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入宝山而空手归,这些事实在是太可惜了
发布时间:2022-03-01 12:00:52 |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3:41 | 来源:素超人

人生总有遗憾

比如生老病死,爱离别、求不得

每个人都深有感触却又无法避免

但与此相比,错失以下这四件事

如入宝山空手回归

却又是很多人未曾意识到

特别地令人可惜

图片

1

旅行

走马观花/ 见天地见众生

现代都市人的工作和生活都被圈在格子间和公寓的方寸之间,旅行就成了许多人向往的事。可是,有些人的旅行状态却是换个地方刷手机,或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吃几顿大餐,发个朋友圈”......纵使有万般好的风景和几千年的人文,也不过是急急的去打个卡,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古人把“读万卷书”放在“行万里路”之前,旅行也是如此,事先了解一下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山川景致的特点,就像拿到一把钥匙,再去实地感受大好河山,走进当地人的生活场景里去交流、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虽说,不能像徐霞客、郦道元那样写出《徐霞客游记》和《水经注》,但在一次次的游历中,渐渐地“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当见过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视野和胸怀也会变得更加广阔,对这世间事也会多一些理解和接纳,少一些偏执与狭獈,这才是旅行,最大的收获。

图片

2

朝圣

打卡式祈福 / 知其所以然

“佛教四大名山我都去过了”,“六祖真身像我都拜过了”......旅趟游,拜一拜,祈个福,是不少人喜欢的方式。

能够有因缘去佛教名山、菩萨道场参访,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仅仅当做一个祈福之地,而没有趁此良机去了解佛教文化,也实在是太可惜了。

有人说寺院是个有意思的地方,人们都来这里祈求心中想的结果,然而翻开佛经,处处说的又是让人“放下”。确实,每天走进寺院的人多,想要真正了解诸佛菩萨的人少;祈求护佑的多,想要了解佛法的人少;希望有贵人相助解决问题的多,愿意通过修学佛法改变自己的人少......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了解佛法的基本义理,明白礼敬诸佛时该如何发心,怎样更如法地祈请加持,比对着佛像诉说一堆“心愿清单”更有效。

图片

3

诵经

实现心愿/ 改变自己

“每天念多少遍佛号比较好?”“念哪部经,可以为家人身体健康祈福?”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如果想为家人延寿祈福,念《药师经》当然是很好的,可以借助药师佛的大愿,来为家人积累功德、祈请护持,但这并不代表念《地藏经》或《普门品》就不行。而且,如果仅仅把诵经当做实现愿望的“工具”,而不懂得从因果根源上、从自己身上改变未来,实在是太可惜了。

其实,佛经并没有什么“愿望功效指定款”的说法。在佛经中,讲得最多的是诸位佛菩萨们是怎么发愿,怎么修行的,并告诉我们如何效仿他们,对我们有什么益处;生命是如何六道轮回的,因果业力是怎么回事,如何断恶修善,解脱轮回......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根机,所以需要多了解各部佛经,从中去寻找自己最能用得起来的方法。

能够拿起经书诵读,已经是个很好的开始,但更重要的是依照佛法来对照和思考世间的人事物,认同经书中所讲的这些内容,并以此作为镜子,反观自身的日常行为,进而付诸行动,效仿诸佛菩萨的发心发愿......这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才是佛陀最希望看到的事。

图片

4

人生

及时行乐/ 及时修善

人的一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而且因为无常,谁都无法断言结束的那一刻。是不加深思过完一生,及时享乐玩个够本,还是想要探寻一些终极的问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而为人,为何命运如此不同,生命的意义难道只是一个过程、一场体验?

如果,生命是随着肉体的死亡而完全消失,这样的“断灭论”,难免会使很多人成为完全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足够“享受过程”而不在乎善恶对错,只在乎眼前利益和享乐,一辈子捞够本,只争今朝,哪管他死后洪水滔天。但即使这样,物欲越泛滥,人的内心却越苍白、空虚、焦虑,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而佛法是一种生命的教育:说修己渡人,把这一辈子活得明白,做自己心的主人,而不被外物羁绊;说六道轮回,今生的际遇是过去世种下的因,今生的行为影响未来的生命;说断恶修善,掌握自己的未来,不在轮回中被动地任由业力裹挟,也为后世多留下一些善美的传承......

图片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入宝山却空手而归,实在是太可惜了

愿每一位与佛法有缘的你

都不要错过真正了解佛法的机会

不要错度这稀有难得的一生

编辑 | 慧丁

摄影 | 熙全 光耀

责编 | 明月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