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修法
这种修法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比较昏沉时候的修法,另外一个是比较散乱时候的修法。(1)昏沉时的修法前后的过程同前,准备工作结束以后,让心静下来。此修法与前几个修法的看式略有不同,毗卢七法的眼睛是往下看,而此修法的眼睛是往上看前面的空间,但也不要看上面的天花板,或专注在一个物体上,就看自己眼睛与外界物体之间的空间,心也跟着眼睛专注于虚空中,没有什么目标,既不去想虚空是什么样子,也不能想我一定要专注在虚空当中。放下所有的念头,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修。人要精神一点,不能太随便、太放松,不能有什么执著与念头,这样就不容易昏沉。现在有些人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所以也会选择偶尔到山上去打坐两三天,把这种修法作为一种休息,让整个人的身心全部放松。这肯定很好也很管用,但我们不能仅仅追求这些感觉,而是要在感觉比较好的状态中静下来,在念头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中断观修,之后不思维其他东西,心立即又专注于这种境界。所谓感觉好,并不是找到空性、光明的感觉,这些离我们还有一定距离,只要心里没有什么杂念,很清楚、很透明、很宁静,有舒适、快乐、轻松的感觉就行。这个修法与前一个修法相同的地方是,都是没有任何念头。略有不同的是,前面的修法是首先让一个念头诞生,然后等它消失,在它消失以后再停留于这个状态。此处不是这样,不用等念头出来,而是在心里没有任何杂念,不追究过去,不迎接未来,也不思维当下,将所有念头放弃以后,让心安住下来。这就是一种寂止境界,但这还达不到真正标准的四禅八定。此处也有一个类似禅宗的修法,有些时候我们要看看修禅定的修禅者,也即修禅定的主人翁是谁,回头反观:是谁在修禅定啊?肯定不是我的肉体在修,也不是我的语言在修,而是我的精神或心在修,那正在修寂止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2)散乱时的修法前一个修法是眼睛往上看,虽然没有专门去想什么,但因为要求人精神一点,所以虽然不昏沉了,但容易散乱。这个修法眼睛不是往上看,而是像平时的毗卢七法一样,眼睛随着鼻尖往下看,不要专门去看前面的任何物体,而是专注于眼睛之前的空间,然后让整个心全部放松。虽然空间当中没有什么可以专注的东西,说穿了也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修,这叫做修寂止。放松的意思,也不是说心里什么杂念都不管,让它妄念纷飞,而是要有侧面的监督。昏沉时的修法与散乱时的修法相同的地方,是都不去想任何事情,把所有的念头都放下来,在平静的境界中专注、停留。二者的差别有两点:一个是眼睛往上看,一个是眼睛往下看;一个是人要精神一点,一个是要放松一点。在感觉好的时候,立即间断修法,之后又从头开始,这样周而复始地修。所谓的感觉好就是心平静而没有杂念的状态。开悟并不难,难的是开悟以后智慧的成长
在寂止的基础上,如果上师给我们传授了很好的窍诀,就有可能比较顺利地进入空性境界,因为寂止与证悟之间仅仅是一步之遥了。如果加行修法修得很成熟,对密法也很有信心,则证悟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没有修加行,则连证悟的可能性都没有。如果真的以后想修大圆满、大手印,或者密宗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就要这样做,此外别无选择。我们不能怕麻烦、怕费劲。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妄图把费劲的修法都抛开,迫不及待地像六祖慧能大师那样去开悟,纯粹是炊沙成饭。在心平静下来的过程中,也许有可能证悟空性,即使没有证悟也没问题,只要加行基础扎实,并有上师的引导,在心静下来以后,一定会很快开悟。开悟并不难,难的是开悟以后智慧的成长。我们不能认为开悟就是成佛,就是达到目的了。寂止的修法说得再透彻,也就是这些了,最多把分支说得复杂一点而已,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些修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慈诚罗珠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