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多闻不修,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内容: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楞严经》——【宣化上人开示】☞说食数宝穷饿汉虽然知道的东西很多,可是假如多闻而不修行,还和不知道是一样的。 知道的东西是多,但是没有去做,就好像那个石头人似的;石头人说是能说,做就不会做了。 这就言其博闻强记,可是实行的功夫呢,没有! 没有实实在在去做。 所以虽然我多闻,如果不修行,也一点用处都没有。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就好像人尽讲这个吃的东西,到底是不会饱的。 好像吃素的人,就讲:“包点素饺子,真好吃! ”或者:“蒸点包子也好吃,北方的油饼更不错! ”就数这个吃的东西。 吃荤的人呢,说:“中国的那个饭馆子,什么什么菜做得味道最好,我们到那儿吃中国菜去! ”西方人欢喜吃中国菜,大家说起来了,就这么说这菜的名字;可是单单地说,不去吃,你说会不会饱呢? 有这么几句话说得最好: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 说是天天给旁人数钱,数他人的财宝,自己连一个钱都没有。 而你知道多少法,若不修道,也就像数他人的财宝是一样的。 你自己不实实在在去修行,是没有受用的,所以才说“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好像人数菜单,说这个菜怎么样,那个菜怎么样,数来数去,一口也没有吃,你说能不能饱呢? 自己始终也不会饱的。 (摘自《楞严经浅释》)【妙祥法师开示】☞ 不懂反闻被经转什么叫闻思修? 就是反闻闻自性,这叫闻思。 平时怎样去修行? 首先要懂得什么叫闻思修,如果不懂得闻思修,就像六祖讲的,看经被经转。 虽然我们看经生起了欢喜,对佛菩萨,对佛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和了脱生死没有关系,只是一种善法和善根。 要想了脱生死,就要反闻。 反闻和经书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经书讲的是让我们怎样去反闻,经书并不是告诉我们,你应该这么样地去看问题,那样地看问题,是告诉我们怎样用功去反闻的问题。 所有的经典都告诉我们这一句话,“要反闻”。 如果我们认为经书讲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理,那你就错了。 因为宇宙的道理和真理不在文字上,在我们内心中。 只有你内心进行反闻了,才是真正地知道了道理。 如果你只是知道书里的道理,那只是知见,没有入佛知见,那就是被经所转。 所以说这个反闻是很重要的,我们修行中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念佛是为了修反闻,参禅是为了修反闻。 如果懂得反闻,念佛修禅都是一样,甚至每天吃饭、睡觉都是一样。 如果你不懂得反闻,就时时刻刻地处在分别心之中,被六根所转。 (可参考:学佛多年还不会修行,大概是走错了路……)☞ 真修实行解佛法我以前看书,一旦看到好的地方我就不看了,正欢喜的地方不看了。 为什么不看了? 我需要的是把它消化。 不是想看得多,是想怎么来把它消化掉,这是主要的,怎么想办法把它落实在行为中。 我不能像黑熊掰苞米,掰了这棒,丢那棒,那不行,最后还是剩一棒,那就不合适了。 哪棒都不要丢,不要浪费了,掰一棒我就要起作用。 以前我去听皈依师上体下清老和尚讲法的时候,他给我讲完一句,我记住了。 第二次再去,他给我讲,我就不想听了。 为什么不想听? 我怕会冲淡了第一句。 第一句我没做到呢,我哪敢听第二句。 就不敢听了,急急忙忙的,坐一会儿赶紧走,怕听开示。 我的目的就是想落实在行为中,不是落实在记忆中、语言中。 我们现在学的东西很多、很多了。 但是大家还非常不满足,老找不着适合自己的东西。 为什么? 就是因为你没把它落实到行为中,放在第一位上,而老是在语言上去追求。 而很多的法已经足够用的了,太够用了。 有时候我们就是过分地追求很多,最后整个的行为和戒律并不相应。 要是讲,他讲得可好了。 像亲某可能讲了,但得看她在行为上落实怎么样? 是不是,你得落实在行为上,光讲不行啊。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法师? 是行为上的法师,就是说以行代解。 什么叫“解”呢? 解就是行,行就是解。 一个人如果在行中已经做得很完善了,确实有一定功夫的人,你不讲,对方也会明白的。 就像禅宗讲那句话,你隔岸招手,(明白人)便知有无啊! 隔着一个河岸,(明白人)便知你是真修、假修,并不在于你说多少。 ☞ 知见立知无明本刚才讲了,不在文字上,不在语言上过多地下功夫。 我们在于哪儿呢? 就是实践上下功夫,学一点,要落实在实践中,这是很主要的。 现在的学佛,最大的一个毛病就落实在知见上了,以知见为智慧,实际上和佛法正好相反。 所以佛特别反对这个问题,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 有说如来有所说法,便是谤佛。 就是说明什么呢? 就是人在知见上,认为那是佛法,所以就产生谤佛行为了。 我们坚决反对这个,因为佛法不在于多,在于精、在于努力、在于实践。 有时候一句佛号,或一个话头,有的人都参一辈子,念一辈子。 为什么? 就是要精。 当然了,我们不能走到这一点。 因为我们的知见还有很多,所以我们还要学更多一点。 但是不能过分的多。 现在来讲,我看我们学的就不算少了,再学多了,就可能走到知见那一块。 应该把我们学到的东西要吸收,以吸收和实践为主,这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 当然了也有的人想从解上入,从理上入,这也是一个方式。 但是容易走到哪块儿? 以知见为佛法。 《楞严经》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而且学习佛法,有时候容易把佛的知识,文字的知识,我们当成就是佛法了,而忽视了自己的实践。 (摘自《发心》《二〇〇七年对道源寺尼众开示》)访问小程序 佛历·日中时刻☟溯源法语微信公众平台由在家信众个人创建并管理不代表任何组织和机构所发内容多选自大悲寺 - 溯源佛教网关注本平台,请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 发布时间:2019-12-31 17:44:59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6:56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