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良善的依归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3月1日 岁次了丑年正月二十三日
人之心最为重要,如无定向,总是无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始有此部圣书之著!是希望能导引世人朝向心念光明的前程。
心念之统向,当然得於好的方面去立志,好的方面去研悟,也就是於良善的方面去进行,才能有好的成果。故世人之心首当能归依良善,如心无法朝着良善去历练、思悟,那除了毁了自己的前程以外,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如果心能良善,受惠对象必是慈祥的一面,人人如此,则社会必定康和,如不朝良善方向去努力,试问整个社会一定是丑陋的,无法完美,问题层出不穷,是故,首先当定念於良善,方寸始可光明,照耀自己,更藉以照亮别人。
良善的层面,是神佛的境界;良善的终点,是灿烂光辉无比的;故良善的归依,定是有其无比之受用也。希世人於此勉行之!
第二章 责任心之启发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3月8日 岁次了丑年正月三十日
责任心乃人生活之支柱,也就是一个人良心的表现,亦即是说一个人如果缺乏了责任心,那表示失却了良知矣。人自生之後,即背负了一连串之责任,也就是在一个人一生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责任,简单的说,此种之责任虽有差异,但你非去承担不可,否则就有愧为人也。
好比自生之後,虽年纪小亦得听父母之劝解!安守自己不有伤害,这也是责任之一(虽年小无知,无法澈底知悉此等之责任)。接著在学当努力於学业,肩负为人子弟、学子应负之责任,再接著就业,亦须能奋力於工作事业上、或求其真正有意义的发展、或能藉工作、或事业的进行,造福社会或行善人间,亦也是重要的责任。再接著结婚生子!得负起家计及养育子女、延传後代的艰巨责任,亦是真正得发挥责任心之所在。其次亦须在年纪大时,多保养自己的身体,不使得早亡或无故的病故!以负对祖先良心的责任。最後还得肩负父母年老无力时的奉养责任,这一连串人生责任的过程中,试问有几人能全数完美或是无愧於心呢?值得深思!故而责任心的启发,在现行之社会上是值得唤醒的。
莫有负己身责任的亏欠,你就可说是一个完美之人,亦即是能知思悟正理而悟道之人也,其实在责任心的行使上,就有莫大之功德矣,盼齐思勉之。
第三章 和乐的追寻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3月15日 岁次了丑年二月初七日
人秉之天性与明灵,任何事之好与坏,全操之在我也,亦即是看世人心志之所向来决定了。
和乐是一个美好的境地,不论是家庭也好、社会也好、甚至於整个世界宇宙也好,都可显示其和谐之圣境,甚或人与人之间,或是人与事物之间等都是如此,只要和乐就可见其之真美也。然和乐如何去追寻呢?刚刚吾曾言操在每个人之手里,只要能发挥本身善灵善性,迈向美好的境地去努力、去开发,终久就能如愿的完成,人人如此,那整个社会不就是呈现安祥的妙境了吗?倘若每个人不朝往善美的境地去追寻,那只有沉沦一途耳!故须将每个人【心志的归向】,定位在此【和乐】的方向上去追寻,终久就会呈现美好的将来。提此之归向,盼世人能齐加迈向与努力,勉之。
第四章 心境的祥和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3月22日 岁次了丑年二月十四日
世人之心念,因妄想、烦恼而无法使灵清明,更因为贪、嗔、痴、慢心而无法使己灵显现,且因执念之关系,而无法使得己心於定静评和。
心境的详和:即是【禅】化自己,就是正定自己,就是能【无任心】,就是能发挥己身的智慧与力量,就是能激发己身之潜在,而转识成智,就是能发挥更多更深成图道性之本源,也会因而安和肉身之和谐,使得永远精神处於和详之境,故而可知【心境的详和】是一切之根源,不论是习道、成道,都是以此为本也。【心境】的详和,就是真正的所谓【禅】道,即是能历练己心於空,无任何尘染之蔽,亦即是不受环境任何变化之影响,永远的和谐安宁,就可将真正己性的光辉光芒起来,希世人能将己身心志确向於此,何患乎之不能圆道也。
第五章 爱心的培养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3月29日 岁次了丑年二月二十一日
凡是上天所赋与之【灵】,均有其秉赋之【爱心】存在,不管是高灵或低灵均是如此,同时亦可见证其亲情(爱)之温暖也,故此等【爱心】可说是与生俱来,且均自然的流露,无任何之虚假也。
但由於後天环境之污染,此等先天之爱心渐次之没落,但亦只局限在於小部份,如至亲之人及其较有接触之人而已,并不能将此等之【爱心】真正的推广及於其他人、或是社会等,甚为可惜也。又爱心可说就是【善心】,但善心与爱心相较之下,就是爱心的推广,也就是说:善心就是无私的爱心,善心就是推广的爱心也。今之社会缺乏的就是这股强力的善心,如能长期培养,就等於爱心的广被,就是爱心的升华。世人如不能好好将此原本先天所秉赋之爱心发展为博爱的善心,那可能会因而受到腐蛀而败乱,久久戾心、狠心、暴心就会萌芽,而造成毁灭自己、不堪收拾之後果。希世人能己心归向於【爱】!慢慢的去培养它,不只可丰润你的生命,更能滋养整个人群,盼齐勉之。
第六章 怜心的善用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4月5日 岁次了丑年二月二十八日
世人原秉上天所赋者,均有其恻隐、怜悯之心,且能将此种之心发挥出来,温暖惠及於世间之万事万物,使得整个寰宇能受到此种之【怜心】之滋润,而欣欣向荣,更能因为受到此种【怜心】之存在,而能呈现出朝气及活力。就是因为如此,故此等之【怜心】,得知其所用,善其所用,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力量更加之强大。如果不知善用,不但无受其用,更会枉费糟蹋,而得到反效果。
如世人甚多利用人性之此种弱点,到处乞求怜心之施与,而你如不知善用,易受其惑而怜之、爱之。试想,在你不但不能求得功德,更会因而加害於对方,使其变本加厉,利用此人性之弱点,而更坠於罪恶之深渊里。故世人之心须能真明於事物之真象,不为所迷,善加运用原本所秉赋之爱心、怜心,让社会处处充满著人性之光辉。
第七章 走自己的路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4月19日 岁次了丑年三月十三日
【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当走自己的路。】即是说明一个人当有自己的主见,在正正当当、合情合理的正途上迈进,就是正确的心志,绝对不可迷失了自己,而踏入错误迷途之路,这是所谓的不归路,不但无法长久,更会受其所害,造罪造业,待回头悔之晚矣。
一个人要能於善途上作正确的选择,绝不可受利之所惑,而偏差了自己要走的路,因钱财之多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之人格,也无法去证明一个人身价的高低,只有在你所走的路途上,善恶与否来作价值的评定,所以世人当明此理,正然的选择自己所要走的路。
然除世间生活必须所求而抉择正当的路外,然最光明、最能光辉己灵的,当然就是能走【修持的路】,世人常常可见人因年纪愈大、历练愈多後,就渐可了悟应走哪一条路,可见当人老时才知修持,就是这个道理,但有时会有为时较晚的遗憾!故吾在此特为提醒世人,不论年纪大小,除了生活上之外,得正确去探讨这修持的路,则应随时行之,可免有悔晚之日也,希以此勉之。
第八章 诚正的心地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4月26日 岁次了丑年三月二十日
【诚】乃为人处世之根本;【正】乃是养培浩然正气之依据。如秉心能诚能正,那本灵不只可清明!那一股浩然之正气亦将充塞於天地之间也。
如今社会之所以会那麽紊乱,无头无序,同时每见暴力充斥,都是因为心地失去了【诚正】之关所致,因无法以【诚】去面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更无法以【正】来培育自己的本能,胆怯於自己的生活,故而心生暴戾!为非作歹也。一个人心志如能以【诚正】为依归,那不只是可修涵自己,更因而可导致社会的祥和、人间的温暖,世间之情感就可因而和谐也。探讨原因之所在,全心致力於修持,诚正心地是不难培养的。如今之世人往往自甘堕落,不愿去省思,不想去悟念正道之可贵,至而腐蛀自己的心灵,不愿让其光明,实在令人匪思也。
