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 内容: 此土著述·第1595部宗镜录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宋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宗镜录卷第六十一夫四分义。 以何为体性。 答。 相分。 所变色。 心为体性。 若内三分。 即用现行心所为体。 问。 果位之中亲证真如。 无有境界。 若四智缘境之时。 为具四分不。 答。 定有见分照前境故。 有自证分。 通照见分。 亦有证自证分。 照自证分故。 相分者。 佛地论云。 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 为有相分见分等耶。 若无。 应无所缘。 应不名智。 答。 无漏心品。 无障碍故。 亲照前境。 无逐心变。 似前境相。 以无漏心。 说名无相无分别故。 又说缘境不思议故。 有义。 真实。 无漏心品。 亦有相分。 诸心心法。 法尔似境显现名缘。 非如钳等动作取物。 非如灯等舒光照物。 如明镜等。 现影照物。 由似境现。 分明照了。 名无障碍。 不执不计。 说名无相。 亦无分明。 妙用难测。 名不思议。 非不现影。 若言无相。 则无相分。 言无分别。 应无见分。 睹无相见。 应如虚空兔角等。 应不名智。 无执计故。 言无能取所取等相。 非无似境缘照义用。 若无漏心。 全无相分。 诸佛不应现身土等。 种种影像。 乃至如是分别。 但就世谛言说道理。 若就胜义。 离言绝虑。 既无相见。 不可言心及心法等。 离诸戏论。 不可思议。 有义。 无分别智。 无分别故。 所缘真如。 不离体故。 如照自体。 无别相分。 此无分别。 若变相分。 于真如境。 便非亲证。 若后得智。 有分别故。 所缘境界。 或离体故。 如有漏心。 似境相现。 分明缘照。 名缘前境。 是故此后得智。 定有相分。 问。 只如安慧。 说一分。 不立见相等。 今护法摄四归一分时。 亦不别立见相等。 义势既同。 何故言非安慧等诸师知见耶。 答。 乍看似同。 细详理别。 且如安慧立一自证分。 全不说证自证分。 虽说见相二分。 然一向判为遍计所执性。 此乃四分中一分。 分无二分有名无体。 亦是其无。 唯立一依他自证分。 今护法虽摄四归一。 然不名自证分。 但总名一心。 虽总说一心分。 而不失自证等四分义。 但以与心无决定相离义。 总名一分。 与彼别立自证分义别。 乃至摄四归三时。 内之二分。 虽互相缘。 其用各别。 然其所缘。 不失自体故。 但名自证。 虽总名自证。 而互相缘二分之义。 不失。 不同。 陈那自证。 但有证自见分之自证。 即无证自证之自证。 由此义故。 非诸师之知见。 问。 所变中。 是相分色。 云何诸师说现识名为色识。 答。 古师云。 现识名为色识者。 此言色识。 是从境为名。 见分识变似色故。 名为色识。 体实是识。 由能变色。 故名色识。 此取见分识为体。 由能缘色。 或能变色。 故名色识。 又相分色不离识故。 名为色识。 此即取相分色为体。 相分之色实非识。 由从识变不离识故。 名为色识。 或相分名色。 见分名识。 此双取识境二法为体。 以见相同种故。 此许前念相分。 为后念识所缘缘义。 谓前念识之相分。 为后念识之境。 即本识中生。 以自果功能念起。 即前念识相。 为后念识境之所以。 谓因前念所缘故。 还熏得种。 由种故生今念。 历转。 推功归本。 乃是前念所缘。 为今识缘。 自果者。 相分现行也。 功能者。 种子也。 谓由前念识相分为能熏。 故熏引得生自种子。 在本识中。 能生后念识相分色等。 与后念识为境。 由前念相熏种。 生后念境相。 说前念相分。 为后识所缘缘也。 问。 前相种如何生今识。 答。 由见相同种故。 问。 既尔。 何不即说种为缘。 答。 种是因缘。 非所缘缘。 又古德问。 如第六识缘龟毛兔角等时。 此所缘境。 为有为无。 若言有者。 圣教不应指此喻于遍计所执性是无。 若言无者。 无法无体。 非所缘缘。 缘此意识阙。 所缘缘。 如何得起。 若言此心无所缘缘者。 云何论言亲所缘缘。 能缘皆有。 若龟本无毛。 兔本无角。 约此本无。 喻所执性。 由所执我。 及所执法。 皆本无故。 其能缘心。 将缘此等无法之时。 由无始来。 熏习力故。 依种生时。 从识自证分上。 变起龟毛等相分。 及缘此龟毛见分。 此相见分。 与识自证分同一种生。 既依种生。 是依他性。 非体全无。 不同本来无体龟毛。 故得成所缘缘。 是故缘此之心。 亦得说从四缘而生。 乃至如离蕴计有实我实法等。 亦复如是。 离蕴性外。 都无实我。 亦无决定实法。 但是有情虚妄执有。 以理推征。 都无有体。 故如本来无体龟毛。 然我法执。 心缘执此时。 亦由无始虚妄熏习力故。 变起假我法相。 此相与见等同种。 亦依他起。 成所缘缘。 是故论云。 如是我执。 自心外蕴。 或有或无。 自心内蕴。 一切皆有。 自心内蕴者。 即相分也。 若言独影境是遍计性者。 其体即无。 犹如龟毛等。 即此一分相分无。 何得论言自心内蕴一切皆有耶。 已上并护法义。 若安慧。 见相二分。 是遍计所执性。 其体是无。 今相承多云。 独影是遍计所执性。 非所缘缘者。 此即安慧宗。 护法一切四分。 皆依他起。 于中妄执为决定实者。 方名遍计所执。 乃至于圆成性。 及五尘性境。 若坚执为实者。 亦名遍计所执。 然本来无体龟毛兔角等。 不对执心。 即非遍计性。 今亦多有妄认龟毛等为遍计性者。 非也。 又立况解自证分见相二分者。 且如自证分起见相二分。 更执二分为我法。 如结巾成兔。 手巾是有。 喻自证分。 结手巾为兔头。 手巾上本无兔头。 今结出之。 是故名无。 如自证分上本无见相二分。 由不证实。 故似二分起。 是故名无。 如所结手巾为兔头。 已是一重假。 更结出二耳。 又是一重假。 如从自证分变起见相二分。 已是一重假。 更执二分为我法。 又是一重假。 则见相二分。 虽假似有。 从种生故。 其我法二执非有。 是遍计妄执故。 问。 唯心之旨。 一分尚无。 云何广说四分。 答。 四分成心。 千圣同禀。 只为安慧菩萨。 唯执自证心体一分。 尚不识心。 为难陀菩萨所破。 乃至陈那菩萨。 执有三分。 体用虽具。 犹阙量果。 第四证。 自证分。 唯护法菩萨。 唯识义圆。 四分具足。 因制唯识论十卷。 西天此土。 正义大行。 制此论终。 寻当坐蜕。 乃有空中神人告众曰。 护法菩萨。 是贤劫千佛之中一数。 故知非十方大觉。 何以圆证此心。 若不达四分成心者。 斯皆但念名言。 罔知成心实义。 体用既失。 量果全无。 终被心境缘拘。 无由解脱。 今时学者。 全寡见闻。 恃我解而不近明师。 执己见而罔披宝藏。 故兹遍录。 以示后贤。 莫踵前非。 免有后悔。 问答章第二夫一心妙门。 唯识正理。 能变所变。 内外皆通。 举一例诸收无不尽。 如众星列宿。 匪离于空。 万木群萌。 咸归于地。 则可以拔疑根而开信户。 朗智照而洗情尘。 若机思迟回未成胜解。 须凭问答。 渐入圆通。 真金尚假锻炼而成。 美玉犹仗琢磨而出。 华严私记云。 正念思惟甚深法门者。 有二种人。 能枯十二因缘大树。 一者。 温故不忘。 二者。 咨受新法。 此之谓也。 问。 心法不可思议。 离言自性。 云何广兴问答。 横剖义宗。 答。 然理唯一心。 事收万法。 若不细穷旨趣。 何以得至觉原。 今时不到之者。 皆是谬解粗浮正信力薄。 玄关绵密。 岂情识之能通。 大旨希夷。 非一期之所入。 若乃未到如来之地。 焉能顿悟众生之心。 今因自力未到之人。 少为开示。 全凭佛语。 以印凡心。 凭佛语以契同。 渺然无际。 印凡心而不异。 豁尔归宗。 又有二义须说。 一若不言说。 则不能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 二即说无说。 说与不说。 性无二故。 又此宗但论见性亲证。 非在文诠。 为破情尘。 助生正信。 若随语生见。 执解依通。 则实语是虚妄。 生语见故。 若因教照心。 唯在得意。 则虚妄是实语。 除邪执故。 起信论云。 当知一切诸法。 从本已来。 非色非心。 非智非识。 非无非有。 毕竟皆是不可说相。 所有言说示教之者。 皆是如来善巧方便。 假以言语。 引导众生。 令舍文字。 入于真实。 若随言执义。 增妄分别。 不生实智。 不得涅槃。 又若文字显总持。 因言而悟道。 但依义而不依语。 得意而不徇文。 则与正理不违。 何关语默。 故大般若经云。 若顺文字。 不违正理。 常无诤论。 名护正法。 问。 楞伽经偈云。 从其所立宗。 则有众杂义。 等观自心量。 言说不可得。 既达唯心。 何须演说。 如大般若经云。 佛告善现。 如是如是。 诸菩萨摩诃萨。 虽多处学。 而无所学。 所以者何。 实无有法。 可令菩萨摩诃萨众于中修学。 又云。 无句义。 是菩萨句义。 譬如空中。 实无鸟迹。 答。 若了自心。 则成佛慧。 终不心外有法可说。 有事可立。 只为不回光自省之人。 一向但徇文诠。 着其外境。 以无名相中。 假名相说。 即彼虚妄。 以显真实。 既不著文字。 亦不离文字。 所以天王般若经偈云。 总持无文字。 文字显总持。 大悲方便力。 离言文字说。 楞伽经云。 佛告大慧。 我等诸佛。 及诸菩萨。 不说一字。 所以者何。 法离文字故。 非不饶益义。 说。 言说者。 众生妄想故。 大慧。 若不说一切法者。 教法则坏。 教法坏者。 则无诸佛菩萨。 缘觉声闻。 若无者。 谁说为谁。 是故大慧。 菩萨摩诃萨。 莫着言说。 随宜方便。 广说经法。 净名经云。 夫说法者。 当如法说。 乃至法顺空。 随无相。 应无作。 法离好丑。 法无增损。 法无生灭。 法无所归。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法无高下。 法常住不动。 法离一切观行。 唯。 大目连。 法相如是。 岂可说乎。 夫说法者。 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 无闻无得。 譬如幻士。 为幻人说法。 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 善于知见。 无所挂碍。 以大悲心。 赞于大乘。 念报佛恩。 不断三宝。 然后说法。 故知非是不许说法。 但说时无著。 说即无咎。 如思益经云。 汝等比丘。 当行二事。 一圣说法。 二圣默然。 但正说时。 了不可得。 即是默然。 不是杜口无说。 故昔人云。 幻人说法幻人听。 由来两个总无情。 说时无说从君说。 听处无听一任听。 又若以四实性。 自得法。 本住法。 约真谛中。 即不可说。 若以四悉檀。 随他意语。 断深疑。 生正信。 有因缘故。 则亦可得说。 又不可说即可说。 真理普遍故。 可说即不可说。 缘修无性故。 如楞伽经云。 大慧复白佛言。 如世尊所说。 我从某夜得最正觉。 乃至某夜入般涅槃。 于其中间不说一字。 亦不已说。 当说。 不说是佛说。 大慧白佛言。 世尊。 如来应正等觉。 何因说言。 不说是佛说。 佛告大慧。 我因二法。 故作是说。 云何二法。 谓缘自得法。 及本住法。 是名二法。 因此二法故。 我作如是说。 云何缘自得法。 若彼如来所得。 我亦得之。 无增无减。 缘自得法究竟境界。 离言说妄想。 离文字二趣。 云何本住法。 谓古先圣道。 如金银等性。 法界常住。 若如来出世。 若不出世。 法界常住。 如趣彼城道。 譬如士夫。 行旷野中。 见向古城。 平坦正道。 即随入城。 受如意乐。 偈云。 我某夜得道。 至某夜涅槃。 于此二中间。 我都无所说。 缘自本住故。 我作如是说。 彼佛及与我。 悉无有差别。 释云。 此有二因。 一即缘自得法。 自所得法。 即是证道。 证法在己。 离过显德。 二即缘本住法。 本住。 即古先圣道。 传古非作。 此上是据理约证云不说。 若但是自心闻。 则佛常不说。 如宝性论偈云。 譬如诸响声。 依地而得起。 自然无分别。 非内非外住。 如来声亦尔。 依心地而起。 自然无分别。 非内非外住。 是以既非内外所生。 亦不从四句而起。 此约实智。 应须玄会。 若约权门。 亦不绝方便。 如止观云。 若言智由心生。 自能照。 境谛智不相由藉。 若言智不自智。 由境故智。 境不自境。 由智故境。 如长短相待。 若言境智因缘故有。 此是共合得名。 若言皆不如上三种。 但自然尔。 即无因。 皆有四取之过。 皆不可说。 随四悉因缘。 亦可得说。 但有名字。 名字无性。 无性之字。 是字不住。 亦不不住。 是为不可思议。 经云。 不可思议智境。 不可思议智照。 即此义也。 若破四性境智。 此名实慧。 若四悉赴缘。 说四境智。 此名权慧。 则权实双行。 自他兼利。 方冥佛旨。 免堕己愚。 问。 山河大地。 一。 一皆宗。 五性三乘。 人人是佛。 何须宗镜强立异端。 答。 诸佛凡敷教迹。 不为已知者言。 祖师直指人心。 只为未明者说。 今之所录。 但示初机。 令顿悟圆宗。 不迂小径。 若不得宗镜之广照。 何由鉴自性之幽深。 匪因智慧之光。 岂破愚痴之闇。 如临古镜。 妍丑自分。 若遇斯宗。 真伪可鉴。 岂有日出而不照。 燃灯而不明者乎。 故华严记中。 述十种法明。 法即是境。 明即是心。 以智慧明。 照二谛法。 故云法明。 虽然法无成破。 此属第一义门中。 且教自有开遮。 宁无善巧方便。 如大涅槃经云。 高贵德王菩萨品。 因琉璃光菩萨欲来放光。 佛问于文殊。 文殊初入第一义。 答云。 世尊。 如是光明。 名为智慧。 智慧者。 即常住之法。 常住之法。 无有因缘。 云何佛问。 何因缘故有是光明。 广说无因缘竟。 末后云。 世尊。 亦有因缘。 因灭无明。 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 是知因教明宗。 非无所以。 从缘入道。 终不唐捐。 方便之门。 不可暂废。 又夫宗镜中。 才说一字。 便是谈宗。 更无前后。 以说时有异。 理且无差。 如智度论云。 先分别诸法。 后说毕竟空。 然但说之前后。 法乃同时。 文不顿书。 空非渐次。 问。 但云方便。 说则无妨。 若约正宗。 有言伤旨。 答。 我此圆宗。 情解不及。 岂同执方便教人。 空有不融通。 体用两分。 理事成隔。 说常住。 则成常见。 说无常。 则归断灭。 斥边。 则成边执。 存中。 则着中理。 今此圆融之旨。 无碍之宗。 说常。 则无常之常。 说无常。 则常之无常。 言空。 则不空之空。 言有。 则幻有之有。 谈边。 则即中之边。 谈中。 则不但之中。 立理。 则成事之理。 立事。 则显理之事。 是以卷舒在我。 隐显同时。 说不乖于无说。 无说不乖于说。 宝藏论云。 常空不有。 常有不空。 两不相待。 句句皆宗。 是以圣人随有说有。 随空道空。 空不乖有。 有不乖空。 两语无病。 二义双通。 乃至说我。 亦不乖无我。 乃至无说。 事亦不宗。 何以故。 不为言语所转也。 释曰。 常空不有者。 常空。 则不因有而空。 若因有而空。 则成对待。 以他为体。 自无力故。 不自在故。 不得称常。 常有不空者。 亦不因空而有。 则一空一切空。 一有一切有。 以绝待故。 乃得句句皆宗也。 空有既尔。 法法皆然。 可谓宗无不通。 道无不现。 云何简法取尘。 自生差别。 不为言语之所转者。 以知宗故。 无一事而不随实地。 无一法而不顺无生。 祖师云。 承言须会宗。 勿自立规矩。 何者。 若立规矩。 则落限量。 才成限量。 便违本宗。 但随言语之所转也。 所以一切众生不知真实者。 皆为言语之所覆。 大宝积经云。 音声语言中。 若得不随转。 于义乃随行。 是名求义者。 何者名为义。 应知秘密说。 秘密说者。 即宗镜旨矣。 唯佛智之所知。 非情见之能解。 如胜天王般若经云。 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 名须真胝。 白胜天王言。 如来为大王受记乎。 胜天王答善思惟菩萨言。 善男子。 我受记如梦相。 又问。 大王。 如此受记。 当得何法。 答曰。 善男子。 佛授我记。 竟无所得。 又问。 无所得者。 为是何法。 答曰。 不得众生寿者我人。 养育。 阴界入。 悉无所得。 若善不善。 若染若净。 若有漏。 若无漏。 若世间。 若出世间。 若有为。 若无为。 若生死。 若涅槃。 悉无所得。 又问。 若无所得用受记为。 答曰。 善男子。 无所得故。 则得授记。 又问。 若如大王所说义者。 则有二智。 一无所得。 二得授记。 答曰。 若有二者。 则无授记。 何以故。 佛智无二。 诸佛世尊。 以不二智。 授菩萨记。 又问。 若智不二。 云何而有授记得记。 答曰。 得记授记。 其际不二。 又问。 不二际者。 云何有记。 答曰。 通达不二际即是授记。 又问。 大王。 住何际中而得授记。 答曰。 住我际得授记。 住众生际。 寿命际人际得授记。 又问。 我际当于何求。 答曰。 当于如来解脱际求。 又问。 如来解脱际。 复于何求。 答曰。 当于无明有爱际求。 又问。 无明有爱。 当于何求。 答曰。 当于毕竟不生际求。 又问。 毕竟不生际。 当于何求。 答曰。 当于无知际求。 又问。 无知者。 为无所知。 云何于此际求。 答曰。 若有所知求不可得。 以无知故。 于此际求。 又问。 此际无言。 云何可求。 答曰。 以言语断。 是故可求。 又问。 云何言语断。 答曰。 诸法依义不依语。 又问。 云何依义。 答曰。 不见义相。 又问。 云何不见。 答曰。 不生分别义是可依。 我为能依。 无此二事。 故名通达。 又问。 若不见义。 此何所求。 答曰。 不见不取。 故名为求。 又问。 若法可求即是有求。 答曰。 不尔。 夫求法者。 是无所求。 何以故。 若是可求则为非法。 又问。 何者是法。 答曰。 法无文字。 亦离言语。 又问。 离文言中。 何者是法。 答曰。 文言性离。 心行处灭。 是名为法。 一切诸法。 皆不可说。 其不可说。 亦不可说。 善男子。 若有所说。 即是虚妄。 中无实法。 又问。 诸佛菩萨。 常有言说。 皆虚妄乎。 答曰。 诸佛菩萨。 从始至终。 不说一字。 云何虚妄。 又问。 若有所说。 云何过咎。 答曰。 谓言语过。 又问。 言语何咎。 答曰。 谓思量过。 又问。 何法无咎。 答曰。 无说有说。 不见二相。 是即无咎。 又问。 过何为本。 答曰。 能执为本。 又问。 执何为本。 答曰。 着心为本。 又问。 着何为本。 答曰。 虚妄分别。 又问。 虚妄分别。 以何为本。 答曰。 攀缘为本。 又问。 何所攀缘。 答曰。 缘色声香味触法。 又问。 云何不缘。 答曰。 若离爱取。 则无所缘。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诸法平等。 是以法平等故。 说无差别。 此方说法。 十刹皆然。 即一处遍一切处故。 所以同证同宣。 互为主伴。 如华严指归问云。 如忉利天说十住时。 既遍虚空。 未知夜摩天等处。 亦说十住不。 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 若彼不说。 则说处不遍。 若彼亦说。 何故经中唯言。 忉利说十住法门。 夜摩说十行等。 答。 此说十住。 忉利天处。 尽遍十方一切尘道。 是故夜摩等处。 皆有忉利。 即于如此遍夜摩等忉利天处。 说十住法。 是故忉利无不普遍。 仍非夜摩。 夜摩等处说十行等。 皆亦遍于忉利等处。 仍非忉利。 当知余位亦尔。 若约十住与十行等。 金位相摄。 即彼此互无。 各遍法界。 若约诸位相资。 即此彼互有。 同遍法界。 又问。 余佛说处。 与舍那说处。 为相见不。 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 谓若相见。 即乖相遍。 若不相见。 不成主伴。 答。 互为主伴。 若性遍法界。 彼此互无。 故不相见。 若相遍法界。 此彼互有。 故无不相见。 如舍那为主。 证处为伴。 无有主而不具伴。 是故舍那与证处。 同遍法界。 谓于东方证法来处。 彼有舍那。 还有东方而来作证。 一一远近。 皆同遍法界。 一切尘道。 无障无碍。 思之可见。 问。 既称观心自悟。 不假外缘。 云何广赞佛恩。 称扬经教。 答。 若不因教所指。 何由得识自心。 设不因教。 发明。 亦须凭教印可。 若不然者。 皆成自然外道。 闇证禅师。 直饶生而知之。 亦是多生闻经熏种。 或乃诸圣本愿冥加。 所以台教云。 夫一向无生观人。 但信心益。 不信外佛威加益。 此堕自性痴。 又一向信外佛加。 不内心求益。 此堕他性痴。 共痴。 无因痴。 亦可解。 自性痴人。 眼见世间牵重不前者。 傍力助进。 云何不信。 罪垢重者。 佛威建立。 令观慧得益。 又汝从何处得是无生内观。 从师耶。 从经耶。 从自悟耶。 师与经。 即是汝之外缘。 若自悟者。 必被冥加。 汝不知恩。 如树木不识日月风雨等恩。 经云。 非内非外。 而内而外。 而内故。 诸佛解脱。 于心行中求。 而外故。 诸佛护念。 云何不信外益也。 又若论至理。 无佛无众生。 岂云感应。 若于佛事门中。 机应非一。 若无众生机。 诸佛则不应。 岂可执自执他。 论内论外。 而生边见耶。 如法华玄义问云。 众生机。 圣人应。 为一为异。 若一则非机应。 若异。 何相交关而论机应。 答。 不一不异。 现论则同如。 是故不异。 事论有机感。 是故不一。 譬如父子天性相关。 骨肉遗体。 异则不可。 若同者。 父即子。 子即父。 同又不可。 只不一不异。 而论父子也。 众生理性。 与佛不殊。 是故不异。 而众生隐。 如来显。 是故不一。 不一不异。 而论机应也。 又同是非事非理。 故不异。 众生得事圣人得理。 又圣人得事凡夫有理。 故论异。 问。 为用法身应。 用应身应。 若应身。 应身无本。 何能应。 若用法身应。 应则非法。 答。 至论诸法。 非去来今。 非应非不应。 而能有应。 亦可言法应。 亦可言应应。 法应则冥益。 应应则显益。 分别冥显有四义。 如后说。 明机应相者。 约善恶明机相。 约慈悲论应相。 若善恶为机。 为单。 为共。 解者不同。 或言单恶为机。 承经云。 我为断一切众生疮疣重病。 又云。 如有七子。 然于病者。 心则偏重。 如来亦尔。 于诸众生非不平等。 然于罪者。 心则偏重。 又云。 如来不为无为众生而住于世。 又无记是无明。 终属恶摄。 此即单以恶为机。 或单以善为机。 承大涅槃经云。 我观众生。 不观老少中年。 贫富贵贱。 善心者。 即便慈念。 此则单善为机。 或云。 善恶不得独为机。 何者。 如金刚后心即是佛。 众善普会。 善恶无过。 此何得为机耶。 虽云佛佛相念。 此是通语。 而无拔无与。 故知单善不得为机。 单恶不得为机者。 如阐提极恶。 不能感佛。 大涅槃经云。 唯有一发不能胜身。 即是性得理善。 此是通机。 终不成感也。 或取善恶相带为机者。 从阐提起改悔心。 上至等觉。 皆有善恶相带。 故得为机。 是故约此善恶明其相也。 次约慈以明应相者。 或单以慈应。 经云。 慈善根力。 象见师子。 广说如涅槃经。 或单以悲为应。 如请观音经云。 或游戏地狱。 大悲代受苦。 或合用慈悲为应。 何者。 良以悲心熏于智慧。 能拔他苦。 慈心熏于禅定。 能与他乐。 经云。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论云。 水银和真金。 能涂诸色像。 功德和法身。 处处应现往。 岂是水银真金。 单能度色像耶。 当知慈悲和合论应也。 问。 众生善恶有三世。 何世为机。 圣法亦有三世。 何世为应。 过去已谢。 现在不住。 未来未至。 悉不得为机。 亦不得为应。 云何论机应耶。 答。 若就至理穷核。 三世皆不可得。 故无应。 故经言。 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但以世俗文字数故。 说有三世。 以四悉檀力。 随顺众生说。 或用过去善为机。 故言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又如五方便人。 过去集方便者。 发真则易。 不集则难。 是故以过去善为机。 或可以现在善为机。 故言即生此念时。 佛于空中现。 或可以未来善为机。 未生善法。 为令生故。 又如无漏无集因。 而能感佛也。 故智度论云。 譬如莲华在水。 有已生。 始生。 未生者。 若不得日光。 翳死不疑。 三世善若不值佛。 无由得成。 恶亦如是。 或以过去之罪。 今悉忏悔。 现造众罪。 今亦忏悔。 未来之罪。 断相续心遮未来故。 名之为救。 何者。 过去造。 恶障。 现善不得起。 为除此恶。 是故请佛。 又现在果。 苦报逼迫众生。 而求救护。 又未来之恶。 与时相值。 遮令不起。 故通用三世恶为机。 应亦如是。 或用过去慈悲为应。 故云我本立誓愿。 欲令得此法。 或用现在慈悲为应者。 一切天人阿修罗。 皆应至此。 为听法故。 未度令度也。 又用未来为应者。 即是寿量中。 未来世益物也。 亦如安乐品中云。 我得三菩提时。 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若通论。 三世善恶皆为机。 别论。 但取未来善恶为正机也。 何者。 过去已谢。 现在已定。 只为拔未来恶。 生未来善耳。 问。 若未来为正机者。 四勤意云何。 答。 此以属通意。 今更别答者。 只为过去恶。 遮未来善故。 勤断过去恶。 只为过去善不得增长。 增长者。 即未来善也。 是故四正勤中。 言虽过去。 意实未来。 问。 未来有善恶。 佛云何照。 答。 如来智鉴。 能如是知。 非下地知。 仰信而已。 何可分别。 问。 为是众生自能感。 由佛故感。 如来自能应。 由众生故应。 答。 此应作四句。 自。 他。 共。 无因。 破是性义悉不可。 无此四句故。 则无性。 无性故。 但以世间名字。 四悉檀中而论感应能所等。 无能应属佛。 若更番叠作诸语言。 名字则乱。 不可分别。 虽作如此名字。 是不住。 是字。 无所有。 故如梦幻。 问。 既善恶俱为机者。 谁无善恶。 此皆应得益耶。 答。 如世病者。 近医。 而有差不差。 机亦如是。 如有熟不熟。 则应有远有近。 明机感不同者。 但众生根性百千。 诸佛巧应无量。 随其种种。 得度不同。 故经云。 名色各异。 种类若干。 如上中下。 根茎叶等。 随其种性。 各得生长。 即是机应不同意也。 今略言为四。 一者冥应。 二者冥机。 三者显机显应。 四者显机冥应。 其相云何。 若修三业。 现在未运身口。 藉往善力。 此名为冥机也。 虽不相见灵应。 而密为法身所益。 不见不闻。 而觉而知。 是为冥益也。 二冥机显益者。 过去殖善。 而冥机已成。 便得值佛闻法。 现前获利。 是为显益。 如佛最初得度之人。 现在何尝修善。 诸佛照其宿机。 自往度之。 即其义也。 三显机显应者。 现在身口精勤不懈。 而能感降。 如须达长跪。 佛往祇洹。 月盖曲躬。 圣居门阃。 如即行人道场礼忏。 能感灵瑞。 即是显机显应也。 四者显机冥应者。 如虽一世勤苦。 现善浓积。 而不显感。 冥有其利。 此是显机冥益。 若解四意。 一切低头举手。 福不虚弃。 终日无感。 终日无悔。 若见喜杀寿长。 好施贫乏。 不生邪见。 若不解此者。 谓其徒功丧计。 忧悔失理。 释论云。 今我病苦皆过去。 今生修福。 报在当来。 正念无僻。 得此四意也。 宗镜录卷第六十二夫平等真心。 群生佛智。 虽然等有。 信解难生。 多抱狐疑。 少能圆证。 以辟支佛之利智。 舍利弗之上根。 乃至不退位中诸大菩萨。 尽思竭力。 罔测其原。 巧辩妙通。 靡知其际。 更希再明教理。 确实指陈。 显大旨于目前。 断纤疑于意地。 答。 广略之教。 遮表之诠。 虽开合不同。 总别有异。 然皆显唯心之旨。 终无识外之文。 证若恒沙。 岂唯一二。 所以法华经偈云。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说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又偈云。 我今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释曰。 知第一寂灭者。 真如一心。 是本寂灭。 非轮回生灭之灭。 亦非观行对治之灭。 故称第一于一心寂灭之中。 即无法可敷扬。 无道可建立。 为未了者。 以方便大慈力故。 虽说种种别门异道。 若克礼而论。 唯但指归一心佛乘。 更无余事。 今我亦如是者。 今我与十方佛。 同证此法。 悉皆如是。 以此安乐一切有情。 示三乘五性。 种种法门。 宣扬于唯心佛道。 楞伽经云。 佛告大慧。 身及资生器世间等。 一切皆是藏识影像。 所取能取二种相现。 彼诸愚夫。 堕生住灭二见中故。 于中妄起有无分别。 大慧。 汝于此义。 应勤修学。 又入楞伽经偈云。 种种随心转。 唯心非余法。 心生种种生。 心灭种种灭。 众生妄分别。 无物而见物。 无义唯是心。 无分别得脱。 又偈云。 无地及诸谛。 无国土及化。 佛辟支声闻。 唯是心分别。 人体及五阴。 诸缘及微尘。 胜性自在作。 唯是心分别。 心遍一切处。 一切处皆心。 以心不善观。 心性无诸相。 华严经偈云。 一切方海中。 依于众生心想而住。 又云知一切法界所安立。 悉住心念际三昧。 大智度论云。 譬如调马。 自见影不惊。 何以故。 自知影从身出。 如信入一乘调顺之人。 见一切怖境不惊。 自知境从心出。 唯识论云。 如契经说。 三界唯心。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 又说诸法皆不离心。 又说有情随心垢净。 又说成就四智菩萨。 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又颂说。 心意识所缘。 皆非离自性。 故我说一切。 唯有识无余。 此等圣教。 诚证非一。 释云。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者。 汝谓识外所缘。 我说即是内识上所现。 世亲说。 谓识所缘。 唯识所现。 乃至佛告慈氏。 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无作用故。 但法生时。 缘起力大。 即一体上有二影生。 更互相望。 不即不离。 诸心心所。 由缘起力。 其性法尔。 如是而生。 心意识所缘。 皆非离自性者。 自性即自心法。 或理体。 即义。 之所依本事。 谓第八心。 第七意。 余六识所缘。 皆自心为境。 佛言。 由如是理故。 我说一切有为无为。 皆唯有识无余。 实无心外境也。 乃知凡有见闻。 皆自心生。 实无一法当情。 而有自体独立者。 尽从缘起。 皆逐想成。 生死涅槃。 俱如幻梦。 所以不退转法轮经云。 尔时阿难。 即往佛所。 白言。 世尊。 诸比丘不能得来。 何以故。 见只桓中大水悉满。 清净无垢。 亦不见精舍树木。 以是义故。 皆不得来。 佛告阿难。 彼诸比丘。 于无水中。 而生水想。 于无色中。 生于色想。 无受想行识中。 生受想行识想。 无声闻辟支佛中。 作声闻辟支佛想。 华严经云。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 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过。 于东方无数世界。 复过尔所世界微尘数世界。 于彼诸世界中。 入此三昧。 乃至于彼一一诸如来所。 恭敬尊重。 头顶礼敬。 举身布地。 请问佛法。 赞佛平等。 称扬诸佛广大功德。 入于诸佛所入大悲。 得佛平等无碍之力。 于一念顷。 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然于诸佛出兴于世。 入般涅槃。 如是之相。 皆无所得。 如散动心。 了别所缘。 心起不知何所缘起。 心灭不知何所缘灭。 此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终不分别如来出世。 及涅槃相。 佛子。 如日中阳焰。 不从云生。 不从池生。 不处于陆。 不住于水。 非有非无。 非善非恶。 非清非浊。 不堪饮漱。 不可秽污。 非有体。 非无体。 非有味。 非无味。 以因缘故。 而现水相。 为识所了。 远望似水。 而兴水想。 近之则无。 水。 想自灭。 此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不得如来出兴于世。 及涅槃相。 诸佛有相。 及以无相。 皆是想心之所分别。 佛子。 此三昧。 名为清净深心行。 菩萨摩诃萨。 于此三昧。 入已而起。 起已不失。 是知非唯佛。 教以心为宗。 三教所归。 皆云反己为上。 如孔子家语。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 有语寡人。 为国家者。 谨之于庙堂之上。 则政治矣。 何如。 子曰。 其可也。 爱人者。 则人爱之。 恶人者。 则人恶之。 所谓不出圜堵之室。 而知天下者。 知反己之谓也。 是知若疋己以徇物。 则无事而不归。 自然取舍忘怀。 美恶齐旨。 是知但了一心。 无相自显。 则六趣尘牢。 自然超越。 出必由户。 莫不由斯道矣。 如古德云。 六道群蒙。 自此门出。 历千劫而不反。 一何痛矣。 所以诸佛惊入火宅。 祖师特地西来。 乃至千圣悲嗟。 皆为不达唯心出要道耳。 故知若不了万法即真如一心者。 悉成遍计。 以真如无相。 见有相者。 皆是情执故。 起信论云。 一切境界。 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问。 八识自性行相作用。 为复是一。 为复各异。 答。 非一非异。 论云。 八识自性。 不可言定一。 行相所依缘。 相应异故。 又一灭时。 余不灭故。 能所熏等。 相各异故。 亦非定异。 经说八识如水波等。 无差别故。 定异。 应非因果性故。 如幻事等。 无定性故。 如前所说。 识差别相。 依理世俗。 非真胜义。 真胜义中。 心言绝故。 如伽陀说。 心意识八种。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无别。 相所相无故。 释云。 以三义释不可定。 一行相。 谓见分。 二所依。 谓根。 三缘。 谓所缘。 以此三义。 相应异故。 如眼识见色为行相。 乃至第八变色等为行相。 若一识灭。 余七等不必灭者。 七是能熏。 八是所熏。 又七是因。 八是果。 亦非定异者。 楞伽经说。 识如大海水波。 无有差别相。 又若定异。 应非因果。 更互为因果故。 法尔因果。 非定异。 如麦不生豆等芽故。 又一切法如幻等。 故知无定异性。 问。 若尔。 前来所说三能变相是何。 答。 此依四俗谛中第二道理世俗。 说有八等随事差别。 非四重真谛中。 第四真胜义谛。 胜义谛中。 若八识理。 分别心。 与言皆绝。 故。 非一非异。 相所相无故者。 相即是能。 所相是所。 识上何者为能相所相。 谓用为能相。 体为所相。 或以见分为能相。 相分为所相。 又以七识为能相。 第八为所相。 所相既无。 能相非有。 若入真门。 理皆无别。 真门但是遮别言无别。 无别。 亦无别无不别。 释曰。 但以从初业识。 起见相二门。 因见立能。 因相立所。 能所才具。 我法互兴。 从此因有为而立无为。 对虚假而谈真实。 皆无定体。 似有非真。 是以认互起之名。 见色有表而执空无表。 对相待之质。 见牛角有而执兔角无。 不知以有遮无。 有非定有。 以无遮有。 无非定无。 若了八识真心。 自然绝待。 疑消能所。 藤蛇于是并空。 见息对治。 形名以之双寂。 问。 心外无法。 祖佛正宗。 今目睹森罗。 初学难晓。 不细开示。 何以断疑。 须凭征诘之由。 以破情尘之执。 答。 前已广明。 今重引证。 唯识颂云。 是法识转变。 分别。 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言转变者。 即八种识。 从自证分。 转变似二分现。 即所变见分。 有能作用。 说名为见。 所变相分。 为所作用。 说名为相。 即俱依自证分而转。 既若见相二分包一切法尽。 即此二分从心体上变起。 故知一切诸法。 皆不离心。 分别所分别者。 见分是能分别。 相分是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者。 此见相二分上。 妄执。 彼我法二执是无。 即由此见相二分外。 妄情执有。 心外我法之境皆是无。 故云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者。 唯遮境有。 识简心空。 除执二边。 正处中道。 即将唯字。 遮萨婆多执心外有其实境。 将识字简清辩等执恶取空。 即破空有二边。 正处中道。 故疏云。 外则包罗万像。 内则能所俱成。 可谓四分一心。 理无逾者。 又小乘九难。 难心外无法唯心之旨。 一唯识所因难。 诸小乘师云。 离心之外。 现见色法。 是其实境所缘。 论主何故包罗归心。 总说名为唯识。 一乃色心有异。 二又能所不同。 关云。 色境不牵能缘心。 以色从心。 可唯识。 当情色境外迷心。 心被境迷。 非唯识义。 论主云。 只此外边色境。 一是一切有情缘心变。 二是一切有情心之所持。 根本。 皆由于心。 是故摄归唯识。 十地经及华严经说。 三界唯心。 意云。 三界之法。 唯是心之所变。 离心之外。 更无一物。 此亦为遮我法二执。 但是妄情执有。 举体全无。 唯有内心。 故言唯心。 问。 欲色二界。 有外器色境。 云是心变故。 所言唯心。 且如无色界天。 唯有内心。 无外色境。 何要更言唯心。 岂不成相扶极成过。 答。 不但说色境不离心。 方名唯心。 此亦遮无色界天贪等取能取之心故。 为无色界有情。 亦贪于空等境起其妄心故。 无色界。 亦名唯心。 若得无漏时。 其出世无漏色等。 是出世无漏心心所唯识。 亦是唯心。 故云三界唯心。 解深密经云。 又说所缘唯识所现。 即一切所缘之境。 唯是识之所变。 更无外法。 所以佛告慈氏菩萨云。 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无作用故。 楞伽经又说。 诸法皆不离心。 无垢称经又说。 有情随心垢净。 又钞释唯识所因。 立四种道理。 即四比量也。 第一比量成立五尘相分色。 皆是五识亲所缘缘。 成其唯识义。 第二成立第六识。 并闇成立七八二识。 皆缘自之亲相分。 不离于识。 是唯识义。 第三总成立一切亲相分不离心体。 得成唯识。 第四成立一切疏所缘缘境皆不离心。 得成唯识。 且第一成立五尘相分皆不离五识者。 今但成立一识相分不离于识。 余四识准作。 量云。 极成眼识是有法。 定不亲缘离自识色。 是宗。 因云。 极成五识中随一摄故。 如余极成四识。 将释此量。 分之为二。 初释名拣过。 次略申问答。 初者。 宗前陈云极成。 者即拣两宗不极成眼识。 且如大乘宗中许有他方佛眼识。 及佛无漏眼识。 为小乘不许。 亦拣之不取。 若小乘宗中执佛是有漏。 眼识。 及最后身菩萨染污眼识。 即大乘不许。 亦须简之。 即两宗互不许者。 是不极成法。 今但取两宗共许极成眼识。 方立为宗。 故前陈言极成眼识也。 问。 若不致极成两宗简。 即有何过。 答。 前陈便有自他一分所别不极成过。 因中亦犯自他一分所依不成过。 为前陈无极成眼识为所依故。 所以安极成二字。 简后陈言定不亲缘离自识色宗者。 但是离眼识相分外。 所有本质色。 及余四尘。 但离眼识者。 皆不亲缘。 若立敌共诤。 只诤本质也。 若大乘自宗。 成立眼识亲相分色。 问。 何故不言定亲缘不离自识色耶。 答。 恐犯能别不极成过故。 谓小乘不许色不离于眼识故。 次因云。 极成五识中随一摄故者。 因言极成。 亦简不极成五识。 若不言极成简。 空言五识中随一摄者。 即此因犯自他一分随一不成过。 所以因安极成言拣之。 喻云。 如余极成四识者。 喻言极成。 亦拣不极成法。 若不安极成。 犯一分能立所立不极成过。 所以安极成言简。 既立得相分色不离于眼识。 余声香味触等皆准此成立。 皆不离于余四识故。 所以唯识论颂云。 极成眼等识。 五随一摄故。 如余不亲缘。 离自识色等。 次申问答。 一问。 宗依须两共许。 今后拣立者。 言不亲缘离自识色。 敌者许亲缘离自识本质色。 何言极成。 答。 小乘亦许眼识不亲缘余四尘。 以离眼识故。 但使他宗许有不亲缘离自识色。 即是宗依极成也。 二问。 他宗既许余四尘眼识不亲缘。 后合为宗。 便是相扶。 岂成宗诤。 答。 今所诤者。 但取色尘本质。 眼不亲缘。 互相差别。 顺己违他。 正成宗体。 以小乘虽许色本质。 离于眼识。 且是亲缘。 今言不亲缘。 岂非宗诤。 三问。 宗中所诤。 是眼识不亲缘本质色。 同喻如余四识。 余四识但不亲缘余四尘。 岂得相似。 答。 余四识是喻依。 各有不亲缘离自识法。 是喻体。 今取喻体。 不取喻依。 亦如声。 无常宗。 同喻如瓶。 不应分别声瓶有异。 但取声瓶各有无常义。 相似。 为因等也。 第二以理成立第六。 兼闇成立七八二识者。 量云。 极成余识是有法。 亦不亲缘离自识法。 宗因云。 是识性故。 同喻如极成五识。 释云。 宗前陈言极成。 亦简不极成。 