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在日常生活里应当如何规范自己?
发布时间:2022-03-19 09:09:41 |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38 | 来源:素超人

佛法在人世,要能遍及、要活用。佛法不只是深山闭关,佛法不只是念佛往生,不只是放在藏经楼,是要能深植人心,要能活用在平常日子,要能用佛陀的慈悲、智慧参与群众团体中,付之举动,体现熟举动上,才是「佛法不离人世法」。风雨同舟走入人群每个佛弟子所要做的,不只是自己的念佛、拜忏、消灾,更应四众弟子风雨同舟,走入人群,联络智慧与力气,传达佛法,甚且更具体的了解众生的疾苦与需要,而给予不相同的帮忙,行菩萨道。执教佛教艺术、史学的陈清香老师谈到,她自己很幸运地在大学时代接触佛教,这对她的信奉、品质及常识上的吸收,都有很大的助益,对佛教徒在平常日子中的实习她提出三点,供我们参看:一、丰盛的学识,不只是佛学上的,各宗教间的,及一般尘俗常识,应有一定程度的学养,佛弟子不只该具有出世的胸襟,更该兼具人世的学识,学佛的三阶段:闻、思、修,其第一即重多闻,以深邃的理论、学术为基础,才易令人信服,正如名和利,方位和头衔,是渡化的东西、手法,使之到达弘法、利众的意图。行住坐卧如法实习二、对佛法的体认:包括义理上、修行上。义理上包括名相、哲学思考,佛学与其他宗教不相同,对佛教典故应有根本知道,才有机遇跟有缘众生谈道。在修行上,不管是修禅、净、密、律,佛弟子每天应掌握一段时刻,如早上起来,或临睡前,作一段功课,或诵经,或持咒,或打坐,或礼佛,使心灵净化、慈祥,才华有智慧去面临平常的各种困境、检测。三、戒律理解:佛法浩瀚,莫不以戒律为大纲。持戒然后禅定然后智慧。平常日子中,不管说话、举动,心念皆能以戒为师,则不难随地清闲,随时清凉!把佛法如法的熟行、住、坐、卧间实习出来!在工作中实习佛法一位连居士标明,他本身从事公车驾驶员工作,大多时刻在公车上,所以他心持佛号,每一乘客上下车时,他皆念佛回向与之结法缘,他觉得每一乘客都是佛,他多有福报可载送他们到遍地啊!一位陈记者也说到,因工作采访的原因,他得以知道各道场、师父,把这些成绩、人物,以笔写下,来与各众生结缘!而东吴大学净智社毕同学,多年来静静把每个月的打工钱,捐到寺庙,或孩提。佛七时,买些礼品送给小朋友。前日,又捐两万元辅助孩提夏令营的兴办经费。其他一位文明法律系雷同学标明:佛法是在工作中、学习中实习出来,多做少说,做了十件事,再讲半句,能做人所不能做,忍人所不能忍。欲成佛教龙象,先为公民牛马!又有一位吕同学标明,佛法应用在平常日子中,心态是最首要的,要能对人付出关心,对世人逐渐沟通,接引到道场,才华对佛法有更进一步的知道。打败心魔唯有放下慈济一会员提及「打败心魔」最为首要。人,常常对无谓的人与事起烦恼,要能找出烦恼的症结,才华对症下药,心结要靠自己来解开,否则佛陀在世也无法转众生的业。曩昔,有一位忠厚老实的农人,一贫如洗,仅有一把锄头赖以维生,他对这把锄头,老是心存谢谢,也非常珍惜它。有一天,这农人遽然领悟到,自己生命一天天的老化,锄头也会随著时日消逝而逐渐磨损,所以自己应看开悉数,赶忙修行。所以把锄头收藏好,决计剃度出家,并发愿:「此生此世假如烦恼不断,决不罢休。」说也乖僻,当他听经闻法,心定下来的时分,遽然想起那和他相依为命的锄头,便不顾悉数出家;回到家中,拿起锄头左瞧右看,爱不释手。又一段时日后,又回到师父面前虔求悔过,然后再出家,又经一段时日,又再出家。如此来来复复已是六次了。对锄头爱恋不断,道业何能效果?这一次他抱定决计,拿起锄头跑到恒河滨,对锄头说:「我这一生的生命是你养活我,慧命却断在你手中。今天我要丢掉你,持久不要和你见面。」闭上眼睛,毅然将锄头抛进河内。当锄头脱离手中,此修行者遽然感到无比轻安和满足,不由手舞足蹈,大声喊叫成功!平常我们也和这农人相同,为人世的人、事、物,爱得那么顽固,致使旷费道业,徒增痛苦。要迈向成佛之道,当于时时刻刻,每一当下提起意志和勇气,打败自己的心魔。困境来时镇静省思陈清香老师标明,在平常日子中,有顺境也有困境。格外于她本身研讨前史、佛法史迹,常有「求不得苦」,材料缺少,或有迷惑大惑不解时,她会暂时中止研讨,让脑筋轻松,以镇静态度安靖一下,有时,反更简略得到回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印度、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大陆,凡有关佛教史迹,陈老师大都参访过。身历其境常常使陈老师感动,感受到各高僧大德的愿力及悲心,他们悲智双修,以智慧来了解众生的苦,众生的需要,以悲愿来渡化,本著无量的愿力,全神贯注地贡献给每一众生!每一佛弟子,平常日子中应常常「观心」。遇困难烦恼时,查询了解其原因,并从中解放出来。勿失启航心,随时省思,调整心态、作法、举动,再启航,而怎么走就看自己了!做个无执的修道人经云:「佛法在人世,不离人世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成佛的道场就在人人世,世法的圆满,即是佛法的实习。人成即佛成,即要以无所得的慈祥心态做一个无为、无执、无心的修道人,让每一个当下,皆能活在职责职责、般若法喜中,宣布世命的光与热。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