【诚正】不只是为人处世之根本,更是培养本灵回归於本性之大要,希世人多以此为心念之归向,勉行之。
第九章 善真的启发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5月3日 岁次了丑年三月二十七日
人性本其善,善乃本灵之真也,即是善真就是人之本性、本灵也,然因自坠入凡尘後,受各种之污染,致使此善真之本性本灵逐渐的失落矣,造成了本灵暗晦及本性之埋没,实值深忧也。故而,世人当思加以启发此善真之性灵,使之发挥光大,让整个社会能存乎真性,社会就可祥和矣。但因世人沈落此等善真之性,不图思唤醒,不想修涵予以唤回,至而导致今日社会之日益败乱,造成不可收拾之地步,人人生活於恐怖惊惧之中,思及於此,惟只哀叹不已。
善真之启发,其实至为简单,只要不把利欲看得太深,经常与善为齐,经常内省善道,恶念不生,歹念不起,善真就犹然可现也。往往就是受到利欲之蛊惑,难以自己,则【善】将渐趋离而偏於【恶】,【真】渐次淡漠而趋於【伪】,则交相争之,社会及人心当然必坏矣,当思明於此,多回归本性於善真,则人心必可归正也,整个社会就可光明矣。
多思善道,为自己努力修持的目标;多劝解恶道,为己身之职志。人人均能如此,不但可启发蒙昧於恶伪者,更能造就自己无限之功德也,盼世人多以此自励之。
第十章 正向的心念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5月10日 岁次了丑年四月初四日
念心在於一个人是甚为重要,因念心其含盖巨深且大。如大地之土一样,可生长五谷杂粮,可含存金银铜铁等,无有不存,且如土一样,亦可容纳万物万灵也,故可知【念心】在於人,是有其甚大之影响也。
人往往喜上天堂,而不愿下行地狱,但欲上天堂与下地狱亦惟凭一个人之念心而已,如能力行正善,或是能正禅心正,那必可上天堂也。如己身片善不为,亦不愿修持涵练,惟恶而行,那只有步入地狱也。
【念心】其力量之影响是非常之大,如念心坚欲行善,百折不回,从始而终,功德乃大,其力可显,终究成正果。那反之,念心及於恶,亦惟有堕落一途耳,即是所谓:【心之所至,金石为开】之理也,故可知不论是善是恶,【念心】来影响是不可否认之事实也。 念心如能正其向,即是心之归向能趋於正,尔後道果可成,如只求堕落,常起心於恶,地狱道是途也,好坏自择,念心向趋自定,智者可明也。希世人能将己心志之归向,导行其正,更可由而正然共。
第十一章 因果的惕醒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5月17日 岁次了丑年四月十一日
因果乃是事之成理,凡事有其因,必造其果,善因得善杲,恶因获恶惩,这是天经地义之理也。然人往往不思因果,而昧明於因果,亦不能当速见其因果,致而将因果之严重关系给淡视,就此造成不惧因果惩报而胡作非为,无法惕醒自己,到头来悲惨时,悔则晚矣。
佛家崇认因果关系,其实不论何家何论,理明而同也,这也是不可否认之事实,但世人总是贪图一时之利,一时之欲,横其心而非为,故而昧视事实之存在,实堪虑也!人当明己之心向於因果关系之连牵,每一心向之起,当正思其果之来,每事细著思,每事明白的思及,就不会为非作歹矣,且更能因而任何之事,基於道德之起点上,光明了本性,积广了实功阴骘,久久功果圆满,灵性可光明也,由而可知人心本同,就因其归向之差异,造成後果之不同,不可不慎也,希世人明勉行之。
第十二章 精神生活的提升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5月24日 岁次了丑年四月十八日
世人就是这麽的愚痴,无法正见、正智的来为自己生活,总受尘劳之诱惑而迷失了自己,无法达到真正明智的生活。
如今之世人终日庸庸碌碌,从早到晚总是沉迷在那虚幻的权利及虚无的名誉上奔波,争得头破血流,元气大伤,不但不利身心之调和,更因而损及到己身之本性本灵,终久无法加以修复,真足惜也。人本於真正的【精神】生活,才是符合本灵木性之本质,除此之外,一切皆虚假也。故当在己身真正的精神依托上去追求、去努力,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性,而己身之心向全力趋向於【精神】生活的提升,才不愧为人也。盼世人能真正求得精神之寄托,莫让己之灵性因尘染而有所偏失,否则枉费人生也,在此勉之。
第十三章 坚忍心志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5月31日 岁次了丑年四月二十五日
俗话说:【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人所不能成之事。】此话虽看是只一句勉励之语,但其中其实含藏了甚深之道理,同时要做起来,即是要施行起来,并非易事,大多之世人就因为如此,无法做到,所以败害了很多之事,甚至於影响了许多之成就,亦或因而失去了本性、本灵之尊严也。
心志如能归於【忍】,就可看淡世事,无碍於心,同时可视世事无动於衷而不受其害矣。能忍则可安性,能安性就可明灵,故忍者在於一个人而言,是非常之重要。世人往往见不惯世态环境之变化,看不惯与己心愿相违背之事,就动性而不能忍气,不但有损己身清性,亦会困而造成不可收拾之後果也。坚忍乃练性之法?不能忍则性必烦、必躁、必乱,则心性永无安宁之日,则本性不但受害,更因而损及他人,无任何之好处也。能忍己心於平、於静,就是安性明灵之法,任何之世事必不动衷於你,就可看淡、看清、看空了,希世人能以此为归向来表就自己,就可进道矣。勉之!
第十四章 生命人生观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6月7日 岁次了丑年五月初三日
人生观念是人行为举止最主要之依据,可以说是人都是依自己之观念在生活著,离不开本身人生之意念,故而在生活上可见观念正确与否,与每人之成就及发展有相当大之关系也。探讨人生观念是属於范围较广泛之题纲,但如自己所立之观念不离正善,造福人群,安祥社会者,那就是正确之人生观也,因这些之人生观不止可成正己德,更能造功,亦可因而造福社会人群,使得整个社会归於安和,有功亦修之正确观念也。
而今社会之所以会如此之不稳定,主因在於甚多世人之人生观有偏差、有错误,完全为了一己之私利、私欲所拘束,无法开朗所造成局限之罪恶人生,如大多数之人如此,社会就因而乱矣,如是少数则较易受归化而诚正,故当注意修心及思悟来改正自己错误之人生观,正导自己,以及他人能齐於真正的善途,则社会何患恐惧不安之来呢?在此齐劝勉之。
第十五章 平常心志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6月14日 岁次了丑年五月初十日
所谓的【平常心】,指的是对过去之事不予怀念,对於未来之事不存憧憬,能够以平淡之心好好的把握现在谓之,亦即是平常存心不要有患得患失,不要有过分之计较,不可有过分之企想。此等之心志,就是【平常心】之真谛也。
世人往往不能存此平常之心,故有妒嫉之心,有怨恨之心,有怀恨之心,有不平之心,有祸害之心,有疾恨之心等,然因为此等之心,残害了自己,更因而毁害了他人,也更困而造成社会种种之问题,更甚者影响到自己数世之因果等等!不得不慎也。
然因世人面对世事,无法以平常心去处理,造成甚多危害自己之事来而不自知。试看现今社会医院林立,越开越多,永无止境,都是为了收容这些无法以平常心之人所生之疾害者,亦可说是凡不能常养平常心就是致疾之来源,亦会因而医药罔效,非治病之根也。如世人人人能体悟到平常心之妙,则必人人健康幸福,而医院将消弭於无形也,故可见疾之来,此等因素最为严重,不可不慎也。
【平常心】,就是上等之心,如人之心念、心志能朝此方向去习练,你就可说是上等之人,是洒脱之人,亦可说是可修成之人也。盼能细心悟之,不可只挂嘴边,什麽平常心,不加理会此心,那是错的,多悟深谛,多勉行之。
第十六章 悲悯的心怀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6月21日 岁次了丑年五月十七日
悲悯之心!乃人慧之所在,亦即是人人均有恻隐之心之谓也,也因有此恻隐悲悯之心,才会有仁心之滋生也。
世人往往有时失去了此种之心念,而造成了狠戾之心,亦因缺乏此种悲悯之心而横逆行事,造成社会种种不安、不良之现象,甚为可怕!如能将心比心(即是悲悯心常存於心中)就不会有所强图不轨之意念,也不会有伤害无辜而利己之情况,故而悲悯之心怀,是和祥社会之主要依据,能不知乎!
