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在重庆大足的孔雀明王的故事
公元317年,即东晋元帝建武元年,西域僧,帛尸梨蜜多罗译《大孔雀王神咒》。这是传入华土汉地最早的密教经典之一。到了盛唐时期,不空大师翻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和《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画像坛场仪轨》,并在皇宫里设孔雀法坛,洒净作法,祈雨祛灾。在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三百余年的发展,孔雀经曾有八次滚动翻译。孔雀法的弘传在盛唐达到了高潮。
晚唐五代之后,佛教遭遇灭佛之难后渐行稀落。连年的战争,百姓大举迁徙。孔雀经流入民间传播。宋代时期孔雀经又一次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元代以后,渐有藏传密教流传内地,和汉传佛教一起影响及元、明、清三朝。孔雀经法的流传也有同样的发展过程。
重庆大足石刻累积了诸多的唐宋时期的精美摩崖造像。其中就有众多精美绝伦的孔雀明王造像。而且在大足,也有关於孔雀明王的传说。
孔雀明王十五岁就出家修行,拜释迦佛为师,法名摩提。
摩提刚进庙时,释迦对他说:“你年纪还小,先不忙参禅、诵经,协助伙夫僧做一些杂活吧。”摩提没有说什幺,天天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地扫地、挑水、煮饭,打扫茅司。一天,佛陀见佛院中茅司打扫得异常干净,便把小和尚们找来,查问是谁干的。小和尚们都没有答话,摩提也不作声。佛祖心里自然明白。有一天,摩提正在清扫粪坑里的脏物,忽然听说他的父亲来庙上看望他。他来不及换衣洗澡,父亲见他满身污秽,非常生气说:“我送你出家当和尚,是想你做一名高尚、文雅、受人敬重的高僧,没想到你来庙上干这种事情,太丢人了,跟我回去吧!”说罢拉着他就要走。摩提把父亲接到禅房,背诵了一段佛经。父亲听了更为恼火,说不懂这些佛道。摩提耐着性子给他解释,说庙上的师父们年岁都大了,只有我年轻力壮,刚进庙门干些杂活,受些磨炼有什幺不对呢?父亲见摩提态度诚恳,说话在理,才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寺庙。其实,摩提的父亲根本不曾进山来;这是佛祖释迦化身对他的一次考察。
又有一天,伙夫僧叫摩提上山打柴。干到太阳当顶时,又累又饿,他正解开布袋准备吃点干粮,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从树林中走来,祈求他发善心分点干粮给她充饥。摩提见老婆婆白发苍苍,满脸病容,十分怜悯,便把带来作午饭的两个包谷粑粑全都送给了她。老婆婆说:“那你呢?”摩提笑了笑说:“我不饿。”接着又挥动斧头砍起柴来。其实,这老婆婆也是释迦的化身。
释迦见摩提心地善良,信仰坚定,就让他诵读经书,学习佛事。有空便对他讲述观音、文殊、弥陀佛等虔心修炼、大彻大悟、修成正果的故事,强化他的信念,净化他的心灵。摩提牢记佛陀教诲,虔心攻读,至诚修炼,几年后,在佛经理论与身心修养上,都已有相当的造化。
又一个春日,暮鼓敲过。释迦派遣摩提到高山那边一座禅院里去诵读《菩萨本业经》。摩提上路以后,天色逐渐暗黑下来,并且开始起风。风中传来一阵阵虎啸狼嚎声,使人心惊胆战。摩提一边默默诵经,一边闭目行走,心中逐渐感到安宁、清静。虎狼的叫啸声才逐渐远去。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了出来。照得整座山林一片清亮。摩提来到一片林间空地,突然见林中走来一只孔雀,羽毛丰满,彩翎璀灿,孔雀背上坐着一位美如天仙的年青女子。孔雀来到摩提面前,拦住去路。那女子微微一笑,问道:“如此深夜,小师傅前往何地?”摩提回答:“到山那边禅房诵读经书。”那女子说:“此去还有三、四十里,一路深山老林,悬崖陡坎,还有虎豹毒蛇,即使仙人也难以过去。”摩提双手合十,轻声回答:“即使葬身虎腹,或被毒蛇咬死,也不改师父教诲。”谁知那女子听后,放声大笑。说:“天底下哪里去找你这种痴呆的和尚,如果被虎豹咬死,骨肉都化作了粪土,又何以成仙成佛呢?”说着从孔雀背上下来,走近摩提,当面脱去轻薄、华丽的纱衣,坦胸露背,一把将他抱住,柔情蜜意地说:“小师父,别发呆了。常言说:人非草木。象你这般精强体壮的英俊少年,哪有不及时行乐的道理,岂不枉负了父母赐给你的血肉之躯。走吧,今夜不如到我家去住上一宿,明日再过山修行不迟。”此刻,摩提嗅到少女身上的一股迷人馨香,猛感到头晕目眩,浑身酥软。但想起师父反复教诲的“佛门十戒”,心中顿时清醒了很多。立即紧闭双目,屏住呼吸,默默诵起《波罗密多心经》来。过了一阵,方才觉得心绪宁静,血潮平息。仿佛一阵清风吹过,迷香、欲念统统轻烟般消散了。使人感受到心地无比洁净与充实。
他睁开眼睛一看,哪有什幺美貌少女的踪影,只见那只美丽的孔雀正向他展开华光闪烁的彩翎。孔雀走近他身边,用嘴轻轻一叼,将摩提托放在背上,然后一路乘风似地将他送到山那边的禅院。摩提走进山门,天色微明。来到佛堂,见师父释迦早已端坐在蒲团之上参禅。摩提不敢惊动师父,默默跪在一旁,心诚意敬地轻声诵起经来。摩提经受住佛祖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真正达到了心净神灵,无私极乐的崇高境界,修成正果。释迦涅盘飞升西天之前,便提名摩提主持寺院,承继宏伟的佛教大业。从此,摩提骑在孔雀背上四山巡视。毒蛇、猛兽见了他惊慌逃窜;林中百鸟见了他欢叫啼鸣;善男信女们见了他莫不眉开眼笑,垂手恭立在路旁向他表示敬意,将他尊称为“孔雀明王”。
后来,在大足宝顶山、北山、石门山的摩岩造像中到处都雕刻着他端庄、圣洁的形象,足见他的事迹和高尚精神早已铭刻在亿万苍生的心中。
文:老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