若不言极成。 犯自他一分所别不极成过。 若言六七八识为有法。 他不许七八二识。 即犯他一分所别不极成过。 若但立意识为有法。 因中便犯不定过。 被他将七八二识为异喻。 量犯共中自不定过。 今但总言余。 别取第六。 意兼七八。 即闇成立。 摄取七八。 于余识之中。 后陈言。 亦不亲缘离自识法者。 亦者。 同也。 同前极成五识。 不亲缘离自识诸法。 因云。 是识性故者。 即同五识是识性。 故喻如极成五识者。 即同五识。 亦不亲缘离自识故。 明知即亲缘不离自识法。 既成立已。 故知一切亲所缘缘境。 皆不离心。 是唯识义。 所以唯识论云。 余识。 识故。 如眼识等。 亦不亲缘离自诸法。 第三以理成立前六识亲所缘缘相分。 皆归心体。 所言心体者。 即自证分也。 然虽见分。 亦依自证而转。 今但立相分者。 以见分共许故。 量云。 六识亲所缘缘。 是有法。 定不离六识体。 宗因云。 见相二分中随一摄故。 如彼能缘见分。 小乘许见分不离心体故。 取为同喻。 所以唯识论云。 此亲所缘缘。 定非离此。 二随一故。 如彼能缘。 第四道理成立一切疏所缘缘境。 皆不离心。 是其唯识。 即第八识相分。 望前六名疏所缘缘。 以小乘不许第八故。 但云疏所缘缘也。 量云。 一切随自识所缘。 是有法。 决定。 不离我之能缘心及心所。 宗因云。 以是所缘法故。 同喻如相应法。 释曰。 此量后陈言。 定不离我之能缘者。 谓一切有为无为。 但所缘之法。 定不离我之能缘识。 若后陈不言我之能缘者。 便犯一分相扶之失。 谓小乘。 亦许他心智所缘之境。 不离能缘心故。 为简此相扶过。 遂言我之能缘。 即简他之能缘也。 同喻如相应法者。 即是前来已成立亲相分是也。 皆所缘法故。 所以唯识论云。 所缘。 法故。 如相应法。 决定不离心及心所。 是以我法非有。 空识非无。 离有离无。 正契中道。 由此慈尊。 说中道二颂云。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 是则契中道。 言虚妄分别有者。 即有三界虚妄分别心。 言于此二都无者。 谓无能取所取我法二执之相。 于此妄心之上都无。 言此中唯有空者。 谓此妄心中。 唯有真如。 此是空性。 依空所显故。 言于彼亦有此者。 彼者。 彼空性中。 亦有此者。 亦有此妄分别识。 即虚妄分别。 是世俗谛故。 于此俗谛中。 亦有真谛之空性也。 言故说一切法者。 即有为无为二法。 是一切法也。 言非空非不空者。 非空。 谓虚妄分别心。 及空性。 即依圆是有。 故名非空。 以二谛有故。 非不空者。 谓能取所取我法二执之相是空。 即遍计性也。 言有无及有故者。 有。 谓虚妄分别有故。 无。 谓二取我法无故。 及有故者。 谓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 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别故。 言是则契中道者。 谓非一向空。 如清辩等。 非一向有。 如小乘等。 故名中道。 谓二谛有。 不同清辩。 二取我法无。 不同小乘。 故名中道。 又阿毗达磨经说。 菩萨成就四智。 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即是地前小菩萨。 虽未证唯识之理。 而依佛说。 及见地上菩萨。 成就四般唯识之智。 遂入有漏观。 观彼十地菩萨所变大地为黄。 金搅长河为酥酪。 化肉山鱼米等事。 此小菩萨入观观已。 即云。 如是所变实金银等。 皆不离十地菩萨能变之心。 更无外境。 既作观已。 亦能随顺悟入真唯识理。 又如胜论祖师。 为守六句义故。 变身为大石。 此有实用。 若定实境者。 不应随心变身境为石。 问。 且如变大地为金时。 为灭却地令金种别生。 为转其地便成金耶。 答。 唯识镜云。 为佛菩萨。 以妙观察智。 系大圆镜智。 及异熟识。 令地种不起。 金种生现。 以此为增上。 能令众生地灭金生。 名之为变。 非为便转地成金故。 摄论云。 由观行为增上。 令余人识变。 大涅槃经云。 佛言。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 修行如是大涅槃者。 观土为金。 观金为土。 地作水相。 水作地相。 随意成就。 无有虚妄。 观实众生。 为非众生。 观非众生。 为实众生。 悉随意成。 无有虚妄。 台教云。 诸物中一切皆有可转之理。 如僧护见身为床瓶等。 当知色法皆随感现。 色无定体。 随心所变。 此理元是如来藏中不思议法。 随心取着。 成外成小。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平等法界。 方寸无亏。 四般唯识智者。 第一相违识相智者。 即四类有情各别能缘之识。 识既相违者。 其所变相分亦相违。 故即天见是宝严地。 鱼见是窟宅。 人见是清冷水。 鬼见是脓河猛火。 缘此四类有情能变之识。 各相违故。 致令所变之境。 亦乃相违。 所言相者。 非是遍计相。 但是相分之相。 由四类有情先业之力。 共于一处。 各变相分不同。 故名相违识相。 言智者。 即是十地菩萨能缘之智。 智能了彼四类有情自业识所变相分不同。 更无心外别四境。 旧云。 一境应四心者。 不正。 问。 何以不正。 答。 若言一境者。 未审定是何境。 若离四类有情所变相分外。 更别有一境者。 即是心外有法。 问。 其四类有情。 为是各变相分。 为本质亦别。 答。 四类有情由业增上力。 其第八所变相分亦别。 若将此第八相分。 望四类有情前六识说。 即为本质故。 相质皆别故。 知更无外境。 唯有识也。 所以唯识论云。 一相违识相智。 谓于一处。 鬼人天等。 随业差别。 所见各异。 境若是实。 此云何成。 唐三藏云。 境非定一。 故为四类有情所变相分。 随四类有情能变之心。 境亦成四。 一处解成差。 证知唯有识。 论云。 如人见有粪秽处。 傍生见为净妙饮食。 于人所见净妙饮食。 诸天见为臭秽不净。 故知随福见异。 垢净唯心。 业自差殊。 食无粗细。 大智度论云。 如佛在耆阇崛山中。 与比丘僧。 俱入王舍城。 道中见大木。 佛于木上敷尼师坛坐。 告诸比丘。 若比丘入禅。 心得自在。 能令大木作地。 即成实地。 何以故。 是木中有地分故。 如是水火风。 金银种种宝物。 即皆成实。 何以故。 是木中皆有其分。 复次如一美色。 淫人见之。 以为净妙。 心生染着。 不净观人。 观之。 种种恶露。 无一净处。 等。 妇见之。 妒嗔憎恶。 目不欲见。 以为不净。 淫人观之为乐。 妒人观之为苦。 净行之人观之得道。 无预之人观之无所适莫。 如见土木。 若此美色实净。 四种人观。 皆应见净。 若实不净。 四种人观。 皆应不净。 以是故知。 好丑在心。 外无定也。 又问。 定力变化事。 为实为虚。 若实。 云何石作金。 地作水。 若虚。 云何圣人而行不实。 答曰。 皆实。 圣人无虚也。 三毒已拔故。 以一切法。 各各无定相。 故可转地或作水相。 如酥胶蜡。 是地类。 得火则消为水。 则成湿相。 水得寒则结成冰。 而为坚相。 石汁作金。 金败为铜。 或还为石。 众生亦如是。 恶可为善。 善可为恶。 以是故知。 一切法无定相。 第二无所缘识智者。 言无所缘识者。 即是一切异生。 将自第六独生散意识。 缘过去未来水月镜像等。 变起假相分是。 此等相分。 但是众生第六识妄构画遍计。 当情变起。 都无心外实境。 名无所缘识。 言智者。 即是十地菩萨能缘之心。 菩萨云。 此等异生所变假相分。 皆不离一切异生能变之心。 是其唯识。 即以此例于一切实境。 亦不离一切有情能缘之心。 离心之外。 更无一物。 旧云。 缘无不生虑。 即不正。 问。 何以不正。 答。 且如缘空华等一切假境之时。 心亦起故。 何言缘无不生虑。 故知缘无体假境时。 不无内心实相分能牵生心。 望见分。 亦成所缘缘义。 未有无心境。 曾无无境心。 又不违护法四分成唯识义。 若离却内心实相分外。 其构画遍计执心之境即无。 唐三藏云。 应言境非真。 虑起。 证知唯有识。 所以唯识论云。 二无所缘识智。 谓缘过未梦镜像等。 非实有境。 识现可得。 彼境既无。 余亦应尔。 既若菩萨观诸异生遍计所执之境。 皆不离异生心者。 明知余一切实境。 皆悉如是。 第三自应无倒智者。 即十地菩萨起智。 观察一切众生妄执自身为常乐我净。 菩萨云。 此但是凡夫执心倒见。 离却妄执心外。 其凡夫身上实无常乐我净之境。 必若有者。 应异生不假修行而得解脱。 既不尔者。 明知唯有妄识。 故唯识论云。 三自应无倒智。 谓愚夫智。 若得实境。 彼应自然成无颠倒。 不由功用。 应得解脱。 第四随三智转智者。 一随自在者智转智。 即是菩萨起智。 观自所变之境。 皆不离我能变之心。 是其唯识。 为八地已去菩萨。 能任运变大地为黄金。 搅长河为酥酪。 此是境随真智转。 所变事皆成。 转者。 改换旧质义。 即改转大地山河旧质成金银等。 众生实得受用。 锻炼作诸器具皆得。 若离心有外实境者。 如何山河等。 能随菩萨心。 便变为金银等物。 以相分本质。 皆悉转故。 故知一切诸境。 皆不离菩萨能变之心。 乃至异生亦能变火为水。 变昼为夜。 点铁成金等。 此皆是境随事智转。 所变事皆成。 亦是唯识。 若是迦多演那所变宫殿金银等。 皆不成就。 故知离心更无实境。 论云。 凡变金银宫殿者。 是实定果色。 从初地已去方能变。 若约自在。 八地已上菩萨。 于相及土。 皆得自在。 以上品定心有大势力。 所变金银宫殿等。 皆得成就。 如变金银锻炼作诸器具。 实得受用。 其所变金银。 是实定果色。 皆不离菩萨内心。 是其唯识。 心外无境。 若诸声闻及地前小菩萨。 若变金银宫殿时。 即托菩萨所变金银宫殿。 以为本质。 第六识所变金银等。 皆不成就。 无实作用。 然所变金银。 是假定果色。 不离声闻诸小菩萨内心。 是其唯识。 心外无境。 今迦多演那缘是声闻。 未得上品定故。 所变金银虽无实作用。 然不离内识。 心外无境。 所以唯识论云。 一随自在者智转智。 谓已证得心自在者。 随欲转变。 地等皆成。 境。 若是实。 如何可变。 又古德云。 色自在心生故。 心能变色。 所以移山覆海。 倒地翻天。 搅长河为酥酪。 变大地为黄金。 悉无难事。 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者。 无性菩萨云。 谓诸声闻独觉菩萨等。 若修苦空等观得相应者。 或作四谛观时。 随观一法之上。 唯有无常苦空无我等众相显然。 非是诸法体上有此众多苦空等义。 但是苦空等众相。 即是诸法之体。 既若无常相。 于圣人观心上有者。 故知一切诸法。 皆不离观心而有。 所以唯识论云。 二随观察者智转智。 谓得胜定修法观者。 随观一境。 众相现前。 境若是真宁随心转。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者。 为菩萨根本智证真如时。 真如境与智冥合。 能所一般。 更无分别。 离本智外。 更无别境。 即境随真智转。 是故说唯心。 汝小乘若执有心外实境者。 即证真如时。 一切境相何不现前。 故唯识论云。 三随无分别。 智转智。 谓现证实无分别智。 一切境相。 皆不现前。 境若是实。 何容不现。 第二世事乖宗难。 此是经部师难云。 论主若言唯有内识无心外境者。 如何现见世间。 情与非情等物。 有处定。 时定。 身不定。 作用不定等。 就此中自有四难。 一处定难。 二时定难。 三身不定难。 四作用不定难。 初难云。 论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识无心外境者。 且如世人将现量识。 正缘南山处。 其识与山俱在其南。 山不离识。 可言唯识。 忽若将现量识缘比之时。 其山定在南。 且不随缘者心转来向北。 既若缘北之时缘南山心不生者。 明知离识之外有实南山之境。 此何成唯识。 第二时定难者。 难云。 若正缘南山时。 识现起。 山亦随心起。 即可成唯识义。 且如不缘南山时。 其缘山心即不生。 然山且在。 不随心灭。 即是离心有境。 何成唯识义。 此上二难。 皆是难现量识。 亦难比量。 若约比量心者。 即山相分。 亦于余处心上现故。 第三有情身不定难者。 难云。 若言一切皆是唯识者。 且如有众多有情。 同在一处。 于中一半眼有患眩翳者。 或十或五。 或有见空华。 或有见头发。 或有见苍蝇。 或有全不见物者。 此等皆是病眼人自识变起。 所变发蝇等相分。 皆不离患眩翳者之心。 可是唯识。 且如一半不患眩翳者。 或十或五共在一处。 所见一般。 物皆同境。 既是一者。 明知离心有境。 何成唯识。 宗镜录卷第六十三第四作用不定难者。 于中分出三难。 第一难云。 复有何因。 患眩翳者所见发蝇等。 即无发蝇等实用。 余不患眩翳者。 所见发蝇等物。 是实用非无。 汝大乘既许皆是唯识者。 即须一时有实作用。 不然。 一时无实作用。 今既不同。 未审何者是其唯识。 第二难云。 复有何因。 有情于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服等。 即无实作用。 及至觉时。 若得便有实用。 第三难云。 复有何因。 寻香城等。 即无实作用。 余甎土城等。 便有实作用。 论主答前四难。 引三十唯识论颂云。 处时定如梦。 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 如梦损有用。 若依此颂。 答前四难即足。 且第一答前处定难者。 论主云。 汝还许。 有情。 于梦中有时见有村园。 或男或女等物。 在于一处。 即定。 其有情梦心。 有时便缘余处。 余处便不见前村园等物。 即梦心不定。 汝且总许是唯识不。 经部答云。 我宗梦中虽梦境处定。 梦心不定。 然不离有情。 梦心。 皆是唯识。 论主云。 我觉时境色。 亦复如然。 虽山处长定。 其有情能缘心不定。 然。 皆不离现心。 总是唯识。 立量云。 我宗觉时所见境色。 是有法定是唯识为宗。 因云。 境处定心不定故。 喻如汝宗梦中之境。 皆是唯识。 第二答前时定难者。 论主云。 且如有情于梦中所见村园等物。 其梦心若缘时。 可是唯识。 若不缘时。 应非唯识。 经部答云。 我梦中之境。 若梦心缘时。 亦是唯识。 若梦心有不缘时。 然不离梦心。 亦是唯识。 论主云。 我觉时境色。 亦复如然。 我今长时缘南山。 山不离心。 是唯识。 有时缘山。 心虽不生。 然不离现心。 亦是唯识。 颂云。 处时定如梦。 此一句答前二难。 第三答身不定难。 论主云。 汝经部还许众多饿鬼。 同于一处。 于中有三有五。 业同之者。 即同见脓河定。 又有三五。 随自业力。 所见不定。 即同于一处。 或有见猛火。 或有见粪秽。 或有见人把棒栏隔。 如是饿鬼。 同于一处。 一半见境定。 一半所见各异。 汝总许是饿鬼唯识不。 答云。 虽见有同异。 然。 不离饿鬼自业识所变。 皆是唯识。 论主云。 我宗唯识。 亦复如然。 虽一类悉眩翳者。 所见各别。 有一类不患眩翳者。 所见即同。 然不离此二类有情识之所变。 皆是唯识。 颂云。 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 此两句颂。 答此一难。 成唯识。 宝生论偈云。 身不定如鬼者。 实是清河。 无外异境。 然诸饿鬼。 悉皆同见脓满而流。 非唯一睹。 然于此处。 实无片许脓。 血可得。 何容得有溢岸而流。 虽无实境。 决定属一。 理定不成。 此即应知观色等心。 虽无外境。 不决定性。 于身非有。 遮却境无。 即彼成立有。 境之因。 有不定过。 于无境处。 亦有多身。 共观不定。 如何实无脓流之事。 而诸饿鬼不别观之。 由其同业。 感于此位。 俱见脓流。 悭吝业熟。 同见此苦。 由昔同业。 各熏自体。 此时异熟。 皆并现前。 彼多有情。 同见斯事。 实无外境。 为思忆故。 准其道理仁亦如斯。 共同造作。 所有熏习成熟之时。 便无别相。 色等相分。 从识而生。 是故定知。 不由外境。 识方得起。 岂非许此同一趣生。 然非决定。 彼情同业。 由现见有良家贱室。 贫富等异。 如是便成见其色等。 应有差别。 同彼异类。 见成非等。 故知斯类。 与彼不同。 彼亦不由外境力故。 生色等境。 然诸饿鬼。 虽同一趣。 见亦差别。 由业异相。 所见亦然。 彼或有见大热铁团融煮迸灒。 或时见有屎尿横流。 非相似故。 虽同人趣。 薄福之人。 金带现时。 见为铁锁。 赫热难近。 或见是蛇。 吐其毒火。 是故定知。 虽在人趣。 亦非同见。 若如是类。 无别见性。 由其皆有同类之业。 然由彼类。 有同分业。 生同分趣。 复有别业。 各别而见。 此一功能。 随其力故。 令彼诸人。 有同异见。 复以此义。 亦答余言。 有说别趣有情鬼傍生等。 应非一处。 有不别见。 由别作业异熟性故。 此虽成趣。 业有差别。 同观之业。 还有不异。 即诸有情自相续中。 有其别异业种随故。 彼任其缘。 各得生起。 第四总答作用不定中三难者。 论主云。 汝经部等还许有情梦中所得刀杖饮食等。 无实作用。 是唯识不。 答云。 尔。 又问。 只如有情于梦中有时遗失不净。 及失尿等事。 即有实作用。 汝亦许是唯识不。 答云。 尔。 论主例答。 汝既许梦中有实作用。 及无实作用。 俱是唯识者。 即知我宗患眩翳。 及不患者。 并梦中现觉。 兼假城实城。 此三般。 皆是有实作用。 亦如汝梦中有实无实作用。 皆是唯识。 论主以量成立云。 我宗觉时。 境色是有法。 定是唯识。 宗因云。 有实作用故。 如汝梦中境色。 不然。 汝梦中境色是有法。 应非唯识。 宗因云。 有实无实作用故。 如汝觉时境色。 唯识颂云。 如梦损有用。 此一句答上难境。 又都将一喻。 总答四难。 三十唯识颂云。 一切如地狱。 同见狱卒等。 能为逼恼事。 故四义皆成。 且如世间处定。 时定。 身不定。 作用不定等事。 亦如地狱中受罪有情。 各见治罚事。 亦有处定。 时定。 身不定。 作用不定。 此皆唯识。 但是诸有情恶业增上。 虽同一狱。 然受苦时。 所见铜狗铁蛇。 牛头狱卒。 治罚之具。 或同或异。 如是苦器。 逼害罪人。 此皆是罪人。 自恶业心现。 并无心外实铜狗等物。 今世间事法。 亦复如然。 若罪人同一狱者。 是总报恶业力。 若各别受苦者。 即是别报恶业力。 诸经要集云。 夫云罪行。 妄见境。 染执定我人。 取着违顺。 便令自他。 皆成恶业。 是以经偈云。 贪欲不生灭。 不能令心恼。 若人有我心。 及有得见者。 是人为贪欲。 将入于地狱。 是故心外虽无别境。 称彼迷情强见起染。 如梦见境。 起诸贪嗔。 称彼梦者。 谓实不虚。 理实无境。 唯情妄见故。 智度论说。 如梦中无善事而善。 无嗔事而嗔。 无怖事而怖。 三界众生。 亦复如是。 无明眠故。 不应嗔而嗔等。 故知心外虽无别境。 称彼迷情。 妄见起染。 心外虽无地狱等相。 恶业成时。 妄见受苦。 如正法念经云。 阎摩罗人。 非是众生。 罪人见之。 谓是众生。 手中执持焰然铁钳。 彼地狱人。 恶业既尽。 命终之后。 不复见于阎罗狱卒。 何以故。 以彼非是众生数故。 如油炷尽。 则无有灯。 业尽亦尔。 不复见于阎罗狱卒。 如阎浮提。 日光既现。 则无暗冥。 恶业尽时。 阎罗狱卒。 亦复如是。 恶眼恶口。 如众生相。 可畏之色。 皆悉磨灭。 如破画壁。 画亦随灭。 恶业画壁。 亦复如是。 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可畏之色。 以此文证。 众生恶业应受苦者。 自然其中妄见地狱。 问曰。 见地狱者。 所见狱卒及虎狼等。 可使妄见。 彼地狱处。 阎罗在中判诸罪人。 则有此境。 云何言无。 答曰。 彼见狱主。 亦是妄见。 直是罪人恶业熏心。 令心变异。 无中妄见。 实无地狱阎罗在中。 又唯识论中。 问曰。 地狱中主乌狗羊等。 为是众生。 为非众生。 答曰。 非是众生。 问曰。 以何义故。 非是众生。 答曰。 以不相应故。 此以何义。 有五种义。 彼地狱主及乌狗等。 非是众生。 何等为五。 一者。 如地狱中罪众生等。 受种种苦。 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亦应如是受种种苦。 而彼一向不受如是种种苦恼。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二者。 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应递相杀害。 不可分别。 此是罪人。 此是主等。 而实不共递相杀害。 可得分别。 此是罪人。 此是狱主。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三者。 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形体力等。 应递相杀害。 不应偏为受罪人畏。 而实偏为罪人所畏。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四者。 彼地狱地。 常是热铁。 地狱主等是众生者。 不能忍苦。 云何能害彼受罪人。 而实能害彼受罪人。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五者。 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非受罪人。 不应于彼地狱中生。 而实生于彼地狱中。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此以何义。 彼地狱中受苦众生。 造五逆等诸恶罪业。 于彼中生。 地狱主等。 不造恶业。 云何生彼。 以如是等五种义故。 名不相应。 问曰。 若彼主等。 非是众生。 不作罪业。 不生彼者。 云何天中得有畜生。 此以何义。 如彼中有种种鸟。 诸畜生等。 生在彼处。 于地狱中。 何故不尔。 畜生饿鬼。 种种杂生。 令彼为主。 答曰。 偈言。 畜生生天中。 地狱不如是。 以在于天上。 不受畜生苦。 此偈明何义。 彼畜生等生天上者。 彼于天上器世间中。 有少分业。 是故于彼器世间中。 受乐果报。 彼地狱主及乌狗等。 不受诸苦。 以是义故。 彼地狱中无有实主。 及乌狗等。 除罪众生。 又宝生论云。 如上所言。 得差别体。 地狱苦器。 不同受之。 或诸猛火。 由业力故。 便无烧苦。 斯则自非善友。 谁能辄作斯说。 凡是密友性善之人。 不论夷险。 常为思益。 为欲显其不受烧苦。 故致斯言。 然于此时。 助成立义。 即是显出善友之意。 由其不受彼之苦故。 意欲成立非那洛迦。 今复更云。 由其业力。 说有大火。 言不烧者。 斯则真成立唯识义。 由无实火。 但唯业力能坏自性。 既定不受如斯苦故。 便成此火。 自性元无。 然有实性。 是宗所许。 若也许其是识现相。 事体元无。 此由业力故无火。 斯成应理。 由其先业为限剂。 故若异此者。 彼增上业所招之果。 既现在彼。 如何不见。 如无智者。 欲求火灭。 更复浇酥。 今唯识宗。 转益光炽。 由斯众理。 证此非成那洛迦类。 故知唯心所现。 正理无差。 如观佛三昧海经观佛心品云。 是时佛心。 如红莲华。 莲华叶间有八万四千诸白色光。 其光遍照五道众生。 此光出时。 受苦众生皆悉出现。 所谓苦者。 阿鼻地狱。 十八小地狱。 十八寒地狱。 乃至五百亿刀林地狱等。 问。 若众生恶业心。 感现地狱事。 理即可然。 且如观佛心时。 云何纯现地狱。 答。 此略有二义。 一若约理而观。 佛之心性。 本含法界。 无一尘而不遍。 无一法而不通。 二若约事而观。 佛唯用救苦为意。 以物心为心。 则地狱界。 全是佛心。 运无缘慈。 不间同体。 所以观佛心品云。 佛告天王。 欲知佛心光明所照。 常照如此无间无救诸苦众生。 佛心所缘。 常缘此等极恶众生。 以佛心力自庄严故。 过算数劫。 令彼罪人发菩提心。 乃至尔时世尊说是语时。 佛心力放十种白光。 从佛心出。 其光遍照十方世界。 一一光中。 无量化佛乘宝莲华。 时会大众。 见佛光明。 如玻璃水。 或见如乳。 见诸化佛。 从佛胸出。 入于佛脐。 游佛心间。 乘大宝船。 经往五道受罪人所。 一一罪人。 见诸化佛。 如己父母。 善友所亲。 渐渐为说出世间法。 是时空中有大音声。 告诸大众。 汝等今者。 应观佛心。 诸佛心者。 是大慈也。 大慈所缘。 缘苦众生。 乃至次行大喜。 见诸众生安隐受乐。 心生欢喜。 如己无异。 既生喜已。 次行舍法。 是诸众生无来去相。 从心想生。 心想生者。 因缘和合。 假名为心。 如此心想。 犹如狂华。 从颠倒起。 苦从想起。 乐从想生。 心如芭蕉。 中无坚实。 广说如经十譬。 作是观时。 不见身心。 见一切法。 同如实性。 是名菩萨身受心法。 依因此法。 广修三十七助菩提分。 若取证者。 是声闻法。 不取证者。 是菩萨法。 又宝生论云。 时处定如梦者。 有说。 由心惑乱。 遂乃便生时处定解。 然于梦中。 无其实境决定可得。 故世共许。 如何将此。 比余定事。 为作过耶。 乃至尔时于彼梦中。 实亦无其时处决定相状在心。 由何得知。 如有颂言。 若眠于夜里。 见日北方生。 参差梦时处。 如何有定心。 又云。 此之梦心。 有何奇异。 营大功业。 不假外形。 而能巧利。 构兹壮丽。 或见崇墉九仞。 飞甍十丈。 碧条靃蘼红华璀璨。 匠人极思。 亦未能雕。 若言于他同斯难者。 彼无此过。 不假外色功力起故。 但由种熟。 仗识为缘。 即于此时。 意识便现。 又未曾见有经论说。 于彼梦中生其别色。 百法钞云。 论主言。 如于梦中与女交会。 流泄不净。 梦被蛇螫。 能令闷绝。 流汗心迷。 虽无实境。 而有实作用。 此是唯识不。 经部答云。 此是唯识。 论主云。 汝既许梦中有实作用。 无实作用。 皆是唯识。 即我宗。 梦中现觉。 眩翳者。 不眩翳者。 假城实城。 此三般。 有实无实作用。 如汝梦中。 亦是唯识。 论主立量云。 有翳无翳等是有法。 有用无用其理亦成宗。 因云。 许无实境故。 如梦中染污等。 所以唯识论云。 如梦损有用。 第三明圣教相违难者。 小乘难意云。 论主若言一切皆是唯识。 无心外实境者。 何故世尊于阿含经中说有十二处。 若一切皆唯识者。 世尊只合说意处法处。 即不合说有十色处。 今世尊既说有十二处者。 明知离却意法处外。 别有十色处。 是心外有。 何言一切皆是唯识。 论主答中分三。 初假答。 二正答。 三喻答。 初假答。 引三十唯识颂云。 识从自种生。 似境相而转。 为成内外处。 佛说彼为十。 言识从自种生者。 即五识自证分现行。 各从五识自种而生。 将五识自种。 便为五根。 言似境相而转者。 即五识自证分。 从自种生已。 而能变似二分现。 其所变见分。 说名五识。 所变相分似外境现。 说名五境。 其实根境十处皆不离识。 亦是唯识。 此是假将五识种子为五根。 答经部师。 以经部许有种子。 问。 设许有种子。 岂不执离识有。 答。 彼许种子在前六识中持。 亦不离识有。 论主云。 其所变相分。 似外五境。 亦不离识。 有能变五识种即五根。 亦不离识有。 虽分内外十处。 然皆是唯识。 言佛说彼为十者。 以佛密意。 为破外道执身为一合相我故。 遂于无言之法。 强以言分别说有根尘十处。 有大胜利故。 唯识颂云。 依此教能入。 数取趣无我。 解云。 为若有智者。 即依此佛说根尘十处教文。 便作观云。 我于无量劫来。 为恶慧推求。 愚痴迷闇。 妄执自他身。 为一合相我。 因此生死沉沦。 今依教观。 自他身。 但有根尘十处。 以成其体。 于一一处中。 都无主宰自在常一等用。 何曾有我。 因此便能悟入无我之理。 成我空观。 此即大乘假将五种子为五根。 假答小乘也。 小乘又难云。 若尔者。 且如五尘相分色。 是五识所变故。 可如汝宗。 是唯识。 其本质五境色。 未审是何识之唯识。 谓五识及第六。 皆不亲缘本质五境。 即此本质五境。 岂不是离心外有。 何成唯识。 因此问故。 便是论主第二正答。 唯识论云。 依识所变。 非别实有。 解云。 此依大乘自宗正解。 即约已建立第八识了。 既论主云。 五尘本质色。 此是第八识之亲相分。 相分不离第八识。 亦是唯识。 第三喻答者。 即论主举喻答小乘。 世尊建立十二处之所以。 唯识论云。 如遮断见。 说续有情。 但是佛密意破于众生一合相我。 假说有十二处名。 令众生观十二处法。 都无有我。 便入我空。 次依唯识。 能观一切诸法之上。 皆无实轨持胜性等用。 既除法执。 便成法空。 小乘难云。 既言一切诸法皆无实轨持自在胜性等用。 成法空观者。 即此唯识之体。 岂不亦空。 因此便成。 第四唯识成空难。 论主答云。 唯识体即不空。 非所执故。 我前言空者。 但是空其一切法上妄心执有实轨持胜性等用。 遍计虚妄之法。 此即是空。 非空离执唯识之体。 即如根本智正证如时。 离言绝相。 其遍计虚妄一切我法。 皆不现前。 于此位中。 唯有本智。 与理冥合。 不分能所。 此识体亦空。 便无俗谛。 俗谛无故。 真谛亦无。 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唯识论云。 拨无二谛。 是恶取空。 诸佛说为不可治者。 第五色相非心难。 唯识论云。 若诸色处亦识为体。 何缘不似色相。 显现。 一类。 坚住。 相续而转。 小乘难意云。 若言一切外色皆心为体。 由心自证分变似能取。 说名见分。 变似可取。 说为相分者。 何故所变色相即显现。 其能变心即不显现。 又若外色以心为体者。 何故所变色即一类相续而转。 且如外色山河大地等。 即千年万年。 一类更无改变。 又相续不断。 得多时住。 若有情能变心。 即有改变不定。 又不得多时。 今外色既不似内心者。 明知离心有外实色。 何言一切皆是唯识。 答云。 唯识论云。 名言熏习势力起故。 此但由一切有情。 无始时来。 前后递互。 以名言虚妄熏习。 作心外坚住相续等解。 由此势力有此相现。 非是真实有心外坚色等。 外人又问。 既言唯识者。 有情何要变似外色而现。 答。 唯识论云。 谓此若无。 应无颠倒。 便无杂染。 亦无净法。 是故诸识变似色现。 论主云。 一切有情若不变似外色现者。 便无染净之法。 且如一切凡夫。 由先迷色等诸境。 颠倒妄执。 由此杂染便生。 杂染体。 即二障。 汝外人若不许识变似外色现者。 即有情不起颠倒。 颠。 倒妄执既若不起。 即杂染烦恼不生。 杂染既若不生。 净法因何而有。 所以摄论颂云。 乱相及乱体。 应许为色识。 及与非色识。 若无余亦无。 言乱相者。 即所变色相。 言乱体者。 即能变心体。 应许为色识者。 即前所变乱相。 及与非色识者。 即前变心是体。 若无余亦无者。 若无所变似外色境为乱相者。 亦无能变之识体。 故知须变似外境现。 所以诸色皆不离心。 总是唯识。 第六现量违宗难者。 唯识论云。 色等外境。 分明现证。 现量所得。 察拨为无。 小乘难意云。 且如外五尘色境。 分明五识现证。 是现量所得。 大小乘皆共极成。 何故拨无。 言一切唯识。 三十唯识论中亦有此难云。 诸法由量。 刊定有无。 一切量中。 现量为胜。 若无外境宁有此觉。 我今现证如是境耶。 意云。 论主若言无外实境者。 如何言五识现量。 取外五尘境。 若是比量。 非量。 遍计所起。 遍计所执。 强思计度。 构画所生。 相分。 不离于心。 可成唯识。 今五识既现量得外实五尘境者。 何故亦言皆是唯识。 答。 唯识论云。 现量证时。 不执为外。 后意分别。 妄生外想。 论主云。 且如现量五识。 正缘五尘境时。 得法自性。 不带名言。 无筹度心。 不生分别。 不执为外。 但是后念分别意识。 妄生分别。 便执为外。 言有实境。 问。 且小乘许现量心中。 不执为外不。 答。 许。 问。 与大乘何别。 答。 唯识镜云。 若是大乘。 即五识。 及同时意识。 皆现量。 不执为外。 若小乘宗。 即唯是五识。 不执为外。 论主云。 汝小乘既许五识缘境是现量。 不执为外者。 明知现量心中。 皆无外境。 是其唯识。 外人又问云。 其五识所缘现量五尘境。 为实为假。 答。 是实。 难云。 若尔者。 即是离心外有实五尘境。 何言唯识。 答。 五识缘五尘境时。 虽即是实。 但是五识之所变。 自识相分。 不离五识。 皆成唯识。 故唯识论云。 故现量境。 是自相分。 识所变故。 亦说为有。 意识所执外实色等。 妄计有故。 说彼为无。 意云。 五识各有四分。 其五尘境。 是五识之亲相分。 由五识自证分变似色等相分境现。 其相分又不离见分。 皆是唯识。 若后分别意识起时。 妄执心外有其实境。 此即是无。 不称境体而知故。 问。 且如五识中。 嗔等烦恼起时。 不称本质。 何言唯是现量。 答。 虽不称本质。 然称相分。 亦是现量。 由心无执故。 其第六意识相应嗔。 若与执俱时。 相分。 本质皆不称。 若不与执俱起时。 即同五识。 问。 何故五识无执。 答。 由不通比非二量。 故无执。 故知五识现量缘境。 不执为外。 皆是唯识。 又小乘都申一难。 若唯识无外境者。 由何而得种种心生。 既若无境牵生心。 即妄心由何而起。 未有无心境。 曾无无境心。 答。 论颂云。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一切种识者。 即是第八识。 此识能持一切有为之法种故。 即一切种子。 各能自生果差别功能。 名一切种识。 功能有二。 一现行名功能。 即似谷麦等种。 能生芽功能是。 二。 第八识中种子名功能。 有能生现行功能故。 今言一切种识者。 但取本识中种子功能。 能生一切有为色心等法。 即色为所缘。 心便是能缘。 即色是境。 不离心。 是唯识。 即此心境。 但从本识中而生起。 何要外境而方生。 如是如是变者。 如是八识从种生。 即是八识自证分。 转变起见相二分。 相分不离见分。 是唯识。 以展转力故者。 即余缘是展转力。 以心法四缘生。 色法二缘起。 彼彼分别生者。 即由彼见相二分上。 妄执。 外有实我法等。 分别而生。 故知但由本识中种而生诸识。 不假外妄境而亦得生。 故知一切皆是唯识。 又唯识论云。 问曰。 如汝向言。 唯有内识。 无外境界。 若尔。 内识为可取。 为不可取。 若可取者。 同色香等外诸境界。 若不可取者。 则是无法。 云何说言唯有内识。 无外境界。 答曰。 如来方便。 渐令众生得入我空。 及法空。 故说有内识。 而实无有内识可取。 若不如是。 则不得说我空法空。 以是义故。 虚妄分别。 此心知彼心。 彼心知此心。 问曰。 又复有难。 云何得知诸佛如来。 依此义故。 说有色等。 一切诸入。 而非实有色等诸入。 又以识等能取境界。 以是义故。 不得说言无色等入。 答曰。 偈言。 彼一非可见。 多亦不可见。 和合不可见。 是故无尘法。 宗镜录卷第六十四第七梦觉相违难。 唯识论云。 若觉时色。 皆如梦境不离识者。 如从梦觉。 知彼唯心。 何故觉时于自色境。 不知唯识。 答。 唯识论云。 如梦未觉。 不能自知。 要至觉时。 方能追觉。 觉时境色应知亦尔。 未真觉位。 不能自知。 至真觉时。 方能追觉。 未得真觉。 恒处梦中。 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即第七是生死长夜根本。 能令起惑造业。 三界轮回。 直须至真觉位时。 方知一切皆是唯识。 所以唯识枢要问云。 若诸识生似我法时。 为皆由我法分别熏习之力。 为亦不由。 若皆由者。 八识五识无二分别。 生果时应不似二。 若不由者。 此中何故但说我法熏习为因。 答。 二解俱得。 其皆由解者。 一切有漏。 与第七二分别俱故。 或第六识。 二分别引故。 后生果时。 皆似我法。 其不由解者。 此说第六根本。 兼缘一切为因。 缘发诸识令熏习故。 后生果时。 似我法相起。 或非外似外。 六七计为似外起故。 如梦者。 梦娑剌拏王事。 此云流转。 其王容貌端正。 自谓无双。 求觅形容。 欲同等比。 显己殊类。 时有人言。 王舍城中有大迦旃延。 形容甚好。 世中无比。 遣使迎之。 迦旃延至。 王出宫迎。 王不及彼。 人视迦旃延。 无看王者。 王问所以。 众曰。 迦旃延容貌胜王。 王问。 大德。 今果。 宿因。 迦旃延答曰。 我昔出家。 王作乞儿。 我扫寺地。 王来乞食。 我扫地竟。 令王除粪扫。 除粪扫讫。 方与王食。 以此业因。 生人天中。 得报端正。 王闻此已。 寻请出家。 为迦旃延弟子。 后共迦旃延。 往阿槃地国。 山中修道。 别处坐禅。 阿槃地王。 名钵树多。 将宫人入山游戏。 宫人见王形貌端正。 围绕看之。 钵树多王。 见娑剌拏王。 疑有欲意。 问娑剌拏王曰。 汝是阿罗汉耶。 王答言非。 次第二问余三果。 皆答言非。 又言。 汝离欲不。 答言非。 钵树多王嗔曰。 何故入我婇女之中。 遂鞭身破。 闷绝而死。 至夜方惺。 至迦旃延所。 迦旃延见已。 心生悲愍。 其诸同学。 方为疗治。 娑剌拏王语迦旃延曰。 我从师乞。 暂还本国。 举军破彼阿槃地国。 杀钵树多王。 事毕当还。 从师修道。 迦旃延从请。 语曰。 汝若欲去。 且停一宿。 迦旃延安置好处令眠。 欲令感梦。 梦见举军征阿槃地国。 自军破败。 身被他获。 坚缚手足。 赤华插项。 严鼓欲杀。 王于梦中。 便大恐怖。 叫唤失声云。 我今无归。 愿师济拔。 作归依处。 得寿命长。 迦旃延以神力手指火。 唤之令寤。 问言。 何故。 其心未惺。 尚言灾事。 迦旃延以火照而问之。 此是何处。 汝自看。 其心方寤。 迦旃延语言。 汝若征彼。 必当破败。 如梦所见。 王曰。 愿师为除毒意。 迦旃延为说一切诸法。 譬如国土。 假名无实。 离舍屋等。 无别国土。 乃至广说种种因缘。 至一极微。 亦非实事。 无此无彼。 无怨无亲。 王闻法已。 得预流果。 后渐获得阿罗汉果。 故知万法唯识。 梦觉一如。 觉中所见。 即明。 了意识。 梦中所见。 即梦中意识。 分别之意既同。 差别之境何异。 迷悟若此。 曷疑虑焉。 昏觉如斯。 可洞达矣。 第八外取他心难。 若。 论主言外色实无。 是内识之境者。 即可然。 且如他人心是实有。 岂非自心所缘耶。 意云。 且如此人心。 若亲缘得他人心着。 即离此人心。 别有心为境。 若此人心缘他人心不著者。 即有境而不缘。 若缘着。 即乖唯识义。 若缘不著者。 即何成他心智耶。 论主答云。 虽说他心非自识境。 但不说彼是亲所缘。 意云虽说他人心非此人境。 若此人亲缘他人心。 即不得。 若托他人心为质。 自变相分缘。 亦有他心智。 但变相分缘时。 即不得他人本质。 但由他人影像相自心上现。 名了他心。 即知他心相分。 不离自心。 亦唯识。 意云。 此人心缘他人心时。 变起相分。 当情。 相分无实作用。 非如手等执物。 亦非如日舒光。 亲照其境。 缘他人心时。 但如镜中影。 似外质现。 镜中像。 亦无实作用。 缘他人心时。 亦复如是。 非无缘他人心体故。 名了他心。 非亲能了。 亲所了者。 谓自所变。 又古德问。 他心智者。 谓既有他人心为自心之所知。 即是离自心外。 有他人心为自心之境。 何得言无境唯有识耶。 答。 谓缘他身扶尘根相分色。 亦不亲得。 但托为质。 如自身眼识缘第八识所变器世间色时。 亦但托为质。 亦不亲得。 其耳等四识。 缘本识所变声等。 亦耳以本质是第八识变。 今望五识。 故名影识。 如五识等缘本识所变本质境。 亦不亲得。 虽亦得缘。 只成疏所缘缘。 若如实知即是佛境者。 论云。 二智于境。 各各由无知所覆蔽故。 不知如佛所行。 不可言境。 此有二解。 一云。 是真如妙理。 言诠不及。 不可言境。 谓此离言真如之境。 唯佛独能显了分别证。 余不能证者。 由第七恒行不共无明所覆。 故不知。 二云。 不可言境者。 即他心智境。 及自心智境。 此二智。 名不可言境。 谓真如自相。 假智及诠。 俱非境故。 诠谓名言能诠之名。 既不得自相。 即显自他二智之境。 是佛智所行。 不可言境。 由此二智所知之境自相。 是佛智所行。 不可言境。 余人由恒行不共无明所覆蔽。 故不得如实而知也。 又既言此人缘他人心时。 托他人心为质。 自变相分缘者。 即相分不离此人心。 是唯识。 若他人心本质缘不著者。 即离此人心外。 有他人心。 何成唯识耶。 因此便申第九异境非识难。 小乘云。 唯识之义。 但离心之外更无一物。 方名唯识。 既他人心。 异此人心为境。 何成唯识耶。 又他人境。 亦异此境。 即离此人心外有异境。 何成唯识。 答责云。 奇哉固执。 触处生疑。 岂唯识言。 但说一识。 汝小乘何以此坚执处处生疑。 岂唯识之言。 但说一人之识。 若言有一人之识者。 即岂有凡圣尊卑。 若无佛者。 众生何求。 若无凡夫。 佛为谁说。 应知我唯识言。 有深旨趣。 论云。 唯识言。 总显一切有情。 各有八识。 六位心所。 所变相分分位差别。 及彼空理所显真如。 言识之一字者。 非是一人之识。 总显一切有情。 各各皆有八识。 即是识之自体。 五十一心所。 识之相应。 何独执一人之识。 问。 维摩诘即入三昧。 令此比丘自识宿命。 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德本。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时豁然。 还得本心者。 且如过去心已过去。 未来心未至。 现在心不住。 云何观他过去善根心。 答。 约真即无。 随俗故有。 一念心起。 尚具十世四运分别。 不可作龟毛兔角断灭之见。 过去之法。 虽念念不住。 