悲悯之心怀,当然亦得多加练修,才能纯熟!不受腐坏,而导致心地的乖恶,亦得常加於历练存怀,才会常行仁道,利益於社会,造成社会之和谐。人因有悲悯之慈怀,才会使得人与人相互的照顾、相互的疼惜、相互的和睦,没有任何之隔阂、没有任何之芥蒂、没有任何之仇视,这才是安和社会最根本的路途。盼能时怀悯悲,仁心时现,那就是上等有功之人也。勉行之!
第十七章 思悟爱的世间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6月28日 岁次了丑年五月二十四日
有思悟才能觉醒,有了觉醒之心志,才能迈向理性的康庄大道。世人往往就是缺少了这一层的工夫,以致於无法成就自己,而造成一生中甚多的遗憾也。
放眼而观之,现今之世人其实善者比恶者还多,只是大家没有用心去观察、去了解,同时以这些人为榜样思齐之,则社会将更敦厚矣。现今之世人有多少人默默的付出当义工,为有疾者无条件的服务。又有多少人为了那些残障孤苦的孩子,日夜不眠的照顾。又有多少人全心全力的为老人服务,不论是金钱或是劳力,都是如同家人的照顾著。又有多少人总是无条件的为社会乡里在服务,解决地方上的困难.又有多少人在照顾那些人以外的生灵,义务的饲养。又有多少人在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努力,都是不求任何之代价的,这些人等难道都不知利用时间去享乐吗?
其实他们更知道做此等有意义的事,才是真正的享乐,看到别人的痛苦能获得舒解,就等於解除自己的痛苦一样,此等之心怀,就是菩萨心肠,就是人性的升华也。再看大多数的人,一天到晚懵懵懂懂混过日子,只求自己身边事情的圆满,从来不花些许的时间去考虑别人的苦难,难道这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吗?到头总才会思悟到自己这一生真是白走了一趟,也就是说总待临终才会思悟到:空白的人生。
然一个人的心志,当设法思齐於这些人间之爱的一群,以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量去做有多大意义的事情,那你这一生才会更多采多姿,更加充实也,希能思悟齐勉之。
第十八章 心境的平衡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7月5日 岁次了丑年六月初一日
世间之度量衡、乃属生意买卖根本之依据,然人之心亦需达於衡定,才能平和於世事上,否则会因失衡而序乱矣。如心失衡於欲利,当必为非作歹,眼红而行抢;如心境失衡於情境,必定心乱情迷,做出不智之事,或自杀、或情杀;如心境失衡於才能,那嫉心、妒心必相接而起,产生怨恨、仇视等不良之後果。诸如此类都是心境失衡可怕之处,亦属习而可见之事例也。但人心如能时加检讨安养,【心】就不会有轻重之偏差,一旦能平衡,心就可安和,心一安和则事事可平顺,无有缺德、缺意之来,将成为正德之标竿,希能多在此思悟,作为自己勉励的方向,来成就自己。
第十九章 知足常乐(一)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7月12日 岁次了丑年六月初八日
知足是修养的主要课题,也是修练的基要,世人往往以为乃常言之语,不以为意,其实里头含藏了甚深的哲理,如能确实做到,更有其无限之妙也。人因贪欲而不知足,不知足而烦恼不已,亦因贪欲而造罪业,因贪欲之起,故无所不用其极来达到目的,所以不愉快及罪业之事跟随而来矣。如去掉贪欲,心中何等的快愉,没有负担,没有任何的顾虑,心清虚静,多麽安然自在,乐就因而产生也。所以说:知足常乐也。
话虽如此,做起来可不容易,见他人比自己好,就想办法去超越,见别人比自己优良,就想尽办法与之比较,更困而徒增困扰,试问怎么会快乐得起来呢?人能在安稳平和中生活,是最为幸福的,不与人争,不和人比,自由自在,真福可享矣。故不要欲望大高,不要奢求太重,自然可安乐,同时多将己心能在【道】上多加充实,那必定可满足而更加快乐矣。希世人能将此常译的一句口头禅,细加品其道理,自有无比的受用,心志在此归向之,你将是上等之人也,勉之。
第二十章 知足常乐(二)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7月19日 岁次了丑年六月十五日
物足可实、可满、可成,心足可安、可常、可乐也。故所谓【知足】,就是要人之心能常安、常乐也。如心之不能知足,心即随之而变,难以安稳,心既不定,何来之乐也?这大家都可明悟之理也。
然【知足常乐】虽属一句平常安慰之语,其实当中含藏妙理深义也。人之心不可是常为了满意自己的私利就向外发展!占人便宜,欺人钱财等,甚且无所不用其极的来达成目的。又有因不能知足的为了企求其实是虚幻之外物,而拼了老命的在争取,何苦来哉,这些现象何来之乐呢?人生短短数十寒暑,得多思悟正当之途来安享自己,来劝勉自己!这才是对的,同时亦可因而真正享受人生,希能多修持本性,使之足圆、足实而真乐。
第廿一章 激发自身佛性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7月26日 岁次了丑年六月二十二日
人自生後,本来灵明之佛性,即是佛在己身,己身是佛,佛不外求也。然为何偏偏佛在身而外求呢?很明显的可以知道,主要是因为己身佛性之被蒙蔽而无法发挥故之,是以人当知修行善,力求归复己身之佛性。然人之性具有神佛之功,如一味使其沈落,当然佛性失而肉性(人性)则长矣,一旦人性滋长,则造罪造业跟随而来,道就无法修成,这是必然之道理也。故当将己身渐失的佛性激发起来,渐渐使之能返回原本之光明佛性。
然人佛性之如何激发呢?,当然先得秉持本性,看开看淡一切,让天性先能明清,待天性明清之後,本灵就可现出,本灵纯明之後!则佛性就可显矣,佛性既显,就是道基已集之时,道基固,何患道之无果呢?希世人能明己性之缺失,针对其蔽而激发之,让自己能真正的走出佛性光明之途,齐勉之。
第廿二章 安禅己心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8月2日 岁次了丑年六月二十九日
世人往往总知在世间为了生活的俗事奔波忙碌,而不知将己身重要之【心】加以定静安虑,故到头来才感叹不己!到那时知悔已晚矣。安构己心,对本身之心灵有莫大之助益,不论是日常生活也好,或是为人处世也罢,都有其妙存在,不得不知也,故当多试法以安之。兹将禅心之法略述如下:
一、【定】:将心先有其定,心能有定!自可接静而得,得后就可虑清也。
二、【静】:先定後自可静,静就能体心灵之妙,如心烦杂翻腾,就会破坏心灵之清,心无以清,就永远处於奔乱之状,不止於事无补,更能生事,所以得将【心】能加以定静。
三、【悟】:心既能定、静之後,心中之灵自可清而了悟,悟就能得一切之妙理,悟就可收一切道之理也。
四、【明】:既能达上项三者之功夫,就能明清己灵,己灵可纯明,不论面对世间何种之世态,就可安然,就可畅顺矣。如不能按部就班,後者永难清明,心不能明则昧也。
故由以上几项循次渐进,加以历练,即是安禅己心之道。盼世人能多在此以勉之,则对於日常之生活或是面对任何变迁之世态,就可坦然矣,齐加勉之。
第廿三章 律戒自己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8月9日 岁次了丑年七月初七日
