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蕴是以领纳为义。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继而产生眼耳鼻舌身五识。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欢的境界,那就是顺境,顺境会让人产生贪爱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讨厌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会让人生起嗔恨之心。当然也会有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境界,这种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蕴是人对客观环境的一种情绪反应。
想蕴是以想象为义,属于第六识意识。以面对事物所产生的感受,加以想象、思考、判断的心理作用。
行蕴是以迁流造作为义,属于第七末那识,是与识尘有关联所产生的造作力以及其它心的作用力,这是产生善恶的原动力。
受、想、行这三蕴属于心法的范畴。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来举例说明人的认知过程。比如,我们看到一台电脑时,先会看到一个物件放在桌子上,看到即是受蕴的作用;其次在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以前所见到电脑的印象,这即是想蕴的作用;再与眼前所见到的这个物件进行比较,这即是行蕴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台电脑,这即是识蕴的作用。
识蕴即很多心识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识蕴。识蕴是以了别为义,即面对外境,由分别认识的心理活动。依照唯识宗的观点,识蕴可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前面六识是由六根缘六尘,来了别外境。第七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本质作用是恒审思量。末那识执着第八阿赖耶识中的见分或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它既是我执产生的根源,也是烦恼形成的根本。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它本身并不去造作善、恶、无记业,但它执着自我,是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本源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