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回忆起儿时都会感慨
能够放声笑、痛快哭的时光
多么珍贵美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能力、阅历不断积累
拥有的物质财富逐渐丰富
但那些纯粹的快乐
似乎越发难得
快乐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能力
无忧无虑的时光固然值得回味,但那是在父母、亲友、师长全方位呵护下获得的。 如果没有众多善缘,我们很难健康成长,更别提美好的回忆。
人自从出生来到这个世间,就不可避免地长大成熟,逐渐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如果拒绝成长,那么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婴”。

“巨婴”,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指代心理滞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 虽然外表和生理上像个“大人”,但内心极度自我中心,缺乏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一旦出现不顺意的情况,就会情绪失控,产生过激行为,通过婴儿般的方式,如哭闹、喊叫、肢体冲突等,使他人或周围环境对自己屈服、退让。
因此,长大后的快乐,不应仅仅停留在情绪感受上,更是一种快乐的心理能力: 即使面对种种诱惑、压力、违缘、逆境,依然能够保持单纯、乐观、超然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我们应当希求的快乐。

对快乐的三种误解和执着
想获得真正快乐,首先要解除对快乐的三种误解。否则,抱持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不愿面对现实,“谎言”总有一天会被真相给戳穿,随之而来的便是幻灭的痛苦。

○ 执着一:快乐就是称心如意、永恒不变
虽然我们口头上承认,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但我们的本能中,就是喜欢称心如意,而排斥不如意。快乐的时候,我们总是不禁希望,时间能够永远停留在这一刻,让这份快乐不要变化、不要逝去。
但这怎么可能呢?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无常就是世界的真相,变化无法阻挡。如果不肯放下对快乐的永恒期待,那么我们的心将始终处于“过山车”的状态,在欣喜若狂和跌落谷底间上上下下,不得安宁。
想要获得真正快乐,必须认识并接纳无常,放下对快乐的永恒期待。

○ 执着二:某些人、事、物具有快乐的自性
我们还常常将某些人、事、物,与快乐画上等号,只要得到这个人,做这件事或拥有这个物品,那么就可以得到快乐。比如,喜欢购物的,看到一件喜欢的东西,就像看到一个快乐的实体,买回来、拥有它,就是拥有快乐。
事实上,任何外在的人、事、物都不具备快乐的属性,所谓的快乐只是我们内心认知和情感的投射。就像在一个母亲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为他欢喜为他愁。但在其他人眼中,这孩子和其他千千万万的孩子,并没有本质区别。
想要获得真正快乐,必须认识外在一切都不具备快乐的自性,快乐源泉需要向内心探求并开启。

○ 执着三:既然快乐不能持久,那就多多益善
当我们意识到外在人事物带来的快乐无法持久,但内心又期待快乐不断发生,我们便会犯第三个错误:通过不断积聚“快乐”,让自己尽可能久地快乐下去。
因为这种误解,我们不断向外驰求,将人生幸福系缚在各种外境之上。无论是对五欲六尘的渴望、对名誉地位的追逐,还是情感的寄托,只要我们抱持“快乐能够向外求得”“快乐的叠加可以让人更快乐”的认知,那么这花花世界中,有的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制”的妄想对象,让我们倾注生命直至耗尽。
想要获得真正快乐,必须认识到向外求得的“快乐”只是因缘假相,终不可得。对外学会做减法,少欲知足;对内学会做加法,增长慈悲和智慧,才是正确的快乐之道。
用心感受,本自具足

孩子之所以容易快乐
因为他们有一颗纯洁的心
成年后,不容易快乐
因为心被贪嗔痴不断染污
越来越僵硬、浑浊
充斥各种设定、妄想和欲望
逐渐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通过学习佛法智慧
可以帮助我们透视并摆脱
对快乐的误解和执着
不断净化内心
重新感受那份本自具足的
单纯与美好
编辑 | 普秀
图片 | 网络 熙全 光耀
责编 |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