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内容: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四分阐释   以下分四节释读。 第一节:大势至;第二节:菩萨;第三节:念佛;第四节:圆通章。 第一节 大势至   “大势至”者,又名“得大势”、“无边光”。 其立名有四: 一、因地自利而得名。 《悲华经? 卷三》中宝藏佛曰:“善男子,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为得大势”。 此因中愿力而得名也。 二、果地利他而得名。 《观无量寿经》曰:“(此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此果地利他而得名也。 三、折服众生立名。 《观经》曰:“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 又曰:“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思益经》曰:“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 斯以威力折服众生,故名。 四、摄受众生立名。 《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斯以慈悲摄受众生,故名。 第二节 菩萨   “菩萨”者,具名“摩诃菩提萨埵”。 言“菩萨”者,略称也。 译中文为觉有情。 盖菩萨之所觉,与诸佛等;菩萨之有情,与众生等。 故菩萨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故名菩萨也。 又菩萨上觉佛道,下化有情,故名“觉有情”也。 第三节 念佛   “念佛”者,乃佛教之特别法门。 但有三种不同:一者专念自佛。 二者专念他佛。 三者兼念自他佛。 专念自佛者,全凭自力,根究实相,以期悟、证者也。 如禅宗看念佛者是谁,及各种话头之类,皆是也。 此于四种念佛中,属实相念佛之范畴。 但以谛理幽深,诚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力,别无他力资助。 若非宿根成熟,悟无是处,又何言证焉? 要之,悟与证迥然不同。 悟者,唯见回家之路;证者,已是居家稳坐矣。 《文钞?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云:“既悟之后,乃名悟道,尚须历诸境缘,锻炼习气,直得烦惑净尽,方名证道。 ” 《文钞? 复化凡居士书》云:“世之学佛者,率以开悟为志事。 不知悟而未证,尚不济事;即证初、二、三果之人。 亦难免来生因福造业,或致堕落恶道。 证四果者,方了生死。 此依小乘说,若依大乘圆教说,初信断见惑,与小乘初果同,七信断思惑尽,方了生死。 ”由此可见,悟者,悟道;证者,证道。 悟而未证,尚不济事;证道四果,方得了脱。 所以悟道者,仍是轮回中人。 证道者。 方为了脱生死。 如五祖戒(即蕲州五祖寺师戒禅师,尊称五祖戒。 为云门第三世)、草堂清、真如喆皆是大彻大悟之人。 但以有悟无证故,仍复轮回,是其明证。 专念他佛者,有三种念法。 (一)、观想念佛。 谓依《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具观十六种观。 (二)、观像念佛。 谓对佛形象,想佛相好光明等。 (三)、持名念佛。 谓一心称念“南无námó阿弥陀佛”圣号也。 此三种念佛,方法不同,但皆需具真信,切愿,方可于一生之中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又此三种念佛之中,唯持名一法,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见效捷,倘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必于现生了脱生死,出离轮回。 末世众生,若欲一生取办,须于是法留心。 兼念自他佛者,即所谓禅净双修者也。 此法,先须开悟(宗门曰明心见性,教下曰大开圆解,词异意同)然后念佛,谓之“有禅(有悟处)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此中行人,以已所悟所修。 因材施教,曲接来学。 应以禅机得度者,即为说禅,应以净宗得度者,即为说净。 应以禅净双修得度者,即以禅净双修法门而度化之。 如是,大人不倡游言,言必契理;君子不谈虚语,语必契机。 生为人天师范,殁则上品上生,岂非“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耶? 然有一班人,即参禅又念佛,唯以明心见性为目的,不以求生净土为宗事。 看似禅净双修,实则无禅无净土。 何以言哉? 未能彻悟,故无禅;不求西方,故无净。 无禅则不能仗自力了脱;无净则不能仗佛力接引。 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了生死,无有是处。 此人来生,必感殊福,倚福造业,因业堕落。 永明大师所谓“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此也。 截流大师称此为“第三世怨”。 可惧也已,净业行人,当自警策。 第四节 圆通章   “圆通”者,圆融通达。 《三藏法数? 四十六卷》云:“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 此依解门释圆通也;若吾辈凡夫,以如子忆母之心境,秉持六字之洪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是依行门行圆通者也。 “章”者,经中之一篇,名章。 以上经题中:大势至菩萨,人也。 念佛圆通,法也。 是以人法立题焉。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简介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 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 发布时间:2019-11-12 03:43:48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17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1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