人当自律,方知得己之所在,尤其在道修上更当如此,否则修而无功,枉费心志也。 试看各种之修持,首当著重於戒修,否则不为功也,不论何教派亦同,均订定有其必要之戒律,才能规范修徒之行径与限制,如此长久的力加修为,方能成就道果。再看世人之缺失,不论是行为上、或是思想上如有偏差,得由法律来加以戒护,始得归正也,同时如人之己身上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亦惟有靠己身坚定的戒律才能摒除,否则未难导归其正也。
诸如此等之情况世人均知的,但是往往却无法严格的戒律自己,常因循的原谅自己,纵容自己,故难能修正自己而沉落。吾之所以提论此题纲,旨在要能下定决心,不论在自己生活的习惯行为上,或是有心致力於道程的修持上,都得思归【戒律自己】,绝不可有任何的姑息,否则不只是行为道德上无法精进,就是在道的修持上亦永远没有任何的成果。律戒自己,须靠坚志去克服、去勉励。希世人知勉行之,共登善道。
第廿四章 斋戒的启示(一)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8月16日 岁次了丑年七月十四日
斋者乃人心自我之约束,并非其他形式的表现,也非只求形式之完美而已,必须从内心澈底之戒律,始可为功也。一般世人之斋形式甚多,大凡悟知者先主在斋身,以求得遂次渐进的来斋己之心灵与肉身,其实这亦只是形式之斋律,虽言斋食有怜悯爱物之功,但亦有甚多外斋食,而内并无斋心之憾,实足惜也。
故智明者不刻求外表之斋食,但求严格之斋心,因心一成斋,物必不为所动,亦即是无需任何形式之来也。鸾门无特律以斋食,其理在此。故虽教门之差异,其斋律之有不同,但最後还是在於能真正的【斋心】而成道也,否则就只斋食之表,则功不能达於火候而功亏一馈也。
在此当知【斋】示之真谛,更当悟明以突破修行之瓶颈,始可达心所愿,希思明之。
第廿五章 归心祥和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8月23日 岁次了丑年七月二十一日
人之心当归於善、归於详和,才能使得人之心灵绽发出光辉,且能藉以返原本性,所以说,心归於详和,乃练性之根源也。事事详和,未必本性能归真,而如心能真正归於详和,本灵始可还原也。世人之迷痴,均在求取根本之外之祥和,而不探究真正根本之详和,故而就是修性多年,甚少有功效显现,其原因在此也。然心归於许和应如何行之呢?首先要练性於【善】,就是由善开始,先有了善心,则可化一切之戾气,始可使己性归於平和,那自可渐渐安然於平善矣。再者,须多练心於【空】,因心空则自无心之幻,且无任何得失,那心自可平和,否则扰杂之心,无法平静,性更难以定明矣,故当由上二者习练己心归於许和,那不论在日常生活,或是在修道之过程上,自能得到不可言喻之妙矣。齐勉力行之。
第廿六章 立心善真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8月30日 岁次了丑年七月二十八日
人性本【善】,要能在一生之中秉持天性之善真,其实并非易事也。人之一生在种种之过程中,受凡尘各种不同之诱惑,实在不易把持得住,所以得靠自己能明白己理而力求改善,始可为功也。
【善真】之性,其实经常会存在人之身,并未有所偏离,总因为周围之因素而使之改变,惟有靠己身之修持,秉持不变之原则,坚志而力行,就可发挥出来。然本来人就是赤裸裸的,并没有什麽可隐瞒的,也并没有什麽须隐瞒的,只要有这种观念,那你在行事上,或是言语上,就不会有违心之举了,所以应先明白此理,要做到【善真】就不难矣。
再者,善真存附於人之本性上,含存於人之本灵上,是多麽的清丽、光明,何需有任何尘间之遮掩,来破坏其纯真呢?故凡每一事物之先,就不要想有掩饰之念头,清清白白的摊开来,每事均如此,就不会有不善不真之存在矣,但盼世人能将己心坦然面对生活的一切时,均能无有欺瞒的面对,善真自可完全流露矣,希齐加修勉之。
第廿七章 省心空境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9月6日 岁次了丑年八月初五日
人之【心】得加以深省,方能使心达於圣境,当然想能省思己心,非易事也,有些花其一辈子之时间,其心还是充塞欲念,难以清除,况乎要省其心、再达於【空】,更是难上加难也。然一切之事虽难,亦得设法逐步去做,才能达到完成之地步,否则是无有成就的。故而省心当然是一种不易之功夫,再进一步的使心达於圣境,其【空】就可炉火纯青矣。到底如何省心而入空境呢?首先得先看淡尘世之一切乃是乌虚其有,不必太过於在意,心就不会被欲所占有,被尘世之凡所充塞,自然可开朗起来,就心无一物矣,心内之杂物既除,就可【空】矣,到那时,灵清性明,也就是修持的上乘也。故世人当知不要看不开,全执迷於尘间之幻,那心永远是无所【空】也。盼能自日常生活中逐次的去勉行,久久就有不可思议之妙矣。
第廿八章 和心慈怀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9月13日 岁次了丑年八月十二日
人之心当求其和顺,当含藏慈悲之念始可成仁。如果一心於暴、於戾、於虚,那心必受其毒而腐蛀败坏矣。人心慈怀之显现,可促进人与人之和谐及能导及社会之温暖,此等之事例处处可见,且能造就出不凡之光辉也。社会人心之败坏,主要是心不能和、不能顺,处处显出狰狞的一面,更谈不上其慈与悲也。然人之本性就是含盖了无数之慈怀,只是受尘染之良知,易受暴戾所覆盖,惟求【明及智】来求己心的光明性,始可加以破除,让这些掩盖之乌云能拨开,重见其光辉,这是最主要的一环也。和顺己心,渐显内心之慈仁,否则必得其反而败乱己身之根基,当特别慎之。
第廿九章 立心坦荡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9月20日 岁次了丑年八月十九日
人总是受到尘凡种种之因素所束缚,无法将己之心开启而污秽自己,故而行事或是为人更无法坦荡也。人就因为如此之愚痴,总把原来明朗之心地,自己给自己蒙上一层阴影,无法将其光明显现出来,实足堪惜,本来圆澄澄、亮丽之心空,无以在人之一生中永远的使之光辉,这就是最该检讨之处也。心地能够坦荡,就能事事光明正大,无任何之偏私,不欺暗室,上可对天,下可面地,这种之情况多麽的豪大其伟,这也才是人心之本来面目也,故盼世人能知经常养心於坦荡之境,就可成德,就是明道,希能悟理以付行之。
第三十章 诚心了悟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9月27日 岁次了丑年八月二十六日
世人往往就是因为痴昧而不能及时了悟,所以修持数世而无法回天,实在令人惋惜也!同时世人也因事实遭遇到了,方能澈悟,但就因为如此,所以为时则晚矣,後悔更晚矣。本来这是那麽的清楚明了,世俗的一切总是不切实际,奈何总是在尘寰中打滚,无法醒悟过来,其实世间很多的事实都存含了【道】之理在里头,只是世人不能细心去体会、细心去了悟而痛失良机,非得真正遇著了才醒过来,真是令人为之痛惜也。
不管何事,为何不能确明确知都是假象?为何要等待时机错失了才醒过来呢?有者想存积钱产给儿孙享乐,怕儿孙受寒受冻,拼了老命赚钱,等到年老身弱,不但不德,更受儿孙之不孝的对待,实在不值得!非只无德,以往的心血更是枉然,到悔时则一切则空矣。儿孙自有儿孙福,天地一定有其容身之处,天地一定会适其所养也。又何必为此而操心呢?这是非常明显之事实,世间之例亦是甚多也,可作为借镜醒心。希世人能早早识得此理,速速了悟,趁有能力时,确实造立己身真正之後德,就是有成证的一日,汝之儿孙也会受到汝厚德之影响而福禄绵绵。希醒行之!
