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接着来学习菩萨修观时所发的愿。总偈第三十二:
若修于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诤
当菩萨修习禅观的时候应当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勤摄正念,不取不着,体解般若深慧;用智慧照见如实的真理,悟入不生不灭的法空之理,永远灭除乖违和诤论。
此处所修的观,梵语毗婆舍那,意思是种种观察、正慧抉择。修行之人,虽修习于止,证诸禅定,但未发慧解,若心住定,则有贪着禅定乐味的过失。因此不着于止,起观修慧,从而断惑证真。
修观的方法,《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大分为两类:一是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瞋恚,界分别观对治我执,数息观对治散乱等。二是正观。即观诸法无相,而且是因缘所生;因缘无自性,即是实相。
关于正观,经典中有诸多记载。我们且举天台智者大师所立天台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来说明一二。
修空观,即观诸法之空谛,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修假观,即观诸法之假谛,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修中观,观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如,平等义;实,真实义。如实,指真如实相,即诸法的理体真实不变,平等无异。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为法身、佛性等,并非虚妄,乃是实际理地。如道宣律师在《行宗记》中所说: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云如实。
乖,背离、违背义。诤,诤论,为烦恼的异名。关于乖诤,二乘人虽然能知我空,但不能了达法空的道理,所以法上仍然还有乖诤。而菩萨则悟入法空之理,能体解般若深慧,因此永无乖诤。
所以,《注维摩诘经》云: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
到这里,正修止观二愿,我们就简单学习完了。止是定,观是慧,修习止观,可以说正是定慧双修。
对于念佛人来说,一句阿弥陀佛,口念、耳听、心里忆,即是在修止观。通过缘念这句佛号,可以让我们的心离开对境的执着,止息妄念。继而念念安住在佛号当中,离于能念所念,念到心地光明,智慧自然显现。因此,一念佛心一念佛,念念佛心念念佛,大家要在实际用功当中来体验。
《净行品》中,文殊菩萨列举了一百四十一愿,为我们出示了善用其心、巧发善愿的宗旨和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常常忆念受持《净行品》里的偈颂,并练习举一反三,广发胜愿,自利利他,圆满菩提。
所谓:
提起正念如实行
止观双运巧用心
中道妙行观法性
寂然常照理自明
原文标题:学习《净行品》三十五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