然皆熏在第八识中。 有过去种子。 知过去事者。 过去所熏得种。 现在阿赖耶识自证分中含藏。 然过去世时。 虽即无体。 但将识中种为本质。 变影而缘。 即知过去世事。 此带质境知也。 或云。 可缘心上影像相者。 即第六意识见分之上。 变起过去影像相而知也。 此即独影境。 谓过去无体无本质也。 又过去之法若不落谢。 不名过去。 若已落谢。 无法可知。 若但曾迳心中。 有种影现前。 故说忆知者。 是则但见自心。 不见彼法。 如月灯三昧经云。 佛言。 云何菩萨摩诃萨。 得过去未来现在智藏。 童子。 是菩萨如实知一切众生心行。 准自心行次第所起。 观自心法。 以无乱想修习方便。 如自心行。 类他亦尔。 随所见色闻声。 有爱无爱。 心皆如实知。 童子。 是名菩萨得过去未来现在知藏。 问。 观他心智者。 为实知他心。 为不实知。 二俱有过。 答。 如前已说。 若立自他。 于宗俱失。 此皆约世谛识心分别故。 识论颂云。 他心知于境。 不如实觉知。 以非离识境。 唯佛如实知。 他心智者。 不如实知。 以自内心。 虚妄分别。 以为他心。 以自心意。 意识杂故。 如彼佛地如实果体。 无言语处胜妙境界。 唯佛能知。 余人不知。 以彼世间他心智者。 于彼二法不如实知。 以彼能取所取境界虚妄分别故。 此唯是识。 无量无边甚深境界。 非是心识可测量故。 如上约法相宗说。 若约法性宗。 先德云。 知他心者。 皆如实知。 审于事实。 见理实故。 亦非心外可见。 亦非无境可知。 若自他相绝。 则与众生心同一体。 故无心外也。 不坏所。 故能知也。 又他心者。 安慧云。 佛智缘他心。 缘得本质。 余皆变影。 若缘本质得心外法。 坏唯识故。 今以摄境唯心。 不坏境故。 能所两亡。 不碍存故。 第一义唯心。 非一非异。 正缘他时。 即是自故。 以即佛心之众生心为所缘。 非即众生心之佛心。 即众生心之佛心为能缘。 非即佛心之众生心。 如是镕融。 非一非异。 若离佛外。 别有众生。 更须变影。 却失真唯识义。 释云。 摄境从心。 不坏境者。 即示心境有无。 彼得本质。 恐坏唯心。 既不坏境。 得之何妨。 坏有何失。 以无心者。 无心于万物。 万物未尝无。 此得在于神静。 失在于物虚。 谓物实有故。 若唯心坏境。 则得在于境空。 失在于心有。 故以境由心变。 故说唯心。 所变不无。 何必须坏。 若以缘生无性。 则心境两亡。 故借心以遣境。 境遣而心亡。 非独存心矣。 若能所两亡。 不碍存故者。 上不坏境。 且遣惧质之病。 今遣空有之理故。 心境并许存亡。 心境因借故空。 相依缘生故有。 有即存也。 空即亡也。 空有交彻。 存亡两全。 云第一义唯心。 非一非异者。 正。 出具分唯心之理。 上第一释。 虽有唯心之义。 尚通生灭唯心。 第二义。 虽两亡不羁。 而未言心境相摄。 今明具分唯识。 故云第一义唯心。 同第一义。 故非异。 不坏能所。 故非一。 非一故。 有能所。 缘他义成矣。 非异故。 能所平等。 唯心义成矣。 云正缘他时。 即是自故者。 结成得于本质。 无心外过。 以即自故。 不失唯识。 云以即佛心之众生心。 正示法性他心之相。 此有两对语。 前对明所缘。 后对明能缘。 今初言即佛心之众生心者。 此明所缘。 众生心即是佛心。 此明不异。 次云非即众生心之佛心者。 此句明众生心与佛心非即。 非即。 故有所缘义。 非异。 故不坏唯心义。 言为所缘者。 结成心缘。 简非能缘也。 次下辩能缘。 云以即众生心之佛心者。 此句明能缘。 佛心即是众生心。 此明非异。 次云非即佛心之众生心者。 此明佛心与众生心有非一义。 非一故为能缘。 非异。 故不坏唯识之义。 言为能缘者。 结成能缘。 简非所缘也。 更以喻况。 如水和乳。 乳为所和。 喻众生心是所缘。 水为能和。 喻佛心为能缘。 以此二和合。 如似一味。 鹅王啑之。 乳尽水存。 则知非一。 然此水名即乳之水。 此乳名即水之乳。 二虽相即。 而有不一之义。 故应喻云。 以即水之乳。 非即乳之水为所和。 以即乳之水。 非即水之乳。 为能和。 义可知矣。 云如是镕融。 非一非异者。 结成正义。 若离佛外。 结弹护法。 言却失真唯识者。 不知外质即佛心故。 又诸佛如来。 随多心念。 意能顿了。 如金刚经云。 尔所国土中。 所有众生若干种心。 如来悉知。 华严经颂云。 无量亿劫勤修学。 得是无上菩提智。 云何不于一念中。 善知一切众生心。 此是意圆对。 如来一念之中。 皆一时顿应。 无一不应。 故名圆对。 斯乃了心非心。 方能遍应。 若心在有无。 则成隔碍。 故金刚经云。 如来说诸心。 皆为非心。 是名为心。 华严论问。 何谓诸佛知众生心时与非时。 答曰。 以如来心与一切众生心。 本不异故。 是一心一智慧故。 以此知时与非时。 诸佛悟了。 而与众生共之。 众生迷。 自谓为隔。 一切诸佛。 以一切众生心智慧而成正觉。 一切众生。 迷诸佛智慧而作众生。 及至成佛时。 还成众生迷理之佛。 所说法门。 还解众生心里迷佛众生。 以此不异故。 知众生心。 又问曰。 大众何不以言自问。 因何默念致疑。 何不自以言赞劝请。 云何供养云出音请佛。 答曰。 明佛得法界心。 与一切众生同心故。 以心不异故。 知彼心疑。 供具说颂者。 明一切法。 总法界体也。 法界不思议。 一切法不思议故。 明圣众心境无二故。 凡夫迷法界。 自见心境有二故。 即颠倒生也。 又云。 心无内外中间。 万法自他同体。 一亦不一。 他亦不他。 故知凡圣同一真心。 众生妄隔而不知。 诸佛契同而顿了。 如镜面照而镜背昏。 俱一铜体。 而分明昧。 犹河水清而河泥浊。 在一湿性。 而有混澄。 凡心圣心。 可喻斯旨。 问。 众生缘佛身时。 是识所变。 只如佛缘所化有情身土之时。 是何所变。 答。 若众生见佛。 是有漏转识所变相分。 等流色摄。 若佛缘有情。 是无漏智所变。 定果色摄。 识智虽殊。 俱不出自心之境。 并是增上缘力。 互令心现。 如义天钞云。 依大乘宗。 通说。 依于他身。 及非情法。 谓以自心缘他身时。 不亲缘彼。 但缘自识所变相分。 为亲所缘。 此相分色。 虽托他。 身本质而起。 然非依彼他识而生。 由自识中种子生故。 故此相分等流色摄。 是五尘色之流类故。 托他为质。 方变影像。 是增上缘。 此所变相分。 从自种生。 是因缘义。 即显自心缘得他身。 得依现行处有。 是于他身现行成就。 以从自心种子生故。 亦是依种建立。 于得即种子成就也。 以此理故。 有情见佛色身之时。 所缘佛身。 唯是有漏自识变故。 自种生故。 等流色摄。 缘佛所变净土亦尔。 若佛缘所化有情色身。 及秽土时。 所变相分。 皆是无漏。 无实有情离染等用。 如镜中像。 全是明镜。 无漏定果色摄。 亦是等流色收。 是外五尘之流类故。 佛识变故。 无垢识中净种生故。 问。 若论一心无外境界。 如前九难。 答已分明。 则眼际无色。 耳外无声。 如今所见所闻。 为当是一。 为当是二。 为复是有。 为复是无。 若言是一则坏能所。 若言是二又违自宗。 若言是有。 根境常虚。 若言是无。 现见不滥。 如何融会。 得契斯旨。 答。 如大地一生种种芽。 类八识心。 现种种法。 所观是藏识之相分。 能见是眼识之见分。 能所虽分。 俱不离识。 皆是现量。 不带名言。 则非有非空。 非一非二。 若落比量。 执作外尘。 则一二情生。 内外心起。 密严经偈云。 如地无分别。 庶物依以生。 藏识亦如是。 众境之依处。 如人以己手。 还自摩挃身。 亦如象与鼻。 取水自沾沐。 复似诸婴儿。 以口含其指。 如是自心内。 现境还自缘。 是心之境界。 普遍于三有。 久修观行者。 而能善通达。 内外诸世间。 一切唯心现。 华严经颂云。 譬如深大海。 珍宝不可尽。 于中悉显现。 众生之形影。 甚深因缘海。 功德悉无尽。 清净法身中。 无像而不现。 正法念处经云。 又修行者。 内心思惟。 随顺正法。 观察法行。 乃至云何世间愚痴凡夫。 眼见色已。 或贪或嗔。 或生于痴。 彼诸凡夫。 若见知识。 若见妇女。 心则生贪。 若复异见则生于嗔。 见他具足贪嗔所覆。 以眼于色。 不如实见。 痴蔽于心。 愚痴凡夫。 唯有分别。 眼见于色。 若贪若嗔。 若痴所覆。 爱诳之人。 自意分别。 此我我所。 如是染着。 譬如狗咬离肉之骨。 涎汁和合。 望得其髓。 如是贪狗。 齿间血出。 得其味已。 谓是骨汁。 不知自血有如是味。 以贪味故。 不觉。 次第自食其舌。 复贪其味。 以贪覆故。 谓骨汁味。 愚痴凡夫。 亦复如是。 虚妄分别。 眼识见色。 贪着喜乐。 思量分别。 以色枯骨。 着眼口中。 境界如齿。 如是咬之。 染意如涎。 爱血流出。 贪爱血味。 为色为美。 于色得味。 犹如彼狗。 凡夫愚痴。 眼识见彼如骨之色。 虚妄分别。 如狗咬骨。 如是观察。 眼见于色。 犹如枯骨。 如是一切愚痴凡夫。 虚妄分别之所诳惑。 又云。 阎罗王说偈责疏罪人云。 若属邪见者。 彼人非黠慧。 一切地狱行。 怨家心所诳。 心是第一怨。 此怨最为恶。 此怨能缚人。 送到阎罗处。 故知诸苦所。 困贪欲为本。 若贪心瞥起。 为五欲之火焚烧。 觉意才生。 被三界之轮系缚。 如帝释与修罗战胜。 造得胜堂。 七宝楼观庄严奇特。 梁柱榰[木*昂]皆容一綖。 不相着而能相持。 天福之妙力能如此。 目连飞往。 帝释将目连看堂。 诸天女皆羞目连。 悉隐逃不出。 目连念帝释着乐。 不修道本。 即变化火。 烧得胜堂。 赫然崩坏。 仍为帝释广说无常。 帝释欢喜。 后堂俨然。 无灰烟色。 释曰。 以帝释恃其天福。 执著有为故。 目连垂方便门。 示无常境。 问。 天堂既赫然崩坏。 云何俨然无灰烟之色。 答。 此火非是目连神通之火。 即是帝释心中火。 故法华经云。 贪着所爱。 则为所烧。 既以贪着之心。 遂见宫殿焚爇。 及悟无常之事。 则贪欲之火潜消。 所以即见堂殿宛然。 无有灰烟之色。 以目连为增。 上缘故。 自见被烧。 然则堂本不烧。 故知迷悟唯心。 隐显在己。 例余见闻。 悉亦如是。 又经云。 恶从心生。 反以自贼。 如铁生垢。 消毁其形。 树繁华果。 还折其枝。 蚖蛇含毒。 反害其驱。 方知无始已来。 至于今日。 四威仪内。 十二时中。 皆是将心取心。 以识缘识。 毕竟内外无有一尘。 为对为治。 可取可舍。 堪嗟世俗迷倒之人。 背觉合尘。 日用心行。 损他害彼。 润己资身。 并是自陷自伤。 不知不觉。 未穷此旨。 物我难忘。 直了斯宗。 自他无寄。 百论问云。 如虚空华无。 故不可见。 如瓶现见故。 当知有瓶。 答曰。 不见。 何故不见。 汝言现见。 为眼见。 为识见。 若眼见者。 死人有眼。 亦应见。 若识见者。 盲人有识。 亦应见。 若根识一一别不见。 和合亦不见。 喻如一盲不能见。 众盲亦不见。 五根亦尔。 四性皆空。 大智度论云。 色等诸法。 不作大。 不作小。 故。 凡夫人心。 于诸法中。 随意作大小。 如人急时。 其心缩小。 安隐富乐时。 心则宽大。 又如八背舍中。 随心。 故外色或大或小等。 故摩诃般若经云。 般若波罗蜜。 无闻无见。 诸法钝故。 是以凡夫界中。 观相元妄。 圣人境内。 观性元真。 以观相故。 不得无。 以观性故。 不得有。 以不得无故。 如但见其波。 不见其水。 以不得有故。 但见其水。 不见其波。 又如向翳眼人。 说空中无华。 对狂病人。 说目前无鬼。 徒费言语。 终不信受。 直待目净心安。 自然无见。 宗镜录卷第六十五夫能所之见。 则心境宛然。 圣人知见。 如何甄别。 答。 双照有空。 不住内外。 似谷答声而绝虑。 如镜鉴像而无心。 妙湛圆明。 寂而常照。 故云常在正念。 亦名正知。 非是有念有知。 亦非无念无知。 有无皆想。 俱非正知。 但无念而照。 名曰正知。 若唯无念。 寂而失照。 若但照体。 照而失寂。 并称不正。 正在双行。 还原集云。 圣人有二种用心。 一不见一切物皆空。 唯见于空。 不见一切物。 二见一切物即空。 了了见一切有。 不住于有。 了了见一切空。 不住于空。 双照有无。 分别宛然。 而无念动。 犹如明镜。 睹其色像。 一切皆于中现。 用心亦尔。 得其妙性起照。 照见一切。 了了知无所知。 了了见无能见。 无能。 不废常见。 见性。 既常。 无一间断。 分明彻照十方。 净无瑕秽。 内外圆明。 廓周法界。 亦名毗卢遮那无障碍眼。 圆满十方。 照见一切佛刹。 即此义也。 所以达人见闻。 不落能所。 既非是有见。 亦非无见。 但不生二相。 常合真空。 是以全色为眼。 常见色而无缘。 全眼为色。 恒称见而非我。 以色是所缘之境。 眼是能缘之根。 今即是眼。 故无缘也。 又眼是我能见。 今全为色。 正见之时。 即非我也。 则色心无二能所非殊。 所以影公颂云。 法性不并真。 圣贤无异道。 故大集经云。 慧灯三昧者。 即是诸法无二相也。 无二相者。 不在有无。 不出有无。 夫有无者。 以惑情所执。 有无皆失。 理。 无惑计。 有无皆真。 是知诸法。 非实非虚。 非空非有。 若无于有。 不成于无。 若无于无。 不成于有。 有无交彻。 万化齐融。 又约圣人亲证见闻之境。 有其四种。 所以大涅槃经云。 约佛妙证。 有四种闻。 一不闻。 闻二不闻不闻。 三闻不闻。 四闻闻。 台教释云。 初入证道。 修道忽谢。 无所可有。 名为不闻。 真明豁开。 无所不照。 即是于闻。 故名不闻。 闻证得如是大般涅槃。 无有闻相。 故名不闻不闻。 证起惑灭。 名闻不闻。 寂而常照。 随扣则应。 名曰闻闻。 初句证智。 次句证理。 第三句证断。 第四句证应。 若事若理。 智断自他。 于初智证之中。 具足无缺。 此一妙证。 尽涅槃海。 复次不闻闻。 是证了因。 闻不闻。 是证缘因。 不闻不闻。 是证正因。 闻闻。 是证境界。 乃至明四种。 生生。 生不生。 不生生。 不生不生。 亦同四种闻义。 一生生。 是因缘所生法。 二生不生。 是我说即是空。 三不生生。 是亦名为假名。 四不生不生。 是亦名中道义。 若能了此四生之无生。 方达圣人见闻之境。 是以不取不舍。 达一道之原。 非有非空。 见诸法之实。 如肇论云。 且夫心之有也。 以其有有。 有自不有。 故圣心不有。 有不有有。 故有无有。 有无有故。 则无无。 无。 无故。 圣心不有不无。 不有不无故。 其神乃虚。 何者。 夫有也。 无也。 心之影响也。 言也。 象也。 影响之所攀缘也。 有无既废。 则心无影响。 影响既沦。 则言象莫测。 言象莫测。 则道绝群方。 道绝群方。 故能穷灵极数。 穷灵极数。 乃曰妙尽。 妙尽之道。 本乎无寄。 夫无寄在乎冥寂。 冥寂故。 虚以谓之。 妙尽在乎极数。 极数故。 数以应之。 数以应之。 故动与事会。 虚以谓之。 故道超名外。 道超名外。 因谓之无。 动与事会。 因谓之有。 谓之有者。 应夫有为。 强谓之然耳。 彼何然哉。 故经云。 圣智无知。 而无所不知。 无为而无所不为。 此无相寂然之道。 岂曰有而为有。 无而为无。 动而乖静。 静而废用耶。 而今之谈者。 多即言以定旨。 寻大方而征隅。 怀前识以标玄。 存所存之必当。 是以闻圣有知。 谓之有心。 闻圣无知。 谓等大虚。 有无之境。 边见所存。 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 何者。 万物虽殊。 然性本常一。 不可而物。 然非不物。 可物于物。 则名相异陈。 不物于物。 则物而即真。 是以圣人不物于物。 不非物于物。 不物于物。 物非有也。 不非物于物。 物非无也。 非有所以不取。 非无所以不舍。 不舍故。 妙存则真。 不取故。 名相靡因。 名相靡因。 非有知也。 妙存即真。 非无知也。 故经云。 般若于诸法。 无取无舍。 无知无不知。 此攀缘之外。 绝心之域。 而欲以有无诘者。 不亦远乎。 释曰。 夫说有说无。 是心之影响。 岂当真实乎。 若能穷其灵智之原。 极乎心数之表。 则可妙尽其道矣。 自然真心无寄。 不属有无。 不以有。 故虚以谓之。 不以无。 故数以应之。 然此犹是强言。 则圣智无心于彼此。 故云圣人不物于物。 不非物于物。 不物于物。 故名相靡因者。 以不取诸法。 无法当情。 则名相无因得起。 不非物于物。 故妙存即真者。 以不舍诸法故。 无法可舍。 则见诸法之实性。 湛然常住。 妙体恒真。 此真实甚深般若。 岂在即言审定。 随意思量。 说有说无。 非有非无之所能及。 故云此攀缘之外。 绝心之域。 而欲以有无诘者。 不亦远乎。 应当妙证之时。 自然明了。 问。 此佛之知见。 如何开示悟入。 答。 若约教。 天台文句疏。 配圆教四位。 开即十住。 示即十行。 悟即十向。 入即十地。 华严记释大意云。 谓开除惑障。 显示真理。 令悟体空。 证入心体。 若禅门南北二宗释者。 北宗云。 智用是知。 慧用是见。 心不起名智。 智能知五根。 不动名慧。 慧能见。 是佛知见。 心不动是开。 开者。 开方便门。 色不动是示。 示者。 示真实相。 悟即妄念不生。 入即万境常寂。 南宗云。 众生佛智。 妄隔不见。 但得无念。 即本来自性寂静。 为开。 寂静体上。 自有本智。 以本智能见本来自性寂静。 名示。 既得指示。 即见本性。 佛与众生本来无异。 为悟。 悟后于一切有为无为。 有佛无佛。 常见本性。 自知妄想无性。 自觉圣智。 是故菩萨。 前圣所知。 转相传授。 即是入义。 海龙王经云。 心不住内。 亦不游外。 识无所住。 度于一切堕颠倒者。 乃至见诸法寂。 观诸法默。 诸法寂寞。 无行无处。 诸法澹然。 无所成就。 普观诸法。 皆已如是。 如是观者。 是为法观。 法观如是。 不见诸法之所归趣。 其有见法而不观者。 不以见法而成观也。 无求无晓。 不知不见。 是为见法。 法华经云。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又昔人云。 亦无见。 亦无闻。 无见无闻真见闻。 又肇法师云。 闭智塞聪。 独觉冥冥者矣。 如是则默契寂知。 俱通宗镜矣。 所以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吾复问汝。 诸世间人说我能见。 云何名见。 云何不见。 阿难言。 世人因于日月灯光。 见种种相。 名之为见。 若复无此三种光明。 则不能见。 阿难。 若无明时名不见者。 应不见暗。 若必见暗。 此但无明。 云何无见。 阿难。 若在暗时。 不见明故。 名为不见。 今在明时。 不见暗相。 还名不见。 如是二相。 俱名不见。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 非汝见性。 于中暂无。 如是则知。 二俱名见。 云何不见。 是故阿难。 汝今当知。 见明之时。 见非是明。 见暗之时。 见非是暗。 见通之时。 见非是通。 见塞之时。 见非是塞。 四义成就。 汝复应知。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 及和合相。 问。 圣人见实相之妙色。 惑情还见不。 答。 唯见不实。 不见不实之实。 如见杌为贼。 不见杌也。 又如一真空理。 见成二谛。 若世人知者。 名为世俗谛。 出世人知。 名第一义。 其所知处。 未必悬殊。 其所知境。 各从心现。 如翳目见明珠有颣。 净眼观莹净无瑕。 美恶唯自见殊。 珠体本末如一。 问。 众生不见实色者。 凡有所见。 还成妄不。 答。 虽然不实。 亦不成妄。 如见杌为贼。 贼何所有。 以无体故。 华严经颂云。 若能了邪法。 如实不颠倒。 知妄本自真。 见佛即清净。 起信论云。 虽有染心。 而常恒不变。 法藏和尚云。 众生异见不妄。 所以从凡愿求佛地。 若异见妄。 终不从凡趣真佛地。 何以故。 众生界即佛界。 佛界即众生界。 是以从凡入圣。 从圣现凡。 名字有差。 一体不动。 然此宗镜录。 唯论一实。 如法华经以实相为体。 此实之一字。 虽普该万法。 以是彼之体性故。 统论其宗。 即不简真伪。 若以见解智证论之。 则须分优劣。 以情怀取舍。 智有浅深故。 法华玄义云。 夫正体玄绝。 一往难知。 又邪小之名。 乱于正大。 譬如鱼目。 混杂明珠。 故须简伪。 即为六意。 一就凡简。 二就外简。 三就小简。 四就偏简。 五就譬简。 六就悟简。 一就凡简者。 释论云。 世典亦称实者。 乃护国治家称实也。 外道亦称实者。 邪智僻解谓为实也。 小乘称实者。 厌苦稣息。 以偏真为实也。 如是等。 但有实名。 而无其义。 何者。 世间妖幻道术。 亦称为实。 多是鬼神媚法。 此法入心。 迷醉狂乱。 自炫善好。 谓胜真实。 立异动众。 示奇特相。 髑髅盛屎。 约多人前。 张口大咽。 或生鱼臭肉。 增状哺食。 或裸形弊服。 夸傲规矩。 或直来直去。 不问不答。 种种谲诡詃诱无智。 令信。 染惑着。 已求脱叵得。 内则病害其身。 外则诛家灭族。 祸延亲里。 现受众苦。 后受地狱长夜之苦。 生生障道。 无解脱期。 此乃世间现见。 何实可论。 钝使爱论摄。 若周孔经籍。 治法礼法。 兵法医法。 天文地理。 八卦五行。 世间坟典。 孝以治家。 忠以治国。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敬上爱下。 仁义揖让。 安于百姓。 霸立社稷。 若失此法。 强者陵弱。 天下燋遑。 民无聊生。 鸟不暇栖。 兽不暇伏。 若依此法。 天下太平。 牛马内向。 当知此法。 乃是爱民治国。 而称为实。 金光明经云。 释提桓因。 种种胜论。 即其义也。 盖十善意耳。 修十善。 上符天心。 诸天欢喜。 求天然报。 此法为胜。 故言胜论耳。 又大梵天王说出欲论。 即是修定。 出欲淤泥。 亦是爱论摄耳。 世又方术。 服药长生。 炼形易色。 飞仙隐形者。 称此药方。 秘要真实。 此亦爱论钝使摄耳。 二就外简者。 即是外道典籍也。 若服药求知。 聪利明达。 推寻道理。 称此药方。 为胜为实者。 药力薄知。 不能鉴远。 触药则失。 药歇则失。 亦非实也。 若此间庄老。 无为无欲。 天真虚静。 息诸夸仙。 弃世绝智等。 直是虚无。 其抱尚不出单四见外。 何关圣法。 纵令出单四见外。 尚堕复四见中。 见网中行。 非解脱道。 若外国论力。 受梨唱募。 撰五百明难。 其一云。 瞿昙为一究竟道。 为众多究竟道。 佛言。 但一究竟道。 论力云。 诸师各各说究竟道。 佛指鹿头。 汝识其人不。 论力言。 识究竟道中。 其为第一。 佛言。 若其得究竟道。 云何自舍其道。 为我弟子耶。 论力即悟。 叹佛法中。 独一究竟道。 又如长爪云。 一切论可破。 一切语可转。 观诸法实相。 于久不得一法入心。 释论云。 长爪执亦无见。 又云。 亦计不可说见。 如斯流类。 百千万种。 虚妄戏论。 为惑流转。 见网浩然。 邪智澜漫。 触境生着。 或时襵牒。 有无为有。 无有为无。 乃至有非有非无为有。 无非有非无为无。 百千番牒。 悉皆见倒。 生死诸边。 非真实也。 大涅槃经云。 被无明枷。 系生死柱。 绕二十五有。 不能得脱。 即此义也。 三就小简者。 声闻法中。 亦云离有离无。 名圣中道。 大集经云。 拘邻如沙门。 最初获得真实之知见。 然小乘不运大悲。 不济众生。 功德力薄。 不求作佛。 不深穷实相。 则智慧劣弱。 虽云离有离无。 名圣中道。 乃以断常二见边真谛。 为中道。 无漏慧。 名为见。 证涅槃法。 名为知。 虽断见思。 除灭分段。 而住草庵。 非究竟理。 对前生死有边。 即涅槃无边。 二俱可破可坏。 非真实道故。 不名实相也。 四就偏简者。 诸大乘经。 共二乘经人。 带方便说者。 名字既同。 义须分别。 如摩诃衍中云。 三乘之人。 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 中论云。 诸法实相。 三人共得者。 二乘之人。 虽共禀无言说道。 自求出苦。 无大悲心。 得空则止。 钝根菩萨亦尔。 利根菩萨。 大悲心。 为物。 深求实相。 共实相者。 智如萤火。 是故非实。 不共实相。 智如日光。 是故为实。 大涅槃经云。 第一义空。 名为智慧。 二乘但空。 空无智慧。 菩萨得不但空。 即中道慧。 即此慧寂而常照。 二乘但得其寂。 不得寂照。 故非实相。 菩萨得寂。 又得寂照。 即是实相。 见不空者。 复有多种。 一见不空。 次第断结。 从浅至深。 此乃相似之实。 非正实也。 二见不空。 具一切法。 初阿字门。 则解一切义。 即中即假即空。 不一不异。 无三无一。 二乘但一即。 别教但二即。 圆具三即。 三即真实相也。 释论云。 何等是实相。 谓菩萨入于一相。 知无量相。 无量相又入一相。 二乘但入一相。 不能知无量相。 别教虽入一相。 又入无量相。 不能更入一相。 利根菩萨。 空。 故入一相。 即假。 故知无量相。 即中。 更入一相。 如此菩萨。 深求智度大海。 一心即三。 是真实相体也。 华严不共二乘。 但约菩萨。 三智次第得。 亦非正实。 不次第得者。 是正实也。 若方等中。 四人得三智。 三人为虚。 一人为实。 大品三慧。 说三智。 属三人。 前二不深求。 浅而非实。 后一人深求一心三智。 是故是实。 此经云。 汝实我子。 无复四三之人。 十方谛求。 更无余乘。 但一实相智。 决了声闻法。 但说无上道。 纯是一实体也。 大涅槃经云。 一实谛者。 则无有有无。 有无无二故。 名一实谛。 又一实谛。 名无虚伪。 又一实谛。 无有颠倒。 又一实谛。 非魔所说。 又一实谛。 名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 无空假中之异。 异则为二。 二故非一实谛。 一实谛即空即假即中。 无异无二故。 名一实谛。 若有三异。 即为虚伪。 虚伪之法。 不名一实谛。 无三异故。 即一实谛。 若异即是颠倒。 颠倒未破。 非一实谛。 无三异故。 无颠倒。 无颠倒故。 名一实谛。 异者不名一乘。 三法不异。 具足圆满。 名为一乘。 是乘高广。 众宝庄校。 故名一实谛。 魔虽不证别异空假。 而能说别异空假。 若空假中不异者。 魔不能说。 魔不能说。 名一实谛。 若空假中。 异者。 名颠倒。 不异者。 名不颠倒。 不颠倒故。 无烦恼。 无烦恼故。 名为净。 无烦恼则无业。 无业故名为我。 无业故无报。 无报故名乐。 无报则无生死。 无生死则名常。 常乐我净。 名一实谛。 一实谛者。 即是实相。 实相者。 即经之正体也。 如是实相。 即空。 即假。 即中。 即空故。 破一切凡夫爱论。 一切外道见论。 即假故。 破三藏四门小实。 破三人共见小实。 即中故。 破次第偏实。 无复诸颠倒小偏等因果四谛之法。 亦无小偏等三宝之名。 唯有实相因果四谛三宝。 宛然具足。 亦具诸方便因果四谛三宝。 何以故。 实相是法界海故。 唯此三谛。 即真实相也。 又开次第之实。 即是圆实。 证道。 是同故。 又开三人共得实。 深求即到底故。 又开三藏三实。 决了声闻法。 又开诸见论实。 于见不动。 而修道品故。 又开诸爱论实。 魔界即佛界故。 行于非道。 通达佛道。 一切诸法中。 悉有安隐性。 即绝待明实。 是经体也。 五譬简者。 今借三喻。 正显伪真。 兼明开合破会等意。 一譬三兽渡河。 同入于水。 三兽有强弱。 河水有底岸。 兔马力弱。 虽济彼岸浮浅不深。 又不到底。 大象力强俱得底岸。 三兽喻三人。 水喻即空。 底喻不空。 二乘智少。 不能深求。 喻如兔马。 菩萨智深。 喻如大象。 水软喻空。 同见于空。 不见不空。 底喻实相。 菩萨独到。 智者见空。 及与不空。 到又二种。 小象但到底泥。 大象深到实土。 别智虽见不空。 历别非实。 圆不空。 穷显真实。 如是喻者。 非但简破兔马二乘非实。 亦简小象不空非实。 乃取大象不空。 为此经体也。 此约空中共为真谛。 作如此简也。 二譬颇梨如意。 两珠相似。 形类欲同。 而颇梨但空。 不能雨宝。 如意珠亦雨宝。 颇梨无宝。 以喻偏空。 如意能雨。 以喻中道。 此就有无合为俗。 简伪显真。 今经体同如意也。 又但约一如意珠为譬者。 得珠不知力用。 唯珠而已。 智者得之。 多有所获。 二乘得空。 证空休息。 菩萨得空。 方便利益。 普度一切。 此就含中真谛。 简其得失也。 今经如智者得如意珠。 以为经体。 三譬如矿石中金。 愚夫无识。 视之谓石。 掷在粪秽。 都不领录。 贾客得之。 镕出其金。 保重而已。 金匠得之。 造作种种钗钏环珰。 仙客得之。 炼为金丹。 飞天入地。 扪摸日月。 变通自在。 愚人喻一切凡夫。 虽具实相。 不知修习。 贾客喻二乘。 但断烦恼矿。 保即空金。 更无所为。 金匠喻别教菩萨。 善巧方便。 知空非空。 出假化物。 庄严佛土。 成就众生。 仙客喻圆教菩萨。 即事而真。 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得一身无量身。 普应于一切。 今经但取金丹实相。 以为体也。 就同而为喻。 从初至后。 同是于金。 凡夫圆教。 俱是实相也。 就异为喻者。 初石异金。 次金异器。 器异丹。 丹色净彻。 类若清油。 柔软妙好。 岂同镮钏。 状乖色别。 故不一种。 此就与夺破会。 简其得失。 引此三喻者。 前喻根性。 根性有浅深。 浅得其空。 深得其假。 又得其中。 次喻三情。 初情但出苦。 不志求佛道。 见真即息。 次情历别不能圆修。 后者广大遍法界求。 第三喻三方便。 二乘方便少。 守金而住。 别教方便弱上能严饰营生。 圆教方便深。 故能吞云纳汉。 今明此经实相之体。 如大象得底。 坚不可坏。 以譬体妙。 圆珠普雨。 譬其用妙。 巧智成仙譬其宗妙。 如此三譬。 即是三德。 不纵不横。 名为大乘。 于大乘中。 别指真性。 以为经体。 六就悟简者。 夫法相真正。 诚如上说。 行未会理。 岂得名谛。 徒劳四说。 逐语生迷。 闻粖谓软。 闻雪谓冷。 闻贝谓[革*卬]。 闻鹄谓动。 终不能见乳之真色。 情闇夜游。 何能见谛。 叫唤求食。 无有饱理。 执己为实。 余是妄语。 此有彼无。 是非互起。 更益流动。 云何名谛。 若欲见谛。 惭愧有差。 若苦到忏悔。 机感诸佛。 禅慧开发。 观心明净。 信解虚融。 尔时犹名闇中见杌仿佛不明。 人木虫尘。 尚不了了。 若能安忍。 法爱不生。 无明豁破。 如明镜。 不动。 净水无波。 鱼石色像。 任运自明。 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则能见般若。 金[鎞-囟+(奐-大)]抉眼。 一指二指三指分明。 尔时见色。 言有亦是。 言无亦是。 云何为有。 的的之色。 与眼相应。 谛谛之理。 与智相称。 名之为有。 云何为无。 无坚冷软动之相。 名之为无。 论云。 一切实。 一切非实。 亦实亦不实。 非实非不实。 如是皆名诸法之实相。 如舍利弗云。 安住实智中。 我定当作佛。 为天人所敬。 尔时乃可谓。 永尽灭无余。 是名真实见体。 故涅槃经云。 八千声闻。 于法华经中见如来性。 如秋收冬藏。 更无所作。 约理明无所作。 此是究竟之理也。 约教无所作。 闻此教已。 更不他闻也。 约行无所作者。 修此行已。 更不改辙。 如是等种种无所作义。 略而言之。 随智妙悟。 得见经体。 当以随智妙悟意。 历诸谛境中。 节节有随情。 随情智。 随智种种分别。 简余情想。 唯取随智明见经体也。 问。 唯识正理。 我法本空。 众生妄执我法二心。 从何而起。 答。 从六七二识。 缘识所起。 唯识论云。 诸心心所。 依他起故。 亦如幻事。 非真实有。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 说唯有识。 若执唯识真实有者。 如执外境。 亦是法执。 然诸法执。 略有二种。 一者俱生。 二者分别。 俱生法执。 无始时来。 虚妄熏习内因力故。 恒与身俱。 不待邪教及邪分别。 任运而转。 故名俱生。 此有二种。 一者常相续。 在第七识。 缘第八识。 起自心相。 执为实法。 二者间断。 在第六识。 缘识所变蕴处界相。 或总或别。 起自心相。 执为实法。 此二法执。 细故难断。 后十地中。 数数修习缘法空观。 方能除灭。 分别法执。 亦由现在外缘力故。 非与身俱。 要待邪教及邪分别。 然后方起。 故名分别。 唯在第六意识中。 有此亦二种。 一缘邪教所说蕴处界相。 起自心相。 分别计度。 执为实法。 二缘邪师所说自性等相。 起自心相。 分别计度。 执为实法。 此二法执粗故易断。 入初地时。 观一切法。 法空真如。 即能除灭。 如是所说一切法执。 自心外法。 或有或无。 自心内法。 一切皆有。 是故法执。 皆缘自心内法。 一切皆有。 是故法执。 皆缘自心所现似法。 执为实有。 然似法相。 从缘生故。 是如幻有。 所执实法。 妄计度故。 决定非有。 故世尊说。 慈氏当知。 诸识所缘。 唯识所现。 依他起性。 如幻事等。 如是外道余乘。 所执。 离识我法。 皆非实有。 故心心所。 决定不用外色等法。 为所缘缘。 缘用必依实有体故。 释云。 若执唯识真实有者。 如执外境。 亦是法执者。 由是理故。 但应遣彼心外之境。 同兔角无。 能缘彼心。 如幻事有。 故少分不同。 非谓即心。 亦名实有。 又夫心外执我执法者。 有其两种。 一者如外道等。 执离心等。 别有一物。 是常是一名之为我。 此乃是妄计所执。 其体都无。 二者疏所缘缘。 本质之法。 能缘之心亲缘之不着。 亦名心外。 此是依他。 其体是有。 问。 六七二识。 执生我见。 能起计处。 于心内外。 云何有无。 答。 论云。 如是所说一切我执。 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者。 释云。 能缘缘不着处。 皆名心外。 第七计我心外唯有。 第六计我心外之蕴。 或是于无。 论云。 自心内蕴一切皆有者。 亲所缘也。 不问即离。 计为我者。 影像必有。 故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唯有自心还取自心。 故皆缘蕴。 此皆辩我所依也。 论云。 是故我执。 皆缘无常五取蕴相。 妄执为我者。 结成前义。 影像相分。 必是蕴故。 缘此为我。 义显大乘亲缘。 于无心不生也。 成所缘缘。 必有法故。 论云。 然诸蕴相从缘生故。 是如幻有。 妄所执我横计度故。 决定非有。 又诸外道等。 多于心王计为主宰。 作者受者。 由不能知本无自性。 随缘流转故。 大宝积经。 佛言。 迦葉。 譬如咽塞病。 即能断命。 如是迦葉。 一切见中。 唯有我见。 即时能断于智慧命。 故知法我见者。 违现量境。 障法空智。 人我见者。 为生死根。 断智慧命。 不入宗镜。 二患难消。 问。 我法各以何为义。 答。 我者。 是主宰二义。 我有自在力。 宰割断力。 义同我故。 主是我体。 宰是我所。 或是我用。 法者。 则是轨持。 轨谓轨范。 可生物解。 持谓任持。 不舍自相。 问。 我是主宰义者。 主宰二义。 各属何识。 须知有我之病原。 方施无我之妙药。 答。 主是俱生我。 无分别故。 属第七识我。 宰是分别我。 有割断故。 属第六识我。 问。 凡有施为。 无非我为主宰。 云何言一切唯是识乎。 答。 西天外道。 多执身有神我。 故能使身动作。 若无神我。 谁使身耶。 龙树菩萨破云。 心是识相。 自能使身。 不待神也。 如火性能烧物。 非假于人。 密严经云。 阿赖耶识。 恒与一切染净之法。 而作所依。 是诸圣人。 现法乐住三昧之境。 人天等趣。 诸佛国土。 悉以为因。 常以诸乘而作种性。 若能了悟。 即成佛道。 一切众生。 有具功德。 威力自在。 乃至有生险难之处。 阿赖耶识。 恒住其中。 作所依止。 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业习气。 能自增长。 亦能增长余之七识。 由是凡夫执为所作。 能作内我。 诸仁者。 意在身中。 如风速转。 业风吹种。 遍在诸根。 七识同时。 如浪而起。 外道所计胜性。 微尘。 自在等。 悉是清净阿赖耶识。 诸仁者。 阿赖耶识。 由先业力。 及爱为因。 成就世间若干品类。 妄计之人。 执为作者。 楞伽经云。 观诸众生。 如死尸无知。 以妄想故。 见有往来。 若离妄想。 如彼死尸。 无鬼入中。 是知人亦如是。 但有四大。 无人入中。 大智度论问云。 有出入气。 则是我相。 视眴寿命心。 苦乐爱憎精勤等。 是我相。 若无我。 谁有是出入息。 视眴寿命心。 苦乐爱憎精勤等。 当知有我在内动发。 故寿命心。 亦是我法。 若无我。 如牛无御。 有我。 故能制心入法。 不为放逸。 若无我者。 谁制御心。 受苦乐者是我。 若无我者。 为如树木。 则不应别苦乐。 爱憎。 精勤亦如是。 我虽微细。 不可以五情知。 因是相故。 可知为有。 答曰。 是诸相。 皆是识相。 有识。 则有出入息视眴寿命等。 若识离身。 则无。 汝若云我常遍故。 死人亦应有视眴出入息寿命等。 复次出入息等。 是色法。 随心风力。 故动发。 此是识相。 非我相。 寿命是心相应行。 亦是识相。 问曰。 若入无心定中。 或眠无梦时。 息亦出入有寿命。 何以故。 言皆是识相。 答曰。 无心定等。 识虽暂无。 不久必还生。 识不舍身故。 有识时多。 无识时少。 是故名识相。 如人出行。 不得言其家无主。 苦乐憎爱精勤等。 是心相应。 共缘随心。 行心有故便有。 心无故便无。 以是故是识相。 非我相。 又云。 复次四大。 及造色围虚空。 故名为身。 是中内外入因缘和合。 生识种。 身得是种。 和合。 作种种事。 言语坐起去来。 空六种和合中。 强名为男。 强名为女。 若六种是男。 应有六男。 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 既于地种中无男女相。 乃至识种。 亦无男女相。 若各各中无。 和合中亦无。 如六狗各各不能生师子。 和合亦不能生。 无性故。 问。 经说所有我见。 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实我若无。 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若实无我。 忆识等事不成。 谁为主宰。 答。 五蕴之法。 约众生界说。 情有边事。 以智推检。 五蕴俱空。 经云。 是身如聚沫。 不可撮摩。 即色蕴空。 是身如泡。 不得久立。 即受蕴空。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即想蕴空。 是身如芭蕉。 中无有坚。 即行蕴空。 是身如幻。 从颠倒起。 即识蕴空。 五蕴既空。 谁为主宰。 所有分别。 是妄识攀缘。 言语去来。 唯风力所转。 离情执外。 中间唯有空性。 故知我但有名。 名亦无性。 名体俱空。 我法何有。 唯识论云。 又诸所执。 实有。 我体。 为有作用。 为无作用。 若有作用。 如手足等。 应是无常。 若无作用。 如兔角等。 应非实我。 故所执我。 二俱不成。 又忆识等事。 皆从本识熏习之力而得成就。 乃至所执实我。 既常无变。 后应如前。 是事非有。 前应如后。 是事非无。 以后与前。 体无别故。 若谓我用。 前后变易。 非我体者。 理亦不然。 用不离体。 应常有故。 体不离用。 应非常故。 然诸有情。 各有本识。 一类相续任持种子。 与一切法更互为因。 熏习力故。 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故宝积经偈云。 法同草木无觉知。 若离于心不可得。 众生自性无所有。 一切诸法亦如是。 若现在阴入界。 是念念不住。 何以故。 世法无有一念住者。 若有一念。 是一念中住。 亦有生住灭。 是生住灭。 亦复不住。 如生住灭中。 有内外阴界入。 是内外阴界入。 亦有生住灭。 若如是不住者。 即是非我。 非我所。 又佛言。 从本已来。 无我无人。 无有丈夫。 但是内心见有我人。 内心起时。 彼已害我。 即名为害。 乃至是中。 无有一法。 和合聚集。 决定成就。 得名为佛。 名法。 名僧。 名父。 名母。 名阿罗汉。 定可取者。 又颂云。 俯仰屈申立去来。 瞻视言语中无实。 风依识故有所作。 是识灭相念念无。 彼此男女有我心。 无智慧故妄见有。 骨锁相连皮肉覆。 机关动作如木人。 内虽无实外似人。 譬如热金投水中。 亦如野火焚竹林。 因缘和合有声出。 华严经颂云。 菩萨一切业果报。 悉为无尽智所印。 如是无尽自性尽。 是故无尽方便灭。 菩萨观心不在外。 亦复不得在于内。 知其心性无所有。 我法皆离永寂灭。 彼诸佛子如是知。 一切法性常空寂。 无有一法能造作。 同于诸佛悟无我。 大集经云。 若复有言。 眼色因缘。 故有我者。 是义不然。 何以故。 眼中无我。 色亦如是。 而和合中。 亦复无我。 和合因缘。 生于眼识。 如是识中。 亦复无我。 风中空中。 悉亦无我。 如是推寻。 竟不可得。 此识但是十二因缘。 犹环流转。 离十二因缘。 识不可见。 但因识生名色。 乃至则有衰老。 及以病死。 如是等法。 因眼识。 生。 而是眼识。 非东方来。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所因之念。 生根识者。 是念亦灭。 眼识不住。 第二念中。 亦不语念。 汝住我灭。 而是灭法。 亦非复去至十方面。 亦复不专一处住止。 是故诸法。 因缘故生。 若离因缘。 则不得生。 因因缘生。 因因缘灭。 如是因缘。 名相续法。 是故当知。 实无有我。 而是因缘。 亦无作者。 无有受者。 无有起者。 无他起者。 是故无我。 若无我者。 我既是空。 我所亦空。 何以故。 然体性尔故。 是故眼性无我我所。 