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内容:         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 当念却十二因缘。 何等为十二。 一者本为痴。 二者从痴为所作行。 三者从作行为所识。 四者从所识为名色。 五者从名色为六衰。 六者从六衰为所更。 七者从所更为痛。 八者从痛为爱。 九者从爱为求。 十者从求为得。 十一者从得为生。 十二者从生为老病死。 是为十二因缘事。 此十二事欲起。 当用四非常灭之。 何等为四非常。 一为识苦。 二为舍习。 三为知尽。 四为行道。 更说念生念老念病念死。 念是四事。 便却是十二因缘道成。 念是四事道人。 欲得度世。 当断十二因缘事。 是为断生死根。 十二因缘有内外。 一者内为痴。 外为地。 二者内为行。 外为水。 三者内为识。 外为火。 四者内为名色外为风。 五者内为六入外为空。 六者内为灾外为种。 七者内为痛外为根。 八者内为爱外为茎。 九者内为受外为叶。 十者内为有外为节。 十一者内为生外为华。 十二者内为老死外为实。 人生死从内十二因缘。 万物生死从外十二因缘。 何等为痴。 谓不礼父母。 不分别白黑。 从是因缘得痛。 不欲弃不信。 今世亦后世。 已作是事。 便随行不作。 是亦不得。 是以有痴便为行。 已有行便为识。 已有识便为名色。 已有名色便为六入。 已有六入便为栽。 已有栽便为痛。 已有痛便为爱。 已有爱便为受。 已有受便为有。 已有有便为生。 已有生便为老死。 故人生取十二因缘。 得十二因缘生。 无因缘亦不生。 万物亦尔。 不断十二因缘。 不脱生死。 行三十七品经。 为从是得道。 十二因缘有五事。 一者痴。 二者生死精行。 是前世因缘。 三者识。 从识受身生。 四者名色。 色身复成五阴。 是今世因缘。 五者六衰。 复作生死精行种栽。 是后世因缘。 前后三世转相因缘故。 为有五事。 十二因缘。 本从身十事。 出身十事。 七事成一。 三事从四。 三事从四。 七事从一者。 杀。 盗。 淫。 两舌。 恶口。 妄言。 绮语。 共从色为一。 三事从四者。 嫉嗔恚痴。 从痛痒思想生死识。 是十事合为五阴。 便为十二因缘。 地名痴行为盛阴。 便作生死行。 自种栽名为行。 已有行便有识。 受身生死。 有识便有名色。 身复作十事。 成已五阴。 已有名色便有六入。 复作盛阴。 行种栽后当复受转相。 因缘生死故名为因缘。 身十事为十二因缘者。 嫉为痴。 嗔恚为生死。 精疑为识。 杀为名色。 盗为六衰。 淫为更。 两舌为痛。 妄言为爱。 恶口为成。 绮语为愿。 生有无故为有。 十二因缘。 何以故。 淫为痴。 嗔恚为生死。 精疑为识。 内三事为本。 已有三事。 便有七事。 成五盛阴。 嫉为五阴本故为疑。 五阴行可意善不可意嗔。 便作生死精十事。 外从身内意故。 疑谓不分别白黑。 不识生死故为识。 道人欲断。 十二因缘。 当先断身十事。 便为痴。 从痴五阴灭。 十二因缘亦灭断身十事者。 外从身内从意故。 言身意持。 谓不杀。 亦谓外从口。 内从嫉断者。 谓万物一切意不起。 便嗔恚止。 嗔恚止便杀止。 杀止便贪欲止。 贪欲止便泣止。 外口者谓声。 止声者。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亦止。 无有疑便入道。 是为还五阴断十二因缘本。 人受身有三别。 第一五阴盛阴。 第二十八种。 第三十二因缘行。 是三事得身三别。 第一五阴盛阴者。 五阴从身十事出。 从眼为色阴。 从耳为痛痒阴。 从鼻为思想阴。 从口为生死阴。 从意为识阴。 心主念对是六事为根本。 是为五阴地。 第二十八。 入十九根。 十八种者。 五阴行为盛阴。 