第三十一章 孝心的启思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0月4日 岁次了丑年九月初三日
【孝】乃常言常谈之事;但总是常为人所遗忘,亦常为人所弃行,不知何故?费人思解,其实【孝】是为人之根本,失孝、弃孝、不孝,可说是非人也。
人能孝,对人必忠必诚;人能孝,其心必慈必仁;人能孝,就能对得起自己之良心,人能孝,就可坦诚面对一切事与物;人能孝,天地鬼神所钦赞,人能孝,世间之榜样;人能孝,可化解一切之灾厄,人能孝,必可行功立德;人能孝,其行可为规范。人之能孝者,有甚多、甚多之至理存在,同时亦是光芒己身灵性之所在也。故【孝】者可行止於天下,为人所景仰效仿者也,亦可知能孝之人必属善者也。
世人往往淡於孝,疏於孝,无法行敬於孝,父母生时无法做到而遗憾,连死後也置之不理而悔恨,实在令人寒心也!是故,不知行孝者,不论祈求任何之福禄,终必枉然也,惟有【孝心】、【孝行】者,福禄不求,其自必来之也。盼世人莫以老生常谭而忽之!当多思悟且力行之。
第三十二章 博情人间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0月18日 岁次了丑年九月十七日
世间之人大多因私念之起而无法博情,世间之人亦因为欲念之生,更无法博情,实在令人感叹也,然人就是拥有世间所有之财物,到头亦空也,这点总是不能去澈悟,实是悲也。再看世间寰宇是何其之大,人又何其渺小,有何值得去占有的呢?还不如将本身具有的情爱将之释放出来,将小爱扩及大爱,让人间能充满了温暖与祥和,这又是多么的感人呢?然而就因为这样,仙佛才无法度空世人,其因在此也。如能悟知此理,那仙佛才能真正的逍遥,但此等时刻,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露出曙光?
博情人间,能将原本人秉赋之情发扬光大,这也是佛陀或是圣神仙真等之典范所在。既是仙佛,就有博情的光芒。人既知修,既知生活,亦应体悟到这种【博情】的真谛才是,否则世人拜神敬佛又为的是什么呢?值得检讨也。博己之情,及於世间之人与物,能多就放其多,不能多!就尽力为之可也,但绝不可淡视而不为,如能有此之观念,就是不念佛、念经,成就亦大也,盼大家勉行之。
第三十三章 思悟世间苦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0月25日 岁次了丑年九月二十四日
世间是无边之苦海,不知是否知悟?亦得知悟世间乃是苦海,才能归觉於解脱苦海之径路,否则永远沉绝於无边之苦难,难以超空。世间之苦!其实众所周知,无法一一详述其苦之所在,别以为生活上无烦恼就是乐,其实这里头亦含藏了甚多无法去了解的苦在,就是一切都能称心亦非真乐也,故而可知应由深入了解世间之苦後,图思解脱其苦,了脱轮回,才能得到真乐也。
又深入了解世间之苦,可设法去解决世间之苦,牺牲自己,完成他人,解脱其苦,这就是真正澈悟之根源,如能有此之心志,汝就是菩萨道行,你就是圣贤的心怀。吾之所以要世人能悟思世间苦,主要之目的,就是希望世人能真正效仿圣贤仙佛之此等慈悲、菩萨之心肠,来真正解除世间所有之苦难,真正的同归於极乐之世界。人当多予明悟,才会思行,有目的效仿的思行,就会有所成就,不然庸庸碌碌,懵懂一生,还是无以解脱,盼世人知悟齐心之。
第三十四章 斋善尘世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1月1日 岁次了丑年十月初二日
现今社会之如此紊乱,其主要的因素在於尘世间未能归善所致,而善之无法根深蒂固於人心,当然行事就偏向於恶矣,所以世态道德渐次没落也。然【善】得由己身而起,再扩及周边之人!一人感应一人,就可逐渐的感化整个社会之人,整个社会民心归善,就无为非作歹之事来矣,这就能使得整个社会趋於大同之境。
世态人心有一不正常之现象,就是事非关己,则全然不理,他人为恶,是他人之事,与本身无关,这种念头可说大错特错也。然他人之做坏,虽非即时影响到你,可能间接或是那天,你也会直接受到伤害,这是非常明显的事实,所以【他人有错,当共同纠正之】、【他人有罪!当共同诛之】,以期能归於善。同时亦当【时时相互劝勉而归於善】,那能如此之推演,则整个尘世将无恶人矣,这就是心志当真诚於此—【齐善尘世】,使得自己造德,他人亦可改过归正於无比善道,盼齐勉行之。
第三十五章 安实生活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1月8日 岁次了丑年十月初九日
能【安】则能稳,能【实】始可固也,如缺乏安实,难以平静,永远翻腾不已。人生必须在自己的生活上谋取踏实的步履,不可好高骛远,或是虚幻不实,或是企心大强,或是贪欲过份,则无法安实也。然在这些之现象里,非但无法实际得到什麽,反而会因此而造罪造业,不止伤害到自己,更会因而危及到他人,这是非常明显之事实。如有人因做生意过分的贪求,倒人钱财,危害他人,更甚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问题;有者因过分的贪求,不予任何之预防,一头栽了进去,赔钱不计,更伤害到亲戚朋友、兄弟姊妹无有安宁之日。这都是无法安实所惹出来之祸害也,社会上此等之情况比比皆是,说也说不完也。
然【安实生活】,就是依本份的去生活,不有任何身外之企求,同时能在修持上作为生活的根源,这更是突显出生活安实的可贵。人生嘛,什麽都是虚幻的,很快的将成云烟,安实些,才能更稳当些,这方是人生的真谛,希世人能以此自勉行之。
第三十六章 识心觉醒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1月15日 岁次了丑年十月十六日
世人总因一生懵懂而醉生梦死,无所依恃,亦因一生迷梦而终了人生,实值惕醒也!如此之众生实在太多了,更应值得反省,致而社会之种种不幸与遗憾连续的发生,这就是致祸之根源所在也。
吾今日提出此题纲,就是针对此严重之现象而起,主旨於那清明之心智无法致知於觉醒,才会有今日社会道德等不幸之事层出不穷,如能将心归纳於戒律规范,以及将己心秉持觉醒之途径,那则与圣神仙佛无异矣。
【觉】则能知修、知悟;【醒】始可明理、清智。如果不能觉与醒,那等於行尸走肉一样,总在於罪孽的环境中,无以休止,不只是自身痛苦,更会因而影响到他人的幸福美满。故而当知时时惕醒自己,时常悟觉己身是非常之重要,不但可造己身之德,亦可导引他人入佳境也,盼世人能齐勉行之。
第三十七章 恶念知悔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1月22日 岁次了丑年十月二十三日
人之最可贵者,在於能知悔醒,尽管以前是如何之恶行歹念,如能及时醒悟,就是值得喝采的。人嘛,并非圣贤也,然俗话有云:【神仙打鼓有时错。】况乎凡人呢?故而可知凡人有错过总是难免的,但如一错再错,陷於不复之地,则万劫难偿,只要有一点良知,马上知错而改,即可成圣、成贤也,如此之实例甚多,不胜枚举,自可由种种之事例去印证。
然人之心易动而变,念善则无可其虑,念恶一起,其恶行必随之,则罪孽业障也跟随而生之,这是多麽之可怕,故不论在任何之时地,须阻恶念之起始,就可弭恶行於无形。此等之例训,以【太上感应篇】最为贴切,故吾亦在此勉励世人能多研悟【太上感应篇】,就可修身於圣境矣。以前种种之恶,不怕其生,当知速醒悔改;尔後种种之恶,当防其来,不可任其造次。那如此一来,就可端行立品,成就道业矣,希世人能了悟之,以为自勉。
第三十八章 斋戒的启示(二)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1月29日 岁次了丑年十一月三十日
斋者,期能清净一切,前吾曾著述过,主在於能斋心为主,不以外表形式来掩护,做表面之功夫,除了要真正斋己之心外,还得在各方面下工夫,以求身心之洁净。然虽身之主在於心,而心主一切之行止,斋心後,一切可止,但有时意识之口与行,非在於心所能控制,诸如此类者亦得斋之,才能达到真正身心之斋净,如同各教派之戒律一样,始可达预期之目的与效果。
世人有者形式於斋素,但口无遮拦,言语比其他人还刻薄!说起话来,不真不实,全以不烂之舌来污非一切之事实,这种斋素又有何用?突显其讽刺耳,故当在口舌上亦得慎而斋之,以免增造口业,最好能实言方语,每与人交谈,得慎於口言,或常善言善语,无形增加自己之阴德,归善自己及所接触的众生,那不是比起口上斋素更为美德吗!
