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不空和尚碑》中的称谓
西安碑林博物馆在西安南城墙文昌门里,原来这里是孔庙。不知是什么年代改成了收藏历代碑石的博物馆。在隋唐展馆里,就有陈列着《不空和尚碑》。
《不空和尚碑》全称《唐太兴善寺故大德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碑铭并序》。立于唐德宗二年冬天(公元781年)。由唐朝御史大夫陕西华阴人严郢撰写;吏部侍郎太常浙江绍兴人徐浩书而见于碑。
碑林博物馆介绍,此碑高八尺三寸五,广四尺一寸八,字共二十四行,满行四十八字。
此碑原立于西安南郊大兴善寺内,后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大兴善寺内刻有临摹碑立于中殿东侧。
不空和尚,西域人。十岁即随舅氏至武威,十三游太原府。十五岁出家为僧。师从大弘教金刚三藏。二十受具足戒。大历九年(774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入寂。葬于长安南郊。大师春秋七十,而整整五十年岁月献给了大唐帝国。一个外国人,为了中国的佛教事业鞠躬尽瘁一辈子,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伟业。不空大师之弟子惠朗奏请朝廷恩准,为不空三藏立“当院碑。”此乃不空大师之纪德丰碑也。
《不空和尚碑》记数了佛教密教的传承历史。记录了不空和尚在大唐帝国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深受恩宠,位列三公的丰功伟绩。不空和尚是弘传密教的祖师,中国佛教大四翻译家之一。
按照碑文和历史记载,不空大师三受皇帝封赏。空百令厌世,又受追赠。也就是说有四次大的封赏:
①、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帝赐恩命号为智藏。
②、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十一月一日,拜不空三藏特进试鸿胪卿兼赐号。制书一首“可特进试鸿胪卿。仍赐号大广智不空三藏。”
③、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六月十一日,敕“加开府及封肃国公制一首”称呼:“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可开府仪同三司。仍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余如故。”
④、唐代宗大历九年七月六日,帝诏赠司空,下赠司空谥大辨正三藏和上。制一首(称)“其或强名故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肃国公大兴善寺三藏大广智不空。”“可赠司空仍谥号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
实际上这四次封赏,共同构成不空和尚之称谓。
在明“永乐北藏”和清“乾隆藏”中称谓为:(三十八字)“唐特进试鸿胪卿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明清时期为此称谓而加朝代名“唐”字。这三十八字称谓,完全符合了《不空时尚碑》上所记载的内容。
可是在有些藏经中却记载了于此不同的部分。例如在日本编撰的“大正藏”和朝鲜编撰的“高丽藏”中,不空大师的称谓是:(四十六字)“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在有些藏经和单行本中也有其称谓 “ 大监正”等。“大鉴正”也好,“ 大监正”也好,都不是“大辩正”。都和此碑文和历史记载之称谓不相符。正确的应该是“大辩正。”在有些版本中认识到了此用字上的错误,但并没有改正。
在各种大藏经中,唯独房山石经中的称谓比较特别。加字较多,是大藏经中不空和尚称谓字数最多的。即:(六十字)“唐开元三朝灌顶国师和尚特进试鸿胪卿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三百户赠司空谥大辩正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此称谓异样于《不空和尚碑》,自成套路,开创了大藏经中译着者称谓字数最长的记录。
其他的称谓还有:“唐不空”、“唐沙门不空”、“唐开元灌顶国师不空”、“大兴善寺翻经院不空”、“大兴善寺翻经院灌顶阿阇梨不空”、“南天竺执师子国灌顶三藏法讳智藏号曰不空”等。理论上讲,这些应该是在不空师第一次受封赏(746年)前的称谓。
不空和尚所受封赏,在历朝历代来看都是独一无二的,空前绝后的。没有一个僧人受到如此诸多的嘉奖。特别是在唐肃宗朝,不空师和唐肃宗李亨相交甚深,为肃宗登基、平叛立下汗马功劳。到了唐代宗即位,即以他父亲的帝号封不空师为“肃国公”。唐代宗贵妃之女华阳公主,认不空和尚作义父。这些事在中国历代的历史中都是破例的、绝无仅有的。
唐朝的《不空和尚碑》已经矗立在那儿一千二百三十年了。这通碑,见证了大唐帝国的盛衰,见证了中国佛教在唐朝时的辉煌。诉说不空大师把一生都献给中华佛教事业的辛劳;诉说着一个外国人忠(唐)君爱(唐)国的情怀。
图 文:老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