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白话文
发布时间:2022-12-17 11:11:57 |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2:42 | 来源:素超人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

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以后又有其他的比丘(僧人),向释迦佛提出许多疑问,请求佛答复,并指示他是继续修行呢,还是停止修行呢?世尊释迦牟尼对他们予以教化引导,使他们一一开悟。于是,他们合掌、恭敬地随顺释迦世尊所教化的佛法去修行了。

第一章 出家证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

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都有天地鬼神予以卫护。

沙门修行次一等的是达到阿那含果位。达到阿那含果位的人,他寿命终了之后,灵魂便上升到十九天上,即到无烦天,便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沙门修行再次一等的是达到斯陀含果位。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再经历往生一次天上,返回往生一次人间,就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沙门修行再次一等的是达到须陀洹果位,达到须陀洹果位的人,还要经历七生七死,便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能把贪欲除了,才能成道。而要断绝贪欲,就不能忧虑,不能想断而不断,就像断除四肢之后,就永远不能再用了,下决心断绝贪欲,就不要再贪恋了。

第二章 断欲绝求

释迦牟尼佛说:出家的沙门,只要断绝贪欲,认识自己的本性,领会最深的佛理,了悟无为无不为的佛法,内心不贪恋妄念,身外没有什么贪求,心境不执着在修道上,而实际却处处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恶事,造恶业,没有妄念,没有虚妄的行为,修到极点无可再修,已经得道,不需再证,不需要再经历成佛的各个阶位,而自己自然就达到最高的果位,这样的沙门就叫做成道了。

第三章 割爱去贪

释迦牟尼佛说:一个人剃去了胡须、头发,而出家当沙门,他遵依佛教道法,抛弃世间的资产财富,拿上饭钵出门乞食,只要能吃饱就行了,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顿,一棵树下只睡一宿,很谨慎地不再求其他的享受了。

人之所以会因愚痴而受蒙蔽、犯下过失,就是由于执着地贪求和欲望所造成的。

第四章 善恶并明

释迦牟尼佛说:众人以十种事情行善,也以十种事情作恶。是哪十种事呢?

属于行为方面的有三种,属于语言方面的有四种,属于意识方面的有三种。

行为方面的三种是:杀生、偷盗、邪淫;

语言方面的四种是:挑拨是非、恶语骂人、说谎骗人、秽言乱语;

意识方面的三种是:嫉妒别人、怨恨他人、愚蠢糊涂。

这十种事,不合乎佛家圣道,叫做十恶行。这十种事如果改正不再犯了,就叫做具备了十种善行。

第五章 转重令轻

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人有许多过错,而他自己不觉悟,不悔过自新,这就顿然失去了改过之心,那么罪业就会向他奔来,就好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样,越积越深越大。如果人有过错,能自己知道错了,从而自己改正解脱,能改恶行善,那么,他的罪业自然就消除了,就好像病人出了一身汗,渐渐地疾病就会痊愈或减轻了。

第六章 忍恶无瞋

释迦牟尼佛说:当恶人听到有善人在做善事时,就故意来找麻烦,打扰破坏行善。这时,你要自己心平气和,做善事不动摇,也不要恼怒责骂打扰你的那个恶人,不理睬他。那么,那个恶人,就是自己给自己添恶业,暴露了他自己的做恶行径。

第七章 恶还本身

释迦牟尼佛说:有人听说我在信守佛道,修持奉行大仁大慈,就故意来骂佛,佛听到骂声,也不回答。

等到那人骂声停止了,佛就问他:如果你用礼貌仁义对待别人,别人不接受,那么,这个礼貌仁义是否还是回到自己身上来?

骂人的人回答说:是的,是回到我自己身上来了。

佛又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不理睬,那么你自己就招祸了,恶业就回到你自己身上了。

这就像发出声音就会有回声,影子是紧随着物体一样,永远也不会分离的,你骂我招祸造成恶业是永远也不会免除的。所以,要言行谨慎,不要做恶事。

第八章 尘唾自污

释迦牟尼佛说:无德的恶人要加害有道德的贤人,就好像面朝天唾口水一样,口水并不能唾到天上去,还会落到自己脸上;迎着风扬灰尘,灰尘并不能扬到别处去,还会反转来撒落自己的身上。

贤人是不可以毁谤的,毁谤陷害贤人,自己必然招祸而遭毁灭。

第九章 返本会道

释迦牟尼佛说:只是广博地闻听佛法,产生爱佛法之心,这并不能真正修得佛道;只有一心一意奉行佛法,你自然就会得修佛道的极大成就。

第十章 喜施获福

释迦牟尼佛说:看见别人在布施,要跟着欢喜、支持,就会得到很大的福报。

有个沙门问道:随喜的人都有了很大的福报,那么,布施的人应得到的福报是否会没有了呢?佛回答说:如像有一支火炬,成百上千的人拿上火把来分取火种,也点燃火炬,用这火煮饭照明。但是原来的火还是存在的,并不因他人取火而消失,布施所得的福报也是这样的。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释迦牟尼佛说:施舍饭给一百个恶人,不如施饭给一个善人;

施饭给一千个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修持五戒的人;

施饭给一万个修持五戒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修得须陀洹果位的人;

施饭给一百万个修得须陀洹果位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修得斯陀含果位的人;

施饭给一千万个修得斯陀含果位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修得阿那含果位的人;

施饭给一亿个修得阿那含果位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修得阿罗汉果位的人;

施饭给十亿个修得阿罗汉果位的人,不如施饭给一个辟支佛;

施饭给一百亿个辟支佛,不如施饭给一个三世佛;

施饭给一千亿个三世佛,不如施饭给一个达到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佛教最高境界的圣者。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释迦牟尼佛说:人有二十种难以做到的事:

贫穷的人要想布施是很难的,

自己尊贵而富有的人要想学佛修道是很难的,

要下决心结束生命是很难的,

要想看到佛经是很难的,

想生在佛在世的世界里是很难的,

要想忍得色和贪欲的诱惑是很难的,

遇到好的东西不贪求是很难的,

受到侮辱而不愤怒怨恨是很难的,

有权势而不仗势欺人是很难的,

遇到事情能泰然处之是很难的,

要广泛地学习深刻地研究事理是很难的,

要破除高傲自负是很难的,

要不轻视尚未学得佛法的人很难的,

要想具有平等慈悲之心是很难的,

要能不说是非是很难的,

要想遇到有真才实学的有知识的人是很难的,

学佛的人要想明白真正的佛理、明心见性是很难的,

随缘分来教化众生是很难的,

遇到任何环境、处境都能安然处之是很难的,

要想明白世间各种行为方法的实质是很难的。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