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生五度,你有几度?
发布时间:2021-01-04 23:45:49 |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4:41 | 来源:素超人

图片
  跟王阳明学做人做事,首先要守好五个度,方能把握好人生大方向,这就是:

  胸怀有宽度,办事有力度,读书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说话要适度。

  1.胸怀有宽度

  佛家喜欢论境界,按照儒家的说法叫胸次。

  王阳明讲,做人应当胸次悠然。

  王阳明是个性情中人,平生主张尽性而为。在他看来,一切本该顺其自然。

  太过纠结在意,反倒成了内心的障碍。

  王阳明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过去事放不下,未来事想不通。

  胸次渐窄,人也就走进了死胡同,是谓著相。

  懂得享受当下生活的人,对于过去的得失,不做无谓的计较;

  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

  他们胸怀宽阔、内心清明,所以他们是快乐的。

  庄子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吉祥的事情才能容纳进来。

  人的胸怀也是这样,王阳明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只有拔除胸中的杂草,去除那些无谓的烦忧,才能常保安宁祥和。

图片


  

2.办事有力度

  王阳明是心学宗主,却也是一位实干家。

  在他看来,任何成就都不是凭空想来的。

  要想取得一番大成就,必得先下一番苦功夫。

  如果做得不够好,一定是功夫下得还不够深。

  只要工夫深,把该做的事都做好了,一切便会不求自来。

  王阳明自己饱读诗书,却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一有机会就实践自己的兵法功夫。

他曾以钦差的身份,奉旨督造一项工程。

  王阳明以兵法统御之方,对工程队实行军事化管理。

  他组织民工演练八阵图,让民工劳逸结合,按时作息。

  对待手下的管理人员,也以兵法约束和指挥。

  在他的领导下,工程队的效率远胜平常。

  等到工程建设完毕,他对兵法的领悟也更深了。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在他看来,说话有说话的功夫,办事有办事的功夫,这些都得在事上磨练。

  功夫下得越深,根基也就扎得越稳。

图片


  

3.读书有厚度

  王阳明认为,读书是为了积累人生的厚度。

  有些人脑袋空空、腹内草莽。

  无法在世间做出丝毫贡献,对于自己的人生也全无益处。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凡有大志向的人,必定注意累积自己读书的厚度。

  从书本中汲取的知识越厚重,遇到困难解决的办法也会多一些。

  王阳明说,书一定要多读,但不强求全部记住。

  多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开启智慧,更是为了在反复思索中存养本心。

  英国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善辩。

  每读一种书,便能收获一种的好处。

  有了知识的托举,人生便如顺水行舟、翼下生风。

图片

图片


  

4.眼界有高度

  人的眼界,决定了起点。

  不管做事还是做人,都应往更高更远处看。

  王阳明十三岁时,就向私塾先生发问: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他:读书考状元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的确,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参加科考金榜题名,便是眼前最要紧的事了。

  王阳明却不以为然地说:考状元不算什么,读书做圣贤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唐太宗曾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取法于下,则无所得矣!

  意思是说,想要做到的是一流,最后所能做到的不过是中流;

  想要做到的是中流,最后所能做到的不过是末流;

  想要做到的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到。

  要有高于寻常的眼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图片


  

5.说话要适度

  中国人讲究出言有尺,说话有度,其实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言语多寡不能定高下,而一旦越界却势必伤人害己。

  王阳明说: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与朋友对话,不宜当面指责对方的过失。

  可以选择委婉地表达,才是更容易被接纳的做法。

  古人说: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把握说话的分寸,守好言语的边界。

  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素材来源网络,本文仅作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络删除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