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祖坛经 般若品 第二卷 内容:   次日,韦使君请益。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谛听! 吾为汝说。 善知识! 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 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 摩诃是大。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 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 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 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 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 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 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 何名般若?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 常自言:‘我修般若。 ’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 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 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 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 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 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何以故? 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何以故? 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 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 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 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 小根之人,亦复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 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 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 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 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 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自心内有知识自悟。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 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 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 损彼前人,究竟无益。 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 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闇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 一时作礼,皆叹:“善哉! 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 发布时间:2019-11-12 03:44:33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1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0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