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圆融无碍的世界观
发布时间:2023-01-01 11:20:33 |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7 | 来源:素超人

图片

世界是什么?是说一切有部实在论立场上的实际存有之实体?还是中观的名言戏论的性空假名的世界?还是唯识的虚妄分别的存有论意义上的世界?是为我们方便施设的世界还是离言真如的法界?这一切对世界的看法都可以在《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中得到统一。

1.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华严经》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开启了其别教一乘之路,彰显了它包容万物的广大胸襟,体现了它圆融无碍、广大和谐的主旋律。《华严经》中,一与多这对概念是对世间、出世间一切关系的总概括,它既包括理事关系,一是全体共相,多是千差万别的现象;也包括事事关系,一是森罗万象中的一个,多是幻有宛然中的其他。《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云:

欲知微细世界即是大世界,知大世界即是微细世界。知少世界即是多世界,知多世界即是少世界。知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知狭世界即是广世界。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即是一世界。[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圆融无碍的统一性,少与多,广与狭,一与无量无边,净与秽都是相即相入(等同)的,无量无边与一,一与一切也是可以相入相摄(转化)的,由此我们就可以从一毛孔甚或于一念中知一切世界,由一叶而知秋,由一斑以窥全豹,由有限把握无限。我们可以从多中知一,从一个个具体中来思索无限的宇宙,从具体的存在者中思索存在。一与多的无碍,给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依据。秽世界也就是净世界,修行可以从当下入手,解脱可以从我们这个虚妄分别的世界开始,这也是华严宗异于中观和唯识的地方。中观是否定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名言戏论的世界,唯识虽在存有论上对这个世界予以部分肯定,但是这个世界毕竟与解脱无关,解脱毕竟需要转识成智。华严宗从理论上告诉我们解脱可以从当下入手,而禅宗是对其理论的实践。

2.名言戏论的性空假名的世界

经中告诉我们,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名言戏论的性空假名的世界,如经谓: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2]世界本性是空的,生灭、有无都是语言的虚设,一切法生灭,但著假名字,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3]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都是依靠语言所做的分别,不过是一种假名,一切法但文字所作 [4],而我们的语言带有无始以来的偏见与错误,此中无少物,但有假名字,若计有我人,则为入险道[5],语言与最高真理无涉,世间言语法,众生妄分别,知世皆无生,乃是见世间[6],佛法微妙难可量,一切言说莫能及[7]。语言是我们体认真理的障碍,言辞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8]。语言是我们体认诸法实相时必须剔除的对象,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此人不如实,不知圣妙道[9] 。只有去除了语言才可能入于真理,知语言法皆寂灭,但入真如绝异解,诸佛境界悉顺观,达于三世心无碍[10]。只有体认了世界的性空假名性,才有可能接近言语道断的诸法实相,就连佛教徒所顶礼膜拜的佛、菩萨也都是一种假名有,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平等乃能见,如法佛亦然[11],佛、法皆不可得。

我们看到经中这样的论述涵盖了中观的看法,我们生活的世界不过是一个名言戏论的世界,在论证世界的语言性的同时也破除了世界的实有性,对世界是持一种否定的看法的,遮破了部派佛教以来的法体恒有的实在论,破除了对离于言诠之实有的执著。

3.虚妄分别的存有论意义上的世界

如果说上一点是以语言性为理由论证了世界的虚妄性,那么这一条就是要以语言性为理由论证世界的存有论意义;如果说前一条涵盖了中观的看法,那么这一点就与唯识学之观点相符合。世间万物皆是由心识之虚妄分别所变现出来的境相,此诸杂染无不皆由虚妄分别而得生长[12],语言乃世间万象得以显现之工具。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言说中的世界。

《华严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极其广大的世界图景,即使以现代科学言之都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无限广大而又秩序井然的世界。〈华藏世界品〉言:

此世界海大地中,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此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中,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世界海包括香水海,香水海包括世界种,世界种包括世界,他们之间相差的倍数是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佛刹就是一个世界,是指一位佛陀教化的范围,也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13]。把三千大千世界化为微尘的数量能有多少是不可想象的,而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就更是难以想象的了。

如此广大的世界,他们的体(本质属性)是什么呢?应知世界海有种种体,所谓:或以一切宝庄严为体,或以佛言音为体。[14]世界海的存在依靠的是什么呢?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所谓:或依一切庄严住,或依一切佛音声住。[15]总体说来一一世界海的体有色、光、香、宝、相、声等,大体不会超过众生所能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而其中以音声、语言为最多。而六尘是六根通过六识的作用所识别的外境,而这个六识的识别作用又是以阿赖耶识为体,即是以一种语言能力、分别能力为体。《辩中边论》说: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16],所以世界海的本质即是一种语言性。

