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礼师父!
我在工作中被某人惹得很烦恼。明明错的不是我,却还受到师父批评。我本是想断烦恼的,这样还多生了烦恼,有时想不如回家或到其它地方修学。
请问师父,面对这样的境界应该如何思维呢?
圆满,是心的圆满;断离,是烦恼的熄灭、烦恼的断除。能够圆满地断除烦恼,证得圆满的福慧,这整个修的是心啊。
我们经常说别人惹我烦恼,其实是我们的心被别人牵引着,我们的心被所缘的境转了,心随着境转了。
我们认为别人的言行冒犯、伤害了我们,但他人的言行并不能伤害我们,伤害我们的是自己内心对这些言行的领纳、解读、回忆,乃至联想、放大。不是别人惹我们烦恼,是我们的心染污了,缘着染污境起了不如理的作意,起了不善的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负面的情绪。
别人惹我了这句话对不对?从日常的生活来讲肯定是对的。因为这个因缘、这个缘起使我烦恼了,我可以说是别人惹我了。
但是,假如我们没有烦恼的根源、没有烦恼的种子,就不会因为别人这样的言行而烦恼。如果自己不在意,不入心,少一点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多一点想我应该怎么做,多注重自己的念头,多专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些境界就会过去的,我们就不会因此生烦恼。
因为我们本身就有烦恼的种子,我们对治烦恼的智慧或者调伏心的力量不够,才会生烦恼。这是多种因缘和合的结果,我们不要去执著这个结果,把握好自己当下种什么因就好了。注重结果就会患得患失,所以我们应该把对结果的纠结放下,更努力于自我的修学成长。
世间人都说,在逆境中成长,才会变得坚强。我们心的力量、调伏的能力等等,确实是在逆境和困境中磨砺出来的。修行,就是在这些地方下功夫,在自己的身语意业上做反省、选择。
我们总希望事情能按照自己的构思去开展,希望别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其实,这本身就忽略了缘起。我们总是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却很少用心去理解别人。
我们观过时,有时是自己也做得不好,却看到别人不好;有时是自己能够做好,不能忍受别人做得不够好。前者是缺乏自我反省;后者是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
当我们对自己的缺点看得清楚明白,对他人的不满情绪就不容易生起来;当我们自己经历过改变与成长的不易,就会有耐心去对待别人。
我们之前乃至现在还未能调伏好烦恼,那就继续努力,而不是选择逃避。婴儿学走路,也是在不断跌到、不断爬起中进步的。
在因地,我们是要通过对治烦恼、培植福慧这样的修学,来成就种种殊胜的功德。就像在《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唐僧去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就。菩萨学佛也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历程。
我们在修行路上的进退是正常的,但如何能确保我们是走在正确的路上,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
师父对我们越是严格、严厉,对我们的帮助越大。所以,我们在学佛当中,能耐得住、堪受得住和尚的调教,最后成就的是自己。
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断除烦恼就是这么痛苦的。我们说断烦恼很痛苦的时候没有真切感触,但在生活中经历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痛苦。
我们觉得痛苦,是源于内心的烦恼。认识烦恼,就是修学的开始。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境界,都可以成为自己提升的助伴。修学佛法,能增长我们内心善良与智慧的力量,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烦恼痛苦,也能帮助有缘人解决烦恼痛苦。
如果我们内心不认同别人的批评,先不要急着辩解并非这样。我们心里若充满着自己的想法,那别人讲的话,有可能只听了个大概,甚至很多意思都听不见。
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静心聆听,不理解就多问,力争准确接收对方所要传递的信息,这样才能从中发现自己的盲区和漏洞,修正原有的认知,扩大自己的心量,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别人的批评,不管有没有道理,在我们听来往往都认为是偏颇的、错误的。其实,这恰恰是因为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我们不会故意去做自己以为错的事。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的理解一定就是对的,要学着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学着放下自己的执著,学着在不同的意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虚心学习、谦冲自牧,是一个人进步和成长的重要素质,我们的重心要放在自我提升、修学成长上。
听闻的道理,若不经过自己思维、实践,就好比病者背负着药囊,却从未服用,还是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六榕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