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三幅孔雀明王画像
晚唐五代以后,佛教遭遇灭佛之难渐行稀落。密教跳出皇宫禁地,转入民间转播,且范围更广泛了,全国各大佛教寺院中基本都有供奉孔雀明王。现存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不同时期的孔雀明王画像也说明了这一点。
敦煌壁画中描述孔雀明王的壁画就目前发现的来看,共计九幅。一幅属于中唐的,有三幅是五代,还有五幅是为宋代。其中五代一幅在榆林窟,其余都在莫高窟。
由于在参观洞窟壁画时严禁拍照,参观洞窟之后,在敦煌研究院办公室领导的支持帮助下,从研究院图书资料馆找到了三幅有图片的资料,弥补了遗憾。
1、中唐.莫144窟的孔雀明王画在东壁门南,应该属于胎藏界曼陀罗组成的一部分。孔雀明王僧人貌、天神相、无冠。一面四臂,其中两臂弯曲向上,分别托深色摩尼宝和浅色摩尼宝。另外两臂双手合掌当胸。项圈、手链、璎珞、臂钏等种种庄严,披帛(飘带)绕身舞动。结跏趺坐在绿色(或蓝色)孔雀背上。孔雀昂首目视前方,嘴细长、颈弯曲,顶丹羽潇洒向后。孔雀尾在孔雀明王身后展开,华丽无比。在壁画的右侧有毛笔书写“孔雀王”三个字。
按唐.义静仪轨说,其中两手分别应:一手持柚子,一手持吉祥果。按唐.不空仪轨说,其中两手分别应:一手持俱缘果,一手持吉祥果。壁画年代久远,色彩退去,难以辨别了。
中唐.莫114窟的孔雀明王画像,则比较接近唐.义静译《佛说大孔雀呪王经》卷下附“坛场画像法式”的内容:“摩诃摩瑜利天神,赤白色,着白色裙帔,白綖络髆,身有四臂。...作于莲华上立,或于金座上立。右边一手持柚子,一手执莲华。左边一手持吉祥果,一手执孔雀尾三茎。”
这也是留存下来最早期出现的孔雀明王造像。由于当时仪轨本身不能清楚表明诸多的细节,所以壁画中描绘时就有所省略。孔雀明王没有头光、背光,不戴宝冠。命名“孔雀王”而非菩萨、明王,所以描绘为僧人貌、天神相。
2、五代.莫205窟的孔雀明王画像是一幅说法图,画在甬道顶上。孔雀明王居中,菩萨相,有胡须,一面四臂。头戴化佛冠,胸饰璎珞,手镯臂钏。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花,第二手持俱缘果。左边第一手执孔雀羽,第二手持莲花(或吉祥果)。身后有头光和举身光。孔雀尾和火焰纹环绕其上。上方祥云缭绕,飞天起舞,瑰丽宝盖珠宝装饰,悬于头顶。孔雀明王结跏趺坐于白莲花上,莲座置孔雀背。孔雀两腿直立,站莲花上。孔雀两侧各有一胡跪在莲花上的供养菩萨。孔雀明王两侧各有三身双臂、四臂、六臂的胁侍菩萨。壁画色彩艳丽,保存较好。 实际上这是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变图,是孔雀经曼陀罗。因为比较多的符合唐.不空着《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所表述的孔雀明王的形象。或者可以说,是历史上所存最早的孔雀明王标准画像。
由于敦煌是地处边疆的小镇,交通信息异常不便,所以壁画所反映的时代都有滞后性。例如像五代.莫205窟,作画于五代,而素材是取之唐中或唐末的资料。这样工整描绘孔雀明王法相的壁画:
①、必定有唐.不空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做依据。
②、有唐人画孔雀明王像资料蓝本。(比较侧重这一条。)
③、壁画作者本人是唐人画匠之徒,或参学、亲近唐人画匠。
④、有佛教寺院高僧指导,或作者就是得道高僧。
3、宋代.莫169窟的孔雀明王像画在甬道顶上,保存比较完整。孔雀明王一面二臂,菩萨貌、慈悲相,头戴化佛冠,体态丰腴,两耳垂肩。胸饰璎珞,耳珰、手链、臂钏种种庄严。着白缯轻衣,披帛(飘带)从肩绕过。左手持孔雀尾,右手持物不清。身后有头光和举身光,孔雀尾围绕在光环周边。孔雀明王结跏跌坐於绿色孔雀背上,孔雀张开双翅作欲飞状,抬头昂首右望,顶丹羽直立向上,两腿分开直立在白莲花座上。两侧下方各有一童子从空乘云而下,跪(一单跪)在小莲花座上,手持果实供养。壁画两边有菱形花边图案。
晚唐之后,朝代更替频繁,社会不得安定。连年战争社会动乱,躲避灾难人数剧增。加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族群迁徙。这种社会的大动乱、大变革,从统治阶级要求,从老百姓的愿望,都对神器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五代以后的孔雀明王画像逐渐的出现了各种版本,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孔雀明王画像。例如孔雀明王所持法器逐渐实用化。有描绘战争气息的,出现了刀枪、弓箭、棍棒,寄希望和平的,凭添出了麦穗、幡、幢、水果、宝珠等。孔雀明王既有慈悲相,更有愤怒相。即有一面四臂,又诸多的一面六臂、三面八臂,多面多臂等。
宋代.169窟的孔雀明王画像就是一幅时代作品。是画像者根据时代要求、迎合统治者的口味,参杂着民族风格、夹带着地域特色,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而创作出的精美作品。
一、孔雀明王与月光菩萨(中唐.莫114窟)

二、孔雀明王(五代.莫205窟)

三、孔雀明王(宋 莫169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