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度佛学略史(上) 内容: 一、结集三藏 ﹏﹏﹏﹏﹏﹏﹏﹏﹏﹏﹏﹏﹏﹏﹏﹏﹏﹏﹏ 佛应世时,亲闻佛说,佛示寂后,依佛遗教。 佛之遗教,由诸圣弟子所闻持结集之法藏。 然此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 第一次结集、原因是:佛世时,无文字记录,依口头传诵,恐日久无凭而失传,或恐外道邪说渗入。 另种原因,佛刚灭度,有难调比丘跋难陀,欢喜而作偈言:“如来示寂,我曹安乐,若有所犯,谁敢诃斥”。 迦叶听后甚悲,于是发动将佛一代教化结集起来。 此次结集,由迦叶为上首,选已证阿罗汉者五百人于王舍城外七叶窟内,由阿难诵经,富楼那诵论;优波离诵律。 为经律论三藏,此为上座部,或称五百结集。 未加入窟内者,凡有数千人,为窟外或外界大众结集,以婆师婆为上首,除三藏外,还有杂藏、禁咒藏为五藏。 称为大众部。 此外还有文殊、弥勒、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藏。 第一次结集,有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支助。 第二次结集、是在佛灭后一百年间,出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当时徒众分东西两处居住,东部毗舍离有跋耆族比丘,与西部摩偷罗耶舍比丘在戒律上产生了异议。 因毗舍离比丘向人乞钱被耶舍发现而引起争执,于是西部以离婆多为上首,有七百人;东部以萨婆迦摩为上首,有万人,在毗舍离婆利迦园中,举行大结集。 此后公开分裂为二部,七百人为上座部,万人为大众部。 第三次结集、在公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在位,他极尊奉佛教。 因佛教徒与婆罗门教徒往往纷诤,欲重行结集佛典,以救弊端。 召集名德一千人,推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在华氏城,举行结集三藏。 之后并派诸德各地宏扬佛法。 第四次结集、在佛灭后四百年间,有迦腻色迦王尽力尊佛。 当时佛教部派崛起,各据已见,莫衷一是,于是招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在家学者,推胁尊者及世友为上首,在迦湿弥罗城,结集三藏,造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 这为印度佛教经论有文字记载之始。 二、巴利语及梵语佛典 ﹏﹏﹏﹏﹏﹏﹏﹏﹏﹏﹏﹏﹏﹏﹏﹏﹏﹏﹏ 前面几次结集都是以口授,到迦腻色迦王时,才有文字的记录。 记录所用之语有巴利语和梵语两种。 巴利语之佛典,在阿育王时,王子摩晒陀至锡兰布教,用印度普通方言,后世名为巴利语。 在一世纪,锡兰无畏波陀伽摩尼王即位,建无畏山寺以供僧。 后寺内分派,互执异语。 王即招集大德比丘五百人,就口传之巴利语三藏,详为勘正,载之简册,是为巴利语之佛典,用锡兰土语记录。 书写依印俗,用贝多罗树叶,两面以针刺文字,染以墨,可年久不脱。 至五世纪,中印佛音至锡兰,复将三藏之注疏,辑成巴利语,于是巴利语佛典才告完成,流利于南方。 梵语佛典,中印度之语言,印度贵族本有一种流行的雅语,所谓合乎吠陀韵律之学问语,后来佛弟子结集经典,亦采用之,流行于北方。 三、南方与北方佛教 ﹏﹏﹏﹏﹏﹏﹏﹏﹏﹏﹏﹏﹏﹏﹏﹏﹏﹏﹏ 佛教所传历史之久,地方之广,于时代、国土、民俗、有种种变化,教义组织及内容亦益丰富。 佛教自阿育王以后,分南北二派,所谓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简称南传与北传。 南方佛教以锡兰为中心,弘传于南洋诸岛,现今流布于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之佛教。 其经典用巴利语,多小乘教义。 北方佛教,以大月支为中心,弘传于安息、康居、及葱岭以东诸国。 现今流布于尼泊尔以北、中国、朝鲜、日本等地之佛教。 其经典之原文为梵语,多诠大乘教义,兼含小乘。 发布时间:2019-11-12 03:50:4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1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0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