无有积聚。 非合非散。 即生灭故。 一切诸法。 亦复如是。 是风因缘。 亦入根中。 左旋右转。 清净照了。 彼风如幻。 亦不可捉。 又虽似有能作所作。 二事相成。 但从缘生。 俱无自性。 不知唯识之人。 尽执为实我。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比丘。 譬如二手相拍。 声出其中。 我亦如是。 宗镜录卷第六十六夫既无我。 亦无于人。 乃至众生寿者。 十六知见等。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如说名色系缚众生。 名色若灭。 则无众生。 离名色已。 无别众生。 离众生已。 无别名色。 亦名名色系缚众生。 亦名众生系缚名色。 师子吼言。 世尊。 如眼不自见。 指不自触。 刀不自割。 爱不自受。 云何如来说言。 名色系缚名色。 何以故。 言名色者。 即是众生。 言众生者。 即是名色。 若言名色系缚众生。 即是名色系缚名色。 佛言。 善男子。 如二手合时。 更无异法而来合也。 名之与色。 亦复如是。 以是义故。 我言名色系缚众生。 若离名色。 则得解脱。 释曰。 如二手合时更无异法者。 二手虽有相合。 以但是一身之用。 故无异法。 虽非异法。 若以一手。 合义不成。 如名色众生。 虽然不异。 要因名色系缚众生。 要离名色方得解脱。 一切诸法离合缚脱。 亦复如是。 维摩经云。 法无有人。 前后际断故。 肇法师曰。 天生万物。 以人为贵。 始终不改谓之人。 外道以人名神。 谓始终不变。 若法前后际断。 则新新不同。 新新不同。 则无不变之者。 无不变之者。 则无人矣。 既前际无人。 后际无寿者。 中际无我无众生。 世。 间凡所有法。 皆是意言分别。 立其名相。 都无实义。 众生不了。 妄有所得。 没在其中。 不能出离。 是以诸佛方便说人法二空。 唯识正义。 于虚诳名相中而能拔出。 如大智度论云。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一切法空无根本。 如梦如幻等。 众生在何处住。 而菩萨拔出。 须菩提意。 谓如人没深泥而得拔出。 佛答。 众生但住名相虚诳忆想分别中。 佛意一切法中。 无决定实者。 但凡夫虚诳故着。 如人暗中见似人物。 谓是实人。 而生畏怖。 又如恶狗临井。 自吠其影。 水中无狗。 但有其相。 而生恶心。 投井而死。 众生亦如是。 四大和合。 故名为身。 因缘生识和合。 故动作言语。 凡夫人于中起人相生爱生恚。 起罪业。 堕三恶道。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怜愍众生。 种种因缘教化。 令知空法。 而拔出之。 作是言。 是法皆毕竟空无所有。 众生颠倒虚妄。 故见似有。 如化。 如幻。 如乾闼婆城。 无有实事。 但诳惑人眼。 乃至佛告须菩提。 若诸法当实有如毫厘许。 菩萨坐道场时。 不能觉一切法。 空无相无所有。 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不能以此法利益众生等。 又云。 如人远行。 独宿空亭。 夜中有鬼。 担一死尸来着其前。 复有一鬼从后而来。 嗔骂前鬼。 云。 是我尸。 何以担来。 前鬼复言。 本是我物。 我自担来。 二鬼各以一手争之。 前鬼语曰。 可问此人。 后鬼即问。 是谁死人。 谁担将来。 是人思惟。 此之二鬼。 皆有大力。 实语虚语。 皆不免死。 我今不应妄语答鬼。 便答后鬼。 前鬼担来。 后鬼大嗔。 拔其手足。 出着地上。 前鬼愧之。 取尸补之。 补之便着。 臂手足等。 举身皆易。 于是二鬼。 共食所易活人之身。 各各拭口。 分首而去。 其人思惟。 父母生身。 眼见食尽。 我今此身。 尽是他肉。 为有身耶。 为无身耶。 如是思惟。 心怀迷乱不知所措。 犹如狂人。 天既明矣。 寻路而去。 至前国土。 见有佛塔。 凡见众僧。 不论余事。 但问己身。 为有为无。 诸比丘问。 汝何人耶。 答曰。 我亦不知是人非人。 即为众僧广说上事。 众僧皆云。 此人自知己身无我。 易可化度。 即语之言。 汝身本来恒自无我。 但以四大和合聚集。 计为本身。 如汝本身。 与今无异。 时诸比丘。 度为沙门。 断烦恼尽。 得阿罗汉。 是故有时。 于他人身亦计为我。 已无我故。 有时于我。 谓为他人。 故文殊问经云。 有老人夜卧。 手捉两膝。 而便问云。 那得有此两小儿耶。 身若有我。 云何不识。 谓为小儿。 故知横计。 皆无定实。 又云。 菩萨作是念。 诸法空。 无我。 无众生。 而从因缘故。 有四大六识。 是十法。 各各有力。 能生能起。 能有所作。 如地生持。 水能烂。 火能消。 风能回转。 识能分别。 是十法。 各有所作。 众生颠倒故。 谓是人作我作。 如皮骨和合。 故有语声。 惑者谓人语。 如火烧干竹林。 出大音声。 此中无有作者。 又如木人。 幻人。 化人。 虽能动作。 无有作者。 此十法亦如是。 广百论云。 若随自觉执有我者。 岂不但缘无常身等。 虚妄分别。 执为实我。 所以者何。 现见世间但缘身等。 前后随缘。 分位差别。 虚妄计度。 我肥我瘦。 我胜我劣。 我明我暗。 我苦我乐。 身等无常。 可有是事。 常住实我。 无此差别。 由此比知。 一切我见。 皆无实我以为境界。 唯缘虚妄身等为境。 随自妄想觉慧生故。 如缘暗绳。 颠倒蛇执。 宝行王正论偈云。 如人依净镜。 得见自面影。 此影但可见。 一向不真实。 我见亦如是。 依阴得显现。 如实检非有。 犹如镜面影。 显扬论问曰。 若唯有蕴无别我者。 谁见谁闻。 谁能了别。 乃至偈答云。 如光能照用。 离光无异体。 是故于内外。 空无我义成。 论曰。 现见世间。 即于光体有能照用说为照者。 离光体外。 无别照者。 如是眼等有见等用。 说为见者。 乃至了别者。 无别见者等。 是故内外诸法。 等无有我。 问。 若实无我。 云何世间有染有净。 答。 染净诸法。 从因缘生。 不由实我。 何以故。 颂曰。 如世间外物。 离我有损益。 内虽无实我。 染净义应成。 论曰。 如世外物虽无有我。 而有种种灾横顺益事业成就。 如是内法虽无有我。 而有种种染净义成。 是故无过。 问。 既人法俱空。 若实无我。 谁受生死依正果报。 或复厌苦求趣涅槃。 缚解去来。 升沉等事。 答。 虽无作者。 而有作业。 以众缘力。 至于后世。 相续不断。 但以识为种。 能有厌求记忆等事。 大涅槃经云。 师子吼菩萨言。 世尊。 众生五阴。 空无所有。 谁有受教。 修集道者。 佛言。 善男子。 一切众生。 皆有念心。 慧心。 发心。 勤精进心。 信心。 定心。 如是等法。 虽念念灭。 犹故相似相续不断。 故名修道。 乃至如灯。 虽念念灭。 而有光明。 除破闇冥。 念等诸法。 亦复如是。 如众生食。 虽念念灭。 亦能令饥者而得饱满。 譬如上药。 虽念念灭。 亦能愈病。 日月光明。 虽念念灭。 亦能增长草木树林。 善男子。 汝言念念灭。 云何增长者。 心不断故。 名为增长。 如净名经偈云。 虽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 失善恶之业因。 苦乐之果报。 非有人我。 能作能受。 但是识持。 因果不亡。 如古师云。 众生为善恶而受其报者。 皆由众生心识。 三世相续。 念念相传。 如今世现行五蕴。 犹前世识种为因。 起今世果。 今世有作业熏种。 而为来世现行因。 展转相续为因果故。 又善恶之业。 皆由心识而起。 谓前念造得善恶业。 然此一念识虽灭。 而后念心识生。 既心识相传不断。 即能任持善恶之业。 而亦不亡。 以由识持故。 识论云。 然有情类。 身心相续。 烦恼业力。 转回诸趣。 厌患苦故求趣涅槃。 由此故知。 定无实我。 但有诸识。 无始时来。 前灭后生。 因果相续。 由妄熏习似我相现。 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故知厌苦求乐。 舍此生彼。 则验知无我。 若定有我有体。 则不能去来。 随缘起灭。 以定有故。 不可移易。 只为识心。 如幻无定故。 乃有从凡入圣之理。 厌妄求真之门。 则不坏因缘。 能含正理。 大庄严论问。 有缚则有解。 无我则无有缚。 若无有缚。 谁得解脱。 答。 虽无有我。 犹有缚解。 何以故。 烦恼覆故。 则为所缚。 若断烦恼。 则得解脱。 是故虽复无我。 犹有缚解。 问。 若无我者。 谁至后世。 答。 从于过去烦恼诸业。 得现在身。 及以诸根。 从今现世复造诸业。 以是因缘。 得未来身。 及以诸根。 譬如谷子。 众缘和合。 故得生芽。 然此种子。 实不至芽。 种子灭故。 芽便增长。 子灭故不常。 芽生故不断。 佛说受身。 亦复如是。 虽复无我。 业报不失。 问。 若无我者。 先所作事。 云何故。 忆而不忘失。 答。 以有念觉。 与心相应。 便能忆念三世之事。 而不忘失。 又复问。 若无我者。 过去已灭。 现在心生。 生灭既异。 云何而得忆念不忘。 答。 一切受生。 识为种子。 入母胎。 由。 爱水润渍。 身树得生。 如胡桃子。 随类而生。 此阴造业。 能感后阴。 然此前阴。 不生后阴。 以业缘故。 便受后阴。 至灭虽异。 相续不断。 如婴儿病。 与乳母药。 儿患得愈。 母虽非儿。 药之力势能及于儿。 阴亦如是。 以有业力。 便受后阴。 忆念不忘。 又大智度论云。 问曰。 心所趣向。 心为去。 为不去。 若去。 此则无心。 犹如死人。 若不去。 云何能缘。 如佛言。 依意缘法。 意识生。 意若不去。 则无和合。 答。 心不去不住而能知。 如般若中说。 一切法无来无去相。 云何言心有来去。 若有来去。 即堕常见。 诸法无有定相。 知心不住。 为无常相。 结使未断。 或生吾我。 如是思惟。 若心无常。 谁知是心。 心为属谁。 谁为心主。 而受苦乐。 一切诸物。 谁之所有。 即分别知。 无有别主。 但于五阴计有人相。 而生我心。 以我心故。 生我所。 我所心生故。 有利益我者生贪欲。 违逆我者而生嗔恚。 爱等诸烦恼。 假名为缚。 若修道解是缚而得解脱。 即名涅槃。 更无有法。 名为涅槃。 如人被械得脱。 而作戏论。 是械是脚。 何者是解脱。 是人可怪。 于脚械外。 更求解脱。 众生亦如是。 离五阴灭。 更求解脱。 故知有识则系缚。 无识则解脱。 若离五阴空别求解脱者。 如离此方空。 别求他方空。 故思益经云。 愚于阴界入。 而欲求菩提。 荫界入即是。 离是无菩提。 华严会意问云。 若准六根无我。 谁造谁受耶。 答。 佛说作善生天。 为恶受苦者。 此但因缘法尔。 非是我能为受也。 若言是我非因缘者。 作恶何不生天。 乃堕地狱耶。 我岂爱彼地狱。 故受苦耶。 我既作恶而不受乐者。 故知善恶感报。 唯因缘非是我也。 如论云。 因缘故生天。 因缘故堕地狱。 是此意也。 问。 既言无我。 谁感因缘。 若言无我。 但是因缘自为者。 草木亦禀因缘。 何不生天与受苦耶。 答。 内外虽但禀因缘。 因缘有二。 一善恶增上业因缘。 但感生天。 及地狱异熟等。 二善恶等流业因缘。 生天者。 感宝地金华。 堕地狱者。 感刀林铜柱等。 此是因缘业作。 非我能为。 岂谓受报不同。 而计有我也。 故经云。 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 问。 若言造业受报。 但是因缘非由我者。 何故有证无我者。 虽有已造恶业因缘。 而不感受报耶。 既得无我即不受报者。 故知我造恶业受报。 非是业因缘也。 答。 由得无我已。 即断恶业因缘。 无彼因缘。 故不受报。 非谓有我无我。 受不受也。 故经云。 因缘故法灭等。 此之谓也。 即以如实推究。 我不可得。 是故无我。 唯六根也。 外我所执外分有六尘也。 非实我所有。 问。 若言唯是色聚等。 无实财宝非我所者。 即我等遍有。 何得世人。 有富饶财宝。 有贫无一钱等。 答。 财宝是色。 从业因生。 以业增胜故。 即财宝丰盈。 由业不清净故。 贫无一物也。 此则有无因业。 非是我所能为也。 若言财宝实有。 非由业因缘有者。 即一切众生执有我所。 何故有贫富不同。 故知由业因缘。 非我实有也。 说长者多盈财宝。 饿鬼无一毛覆身。 业是也。 破中间见闻等病故。 于中间分为六识也。 见闻等病。 空无所有也。 若言见闻等是我非是识者。 如聋盲人。 有我。 何不得见闻等耶。 既聋盲等人。 虽有于我。 而不得见闻者。 故知见是识。 非是我也。 是知于此根尘识三处推择。 唯有法而无我人。 问。 或言有我。 由迷似生。 非实有者。 何不迷他为自。 今既以自为自。 不得为他。 以他为他。 不得为自者。 故知自他实有。 非由计生也。 又但是迷心。 非实有者。 何不于水迷见为火。 于火迷见于水。 故知水火实有。 不是迷生也。 答曰。 有二初者。 然此分别计我。 藉三缘生。 谓邪师。 邪教。 邪思惟等。 由此三缘久久熏力惯习。 遂计彼为他。 执自为我。 此但由计有实有故。 若言实有。 非熏习而计有者。 初出胎时。 何不执自及以他身。 既初出胎时。 未熏习故。 不计自他。 故知计有自他。 由妄熏故也。 如说分别我执。 藉三缘生故。 又云。 恶见熏习等。 二者。 凡所见执实。 必迷似生。 离似则无所执性。 故知如计水火。 由执似生也。 何者。 以水火似有。 但是虚相。 诳心。 以不了相。 虚执为实有。 何以故。 所得冷热。 但是触尘。 所见青黄赤白。 是色法故。 流相腾焰是法尘故。 执实水火。 但唯法尘妄见有也。 如说从自心生。 与心作相等是也。 问。 既亲验水火。 但唯尘等。 云何有水火相别。 答。 六尘不别。 但是虚似有殊。 即此似相。 由迷执所起故。 是故似之与执。 但有迷生。 如说饿鬼恒河见水为火喻等。 此但从自心生。 外非实有也。 又云。 凡有见自见他。 皆是迷心自现。 如迷东为西。 然迷人西。 不离悟人东。 但为迷人迷故。 不见悟人东也。 非谓迷见西处。 无彼东也。 若言迷见西处。 无实东者。 即见西是悟。 不是迷也。 以无悟人东。 无所迷故。 既知实东谓为西者。 何以人不离东也。 信知众生不离佛界。 佛界不离众生界。 但为迷故。 痴盲。 对目不知见。 深自悲哉。 如大涅槃经云。 外道先尼言。 瞿昙。 若无我者。 谁见谁闻。 佛言。 善男子。 内有六入。 外有六尘。 内外和合。 生六种识。 是六种识。 因缘得名。 善男子。 譬如一火。 因木得故。 名为木火。 因草得故。 名为草火。 乃至众生意识。 亦复如是。 因眼因色。 因明因欲。 名为眼识。 善男子。 如是眼识。 不在眼中。 乃至欲中。 四事和合。 故生是识。 乃至意识。 亦复如是。 若是因缘和合故生。 智者不应说见即是我。 乃至触即是我。 善男子。 是故我说眼识乃至意识。 一切诸法。 即是幻也。 云何如幻。 本无今有。 已有还无。 乃至内外六入。 是名众生我人士夫。 离内外入。 无别众生我人士夫。 又言。 瞿昙。 如汝所言。 内外和合。 谁出声言。 我作我受。 佛言。 先尼。 从爱无明。 因缘生业。 从业生有。 从有出生无量心数。 心生觉观。 觉观动风。 风随心触喉舌齿唇。 众生倒想。 声出言说。 我作我受。 我见我闻。 善男子。 如幢头铃。 风因缘故。 便出音声。 风大声大。 风小声小。 无有作者。 又百论云。 我若是有。 应如色等。 从缘而生。 生定归灭。 则非常住。 若非缘生。 应如兔角。 无胜体用。 何名为我。 又念念灭。 所以非常。 相似相续。 所以非断。 如是佛子。 远离二边。 悟入缘生。 处中妙理。 问。 既无我人。 云何有生有死。 答。 但生是空生。 死是空死。 毕竟无有我人可得。 如经云。 一切世间法。 唯因果无人。 但是依空法。 还生于空法。 是知众生果中。 但有名数。 名数本空。 万法何有。 如法性论云。 数尽则群有皆虚。 名废则万像自毕。 因兹以观。 斯乃会通之津径。 反神之玄路。 是以境因名立。 名虚则境空。 有从数生。 数虚则有寂。 名数起处。 皆是自心。 心若不生。 万法何有。 所以华严经颂云。 世间一切法。 但以心为主。 随解取众相。 颠倒不如实。 若能如实观之。 则见自心之性。 可谓会通之津径。 反神之玄路矣。 又净名疏。 智者广释六大性无我。 如经云。 是身无我。 为如地。 此正约地种明无我也。 今例作两释。 一作破外人解。 二约内观明义。 一破外人者。 外人计云。 若言身无神我。 那得能担轻负重。 内人破言。 地亦能荷负山岳。 可有神我耶。 次约内观解者。 若毗昙明。 众生是假名。 地大是实法。 成论明。 地大亦是假名。 四微是实法。 今明虽复假实之殊。 同是苦谛下无我行观门所摄。 如地是四微所成。 若一微是主。 三亦是主。 若一非主。 三亦非主。 当知无主。 若内地四微所成无主者。 外地四微所成。 亦无有主也。 若内外地无主者。 此三事所成。 何得有主。 若无主。 即是无我。 故云此身无主。 为如地也。 又请观音经云。 地大。 地无坚性。 地若是有者。 为自性有。 他性有。 共性有。 无因性有。 四种中随计一性。 即是有见。 若谓是事实。 余妄语。 实即是刚义。 是性。 是主义也。 若检四性不得。 此为见地是无。 是事实。 余妄语。 实即是刚。 是性。 是主。 若见地亦有亦无。 是事实。 余妄语。 实即是刚。 是性。 是主。 若见地是非有非无。 是事实。 余妄语。 实即是性。 是主。 若于此四句有所计执者。 即是性实。 是刚。 是主。 金刚般若经云。 是诸众生。 若心取相。 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亦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非法相。 亦着我人众生寿者也。 若不取四句。 则是观地无刚性。 若无刚实。 则无主无我。 故说是身无主。 犹如地也。 经云。 是身无我。 为如火。 亦作两释。 一作破外人解者。 外人计有神我。 云何知耶。 见身能东西驰走。 及出音声。 故知有神我也。 内人破曰。 约火一法。 破其两计。 所以者何。 火烧野草。 亦能东西自在。 亦是我也。 又烧着竹木。 出诸音声。 亦是有神我也。 次约内观释者。 火为二微所成。 无有定性。 无性。 即是无火也。 今身为名色所成。 身无定性。 若身无定性。 即无我也。 复次此身中诸暖即是火。 若外火无我。 内火亦无我也。 又请观音经云。 火大。 火性从因缘生。 若从缘生。 即无自性。 无实。 即无我。 破性。 及四句。 类地可知。 经云。 是身无寿。 为如风。 亦作破内外观释。 破外人者。 外人计有寿者。 云何知耶。 若无寿者。 何得有出入息。 相续不断。 内人破曰。 出入息者。 但风相。 外风无寿者。 内风岂是寿者也。 次内观解者。 风相触击。 故轻虚自在。 游中无碍。 有何寿命。 大集云。 出入息者。 名为寿命。 若观此出入息。 入无积聚。 出无分散。 来无经游。 去无履涉。 如空中风求不可得。 风既非寿。 息亦何得是寿也。 又请观音经云。 风性无碍。 今以四句观风。 若言有性有生。 四句可得者。 即是碍相。 不得入道。 若四句观风。 风不可得。 即是无碍。 无碍故。 即是入如实之际。 观身三事。 息非寿命。 如风。 故说是身无寿。 为如风也。 经云。 是身无人。 为如水。 此约水种破人。 亦作破外人内观解。 初明破外人者。 外人计有神。 即是人。 云何知耶。 若身中无神。 何能慈恩润下。 曲随物情也。 内人破曰。 我见水能下润。 随器方圆。 水无神无人者。 而汝能恩润顺物。 亦无神无人也。 今明内观解者。 水为三微所成。 无有定性。 无性即无水。 三事成身。 无有定性。 无性即无身。 无身即无人。 故说是身无人。 为如水也。 又解。 如小儿水中见影。 谓言水里有人。 入水求人。 终不可得。 凡夫三事中生身见。 谓身是人。 深观三事。 不见身相。 即无人也。 又如请观音经云。 水性不住。 以其住者。 池沼方圆。 碍之即住。 非水有住性也。 今检人亦如是。 随诸法。 得人。 名。 无定性。 若四句检水。 有性有着。 即是住义。 若检水四句。 无性无著。 即是无住。 无住故。 入如实际。 经云。 是身不实。 四大为家。 此是总约四大破我。 说无我行也。 若作破外人解。 外人计云。 若身中无实有神我者。 今现见六情依身而住。 故知实有神我也。 内人破曰。 现见六情依四大住。 无别我神之所依也。 若约内观解者。 身名是一。 一身不应在四我住。 若一大我住。 三大应无假名身。 若各有者。 即有四身。 若即若离四句。 约四大中检身不得。 故知身无有实。 若不得身实即身见破。 身见破。 即我见十六知见皆破也。 经云。 是身为空。 离我我所者。 此是第二约空种破。 说无我行也。 若作破外人解。 外人计有我所。 若无神我。 何得所有。 国土人物是实。 所。 若见实。 当知我亦是实。 内人破曰。 若尔。 所是空。 我亦应空。 如身中空种。 空种及一切外空。 是所。 所空故。 我亦空也。 若约内观解者。 即是正约空种破身见也。 四大造色围虚空故。 假名为身。 离空即无身。 若外内空不名身。 今约空种检身不可得。 即身见破。 身见破。 即离我我所也。 经云。 是身无知。 如草木瓦砾者。 此是第三检识种破我。 是知说无我行也。 若作破外人解。 外人计云。 若身中无神。 那得知四时气序等事也。 内人破曰。 如草木瓦砾。 亦犹阴阳气候逐时转变。 似有所知。 而非神知者。 令身虽有知。 如草木瓦砾。 无神知也。 又外人计身内有神。 神使知知之。 内人破曰。 若神使知知。 复谁使神。 知。 遂无使。 神何须使。 若无神使。 即无知者。 无知者。 即如草木瓦砾也。 若约内观。 的观识种。 所以者何。 三事成身。 命暖无知。 知只是识。 若谓识能知者。 过去识已灭。 灭故不能知。 现在识刹那不住。 无暂停时。 亦不得知。 未来识未有。 未有之识。 岂得有知。 三世求识。 知不可得。 离三世无别有知。 故说此身无知。 如草木瓦砾也。 经云。 是身无作。 风力所转。 次约风动。 助成。 破识有作。 说无我行也。 若作破外人解。 外人计身内有神我故。 能执作施为。 作一切事。 内人破曰。 此非神作。 身有所作。 皆风力转也。 若约内观心解。 妄念心动。 身内。 依风得有种种所作。 故大集经云。 有风能上。 有风能下。 心若念上。 风随心牵起。 心若念下。 风随心牵下。 运转所作。 皆是风随心转。 作一切事。 若风道不通。 手脚不遂。 心虽有念。 即举动无从。 譬如人牵关棙即影技种种所作捩绳若断。 手无所牵。 当知皆是依风之所作也。 今观此依风。 不自生。 亦不他生。 若无生。 即是空。 尚不能自有。 令三事成身不可得。 谁是作也。 释曰。 夫外计内执我者。 皆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种中。 及身内识暖息三事等起执。 今观六大三事内。 唯是识之一大。 世多坚执以为实我。 今只用于内外三世中推。 自然无我无识。 内外推者。 只如执识实在身内者。 且何者是识。 若言身分皮肉筋骨等是识者。 此是地大。 若言精血便利等是识者。 此是水大。 若言身中暖触是识者。 此是火大。 若言折旋俯仰言谈祗对是识者。 此是风大。 除四大外。 唯是空大。 何者是识。 各各既无。 和合岂有。 如一砂压无油。 合众砂而岂有。 似一狗非师子。 聚群狗而亦无。 此四大种。 现推无体。 即是内空。 死后各复外四大。 一一归空。 即是外空。 内外俱空。 识性无寄。 又内推既无识。 应在外者。 外属他身。 自无主宰。 及同虚空。 有何分别。 内外既空。 中间奚有。 以因内外立中间故。 但破内外。 中间自虚。 若识内外空者。 应在心世。 何者。 因三世以辩识。 因识以立三世。 若无有识。 谁分三世。 若无三世。 何以明识。 以此三识。 若不思过去。 即想未来。 过未不缘。 即住现在。 离三际外。 更无有识。 故祖师云。 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 今则念念成三世。 念念识不住。 念念唯是风。 念念无主宰。 故金刚经云。 过去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以因现在立过去。 因过去立未来。 现在既不住。 过未亦无生。 互检互无。 彻底空寂。 但有微毫起处。 皆从识生。 今推既无。 分别自灭。 分别既灭。 境界无依。 如依水生波。 依镜现像。 无水则波不起。 无镜则像不生。 故知非关法有法无。 但是识生识灭。 如金刚三昧经偈云。 法从分别生。 还从分别灭。 灭是诸分别。 是法非生灭。 如是洞达。 根境豁然。 自觉既明。 又能利他普照。 故经偈云。 究竟离虚妄。 无染如虚空。 清净妙法身。 湛然应一切。 是以世间粗浮。 不于自身子细明察。 妙观不习。 智眼全盲。 执妄迷真。 以空作有。 若能善观。 即齐诸圣。 如圆觉经云。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 善男子。 汝等乃能为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问于如来。 修行渐次。 思惟住持。 乃至假说。 种种方便。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时普眼菩萨。 奉教欢喜。 及诸大众。 默然而听。 善男子。 彼新学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坚持禁戒。 安处徒众。 宴坐净室。 常作是念。 我今此身。 四大和合。 所谓发毛爪齿。 皮肉筋骨。 髓脑垢色。 皆归于地。 唾涕脓血。 津液涎沫淡泪精气。 大小便利。 皆归于水。 暖气归火。 动转归风。 四大各离。 今者妄身。 当在何处。 即知此身。 毕竟无体。 和合为相。 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 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 中外合成。 妄有缘气。 于中积聚。 似有缘相。 假名为心。 善男子。 此虚妄心。 若无六尘。 则不能有。 四大分解。 无尘可得。 于中缘尘。 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 彼之众生幻身灭故。 幻心亦灭。 幻心灭故。 幻尘亦灭。 幻尘灭故。 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 非幻不灭。 譬如磨镜。 垢尽明现。 善男子。 当知身心。 皆为幻垢。 垢相永灭。 十方清净。 善男子。 譬如清净摩尼宝珠。 映于五色。 随方各现。 诸愚痴者。 见彼摩尼。 实有五色。 善男子。 圆觉净性。 现于身心。 随类各应。 彼愚痴者。 说净圆觉。 实有如是身心自相。 亦复如是。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是故我说。 身心幻垢。 对离幻垢。 说名菩萨。 垢尽对除。 即无对垢。 及说名者。 善男子。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 证得诸幻灭影像故。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无边虚空。 觉所显发。 觉圆明故。 显心清净。 心清净故。 见尘清净。 见清净故。 眼根清净。 根清净故。 眼识清净。 识清净故。 闻尘清净。 闻清净故。 耳根清净。 根清净故。 耳识清净。 识清净故。 觉尘清净。 如是乃至鼻舌身意。 亦复如是。 善男子。 根清净故。 色尘清净。 色清净故。 声尘清净。 香味触法。 亦复如是。 善男子。 六尘清净故。 地大清净。 地清净故。 水大清净。 火大风大。 亦复如是。 善男子。 四大清净故。 十二处。 十八界。 二十五有清净。 彼清净故。 十力。 四无所畏。 四无碍智。 佛十八不共法。 三十七助道品清净。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一切清净。 善男子。 一切实相性清净故。 一身清净。 一身清净故。 多身清净。 多身清净故。 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 一世界清净故。 多世界清净。 多世界清净故。 如是乃至尽于虚空。 圆裹三世。 一切平等。 清净不动。 善男子。 虚空如是平等不动。 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四大不动故。 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 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 觉性遍满。 清净不动。 圆无际故。 当知六根遍满法界。 根遍满故。 当知六尘遍满法界。 尘遍满故。 当知四大遍满法界。 如是乃至陀罗尼门。 遍满法界。 善男子。 由彼妙觉性遍满故。 根性尘性。 无坏无杂。 根尘无坏故。 如是乃至陀罗尼门。 无坏无杂。 如百千灯。 光照一室。 其光遍满。 无坏无杂。 善男子。 觉成就故。 当知菩萨。 不与法缚。 不求法脱。 不厌生死。 不爱涅槃。 不敬持戒。 不憎毁禁。 不重久习。 不轻初学。 何以故。 一切觉故。 譬如眼光。 晓了前境。 其光圆满。 得无憎爱。 何以故。 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 修习此心。 得成就者。 于此无修。 亦无成就。 圆觉普照。 寂灭无二。 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 恒河沙诸佛世界。 犹如空华。 乱起乱灭。 不即不离。 无缚无脱。 始知众生。 本来成佛。 生死涅槃。 犹如昨梦。 善男子。 如昨梦故。 当知生死。 及与涅槃。 无起无灭。 无来无去。 其所证者。 无得无失。 无取无舍。 其能证者。 无作无止。 无任无灭。 于此证中。 无能无所。 毕竟无证。 亦无证者。 一切法性。 平等不坏。 善男子。 彼诸菩萨。 如是修行。 如是渐次。 如是思惟。 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 如是开悟。 求如是法。 亦不迷闷。 所以凡夫迷梦。 怕怖生老病死。 以二乘偏见厌离成住坏空。 若顿悟之时。 不厌不怖。 全将生死法。 度脱于群生。 以生死性空故。 如释迦如来。 不离不着。 生则王宫降诞。 演独尊之文。 老则寿八十年。 示迁坏之法。 病则背痛偃卧。 警泡幻之身。 死则示灭双林。 显无常之苦。 令小根者悟其迁变。 俾大器者顿了圆常。 故知生老病死之中。 尽能发觉。 行住坐卧之内。 俱可证真。 岂同怖厌凡小之见乎。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夫虽说我相起尽根由。 皆是外道凡夫粗重情执。 如何是内教修行之人。 微细法我之见。 答。 法执难亡。 更是微细。 以法执为本。 人执为末。 所以法爱不尽。 皆为顶堕之人。 圆证涅槃。 犹是我见之者。 如圆觉经中。 净诸业障菩萨白佛言。 大悲世尊。 为我等辈。 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令诸大众。 得未曾有。 睹见调御。 历恒沙劫。 勤苦境界。 一切功用。 犹如一念。 我等菩萨。 深自庆慰。 世尊。 若此觉心。 本恒清净。 因何染污使诸众生。 迷闷不入。 乃至佛言。 善男子。 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妄想执有我人众生。 及与寿命。 认四颠倒。 为实我体。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于虚妄体。 重执虚妄。 二妄相依。 生妄业道。 有妄业故。 妄见流转。 厌流转者。 妄见涅槃。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非觉违拒。 诸能入者。 有诸能入。 非觉入故。 是故动念。 及与息念。 皆归迷闷。 何以故。 由有无始。 本起无明。 为己主宰。 一切众生。 生无慧目。 身心等性。 皆是无明。 譬如有人。 不自断命。 是故当知。 有爱我者。 我与随顺。 非随顺者。 便生憎怨。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 相续求道。 皆不成就。 善男子。 云何我相。 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善男子。 譬如有人百骸调适。 忽忘我身。 四支弦缓。 摄养乖方。 微加针艾。 则知有我。 是故证取。 方现我体。 善男子。 其心乃至证于如来。 毕竟了知清净涅槃。 皆是我相。 善男子。 云何人相。 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善男子。 悟有我者。 不复认我。 所悟非我。 悟亦如是。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 悉为人相。 善男子。 其心乃至圆悟涅槃。 俱是我者。 心存少悟。 备殚证理。 皆名人相。 善男子。 云何众生相。 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 譬如有人作如是言。 我是众生。 则知彼人说众生者。 非我非彼。 云何非我。 我是众生。 则非是我。 云何非彼。 我是众生。 非彼我故。 善男子。 但诸众生。 了证了悟。 皆为我人。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存有所了。 名众生相。 善男子。 云何寿者相。 谓诸众生心照清净。 觉所了者。 一切业智。 所不自见。 犹如命根。 善男子。 若心照见一切觉者。 皆为尘垢。 觉所觉者。 不离尘故。 如汤消冰。 无有别冰。 知冰消者。 存我觉我。 亦复如是。 善男子。 末世众生。 不了四相。 虽经多劫。 勤苦修道。 但名有为。 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此我法二执。 经论偏治。 助业润生。 顺情发爱。 于六七识上。 妄起端由。 向根尘法中强为主宰。 固异生之疆界。 为烦恼之导师。 立生死之根原。 作众苦之基址。 坏正法之宝藏。 违成佛之妙宗。 塞涅槃之要津。 盲般若之智眼。 障菩提之大道。 断解脱之正因。 背觉合尘。 无先于此。 如上广引。 破斥分明。 愿断疑根。 顿消冰执。 则正修有路。 功不唐捐。 一念证真。 全成觉道。 问。 不了唯识之徒。 妄执我法。 圣教之内。 云何复言。 有我法等。 答。 对机假设。 非同情执。 假有二种。 一者无体随情假。 多分世间外道所执。 虽无如彼所执我法。 随执心缘。 亦名我法。 故说为假。 二者有体施设假。 圣教所说。 虽有法体。 而非我法。 本体无名强名我法。 不称法体。 随缘施设。 故说为假。 又凡圣通论。 我有六种。 一执我。 谓分别俱生。 在于凡位。 二慢我。 谓但俱生。 在有学位。 三习气我。 谓二我余习。 在无学位。 四随世流布我。 谓诸佛等。 随世假称。 五自在我。 谓八自在等。 如来后得智为性。 六真我。 谓真如常乐我净等。 以真如为性。 圆中称我。 通后三种。 问。 云何是无二我义。 答。 人我见。 如六阴七情。 毕竟无体。 法我见。 犹干城焰水。 彻底唯空。 如经论明二无我者。 一人无我者。 梵云补特伽罗。 唐言数取趣。 谓诸有情起惑造业。 即为能取。 当来五趣。 名之为趣。 虽复数数起惑造业。 五趣轮回。 都无主宰实自在用。 故名无我。 二法无我者。 谓诸法体。 虽复任持轨生物解。 亦无胜性实自在用。 故言无我。 问。 执有我见。 虽顺所缘。 是颠倒体。 无我之心。 成何胜善。 答。 了二无我理。 证会真如。 则成佛之正宗。 超凡之妙轨。 若论法利。 功德难量。 古德云。 无我之心。 虽不称境。 违于缘故。 名非颠倒。 如缘真如。 作有如解。 即是法执。 若作无解。 虽不称如。 仍因成圣。 释曰。 若作如解。 即是法执者。 若起能解之心。 即立所证之理。 所境既立。 迷现量心。 知解才生。 便成比量。 皆为法执。 失唯识宗。 所以华严经云。 智外无如。 为智所入。 如外无智。 能证于如。 则心境如如。 一道清净。 广百门论云。 识能发生诸烦恼。 业能牵后有。 如是识心。 缘色等起。 无所缘境。 识必不生。 若能正观。 境为无我。 所缘无故。 能缘亦无。 能所既亡。 众苦随灭。 证寂无影清净涅槃。 至此位时。 名自利满。 诸有本愿。 为利益他。 住此位中。 化用无尽。 亦令有识。 住此涅槃。 是故欲求自他胜利真方便者。 应正勤修空无我理。 问。 涅槃经。 佛说有真我佛性之理。 诸菩萨等。 皆申忏悔。 我等无量劫来。 常被无我之所漂流。 今广说无我者。 莫不违涅槃之教不。 答。 今言无我者。 谓破凡夫外道迷唯识理。 妄执心外实有我法。 如外道所执。 略有三等。 一僧佉等。 执我体常。 周遍。 量同虚空。 随处造业。 受苦乐等。 二尼干子。 执我其体虽常。 而量不定。 随身大小。 有卷舒故。 三遍出。 执我体常。 至细。 如一极微。 潜转身中。 作事业故。 余九十种所计我等。 不异此三故。 此等妄执。 俱无道理。 唯成五见之邪思。 岂同四德之真我。 如涅槃经云。 外道言。 如瞿昙说。 无我我所。 何缘复说常乐我净。 佛言。 善男子。 我亦不说内外六入。 及六识意。 常乐我净。 我乃宣说。 灭内外入。 所生六识。 名之为常。 以常故。 名之为我。 有常我故。 名之为乐。 常我乐故。 名之为净。 夫真我者。 是佛性义。 常恒不变。 非生因之所生。 具足圆成。 唯了因之所了。 又如经云。 尔时世尊。 赞诸比丘。 善哉善哉。 汝等善能修无我想。 时诸比丘。 即白佛言。 世尊。 我等不但修无我想。 亦更修习其余诸想。 所谓苦想。 无常。 无我想。 世尊。 譬如人醉。 其心愐眩。 见诸山河。 石壁草木。 宫殿屋舍。 日月星辰。 皆悉回转。 世尊。 若有不修苦无常想。 无我等想。 如是之人。 不名为圣。 多诸放逸。 流转生死。 世尊。 以是因缘。 我等善修如是诸想。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 谛听谛听。 汝向所引醉人喻者。 但知文字。 未达其义。 何等为义。 如彼醉人。 见上日月。 实非回转。 生回转想。 众生亦尔。 为诸烦恼无明所覆。 生颠倒心。 我计无我。 常计无常。 净计不净。 乐计为苦。 以为烦恼之所覆故。 虽生此想。 不达其义。 如彼醉人。 于非转处。 而生转想。 我者。 即是佛义。 常者。 是法身义。 乐者。 是涅槃义。 净者。 是法义。 汝等比丘。 云何而言有我想者。 憍慢贡高。 流转生死。 汝等若言。 我亦修集无常苦无我等想。 是三种修。 无有实义。 我今当说胜三修法。 苦者计乐。 乐者计苦。 是颠倒法。 无常计常。 常计无常。 是颠倒法。 无我计我。 我计无我。 是颠倒法。 不净计净。 净计不净。 是颠倒法。 有如是等四颠倒法。 是人不知正修诸法。 汝诸比丘。 于苦法中。 生于乐想。 于无常中。 生于常想。 于无我中。 生于我想。 于不净中。 生于净想。 世间亦有常乐我净。 出世亦有常乐我净。 世间法者。 有字无义。 出世间者。 有字有义。 何以故。 世间之法。 有四颠倒。 故不知义。 所以者何。 有想倒。 心倒。 见倒。 以三倒故。 世间之人。 乐中见苦。 常见无常。 我见无我。 净见不净。 是名颠倒。 以颠倒故。 世间知字而不知义。 何等为义。 无我者。 名为生死。 我者。 名为如来。 无常者。 声闻缘觉。 常者。 如来法身。 苦者。 一切外道。 乐者。 即是涅槃。 不净者。 即有为法。 净者。 诸佛菩萨所有正法。 是名不颠倒。 以不倒故。 知字知义。 若欲远离四颠倒者。 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释曰。 夫迷四真实起八颠倒者。 无非人法二我之见。 为生死之枢穴。 作烦恼之基坰。 成九结之樊笼。 开十使之业道。 二乘虽断人我。 常被无我之所漂流。 外道谬认识神。 恒为妄我所之轮转。 所以上云。 无我者。 名为生死者。 以昧一真我之门。 无大自在之力。 我者名为如来者。 达佛性之妙理。 承如实之道来。 无常者声闻缘觉者。 修生灭之妄因。 证灰断之小果。 常者如来法身者。 入不动之真宗。 契圆常之妙体。 苦者一切外道者。 运无益之苦行。 堕生灭之邪轮。 乐者即是涅槃者。 断二死之妄原。 入四德之秘藏。 不净者即有为法者。 积杂染之情尘。 成梦幻之虚事。 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者。 乃究竟之圆诠。 履无为之至道。 是以外道执有我见。 