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与众生的差别 内容: 心的本性光明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表述:第一是它的空性;第二是它的现象,也即光明;第三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 其中空性的一面,叫做佛的法身;光明的一面,就是佛的报身;如来藏的明空无别,叫做佛的化身。 因为它既是空性又是光明,所以在众生根机成熟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产生佛的化身。 如果它单单只是像虚空一样的空性,或者根本与空性没有关系,而是像唯识宗所讲的那样,是实有的光明,佛的化身就永远也不会出现。 兔角本非有,三世犹可思,真空非兔角,思虑不能知。 这个偈颂是说兔角的本性并不存在,真空也是空性,二者虽然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不是完全相同。 兔角虽然不存在,是空性,但它还可以思维,还属于世俗谛,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时空概念。 真空却与兔角不一样,它远离一切戏论执著,不可能通过思维来了知。 真空称善逝,色相悉皆亡,应化随缘有,修因离执非。 “真空称善逝,色相悉皆亡,”真空即空性和光明,也叫做善逝、如来、佛,尤其是佛的法身。 虽然佛与真空是两个不同的名词,但实际上是同样的意思。 除了真空以外,没有佛的法身、报身与化身。 前面也说了,究竟意义上的三宝,就是心的本性。 佛、法、僧是心的本性,佛的三身也是心的本性,所以“真空称善逝”。 此处所说的“相”,是指我们心里能够想出来的,诸如高低、时间、空间等等的概念。 “应化随缘有,修因离执非。 ”佛陀度化众生的应化身,会随缘而有。 譬如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有颜色、有形状、有色有相的化身,会随着众生的根机与善缘而随时显现。 因为因地修行的原因,所以能远离一切执著和是非,在佛的境界中本来就是这样。 显宗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中讲了,心的本性是佛,佛到底是什么呢? 也就是佛的法身、化身与报身。 除了这三者以外,不会有佛。 但什么是法身与报身,显宗经典说得不是很清楚,而密宗却交代得一清二楚。 圆通如日月,水现影皆同,色声双泯绝,差别云何有? “圆通”,也即真空、善逝、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为什么叫圆通呢? 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心的本性是非常圆满的、远离一切执著的空性;从光明的角度来说,心的本性具足一切佛的功德。 就像佛经所讲的,在一块如同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宽大的布上,绘制出须弥山、四大洲等等,然后用神通把它装在一粒小芝麻里面一样。 在我们的心里,原本就具备佛的法身与报身功德,不需要重新去创造,所以称为圆通。 实际上这就是密宗的观点,只是这里讲得比较笼统,而密宗讲得非常具体,之间存在着广和略的差别而已。 如果心的本性只是单单的一个空性,没有光明、没有佛的法身与报身功德,那就不能用圆通的词句来形容。 藏文偈颂的用词,也有圆通的意思。 “圆通如日月,水现影皆同,”圆通就像日月一般,只要在空中有月亮,平静的水面上就会显出月影。 日月的倒影在水里显现的时候,虽然表面上和真正的日月不是一回事,但实际上二者都同样显而无实有。 日影、月影在水里显现的时候,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月球上能看见的所有东西,都能在水中完完整整地显现;另一方面,月影虽然显现出来了,但水中不会真正有一个月亮,只是虚幻的影子而已。 圆通也是这样:一方面它是空性的,另一方面它虽然是空性,却不是单空,而是具备所有佛的功德即心的本性光明。 “色声双泯绝,差别云何有? ”在心的本性圆通上面,没有色法,没有声音,色声二者都泯灭断绝了。 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差别呢? 没有差别。 日月的水中倒影与心的本性都同样有现象无实体,所以没有差别。 心的本性从显现的角度来说,具备佛的全部无漏功德,但它不是实有的,而是空性的,所以二者没有差别。 三世可寻思,生缘时决定,若悟己身法,己身云何有? 心的本性光明,是值得我们三世都去寻求、思维、求索的目标。 任何因缘或时间,都不能动摇心的本性。 因为它是决定的、固定的、永恒的,既不受时间的影响,也不受生缘的影响。 如果它是一个有为法,那就会受到生缘与时间的影响。 所有的世俗谛都是不决定的,而圆通却是决定不动、恒然不变的。 “若悟己身法,己身云何有? ”中“己身法”,是指我们自己具备的法,也即心的本性。 如果证悟了心的本性,我们怎么可以说我是实有的呢? 心的本性本来就是空性。 如水居热际,处热觉悟非,寒际理亦然,圆通皆如是。 在气温炎热的夏天,水也是温热的;在天气寒冷的冬天,水也是冰冷的,水的冷热与外界的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水的本质却没有变化。 同样,圆通就像水一样,无论觉悟还是不觉悟,其本质永远不变,始终存在。 心恒烦恼覆,迷惑不能了,若离烦恼缠,觉悟而非有。 心恒时被烦恼所覆盖,我们的迷惑、烦恼就永无穷尽、无法了脱。 如果离开了烦恼的缠缚,就获得了觉悟。 觉悟的时候,迷惑、烦恼也必将一扫而空。 汉文版的这个偈颂文字上说得不是很全面,而藏文版中却说得很清楚: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叫做众生;烦恼断除,心的本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佛。 实际上佛与众生只是证悟与否的差别。 普通显宗认为,佛与众生的差距就像天地一般遥远。 但三转法轮,尤其是密宗却认为,众生与佛就像一个物质的两个侧面,虽然前面是红色,后面是白色,但实际上是一个物体。 本体永远不会有变化,有烦恼的时候是佛,证悟了以后,就是双重的清净。 我以前介绍如来藏(见《慧灯之光》伍之“浅谈如来藏”)的时候,提到过达摩祖师的《悟性论》和《血脉论》,其中的内容讲得与密宗完全一样。 《悟性论》中讲道:一个人证悟的时候,叫做佛;没有明白道理的时候,就是众生。 《血脉论》中说:众生和佛就像水和冰的关系,天冷的时候,水会结冰变成固体;气温上升的时候,它又会融化成水,不管形态如何改变,都没有离开过水的本质。 密宗很多经续和论典,也会用这个比喻来描述贪嗔痴烦恼与佛智的关系。 如果对这些道理能够了解透彻,以后学密宗的时候,最终听到的也就是这些,不会有更高的境界。 只是密宗会给我们提供更多证悟的方法而已。 慈诚罗珠堪布微信公众平台智慧照亮人生 发布时间:2019-12-04 18:18:2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03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