又有些人虽执斋素,但其行上则常为人所不耻,或履不当场所,或作不适的举动,有伤他人之尊严,或是以行为来鄙视他人等,这都是不当之身业缘由,故凡事行之,都得宜其慎而为,绝不可以斋素作掩饰而为所欲为,这更是使人难以接受之行止,及能以此作为斋戒之根本。
由上述之明述,当知斋戒者须在任何之处得须戒慎,始可全其功也,缺一则难以成其道.盼能深切以悟之,更不要光以表面形式来掩人耳目,就此勉之。
第三十九章 显德化世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2月6日 岁次了丑年十一月六日
人之德,潜在於己之良知上,即是每个人均有良知之存在,亦即是都有其【德】也,只不过德分其厚薄之差异耳。如能秉己身良知,不昧心而为,则德必积而厚,如每每昧於良知,本灵暗晦,则行事缺德而德薄也。
是故,世人当知经常能惕醒己身之良知,也就是莫可把己身之良知给抹灭了,那德就可存矣。更能经常积己之德,使之厚积,藉以感化周边之人,亦能使之归化,那就是【显德化世】之真正意义所在也。圣贤仙佛之所异於常人(世人),就是因德厚而受世人所景仰,为世人所崇拜,否则无他,如世人能经常积练己身之德,那就与仙佛圣贤无所别也。圣神仙佛亦即是本此厚德来劝化、感化世人!如世人亦能如此,则功果叶大也。
然积德无他,秉良知而为,秉善心而行,就是最好之方法,先立己德,再感化他人,就可快乐悠然矣。盼齐勉之!
第四十章 福念众生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2月13日 岁次了丑年十一月十四日
世人与圣神仙佛之差异,最主要是【念】之不同,而人本来即是【神】、即是【佛】,而又为何偏偏就失去了神佛之地位?简单的说,就在於一个【念】上,如世人之【念】能福顾泽及众生,那必由凡而成神、成圣矣。
世人总对自己周遭之亲友而求福、而致福,且力勉行福,这是私福,未能显其光辉,如能再扩及此等努力之!致福及子众生,把众生亦当作是你的亲人,发小福为大福,这就是神佛、菩萨心念也。
然世人总是局限於此之窄念,所以无有成证之功效。试想世人、众生原本就与我有缘,与我有牵连,福泽及他们也没有错啊!能有如此之想法而力行不辍,则不只福及他人,反会致福於自己的,此等之理念有待世人去加以开发与施行,则人人均能如此,怎会有苦海之众生—人人互勉,哪有沉沦之冤魂呢?盼世人能以此来自勉,多予勉行,将来真正之後福是无可限量的。
第四十一章 理念人生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2月20日 岁次了丑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在人之生活要能适情、适理,且能本良知理念行事实在不简单,同时亦因所受教育及生活环境之差异,每个人当然呈现出不同之理念,所以各有其生活的方式与目标,造就不同之层次发展,亦因而导致社会成败之因素也。然理念的人生,不论其教育程度或是条件的差异,如果能确切的认知,也可平齐於某种的标的,因这标的是可以共同去实现与共同去努力的。
如同慈怀众生,利益黎庶,只要有心付出,这是没有什麽差别的,反而有些教育程度高的做不到,都是那些看得开且教育程度低的有成就,这实在令人怀疑教育高者其所学何在?当然有些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教育程度高者,带动程度低者在理想的人生旅程上迈进,这是程度低者所不及者也,这些暂且不予置评,总归言之,凡是能正确自身生活的理想,除了造就自己而外,更盼能藉以发挥,以求达所有众生同归於理想之境,这才是理念之人生也。盼世人能加以了解认定与施行。
第四十二章 才志人生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6年12月27日 岁次了丑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人最怕的是丧失开志,人最可耻的是志不能伸长,这都是最严重之致命伤,应该知醒。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那怕是缺手缺脚亦有其用途,怎可因任何之伤害而失去了生活的意志。有些人更是值得检讨,本身正常,无任何之缺陷,就是缺少那股生活的意志,试问这就是人生吗?
人当就本身之才能去发挥,就本身之专长去努力,造就自己,也造就别人,如此才会活的有意义,不可埋没自己的才华,让他隐灭而不去施展,不只对己无益,更增加了他人的负担,这就不恰当也,所以得多思虑自己是如何的一块料,如何去用心塑造自己,造福人群,使得充分发挥人生的真谛。才志之人生是最可贵的,因如此之人生,不只能充实自己,还能充分的让他人受惠你的光芒。盼世人能本此心志去努力,造功造德,光辉自己。
第四十三章 先世间之苦,后世间之乐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元月3日 岁次了丑年十二月初五日
世间之苦,何其之多,如能舍己之苦,而归向解他人之苦,那这种之情操是何等之伟大,如同地藏王菩萨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理念是相同的,如世人先有其乐,然後再与之同乐,那是何等之高怡啊!,
但尘凡之世人总是相反而行,先己之乐而乐,後他人之苦而苦,试想这种偏私窄见是多麽的渺小、是多麽的卑下,然己身於世,本来就是受苦无柴可言,不是还债,就是去业,哪来的舒畅?如能本己心志,先解世人他人之苦,即是解除己身之苦之业,待同臻善境之时,再行合同於真乐,始可算是真实的逍遥也。这种理念虽非人人之所能及者,但不立愿、不去力行,永远还是空的,虽言理念崇高,但总得志向归趋,才有成就的时机。盼世人能多以此来勉行自己,让生活得其真谛。
第四十四章 安性不妄求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元月10日 岁次了丑年十二月十二日
人因性之变,而导致欲之来,欲多非好事,坏事接踵而至,值当慎思,故当安怀己身心性是最为重要之纲目。人多欲望,必多妄求,妄求一来,非达目的,不以中止,故而罪业由此而起,至於罪业之多寡,当然以企妄求之程度来论评,所以心性妄求是伤害之致命点。
世人总因罪业积累而不能思省,就在於念多妄求而来、而不自知之故,是以当以【安性】来克服,以【安性】来抵制,否则不能为功也。能安性,就可无妄无求;能安性,即可正品弘德;能安性,即可光明己灵。所以说:【安性】是成就自己的最好法宝,莫言简单二字,付诸於行,并非易事,盼能多勉之。
第四十五章 诚正理念,安实自己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1月17日 岁次了丑年十二月十九日
俗话云:【就是因为不能安实,人才会有罪业之来。】可见只要能安实自己,一切罪业自然可消弭於无形。安者能不贪求、不妥求、不有越瑜,一切实实在在,不有非分之想,适得本分,这就是安的真谛。能如此,当然可进德,更无罪过之形成。人总是在不能安实上发生问题,不是造罪,就是造业,无有了时,所以安实自己,是造德的根本所在。
人要安责,得由诚正为基础,不能诚与正,就无法按部就班,安然而行,如不能诚正,一切欺违己心之事必定随之而生,所以无【诚正】,就无法【安实】,其理在此也。所以先有诚正的理念,始得【安实】的成果,以一物之两面,缺一不可也,希世人勉力行之。
第四十六章 养心去欲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2月7日 岁次戊寅年正月十一日
俗云:【惟小人与女子之难养也。】此话似有其不确之处,然小人与女子看如何去养他们,对症下药!照样可应付裕如也。然其实最难养的莫过於【己心】,心之欲念甚多,人心之变化最为异常,人之心最为多端、诡谲,难以捉摸,真的要养至其正,养其归於道,那就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当改为:【惟人心之难养也】。
由於人心之易动易变,总在於欲望上打混,无法平息,所以欲养心者,当先去欲,无欲,可空一切!无欲,可无烦恼扰身;无欲,则一切世事可平息。那【心】不养而自润矣,不待养而自归其正也。世人应知【欲】害之祸,无法简言以明述,世人均能明确的自己认知,但就因为无法去欲而自身沉入其中,而无法自拔,痛苦不堪。故盼能明吾之所言,析理其利害关系,求得自己之修涵,那你就会有【道】之成果显现矣,勉之。
第四十七章 养善致祥和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2月14日 岁次戊寅年正月十八日
物当善其用,善其养,而人之心亦当多予以善养,才能使得一个人之灵性起於光明,绽放出本灵之光辉。世人之所以愚症,就是物知其保养,而己心则任其溃烂,不去理会,致而心因不养,不止不善,更致使心狠、心毒、心戾、心暴之来,无法收拾,以致於伤己之灵性,而坠於万劫不复之地。人之心,首由养善起始,才能使己心达於安详,心地一安详,必可慈仁,慈仁心现,菩萨心来!那你就是所谓的活神仙、活菩萨,可自在自由,无有挂碍,无有错恶,放养善致心详和是甚为重要的,盼世人能力勉行之!
