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2-12-20 09:17:59 |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1 | 来源:素超人

图片

在《净行品》偈颂中,前十一首偈主要是讲菩萨居家应发的愿。今天,我们依次来学习第七愿。

着璎珞时 当愿众生

舍诸伪饰 到真实处

此偈大意是说:

在家菩萨佩戴饰品,做种种身相庄严时,内心就要学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舍离世间一切虚妄不实的严饰,内心清净,表里如一,达到佛陀所教导的真实处。

着璎珞时:

璎珞是指由珠玉或鲜花等编缀而成的装饰品,在古代印度颇为常见。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中,叙述自己在古代南亚亲眼见到那里的男子女人首冠花鬘,身佩璎珞。

据《佛所行赞》记载,释迦牟尼佛当太子时,就是以璎珞庄严身体的。在南亚和东南亚等地,至今保留着这种传统和风俗,尤其表现在待客之道上。迎接客人时,通常会给对方戴上一串新鲜的花蔓等,以示欢迎。

现代社会,爱美求新的男女,装饰品更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即使不穿金戴银,珠宝满身,美容、化妆及服饰庄严等,也已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舍诸伪饰:

伪饰是虚假矫饰的意思。华丽绚烂的装饰,只能增添人的外在美。而拥有一颗纯净的心灵,却能令自己获得种种功德庄严。学佛之人要能够透过现相看本质,懂得虚伪的美丽终究不能长久。因此,菩萨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舍诸伪饰,真实不虚,积极修学佛法,得离有相之苦,证得真实大乐。

《大方等大集经》中,则以戒、三昧、智慧等,作为菩萨的璎珞庄严。这是就璎珞的象征意义来说的,意在提醒世人,应当通过修习戒定慧,来证得清净庄严的功德法身。《佛说斋经科注》也有记载:不着香华戒,离诸伪饰,体是清净庄严。

到真实处:

真实者,契理故。《法华经玄赞》中讲:真实处者,即是悟佛知见。昔日不知法,今日知。昔日不悟之法,今日悟故。

千学万学学个真,身行真正方为人。外表的装饰可以带给人一时的美丽,内心的净化才会使人获得究竟圆满的福慧庄严。在家佛子虽然身处世俗,但若能依于佛的教,所行真实,远离颠倒,以福慧自庄严,以悲智为璎珞,清净的自性便会逐渐显露,佛陀所说的真实之处,也必能达到。

可谓:

一句弥陀

身行真正

舍离诸妄

不虚此生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原文标题:学习《净行品》十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