如蒸砂作饭。 认妄为真。 二乘证无我门。 似捉石为珠。 以常为断。 俱不达无我之中。 而有真我。 又常乐我净者。 但是一法。 以心性不变异故常。 常故乐。 乐故我。 我故净。 以不了心性常住故。 心外别求妄有所作。 作故无常。 无常故无乐。 无乐故无我。 无我故无净。 何者。 以无常迁变。 纯受其苦。 宁有乐乎。 既不得乐。 恒俱系缚。 不得自在。 岂成我乎。 既不见真我佛性。 长随染缘。 岂得净耶。 如上剖析。 皆属一期教门。 不可于此定执有无。 迷于方便。 如广百论云。 为止邪见。 拨无涅槃故。 说真有常乐我净。 此方便言。 不应定执。 既不执有。 亦不拨无。 如是乃名正智解脱。 问。 外尘无体。 唯识理成。 正教昭然。 妙旨非谬。 今凡夫所执。 多徇妄情。 以见闻之心。 熏习之力。 多执现见之境。 难断纤疑。 前虽广明。 犹虑未信。 更希再示。 以破执情。 答。 法性无量。 得之者有边。 真如相空。 执之者形碍。 如还原观云。 真空滞于心首。 恒为缘虑之场。 实际居在目前。 翻为名相之境。 起信钞云。 若是唯心。 则不合有境。 以心无相。 不可见故。 既有所见。 云何唯心。 意云。 一切法从心起故。 所起无体。 即是一心。 何用说见与不见。 根本是心故。 又云。 境本非善。 但以顺己之情。 便名为善。 境本非恶。 但以违己之情。 便名为恶。 故知妍丑随情。 境无定体。 既无自体。 曷有境乎。 唯心之门。 从兹明矣。 故知佛为信者说。 不为疑者施。 垢重障深。 自生疑谤。 遮轻根利。 顿入玄微。 广百论云。 一切所见。 皆识所为。 离识无有一法是实。 为无始来数习诸见。 随所习见。 随所遇缘。 随自种子成熟。 若差别变似种种法相而生。 犹如梦中所见事等。 皆虚妄现。 都无一实。 一切皆是识心所为。 难。 若尔。 大乘应如梦哑。 拨一切法。 皆悉是虚。 不能辩说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自性差别。 是大苦哉。 我等不能随喜如是大乘所立虚假法义。 以一切法。 皆可现见。 不可拨无现见法故。 答。 奇哉可愍。 薄福愚人。 不能信解大乘法义。 若有能见。 可见所见。 能见既无。 谁见所见。 以诸能见。 不能自审知自有体。 亦不审他。 于审察时。 能见所见皆无所有。 是故不应执现见法。 决定有体。 以回心时。 诸所缘境。 皆虚假故。 所以者何。 起忆念时。 实无见等种种境界。 但随因缘。 自心变似见等种种境相而生。 以所忆念。 非真实故。 唯有虚假忆念名生。 如曾更诸法体相回心追忆。 故名为念。 当忆念时。 曾所更境。 皆无有故。 能念亦无。 而名念者。 随顺惯习颠倒诸见。 假名施设。 由此念故。 世间有情。 妄起种种分别诤论。 竞执诸法自性差别。 没恶见泥。 不能自出。 若无所见。 亦无所闻。 是则一切都无所有。 云何今时。 编石为筏。 唯识论问云。 依信说有四种。 一现见。 二比知。 三譬喻。 四阿含。 此诸信中。 现信最胜。 若无外境。 云何世人言我现见此青等物。 偈答。 现见如梦中。 见所见不俱。 见时不分别。 云何言现见。 诸凡夫人。 烦恼梦中有所见事。 皆如梦中。 如现见色。 不知色义。 以后时意识分别。 然后了知。 意识分别时。 无眼等识。 先灭故。 以一切法。 念念不住故。 以见色时无彼意识。 意识起时无彼眼识。 入大乘论问云。 诸法体相。 世间现见。 云何无耶。 答。 凡愚妄见。 此非可信。 生灭之法。 皆悉是空。 生灭轮转。 无暂停时。 相似相续。 故妄见有实。 犹如灯焰念念生灭。 凡夫愚人。 谓为一焰。 中观论问。 汝虽种种门。 破去去者。 住住者。 而眼见有去住。 答。 肉眼所见不可信。 若实有去去者。 为以一法成。 为以二法成。 二俱有过。 夫肉眼者。 是过去颠倒业因所成。 如牛羊眼。 不辩方隅。 实不可信。 唯佛眼真实。 只可从实。 不可凭虚。 又问。 现见众生作业受报。 是事云何。 答。 如化人无有实事。 但可眼见。 又化人口业说法。 身业布施等。 是业虽无实。 而可眼见。 如是生死。 作者及业。 亦应如是。 诸业皆空无性。 如幻如梦。 又问曰。 世间人尽见诸法。 是有是无。 汝何以独与世间相违。 言无所见。 答曰。 若人未得道。 不见诸法实相。 爱见因缘故。 种种戏论。 见法生时。 谓之为常。 取相言有。 见法灭时。 谓之为断。 取相言无。 智者见诸法生。 即灭无见。 见诸法灭。 即灭有见。 是故于一切法。 虽有所见。 皆如幻如梦。 乃至无漏道见尚可灭。 何况余见。 是故若不见安隐法者。 则见有无。 大智度论问。 若一切诸法空如幻。 何以故。 诸法有可见可闻。 可嗅可尝。 可触可识者。 若无而妄见者。 何不见声闻色。 若皆一等空无所有。 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 答曰。 诸法相虽空。 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 譬如幻化象马。 及种种诸物。 虽知无实。 然色可见。 声可闻。 不相错乱。 与六情对故。 诸法亦如是。 虽空而可见可闻。 不相错乱。 详斯论意。 是约世间凡情所见。 以眼根对色尘。 及中间眼识三种和合。 得称为见。 此根尘识。 自性俱空。 各各不能生见。 和合亦不能生见。 但虚妄情识。 所对见闻不无。 故经云。 以凡夫见之为世谛。 以圣人见之为真谛。 所称谛者。 审实不虚。 故称为谛。 世谛不无。 执假为谛。 真谛非有。 证实为谛。 问。 一切内外诸法。 皆有流类。 于诸类中。 约有几种差别。 及随类通别等义。 答。 古释有五。 一异熟类。 一通。 即一切草木。 皆是初青后黄。 岂非异熟。 二别。 唯善恶二业。 感异熟果。 二长养类。 一通。 即是一切皆有长养。 二别。 唯是饮食睡眠。 梵行等持所益故。 三等流类。 一通。 即一切自类相似。 皆是等流。 二别。 唯同类因之所生。 四实事类。 一通。 即一切有体诸法。 二别。 唯是无为。 简有为非是实事故。 五。 刹那类。 一通。 即一切有生灭法。 二别。 唯是见道初一刹那也。 问。 有情所住。 遍三界中。 云何维摩经云。 七识处为种。 答。 有情通凡至圣。 有六十二有情身。 约依处有四十二居止。 若通门由业系故。 乐与不乐。 并立居止。 下在七识心住之例。 为识心唯乐于七处住故。 四十二居止者。 八地狱。 傍生。 饿鬼。 四洲。 六欲天。 色界十八无色有四。 都成四十二居止。 七识处者。 一种种身种种想。 种种身者。 欲界人天。 有尊卑上下也。 种种想者。 有苦乐舍三受想。 二种种身一想。 种种身者。 初禅梵王为尊。 梵众为卑。 故有种种身。 一想者。 有一戒取想也。 梵王自谓我能生诸梵。 诸梵谓已从梵王生。 非因计因。 是戒取。 三一身种种想。 一身者。 二禅地上。 无尊卑上下也。 种种想者。 有喜乐想也。 四一身一想。 一身者。 三禅无尊卑上下也。 一想者。 唯一乐想也。 空识已上无身。 唯有一想。 五空处。 唯一空想。 六识处。 唯一识想。 七无所有处。 唯一慧想。 此上七识处。 对治众生计识为我。 乐住七处。 以有漏五阴为体。 第四禅有无想定。 非想地中有灭尽定。 三涂之中能受诸苦。 识不乐住。 故不说也。 又第四禅。 及非想地。 虽复灭识。 不灭。 假名众生居。 所以不立。 三恶趣中。 为苦所逼。 众生不乐居。 所以不立。 问。 破外境空。 立唯识有者。 境从何而空。 识从何而有。 答。 境随情起。 识逐缘生。 情唯遍计之心。 缘是依他之性。 缘法是有。 依胜义之门。 情执本空。 归世俗之道。 识论云。 外境随情而施设故。 非有如识。 内识必依因缘生。 故非无如境。 由此便遮增减二执。 境依内识而假立故。 唯世俗有。 识是假境所依事故。 亦胜义有。 释云。 外境。 是遍计所执。 心外实境。 由随妄情施设为假。 体实都无。 非与依他内识相似。 内识。 体是依他故。 必依种子因缘所生。 非体全无。 如遍计境。 彼实我法。 犹如龟毛。 识依他有。 故非彼类。 此中色等相见二分。 内识所变。 不离识故。 总名内识。 由此内识。 体性非无。 心外我法。 体性非有。 便遮外计离心之境。 实有增减执。 及遮邪见恶取空者。 拨识亦无妄空减执。 即离空有。 说唯识教。 有心外法。 轮回生死。 觉知一心。 生死永弃。 可谓无上处中道理。 问。 境唯世俗之有。 识通胜义之门者。 云何为世俗谛。 云何说胜义谛。 答。 夫一切谛智。 皆从无谛而起。 无谛者。 即绝待真心。 非是对有称无。 故云绝待。 犹如虚空。 非对小空而称大空。 从此无谛。 立一实谛。 此一实之名。 是对三权而名一实。 待虚名实。 此是对待得名。 又从此一实。 对机约教。 或分开二谛等。 此二谛者。 约情智而开。 如涅槃经云。 如出世人之所知者。 名第一义谛。 世间人知者。 为世谛。 仁王经云。 于解常自一。 于谛常自二。 所以仁王虽分二谛。 智照常一。 涅槃本唯一谛。 解惑分二。 斯则二而不二。 不二而二。 一二自在。 为真二谛。 故昔人颂云。 二谛并非双。 恒乖未曾各。 即其义也。 生公云。 是非相待故。 有真俗名生。 梁摄论云。 智障甚盲闇。 谓真俗别执。 然法相务欲分析。 法性务在融通。 各据一门。 勿生偏滞。 何者。 若但分析而不融通。 法成差异。 若不分析。 事成混滥。 又无可融通。 则性相历然而非异。 事理融即而非同。 非异。 非同。 圆中妙理。 又境则不碍真而恒俗。 智则不碍寂而常照。 意以心寂对于境真。 心照对于境俗。 以照对俗。 则心境非一。 以寂对真。 则心境非异。 虽双融空有二境。 寂照二心。 终不得言。 境则不碍真而恒俗。 智则不碍照而恒寂。 境则不碍俗而恒真。 智则不碍寂而常照。 中观论偈云。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金刚般若不坏假名论云。 佛所说法。 咸归二谛。 一者俗谛。 二者真谛。 俗谛者。 谓诸凡夫。 声闻独觉。 菩萨如来。 乃至名义智境。 业果相属。 真谛者。 谓即于此。 都无所得。 如说第一义。 非智之所行。 何况文字。 乃至无业。 无业果。 是诸圣种性。 是故此般若波罗蜜中。 说不住布施。 一切法无相。 不可取。 不可说。 生法无我。 无所得。 无能证。 无成就。 无来无去等。 此释真谛。 又说内外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相。 及诸功德。 此建立俗谛。 又台教约四教。 四证。 三接。 立七种二谛。 及五种三谛。 如法华玄义云。 夫经论异说。 悉是如来善权方便。 知根知欲。 种种不同。 略有三异。 一谓随情。 二随情智。 三随智。 随情说者。 情性不同。 说随情异。 如毗婆沙明。 世第一法。 有无量种。 真际尚尔。 况复余耶。 如顺盲情。 种种示乳。 盲闻异说而诤白色。 岂即乳耶。 众师不达此意。 各执一文。 自起见诤。 互相是非。 信一不信一。 浩浩乱哉。 莫知孰是。 若世三说及能破者。 有经文证。 皆判是随情二谛意耶。 无文证者。 悉是邪见。 谓同彼外道。 非二谛摄也。 随情智者。 情谓二谛。 二皆是俗。 若悟谛理。 乃可为真。 真则唯一。 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 身因乃多。 正理唯一。 经云。 世人心所见。 名为世谛。 出世人心所见。 名第一义谛。 如此说者。 即随情智二谛也。 随智者。 圣人悟理。 非但见真。 亦能了俗。 如眼除膜。 见色见空。 又如入禅者。 出观之时。 身虚心豁。 似轻云蔼空。 已不同散心。 何况悟真而不了俗。 毗昙云。 小云发障。 大云发障。 无漏逾深。 世智转净。 故经偈云。 凡人行世间。 不知世间相。 如来行世间。 明了世间相。 此是随智二谛也。 若解此三意。 将寻经论。 虽说种种。 于一一谛。 皆备三意也。 二正明二谛者。 取意存略。 但点法性为真谛。 无明十二因缘为俗谛。 于义即足。 但人粗浅。 不觉其深妙。 更须开拓。 则论七种二谛。 一一二谛。 更开三种。 合二十一种二谛。 若用初番二谛。 破一切邪。 谓。 执着皆尽。 如劫火烧。 不留遗芥。 况铺后诸谛回出文外。 非复世情图度。 所言七种二谛者。 一者实有为俗。 实有灭为真。 二者幻有为俗。 即幻有空为真。 三者幻有为俗。 即幻有空不空共为真。 四者幻有为俗。 幻有即空不空。 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 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 不有不空为真。 六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 不有不空。 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 七者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 一切法趣有趣空。 趣不有不空为真。 实有二谛者。 阴入界等。 皆是实法。 实法所成森罗万品。 故名为俗。 方便修道。 灭此俗已。 乃得会真。 大品经云。 空色色空。 以灭色故。 谓为空色。 不灭色故。 谓为色空。 病中无药。 文字中无菩提。 皆此意。 是为实有二谛相也。 约此亦有随情智等三义。 准此可知。 幻有空二谛者。 斥前意也。 何者。 实有时无真。 灭有时无俗。 二谛义不成。 若明幻有者。 幻有是俗。 幻有不可得。 即俗而真。 大品经云。 即色是空。 即空是色。 空色相即。 二谛义成。 是名幻有二谛也。 约此亦有随情。 情智。 智等三义。 随智小当分别。 何者。 实有随智。 照真。 与此不异。 随智照俗不同。 何者。 通人入观巧。 复局照俗亦巧。 如百川会海。 其味不别。 复局还源。 江河则异。 俗是事法。 照异非疑。 真是理法。 不可不同。 只就通人出假。 亦人人不同。 可以意得。 例三藏。 出假。 亦应如是。 幻有空不空二谛者。 俗不异前。 真则三种不同。 一俗随三真。 即成三种二谛。 其相云何。 如大品明非漏非无漏。 初人谓非漏是非俗。 非无漏是遣着。 何者。 行人缘无漏生着。 如缘灭生使。 破其心还入无漏。 此是一番二谛也。 次人闻非漏非无漏。 谓非二边。 别显中理。 中理为真。 又是一番二谛也。 又人闻非有漏非无漏。 即知双非。 正显中道。 中道法界。 力用广大。 与虚空等。 一切法趣非有漏非无漏。 又是一番二谛也。 大涅槃经云。 声闻之人。 但见于空。 不见不空。 智者见空。 及与不空。 即是此意。 二乘谓着此空。 破着空故。 故言不空。 空着若破。 但是见空。 不见不空也。 利人谓不空是妙有。 故言不空。 利人闻不空谓是如来藏。 一切法趣如来藏。 还约空不空。 即有三种二谛也。 复次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显三种异者。 初人闻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者。 诸法不离空。 周行十方界。 还是瓶处如。 又人闻趣。 知此中理。 须一切行来趣发之。 又一人闻一切趣。 即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也。 是故说此一俗。 随三真转。 或对单真。 或对复真。 或对不思议真。 无量形势。 婉转赴机。 出没利物。 一一皆有随情。 情智。 智等三义。 若随智证。 俗随智转。 智证偏真。 即成通二谛。 智证不空真。 即成别入通二谛。 智证一切趣不空真。 即成圆入通二谛。 三人入智不同。 复局照俗亦异。 何故三人同闻二谛。 而取解各异者。 此是不共般若。 与二乘共说。 则深浅之殊耳。 大品经云。 有菩萨初发心。 与萨婆若相应。 有菩萨初发心。 游戏神通。 净佛国土。 有菩萨初发心。 即坐道场为如佛。 即此意也。 幻有无为俗。 不有不无为真者。 有无二故为俗。 中道不有不无不二为真。 二乘闻此真俗。 俱皆不解。 故如哑如聋。 大涅槃经云。 我与弥勒。 共论世谛。 五百声闻。 谓说真谛。 即此意也。 约此亦有随情。 情智。 智等三义。 圆入别二谛者。 俗与别同。 真谛则异。 别人不空。 但理而已。 欲显此理。 须缘修方便。 故言一切法趣不空。 圆人闻不空理。 即知具一切佛法。 无有缺减。 故言一切趣不空也。 约此亦有随情等三义。 圆教二谛者。 直说不思议二谛也。 真即是俗。 俗即是真。 如如意珠。 以珠譬真。 用以譬俗。 即珠是用。 即用是珠。 不二而二。 分真俗耳。 约此亦有随情。 情智等三义。 身子偈云。 佛以种种缘。 譬喻巧言说。 其心安如海。 我闻疑网断。 即其义焉。 问。 真俗应相对。 云何不同耶。 答。 此应四句。 俗异真同。 真异俗同。 真俗异相对。 真俗不异而异相对。 三藏与通。 真同而俗异。 二人通真异而俗同。 别。 真俗皆异而相对。 圆。 真俗不异而异相对。 不同而同。 若不相入。 当分真俗即相对。 七种二谛。 广说如前。 略说者。 界内相即。 不相即。 界外相即。 不相即。 四种二谛也。 别接通五也。 圆接通六也。 圆接别七也。 问。 何不接三藏。 答。 三藏是界内不相即。 小乘取证。 根败之士。 故不论接。 余六是摩诃衍门。 若欲前进。 亦可得去。 是故被接。 问。 若不接亦不会。 答。 接义非会义。 未会之前。 即论被接。 判粗妙者。 实有二谛。 半字法门。 引钝根人。 蠲除戏论之粪。 二谛义不成。 此法为粗。 如幻二谛。 满字法门。 为教利根。 诸法实相。 三人共得。 比前为妙。 同见但空。 方后则粗。 以别入通。 能见不空。 是则为妙。 教谈理不融。 是故为粗。 以圆入通为妙。 妙不异后带通方便。 是故为粗。 别二谛不带通方便。 故为妙。 教谈理不融。 是故为粗。 圆入别。 理融为妙。 带别方便为粗。 唯圆二谛。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是故为妙。 次约随情智等判粗妙者。 且约三藏。 初闻随情二谛。 执实语为虚语。 起语见故。 生死浩然。 无佛法气分。 若能勤修念处。 发四善根。 是时随情二谛。 皆名为俗。 发得无漏。 所照二谛。 皆名为真。 从四果人。 以无漏智。 所照真俗。 皆名随智二谛。 随情则粗。 随智则妙。 譬如转乳。 始得成酪。 既成酪已。 心相体信。 入出无难。 即得随情情智智等。 说通别入通。 圆入通。 令其耻小慕大。 自悲败种。 渴仰上乘。 是时如转酪为生酥。 心渐通泰。 即为随情情智智等。 说别圆入别。 明不共般若。 命领家业。 金银珍宝。 出入取与。 皆使令知。 既知是已。 即如转生酥为熟酥。 诸佛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即随情情智智等。 说圆二谛。 如转熟酥为醍醐。 是则六种二谛。 调熟众生。 虽成四味。 是故为粗。 醍醐一味。 是则为妙。 又束判粗妙。 前二教虽有随智等。 一向是随情。 说他意语故。 故名为粗。 别入通去。 虽有随情等。 一向束为情智。 智说自他意语。 故亦粗亦妙。 圆二谛虽有随情等。 一向是随智。 说佛自智。 说佛自意语。 故称为妙。 问。 前二二谛。 一向是随情。 应非见谛。 亦不得道。 答。 不得中道。 故称随情。 诸佛如来。 不空说法。 虽非中道。 第一义悉檀。 不失三悉檀益。 大概判之。 皆属随情为粗耳。 次明三谛者。 妙却前两种二谛。 以不明中道故。 就五种二谛得论中道。 即有五种三谛。 约别入通。 点非有漏。 非无漏。 二谛义成。 有漏是俗。 无漏是真。 非有漏非无漏是中。 当教论中。 但异空而已。 中无功用。 不备诸法。 圆入通三谛者。 二谛不异前。 点非漏非无漏。 具一切法。 与前中异也。 别三谛者。 彼俗为两谛。 对真为中。 中理而已。 圆入别三谛者。 二谛不异前。 点真中道。 具足佛法也。 圆三谛者。 非但中道具足佛法。 真俗亦然。 三谛圆融。 一三三一。 判粗妙者。 别圆入通。 带通方便故为粗。 别不带通为妙。 圆入别。 带别方便为粗。 圆不带方便最妙。 约五味教者。 乳教说三种三谛。 二粗一妙。 酪教但粗为妙。 生酥熟酥。 皆是五种三谛。 四粗一妙。 此经唯一种三谛。 即相待妙也。 开粗显妙者。 决前诸粗入一妙。 三谛无所可待。 是为绝待妙也。 又明一谛者。 大涅槃经云。 所言二谛。 其实是一。 方便说二如醉末吐。 见日月转。 谓有转日。 及不转日。 醒人但见不转。 不见于转。 转二为粗。 不转为妙。 三藏全是转二。 同彼醉人。 诸大乘经。 带转二说不转一。 今经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不转一实。 是故为妙。 诸谛不可说者。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那得诸谛。 纷纭相碍。 一谛尚无。 诸谛安有。 一一皆不可说。 可说为粗。 不可说为妙。 不可说亦不可说。 是妙亦妙。 言语道断故。 若通作不可说者。 生生不可说。 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 前不可说为粗。 不生不生不可说为妙。 若粗异妙。 相待不融。 粗妙不二。 即绝待妙也。 问。 何故大小通论无谛。 答。 释论云。 不破圣人心中所得涅槃。 为未得者。 执涅槃生戏论。 如缘无生。 使故破言无谛也。 问。 若尔。 小乘得与不得。 俱皆被破。 大乘得与不得。 亦俱应破。 答。 不例小乘。 犹有别惑可除。 别理可显。 故虽得须破。 中道不尔。 云何破。 问。 若尔。 中道唯应有一实谛。 不应言无谛。 答。 为未得者。 执中生惑。 故须无谛。 实得者有。 戏论者无。 又唯识论。 于真俗二谛名开四重。 都成八谛。 俗谛四者。 一假名无实谛。 谓瓶盆等。 但有假名。 而无实体。 从能诠说。 故名为谛。 二随事差别谛。 谓蕴界等。 随彼彼事。 立蕴等法。 三方便安立谛。 谓苦集等。 由证得理。 而安立故。 四假名非安立谛。 谓二空理。 依彼空门。 说为真性。 由彼真性内证智境。 不可言说。 名二空如。 但假说故。 胜义四者。 一体用显现谛。 谓蕴界等。 有实体性。 过初世俗。 名胜义。 随事差别。 说名蕴等。 故名显现。 二因果差别谛。 谓苦集等。 智断证修。 因果差别。 三依门显实谛。 谓二空理。 过俗证得。 故名胜义。 依空能证。 以显于实。 故名依门。 四废诠谈旨谛。 谓一实真如。 体妙离言。 已名胜义。 又真不自真。 待俗故真。 即前三真。 亦说为俗。 俗不自俗。 待真故俗。 即后三俗。 亦名为真。 至理冲玄。 弥验于此。 又华严经。 约其圆数。 立于十谛等。 乃至一一法。 圆融无尽。 宗镜录卷第六十八夫既云约俗假立。 心境双陈。 开之则两分。 合之则一味。 今约开义。 则互相生。 未有无心境。 曾无无境心。 凡圣通论。 都有几境。 答。 大约有三境。 颂云。 性境不随心。 独影唯从见。 带质通情本。 性种等随应。 性境不随心者。 性境者。 性是实义。 即实根尘四大。 及实定果色等相分境。 言不随心者。 为此根尘等相分。 皆自有实种生。 不随能缘见分种生故。 独影唯从见者。 影为影像。 是相分异名。 为此假相分。 无种为伴。 但独自有。 故名独影。 即空华兔角。 过去未来。 诸假影像法。 是此但从。 能缘见分变生。 与见分同种。 故名独影。 唯从见。 带质通情本者。 即相分。 一半与本质同一种生。 一半与见分同一种生。 故言通情本。 情即能缘见分。 本即所缘本质。 言性种等随应者。 随应。 是不定义。 谓于三境中名随所应。 有性。 种。 界系。 三科。 异熟等。 差别不定。 又广释云。 性境者。 为有体实相分名性境。 即前五识。 及第八心王。 并现量第六识所缘诸实色。 得境之自相。 不带名言。 无筹度心。 此境方名性境。 及根本智缘真如时。 亦是性境。 以无分别任运转故。 言不随心者。 都有五种不随。 一性不随者。 其能缘见分。 通三性。 所缘相分境。 唯无记性。 即不随能缘见分通三性。 二种不随者。 即见分从自见分种生。 相分从自相分种生。 不随能缘见分心种生故。 名种不随。 三界系不随者。 如明了意识缘香味境时。 其香味二境。 唯欲界系。 不随明了意识通上界系。 又如欲界第八缘种子境时。 其能缘第八唯欲界系。 所缘种子。 便通三界。 即六八二识。 有界系不随。 四三科不随者。 且五蕴不随者。 即如五识见分。 是识种收。 五尘相分。 即色蕴摄。 是蕴科不随。 十二处不随者。 其五识见分。 是意处收。 五尘相分。 五境处摄。 是处科不随。 十八界不随者。 其五识见分。 是五识界收。 五尘相分。 五境界摄。 此是三科不随。 五异熟不随者。 即如第八见分。 是异熟性。 所缘五尘相分。 非异熟性。 名异熟不随。 独影境者。 谓相分与见分同种生。 名独影唯从见。 即如第六识缘空华兔角过未。 及变影缘无为。 并缘地界法。 或缘假定果。 极迥极略等。 皆是假影像。 此但从见分变生。 自无其种。 名为从见。 独影有二种。 一者无质独影。 即第六缘空华兔角。 及过未等所变相分。 是。 其相分。 与第六见分同种生。 无空华等质。 二者有质独影。 即第六识缘五根种现。 是皆托质而起故。 其相分。 亦与见分同种而生。 亦名独影境。 三带质者。 即心缘心是。 如第七缘第八见分境时。 其相分无别种生。 一半与本质同种生。 一半与能缘见分同种生。 从本质生者。 即无覆性。 从能缘见分生者。 即有覆性。 以两头摄不定。 故名通情本。 质即第七能缘见分。 本即第八所缘见分。 又四句分别。 一唯别种。 非同种。 即性境。 二唯同种。 非别种。 即独影境。 三俱句。 即带质境。 四俱非。 即本智缘如。 以真如不从见分种生故。 名非同种。 又真如当体是无为。 但因证显得。 非生因所生法故。 名非别种。 性种说随应者。 性即性境。 种谓种类。 谓于三境中。 各有种类不同。 今皆须随应而说。 又约八识分别者。 前五转识。 一切时中皆唯性境。 不简互用不互用。 二种变中。 唯因缘变。 又与五根同种故。 第六意识有四类。 一明了意识。 亦通三境。 与五同缘实五尘。 初率尔心中是性境。 若以后念缘五尘上方圆长短等假色。 即有质独影。 亦名似带质境。 二散位独头意识。 亦通三境。 多是独影。 通缘三世有质无质法故。 若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时。 是带质境。 若缘自身五根。 及缘他人心心所。 是独影境。 亦名似带质境。 又独头意识。 初刹那缘五尘。 少分缘实色。 亦名性境。 三定中意识。 亦通三境。 通缘三世有质无质法故。 是独影境。 又能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故。 是带质境。 又七地已前有漏定位。 亦能引起五识。 缘五尘故。 即是性境。 四梦中意识。 唯是独影境。 第七识唯带质境。 第八识。 其心王唯性境。 因缘变故。 相应作意等五心所。 是似带质真独影境。 问。 三境以何为体。 答。 初性境。 用实五尘为体。 具八法成故。 八法者。 即四大。 地水火风。 四微。 色香味触等。 约有为说。 若能缘有漏位中。 除第七识。 余七皆用自心心所为体。 第二独影境。 将第六识见分所变假相分为体。 能缘即自心心所为体。 第三带质。 即变起中间假相分为体。 若能缘有漏位中。 唯六七二识心心所为体。 又成唯识论枢要志云。 真色真心。 俱是所缘。 所变相分俱名性境。 或能缘心。 而非妄执分别构画。 名为真心。 真心缘彼真色等境。 所变相分。 方名性境。 若心缘心所变。 相分。 相分无实。 但带质故。 性者。 体也。 体性是实。 名为性境。 独影者。 独者。 单也。 单有影像。 而无本质。 故相名独。 如缘龟毛石女等相。 或虽有质相分。 不能熏彼质种。 望质无能。 但有假影。 亦名为独。 如分别心缘无为相。 及第八识心所相及。 余准此知。 带质之境者。 质者。 周易云。 形体也。 带者。 说文谓之绅也。 绅也谓束。 又方言云。 带谓行也。 今云带质。 义通二也。 若依说文。 谓即挟带逼附之义。 如绅束也。 若依方言。 影仗质生。 如因其路。 行义方有。 然此相分。 虽有能熏自及质种。 然无实用。 如缘心相。 相分之心。 无虑用故。 通情本者。 情谓见分。 本谓质也。 显所变相。 随见随质。 以判种性。 二义不定。 又境有二。 一众生遍计所执情境。 心外见法。 名之曰境。 二诸圣自在德用智境。 以从心现故。 成其妙用智境。 又二。 一分剂境。 广大无边故。 二所知境。 唯佛能尽故。 又有二种。 一是心境。 唯心现故。 张心无心外之境。 张境无境外之心。 常含一味故。 二是境界之境。 谓心境无碍。 隐显同时。 体用相成。 理事齐现。 问。 心外无境。 境外无心。 云何又说心说境。 答。 前已广明。 何须重执。 一心四分。 理教无差。 有境有心。 方成唯识。 如心缘境时。 必有相分故。 如镜照面时。 有面影像也。 量云。 心缘境是有法。 心上必带境之影像。 宗因云。 心对外质。 同喻如镜照面时。 问。 智境各一。 何分多种。 答。 智因境分。 有真俗之异。 境从智立。 标凡圣之殊。 约用似多。 究体元一。 如起信钞问云。 境智为一为异。 答云。 智体无二。 境亦无二。 智无二者。 只是一智。 义用有殊。 约知真处。 名为真智。 约知俗处。 名为俗智。 境无二者。 谓色即是空为真境。 空即是色为俗境。 由是证真时必达俗。 达俗时必证真。 了俗无性。 即是真空。 岂有前后耶。 况无心外之境。 何有境外之心。 是即心境浑融。 为一法界。 问。 一心二谛。 理事非虚。 证理性而成真。 审事实而为俗。 皆具极成之义。 不坏二谛之门。 大小二乘。 同共建立。 如何是极成之义。 答。 所成决定不可移易。 随真随俗。 各有道理。 瑜伽论云。 一有世间极成真实。 二道理极成真实。 世间极成真实者。 谓一切世间。 于彼彼事。 随顺假立。 世俗惯习。 悟入觉慧所见同性。 谓地唯是地。 非是火等。 乃至苦唯是苦。 非是乐等。 乐唯是乐。 非是苦等。 以要言之。 此即如此。 非不如此。 是即如是。 非不如是。 决定胜解。 所行境事。 一切世间。 从其本际。 展转传来。 想自分别。 共所成立。 不由思惟筹量观察。 然后方取。 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道理极成真实者。 依止现比。 及至校量极善思择决定智。 所行所知事。 由证成道理所建立。 所施设义。 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问。 离识有色。 文义俱虚。 心外无尘。 教理同证。 其奈名言熏习。 世见坚牢。 若不微细剖陈。 难圆正信。 只如外色。 若粗若细。 云何推检。 知其本空。 了了分明。 成就唯识。 答。 粗细之色。 皆从识变。 既从识有。 外色全空。 故经云。 色性自空。 非色灭空。 为未了者。 更须破析。 直至极微。 方信空现。 识论云。 余乘所执离识实有色等诸法。 如何非有。 彼所执色。 不相应行。 及诸无为。 理非有故。 且所执色。 总有二种。 一者有对。 极微所成。 二者无对。 非极微成。 彼有对色。 定非实有。 能成极微。 非实有故。 谓诸极微。 若有质碍。 应如瓶等。 是假非实。 若无质碍。 应如非色。 如何可集成瓶衣等。 又诸极微。 若有方分。 必可分析。 便非实有。 若无方分。 则如非色。 乃至虽非无色。 而是识变。 谓识生时。 内因缘力。 变似眼等色等相现。 即以此相。 为所依缘。 然眼等根。 非现量得。 以能发识。 比知是有。 此但功能。 非外所造。 外有对色。 理既不成。 故应但是内识变现。 发眼等识。 名眼等根。 此为所依。 生眼等识。 此眼等识。 外所缘缘。 理非有故。 决定应许自识所变。 为所缘缘。 谓能引生似自识者。 乃至由此定知。 自识所变以色等相。 为所缘缘。 见托彼生。 带彼相起故。 然识变时。 随量大小。 顿现一相。 非别变作众多极微。 合成一物。 为执粗色有实体者。 佛说极微。 令其除析。 非谓诸色实有极微。 诸瑜伽师。 以假想慧。 于粗色相。 渐次除析。 至不可析。 假说极微。 虽此极微犹有方分。 而不可析。 若更析之。 便似空现。 不名为色。 故说极微。 是色边际。 由此应知。 诸有对色。 皆识变现。 非极微成。 余无对色。 是此类故。 亦非实有。 或无对故。 如心心所。 定非实色。 诸有对色。 现有色相。 以理推究。 离识尚无。 况无对色。 现无色相。 而可说为真实色法。 问。 表无表色。 不居身外。 内所动作。 显现非虚。 如成业论偈云。 由外发身语。 表内心所思。 譬彼潜渊鱼。 鼓波而自表。 此表无表色。 是实有不。 答。 识论云。 且身表色。 若是实有。 以何为性。 若言是形。 便非实有。 可分析故。 长等极微不可得故。 若言是动。 亦非实有。 才生即灭。 无动义故。 有为法灭。 不待因故。 灭若待因。 应非灭故。 若言有色。 非显非形。 心所引生。 能动手等。 名身表业。 理亦不然。 此若是动。 义如前破。 若是动因。 应即风界。 风无表示。 不应名表。 故身表业。 定非实有。 然心为因。 令识所变手等色相。 生灭相续。 转趣余方。 似有动作。 表示心故。 假名身表。 语表亦非实有声性。 一刹那声。 无诠表故。 多念相续。 便非实故。 外有对色。 前已破故。 然因心故。 识变似声。 生灭相续。 似有表示。 假名语表。 于理无违。 表既实无。 无表宁实。 然依思愿善恶分限。 假立无表。 理亦无违。 问。 经中说有三业。 善恶果报。 不滥升沉。 云何拨无。 岂不违教。 答。 不拨为无。 为显识故。 推其不实。 于世俗门。 善顺成立。 识论云。 不拨为无。 但言非色。 能动身思。 说名身业。 能发语思。 说名语业。 审决二思。 意相应故。 作动意故。 说名意业。 起身语思。 有所造作。 说名为业。 是审决思所游履处故。 通生苦乐异熟果故。 亦名为道。 或身语表。 由异发故。 假说为业。 思所履故。 说名业道。 由此应知。 实无外色。 唯有内识。 变似色生。 问。 不相应行。 是实有不。 答。 识论云。 不相应行。 亦非实有。 所以者何。 得非得等。 非如色心及诸心所。 体相可得。 非异色心及诸心所。 作用可得。 由此故知。 定非实有。 但依色等分位假立。 此定非异色心心所有实体用。 问。 二无心定。 无想异熟。 应异色心等有实自性。 若无实性。 应不能遮心心所法。 令不现起。 答。 识论云。 若无心位有别实法。 异色心等能遮于心名无心定。 应无色时有别实法。 异色心等。 能碍于色名无色定。 彼既不尔。 此云何然。 又遮碍心。 何须实法。 如堤塘等。 假亦能遮。 谓修定时。 于定加行。 厌患粗动心心所故。 发胜期愿。 遮心心所。 念心心所。 渐细渐微。 微微心时。 熏异熟识。 成极增上厌心等种。 由此损伏心等种故。 粗动等暂不现行。 依此分位。 假立二定。 此种善故。 定亦名善。 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 所熏成种。 招彼异熟识。 依之粗动想等不行。 于此分位。 假立无想。 依异熟立。 得异熟名。 故此三法。 亦非实有。 问。 世间依想建立。 有为之法皆虚。 俗谛从识施为。 无体之门尽伪。 且如圣教。 文句能诠。 乃广长舌相之所宣。 妙观察智之所演。 云何俱称不实。 咸是虚耶。 答。 诸圣演教谈诠。 是依世俗文字。 所以佛告三乘学者。 只令依义不依语。 权藉教以明心。 是以文字俱无自性。 亦从识变。 广百门论云。 然诸世间。 随自心变。 谓有众字和合为名。 复谓众名和合为句。 谓此名句。 能有所诠。 能诠所诠。 皆自心变。 诸心所变。 情有理无。 圣者于中。 如实知见。 云何知见。 谓彼法。 皆是愚夫虚妄识心分别所作。 假而非实。 俗有真无。 随顺世间。 权说为有。 问。 音声可闻。 色尘有对。 可言心变。 只如时法无相。 应为实有。 答。 有相尚空。 无相何有。 时亦无体。 延促由心。 以始从一念。 终成于劫。 念若不起。 时劫本空。 但有初中后等时量。 皆是唯识之时。 广百论破时品云。 复次是则一切若假若实。 皆依世俗假相施设。 云何汝等。 定执诸法。 皆是实体。 难。 若一切法。 皆非实有。 如何现前分明可见。 答。 镜像水月。 乾闼婆城。 梦境幻事。 第二月等。 分明可见。 岂实有耶。 世间所见。 皆无有实。 云何以现证法是真。 觉时所见。 一切非真。 是识所缘。 如梦所见。 梦心所见。 决定非真。 乱识所缘。 如第二月。 如是虽无真实法体。 而能为境生现见心。 因斯展转。 发生忆念。 前后俱缘。 非真有境。 是故不可以生忆念。 证法是真。 法既非真。 时如何实。 难。 若缘妄境。 生于倒见。 境可是虚。 见应是实。 答。 境既是虚。 见云何实。 如在梦中。 谓眼等识。 缘色等境。 觉时知彼二事俱无。 妄境倒心。 亦复如是。 愚夫谓有。 圣者知无。 难。 有倒心境。 二种皆虚。 无倒境心。 俱应是实。 答。 世俗可尔。 胜义不然。 以胜义中心言绝故。 若于胜义心言绝者。 云何数说心境是虚。 为破实执。 故且言虚。 实执若除。 虚亦不有。 若实若虚。 皆为遣执。 依世俗说。 非就胜义。 胜义谛言。 亦是假立。 为翻世俗。 非有定诠。 难。 现见心境。 可言是无。 忆念境心。 云何非有。 答。 现见尚无。 忆念岂有。 难。 若一切法。 都非实有。 如何世间现造善恶。 若无善恶。 苦乐亦无。 是则拨无一切因果。 若拨无因果。 则无邪见。 岂不怖此邪见罪耶。 答。 奇哉世间。 愚痴难悟。 唯知怖罪。 不识罪因。 一切善恶。 苦乐因果。 并世俗有。 胜义中无。 我依胜义。 言不可得。 不拨世俗。 何成邪见。 于世俗中。 执胜义有。 不称正理。 是为邪见。 今于此中。 为破时执。 略说诸法。 俗有真无。 又古释云。 凡如来三时说法。 或云一时。 三世十世等时。 皆从能变心生。 外无三世之境。 离自心外。 诸法无体。 如世尊说弥勒作佛。 即听者于自心上。 变作过去相分生起。 世尊答云。 从今十二年后。 必得往生。 听者心上。 又变作未来相分而起。 能变心。 即现在也。 此过去时。 无其实境。 尽从心变。 但随心分限。 变起长时短时。 是以时因心立。 无有定性。 因现在。 则有过去未来。 因延有促。 因一念有大劫。 若无现在心。 何处立过未。 西域记第七云。 昔有隐士。 结庐屏迹。 博习技艺。 究极神理。 能使瓦砾成宝。 人畜变形。 但未能驭风云。 陪仙驾。 阅图考古。 更求仙法。 遂得求仙方云。 将欲求仙当筑坛场。 命一烈士。 按长剑。 立坛隅。 屏息绝言。 自昏达曙。 求仙者。 坛中而坐。 按长剑。 诵神咒。 收视返听。 达曙登仙。 既得此方。 数年之间求烈士不得。 后遇一人。 先为人佣力。 艰辛五载。 一旦违失。 遂被笞辱。 又无所得。 悲号巡路。 隐士见命数加优赠。 烈士欲求报效。 隐士曰。 我弥历多年。 幸而遇会。 奇貌应图。 非有他故。 愿一旦不语耳。 烈士曰。 死尚不辞。 何况不语。 于是隐士。 立坛受仙。 依事行之。 日暮之后。 各思其事。 隐者诵咒。 烈士按剑。 俟将晓矣。 烈士忽然大叫。 时空中火下。 烟焰云蒸。 稳士疾引此人。 入池避难。 问曰。 诫子无声。 何乃惊叫。 烈士曰。 受命之后。 至夜昏然若梦。 见昔所事主人。 躬来至傍。 感厚恩而不语。 被打震怒。 而见致害。 遂见托生南印土大婆罗门家。 受生。 乃至出胎。 苦厄备受。 荷恩不语。 洎乎受冠生子。 每念前恩思而不语。 阖家亲戚。 咸见怪矣。 年过六十。 而有一子。 其妻谓曰。 汝若不语。 我杀汝子。 我自怀念。 今已隔生。 唯有一子宁忍令杀。 因止其妻。 遂发此言。 隐士曰。 我之过也。 被魔所娆。 烈士感激其事。 忿恚而死。 故知睡梦与觉。 所见唯心。 延促之时。 不离一念。 故引梦时。 以明觉位。 又法华经安乐行品。 梦入铜轮。 成道度生。 经无量时。 唯只一夜梦心。 所以无性摄论颂云。 处梦谓经年。 觉乃须臾顷。 故时虽无量。 摄在一刹那。 可证听者心上。 自变长短二时。 实唯现在心心所也。 故义海云。 如见尘时。 是一念心所现。 此一念心之时。 全是百千大劫成。 何以故。 百千大劫。 本由一念方成。 大劫既相由成立。 俱无体性。 乃至远近世界。 佛及众生。 三世一切事物。 莫不于一念中现。 何以故。 一切事法。 依心而现。 念既无碍。 法亦随融。 是故一念。 即见三世事物显然。 所以华严经颂云。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诸方便成十力。 又颂云。 始从一念终成劫。 悉从众生心想生。 一切刹海劫无边。 以一方便皆清净。 又颂云。 或从心海生。 随心所解住。 如幻无处所。 一切是分别。 故知横收刹海。 竖彻僧祇。 皆一念心。 前后际断。 既无大小之刹。 亦无延促之时。 以一方便唯心之门。 令众生界悉皆清净。 何者。 以知境唯妄识分别。 则不起心。 以心不起故。 则妄境不现。 妄境不现。 垢净之法无依粗想不生。 长短之时自绝。 若教中所说劫量延促。 