世界的体、本质即是语言。世界即是意义的世界,唯有意义世界才有分别,离开语言的世界是混沌一片。意义世界语言的世界是有视角的,离开语言的世界我们是无从把握的。我们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已经清楚分节的世界,是语言给世界带来了秩序,西方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若不是通过语词表达,我们的思想只是一团不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17] Ashok Aklujkar说:我们要声明的是我们不是认为外部世界的客体有对应的指称或者说是与我们头脑中的语言单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是需要假设外部物理世界是不会超出语言带给感知者的范围的。[18]除了语言所告诉我们的物理世界之外我们一无所知。

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我们已经命名的世界,《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印度古代典籍《奥义书》持梵我一如论,梵最初就是礼赞鬼神的咒语,是沟通神我的语言,后引申为世界的精力,为造物主,是世界的本质。同样古代西方观点认为,语言是上帝创造的,词是神圣之物,能通神,富有魔力。《圣经新约约翰福音》中写道:话语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19] 可见不同民族的先民对于世界与语言的原始同一性有着相似的体认。

4.世界乃由方便施设的语言而有

如果说西人论述世界的语言性是为世界的有效性寻求依据,那么佛教阐述世界的语言性则为论证世界的虚妄性提供可能。伽达默尔说: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20]在西人看来自在的事物只有以语言为媒介,从而进入一种世界视域,方才成为有。而佛教却认为我们所认知的世界皆因言说的虚妄性,故皆假非实,语言仅是我们通达真理的方便施设。经云:皆悉师子吼,演说诸佛法,是则大智尊,无上方便力。[21]语言是通向诸法实相(真理)的方便之道,真理是超越于语言的,言语中显示,一切佛自在,正觉超语言,假以语言说。[22]

佛、菩萨的言辞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语言的虚妄,一切名相皆因语言而起,皆是虚妄分别,佛、菩萨就是巧用言辞,以表明其虚幻,一切众生语言处,于中毕竟无所得,了知名相皆分别,明解诸法悉无我。巧以言辞说诸法,不取文字音声相。[23]

我们对待语言的态度应该是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虽知诸法无有言说,而决定说三世之法[24],既不能住于言,也不能住于无言,虽知诸法实相是离言绝虑的,却还要以语言而说法。所以佛教是深知语言的虚妄性与有限性,但是还要把它当做方便施设的一种工具,利用其有效性,而开显人类生存于世的体认之路。

5.诸法实相与名言戏论是一与多的关系

《华严经》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之原理,将诸法实相与名言戏论统一起来,因其本是一,不是二。一乃多中一,多外无别一,诸法实相乃名言戏论之实相,名言戏论外无别实相可求;多乃一中多,一是多的全体共相,多是一的具体体现,诸法实相就是名言戏论的本质,名言戏论是诸法实相之体现。经云:上妙无垢智,无边分别辩,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25] 无边的分别之辩,皆是依上妙无垢智所得,所以可以与第一义相应。如来演说乃一音,在众生听来皆同其语,与其分别的语言无异,众生可以随类而解,一佛刹尘诸法海,一音演说悉无余。此辩尘劫演不尽,是名光照心法门。如来妙音深满足,众生随类悉得解。一切皆谓同其语,梵音普至最无上[26]。幻化的分别了的世界与语言并没有超出佛身与净音,无论是颠倒串习的,还是虚妄分别的文义其实乃一言,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祇劫无有尽,而令文义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心[27]。一分为多,众生即可随类而解,而得解脱,一切众生类,各随其所闻,痴惑障永除,慧命净无秽。[28]

因而不仅虚妄分别的世界是语言性的,就是离言真如的诸法实相同样不异于名言戏论的语言,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皆是语言性的。

多没有超出一,多是对一的体现,所以我们体认一可以从多入手,这也就是多的意义与价值。体认诸法实相可以从名言戏论开始,观察恒常不变的法界可以从宛然分殊的世界入手,《华严经》由此得出一行即一切行[29],一修一切修的修行观与解脱观。体认了离言绝虑后还要再回到语言文字,获得了实相般若后还是要回到文字般若。因而可以说《华严经》思想是在最圆融无碍的世界观指导下,践行最积极的人生,这也是大乘佛教的慈悲济世情怀。

【注释】

[1][2][3]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经号0278。

[4][5][6][7][8][9][10][11]〔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经号0279。

[12]世亲著、〔唐〕玄奘译:《辩中边论》,《大正藏》第31册,经号1600。

[13]佛教认为三千世界又称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界,同一个日月所照耀的世界,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中包含小、中、大三个千世界,所以又称三千大千世界,简称三千世界。

[14][15] 〔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经号0279。

[16]世亲著、〔唐〕玄奘译:《辩中边论》,《大正藏》第31册,经号1600。

[17]转引自陈嘉映 : 《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页68。

[18]Ashok Aklujkar :The word is the world: Nondualism in Indi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51 n.4,(Oct 2001),pp.452-473 。

[19]Ashok Aklujkar :The word is the world: Nondualism in Indi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V.51 n.4,(Oct 2001),pp.452-473.

[2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页614-615。

[21]〔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经号0278。

[22][23][24]〔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经号0279。

[25][26][27][28]〔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经号0278。

[29]〔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大正藏》第35册,经号1733。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