第四十八章 清明心志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2月21日 岁次戊寅年正月二十五日
世人就因为迷昧自己,所以导致心志的偏差,心志一有偏失,所行所为当然就会离异正途正道,致而堕落不已。人之心本来是光明澄净、一片无瑕的,心性总是光辉的,一旦落入凡尘,受到了尘染,致而污秽不已,如没有坚志之毅力,是无法去污为清,去偏为正,更无法使得己身之灵光清澈也。所以人总应以【清明己心为士心向】,不要受到世间种种不良的影响,不要受到世间种种欲念的左右,把持住自己的正向,勇迈前进,那一旦这种心志能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那功果是不可限量的。当然这种心志清明的立愿,不是那麽容易做得到的,还得靠自己的真正修为去克服,否则不为功也。盼世人能在此予以时时自勉之,以期开花结果。
第四十九章 悲悯立心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2月28日 岁次戊寅年二月初二日
世人均知人本是神,人本是佛,此中即是说明:人原本之元灵乃是纯净无瑕,且是光芒的,所以是神、是佛之理在此也。而【悲悯】立心,就是要能将此原本圆澄澄之光明本性,能够永远立存,不使其昏灭。而成神成佛,亦即是能【悲悯】立心,你之心就等於是神佛之心也。
人心本慈、本悲、本悯,这是原性之根源,但总因世俗之染秽,造成心失而根而戾,原本之心变了质,失了其性,更因而沉坠,不可收拾,待有心拾回,则必更加的棘手困难矣。 能常以【悲悯】来立心,就能成就神佛之理念,不利己、不害物,齐思世事能归於善境,所以说,菩萨神佛无不秉立此心在度化众生,致而能成就道程也。所以世人当明【悲悯】立心真正之意义所在,经常勉行自己,莫可一时或忘,久而久之,就能自然於行,自然於道程,尔後之功德是莫可称量的,盼能予以力行之。
第 五十 章 灵光心向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3月7日 岁次戊寅年二月初九日
灵光能知光明者,在如今之世人中实在不多矣,非旦如此,更令己灵一直暗殊而难以清明,就是让其沉坠也在所不惜,真令人值得可惜也。然己身之灵光,还是得靠己身去造就,只要有此之心志、心念存在,久久必可成之也。又要使得己身之灵光有所成就,并非难事,只因明而不行,行而不力而已,值得深悟。
一、常归己身於善,善就可安性,性能安後,己灵就可光明。如只一心思恶,无有一点之善念存心,那必使己灵时落,灵光自然无法 呈现其光辉。
二、常立心念於道,道不有分论,惟认正道而行就可光灵,最基本的可由三纲五常之伦理上去正行,你就是正道者,并无奇特之处也。
三、常修内性及外功,这种亦是光灵的最佳法则,性钦修,功外行,内功外果相配合,灵光自然可现其光辉,光辉渐显即可放大光明矣。
四、宏愿笠一萨道,当然这种立念是相当的宏伟,非有坚强的意志与决心是无法作到的,因这乃犷及黎庶众生之事,要能成就此道,则须多年历练,方能渐入佳境,事乃在人为,亦可趋愿於此来灵光自己。
以上数点,提供参行,世人均知善之当行、应行,但总是知而不行,这是最堪悲哀之事也。盼能力行,坚志以赴,无有不能成就之者,勉之。
第五十一章 心善、念善、菩萨行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3月14日 岁次戊寅年二月十六日
世人之所以悲哀可怜,穷其一生,直到无常一到,其之心志还是无法有任何之醒悟,懵懵懂懂,实在令人费解也。人之心如果经常反省,总常思虑得归其正善,何怕道及本身之德无以广积呢?然世人并非无其心可思考,思考的总属於外在虚无之探求,不能实际的去求得根本,这就是社会败坏的根源所在,甚至於些许空闲的时间去回省都没有,只在於欲利的钻营,故而无法明复己性灵。
甚多世人,连些许之善都难见其为,更可怕的不只善不为,穷行恶事,使得人心惶惶,更是不应该,社会要能安祥和乐、纯朴谆和,如果人心不归【善】,是空谈、是枉然的。不志愿心志於世尘身外虚幻的追求!多立志以己心之善与愿以菩萨心为己志,充分发挥本灵光明於极至,这才是对的,就依己身能力的多寡,分别予以力行之,那功果是无可限量的。勉之!
第五十二章 正智养德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3月21日 岁次戊寅年二月二十三日
世人往往不知何者为智?智者,其实不是指人之聪慧,而是在於人之行事是否合乎伦常道德,也就是说能恪遵纲常伦理之人!就是智者,如是违逆者,就是痴迷之人也,千万莫可以为聪慧者就是上智,因为聪慧之人,其行事有甚多不能洁身自爱,懔遵道德而行,那必步入险恶之途,造罪造业,试问这是【智】吗?!
世人当知正己之【智】,即是在生活的任何角度,当以【道德】为依归,更须以【善业】为根本,这才是真正的所谓【正智】之人,果能如此,那己身之德业也因而随日长成,这就是正智养德最根本之道也,世人能细心体悟此理,时常勉励自己,也就是能让自己的心志归向於这里,不断的历练,不停的修正,使得能真正发挥本性的光芒,让自己绽发出灵性,不只使自己获得安详,还得藉此去温暖、造福世人,这是多美好的理想。盼能齐思勉之!
第五十三章 思明真道而行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3月28日 岁次戊寅年三月初一日
要能真正悟明真道,实属不易,又想让自己之心志归向於正途,更是不简单也,但如能己心坚心,一定可达成自己之愿望的。世人往往是明真道而不行,何言呢?就是【正道、真道】都知道,就是不想去勉行,不愿去力行,最後造成种种之遗憾也,试想这是多麽令人惋惜之事呢!世人自小逐渐成长,可说是都经历各种之陶冶,家庭庭训的历练,正道真这并非不明不知,而是灵明被昧,不愿去做使然,造成如今社会败坏的主因,故世人当深入思解悟之,始可造就自己真正光明的心性,齐勉之!