皆是善巧逗机方便。 或为怯弱众生。 说成佛只在刹那。 或为懈怠众生。 说须经阿僧祇劫。 若成佛之旨。 一际无差。 延促之诠。 尽归权智。 又古释云。 一方便者。 即了唯心也。 一念与劫。 并由想心。 心想不生。 长短安在。 非长非短。 是谓清净。 不坏于相。 则劫海无边。 故知一切诸法。 皆无自体。 悉不坚牢。 唯从想生。 若执为实。 但是颠倒。 所以广博严净经云。 文殊师利告阿难言。 愚小之人。 以日为昼想。 无黠慧故。 所以者何。 若令此昼。 是真实者。 是常住者。 是坚牢者。 应有积聚。 不应过去。 唯应有昼。 不应有夜。 问。 此三世时。 既从心变。 于八识内。 何识所缘。 答。 古释云。 唯意所缘。 谓时之一法是假。 前五第八俱不能缘。 第七又常缘内第八见分为我。 兼无分别故。 唯第六能缘。 又四种意识中。 唯明了意识不能缘。 时是假故。 即定中。 梦中。 独散。 此三俱能缘。 若约三境中。 是独影境。 问。 不相应行中诸有为法。 似有作用。 应不离识。 如六种无为。 无有作用。 应离色心等有其实性。 答。 有无之法。 皆依识变。 虚空等五无为。 皆依妄识所变。 真如无为。 是净识之性。 亦不离识。 乃至有无真假。 一切性相。 离真唯识性。 更无所有。 宗镜录卷第六十九夫觉王随顺世法曲徇机宜。 欲显无相之门。 先明有相之理。 因方便而开真实。 假有作而证无生。 非称本怀。 但施密意。 于四俗谛中。 立第二随事差别谛。 说三科法门。 谓蕴处界等。 今欲会有归空。 应当先立后破。 须知窟穴。 方可倾巢。 只如五蕴初科。 四大元始。 以何为义。 答。 蕴者。 藏也。 亦云五阴。 阴者。 覆也。 即蕴藏妄种。 覆蔽真心。 杂集论云。 蕴者。 积聚义。 又荷杂染担故名为蕴。 如肩荷担。 此约俗谛所释。 若论真谛。 无一法可聚。 以各无自体。 亦无作用。 故楞伽经云。 佛告大慧。 当善四大造色。 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 大慧。 菩萨摩诃萨。 作是学。 彼真谛者。 四大不生。 于彼四大不生。 作如是观察。 观察已竟。 名相妄想分剂。 自心现分剂。 乃至大慧。 彼四大种。 云何生造色。 谓津润妄想大种。 生内外水界。 堪能妄想大种。 生内外火界。 飘动妄想大种。 生内外风界。 断截色妄想大种。 生内外地界。 释云。 堪能妄想者。 即计火大堪能成熟万物之性。 断截色妄想者。 即计可断截性为地大。 四大既空。 五蕴无主。 是以先观色阴。 从四大所造。 展转相因而生。 四大中既无主宰。 谁能合集以成色乎。 以此观之。 色阴即空。 色阴既空。 四阴何有。 善学真谛。 第一净心。 不住一相。 则无四大可生。 故知一切莫非真觉。 则一觉一切觉。 统括一心无不觉故。 外法本无名相。 所见分剂。 皆唯心量。 以般若照五蕴皆空。 聚沫之色既虚。 水泡之受何有。 阳焰之想非实。 芭蕉之行唯空。 幻识倏尔无依。 空大湛然不动。 穷四大根本。 性相尚无。 则六根枝条。 影响奚有。 身见既不立。 妄识又无从。 唯一真心。 神性独立。 恒沙海藏。 无量义门。 该括指归。 理穷于此。 不出一念。 人法俱空。 如持地经云。 佛言。 诸凡夫。 于见闻觉知法中。 计得识阴。 贪着念有。 是人贪着见闻觉知法。 为识阴所缚。 贵其所知。 以心意识合系。 故驰走往来。 所谓从此世。 至彼世。 从彼世。 至此世。 皆识阴所缚故。 不能如实知识阴。 识阴是虚妄不实。 颠倒相应。 因见闻觉知法起。 此中无有实识者。 若不能如是实观。 或起善识。 或起不善识。 或起善不善识。 是人常随识行。 不知识所生处。 不知识如实相。 持世。 诸菩萨摩诃萨。 于此中如是正观。 知识阴从虚妄识起。 所谓见闻觉知法中众因缘生。 无法生法想故。 贪着识阴。 故知诸阴。 不出一念法空之心。 所以永嘉集云。 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者。 谓历历分明。 即是识阴。 领纳在心。 即是受阴。 心缘此理。 即是想阴。 行用此理。 即是行阴。 污秽真性。 即是色阴。 此五阴者。 举体即是一念。 一念者。 举体。 全是五阴。 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 即人空慧。 见如幻化。 即法空慧。 故最胜王经云。 佛告善天女。 五蕴能现法界。 法界即是五蕴。 问。 处以何为义。 答。 论云。 识生长门义。 当知种子义。 摄一切法差别义。 亦是处义。 问。 界以何为义。 答。 是界分建立义。 以内外中间。 各对待立故。 杂集论云。 一切法种子义。 谓依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 说名为界。 界是因义。 又能持自相义。 又能持因果性义。 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 问。 何因五蕴说唯有五。 答。 杂集论云。 为显五种我事故。 一身具我事。 谓内外色蕴所摄。 二受用我事。 即受蕴。 三言说我事。 即想蕴四造作。 一切法非法我事。 谓行蕴。 五彼所依止我自体事。 谓识蕴。 是身具等所依我相事义。 世间有情。 多于识蕴计执为我。 于余蕴计执我所。 问。 色蕴何相。 答。 变现相是色相。 此有三。 触对变坏。 谓由手足。 乃至蚊蛇所触对时。 即便变坏。 二方所示现。 谓由方所可相示现。 问。 受蕴何相。 答。 领纳相是受相。 由此受故。 领纳种种净不净业。 所得异熟。 若清净业。 受乐异熟。 不清净业。 受苦异熟。 净不净业。 受不苦不乐异熟。 所以者何。 由净不净业。 感得异熟阿赖耶识。 恒与舍受相应。 唯此舍受。 是实异熟体。 苦乐两受。 从异熟生。 故假说名异熟。 问。 想蕴何相。 答。 构了相是想相。 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 随所见闻觉知之义。 起诸言说。 诸言说者。 谓诠辩义。 问。 行蕴何相。 答。 造作相是行相。 由此行故。 念心造作。 谓于善恶无记品中。 驱役心故。 问。 识蕴何相。 答。 了别相是识相。 由此识故。 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 种种境界。 问。 何因处唯十二。 答。 杂集论云。 唯由身及具。 能与未来六行受用。 为生长门故。 谓如过现六行受用相。 为眼等所持。 未来六行受用相。 以根及义为生长门。 亦尔。 唯依根境立十二处。 不依六种受用相识。 问。 处以何为相。 答。 如界应知。 随其所应。 谓眼当见色。 及此种子等。 随义应说。 问。 何因界唯十八。 答。 杂集论云。 由身具等。 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 身者。 谓眼等六根。 具者。 谓色等六境。 过现六行受用者。 谓六识。 能持者。 谓六根六境。 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 过现六识能持受用者。 不舍自相故。 当知十八。 以能持义。 故说名界。 问。 眼界何相。 答。 谓眼曾现见色。 及此种了积集异熟。 阿赖耶识。 是眼界相。 眼曾见色者。 谓能持过去识受用义。 以显界性。 现见色者。 谓能持现在识受用义。 以显界性。 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者。 谓眼种子。 或唯积集。 为。 引当来眼根故。 或已成熟。 为。 生现在眼根故。 此二种名眼界者。 眼生因故。 如眼界相。 耳鼻舌身意界相。 亦尔。 问。 色界何相。 答。 诸色眼曾现见。 及眼界。 于此增上。 是色界相。 眼界于此增上者。 谓依色根增上力。 外境生故。 如色界相。 声香味触法界相。 亦尔。 问。 眼识界何相。 答。 谓依眼缘色。 似色了别。 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 是眼识界相。 如眼识界。 耳鼻舌身意识界相。 亦尔。 是以真谛不有。 世谛非无。 迷之则一二情生。 悟之则性相无碍。 故先德云。 真俗双泯。 二谛恒存。 空有两亡。 一味常现。 如瑜伽论云。 思正法者。 乃至云何以称量行相。 依正道理。 思惟诸蕴相应言教。 谓依四道理观察。 何等为四。 一观待道理。 二作用道理。 三证成道理。 四法尔道理。 云何名为观待道理。 谓略说有二种观待。 一生起观待。 二施设观待。 生起观待者。 谓由诸因诸缘势力。 生起诸蕴。 此蕴生起。 要当观待诸因诸缘。 施设观待者。 谓由名身。 句身。 文身。 施设诸蕴。 此蕴施设。 要当观待名句文身。 是名于蕴生起观待。 施设观待。 即此生起观待。 施设观待。 生起施设诸蕴。 说名道理瑜伽方便。 是故说为观待道理。 云何名为作用道理。 谓诸蕴生已。 由自缘故。 有自作用。 各各差别。 谓眼能见色。 耳能闻声。 鼻能嗅香。 舌能尝味。 身能觉触。 意能了法。 色为眼境。 为眼所行。 乃至法为意境。 为意所行。 或复所余如是等类。 于彼彼法。 别别作用。 当知亦尔。 即此诸法各别作用。 所有道理。 瑜伽方便。 皆说名为作用道理。 云何名为证成道理。 谓一切蕴皆是无常。 众缘所生。 苦空无我。 由三量故。 如实观察。 谓由至教量故。 由现量故。 由比量故。 由此三量。 证验道理。 诸有智者。 心正执受。 安置成立。 谓一切蕴皆无常性。 众缘生性。 苦性空性。 及无我性。 如是等。 名证成道理。 云何名为法尔道理。 谓何因缘故。 即彼诸蕴如是种类。 诸器世间。 如是安布。 何因缘故。 地坚为相。 水湿为相。 火暖为相。 风用轻动。 以为其相。 何因缘故。 诸蕴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何因缘故。 色变坏相。 受领纳相。 想等了相。 行造作相。 识了别相。 由彼诸法。 本性应尔。 自性应尔。 法性应尔。 即此法尔。 说名道理。 瑜伽方便。 或即如是。 或异如是。 或非如是。 一切皆以法尔为依。 一切皆归法尔道理。 令心安住。 令心晓了。 如是名为法尔道理。 如是名为依四道理。 观察诸蕴相应言教。 故知法性自尔。 一切如然。 未有一法而为障碍。 了之无过。 执之患生。 但依观待。 作用。 证成。 法尔。 四种道理观察。 则二谛双通。 一心无碍。 问。 万法唯识。 正量可知。 又云。 境灭识亡。 心境俱遣。 今观阴入界等。 如上分析性相宛然。 云何同境。 一时俱拂。 答。 上约世谛分别。 似有非真。 但立空名。 终无实体。 所以首楞严经。 微细推检。 阴入界处。 一一皆空。 非因非缘。 非自然性。 非因。 即是不自生。 非缘。 即是不他生。 既无自他二法。 无法和合。 即是不共生。 非自然性。 即是非无因生。 四句无生。 阴从何有。 又当观此一念心。 不从根尘离合而生。 若言合生者。 譬如镜面。 各有像故。 合生应有两像。 若各无像。 合不应生。 若镜面合为一而生像者。 今实不合。 合则无像。 若镜面离故生像者。 各在一方。 则应有像。 今实不尔。 根尘离合。 亦复如是。 当知即念无念。 自他起处俱空。 即生无生。 离合推之无体。 破五阴文云。 佛告阿难。 譬如有人。 取频伽瓶。 塞其两孔。 满中擎空。 千里远行。 用饷他国。 识阴当知。 亦复如是。 阿难。 如是虚空。 非彼方来。 非此方入。 如是阿难。 若彼方来。 则本瓶中。 既贮空去。 于本瓶地。 应少虚空。 若此方入。 开孔倒瓶。 应见空出。 是故当知。 识阴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曰。 此破识阴也。 瓶喻于身。 空喻于识。 若执有识随身往来者。 此处识阴灭。 往彼处生时。 如将此方虚空远饷他国。 若此阴实灭。 如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若彼阴复生。 如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故知虚空不动。 识无去来。 一阴既虚。 四阴皆尔。 大涅槃经云。 若人舍命之时。 然心意识即生善道。 而是心法。 实无去来。 亦无所至。 直是前后。 相似相续。 相貌不异。 如是之言。 即是如来秘密之教。 又佛告阿阇世王。 如汝所言。 先王无辜。 横加逆害者。 何者是父。 但于假名众生五阴。 妄生父想。 于十二入十八界中。 何者是父。 若色是父。 四阴应非。 若四阴是父。 色亦应非。 若色非色合为父者。 无有是处。 何以故。 色与非色。 性无合故。 大王。 凡夫众生。 于是色阴。 妄生父想。 如是色阴。 亦不可害。 乃至阿阇世王。 即白佛言。 世尊。 我今始知色是无常。 乃至识是无常。 我本若能如是知者。 则不作罪。 持世经云。 佛言。 是诸菩萨如实观时。 知识阴虚妄不实。 从本已来。 常不生相。 知非阴是识阴。 像阴是识阴。 幻阴是识阴。 譬如幻所化人。 识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间。 识性亦如是。 如幻性虚妄缘生。 从忆想分别起。 无有实事。 如机关木人。 识亦如是。 从颠倒起。 虚妄因缘和合而有。 幻人岂有心识。 木像谁称觉知。 比妄识而况同。 从幻缘而似有。 大智度论云。 日初出时。 见城门楼橹宫殿。 行人出入。 日转高转灭。 但可眼见。 而无有实。 是名乾闼婆城。 有人初不见乾闼婆城。 晨朝东向见之。 意谓实乐。 疾行趣之。 转近转失。 日高转灭。 饥渴闷极。 见热气如野马。 谓之为水。 疾走趣之。 转近转灭。 疲极困厄。 至穷山狭谷中。 大唤啼哭。 闻有响应。 谓有居民。 求之疲极。 而无所见。 思惟自悟。 渴愿心息。 无智人。 亦如是。 空阴界入中。 见吾我及诸法。 淫嗔心着。 四方狂走。 求乐自满。 颠倒欺诳。 穷极懊恼。 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 是时颠倒愿息。 故知色阴如劳目睛。 忽现空华之相。 受阴如手摩触。 妄生冷热之缘。 想阴如人说酸梅。 口中自然水出。 行阴如水上波浪。 观之似有奔流。 识阴如瓶贮虚空。 持之用饷他国。 斯则非内非外。 不即不离。 和合既不成。 自然亦非有。 若此况是实。 则五阴不虚。 既并世相而非真。 审知阴入而无体。 唯是性空法界。 如来藏心。 无始无终。 平等显现。 是以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是故如来。 与汝发明。 五阴本因。 同是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 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 心想酸味。 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 足心酸起。 悬崖不有。 酸物未来。 汝体必非虚妄通伦。 口水如何因谈酸出。 是故当知。 汝现色身。 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说。 临高想心。 能令汝形。 真受酸涩。 由因受生。 能动色体。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 二现驱驰。 名为虚明。 第二妄想。 由汝念虑。 使汝色身。 身非念伦。 汝身何因。 随念所使。 种种取像。 心生形取。 与念相应。 寤即想心。 寐为诸梦。 则汝想念。 摇动妄情。 名为融通。 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 运运密移。 甲长发生。 气消容皱。 日夜相代。 曾无觉悟。 阿难。 此若非汝。 云何体迁。 如必是真。 汝何无觉。 则汝诸行。 念念不停。 名为幽隐。 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 湛不摇处。 名恒常者。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若实精真。 不容习。 妄。 何因汝等。 曾于昔年。 睹一奇物。 经历年岁。 忆忘俱无。 于后忽然覆睹前异。 记忆宛然。 曾不遗失。 则此精了。 湛不摇中。 念念受熏。 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 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 望如恬静。 流急不见。 非是无流。 若非想元宁受想习。 非汝六根互用合开。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 中。 串习几。 则湛了内。 罔象虚无。 第五颠倒。 细微精想。 阿难。 是五受阴。 五妄想成。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唯色与空。 是色边际。 唯触及离。 是受边际。 唯记与忘。 是想边际。 唯灭与生。 是行边际。 湛入合湛。 归识边际。 此五阴元。 重叠生起。 生因识有。 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 承悟并消。 事非顿除非次第尽。 是以若见五阴有。 即众生世间。 若了五阴空。 即真谛世间。 若达五阴实相。 即中道第一义正智世间。 难此五阴三世间外。 更无一法能建能立。 为。 俗为真。 一代时教所诠。 除此别无方便。 悟此成佛。 迷此为凡。 唯是一心。 开合无异。 何者。 以一阴名色。 四阴名心。 从心所生。 故称为色。 心是所依。 色是能依。 摄能归所。 但是一心。 本末元同。 体用常合。 宗镜大旨。 于此绝言。 破六入文云。 佛告阿难。 譬如有人。 劳倦则眠。 睡熟便寤。 览尘斯忆。 失忆为忘。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吸习中归。 不相逾越。 称意知根。 兼意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 集知居中。 吸撮内尘。 见闻逆流。 流不及地。 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 离彼寤寐生灭二尘。 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觉知之根。 非寤寐来。 非生灭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从寤来。 寐即随灭。 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 灭即同无。 令谁受灭。 若从灭有。 生即灭无。 孰知生者。 若从根出。 寤寐二相。 随身开合。 离斯二体。 此觉知者。 同于空华。 毕竟无性。 若从空生。 自是空知。 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 意入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曰。 此破意入也。 疏云。 览尘斯忆者。 忆即是生。 失忆为忘者。 忘即是灭。 失忆不离自心。 妄谓为境。 故云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吸习中归不相逾越者。 吸习生住异灭。 归识心内。 故云中归。 前念灭。 后念生。 无杂乱失。 故云不相逾越。 故经云。 心性生灭。 犹如猿猴。 当知见境生灭者。 即是自心生灭相故。 故云心生种种法生。 吸撮内尘。 见闻逆流。 流不及地。 名觉知性者。 谓眼耳取外尘境。 刹那流入意地。 从外入内。 名为逆流。 眼耳唯缘现境。 至第二念缘不及故。 故云流不及地。 唯意根独取。 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 因前尘起。 毕竟无体。 以妄知强觉。 成内众生。 因灭想凝空。 为外国土。 经云。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迷湛寂一心。 作内六入。 更无别体。 唯是真空。 意入既虚。 前眼等五入亦尔。 破十二处文云。 佛告阿难。 汝常意中。 所缘善恶无记三性。 生成法。 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 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阿难。 若即心者。 法则非尘。 非心所缘。 云何成处。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 则法自性。 为知非知。 知则名心。 异汝非尘。 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 云何汝心。 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 此尘既非色声香味。 离合冷暖。 及虚空相。 当知何在。 今于色空。 都无表示。 不应人间。 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 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 法则与心。 俱无处所。 则意与法。 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曰。 此破意法二处也。 夫分能标所构画成持。 立境立心。 皆是意法。 先破其分别惑本。 则前五根十处自倾。 法处是所缘。 意处是能缘。 只如法处。 为复即心不即心。 若即心者。 法则全心。 心不见心。 云何成。 处若离于心别有。 方所。 则法之自性。 为有知无知。 若有知。 则名心。 不成于法。 若无知。 则不属自心。 同他心量。 以知二处。 俱无自体。 则善恶无记三性等法。 四种意根等心。 皆同一性。 无有能缘所缘之异。 心境皆空。 故论云。 凡所分别。 皆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 无相可得。 则无相理现。 有作情亡。 因缘自然。 名义俱绝。 例十处色心。 亦复如是。 破十八界文云。 佛告阿难。 汝所明意法为缘。 生于意识。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 以意为界。 因法所生。 以法为界。 阿难。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发明汝意。 若无前法。 意无所生。 离缘无形。 识将何用。 又汝识心。 与诸思量。 兼了别性。 为同为异。 同意即意。 云何所生。 异意不同。 应无所识。 若无所识。 云何意生。 若有所识。 云何识意。 唯同与异。 二性无成。 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 世间诸法。 不离五尘。 汝观色法及诸声法。 香。 法味法及与触法。 相状分明。 以对五根。 非意所摄。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 汝今谛观。 法法何状。 若离色空。 动静。 通塞。 合离。 生灭。 越此诸相。 终无所得。 生则色空。 诸法等生。 灭则色空。 诸法等灭。 所因既无。 因生有识。 作何形相。 相状不有。 界云何生。 是故当知。 意法为缘。 生意识界。 三处都无。 则意与法。 及意界三。 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释曰。 此破意识界也。 如十八界中。 皆因意识建立。 根本立处尚空。 所生枝末何有。 既无处所可得。 又无界分可凭。 事诳理。 虚情危执劣。 恶见之根株尽拔。 妄识之巢穴齐倾。 独朗真心。 圆周法界。 安国云。 谓色等五尘界。 是限量境。 五识亲证。 都无尘相。 如来藏中顿现身器无尘相。 六七妄想。 谓有我法。 想所现相。 是分别变。 分别变相。 但可为境。 而无实用。 如日发焰带微尘而共红。 非实红也。 如水澄清。 含轻云而俱绿。 非实绿也。 若了藏性。 则知尘境而为妄也。 故知诸法但从分别而生。 分别既空。 名相何有。 夫人空易了。 法我难除。 不达法逐缘生。 执有自体。 如摄论云。 若执法体是有。 名法我执。 如二乘人。 依粗分别事识修行。 但了法中无我。 不知法体全空。 闻诸法空。 生大怖畏。 是知法空是本。 人空是末。 夜绳未晓。 蛇想宁除。 翳目犹存。 空华岂灭。 破七大性文云。 佛告阿难。 识性无原。 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 用目循历。 其目周视。 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汝识于中。 次第标指。 此是文殊。 此富楼那。 此目犍连。 此须菩提。 此舍利弗。 此识了知。 为生于见。 为生于相。 为生虚空。 为无所因。 突然而出。 阿难。 若汝识性。 生于见中。 如无明暗。 及与色空。 四种必无。 元无汝见。 见性尚无。 从何发识。 若汝识性。 生于相中。 不从见生。 既不见明。 亦不见暗。 明暗不瞩。 即无色空。 彼相尚无。 识何所发。 若生于空。 非相非见。 非见无辩。 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非相灭缘。 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处此二非。 空则同无。 有非同物。 纵发汝识。 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汝更细详。 微细详审。 见托汝睛。 相推前境。 可状成有。 不相成无。 如是识缘。 因何所出。 识动见澄。 非和非合。 闻听觉知。 亦复如是。 不应识缘。 无从自出。 若此识心。 本无所从。 当知了别见闻觉知。 圆满湛然。 性非从所。 兼彼地水火风。 均名七大。 性真圆融。 皆如来藏。 本无生灭。 阿难。 汝心粗浮不悟见闻。 发明。 了知。 本如来藏。 汝应观此六处识心。 为同为异。 为空为有。 为非同异。 为非空有。 汝元不知。 如来藏中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 妙觉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 或为因缘。 及自然性。 皆是识心。 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释曰。 此破识大性也。 谛详佛旨。 本契无生。 但以有情。 唯迷妄识。 以昏扰之性。 起遍计于觉原。 逐杂染之缘。 沈圆成于识海。 眠三界之梦宅。 一觉而尘劫不惺。 造四大之幻身。 生灭而恒沙莫算。 今推此识。 决定无体。 从缘所起。 悉顺无生。 四句检之。 自含妙理。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者。 如无明暗色空。 元无见性。 见性尚无。 从何发识。 此破自生也。 为生于相者。 不从见生。 则不见暗明。 明暗不瞩。 即无色空。 彼相尚无。 识何所发。 此破他生也。 既不得自见之性。 又不得他相之观。 自他既虚。 即无和合。 所以推云。 见托汝睛。 相推前境。 可状成有。 不相成无。 如是识缘。 因何所出。 识动见澄。 非和非合。 闻听觉知。 亦复如是。 以动静相乖。 事非和合。 此破共生也。 为生虚空。 为无所因突然而出者。 若生于空。 非相非见。 纵发汝识。 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 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日属朝阳。 月含阴魄。 时候晷刻。 今古不移。 各有所因。 无因非有。 此破无因生也。 四句才空。 百非俱殄。 则妄计所执。 内因外缘。 心和境合。 无因自然等。 妄想情尘。 皆无实义。 狂华之影迹俱虚。 不真何待。 戏论之名言顿息。 意解全消。 虚空之性既融。 六大之体何有。 以地大无性。 四轮所成。 水大无性。 凝流不定。 火大无性。 寄于诸缘。 风大无性。 附物彰动。 空大无性。 对色得名。 见性从缘。 和合而有。 识性无体。 如幻即虚。 且如火大无性者。 如首楞严经云。 性火真空者。 古释云。 性是本觉性。 火。 是本觉火。 皆是众生心变。 如第六识心热。 遍身即狭。 若第八识中变起。 即遍同法界。 悟法界性。 皆是我心中所变之火。 如西京崇慧法师。 于大历四年。 在京与道士斗。 能入火不烧。 是求观音之力。 何况自证。 证。 得已后。 入地狱。 中皆不被烧。 今世间火。 随。 处发现。 应众生业力。 多少随意。 如龙斗。 亦起火烧林薮。 乃至云中霹雳火。 如人欲心炽盛。 火烧天祠。 皆从心火起。 由心动摇。 故有火起。 但心不动。 即不被烧。 譬如人畏时。 非人得其便。 如来得性火。 三界火烧不得。 如来自起智火。 焚得舍利。 其火猛盛。 诸大弟子将水求不得。 乃至龙王求亦不得。 唯天帝释云。 我本愿力始求得。 虽有性火而不自烧。 如刀能割。 不自割。 如眼能看。 不自看。 如火大性唯心。 七大性亦如是。 随心俱遍法界。 法界本遍。 由执心故不能遍。 如三界中。 三乘天眼。 俱不能遍。 唯如来无执。 性合真空。 故能周遍。 如般若经中。 佛自言。 我以无执故。 得真金身。 圆光常现。 火烧天祠者。 昔有渔师。 河上见公主过。 因生染心。 思求不得。 身渐羸疾。 其母遂问病因。 与作方便。 日送鲤鱼一头。 公主怪问。 母直陈其事。 遂许云。 我因拜天祠。 即潜相见。 子知便喜。 公主后来。 正见渔人睡熟。 撼之不觉。 便系帛子在手上。 公主去后。 渔人睡觉。 见手上帛子。 知公主来。 心生恨忆。 心中欲火内烧。 自身烂坏。 并烧天祠。 房室净尽。 所以三界有法。 识外无文。 皆从四大内外成。 尽是一心虚妄变。 何者。 最初因不觉。 故有业识。 从业识因动。 故有转识。 从转识起见。 故有现识。 因见分。 成相分。 能所才分。 心境顿现。 古钞释首楞严经云。 明妄非他。 觉明为咎者。 六识取尘。 由业识发起。 后有第七识执第八识中明。 变起外四大。 四大引起六根尘。 六根尘引起六识。 六识依六根尘。 因外有色。 内引眼根等。 明妄非他者。 其妄最初。 因自心动有风。 因执有金。 因爱有水。 因求有火。 皆是自心变起四大。 还自分别结业受生。 故非他累。 觉明为咎者。 由强觉了本体明为咎。 则无知觉明。 有知明觉。 如人见不净。 便生厌心。 由分别故。 以猪狗见。 便生净想。 皆由强觉无明。 但无分别妄见。 唯见法性净土。 是知内外四大。 地水火风。 念念发现。 所以经云。 或各各发明。 若俱发明。 各各发明者。 汝见圆明。 知心欲取。 失却本明性空。 思想摇动。 心生风轮。 情爱相续。 性感水轮。 执心炽盛。 金轮则现。 求心若欲火轮方兴。 若俱发明。 初起强觉。 四大俱现。 如人恨忆。 嗔则火生。 身心动转。 以况于风。 目中泪盈。 而表于水。 面发赤相。 则表于地。 是以内外四大。 元是我心之性。 以为自性。 又自第八识。 变起根身器内外四大之相分。 为自相。 又因妄念而起强觉而知。 所以万像森萝郁然显现。 若能穷因体本。 皆是自心之性。 自心之相。 于中妍丑憎爱。 全是意识计度分别而成。 既识根由。 须存正智。 但除强觉。 一念不生。 自然心境俱空。 前后际断。 故知七大之性。 性真圆融。 一一大俱遍法界。 皆是一体。 如七颗冰。 将火镕为一水。 亦如因陀罗网同而不同。 如水与冰。 异而不异。 乃至五阴。 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等。 皆满法界。 一一微尘。 亦满法界。 一一毛孔。 亦遍法界。 一一身心亦遍。 皆如来藏。 如香水海中。 常说一切法。 为诸菩萨。 不见菩萨相。 不见邪师相。 不见生住异灭相。 所以尽合真空。 俱遍实际。 如说龟毛兔角焰水干城。 但有言说之名。 且无实事。 例凡夫界。 中所有见闻阴入之根。 名色之境。 亦但有其名。 都无实事。 今将世间共知龟毛易解之虚。 破如今现执名色难解之虚。 还同龟毛无所执着。 即知从来所执一切境界。 皆从识变。 尽逐想生。 离识无尘。 识寂则诸尘并寂。 离想无法。 想空则诸法皆空。 因缘自然。 俱成戏论。 知解分别。 本末无从。 但有意言。 都无真实。 如此明达。 顿悟前非。 终不更待空里之华。 将期结果。 取梦中之物。 拟欲牢藏。 杌见思空。 绳消蛇想。 渴鹿罢驰于阳焰。 痴猿息弄于月轮。 遂乃静虑虚襟。 若陵空之逸翮。 随缘养性。 犹纵浪之虚舟。 毕故不造新。 任真而合道。 如是五阴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 七大性等。 非是本来自然无因而有。 非从今日和合因缘所生。 但是识心。 分别建立。 今破此识性。 则七大性。 乃至一切法皆空。 如寻流得源。 捕贼获将。 则无明怨对。 生死魔军。 应念俱消。 如汤沃雪。 唯如来藏。 妙湛明心。 性真圆融。 遍十方界。 如波澄秋渚。 含虚洞然。 云朗晴空迥无所有。 所以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 幻妄称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如是乃至五阴。 六入。 从十二处。 至十八界。 因缘和合。 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 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常住妙明不动周圆。 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 了无所得。 是以先令照彻心境分明。 后乃顿融。 须亡心境。 如华严演义云。 谓此华严经中。 教人观察。 若心若境。 如颂云。 欲知诸佛心。 当观佛智慧。 佛智无依处。 如空无所依。 此令观佛心也。 又颂云。 若有欲知佛境界。 当净其意如虚空。 此教观佛境也。 次空心境颂云。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无取即无境。 无见即无心。 又颂云。 若有欲得如来智。 应离一切妄分别。 有无通达皆平等。 疾作人天大导师。 即空心境也。 菩萨凡夫所有心境。 观照例知。 故经颂云。 知妄本自真。 见佛则清净。 又云。 心佛与众生。 是三无差别。 宗镜录卷第七十夫祖佛正意。 本显一心。 何必教中。 更谈阴界。 答。 随妄心而破妄境。 谓显人空。 除异执。 而说异门。 成法解脱。 无有定法故。 号之为阿耨菩提。 病差药消。 如筏喻之法尚应舍。 识论问云。 以有阿含证验知故。 若但心识虚妄分别见外境界。 不从色等外境界生眼识等者。 以何义故。 如来说眼色等十二种入。 明知有色香味等外境界也。 答曰。 偈言。 说色等诸入。 为可化众生。 依前人受法。 说言有化生。 如来依彼心业相续。 不断不绝。 是故说有化生众生。 又说言。 无我无众生无寿者。 唯因缘和合有诸法生。 如来如是说色等入。 为令前人得受法故。 以彼前人未解因缘诸法体空。 非谓实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问。 若实无有色等入者。 以何义故。 如来经中作如是说。 答曰。 偈言。 依彼本心智。 识妄取外境。 是故如来说。 有内外诸入。 此依无始心意识等种子转变。 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 作如是说。 一本识种子。 二虚妄外境界等。 依此二法。 如来说有眼色等入。 问。 依如是偈说。 有何功德利益。 答。 偈曰。 观虚妄无实。 如是入我空。 观知诸法异。 入诸法无我。 为令声闻解知。 因彼六根六尘。 生六种识。 无有一法是实觉者。 乃至无有一法是实见者。 为令可化众生等。 作是观察。 入人无我空。 观于诸法异者。 谓菩萨观实无色等外尘一法可见。 乃至实无一触可觉。 如是观察。 得入因缘诸法体空。 为欲遮彼虚妄分别故。 说色等一切诸法。 毕竟空无。 非无言处。 皆悉空无。 无言处者。 所谓诸佛如来行处。 如是唯有真识。 更无余识。 不能如是分别观察。 入于识空。 如是依识。 说入一切诸法无我。 非谓一向谤真识我。 说言无有佛性实我。 又如来方便。 渐令众生得入我空。 及法空故。 说有内识。 而识无有内识可取。 若不如是。 则不得说我法空。 以是义故。 虚妄分别。 此心于彼心。 彼心知此心。 辩中边颂云。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变似义者。 谓似色等诸境性现。 变似有情者。 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 变似我者。 谓染污末那。 与我痴等恒相应故。 变似了者。 诸余六识。 了别相粗故。 此境实非有者。 谓似义似相。 无行相故。 似我似了。 非真现故。 皆非实有。 境无故识无者。 谓所取义。 有情。 我。 了别等。 四境无故。 能取诸识。 亦非实有。 是以若约大根顿悟之人。 尚不得一。 何况说多。 何以故。 以执多故。 迷了一故。 悟于迷多中。 根有不同。 遂开阴处界。 若迷心不迷色。 则数为五阴。 若迷色不迷心。 则数为十二处。 若心色俱迷者。 则数为十八界。 若直见真心神解之性。 则非一非多。 非法非数。 其余能诠之教。 皆是善巧之门。 将逗机宜。 广申破立。 欲显真空之理。 先明幻有之端。 究竟指归一心之海。 问。 于世间法。 五蕴身中。 作何见解成外道义。 云何通达成佛法义。 答。 外道不达诸法因缘和合成诸蕴。 凡有所为。 皆是识阴。 便于蕴上。 执有实我。 受用自在。 名为神主。 于似常似一相续之中。 说有神性。 是外道义。 若了内外和合因缘所成。 唯识所变。 似境所现。 即第八识任持不断。 似有相续。 即佛法义。 外道不知。 将为实有。 迷无性之理。 执身见之愚。 问。 前破五阴。 六入。 十八界。 七大性。 识义俱无。 云何建立唯识。 答。 一为遣境故立识。 何者。 若不因识。 何以立境。 若不显识。 何以遣境。 二为以有妄想心故。 能知名义。 何者。 若无妄则不能显真。 若无真则不能破惑。 故知破立在我。 染净由心。 三无性论云。 今为成就此依他性故。 说成立道理。 此性不但以言说为体。 何以故。 言说必有所依故。 若不依乱识品类。 名言得立。 无有是处。 若不尔。 所依品类既无有。 所说名言则不得立。 若尔。 则无二性。 无二性故。 则无惑品。 无惑品故。 则有二过。 一不由功用。 自然解脱。 二则生死涅槃。 不可显现。 由无此二过。 失故。 是故应知。 决有依他性。 有此性故。 世谛立。 若不立世谛。 亦不得真谛。 何者。 以了俗无性故。 即成真谛。 若拟无二谛。 是恶取邪空。 非善通正理。 又若无真谛之本。 何以垂俗谛之迹。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 如法华玄义。 广释本迹为六本者。 理本。 即是实相一究竟道。 迹者。 除诸法实相。 其余种种。 皆名为迹。 又理之与事。 皆名为本。 说理说事。 皆名教迹也。 又理事之教皆为本。 禀教修行名为迹。 如人依处。 则有行迹。 寻迹得处也。 又行能证体。 体为本。 依体起用。 用为迹。 又实得体用名为本。 权施体用名为迹。 又今日所显者为本。 先来已说者为迹。 约此六义。 以明本迹也。 一又约理事明本迹者。 从无住本。 立一切法。 无住之理。 即是本时实相真谛也。 一切法。 即是本时森罗俗谛也。 由实相真本。 垂于俗迹。 寻于俗迹。 即显真本。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 故经云。 观一切法空。 如实相。 但以因缘有。 从颠倒生。 二理教明本迹者。 即是本时所照二谛。 俱不可说故。 皆名本也。 昔佛方便说之。 即是二谛之教。 