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蓝田水陆庵传说的孔雀明王缘起
公元317年,即东晋元帝建武元年,西域僧,帛尸梨蜜多罗译《大孔雀王神咒》。这是传入华土汉地最早的密教经典之一。到了盛唐时期,不空大师翻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和《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画像坛场仪轨》,并在皇宫里设孔雀法坛,洒净作法,祈雨祛灾。在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三百余年的发展,孔雀经曾有八次滚动翻译。孔雀法的弘传在盛唐达到了高潮。
晚唐五代之后,佛教遭遇灭佛之难后渐行稀落。连年的战争,百姓大举迁徙。孔雀经流入民间传播。宋代时期孔雀经又一次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元代以后,渐有藏传密流传内地,和汉传佛教一起影响及元、明、清三朝。孔雀经法的流传也有同样的发展过程。
异域之孔雀明王的形象,孔雀经中的情节、人物和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渐渐地融入了汉地华土之宗教、文学、音乐、绘画等方方面面。对其发展,扩大视野,参入了新鲜的元素。
陕西蓝田水陆庵是六朝古刹,唐时与上、下悟真寺组成了一个佛寺群。五代、宋、元、明、清多次重修。在这古刹古庙里就供奉有佛母大孔雀明王,也流传着乡间关于孔雀明王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对兄妹父母早逝,两人相依为命,日出作,日落息,过着清贫而满足的日子。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妹妹便有了嫂子,但家里的生活却改变了。哥哥每天下地干活,嫂子摆起脸吆喝着小妹干很多活,喂鸡扫院,劈柴做饭,洗衣挑水,织布纺线。小妹的世界完全变了样,整天生活在嫂嫂的谩骂声和拳打脚踢之中。晚上织布的时候浑身疼的坐不到织凳上,眼泪把新织的布一遍遍打的湿漉漉。哥哥来看小妹,小妹悄悄的抹干眼泪,满脸笑着陪哥哥聊天。
狠心的嫂嫂听到小姑子的笑声,看到小姑子高兴的神情,心里窝火,憋了一肚子气。第二天一早便把小妹叫到跟前,让三天织出二十丈布,不然就不要吃饭,不要睡觉。谁料,小妹家的事情让天宫的仙女看在眼里,都为小妹遭此虐待愤愤不平,仙女织娘要下凡去帮助小妹渡过难关。后半夜的时候,小妹困的爬在织机上睡着了,下凡的仙女忙碌起来了,一会儿功夫,二十匹布便整整齐齐摆在织布机旁了。
狠心的嫂嫂看到一天工夫就织了二十匹布,一下子惊呆了。便心生一计,让小妹一天就要织四十丈布,然后偷偷躲起来监视小妹。晚上的时候,仙女又来帮助小妹织布。狠心的嫂嫂一下子冲出来拦住仙女,让天上的仙女给她织出更多的布,让天上的仙女给她变出更多的粮食,让天上的仙女给她变出房子、变出地、变出金银财宝…。
仙女什幺也没有说,轻轻的一拉小妹就都飞出了织布房,天上的仙女要带走小妹。狠心的嫂嫂慌了,紧跟在后面追赶,边追边喊,小姑等等,小姑等等,姑姑等,姑姑等…。仙女说,你既然追,那就驮上小姑吧。嫂嫂变成了孔雀驮着小姑飞起来了。小姑就成了后来的孔雀明王。
文:老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