有对有入为十二入本。 六情为十八间。 有识故为十九根。 言十八种者。 识不生故。 为十八种。 是说盛阴行生十八种十九根。 第三十二因缘者。 谓五阴五盛阴。 行求十二因缘便有身。 是同身十事。 俱分别之耳。 从色得身。 从四阴得名字。 从名色得爱受。 从受行痴。 行痴便成十二因缘。 道当为断色不为身。 但名字为身。 虽有眼耳鼻舌身意。 亦复非身。 何以故。 设耳是人。 当能听一切。 从形得名字。 譬金字。 譬如以金作物。 因从是得字。 地水火风空。 是五事作身。 亦复非身。 何以故身知细滑故。 人已死地不知细滑故。 知地水火风空非身。 身亦空意亦空。 俱空无所有。 亦无痛痒。 何以故。 人已死亦不复觉痛痒。 如是为空。 意已离身亦无痛痒。 但因缘共合故。 还归无有。 身中有十二风。 上气风下气风。 眼风耳风鼻风。 背风胁风脐风。 臂风足风曲风刀风。 刀风至病人。 杀生刀风。 刀风断截人命。 生老病死。 生者谓初堕母腹中时为生。 已生便老。 止者谓意中止。 用止故败气息出入。 见了身本。 合十事为败。 身中五事。 一者地。 二者水。 三者火。 四者风。 五者空。 坚者为地。 软者为水。 热者为火。 气者为风。 饭食得出入为空。 亦余因缘合为人。 自计是我身。 若欲万物当挍计有身。 亦有五因缘共合。 一者色。 二者痛痒。 三者思想。 四者生死。 五者识。 是十事共合。 便见生死。 事有善恶。 行善有二辈。 不犯身三口四意三。 是为一善。 二善者。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不疑。 是为二善。 恶亦有二辈。 犯身三口四意三饮酒。 是为一恶。 疑嫉悭贪是为二恶。 护身口意是为道行人。 从福得生。 从行得老病死。 身便坏败人卧出时。 意离身在地因缘。 何以故不死。 四事合持未散故。 人行十事就三事。 人行三事就二事。 人行二事就一事。 何等十事。 谓十恶。 便得身口意三事。 已有三事。 便有名色二事。 已有名色。 便堕痴百劫。 乃得为人难得完具。 人生精作地识为种。 五道识名异合一识。 入一识便失所本。 知如人生天上。 含人识受入天识。 便忘人间事。 人从无生。 从有死。 无何以故生。 不识无故生。 有何以故死。 不识有故死。 识无不复生。 识有不复死。 意有所念以灭。 便到所生处。 意念不灭。 亦不得行生上意。 意头起以灭。 复更念所念虽多。 当还从上头意受因缘。 生人本从妇。 妇夫不净污露得身。 长大便恶知识相随。 为五阴六止十二衰所欺。 便有老病死忧苦。 生死为痴。 慧人当断六止。 谓地水火风空识。 十二衰。 谓色声香味细滑念欲。 内有匿贼。 是为十二衰。 人生有三因缘。 一者合会。 二者聚。 三者心意识。 痛痒思想生死识。 是为合会。 诸爱欲是为聚。 上头为上。 头为心中央为意。 后头为识。 人初堕母腹中。 如鸡子中黄。 至三十七日。 悉有头面手足指具足。 未生四日到向下。 人在母腹中。 苦不可言。 人在母腹中。 命日益识日大。 身稍老至半年时。 身与识日减。 得身为福亦为罪。 何以故。 以得人身是为福。 以饥渴寒热贪淫嫉妒为罪。 人生子有五因缘。 一者有本愿。 二者同业。 三者晓礼。 四者来债。 五者偿债。 何等为本愿。 谓先世时见人子端正。 便愿言我子如是。 同业者。 谓同计挍得利相呼。 晓礼者。 谓当相敬爱。 来债者。 谓父母主治生。 子横用之。 偿债者。 谓子治生付父母。 是为偿债。 子以三因缘生。 一者父母先世负子钱。 二者子先世负父母钱。 三者怨家来作子。 父母勤苦求财已致便死。 子得用之。 是为父母先负子钱。 子行求财产已致便死。 父母用之。 是为子负父母钱。 有时子生百日千日便死。 父母便忧愁恼。 是为怨家相从生。 生。 子有三辈。 一者福子。 