教名为迹。 若无二谛之本。 则无二种之教。 若无教迹。 岂显谛本。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经偈云。 是法不可示。 言词相寂灭。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三约教行为本迹者。 最初禀昔佛之教以为本。 则有修因致果之行。 由教诠理而得起行。 由行会教而得显理。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经偈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四约体用明本迹者。 由昔最初修行契理。 证于法身为本。 初得法身本故。 即体起应身之用。 由于应身。 得显法身。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经云。 吾从成佛已来。 甚大久远。 若斯。 但以方便教化众生。 作如此说。 五约权实明本迹者。 实者。 最初久远。 实得法应二身。 皆名为本。 中间数数唱生唱灭。 种种施权法应二身。 故名为迹。 非初得法应之本。 则无中间法应之迹。 由迹显本。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经云。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六约今已论本迹者。 前来诸教已说理事。 乃至权实者。 皆是迹也。 今经所说久远理事。 乃至权实者。 皆名为本。 非今所明久远之本。 无以垂于已说之迹。 非已说迹。 岂显今本。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经偈云。 诸佛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问。 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具几因缘。 能生万法。 答。 曾无心外法。 能与心为缘。 但是自心生。 还与心为相。 义海云。 明缘起者。 如见尘时。 此尘是自心现。 由自心现。 即与自心为缘。 由缘现前。 心法方起。 故名为缘起法也。 经云。 诸法从缘起。 无缘即不起。 乃至则知尘体。 空无所有。 今悟缘非缘。 起无不妙。 但缘起体寂。 起恒不起。 达体随缘。 不起恒起。 如是见者。 名实知见。 何谓实知见。 若见缘而不见体。 即是常见。 若见体而不见缘。 即是断见。 今从因缘而见性。 则不落常。 于真性中而缘起。 则不堕断。 名实知见。 所以广辩因缘行相者。 谓因事而显理。 令理不孤。 因理而成事。 令事融即。 然约经论。 随顺世谛所立。 有四因缘。 内外假立。 不无行相。 一因缘者。 论云。 一因缘。 谓有为法亲办自果。 此体有二。 一种子。 二现行。 释云。 若一切烦恼种。 被加行智折伏已。 永无生现行用。 虽种子是因缘法。 以不能生现行故。 不得名因缘。 又如将心种望色现。 亦不名因缘。 若心种生心现。 色种生色现等。 皆是因缘。 此双通新本二类种子故。 二。 等无间缘。 谓八现识。 及彼心所。 前聚。 于后。 自类无间。 等而开导。 令彼定生。 释云。 八现识及心所者。 出缘体。 唯见自证。 此是缘体总名现识。 简色。 不相应。 种子。 无为。 非此缘性。 论说。 等无间缘。 唯望一切心心所说。 以前生开导所摄受故。 开者。 避义。 与彼处义。 导者。 招引义。 即前往避其处。 招引后法令生。 前聚于后者。 简俱时及后为前缘义。 非开导故。 自类者。 显非他识为缘。 无间者。 显虽前无间为后缘。 非中间隔要无间者。 等。 而开导者。 显缘义。 令彼定生。 即显后果。 虽经久远。 如经八万劫。 前眼识。 望后亦为此缘。 以彼后果当定生故。 即简入无余依最后心。 无果定生。 故非此缘。 虽有开义。 无导引力故。 问。 心与心所。 既非自类。 如八种识。 恒时俱转。 体用各殊。 如何俱起望后。 并得互为缘义。 答。 论云。 心与心所。 虽恒俱转。 而相应故。 和合似一。 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 得互作等无间缘。 和合似一者。 同一所缘。 及同一依。 同一时转。 同一性摄。 不可离别令其殊异。 不同八识行相所缘。 及依。 各不等故。 非互为缘。 又但除却入无余依者外。 余一切心心所。 皆是等无间缘。 以力用齐等。 无自类间隔故。 三所缘缘。 谓若有法。 是带己相。 心。 或相应。 所虑所托。 此体有二。 一亲。 二疏。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 是见分等内所虑托。 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 为质能起内所虑托。 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亲所缘缘。 能缘皆有。 离内所虑托。 必不生故。 疏所缘缘。 能缘或有。 离外所虑托。 亦得生故。 释云。 谓若有法者。 谓非遍计所执。 所执无体。 不能发生能缘之识。 故非是缘。 缘者。 必是依他。 今此必是有体方缘。 是带己相者。 谓能缘心等。 带此色等己之相也。 带者。 是挟带义。 相者。 体相。 非相状义。 谓正智等生时。 挟带真如之体相起。 与真不一不异。 非相非非相。 若挟带所缘之己以为境相者。 是所缘故。 若相言体。 即有同时心心所之体相。 亦心挟带而有。 相者。 分义。 或体相义。 真如亦名为相。 无相之相。 所以经言。 皆同一相。 所谓无相。 亲所缘缘者。 若与见分等体不相离者。 简他识所变。 及自八识各各所缘别。 唯是见分内所虑托。 此有二种。 一是有为。 即识所变。 名内所虑托。 二是无为。 真如体不离识。 名所虑托。 即如自证缘见分等。 并是此例。 此说亲缘。 疏所缘缘。 与能缘心相离法是。 谓即他识所变。 及自身中别识所变。 仗为质者是。 又亲所缘者。 即谓见分。 是带己相。 此疏中即影像相分。 是带本质之相。 故名所缘。 又亲所缘缘。 但是能缘之心。 皆有。 离内所虑托之相分。 一切心等。 必不行故。 今大乘中。 若缘无法。 不生心也。 疏所缘缘。 能缘之法。 或有或无。 以是心外法故。 如执实我法。 虽无本质。 然离彼法。 心亦生故。 又观所缘缘论颂云。 内色如外现。 为识所缘缘。 许彼相在识。 及能生识故。 以自内识所变之色。 为所缘缘。 是依他性。 有体法故。 不缘心外所执无法故。 论云。 见托彼生。 带彼相起。 见托彼生。 即是缘义。 然心起时。 带彼相起。 名为所缘。 带是挟带逼附之义。 百法云。 护法明此所缘。 如见相。 无定相分。 以本智亲证如体。 不取相故。 与如体冥合故。 即无相状之相。 即但有体相之相。 即挟带之义。 亦所缘缘。 难云。 若有见分。 即有分别相。 何名无分别相也。 又云。 无能取耶。 答。 虽有见分而无分别。 复无能取。 正智缘如。 亲挟附体相缘故。 更无相状之相。 说。 无相分。 言无能取者。 即无分别妄执实能取故。 不无内分能缘见分。 又难。 若言无相分者。 所缘缘论云。 依彼生。 带彼相。 故名所缘相。 若无真如相分者。 即无所缘。 护法云。 亦有所缘缘义。 虽见相分。 而可有带如相起。 不离故。 即本智见分。 亲挟带真如之体相起故。 名所缘缘。 如自证分亲带见分。 名所缘缘。 此亦应尔。 实无变带之义。 唯有挟带。 名所缘缘。 故与后得别也。 若变相分缘者。 便非亲证。 即如后得智。 应有分别。 既异后得。 即明知有见分无相分也。 又一切见分。 皆有挟带境相义者。 由相不离见故。 即是挟带之义。 不离有二。 一者有为相分。 望自能变之识。 血脉相连。 犹如父子。 故名不离。 二者真如等境。 虽非识变。 然是识等实体。 故名不离。 问。 所缘缘论偈云。 内色如外现。 为识所缘缘。 许彼相在识。 及能生识故。 是以外境虽无。 而有内色。 似外境现。 为所缘缘。 既外相在识。 即是俱起。 以相在故。 云何复能生识。 能作识缘。 答。 如眼等识。 带彼相起。 虽即同时。 不碍前后。 以展转相因。 成所缘缘之理。 论问云。 此内境相。 既不离识。 如何俱起。 能作识缘。 颂答云。 决定相随故。 俱时亦作缘。 或前为后缘。 引彼功能故。 境相与识。 定相随故。 虽俱时起。 亦作识缘。 而外诸法。 理非有故。 定应许在识非余。 此根功能。 与前境色。 从无始际。 展转为因。 如是诸识。 唯内境相。 为所缘缘。 理善成立。 问。 所明挟带。 是亲所缘缘者。 为复挟体挟用。 答。 应作四句分别。 一体挟体者。 即自证分缘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却缘自证分。 是也。 二用挟用者。 即八识心心所见分。 缘自亲相分。 是也。 三用挟体者。 即根本智见分缘真如。 是也。 四体挟用者。 即自证分缘见分也。 问。 所缘缘义。 于八识如何料简亲疏。 答。 百法云。 护法解。 此第八心及心所。 名此品。 若因若果。 疏所缘有无不定。 若因中第八识。 托他人扶尘。 器世间境。 自变相分缘。 即可互受用。 有疏所缘义。 若是自他缘义。 五根及种子。 不互变缘。 即无疏所缘缘义也。 又有色界。 即有扶尘。 器世间可互。 扶尘即有疏所缘缘。 若无色界。 即无色可扶托故。 即无疏所缘缘义也。 若自第八识缘自三境。 唯有亲所缘缘也。 此是因中料简。 若至佛果位中。 第八识。 若缘自境。 及缘真如。 及缘过未一切无体法时。 即无疏所缘缘也。 若缘他佛身土。 即变影而缘。 亦有疏义。 即第八识心王自。 果位中。 疏所缘缘有无不定。 若第八五心所因果位中。 皆有疏所缘缘也。 若为托第八心王三境为质而缘故。 若第七识者。 论云。 第七心品未转依位。 是俱生故。 必扶外质故。 亦定有疏所缘缘。 于转依位。 此非定有。 缘真如。 无外质故。 今言。 此第七识有漏位中者。 体是俱生。 任运无力。 必扶第八识以为外质故。 自方变影缘故。 即定有疏所缘缘。 若约无漏时。 即疏所缘缘。 有无不定。 若第七根本智相应心品。 缘真如。 即无疏缘。 若后得智缘如。 即有疏缘。 若是无漏第七缘过未及诸无体法。 皆无疏所缘缘。 问。 何故有漏第七起执事。 须扶托本质起耶。 夫是执者构画所生。 即不合假于外质而起。 答。 执有二。 一有强思分别计度而起执者。 即所托外质。 有无不定。 如第六识独生散意是也。 二者有任运起执。 即第七识是。 为第七心心所是俱生任运。 自无力起。 要假外质。 自方起执也。 故知第七有漏位中疏所缘缘。 有无不定。 若第六识者。 此识身心品。 行相猛利。 于一切位能自在转。 所仗外质。 或有或无。 疏所缘缘。 有无不定。 于因果位中。 皆自在转。 或分别起。 或俱生故。 缘一切法时。 有仗质起。 有不仗质起。 缘境最广故。 疏所缘缘。 有无不定。 若前五转识者。 未转依粗观劣故。 必仗外质故。 即定有疏所缘缘。 若转依位。 此非定有。 缘过未等。 无外质故。 前五转识因果位中。 约诸根互用。 亦须仗质而起。 定有疏所缘缘。 若至果位。 有无不定。 又诸识互缘者。 第八识与前七为所缘缘。 即八识相分。 与五识为所缘缘。 第六识缘第八四分为所缘缘。 第七即唯托第八见分为所缘缘。 即第八识四分为本质。 即前七识见分变相分缘。 即第八与前七为所缘义。 故八于七有也。 即第八与前七为疏所缘缘。 七于八无者。 即前七不与第八为所缘缘。 以第八不缘前七故。 不托前七生故。 唯缘自三境为所缘缘。 又广释云。 古大乘师立所缘缘义者。 彼云。 谓若有法者。 即有体本质法。 名缘。 言是带己相者。 即相分。 名所缘相。 相质合说。 名所缘缘。 所言带己相者。 带字属心。 己字属本质。 相即相分。 谓能缘心。 缘所缘境时。 带起本质家己有之相分。 故名是带己相。 被小乘正量部。 般若鞠多不立相分师。 造谤大乘论七百偈。 破古大乘师所缘缘义云。 汝若言已相是相分。 将为所缘者。 且如汝大乘宗。 无分别智缘真如时。 不带起真如相分。 其真如望能缘智见分。 应无所缘缘义。 必若言本智缘如。 亦有相分者。 即违汝自宗一切经论。 如何通会。 古大乘师被此一难。 当时绝救。 经一十二年。 无人救得大乘所缘缘义。 唐三藏救云。 我宗大乘解带有二义。 一者变带变。 二者挟带变。 若变带者。 即变带似质之已相起。 是相状之相。 令根本智缘如时即无。 若挟带者。 即有。 根本智亲挟带真如体相。 而缘。 更不变相分故。 亦成所缘缘。 三藏云。 谓若有法。 即真如是有体法。 名缘。 即此真如。 是本智所虑处。 又名所缘。 二势合说。 名所缘缘。 所缘即缘。 持业释。 亦如八识见分。 各缘自亲相分时。 皆是挟带。 乃至内二分相缘亦尔。 故知本智缘如。 虽不变相分。 然亲挟带真如体相而缘。 亦成所缘缘。 古大乘师错解所缘缘义者。 夫所缘缘义者。 以有体法是缘。 即此有体法。 是能缘心所虑处故。 便名所缘。 今古大乘师。 既唯将实相分为所缘者。 错之甚矣。 正解所缘缘义者。 谓若有法。 是带已相者。 谓若有法者。 即有实法。 简于假法。 及遍计相分无体法。 无体法。 但是所缘。 不成缘。 夫为缘者。 须是有体实法。 有力用故。 能牵生识。 即实圆成依他。 是有体法。 言是带已相者。 带有二义。 一者变带。 即八个识。 有疏所缘缘本质。 是为托。 此有体境为本质。 变似质之相起。 名为变带。 二者挟带。 即一切亲所缘缘实相分是。 为此相分十离能缘心故。 其能缘心。 亲挟此相分而缘。 名为挟带。 言已相者。 亦有二义。 且第一于变带疏所缘缘上说者。 即变似质之己相。 已者。 体也。 即相分似本质已体。 此是相状之相。 二于挟带亲所缘缘上说者。 即能缘心上亲挟带所缘相分之已相。 此是境相之相。 即不同于疏所缘缘。 带本质家之已相起。 忽有人问云。 言是带已相者。 未审能缘心。 带谁家之已相而缘。 应答云。 若疏所缘缘。 即变带本质家之已相缘。 若亲所缘缘。 即挟带相分家之已相缘。 又疏所缘缘。 是带相状之相。 即带似质之相状。 若亲所缘缘。 即带境相之相。 以亲挟境相而缘故。 有人云。 带能缘心之已相者。 此人不会所缘义。 问。 若言亲挟带境相。 及变带似质之相状起。 成亲疏二缘者。 即外色法。 亦成亲疏二缘。 且如将镜照人时。 于镜面上。 亦能亲挟于人影像。 以人影不离于镜面故。 应成亲所缘缘。 又镜面望外边人本质。 应成疏所缘缘。 答。 将所虑简之。 意云。 夫为所缘缘者。 须对能缘虑法。 所虑。 方名所缘缘。 今镜面既非能缘虑法者。 即镜中人影。 及外边人本质。 亦不得名所虑法。 既阙所虑义者。 不成所缘缘。 外人又难。 若尔者。 且如第六识缘空华无体法时。 有所虑义。 应成所缘缘。 为识是能缘虑故。 答。 将所托简之。 意云。 其意缘无体法时。 虽有所虑义。 又阙所托义。 以空华等无体。 不与能缘心为所托。 不妨但成所缘。 即不成缘。 由是应须四句分别。 一有所虑。 非所托。 即遍计妄执我法等是。 以无体故。 但为所虑。 不为所托。 二有所托。 非所虑。 即镜水所照人等是。 此但有所托。 而无所虑。 以镜水等非能虑故。 三俱句。 即一切所缘缘实相分是。 四俱非。 即除镜水等所照外。 余不缘者是。 又亲缘者。 是逼附义。 近义。 即如相分。 亲逼附近于见分。 更无余分间隔故。 言疏者。 是远义。 被相分隔故。 即本质法是。 又亲所缘缘。 都有四类。 一有亲所缘缘。 从质及心而变起。 即五识缘五尘境所缘相分是。 二有亲所缘缘。 但从心变。 不仗质起。 即第八识缘三境相分是。 三有亲所缘缘。 不由心变。 亦不由质起。 即根本智所证真如是。 四有亲所缘缘。 而非相分。 即内二分互相缘是。 慈恩云。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 是见分等内所虑托。 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者。 若与能缘者。 是见分。 体不相离者。 即与自证分体不相离。 意云。 相分是见分亲所缘缘。 见分是自证分亲所缘缘。 皆不离自证分体。 此正简疏所缘缘。 本质法。 望能缘见分。 有相离八识故。 此亦简他人所变相分。 及自身八识。 各各所变相分。 更互相望。 皆不是亲。 今唯取自识所变相分。 名亲。 望能变见分。 体不相离。 中间更无物隔碍。 方是亲义。 言是见分等内所虑托者。 言见分等者。 即等取自证分及第四分。 并本智缘如等。 此皆成亲所缘缘。 且如相分。 是见分家亲所缘缘。 见分。 即自证分亲所缘缘。 自证分。 是证自证分亲所缘缘。 又真如。 是根本智亲所缘缘。 又等取心心所缘亲相分。 亦是亲所缘缘。 此上皆是挟带而缘。 宗镜录卷第七十一夫心不孤起。 托境而方生。 还有不仗境质起不。 答。 有。 护法菩萨云。 心生不必有本质。 正义者。 若疏所缘缘。 有无不定。 不假本质。 心亦得生唯识之境。 若亲相分。 若待外质方生。 慈恩云。 良恐理乖唯识。 若第八第六有无不定。 即如八识缘境时。 前五第七定有本质。 第八若缘他人扶尘根并异界器。 及定果色时。 即有本质。 若缘自三境者。 唯是亲变亲缘。 即无本质。 第六若缘现在十八界时。 可有本质。 若缘过去十八界。 或缘无体法时。 将何为质。 故知六八所仗本质。 有无不定。 若定果色。 有变有化。 言有变者。 托质即有本质。 言有化者。 是离质。 或有缘他起者。 即有变之义。 即托他为质。 自变影像。 如搅长河为酥酪。 变大地为黄金。 此皆有本质。 或有定力生者。 即有化之义。 即离质化。 无而忽有。 如虚空华。 化出楼台七宝等事。 此皆从定心离质而化。 应作四句。 分别本质相分三境有无。 一有本质相分。 是实性境。 即前五识。 及明了意识初念。 并少分独头意识是。 二有本质相分。 是假。 即有质独影。 及带质境是。 三无质相分。 是假。 即无质独影是。 四无质相分。 是实性境。 即第八心王缘三境。 及本智缘如是。 又别行钞云。 所缘缘者。 谓是心之所虑处故。 名为所缘。 只此所缘境。 又有牵心令生。 是心之所托故。 复说名缘。 即所缘为缘。 名所缘缘。 缘是体。 所缘是用。 六识之中。 所缘即缘。 持业释也。 今先立正义者。 汝鞠多师。 不解我大乘所缘缘义。 只如我大乘言。 是带已相者。 带与已相各有二义。 言带有二义者。 一者挟带。 即能缘心亲挟境体而缘。 二者变带。 即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 已相亦有二义。 一体相名相。 二相状名相。 且初挟带体相者。 根本智缘真如。 是挟带体相而缘。 是所缘缘。 乃至内二分相缘。 及自证分缘见分。 亦是挟带体相。 名所缘缘。 谓能缘心。 亲挟带内二分见相也。 二变带相状相者。 有两解不同。 初龙兴钞主云。 即有漏心心所。 及无漏后得智见分。 缘境之时。 变相而缘。 不简有质无质。 皆是变带名带。 相状名相。 为所缘缘也。 第二显幽钞云。 八识见分缘自亲相时。 皆是挟带者。 然虽多此说。 理恐未然。 若尔。 即有三失。 一挟带变带无别失。 亲挟境体缘。 名为挟带。 变起相分而缘。 名为变带。 今既呼相分为挟带。 故知无别。 二今古相违失。 古时挟带。 有少乖理。 若于变带。 即乃无违。 今言相分是挟带。 古云变带。 岂不相违。 三变带唯缘本质失。 岂无质相分。 非心变耶。 今以理而推。 但是相分。 非论有质无质。 皆名变带。 若不变相分。 直附境体。 即名挟带。 所以唐三藏。 将挟带。 以救前义。 谓古大乘师。 但明变带也。 次依论破小乘所缘缘义。 分二。 初破正量部师。 论主云。 夫五识所缘者。 谓能缘识带彼相起。 及有实体。 令能缘识托彼而生。 汝正量部师。 若言。 所缘缘义但有能生识之一义。 不许能缘眼识带彼相起者。 即应非是所缘缘。 大乘量云。 汝眼识所缘缘是有法。 应非眼识所缘缘。 宗因云。 但有能生识一义故。 同喻如眼识因缘。 又返立量破云。 汝眼识因缘是有法。 应是眼识所缘缘。 宗因云。 但有能生一义故。 如眼缘色时。 此中意云。 古大乘师不说挟带。 即本智缘真如时为所缘缘。 义如有失。 若正量部不许变带。 即眼识缘色时。 所缘缘义不成。 次破经部师者。 论主云。 汝经部师。 将外和合假色作所缘缘者。 不然。 设许汝眼识带彼粗色相故。 许作所缘。 亦不得名缘。 以汝执假色无体故。 犹如眼识错乱。 见第二月。 彼无实体。 不能生识。 但名所缘。 不得名缘。 和合假色。 亦复如是。 立量破云。 汝和合粗色是有法。 设为眼识所缘非缘。 宗因云。 汝执是假无体故。 同喻如第二月故。 观所缘缘论偈云。 和合于五识。 设所缘非缘。 彼体实无故。 犹如第二月。 经部有执云。 和合粗色。 虽即是假有。 能成一一极微。 是其实有。 各得为缘引生五识。 又何不可。 论主破云。 其和合色等能成极微。 设许为缘。 又非所缘。 以眼等识生。 不带彼极微相故。 如眼识生。 不带彼眼根相。 其眼等五根。 但能生眼等五识。 然眼等五识。 即不能缘眼等五根。 将根为喻。 立量云。 汝色等能成极微是有法。 设为五识缘非所缘。 宗因云。 五识生不带彼相故。 同喻如五根。 观所缘缘论偈云。 极微于五识。 设许非所缘。 彼相分无故。 犹如眼根等。 若十八部师义。 已许带彼相故。 所以不破。 今正解者。 疏云。 谓若有法。 是带已相。 所言有法者。 有两解。 初显幽钞解云。 有法。 即有体实法。 拣于假法。 及遍计相无体法。 但是所缘。 不成缘。 夫为缘。 须是有体实法。 有力用。 能牵生识。 即圆成依他起。 是有体法。 二龙兴云。 谓若有法者。 即依圆二性。 以有体故。 能牵于心。 名之为缘。 不通无体。 若是遍计。 以无体故。 但有所缘。 而非缘体。 若是所缘。 即体通有无。 问。 遍计所执。 既也无体。 不能生心。 何得名为所缘。 答。 无体所缘。 依有体缘生。 于有体法上。 妄增益而有。 非缘故。 两解之中。 后解为正。 问。 前解有何过。 答。 若前解有法。 唯取实法为所缘者。 然先德虽多确此义。 今略推征。 有三过失。 一固违疏文失。 假法若非有体者。 何以疏主将依圆二性出百法体。 以百法通假实故。 今言假法无体。 岂不相违。 二遍计无别失。 依圆假法既言无体。 与遍计所执无体何别。 论云。 依圆是有。 遍计是无。 岂不相违。 三有法例不成失。 所缘缘体。 论云。 有法便言唯实。 增上缘体。 论云。 有法。 何乃通假。 即命根等。 岂是实耶。 若依今明有法。 通取三境假之与实。 但名有法。 尽作所缘缘。 于八识中分别。 前五第八性境为所缘缘。 拣诸假法。 及遍计所执。 第七带质境为所缘缘。 唯假非实。 及简遍计所执。 第六意识。 缘于三境作所缘缘。 通于假实。 唯简遍计所执。 更立量云。 诸假相分是有法。 定为能变心亲所缘缘。 宗因云。 法处有无门中影字摄故。 同喻如实定果色。 遍计所执为异喻。 或作量云。 带质独影是有法。 是亲所缘缘。 宗因云。 影之差别故。 同喻如性境。 问。 实法有体名所缘缘。 假法无体。 非所缘缘。 答。 假法有二种。 一有体假。 即依圆性中诸假法也。 二无体假。 即遍计所执也。 若我若法。 空华兔角等。 但简无体非所缘缘。 不简有体故。 问。 若遍计所执非所缘者。 如何第六缘空华等时。 亦有所缘缘义。 岂即有体耶。 答。 但望自亲相分为亲所缘缘。 非望空华也。 若是空华等。 但于相分上。 妄执生华解。 其体是无。 若所变相分。 其体是有。 得成所缘缘。 问。 有何教说带质独影境假相分。 得为所缘缘。 答。 其教极多。 下约识分别辩所缘缘。 疏云。 八于七有。 七于八无。 余七非八所仗质故。 且如第七缘第八见分。 岂非带质境作所缘缘。 乃至疏云。 第六于五无。 余五于彼有。 亦是带质。 境作所缘缘。 又唯识论云。 亲所缘缘。 一切心生。 决定皆有。 离内所虑托。 必不能生。 为证极多。 不能繁引。 问。 应一切有体法。 总是所缘缘。 以是有法故。 答疏云。 是带已相。 须是能缘之心缘所缘时。 带起所缘已相。 此有体法。 即是。 所缘缘。 余不带起已相者。 虽是有法。 不为所缘缘。 如眼识缘境时。 所带起色。 已相。 此有体法。 即是眼识家所缘缘。 余不带起已相者。 虽是有法。 不是眼识所缘缘。 眼识既尔。 余识亦然。 带与已相。 各有二义。 且带二义者。 一者挟带。 即能缘心亲附境体而缘。 二者变带。 即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 言已相亦有二义。 一体相相。 二相状相。 若无分别智缘真如。 是挟带体相而缘。 是所缘缘。 及内二分相缘。 并自证缘见分。 是挟带。 若有漏心心所见分。 及无漏后得智。 起见分缘境时。 即是变带相状而缘。 是所缘缘。 谓若有法。 是缘。 是带已相。 是所缘。 具此二义。 名所缘缘义。 又简法辩果者。 先引慈恩征云。 缘生于谁。 谁带已相。 疏答云。 心或相应。 此辩所缘缘果也。 以所缘为缘。 是因。 生得心心所。 是果。 言心者。 即八识心王。 言或相应者。 即五十一心所。 有起有不起不定故。 而言或也。 即简不立色。 及不相应无为等。 为所缘缘。 彼非心法。 无缘虑故。 问。 亲疏所缘缘中。 于相分内。 何者是实。 答。 二俱不实。 唯识镜云。 相见二分之中。 见分唯实。 就相分中。 真如是实。 余亲疏相。 皆非是实。 疏云。 以疏所缘缘等。 取亲相。 不即亲得。 不为行相者。 疏所缘缘。 能缘之心。 不亲得本质故。 疏所缘不名行相。 如前五识缘五尘时。 必托第八所变五尘为其本质。 五识缘时。 但得自识所变相分。 以此相分。 必带本质。 缘相分时。 疏缘本质故。 疏所缘不即亲得。 不名行相。 五识相分各望自识。 依他中假。 摄假从实。 无心外境。 故名唯识。 其本质境。 望于能变第八识体。 本质之境。 亦非实有故。 亲疏二境皆不实也。 夫所缘缘义者。 大小虽通。 疏亲莫辩。 亲则挟带逼附而起。 如钳取物。 似日舒光。 亲照亲持。 体不相离。 疏则变带仗托附影而起。 缘似质之状。 离相分之亲。 体不相收。 内生虑托。 若如是了达。 亲疏不滥。 方知心外无境。 见法是心。 或愚暗不分。 则心境宛尔。 深穷缘性。 始荡情尘。 细达见原。 方明佛旨。 四增上缘者。 谓若有法。 有胜势用。 能于余法。 或顺或违。 则成增上缘义。 释云。 谓若有法。 亦是有体。 此简所执。 有胜势用者。 谓为胜义。 即有为无为有胜势用。 此用非是与果等用。 但不障力。 能于余法者。 简其自体。 显不同前所缘缘故。 或顺或违者。 显与顺违俱能为缘。 与后生异法为缘。 非前灭法。 谓十因中。 前九是顺。 第十是违。 亦是此缘故。 问。 增上缘约逆顺有力无力。 都有几种。 答。 古释有四种。 夫增上缘者。 即简遍计所执是无体法。 须是有体法。 得为增上缘。 即是依圆二性。 皆是有体法。 为增上缘义。 若无体法。 即是我法等。 全无体故。 从妄执生。 非增上缘。 一顺。 如水土。 与青草等顺增上缘。 六波罗蜜行为佛果。 为顺增上缘。 受取二支。 与五果种子为顺增上缘。 二违。 即如霜雹。 与青草作违增上缘。 又如智。 与惑作违增上缘。 即一念间智起时。 惑便断。 即知一念有二增上。 一念正与惑作违增上。 便与二空理作顺增上。 三有力增上。 亦名亲增上。 如五根发生五识等。 四无力增上。 即此人五根。 望彼人五识。 是无力增上。 亦名疏增上。 如灯焰正生时。 一切大地等法不碍此焰生。 名疏增上。 但取不障碍义边。 名增上缘。 问。 因缘与缘起。 二义同别。 答。 古德云。 因缘者。 随。 俗差别。 即。 是因缘相望。 显无自性义。 正是俗谛体也。 缘。 起者。 顺。 性无分别。 即。 是相即相融。 显平等义。 正。 顺第一义谛体也。 问。 染净诸法。 有因有缘。 因亲缘疏。 成其二义。 缘义已显。 因理如何。 广略备陈。 都有几种。 答。 经论共立。 有六因十因。 且六因者。 一能作因。 除自。 余能作者。 除自体外。 余一切法。 不障有为法生。 总名能作因。 因是一切有为无为法。 是体。 体上有能作之用。 能作即因。 持业释。 持即任持。 业即业用。 因是体。 能作是用。 摄用归体。 名持业释。 二俱有因。 俱有互为果。 心。 于心随转。 俱时。 而有。 果与因俱。 名俱有因。 互为果者。 有三。 一四大种。 互为俱有因。 互为士用果。 二如能相所相法。 能相为因。 所相为果。 所相为因。 能相为果。 三心心所法。 心王为因。 心所为果。 心所为因。 心王为果。 三同类因。 即因似果。 果似因。 如染性五蕴中。 色蕴能引色蕴。 色蕴引余四蕴。 四蕴引色蕴。 虽心色不同。 同是染性故。 四相应因。 决定心心所。 同依。 即心王心所具五义。 一同一所依根。 二同一所缘境。 三同一时。 四同一事。 五。 同一行相。 具足五义。 名相应。 相应之因。 且如心所引起心王时。 心王是相应法。 是果。 即胜。 心所是因。 即劣。 依主释也。 五遍行因为同地染因。 即十一遍使。 遍行即因。 遍行即十一遍使。 是体上有遍行五部为因之用。 持业释也。 六异熟因。 有漏善不善业为异熟因。 因通善恶。 果唯无记。 异熟即因。 因即善不善业。 是体上有异熟之用。 持业释也。 十因者。 瑜伽论云。 五明中。 诸佛语言名内明。 云何内明。 论云。 显示正因果相。 谓有十种因。 当知建立无颠倒因。 摄一切因。 或为杂染。 或为清净。 或为世间彼彼稼穑等无记法转。 云何十因。 一随说因。 谓一切法名为先。 故想。 想为先。 故说。 是名彼诸法随说因。 二观待因。 观待此故。 此为因故。 于彼彼事若求若取。 此名彼观待因。 如观待手故。 手为因故。 有亲待业。 观待足故。 足为因故。 有往来业。 三牵引因。 一切种子望后自果。 名牵引因。 四摄受因。 除种子外所余诸缘。 名摄受因。 五生起因。 即诸种子望初自果。 名生起因。 六引发因。 即初种子所生起果。 望后种子所牵引果。 名引发因。 七定异因。 种种异类。 各别因缘。 名定异因。 八同事因。 从随说因。 至定异因。 如是诸因总摄为一。 名同事因。 九相违因。 于所生法能障碍因。 名相违因。 十不相违因。 此障碍因若阙若离。 名不相违因。 此一切因。 二因所摄。 一能生因。 二方便因。 当知此中牵引种子。 生起种子。 名能生因。 所余诸因。 名方便因。 当知此中若能生因。 是名因缘。 若方便因。 是增上缘。 若等无间缘及所缘缘。 唯望一切心心法说。 由彼一切心及心法。 前生开导所摄受故。 所缘境界所摄受故。 方生方转。 是故当知。 等无间缘及所缘缘。 摄受因摄。 问。 一心建立。 已具因缘。 因缘所感。 必有其果。 所以法华经。 云。 如是因。 如是缘。 如是果。 如是报。 其果有几种。 各依何处而得。 答。 凡圣通论。 略有五种。 识论云。 一者异熟果。 谓有漏善及不善法。 所招自。 相续异熟生无记。 释云。 有漏善者。 简无漏善。 自相续者。 简他身及非情。 若但言异熟。 即六识中报。 非真异熟摄。 今为总摄彼。 故言异熟生。 然本识亦名异熟生。 是无记故。 此位稍长。 至金刚心。 顿通三乘无学。 一真异熟。 即第八识。 二异熟生。 即前六识。 成本识亦名异熟生故。 从自异熟种子而生起故。 若前六识。 从真异熟识生起故。 亦名异熟生。 是一分心心所。 缘境。 昧劣不明利。 不熏解心种故。 是无记性。 异熟有四。 一异时而熟。 异。 谓是别异。 属因。 熟。 谓成熟。 是果。 异因居过去。 熟果即现在。 故名异熟。 二异性而熟。 过去修异因。 因五戒十戒等业。 所招。 天人总别报异熟果。 若因十不善恶业。 所招三涂不善总别报异熟果。 总无记性。 三异类而熟。 造异类业。 受异类生。 五趣各别。 四异圣而熟。 谓异熟果。 依分别二障种上。 有趣生差别功用故。 圣人已无。 八识之中。 唯第八具三义。 一遍。 简前五识。 二相续。 简第六。 三业招。 简第七。 二等流果者。 等。 谓平等。 流。 谓流类。 等流不同。 有二。 一真等流。 为善不善无记三性为因。 所引同类果。 故名等流果。 如第八识中三性种子。 各生三性现行果。 果与因性同故。 即心种子生心现行。 色种子生色现行。 有漏种生有漏现行。 无漏种生无漏现行。 名等流者。 是流类义。 二假等流者。 前生令他命短。 今生自身亦命短。 是先杀业同类果故。 依所招总报第八识有短长。 名假等流。 理实是增上果。 但取杀他。 令他命短。 今生自命亦短。 有相似义故。 假名等流。 实是善恶感无记果。 三增上果者。 增胜殊上。 但除四果外。 余一切所得果者。 皆是此增上缘果收。 此增上果最广。 如四缘中增上缘。 五见中邪见。 不简有漏无漏。 有为无为。 但有所得果。 于前四果中所不摄。 皆是增上果中收。 此有二种。 一与力增上果。 如外器能受用顺益义故。 二不与力增上果。 如他人金帛妻子等。 复有二种。 一顺。 如眼识得明缘。 二违。 如遇暗相等。 四士用果者。 谓诸作者。 余诸器等成办种种事业。 名士用果。 瑜伽论云。 一类于现法中依止。 随一切工巧业处。 起士夫用。 所谓士农商贾。 书算占卜等事。 由此士夫之用。 成办诸稼穑财利等果。 名士用果。 问。 于八识中。 一一识如何各具四果。 答。 古释云。 且如眼识。 从种生现。 是等流果。 眼根为所依故。 名增上果。 眼识作意警心。 为士用果。 或眼识能缘实色等。 亦士用果。 眼根是第八亲相分故。 亦异熟果。 耳等四识。 亦皆例此。 若第六识种生现。 是等流果。 前念意根为能引。 或能引前五识。 故增上果。 又能缘三世内外。 境等用名士用果。 能造当来总别报。 名异熟果。 约与异熟为因故。 名异熟果。 若第七识种生现等流果。 前念第七与后念为所依。 即增上果。 内能缘第八见分为我。 即士用果。 能与真异熟识为所依故。 名异熟果。 若八识种生现。 名等流。 与第七为所依故。 是增上果。 能缘三境。 及持种受熏。 名士用果。 当体是真异熟故。 五离系果者。 唯圣人。 非凡夫得。 瑜伽显扬等论皆云。 异生以世俗智。 灭诸烦恼。 不究竟故。 非此果摄。 唯识论云。 离系果。 谓无漏道断障。 证得无漏法故。 若本智与真如合时。 是离系果摄。 若后得缘真如时。 是士用果摄。 问。 六因能感几果。 答。 六因总威五果。 能作因。 感增上果。 相应俱有二因。 得士用果。 同类遍行二因。 得等流果。 异熟因。 感异熟果。 五离系果。 以择灭无为为体。 体是无漏。 能断道之所证得名离系果。 问。 相应俱有。 二因何别。 答。 相应唯心心所法。 俱有。 即通色通心。 得士用果者。 缘二种因。 各于所得果。 有士夫力用。 名同体别。 问。 同类遍行。 二因何别。 答。 同类。 遍三性。 通有漏无漏。 遍行。 唯染污别也。 二种因所得之果。 皆似于因。 名等流果也。 夫四缘六因十因五果者。 收尽凡圣之道。 能成教法之门。 阙之则一法不圆。 昧之则终为外道。 且四缘者。 因缘。 则于有为之门。 亲办自果。 无问则为开导之义。 万有咸生。 所缘则具虑托而方成。 约亲疏而俱立。 增上。 则有胜势力。 不障他缘。 六因者。 能作因。 则业用成办。 俱有因。 则更互同时。 同类因。 初后相似。 相应因。 则决定一缘。 遍行因。 则同其染类。 异熟因。 则成熟后果。 十因者。 随说因。 为诸法先导之门。 观待因。 了现得作用之事。 牵引因。 则令成自果。 摄受因。 则能摄万缘。 生起因。 令万类能生。 引发因。 使诸果成办。 定异因。 则种类各别。 同事因。 则体总一如。 相违因。 能起障碍之门。 不违因。 随顺。 缘生之理。 五果者。 异熟果。 则因生果熟。 异时而成。 等流。 则因果性同。 流类无滥。 增上。 则力用殊胜。 能助他缘。 士用。 则功业所成。 能获财利。 离系。 则断障证真。 超诸漏缚。 总摄如上。 因缘。 报成五果。 咸归真异熟第八识中。 斯异熟果门。 于异时而熟。 若起一念善。 如将甜种子下于肥田内。 或生一念恶。 似植苦种子下向瘦田中。 以水土因缘时节际会。 则抽芽布叶次第而生。 华发果成积渐而熟。 此染净种子。 异熟亦然。 若作善因。 下人天之乐种。 或兴恶行。 生四趣之恶田。 靡起善恶因。 终无苦乐报。 不下粗好种。 岂有华果生。 故知因果相酬。 唯识变定。 如镜现像。 似影随形。 无有影而不随形。 无有镜而不现像。 斯则无有作而不受报。 无有果而不酬因。 法尔如然。 世所共悉。 唯有不作者。 业果定难羁。 但了一心宗。 者缘皆顿息。 是以了唯识理。 无所用心。 终不妄兴三界业果。 以唯识变定故。 惧业之人方能信受。 如前定录云。 昔韩公滉之在中书也。 尝召一吏。 不时而至。 怒将鞭之。 吏曰。 某别有所属。 不得遽至。 晋公曰。 宰相之吏。 更属何人。 吏曰。 某不幸。 兼属阴官。 晋公以为不诚。 怒曰。 既属阴司。 有何所主。 吏曰。 某所主。 三品已上食料。 晋公曰。 若然。 某明日当以何食。 吏曰。 此虽细事。 不可显言。 乞疏于纸。 过后为验。 乃如之。 而系其吏。 明旦遽有诏命。 既对。 适遇。 太官进食。 糕糜一器。 上以其半赐晋公。 晋公食之美。 又以赐之。 既退而腹胀。 归于私第。 召医视之。 曰。 食物所壅。 宜服少橘皮汤。 至夜可饮浆水。 明旦疾愈。 思前吏言。 召之。 视其书云。 明晨。 相公只食一饤半糕糜。 橘皮汤一碗浆水一瓯。 则皆如其言。 公固复问。 人间之食皆有籍耶。 答曰。 三品已上。 日支。 五品已上。 有权者。 旬支。 无则月支。 凡六品至一命。 皆季支。 其不食禄者。 年支耳。 故知饮啄有分。 丰俭无差。 所谓玉食锦袍。 鹑衣藜藿。 席门金屋。 千驷一瓢。 皆因最初一念而造。 心迹才现。 果报难逃。 以过去善恶为因。 现今苦乐为果。 丝毫匪滥。 孰能免之。 犹响之应声。 影之随形。 此必然之理也。 唯除悟道。 定力所排。 若处世幻之中。 焉有能脱之者。 所以经偈云。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忘。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所以财命论云。 贫者无立锥之地。 刀彝则田逾万顷。 饿者无担石之储。 李衡则木号千奴。 故史记。 楚相孙叔敖。 尽忠于国。 及身死。 其子贫无立锥之地。 汉书云。 刀彝。 历官尚书郎。 不随德行。 种植为务。 有田万顷。 奴婢千人。 魏志云。 华歆。 效官。 清贫。 家无担石之储。 晋书云。 李衡植橘千株。 号为木奴千头。 又不但贫富唯识变定。 寿命亦然。 以先心所作慈杀之因。 今定受后报修短之果。 非干今身善恶之行。 故云。 无礼必毙。 跖何事而独寿。 行善则吉。 托何事而早终。 如庄子云。 盗跖。 从卒九千。 横行天下。 侵暴诸侯。 而其寿考。 论语疏云。 项托七岁为孔子之师。 而少夭焉。 宗镜录卷第七十二夫对登地大士。 天鼓演无依印之法门。 破外道邪伦。 教主述有因缘之正道。 既立因依之处。 须凭开析之门。 未审依处当有几种。 答。 广有十五依处。 略有三依。 旦十五依处者。 一语依处。 二领受依处。 三习气依处。 四有润依处。 五无间灭依处。 六境界依处。 七根依处。 八作用依处。 九士用依处。 十真实见依处。 十一随顺依处。 十二善功能依处。 十三和合依处。 十四障碍依处。 十五不障碍依处。 百法钞。 与十五依处配十因。 一语依处者。 即以法名想三为语因。 所言法者。 即一切法。 为有此所诠诸法故。 便能令诸有情内心起想。 想像此等所诠诸法已。 次方安立其名。 内心安立名。 后方能发语。 即法名想三为先。 是能起。 方起得所起之语。 即语依处。 立随说因。 二领受依处者。 领谓颂纳。 受通五受。 五受皆以领纳为性。 即领受依处。 立观待因。 观者。 对义。 待者。 藉义。 即能所相对藉以立其因。 三习气依处者。 所谓内外一种子。 未来熟位。 未经被润已前。 此名习气依处。 即依此未润种上。 立。 为牵引因。 且内种者。 如第八识中有无量种子。 若有漏种子。 未被爱取水润已前。 虽未便生现行。 然此种上。 且有能牵引生当起现行果子功能。 即以此种子。 名牵引因。 四有润依处。 为前习气依处种子。 若曾被润已去。 虽未便生现行。 然且润了。 即此有润种子。 能与后近现行果为依处。 前习气依处。 约内外种未被润者。 今有润依处。 即约内外种曾被润已去说。 即有润依处。 立生起因。 五无间灭依处者。 即心心所法等无间缘。 谓前灭心心所为缘。 缘者。 是开避导引功能。 即前灭为缘。 能与后念一聚心心所为依处。 其后念心心所。 依他前念为缘处生。 故名无间灭依处。 即无间灭依处。 立摄受因。 此一因宽。 自下六种依处。 皆是摄受因摄。 六境界依处者。 即是一切所缘缘境。 为此一切所缘。 缘境。 能与一切能缘。 心心所为依凭起。 处故。 以心不孤起。 托境方生。 亦一摄受因。 七根依处者。 即内六处。 谓五色根及意根。 成六。 即此六根。 是八识心所心所依之处。 前无间灭依处。 即取八识前念功能为依处。 引后念令生。 今此根依处。 即取现在五色根及第七意。 名根依处。 亦立摄受因。 八作用依处者。 问。 何名作用依处。 