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开经偈
发布时间:2022-12-29 11:46:31 |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38 | 来源:素超人

图片

《金刚经开经偈》,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相传为武则天所作。

内容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来历

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那个时候皇帝是唐朝武则天。武则天看到这部经非常欢喜,就题了这四句开经偈。这四句偈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後许许多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没有办法;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再做一首开经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是 翻译圆满,武则天题的四句偈。因体会经义的玄妙希有,非常地欢喜,故有感而发写下开经偈。

释义

「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赞扬法的微妙无上甚深,无上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的义理。

「百千万劫难遭遇」,常说「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今世舍了人身,来生是否还能再来做人那就难保了。一切要看我们现在所造的是什么业,万一造了恶业,很容易就进入畜生、饿鬼、地狱道,根本没有机会闻修真法,得道解脱。劫难皆因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如来相。

「我今见闻得受持」,既然人身难得今已得,法难闻今已闻,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依无相法来奉行与修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希望受持真法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能彻底了解如来的如来真实的无念无相无为教理。

这首偈语可以说是充分地表达了众生有幸见闻真法时的欢喜。数百年来虽有许多人曾经试图修改其中的文字,但都不比原作,可见这首诗偈之精妙。颂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修行人颂经之前必不可少的发愿文。千百年后的今天, 许多人每天在未诵经文以前,都要先念这四句开经偈,可惜诵者不解真意。

金刚经偈语诠释(无我无相无佛)

诵佛一声法立断,念经一句法即亡,寺庙造像皆非佛,一心不二是金刚(一心工作为本)。

译者 雷恩

序 一心

金刚一心 即非非心

传持偈语 福德永昌

诠释:金刚的本名是一心,即不是二心;只需传持四句偈语,福德永昌。这本是轩辕黄帝所说的立四面,惟传一心。(月牙山人曰:万法皆空,惟有一心。)

第一品 法会

如是我闻 世尊千众

食讫洗足 敷座而坐

诠释:这是我见到的,世尊与千余众乞食后,洗干净了脚,铺好了席子坐好,开始法会(原是丐帮大会)。

第二品 善现

应如是住 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诠释:应该像这样安静停下来,降伏自己的心,保持清净;世尊只是这样说的,愿意喜爱听慢慢听我说来,真善立即体现出来。

第三品 大乘

如是我闻 降伏其心

菩萨有相 即非菩萨

诠释:这是我听到的,降伏安顿自己的心;大乘法菩萨没有相,如果见到菩萨有了相,那不是菩萨。(安心清净,不造假相,可见的相都是假的。)

第四品 妙行

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福德如是 不可思量

诠释:如果是布施,不要给画像、雕像的布施;福德就是这样的,这样福德不可思量,这是好的行为。

第五品 如理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非相 即见如来

诠释:凡是所有的雕画相都是虚妄的,如果能认识到雕画像不是菩萨,等同立即见到了如来世尊,这是如来真理。

第六品 正信

无复我相 无非法相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诠释:不要给我画像或者塑像,那都是人相、众生相、寿命者相;没有法像即是不着相,真法应舍弃一切,何况假法?这是正信。

第七品 无得

无有定法 法不取说

一切贤圣 无为法别(一心)

诠释:没有定法,真法难于形容;一切圣贤都是无为法(即金刚一心法),不要逆心、逆势而为,这是无得。

第八品 依法

受持四偈 其福胜彼

所谓佛法 即非佛法

诠释:受持四句偈语,福德远胜一切;

一切诸佛都不是佛,一切佛法都不是佛法,这是要依的真法。

第九品 一相

须无所入 斯无往来

阿无不来 无诤三昧

诠释: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所以,不要诤讼而能专于一境是人中最为第一,这就是一相。

第十品 庄严

是名庄严 生清净心

身为大不 是名大身

诠释:以庄严自居的不是庄严,应生的是清净的心;不要以身为大,名才大于身,真是名的庄严。

第十一品 无为

诸恒河沙 以用布施

受持四偈 胜前福德

诠释:用恒河的沙那么多的布施,不如受持传讲四句偈语的福德多,惟一心而无它为,这是真一无为。

第十二品 尊重

闻说是经 乃四句偈

皆应供养 如佛塔庙

诠释:听到传诵的经是四句偈语,其他一切经都不是经;人人供养四句偈语,尽能受持读诵,四句偈语即是寺庙;人人当知如果有成就必是受持四句偈语这个最上第一希有的法;如果有四句偈语在的地方即为有菩萨,这是尊重四句偈语。

第十三品 如法

是名般若 是名微尘

恒沙布施 不如四偈

诠释:金刚般若波罗蜜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名般若波罗蜜;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不是微尘,只是名微尘;善男、善女做恒河沙那么多的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语的福多,受持四句偈语是如来真法。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离相名佛 得闻是经

受持偈语 则如如来

诠释:离开一切诸相(像)是真佛,听到离相是真经(经书皆为假,佛像皆为假,菩萨是利益众生,而不是向众生索取,而是向人布施。);能于受持读诵四句偈语,你就如同如来,同时告诉别人都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不向一切塑画相布施即是离相。

