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系统管的严格,上次十月6号被关闭了一个月。所以就没有更新了。如果被关闭,就去新浪博客就好了。
这十多年来,写了很多东西,算是和各位同参道友沟通交流,不敢说是开示,或者也不敢说我讲的都对。只是把我自己的学习方式告诉大家。
我没学佛前,应该爱好文学,诗歌,当个文学家是我的梦想。为什么呢,我非常佩服作家,你看他可以写很好的散文小说,或者诗歌。很美的意境。佩服画家,比如水墨画,大学时看到许多学生去安徽的宏村西递写生,他们作品非常美,我觉得他们叫妙笔生花,也佩服音乐家,比如摇滚的写歌的,总觉得他们有魔力,居然可以把情感唱的淋漓尽致。
所以我对生命充满热爱,甚至也佩服电影的,比如卧虎藏龙,了不起的意境。李安真了不起。
所以在大学四年,几乎都是看图书馆。我的中学在古镇度过,那里就有了沈从文的边城的感觉,比如端午节赛龙舟是有的。大学四年,我一直找不出他的意义,后来我明白了,四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每天没事做,就是去图书馆。现在想起来,要感谢图书馆。
后来出来,在庙里作义工,就每天接触的都是佛教的书,几千本应该有。发现爱好还是读书。读佛教的书。
每个时期读书,感触不同的。比如高中读唐诗,和现在再翻出来读,感受不一样。就像现在大家读佛经。停一段时间,甚至几年,十几年后,再读,感触又不一样。
人要安心,就是念经,念佛,或者就是读书。人只要心定下来,就会少造很多业。读好书也是一种很深的修行。
当然不一定读文学,易经也可以,道德经也可以,甚至建筑学也不错。你看去山西,佛光寺,悬空寺,都是建筑的奇迹。也是生活的美感。或者地理也很好,尤其是去行脚,包括玄奘法师去印度,路上也是记录风土人情。近代有个居士,高鹤年,他和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等交情都不错,也是爱好行脚,写了高鹤年游记,也是不错的。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据说苏东坡是五祖戒禅师转世,我感觉苏东坡对中国文化贡献肯定超过了他的前世五祖戒禅师。又说苏东坡再转世是个和尚。但是无论如何,文学史少了苏东坡,就少了很多趣味。
当然关于净土宗,我感觉东林寺在庐山脚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烟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过,春天去感受一下,确实不一样,尤其竹林中烟雨的感觉,在东林寺就可以感受到。也是很美的。
我总觉得唐宋的人都是很活泼,很开心的包括禅师。到了明和清以后,就越来越无趣了。我们现在禅宗。很多都是明清后期来的,总觉得好像也无趣的多,可能整个社会背景都无趣的原因。也不是禅宗的责任。
朱光潜提出美学代替宗教,就是生命要有美学,美学是什么?就是感受生命的美和庄严,这需要文学的熏陶。比如说,杜甫住在破草屋,就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有些美学的味道了。或者说,李子柒的视频,也有一些美学的味道,他不是真正的农村生活,确是有美学成分在里头。人类需要美学的精神家园,一个人太重注实用了,也是无趣的事情。比如你跑去城市里头,你能拍出李子柒视频那种感觉吗?很难。
或者说,卧虎藏龙,在竹林打斗,你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能有这种美学吗?很难。
美学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培养的。以后我希望自己写文章,就是少一些宗教的氛围,多一些陶冶情操的文学的氛围。生命的精彩和美,不在于你很有钱,有钱很精彩,作农民没钱也不一定就不精彩。这个需要一个时代慢慢的熏陶。
比如说人可以吃粮食,那美学的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粮食,精神粮食。比如说,佛教的唱诵,这属于音乐的部分。我感觉音乐部分要好好探讨一下。因为对于美感的熏陶很有用。比如佛教三宝歌,国家有国歌,某些社也有社歌,都要有歌,歌就是要表达某一种情。比如寺庙钟鼓,木鱼的声音。加上梵呗也是一种。这也是熏陶。
某种程度上,丛林的一切声音,都是为了熏陶人,就是要有美感。一个人不能只是满足于吃饱就好了。蜜蜂的蜂巢都非常有美感,人更要讲究美感。本公众号作为私人学习的公众号,不是宗教的账号,特此说明一下。尽量减少宗教的成分在里头。
我希望自己也多学习,以前很看不起学者,现在表示忏悔。学术也有学术价值在里头,就是比较严谨。如果普通法师讲课,比较随性,学术也有严谨的好处。
我所以写文章,就是我爱写,仅此而已。更多为了娱乐自己,大家不要当成标准来评判。如果你觉得有帮助,最好。没有用,就看过就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