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2-12-19 09:13:12 |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2 | 来源:素超人

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净行品》的第四十二愿: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嗔痴 蠲除罪法

这首偈告诉了我们:

在上厕所的时候应当怎样善用其心,不忘修行。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在上厕所的时候就会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弃舍贪、嗔、痴三毒,蠲除杀盗淫妄等种种罪法,安住于清净无染污之中。

大小便时:

但凡用饮食,就有大小便利。大小便利是人体所排出的不净之物。若能将此事转成修行,可谓心能善用了。

有一个从禅宗公案演绎出来的故事:

一位参学者前往某寺拜见禅宗大德,请问禅宗的修行要义。禅师说:我很想告诉你,但现在我得去上厕所。禅师如厕回来,对参学者说:你看,这点小事必须我亲自去解决,你能代替我吗?参学者言下大悟,起身礼谢而去。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修行是一件他人无法代替的事情,就如大小便利一样,必须自己解决。因此,生活中不要忽视每一个善念,不要轻视每一个善举。滴水成河,粒米成箩。每一个善用其心的当下,都在创造着我们的未来,也在体现着佛法无穷的功德。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中说:依经而言,一切众生,皆依饮食得以生存。饮食可以滋养人的色身,令四大安和。饮食滋味入于肠胃后,轻清上升,重浊下坠,于是就有了大小便利。可见,在人的身体当中,同时存在净、秽两个世界。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有净世界和秽世界。净世界充满戒定慧的善法;而秽世界,则是造作贪瞋痴等罪法所感的世界。

从这首偈可以看出,菩萨时常想着利益众生,即使在大小便利时也不忘巧发善愿,愿一切众生都能舍秽入净,得入自在。

可谓:

自己吃饭自己饱,

自己生死自己了。

若能明理真修行,

善士引路须自跑。

弃贪嗔痴:

弃是舍去、扔掉、弃舍的意思。贪瞋痴,通称三毒,又名三垢。

一、贪:对顺境感乐受,起贪欲想,以染着为性。

二、嗔:对逆境感苦受,起嗔恚想,以憎恨为性。

三、痴:对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起与道理相违的愚痴想,以迷暗为性。

之所以把贪嗔痴比喻成毒,是因为这三种烦恼像毒蛇,一触必定伤人;又像毒药,服了就会害人性命。如果我们不知道修行,一天在贪瞋痴当中,必受其害。如《大乘义章》里所说: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

蠲除罪法:

蠲是除去义,在古代同涓,有清洁的意思。罪法是指身口意所造的不善业。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中说:云何有罪法?谓三恶行,三不善根,十不善业道,是名有罪法。云何无罪法?谓三妙行,三善根,十善业道,是名无罪法。这首偈里的蠲除罪法,是指去除种种身口意所造作的有垢之法。

《毗尼日用切要》中说:三毒之罪性既除,六度之善行圆成。这是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心断除了贪嗔痴等种种恶法,身来积极修习三学六度等善行,慢慢地身心就会趋向于清净,从而圆成佛道。

因此,我们在登厕方便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弃舍贪瞋痴三毒烦恼,如同身体排出废物一样,蠲除种种罪法,令身心清净无有垢染,最终如佛一样,证得究竟清净自在!

可谓:

随时随地善用心,

胜妙功德不离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

水滴石穿坚持行。

原文标题:学习《净行品》四十五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