 即没而去(一○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梵主天。 于其中夜。 光明倍常。 来诣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梵主威光。 照于时会。 赫然大明。 即于坐上。 而说偈言刹利二足尊种姓真正者明行已具足人天中最胜佛告梵主言。 诚如是言。 诚如是言。 刹利二足尊。 种姓真正者。 明行已具足。 天人中最胜。 时梵主天。 闻佛所说。 踊跃欢喜。 顶礼佛足。 于彼坐没。 还于天宫(一○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国。 时彼国中有一阿兰若住处。 尔时世尊。 与诸大众比丘僧俱在彼止宿。 于时世尊。 赞斯住处。 说阿兰若住处法。 时梵主天。 知如来游于拘萨罗。 与比丘众。 止宿阿兰若住处。 赞叹阿兰若住处。 说阿兰若住处法。 梵主天王。 作是念言。 我今当诣佛所。 赞叹随喜。 时梵主天。 即于彼没。 譬如壮士屈申臂顷。 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即说偈言处静有敷具应断于结缚若不能爱乐还应住僧中恒应正忆念调根行乞食具足禁戒者应至空静处放舍于怖惧坚住于无畏断除憍慢者坚心处中住如是我所闻不应怀疑惑一千阿罗汉于此断生死学者二五百千一百须陀随流修正道长不趣邪径不能具宣说诸道得果者所以不能说畏惧不信敬时梵主天。 说是偈已。 顶礼佛足。 还于天宫(一○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释翅迦毗罗卫林。 与五百大比丘众俱。 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逮得己利。 尽于后有。 无复结使。 正智解脱。 复有十世界大威德诸天。 来至佛所。 问讯佛僧。 于时世尊。 说于随顺涅盘之法。 有四梵身天。 各作是念。 今佛在释翅迦罗卫林。 与五百比丘僧俱。 皆是大阿罗汉。 诸漏已尽。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逮得己利。 尽于后有。 无复结使。 正智解脱。 复有十世界大威德天。 来至佛所。 问讯佛僧。 世尊为其说于随顺涅盘之法。 我于今者。 当往于彼佛世尊所。 时梵身天。 作是念已。 即于彼没。 譬如壮士屈申臂顷。 来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时第一梵身天。 而说偈言今于此林中集会于大众是故我等来正欲观众僧不以不善心坏僧破和合第二梵身天复说偈言比丘诚实心宜应务精勤犹如善御者制马令调顺比丘亦如是应制御诸根第三梵身天复说偈言譬如野马被羁系拔柱蹋堑安隐出诸比丘等亦如是拔三毒柱断欲堑世尊导师之所调能出是等大龙象第四梵身天复说偈言诸有归依于佛者人中舍形得天身时四梵身天。 各说偈已。 在于僧中。 敬心战栗。 作礼而去(一○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梵主天。 于其中夜。 威光甚明。 来至佛所。 尔时世尊。 入火光三昧。 时梵主天。 作是心念。 今者如来。 入于三昧。 我来至此。 甚为非时。 当尔之时。 提婆达多亲友。 瞿迦梨比丘。 谤舍利弗及大目连。 此梵主天。 即诣其所。 扣瞿迦梨门唤言。 瞿迦梨瞿迦梨。 汝于舍利弗目连。 当生净信。 彼二尊者。 心净柔软。 梵行具足。 汝作是谤。 后于长夜。 受诸衰苦。 瞿迦梨即问之言。 汝为是谁。 答曰。 我是梵主天。 瞿迦梨言。 佛记汝得阿那含耶。 梵主答言。 实尔。 瞿迦梨言。 阿那含名为不还。 汝云何还梵主天。 复作是念。 如此等人。 不应与语。 而说偈言欲测无量法智者所不应若测无量法必为所烧害时梵主天。 说是偈已。 即往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以瞿迦梨所说因缘。 具白世尊。 佛告梵言实尔实尔。 欲测无量法。 能烧凡夫。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夫人生世斧在口中由其恶口自斩其身应赞者毁应毁者赞如斯恶人终不见乐迦梨伪谤于佛贤圣迦梨为重百千地狱时阿浮陀毁谤贤圣口意恶故入此地狱时梵主天闻是偈已。 礼佛而退此卷末五经及第六卷初五经。 皆国宋本所无而丹本独有者。 第九是梵问经。 第十是度须跋经。 今捡梵问经者。 与彼大本杂阿含经第四十四卷之初同本异译。 度须跋经与大本第三十五卷十六幅已下同本异译。 则国宋二本无此经者脱之耳。 今依丹藏加之分入二卷焉 发布时间:2020-01-04 02:11:31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5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