二者真子。 三者不真子。 何等为福子。 谓父母持戒布施忍辱精进行道。 子亦尔。 是为福子。 真子者。 父母不信道。 子独奉道教。 是为真子。 不真子者。 父母随道业随法行。 子但饮酒作恶。 人所不欲见。 是为不真子。 子从父母生。 有同意。 有同行。 有同念。 俱长寿富贵端正。 是为同行。 贪欲嗔恚。 是为同意。 精进行道。 是为同念。 本行在父多类父。 本行在母多类母。 不同行不相类故。 人生堕地未有所知。 便喜向其母者。 意识本因缘故耳。 人来生时有因缘。 身能出入无间。 至七日便复坏其身。 亦有地水火风空。 但微难见。 人年老少识多忘者。 识转稍向后所生处。 何以故。 不预知当所生处。 用未到故。 他人生他人来。 他人至他人所。 他人忧他人所。 从来久远习故。 不学身有三痛。 意亦有三痛。 身痛者。 谓得刀杖瓦石蹴蹋。 二者病瘦。 三者死。 意痛者。 一为忧父母兄弟妻子知识。 二为忧财宝怨家。 何以故为痛。 谓五阴不调故痛。 何以故为死阴。 熟坏故为死。 一切病皆意所作。 身无所知故不作是病。 是身何以故为病。 四因缘不等故。 何以为忧。 一切不如意故何以不定。 病疾过去故。 何以为急。 要欲坏。 何以故为碎。 身老毒故。 何以为老死。 坏故。 何以为非常。 不得自在故。 何以为苦。 急故。 何以为空。 无有主。 言我作是如何。 以为非身。 不能离苦。 不得受苦。 是为十事。 人所欲凡有三事。 人之所爱。 常欲得之。 一者强健。 二者安隐。 三者长寿。 如是复有三怨。 一者年老。 是强健怨。 二者疾病。 是安隐怨。 三者身死。 是长寿怨。 亦有三救。 一者归命佛。 二者归命法。 三者归命比丘僧。 有四事可畏。 一者生。 二者老。 三者病。 四者死。 人面赤有五因缘。 一者近火。 二者饮酒。 三者恐怖。 四者念怒。 五者多惭愧。 头白有四因缘。 一者火多。 二者忧多。 三者病多。 四者种早白。 人病瘦有四因缘。 一者少食。 二者有忧。 三者多愁。 四者有病。 身未和调有四事不先语人。 一者头白。 二者老。 三者病。 四者死。 是四事不可避。 亦不可离。 亦不可却。 有四事不可忍。 一者饥。 二者渴。 三者寒。 四者热。 身复有四事。 一者不足。 二者不满。 三者不饱。 四者不厌。 身复有四痛。 一者生时痛。 二者老时痛。 三者病时痛。 四者死时痛。 一切味不过八种。 一者苦。 二者涩。 三者辛。 四者碱。 五者淡。 六者甜。 七者酢。 八者不了了味。 苦增寒热。 涩多增风除寒。 辛除水。 酢除风。 令人目冥。 食有三因缘。 悉入骨髓血脉中。 一者肥腻。 二者毒。 三者酒。 是三者皆遍身中无有不到。 诸所食饮皆有肥腻。 但有薄厚多少耳。 人有四种。 一者长者种。 二者道术种。 三者师巫种。 四者田家种。 生者有四种。 一者腹生。 二者谓寒热和生。 三者化生。 四者卵生。 腹生者。 谓人及畜生。 寒热和生者。 谓虫蛾蚤虱。 化生者。 谓天及地狱。 卵生者。 谓飞鸟鱼鳖。 人头有四十五骨。 从腰以上五十一骨。 四支百四骨。 合二百骨。 人身有七十万脉。 九十九万毛孔。 得观悉自见分别知之。 有阿罗汉。 以天眼彻视。 见女人堕地狱中者甚众多。 便问佛。 何以故。 佛言。 用四因缘故一者贪珍宝物衣被欲。 得多故。 二者相嫉妒。 三者多口舌。 四者作姿态淫多。 以是故堕地狱中多耳。 发布时间:2019-11-12 04:04:22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1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0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