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打卡全球圣地,不如认真修一遍加行 内容: NEW  BOOK2019《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连载 29往期:《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6《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7《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8《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9《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0《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1《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2《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3《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4《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5《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6《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7《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8第九, 鞭策之十法  十项鞭策,也即十项激励或十项鼓励。 通过这十项鞭策,可以激励我们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和修行。 一,思维暇满难得可以鞭策行持妙法。 无论任何事情,包括工作、家庭、亲人、朋友、物品都是一样,如果不觉得其来之不易,不了解其价值,则无论再稀有、再罕见,都会被我们忽略。 同样,如果不知道人身有这么难得,我们也不会珍惜。 在漫漫的轮回旅途中,得到现在这样一个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了解佛法,同时也有一些时间去闻思修行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虽然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数之不尽的观点、方法与思想,但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无论宁玛、格鲁还是萨迦,入道的第一门功课,就是修人身难得。 如果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就会将所有的目标,锁定在非常狭隘的范围中,变得鼠目寸光,看不到生命的真相,不会有什么崇高的理想。 误以为人生就是享受生活,会将吃喝玩乐误认为是人生的价值、最大的幸福、无上的快乐。 如果没有思考人身难得,就不会把生命当回事。 就会以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为宗旨。 因为追求的方向已经南辕北辙,所以永远都不会走上解脱的道路。 了解、思维生命的价值以后,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去追求物质以外的精神富足。 藏传佛教过去的高僧大德们一致认为,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有很多重要的价值观,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生命的价值。 只有奠定了这样的基石,才涉及到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 很多修行人爱说自己很散乱,不用功,不知道该怎么办,念什么咒可以解决。 其实,这不是念咒能解决的。 这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虽然心里有一种要学佛、要修行的想法,但这个念头的力量弱不禁风,远远抗不过吃喝玩乐的魅力。 人身难得修好以后,就能放长视线,就不会终日散乱,就能改正陋习,一心修行。 佛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方法论。 其他文化都不可能把一个自私、功利的人,蜕变成一个无条件奉献,发大慈大悲菩提心的人。 唯有佛教,不仅会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且手把手地教给我们各种方法。 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论》等典籍中,已经将具体的思维方式讲得非常清楚。 千百年来,无数智慧卓越的精英们,都将全副的精力,投入到闻思修行上。 孜孜不倦,日以继夜,最终成就了清净自在、安如泰山的境界。 二,思维死亡无常可以鞭策精进行善。 有些人认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是外加行的基础修法,像幼儿园学生的课程一样低层、浅显,所以不屑一顾。 自认为可以连跳三级,直接晋级高端课程。 生命如此来之不易,而且还如此转瞬即逝,不可依靠,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挥霍。 在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以后,已经会有奋力精进的紧迫感。 如果再加上对无常的深刻认识,就会如虎添翼,会更加心无旁骛、孤注一掷地闻思修行。 我们经常在讲要节省能源、节约粮食,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要节约生命。 实际上,节约时间等于就是节省生命。 每天上班8小时,就是付出了生命中一昼夜的三分之一。 假设一个人能活100岁,就有36500天或876000个小时。 其中每一个小时,都是他的身体和意识二者在一起的时间,这就是他的生命。 除了肉体与精神在一起以外,没有独立存在的生命。 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凡是需要花时间的,都是用生命在完成。 无常学好以后,就知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的现实,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做该做的事情,再也不会耽延拖沓。 人的生命非常有限,每一分钟,都失不再来。 对有钱人来说,有可能会有多余的物质财富;但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 每一秒钟,都稀有珍贵,都没有资格浪费。 即使内心无比虔诚,如果缺乏了闻思修,烧香、拜佛、朝圣等等,都不一定能让自己的内心发生转变。 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看起来似乎很普通,它却是我们修行的巨大动力。 假如外加行的基础没有打牢,其他的修法是修不出来的。 不少人学佛很长时间没有什么满意结果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此。 有些人之所以学佛不成功,吃大亏、走弯路的主要症结,不是因为没有证悟大圆满和大手印,也不是因为没有修本尊法,就是因为没有修好加行,基础不牢靠。 过去的修行者已经在学佛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非常清楚,在通往解脱的这条路上,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他们给我们安排的课程,是合理且对症下药的。 这里面没有复杂的逻辑,没有高深的见解,道理很简单,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静下来去思考,我们应该致力于此,并狠下功夫。 三,思维业因果不虚可以鞭策断除恶业。 因果不虚,是四加行当中的第三个。 思考因果不虚,可以鼓励我们谨慎取舍因果、行善断恶。 虽然凡夫不可能在因果取舍上做得十全十美,毫厘不差,但至少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尽量不越雷池,即使有了差池,也要懂得忏悔。 很多人知道因果,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与传统文化的浸润有关。 但因为相信因果的深度不够,所以往往明知故犯,并找很多借口来自我开脱。 我们相信因果的程度,是很表面、很肤浅的,只是书面上的认识,根本无法超越我们的欲望。 修因果不虚,不仅仅要懂得杀盗淫妄等等的后果,而且要反复思维,让因果观念在内心扎根。 当因果理念根深蒂固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放弃杀盗淫妄等严重罪业,即使偶有违犯,也一定会后悔、内疚,并设法忏悔清净。 当我们停留在听闻阶段的时候,虽然也知道轮回是痛苦的,但在想起地狱的痛苦,饿鬼的痛苦时,并不会立即产生出离心。 只有在思维比较到位以后,才会觉得轮回中的快乐是不完美的。 菩提心也是一样。 在看到某个众生受苦的时候,虽然觉得对方很可怜,却不一定会有菩提心。 只有在思维比较深入的时候,才能随时随地生起菩提心,希望对方永离痛苦,获得安乐。 听闻的力量犹如水面的波纹,短暂微弱,不堪一击。 静下心来思考,是任何修行人都不能忽略的过程。 没有证悟大圆满,并不影响我们变成真正标准的菩萨。 只要有了标准的世俗菩提心,就成为菩萨了。 但如果基础出了问题,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修好,则永远无法往上走。 不但没有机会成为成就者,连做普通菩萨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没有出离心,连修行人都算不上。 一般来说,初期表现不错的修行人,后面也会更有机会。 就像读小学的时候成绩比较好,一般读中学的时候成绩也不会太差一样。 修完加行的标准,不是表面的数量。 数量只能代表功德,无论心是否专注,念咒都有功德,只是散乱的时候功德要打折扣。 功德的结果,是来世健康长寿、一帆风顺等等,却并不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的问题,要学会自我反省。 就像读博士之前,必须经过层层考试,达到相当的水平,才有资格听博士生的课,而不计后果地把小学生、中学生等学历参差不齐的学生集中起来,随随便便讲一通博士生的课程,结果只会是对牛弹琴,根本没用一样。 引导弟子最负责任的做法,是首先要了解对方的修行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应该传什么法。 应机施教,才是最科学、最适合的。 如果真的想将一个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解脱的人引导到解脱的路上,最关键的,就是要抓基础。 To Be Continue修因果不虚,不仅仅要懂得杀盗淫妄等等的后果,而且要反复思维,让因果观念在内心扎根。 ——慈诚罗珠堪布长按二维码关注 发布时间:2019-11-14 08:06:15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1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