第十五品 持经

恒沙布施 千万亿劫

受持四偈 则为是塔

诠释:若有善男、善女连续三日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必是无量百千万亿劫;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四句偈,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思议功德,如同拥有了宝塔。这是持此经的功德。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

受持读诵 世罪消灭

经义果报 不可思议

诠释:能受持读诵四句偈语,世代的罪业即可消灭;四句偈语的意义和果报都是不可思议的。这里说的是四句偈语可以消除业障。

第十七品 究竟

即非庄严 是名庄严

通达无我 真是菩萨

诠释:庄严的寺庙本不是庄严,只是它的名字庄严;真的菩萨是通达无我无相的。这里讲的是究竟根本菩萨是无我的,菩萨住的不是庄严的寺庙而是心灵(菩萨又名明心)。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

诸心非心 过去之心

现在之心 未来之心

诠释:一切心都不是心,只是名字为心;过去的心是空的,早已不存在了,不可得;现在的心是空的,空不可得,实也不可得;未来的心没有来是空虚的,不可得。这里说心本是人体的一个器官,与身体同为一体,是用来思考的。

第十九品 法界

大千七宝 以用布施

因缘福多 得福德多

诠释:用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是因缘在于福多,得福多是因为德多的缘故。这里说的是法界之中在于德多通化,不在于布施。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如来不应 具足色身

如来不应 具足诸相

注释:如来不应允各色来装饰身体,因为具足色只是名;如来不应允见到各种相(相),因为诸相具足只是名。这里说要离开色和相(即远离一切画像和一切雕像)。

第二十一品 非说

说法无法 是名说法

彼非众生 是名众生

诠释:说法者无法可说,那是托说法的名;他不是众生,只是借众生之名罢了。这里讲非说,说法者不是正真的说法,只是借说法和众生之名另有企图。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三藐菩提 为无所得

无有少法 是名菩提

诠释:我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那里没得到什么,乃至一点点法都没得到,只是一个名罢了。这里讲,本来无法可得(注:只有一心)。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

是法平等 修诸善法

所言善法 即非善法

诠释:是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最高觉悟;如果他说自己的是善法,即不是善法,只是借善法之名。这里讲的是清净内心,心存善意,一心让自己的方法技术更好。

第二十四品 福智

七宝布施 受持偈语

于前福德 百不及一

诠释:用七宝布施和受持讲说四句偈语相比,福德百不及其一,布施万千亿不及受持四句偈语一句的福德多,这里讲福智无比的是受持四句偈语。

第二十五品 化无

不度众生 无我如来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诠释:如来不度众生,也没有我如来;众生没有如来的相,没有人相、众生相、以及寿终者的相,便是自己度自己。这里讲的是如来化无时不要为如来造像,也不要为别人众生造像,不要为寿终者造像。

第二十六品 法身

以色见我 以声求我

人行邪道 不见如来

诠释:不要以造拜如来的色相见我,不要以念经求如来,这是人行的邪道,是见不到如来的。这里说的是如来的法身不是各种造相。

第二十七品 无断

汝若作念 诸法断灭

莫作是念 不说断相

诠释:你不要念我如来,不要念阿弥陀佛,一念所有的法就断灭了;不要做的是嘴里老叨念我如来,嘴中不说我便是断了相。这里讲的是要法不断不灭就不要嘴里不停的念阿弥陀佛。

第二十八品 不受

恒沙七宝 知法无我

胜前福德 不受功德

诠释:知道一切法无我(不为己利)其功德胜过布施所有的恒沙和七宝,不要贪著,不接受功德。这里讲的是不要贪受功德,一切不自私自利。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人言如来 若来若去

若坐若卧 此名如来

诠释:有人说如来似来似去,似坐似卧,这是邪恶的说法,只是借如来的名另有所图罢了。这是讲的是如果谈论如来的威仪一定是另有所图罢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一合相者 即不可说

凡夫之人 贪著其事

诠释:有人说世界是众多微尘组合的相,实不可以这样说;凡俗的人是为了贪图某事来借微尘众、一合相的名。这里讲的是凡俗的人借一合相的名来欺诈而已。

第三十一品 知见

不生法相 所言法相

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诠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不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借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名罢了;不要产生法相,没有法相,人所说的法相不是法相,是借法相的名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里讲的是要知道法相的背后目的。

第三十二品 应化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诠释:这就是金刚经的四句偈语。一切有为的法(直指传念经书、造拜画像、造拜雕像、烧香拜佛等布施之为),如同梦幻和泡影,如同露珠和闪电很快就消逝,应该保持这样的正确观念。

有为法是指违背自然规律、为达到某种不良目的的一切方法,所以要无为。月牙山人曰:无为有三种定义:第一,顺应符合自然规律,不贪为。第二,快乐的学习研究自己技术达到更好。第三,一心为一,即惟格一物。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