第五十四章 禅炼身心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4月4日 岁次戊寅年三月初八日
生活处处都是禅,身心能受禅而体悟,能练禅而升华。世人总因恶习之深染,缺乏坚心与毅力来改变自己,致而无法成就己身之道德与圣业,至为可惜!人嘛!难免有些积习之影响,造成自己与他人甚多之困扰,这些都是练就自己最大的阻碍,如能自明自知,彻底的改正,那在生活上或是德业的精进上就无任何之阻力矣。
人之心控制著人之身,心不勤加禅练,身就跟著堕落,这是必然之道理。人之心,即是灵之现,息息相关也,影响到整个人道体之光辉,所以要知能在生活的食、衣、住、行、坐、卧等,时时刻刻加以禅练,使得己身以往之弊能速加以修正,勤加以导正,使自己能真正归趋於善道,这就是禅练的主要目的。千万不可疏忽而放弃,更不可因丧志而流失,那永远沉溺於庸愚之道,盼世人能明而习施之,以成就自己,勉之。
第五十五章 莫悭吝、致真福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4月18日 岁次戊寅年三月二十三日
悭吝之危害,有损道德之本根,不得不慎也。然何谓悭吝?简单的说,你有能力、有钱财,不能施予於他人,不能受惠於他人谓之。如此引伸出私欲之心,人一有私念,不只局限本身之功德,也会因而造下罪业也。
现今之世人,有些人有钱财,但是不能施助给贫苦之人,还有有些人本身有才能,但不愿传授或是教别人,怕他人一旦学会了,会比你还强,这是不对的,这就是藉词的怪吝,甚至於民间有甚多之技艺,说什麽只传子孙,不传女儿或是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悭吝,更显得其渺小,无法受人所敬爱也。要能真正的付出,不论是在钱财或才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所以说,付出是真正的植福,福求何来?当然得不断的自我付出,造就他人之疾苦,造就社会的福利,才是福来之源,否则他日,别人亦会因你之俚吝而不理你的。 真正的幸福,是在於能己身真正的付出,同达於社会齐平的圣境,才是正确的生活方针,求得真福也,盼世人能勉行之!
第五十六章 随缘功德增福慧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4月25日 岁次戊寅年三月二十九日
世人总有一种大弊病,如己身拥有较他人多些,就以为高人一等,或是自己较为富裕,或比别人强就以为了不起,此等之心念是完全错误的,试问无常一到,你又能带走多少呢?无常一来,只有罪业随身,没有任何之功德,那到时就神气不起来了。
世人就是欠缺己身内心的修涵与了悟,以为这种比人好的一面是其光耀面,或是其之神气点,其实这只不过是人生际遇的差异所导致者也,并不能代表什麽啊!聪智之人就会利用这种优厚的条件,随时去加以布施,不论在才华方面!或者是财钱方面,多作些利益众生之事,不只可得谦恭的美誉,还得造就真正随身之功德也。
然而,在人生之过程中,当多去了悟一切实为实性之事物,认真的迈进,随缘的善施,这才是真正为自己铺设一条【福慧】之道途,不然总会在虚无傲慢的人生中消失,不只是无功无德,也不会得到任何之掌声。
人生当立己志于光性、光灵的道程上,才是值得炫耀的,既使是不能为人所知而赞美,自身也是安然自得,不枉此生。盼能明悟此言而自勉之。
第五十七章 以戒防非恶致祥和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5月2日 岁次戊寅年四月初七日
戒可防非止恶,同时可藉以【错误】的发生,尽管错误已生,也会因而即刻停止。至於各教派之修,均有其【戒】律之存在,就是能让修者能在【戒】中求得精进,就是这个道理。守戒不但可以使得己心光明!更能使己心安然踏实,尤其对於犯错之人,能以守戒来规劝其错误,纠正其错失,莫可越陷越深,尤其在於他人能知悔悟之时,更当以【守戒】让其真实的忏悔,回归美满的人生。
守戒不止是对自己有莫大的帮助,更可使他人有其特别的助益,且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要因自己不守戒,把错误归罪在他人的身上,而造成很多社会上混乱的现象,如能安守戒律,不只自己可轻安自在,他人更可困而受到感应而归真归善。凡事由【戒】中人了加反省自己,排研自己,能知错认错,就可人事和谐,人人如此,那社会就可安祥矣.
第五十八章 少欲安身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5月9日 岁次戊寅年四月十四日
多欲多求利,苦恼多;少欲,无利无欲,无此患。况且少欲又可造立功德,不可不知也。世人总在於欲利之中打滚,所以苦恼特别多,除了住要住舒适之高楼大厦,穿则一般普通之衣服还不能满足,非得名牌的不穿,甚者一般百货公司之衣物还嫌不够好,必须跑什麽委托行买泊来品才认为是荣耀,这些是多麽的苦恼。在吃的方面,三餐淡食能饱就好,还论什么三餐外的点心,甚至於宵夜等非上等之菜肴不吃,一张小小的嘴能吃那么多吗?在此之中,无形杀害多少生灵而造业,甚者因丰食而带来了文明病,痛苦自己,这都是多欲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浪费而造罪,也都是国多欲惹来的麻烦。
少欲者能安然,平日淡食,自自然然,同时因无欲利之念头,所以也无任何之苦恼,多麽悠然自在,所以说【少欲能身安】,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少欲】得多加学习与悟理才能有得,看他人在享受,要能心不起动念,也实在是不容易,所以必须靠修持来克服,始能成功。少欲可造立功德,何因?因少欲即无所求,无所求之念则必不贪,始能施舍,多欲者必想多求多得,不可能会有施舍,同而不造功,反造业也。因此世人当明白【少欲】是安身立命之根本,多加修持历练,自可成就无量之功德也,齐勉行之。
第五十九章 看心圆满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5月16日 岁次戊寅年四月二十一日
心即是佛,这句话乃世人皆知之者,何以说:【心即是佛】?即是说明人之心如果是清净,既使是生活在凡间,就如同生活在西方极乐净土是一样的。人之心其动念变化最大,这是不可否认之事实,如一个人其能心平气和,人见之,如沐春风一般;如一个人心境躁烦,那人见之,有如情乱意偏的感觉也。所以说:【看心圆满,天下就无缺陷之境;放心宽平,世间就无险侧之情。】这是非常明确的。
人之心常养清净,就可圆满。清净之心,就养於【真理】、【善道】,何以言呢?因心被真理之涤洗,自会清净。如心能经常念於善,自可安然明净,故而可知欲【心】之圆满,如不以此二者来滋养,是无以为功的。人心不可居念於恶,或居念於欲利,因此二者是污浊本性、本心之祸源,不只无法求得平静,更会经常翻绞不止,永无穿日,当慎心去之、舍之而练之,就能达修圆满真道矣。勉之!
第六十章 清醒末迷茫
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87年5月23日 岁次戊寅年四月二十八日
世人都是因为迷茫而受害,如果能清醒自己,就不会有任何的疑虑,也就会因而修得自己,所以当思其法以治之。
一、撇开贪欲烦恼:贪欲永无止境!水在心头里翻坡不已,贪欲有如沙漠被太阳光所照射一样,是那麽的饥渴,缺乏了滋润,使得本性昏迷而受到了污染,蒙蔽了智慧,懵懂的沉坠,所以首当减少贪欲,那生活就不会有任何的烦恼与计较。
二、精进清净本性:所谓的精进,并不是在贪欲上作无谓的争求,而是能在道学上不断的修缮自己的心,如此才是真正生活的保障,同时可因不断的倩进,就不会受到周遭不良的包围来成就自己。
三、清醒了悟无常:人生总会有其终点站,是无法长远的生活著,谁也无法预料,在此之情况,首先当珍惜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如友情、亲情等,这是弥足珍贵的,是金钱无法买得到的,同时对人生的终点,当能诚敬的去面对,如此就可安然也。
故而人生得须时刻清醒自己,如何去生活?如何正确的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诚善的走完人生的旅程,作个不迷茫之人。
跋
金阙内相太白金星 降
中华民国87年5月30日 岁次戊寅年五月初五日
心无归向,如茫海之舟,却登彼岸:心无归向,如路无明灯,难寻去路。终必失去了依恃,无法使心呈现其光明也。
【心志归向】一部圣书,由韩湘子仙翁奉旨缔著,本来纲目甚多,惟只能扼要阐明,文虽不长,内藏无限禅理、禅机,惟有细悟,始可得其妙,而作为修持之针要,故盼能多加以研味,真本体会出其中之奥秘。此之成著,总得有赖善心者之助力推广,不独己能善,还盼他人之善,同臻圣境,希能齐心勉力,而之为跋。
金阙内相太白金星 跋於 无极禅化院•南天虚原堂
天运戊寅年五月初五日
附 记
本院堂丁丑年正月初九日,奉旨挥鸾著作『心志归向』圣书,由『韩湘子仙翁』为主着仙师,告示世人无论为人处事或个人修持,能把持住心念的方向,才不致于茫茫无所依恃,迷失自己,更可借以调适自身的理性,事事顺遂,生活美满愉快。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