答。 此通作业。 并作具之作用。 且作业者。 即有情工巧智。 能造殿堂。 或造立种种器具等物。 是言作具者。 即世间种种作具。 如斤斧车船等所受用之具。 是但知一切疏助现缘。 能成办种种事业者。 皆是此作用依处。 即除却识中种子。 及外法种子。 及种子生现行。 现行熏种子。 种子引种子。 及亲助现缘。 非作用依处。 此处亦立摄受因。 九士用依处者。 即于前作用依处中。 唯取作者士夫之用。 此处亦立摄受因。 十真实见依处者。 谓一切无漏见不虚妄。 故名真实。 能与余一切无漏有为法及无为法而所依。 名依处。 此处亦立摄受因。 此前六摄受因者。 摄受即是因果相关涉义。 但除却亲因缘。 外取余一切疏助成因缘者。 名为摄受因。 故对法论云。 如日水粪。 望谷麦芽等。 虽有自种所生。 然增彼力。 名摄受因。 十一随顺依处者。 即一切色心等种现。 皆有随顺自性。 及胜同类品。 诸法。 故名随顺依处。 言随顺自性者。 即简他法不得为此依因。 如第八识中三性种子。 各各自望三性现行。 为依为因。 言胜同类品诸法者。 如无漏法。 即唯与自无漏有为及无为胜品法为因处。 不与下品劣有漏法为因。 就有漏位中。 亦自有胜劣。 为因果亦尔。 此处立引发因。 引谓引起。 发谓发生。 为因能引起发生果故。 十二差别功能依处者。 谓一切法不简自性他性。 各各自有因果。 相称。 名为差别功能。 如五八戒善业。 定引人天。 第八。 非引三涂。 第八以不相称故。 若十不善业。 定引三涂。 第八非引人天。 第八性不相称为因故。 若自界法。 即与自界为因。 如是等三界一切有漏法。 各各自有差别功能为因。 如长安一百二十司官职。 各各自有公事为因。 与所绾相称。 若净因者。 即自三乘种子。 各望自三乘有为无为果为因。 此处立定异因。 定者。 是因果自相称义。 不共他故。 名异。 如僧人以持斋戒相称。 名定。 不共他俗人四业同故。 名异。 即一切诸法各各相望。 皆有定异因。 十三和合依处者。 立同事因。 从前第二领受依处。 乃至第十二差别功能依处。 即总摄前六因十一依。 为此和合处体。 谓前十一依。 各各于自所获生住成得果中。 皆有和合力故。 名和合依处。 即依此处立同事因。 为观待乃至定异。 如是六因各共成一事。 故说六因为同事。 略举一法以辩者。 且如眼识生时。 待空明等缘。 立此为观待因。 由有新本二类种故。 如其次第。 得有牵引及生起因。 次取等无间缘及根境等。 立为摄受因。 望前引于后。 是引发因。 由名言种故。 有定异因。 余法亦尔。 十四障碍依处。 立相违因者。 惑能障智。 明能障暗等。 即明为因。 暗立为果。 即依此处。 立相违因。 十五不障碍依处。 立不相违因者。 唯识论云。 十五不障碍依处。 谓于生住成得事中。 不障碍法。 即依此处。 立不相违因。 略说三依者。 一因缘依。 即是俱有依。 亦种子依。 二增上缘依。 即增上缘。 三等无间缘依。 即开导依。 一因缘依者。 谓自种子。 诸有为法。 皆托此依。 离自因缘。 必不生故。 此因缘依者。 对果得名。 因即是缘。 即不取因由之义。 此因是果之所依故。 即现行名果。 能生种子名因缘。 又因者。 是现行果之因。 缘者。 即此因。 有亲生现行果之用。 名缘。 问。 因缘依。 与因缘何别。 答。 依狭。 缘宽。 若因缘即有三义。 一种引种。 二种生现。 三现熏种。 若因缘依。 即唯取种生现一义。 是真因缘依。 若种生种。 但名因缘。 不得名依。 以异念因果故。 即前念无体非依。 定须同时。 问。 且如现熏种。 亦是同念因果。 何不为依。 答。 现熏种。 虽同念。 然又阙因沉隐。 果显现义。 亦非因缘依。 故知唯取真因缘义名依。 都具三义。 方名因缘依。 一是主。 即种是主。 二因沉隐。 果显现。 即简现熏种。 三因果同时。 即简种生种。 问。 此种子为因缘依体者。 取何法为能依。 答。 诸有为法。 皆托此依。 即一切有为缘生法。 色之与心。 皆须托自种为依。 有此种故。 一切色心现行。 方始得生。 离自因缘。 必不生故。 意云。 心现若亲自心种。 必不生。 色法亦尔。 二增上缘依者。 若增上缘即宽。 谓通有无及疏。 增上。 若为依即狭。 唯取有力及亲增上。 以五色根并意根处。 唯此内六处为增上依体。 即简外六处望心心所法。 但为增上。 即不得为依体。 又唯取同时八识心王为意根处。 以意根处。 缘得八个识故。 若是等无间意。 即自为一依。 故不取。 即此增上依。 须具三义。 一有力。 二亲。 三内。 其外六处。 以不具三义。 但为缘非依。 若能依法。 即诸心心所。 皆托此依。 言诸心心所者。 即简色不相应行无为后三位。 皆无增上依。 问。 其一切心心所法。 若无内六处时。 亦得转不。 答。 离俱有根。 必不转故。 意云。 若无所依根时。 其心心所定不得转。 三等无间缘依者。 等无间依即狭。 唯取心王。 心王有主义故。 若四缘中等无间缘即宽。 双通心心所。 为前念心王有力。 能引生后念一聚心心所法。 名等。 以力用齐等故。 无自类为间隔。 名无间。 问。 此依以何为体。 答。 以前念八识心王。 总名等无间。 此是依体。 即前念心王与后念心心所为依。 问。 前念心法。 已灭无体。 何得为依。 答。 彼先灭时。 已于今识为开导故。 意云。 彼前念心王临欲灭时。 有其力用。 能引后念令生。 作此功能了。 便灭。 即现在一念有行后功能。 以为法体。 非取过去已灭无体法为依。 问。 其前念心王有引后力用。 名为依者。 未审将何法为能依。 答。 诸心心所皆托此依。 即一切心心所法起。 定能须托此前灭意为依。 方起。 问。 诸心心所。 若不依前灭心王。 亦得起不。 答。 离开导根。 必不转故。 意云。 心心所。 若不得前念心王为开避引导。 即无因得起。 问。 心法四缘生。 何故三缘别立为依。 所缘缘不尔。 答。 三缘有常义主义故。 亦缘亦依。 所缘缘皆有常义。 阙主义故。 但为缘不为依。 又种子依具六义。 六义者。 一刹那灭。 二果俱有。 三恒随转。 四性决定。 五待众缘。 六引自果。 一刹那灭者。 谓体才生。 无间必灭。 有胜功能。 方成种子。 二果俱有者。 谓与所生现行果。 俱现。 和合方成种子。 三恒随转者。 谓要长时一类相续。 至究竟位。 方成种子。 四性决定者。 谓随因力。 生善恶等。 功能决定。 方名种子。 五待众缘者。 谓此要待自众缘和合。 功能殊胜。 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者。 谓于别别色心等果。 各各引生。 方成种子。 又具有依者。 即所依与能依俱时而有。 依者。 但是一切有为生灭法。 仗因托缘而生住者。 皆名为依。 依具四义。 一决定。 二有境。 三为主。 四令心心所取自所缘。 方名所依。 此四依各有所简。 且第一义者。 若法决定。 此正简将前五识与第六识作不定依。 夫为所依者。 且须决定有方得。 今有第六时。 不决定有前五故。 亦简将五色根与第八为依。 亦是不定有。 如生无色界第八即无色根为依。 又简将能熏七现与所熏种子为生长依等。 即此能熏现识。 有间断故。 无决定义。 问。 若有决定义。 便是所依者。 即如四大种及命根。 五尘等及种子。 皆有决定义。 应是所依。 有现行识时。 必决定有种子故。 答。 将第二义简云。 有境。 言有境者。 即有照境缘境功能。 除心心所及五色根识。 余法皆非有境。 今四大五尘命根等。 虽有决定义。 而阙有境义。 故非所依。 问。 若具二义。 即名所依者。 且如遍行五数。 亦具决定有境二义。 应与心心所为所依。 答。 将第三义简云。 为主。 今遍行五数。 虽有二义。 阙主义故。 亦非所依。 问。 若具三义。 便成所依者。 且如第八识现行。 望识中种子。 亦有决定有境为主三义。 即此等八识现行。 应与种子为俱有依。 答。 将第四义简云。 令心心所取自所缘。 即令能依心心所。 缘取自所依家境。 方成所依。 今第八现行识。 不能令种子取自所缘。 故非所依。 今第八识中种子。 无缘虑。 不能取自所缘故。 第八非种子所依。 但为依义。 问。 未审何法具此四义。 足得名所依。 答。 为五色根及意处。 即此六处。 具前四义。 足独名所依。 问。 内六处为俱有依。 与六根体义何别。 答。 俱有依。 唯取六处现行。 不取种子。 阙有境义故。 若但言六根。 即通种现。 又俱有依。 取所依义。 若言六根。 即取生长义。 各据胜以论。 又若心心所法生时住时。 即具俱有依。 若色法生时住时。 但有因缘依即得。 定无俱有依。 以色法无所缘故。 自体不。 是能缘法故。 又瑜伽论云。 于五识有三依。 一种子依。 二俱有依。 三开导依。 问。 所依有几重。 答。 有四重。 谓五色根六七八识。 即五识各依自根。 若后三识。 即通与五识为依。 问。 五色根六七八识。 四重所依。 各有何用。 而言随阙一种。 即便不转。 答。 谓一同境。 二分别。 三染净。 四根本等。 所依别故。 言同境者。 即自五色根是。 如眼根照青色境时。 眼识亦缘青色境。 以青色境同。 故名同境。 乃至身根识亦尔。 言分别者。 即第六识能与前五为分别依。 同缘境时。 起分别故。 此是第六自体与五识为分别依。 瑜伽论云。 有分别无分别。 同缘现在境故。 即第六名有分别。 前五名无分别。 解深密经云。 五识起时。 定有意识同缘境。 言染净者。 即第七识。 第七识。 能与五识为染净依。 第七若在有漏位中。 即与五识为染依。 若成无漏时。 即与前五为净依。 有此染净依。 前五方转。 若无。 即不得生。 言根本者。 即第八识。 第八识。 与前五识为根本依。 前五识是枝条。 又第八能持前五识种。 种方生现。 推功归本。 皆从第八识中成故。 此第八不唯与前五识为根本依。 亦与万法为根本。 以能持万法种故。 于因果位中。 第八皆为根本。 此四重依。 各各不同。 即八识俱有所依。 四种名义不同者。 如眼等五识。 即同境等四种所依。 各有决定义。 且如眼识。 以眼根为决定同境依。 以决定共取一境故。 余四境与四根。 各决定取自境亦尔。 以第六识为决定分别依。 以第七识为决定染净依。 以第八识为决定根本依。 又能所依。 四句分别。 一唯能依非所依。 即心所法。 二唯所依非能依。 即五色根。 三俱句。 即八识心王。 四俱非。 即外色法。 又开导依者。 开者避也。 即开避处所。 导谓导引。 导引令生。 即前念心王临灭时。 开避处所。 引后念心心所。 令彼生起。 即后念心心所。 托前念开导心王所依而生。 名开导依。 夫因依之处。 则染净出生之始。 果报之境。 乃苦乐成熟之时。 则十因五果以无差。 三依四缘而非滥。 皆为最初一念。 背觉合尘。 转作能心。 现为诸境。 三细识全因不觉。 六粗相永为所缘。 入生死。 旋火之轮。 未曾暂歇。 处尘劳。 无间之狱。 曷有出期。 若能明万法元起之由。 了一念最初之际。 方知自我心起。 起处无踪。 唯我心亡。 灭时无迹。 则永枯苦本。 六趣为之冰消。 顿竭爱原。 二死因兹云散。 二十八祖之正意。 从此皎然。 三世诸佛之本怀。 于斯释矣。 问。 般若无相。 不受一尘。 云何广辩四缘及诸因果。 答。 夫佛道正法。 皆从缘生。 故云心法四缘生。 色法二缘起。 若执不从缘生者。 皆非正法。 悉属外道自然邪见。 且心之一法。 若无第一因缘者。 无有亲生现行果之义。 则诸法不成立。 若无第二等无间缘者。 则无开导引后生义。 无有相续。 全成间断。 若无第三所缘缘者。 则心无所虑处。 不能牵心用。 心无所托。 乃心境俱成断灭。 若无第四增上缘者。 虽具前三缘。 若无增上。 即成障碍。 法亦不生。 四缘具足。 方成心法。 若能明了世间因缘所生之法。 方乃见无生之旨。 以即生法达无生故。 且生法尚不知正因。 云何能了无生妙理。 所以华严钞云。 缘起深义。 佛教所宗。 自古诸德。 多云。 三教之宗。 儒则宗于五常。 道宗自然。 佛宗因缘。 然老子虽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似有因缘。 而非正因缘。 言道生一者。 道即虚无自然故。 彼又云。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谓虚通曰道。 即自然而然。 是虽有因缘。 亦成自然之义耳。 佛法虽有无师智。 自然智。 而是常住真理。 要假缘显。 则亦因缘矣。 故教说三世。 修因契果。 非无善因恶因故。 楞伽经。 大慧白佛。 佛说常不思议。 彼诸外道。 亦有常不思议。 何以异耶。 佛言。 彼诸外道。 无有常不思议。 以无因故。 我说常不思议有因。 因于内证。 岂得同耶。 是则真常。 亦因缘显。 净名经云。 说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 诸法生。 法华经云。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又经云。 一切诸法。 因缘为本。 中论云。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则真空中道。 亦因缘矣。 若尔。 涅槃经云。 我观诸行。 悉皆无常。 云何知耶。 以因缘故。 若一切法从缘生者。 则知无常。 是诸外道。 无有一法不从缘生。 是故无常。 则外道有因缘矣。 释曰。 此明外道在因缘内。 执于缘相以为常住。 是故。 破之。 言无常耳。 今明教诠因缘妙理。 具常无常。 岂得同耶。 况复宗者。 从多分说。 所以因缘是所宗。 不应致疑。 故知唯是一心缘起法门。 以法无自性。 随心所现。 所现之法。 全是自心。 终无心外法。 能与心为缘。 所以本末相收。 皆归宗镜。 何者。 内即是本。 外即是末。 以唯心义。 则内收外。 托境生心。 则末亦收内。 若以法性为本。 法性融通。 缘起相由。 则尘包大身。 毛容刹土。 故合为一大缘起也。 故知有智慧无多闻。 有多闻无智慧。 俱不达实相。 闻慧具足。 真见心原。 又经云。 若欲学般若。 应学一切法。 以色无边故。 般若无边。 又经云。 若欲了达因缘。 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者。 应当学般若。 智论释云。 不破四缘之义。 唯破四缘之执。 如水中之月。 不破所见。 只破所取。 故知但有能取执情。 则非幻而成幻法。 若成无所得慧。 则非幻尚自不生。 执丧情虚。 万法无咎。 般若真性。 何所滞乎。 如大涅槃经云。 菩萨善知诸缘。 菩萨摩诃萨。 不见色相。 不见色缘。 不见色体。 不见色生。 不见色灭。 不见一相。 不见异相。 不见见者。 不见相貌。 不见受者。 何以故。 了因缘故。 如色。 一切法亦如是。 又前十因四缘等义。 是约法相宗说。 略明行相。 今依法性宗自在无碍法门。 说明其体性。 据华严法界缘起无尽宗。 亦有因门六义。 缘起十义。 今且释因门六义者。 一空。 有力。 不待缘。 是刹那灭义。 由刹那灭故。 即无自体。 是空也。 由此灭故。 果法得生。 是有力也。 然此谢灭。 非由缘。 力故不待缘。 二空。 有力。 待缘。 是俱有义。 由俱有故。 方有即显。 是不有。 空义也。 俱故能成有。 是有力也。 俱故非散。 是待缘也。 三空。 无力。 待缘。 是待缘义。 由无自性故。 是空也。 因不生缘生故。 是无力也。 四有。 有力。 不待缘。 是决定义。 由自类不改故。 是有义。 然自不改而生果故。 果有力义。 然此不改。 非由缘力。 故不待缘。 五有。 有力。 待缘。 引自果义。 由引现自果。 是有义。 虽得缘方生。 然不生缘果。 是有力义。 即由此故。 是待缘义。 六有。 无力。 待缘。 恒随转义。 由随他。 故无力。 是故待缘。 正因对缘。 唯有三义。 一因。 有力。 不待缘。 全能生故。 不杂缘力故。 二因。 有力。 侍缘。 相资发故。 三因。 无力。 待缘。 全不作故。 用缘故。 又由上三义。 因中各有空有二义。 二门各三。 唯有六故。 不增减也。 何故不立第四句无力不待缘义者。 以彼非因义。 故不立。 问。 果中有六义不。 答。 果中唯空有二义。 谓从他生无体。 故是空义。 酬因故。 是有义。 若约互为因果说。 即为他因时。 具斯六义。 与他作果时。 即唯有二义。 是故六义唯在因中。 待缘者。 待因事之外增上等三缘也。 若缘起秘密义。 皆具此六义。 六义。 约体用各有四句。 一约体。 有无四句。 一是有。 谓决定义故。 二是无。 谓刹那灭义故。 三亦有亦无。 谓合彼引自果及俱有。 无二是也。 四非有非无。 谓合彼恒随转及待众缘。 无二是也。 二就用四句。 一由合彼恒随及待众缘无二故。 是不自生。 二由合彼刹那灭及决定义无二故。 是不他生。 三由合彼俱有及引自果无二故。 不共生也。 四由具三句合其六义因义方成故。 非无因生也。 中观八不。 据遮诠。 六义。 约表诠。 八不约反。 情理自现。 六义据现。 理情自亡。 有斯左右耳。 六义开合者。 或约体唯一。 以因无二体故。 或约义分二。 谓空有。 以无自性故。 缘起现前故。 或约用分三。 一有力。 不待缘。 二有力。 待缘。 三无力。 待缘。 初即全有力。 后即全无力。 中即亦有力亦无力。 第四句。 无力。 不待缘。 非因。 故不论。 六义据缘起自体。 六相据缘起义门。 六义。 由空有义。 故有相即门。 由有力无力义。 故相入门。 由有待缘不待缘义。 故有同体异体门。 由诸义门。 故得有毛容刹海等事也。 若论相入相持。 皆因有力无力。 即此二义。 不得同时。 若俱有力。 无无力者。 即成多果过。 一一各生故。 若俱无力。 无有力者。 即成无果过。 俱不生故。 论云。 因不生缘生故。 缘不生因生故。 以一有力能持多。 以多无力即入一中。 以多有力能持一。 以一无力即入多中。 是以一尘有力。 能含刹海。 刹海无力。 潜入一中。 问。 有力无力。 其义如何。 答。 若以一有力者。 是空无性义。 无性故。 能成诸法。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则是一有力为主。 多无力为伴。 若以多有力者。 则无一法而有自体能独立者。 皆假众缘相待而成。 则多有力为主。 一无力为伴。 所以立伴相成。 自他互立。 无伴则主不立。 阙自则他不成。 又约用。 由相待故。 具有力无力义。 是相收及相入。 二约体。 由相作故。 具有体无体义。 是故相即及相是。 经偈云。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一切法。 各各不相知。 以他而为自。 故无体性。 以相待而成。 故无作用。 此是无力义。 又因此无知无性。 方有缘起。 若一法有体。 则不假相依。 若无相依。 则无诸法。 若诸法不空。 则无道无果。 此是有力义。 次缘起十门者。 即缘起相由之力。 谓一与多互为缘起。 相由成立。 故有相即相入等。 此有二种。 一约缘用。 有有力无力。 相待相依。 全体相收。 故有相入。 二约缘体。 有空不空。 能作所作。 全体相是。 故有相即。 此即入二门。 复有二义。 一异体相望。 故有微细隐显。 谓异体相容。 是微细义。 异体相是。 具隐显义。 二同体内具德。 故有一多广狭。 谓同体相入。 故有一多无碍。 同体相即。 故有广狭无碍。 又由以异摄同。 故有帝网义。 于时中。 故有十世义。 缘起无性。 故有性相无碍义。 相关互摄。 故有主伴义。 十缘义者。 一。 诸缘各异义。 大缘起中诸缘相望。 要须体用各别。 不相杂乱。 方成缘起。 若杂乱者。 失本缘法。 缘起不成。 此则诸缘各各自守一位。 经颂云。 多中无一性。 一亦无有多。 二互遍相资义。 要互相遍。 方成缘起。 如一缘遍应多缘。 各与彼多全为一故。 此一即是多个一也。 此即一一各具一切。 经颂云。 知以一故众。 知以众故一。 三俱存无碍义。 凡是一缘。 要具前二。 以要住自一。 方能遍应。 遍。 应多缘。 多。 缘方是一故。 以一不自作一。 以多作一。 以多不自多。 以一作多。 是故唯一多一自在无碍。 或举体全住。 是唯一也。 或举体遍应。 是多一也。 或俱存。 或双泯。 或总合。 或全离。 经颂云。 诸法无所依。 但从和合起。 此三门。 总明缘起本法竟。 四异体相入义。 谓法门力用。 递相依持。 互形夺故。 各有全力全无力义。 由一有力。 必不与多有力俱。 是故无有一而不持多也。 由多无力。 必不与一无力俱。 是故无有多而不入一也。 多持一依亦然。 五异体相即义。 诸缘相望。 全体形夺。 有有体无体义。 是故一缘是能起能成。 故有体。 多缘是所起所成。 故无体。 由一有体。 必不得与多有体俱。 多无体。 必不得与一无体俱。 是故无有不多之一。 无有不一之多。 六。 体用双融义。 一以体无不用。 故举体全用。 即有相入。 无相即义。 二用无不体。 故举用全体。 即唯有相即。 无相入义。 三归体之用不碍用。 全用之体不失体。 无碍双存。 亦即亦入。 自在俱现。 四全用之体体泯。 全体之用用亡。 非即非入。 圆融一味。 五合前四句。 同一缘起。 无碍双存。 六泯前五句。 绝待离言。 冥同性海。 此上三门。 于初异体门中显义理竟。 七同体相入义。 谓前一缘所有多一。 与彼一缘体无别故。 名为同体。 又由此一缘应多缘故。 先明相入。 谓一缘有力能持多一。 多一无力依彼一缘。 是故一能摄多。 多便入一。 八同体相即义。 谓前一缘所具多一。 亦有有体无体义。 故亦相即。 以多一无体。 由本一成。 多即一也。 由本一有体。 能持多一。 全一摄多。 如一有多空既尔。 多。 有一空亦然。 九。 俱融无碍义。 同前六句体用双融。 此三门。 于前第二同体门中辩义理竟。 十同异圆满义。 以前九门。 总合为一大缘起。 令多种义门。 同时具足。 由住一遍应。 故有广狭自在门。 由就体。 有相即。 就用。 有相入。 由异体相容。 具微细门。 由异体相即。 具隐显门。 就用相入为显。 就体相即为隐。 又由异体相入。 带同体相。 入具帝网门。 由此大缘起。 即无碍法界。 有托事门。 显于时中。 有十世门。 相关互摄。 有主伴门。 此圆满门。 就第三门中以辩义理竟。 经颂云。 菩萨善观缘起法。 于一法中解众多。 众多法中解了一。 如是理事开合缘性融通。 方达一心无尽之用。 华严演义释云。 夫缘起者。 初有三门。 一异体门。 二同体门。 三同异合明门。 所有同异体者。 以诸缘起门内有二义故。 一不相由义。 谓自具德故。 如因中不待缘是。 二相由义。 如待缘等是也。 初即同体门。 后即异体门。 若尔。 何以初异体门中。 云诸缘各别。 不相杂乱。 第二同体门中。 云互相遍应。 方成缘起。 释曰。 谓要由各异。 方得待缘。 要由遍应。 方自具德耳。 所以前之二门。 各生三者。 一互相依持。 有力无力故。 二互相形夺。 有体无体故。 三体用双融。 无前后故。 此即缘起大意。 次。 第一异体门者。 然由相成。 方各有体。 二互遍相资义者。 即同体门。 则具多个一。 如十钱为缘。 当体自是本一。 应二之时。 乃詺初一。 以为二一。 应三为三一。 乃至应十为十一。 故有多一。 若此一缘不具多一。 则资应不遍。 不成缘起。 此则一一各具一切者。 一既有十。 二三四等。 亦各有十。 故云。 一一各具。 如十钱为喻。 其法界差别无尽法中。 各各遍应故。 随一一各具法界差别法也。 三俱存无碍义者。 唯一多一自在无碍者。 总明欲多常多。 欲一常一。 故云自在。 一或举体遍应。 二或举体全住。 三或俱存者。 俱存住自及遍应也。 亦俱存唯一及多一也。 四双泯者。 即由俱存。 则相即夺故。 住一即遍应。 非住一也。 遍应即住一非遍应也。 五或总合者。 合前四句为解境故。 六或全离者。 全离前五成行境故。 四异门相入义者。 递相依持者。 以是缘起一多等。 非定性一多等。 谓一有定性。 不由于多。 多有定性。 不由于一。 今由一无定性。 假多而起。 多无定性。 由一而生故。 由无性平等之义。 方成缘起。 若有一可一。 此是自性一。 若有多可多。 此是定性多。 若是定性多。 多不因于一。 若是定性一。 一不因于多。 今由多故一。 此一不自一。 今由一故多。 此多不自多。 此多则无力。 此一不自一。 此一则无力。 无力随有力。 一多互相收故。 随一佛会。 即一切佛会。 一切法会。 即是一法会。 故此一法会。 不动而常遍。 不分而常多。 前后互相成。 如何不信。 又谓前一望多中。 一为持边。 一能摄多。 一为依边。 一能入多。 如一望多。 有依有持者。 有依者。 即前多持。 故一成也。 有持者。 即前一有力。 为多依故。 言全力者。 成上持。 言无力者。 成上依。 言常含多在已中者。 一有力为持。 能摄多故。 言潜入已在多中者。 一无力为依。 便入多故。 俱存双泯者。 谓一摄多。 是第一句。 多摄一是第二句。 俱存。 即第三句。 谓即一摄一入时。 即多摄多入故。 双泯者。 即第四句。 一摄一入故。 则多摄多入故。 便一摄一入泯。 多摄多入故。 即一摄一入故。 则多摄多入泯。 故云双泯。 对前别明二句。 则有四句。 亦可成六。 五俱照前四。 成解境故。 六顿绝前五。 成行境故。 五异体相即义者。 为能起边。 即有体。 为所起边。 即无体。 如云法从缘生。 是法即空。 意取所生空也。 空。 即无体义。 若形夺者。 以能起之缘。 形对所起。 夺彼所起。 令无体也。 由一有体。 不得与多有体俱者。 谓有难言。 一之与多。 俱有有体无体二义。 云何独言一有体耶。 故今通云。 由有无义不得并故。 今一为能起边。 多。 必是所起故。 若不尔者。 能所不成。 缘起亦坏。 是故无有不多之一者。 此一是多故。 无有不一之多者。 此多是一故。 问。 一不即多有何过。 答。 有二过故。 一不成多过。 谓既不成多。 余亦不成多故。 如一不成十。 二三四等亦不成十。 故无十过。 二不成一过。 谓若一不成十。 此即不成一。 由十不成故。 一义亦不成。 以无于十是谁一故。 一不即多。 成过既尔。 多。 不即一成过亦然。 又若不相即。 缘起门中。 空有二义即不成立。 便有自性断灭等过故。 俱存双泯者。 俱。 谓正一。 摄他同己。 废己同他时。 即是多摄一同己。 废己同一也。 双泯者。 以一望于他二义。 即是多望于一二义故。 则一望于他。 二义泯矣。 多望于一。 二义。 即是一望于多二义故。 即多望于一。 二义泯也。 旨不异前。 思之。 六体用双融义者。 一以体就用。 二以用就体。 三体用双存。 四体用双泯。 以体用交彻。 形夺两亡。 即入同原。 故圆融一味。 五成解境。 六成行境。 七同体相入义者。 此门即指前第二门。 以第二是本同体门故。 如一本自是一为本一。 应二为二一。 应三为三一等。 只是一个一对他成多。 亦如一人。 望父名子。 望子名父。 望兄为弟。 望弟为兄等。 同一人体而有多名。 今本一如一人。 多一如诸名也。 八同体相即义者。 一有多空既尔者。 例多一有体也。 由有多一方詺本一。 为本一故。 多一有体。 本一无体也。 多一有体故。 能摄本一。 本一无体。 潜入多一。 九俱融无碍者。 同前异体门也。 即前第六门。 谓同体缘起法中。 力用交涉。 全体融合。 方成缘起。 十同异圆满义者。 谓前来异体四门。 同体四门。 及第三同异俱存。 并不出同异。 合居一处。 不偏一门。 故云圆满。 若具足皆具十玄。 有多种义门。 有本有末。 有同有异。 有即有入。 四句六句等。 合前九门。 为同时门也。 且如由异体相入。 带同体相入故。 有帝网门者。 同体相入。 一中已含于多。 更入异体。 故有重重之义。 同体相入。 如镜已含多影。 更入异体。 如含影之镜。 更入余镜。 故有重重无尽之义。 余九玄如文。 今结属者。 由第一本门之中融同异故。 今则融前六门。 则异体中三门。 与同体三门相成。 无异体。 同体不成。 无同体。 异体不成。 故六门相成。 后之七门。 从前三生。 前三融故。 后七必融。 故十门一际也。 例前第三融通。 亦有六句。 一或举体全异。 具入即俱。 二或举体全同。 亦具入即俱。 三或具同异。 双现。 无二体故。 四或双非同异。 以相夺俱尽故。 谓同即异。 故非同。 异即同。 故非异。 五或具前四。 为解境故。 六或绝前五。 成行境故。 故约智显理。 诸门不同。 废智忘筌。 一切叵说。 说与不说。 无碍难思。 没同果海。 唯亡言遗照。 庶几玄取耳。 如上缘起总因云。 外由内变。 本末相收。 外诸器界。 内识顿变。 增上之果。 亦因自业。 故云内变。 内即是本。 外即是末。 以唯心义。 则内收外。 以末摄本。 若以法性为本。 法性融通。 缘起相由。 则尘包一身。 毛容刹土。 故合为大大缘起。 宗镜录卷第七十三夫八识之中。 覆真习妄。 何识造业。 何识为因。 何识为依。 成其妄种。 答。 前五识取尘。 第六识为因。 第七识计我造业。 第八识为依。 以此生死苦果不断。 楞伽经偈云。 如水大流尽。 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 种种识不生。 释云。 谓五识取尘。 转入六识。 六识记法为因。 七识攀缘。 六识。 造善恶业。 得未来生死。 覆障八识。 不得显现。 若五识不取尘。 即无六识。 六识无故。 七识不生。 七识不生故。 则无善恶业。 无善恶业故。 即无生死。 无生死故。 如来藏心湛然常住。 即是六七识灭。 建立八识。 又八识为五六七识所依。 与诸识作因者。 即第六识心。 诸识依之。 如水尽。 则无波浪。 六识灭。 七识亦不生。 故云一念无明风。 鼓动真如海。 无明风尽。 识浪不生。 则觉海性澄源源澄觉元妙。 问。 一切世间因果相酬。 生死不绝。 于诸识中。 何识为主。 答。 生灭因缘。 最初依阿赖耶识为体。 以意识为用。 如是三世因果。 流转不绝。 功在意识。 以是义故。 意名相续识。 起信论云。 复次生灭因缘者。 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 此义云何。 以依阿赖耶识。 有无明不觉。 起能见能现。 能取境界。 分别。 相续。 说名为意。 此意复有五种异名。 一名业识。 谓无明力。 不觉心动。 二名转识。 谓依动心。 能见境相。 三名现识。 谓现一切境界相。 犹如明镜。 现众色像。 现识亦尔。 如其五境。 对至即现。 无有前后。 不由功力。 四名智识。 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 五名相续识。 谓恒作意相应不断。 任持过去善恶等业。 令无失坏。 成熟现未苦乐等报。 使无违越。 已曾经事。 忽然忆念。 未曾经事。 妄生分别。 是故三界一切。 皆以心为自性。 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何以故。 一切诸法。 以心为主。 从妄念起。 凡所分别。 皆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 无相可得。 是故当知。 一切世间境界之相。 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 如镜中像。 无体可得。 唯从虚妄分别心转。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 故释云。 通论五种之识。 皆名为意。 就本而言。 但取业识。 以最微细。 作诸识本故。 如是业识。 见相未分。 然诸菩萨知心妄动。 无前境界。 了一切法。 唯是识量。 舍前外执。 顺业识义。 故名业识。 心不见心。 无相可得者。 是明诸法非有之义。 入楞伽经偈云。 身资生住持。 若如梦中生。 应有二种心。 而心无二相。 如刀不自割。 如指不自触。 如心不自见。 其事亦如是。 若如梦中所见诸事是实有者。 即有能见所见二相。 而其梦中。 实无二法。 三界诸心。 皆如此梦。 离心之外。 无可分别。 故言一切分别。 即分别自心。 而就自心不能自见。 如刀指等。 故言心不见心。 既无他可见。 亦不能自见。 所见无故。 能见不成。 能所二相。 皆无所得。 故言无相可得。 又一心随无明动。 作五种识故。 说三界唯心转也。 此心随熏。 似现虽有种种。 然穷其因缘。 唯心作也。 离现识。 则无六尘境。 反验六尘。 唯是一心。 故云。 离心则无境等。 问。 现有六尘境。 云何唯心。 答。 以一切法。 皆是此心。 随熏所起。 更无异体。 故说唯心。 疑云。 何作诸法耶。 答。 由妄念熏故。 生起诸法。 故云从妄念起。 亦可疑云。 法既唯心。 我何不见。 而我所见。 唯是异心。 释云。 异心者。 是妄念分别而作故。 云妄念生也。 既境唯识。 无外异法。 是故种种分别皆是自心。 即尘无相。 识不自缘。 是故无尘识不生。 则心不见心矣。 摄论云。 无有别法能取别法。 能所既穷故。 无相可得也。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者。 瑜伽论问。 诸修观行者。 见遍计所执无相时。 当言入何等性。 答。 入圆成实性。 问。 入圆成实性时。 当言遣何等性。 答。 遣依他起性。 以此当知。 唯识观成。 则无有识。 楞伽经偈亦云。 无心之心量。 我说为心量。 此之谓也。 若依此论。 无明动真如。 成生灭缘起。 无明风灭。 识浪即止。 唯是真如。 平等平等也。 此境界离心之外。 无体可得也。 又亦即是心故。 复无体也。 如镜外无体。 镜内复无体也。 疑云。 既其无体。 何以宛然显现。 释云。 并是真心之上。 虚妄显现。 何处有体而可得也。 疑云。 何以知心上显现。 释云。 以心生则种种法生。 以无明力。 不觉心动。 能现一切境界。 则心随熏动。 故云生也。 若无明灭。 境界随灭。 诸分别识。 皆灭无余。 故言心灭则种种法灭。 此则心原还净。 故云灭也。 既心随不觉。 妄现诸境。 则验诸境。 唯。 心无体也。 又夫心者。 形于未兆。 动静无不应于自心。 如诗云。 愿言则啑愿。 思也。 言。 我也。 谓人。 或思已则啑。 故知心应千里。 设有处远而思者。 我皆知矣。 是以万事唯心先知。 故得称心灵。 斯之谓也。 如太山吴伯武。 与弟相失二十余年。 相遇于市。 仍共相驱。 伯武觉心神悲恸。 因问。 乃兄弟也。 问。 生灭因缘。 别以何为因。 以何为缘。 而得生起。 答。 古师释云。 生灭因缘。 体相有二。 一阿赖耶心体。 不守自性。 变作诸法。 是生灭因。 根本无明。 熏动心体。 是生灭缘。 又复无明住地诸染根本。 起诸生灭。 故说为因。 六尘境界能动七识。 波浪生灭。 是生灭缘。 依此二义。 以显因缘。 诸生灭相。 聚集而生。 故名众生。 而无别体。 唯依心体。 故言依心。 即是阿赖耶自心相也。 又真妄和合诸识缘起。 以四句辩之。 一以如来藏唯不生灭。 如水湿性。 二七识唯生灭。 如水波浪。 三赖耶识亦生亦灭。 亦不生灭。 如海含动静。 四无明倒执非生灭。 非不生灭。 如起浪猛风。 非水非浪。 问。 赖耶既通动静。 不应唯在生灭门。 答。 为起静以成动。 无别有动体。 是故静性随于动。 亦在生灭门中。 非直赖耶具动静。 在此生灭中。 亦乃如来藏唯不动。 亦在此门中。 何以故。 彼生灭无别体故。 如水作波。 又起信论说。 无明为因。 境界为缘。 生三细之识。 六粗之相。 则随迷昧之缘。 而沈六趣。 始觉为因。 五度为缘。 则随悟解之缘。 而升一乘。 又说。 迷则有过恒沙等妄染之法。 即染缘生而净缘灭。 悟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 即净缘起而染缘亡。 然但一心所作。 更无二原。 义说逐悟逐迷。 实无能逐所逐。 故论云。 以一切法。 皆从心起妄念而生。 凡所分别。 皆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 无相可得。 如古德释。 波水之喻真如生灭二门。 以水湿喻心真如。 以波动喻心生灭。 波无异湿之动。 则无异真如之生灭。 即水以辩于波。 不变性而缘起也。 水无异动之湿。 则无有离生灭之真如。 即波以明于水。 下舍缘而即真也。 问。 记忆之事。 定属何法而生。 答。 大乘说能记忆法。 有三。 一自证分。 能记忆见分。 二别境中念。 能记忆曾所更事。 三识中种子。 能不妄生自现行。 唯识疏云。 如不曾更境。 必不能忆。 如现行色。 曾被见分缘者。 后必能忆。 若不曾为相分缘者。 后时必不能记忆也。 以能缘见分。 于过去时及现在世。 但缘相分。 不曾自缘。 前已灭心。 既过去已。 今时见分有何所以。 能自忆持。 以于昔时。 不曾返缘自见分故。 既许今时心心所法。 能自记忆。 明由昔时有自证分。 缘于见分。 证彼缘境。 作量果故。 故今能忆。 问。 生灭门中。 有漏位内。 约教所论。 有几种生死。 答。 略有二种。 一分段。 二变易。 识论云。 一分段生死。 谓诸有漏善不善业。 由烦恼障缘助势力。 所感三界粗异熟果。 身命短长。 随因缘力。 有定剂限。 故名分段。 二不思议变易生死。 谓诸无漏有分别业。 由所知障缘助势力。 所感殊胜细异熟果。 由悲愿力。 改转身命。 无定剂限。 故名变易。 无漏定愿正所资感。 妙用难恻名不思议。 或名意生身。 随意愿成故。 如契经说。 如取为缘。 有漏业因。 续后有者。 而生三有。 如是无明习地为缘。 无漏业因。 有阿罗汉。 独觉。 已得自在菩萨。 三种意生身。 亦名变化身。 无漏定力。 转令异本如变化故。 问。 论云。 所知障不障解脱。 无能发业润生用故。 何用资感生死苦为。 答。 成二利故。 更须资生。 论云。 自证菩提。 利乐他故。 谓不定性独觉声闻。 及得自在大愿菩萨。 已永断伏烦恼障故。 无容复受当分段身。 恐废长时修菩萨行。 遂以无漏胜定愿力。 如延寿法。 资现身因。 令彼长时与果不绝。 数数如是定愿资助。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彼复何须所知障助。 既未圆证无相大悲。 不执菩提有情实有。 无由发起猛利悲愿。 又所知障。 障大菩提。 为永断除。 留身久住。 又所知障。 为有漏依。 此障若无。 彼定非有。 故于身住。 有大助力。 若所留身。 有漏定愿所资助者。 分段身摄。 二乘异生所知境故。 无漏定愿所资助者。 变易身摄。 非彼境故。 由此应知。 变易生死。 性是有漏异熟果摄。 于无漏业。 是增上果。 释云。 得自在大愿菩萨。 已永断伏烦恼障者。 谓八地已去菩萨。 虽藉烦恼生死受生。 不同凡夫及二乘。 说现及种润。 由起烦恼利益有情业势。 方能感生死果。 烦恼若伏。 业势便尽。 故须法执。 助愿受生。 故已永断伏。 无容复受当分段果。 既有二利之益。 观知分段报终。 恐废长时修菩萨行。 遂入无漏胜定。 胜愿之力。 如阿罗汉延寿之法。 资现身之因。 即资过去感令身业。 令业长时与果不绝。 既未圆证无相大悲。 不执菩提有情实有。 无由发起猛利悲愿者。 既未成佛。 圆证无相大悲。 一味平等之解。 若不执菩提可求有情可度。 为实有者。 无有因由。 可能起猛利大悲。 及猛利愿。 以所知障可求可度执为先。 方能发起无漏业故。 说业为因。 以是胜故。 无明为缘。 以疏远故。 非如烦恼资有漏业。 但缘义同。 少分相似。 又所知障。 障大菩提。 正障智故。 为永断除此所知障。 留身久住。 说之为缘。 为所断缘故。 又此所知障。 能为一切有漏之依。 由有此障。 俱诸行法。 不成无漏故。 此所依之障。 若无。 彼能依有漏。 决定非有。 今既留身久住。 由有所知障为缘。 故说此障。 为于身住有大助力。 说为缘也。 此变易生死。 乃是菩萨成就非愿。 圆满菩提。 若分段生死。 即是凡夫妄心所造。 念念耽着。 入大苦轮。 无有休息。 如大涅槃经云。 佛告迦葉。 世间众生。 颠倒覆心。 贪着生相。 厌患老死。 迦葉。 菩萨不尔。 观其初生。 已见过患。 迦葉。 如有女人。 入于他舍。 是女端正。 颜貌缋丽。 以好璎珞。 庄严其身。 主人见已。 便问言。 汝字何等。 系属于谁。 女人答言。 我身即是功德大天。 主人问言。 汝所至处。 为何所作。 女人答言。 我所至处。 能与种种金银琉璃。 玻璃真珠。 珊瑚琥珀。 砗磲玛瑙。 象马车乘。 奴婢仆使。 主人闻已。 心生欢喜踊跃无量。 我今福德故。 令汝来。 至我舍宅。 即便烧香散华供养。 恭敬礼拜。 复于门外。 更见一女。 其形丑陋。 衣裳弊坏。 多诸垢腻。 皮肤皴裂。 其色艾白。 见已问言。 汝字何等。 系属谁家。 女人答言。 我字黑闇。 复问何故名为黑闇。 女人答言。 我所行处。 能令其家所有财宝。 一切衰耗。 主人闻已。 即持利刀。 作如是言。 汝若不去。 当断汝命。 女人答言。 汝甚愚痴。 无有智慧。 主人问言。 云何名为痴无智慧。 女人答言。 汝舍中者。 即是我姊。 我常与姊。 进止共俱。 汝若驱我。 亦当驱彼。 主人还入。 问功德天。 外有一女。 云是汝妹。 实为是不。 功德天言。 实是我妹。 我与此妹。 行住共俱。 未曾相离。 随所住处。 我常作好。 彼常作恶。 我常利益。 彼作衰耗。 若爱我者。 亦应爱彼。 若见恭敬。 亦应敬彼。 主人即言。 若有如是好恶事者。 我俱不用。 各随意去。 是时二女俱共相将。 还其所止。 尔时主人。 见其还去。 心生欢喜踊跃无量。 释曰。 功德天者。 即喻于生。 黑闇女者。 即喻于死。 只是世间生死二法。 诸恶之本。 众苦之原。 贤圣共诃。 愚痴所蔽。 主人见已者。 心瞩于境。 名为见也。 即便问言者。 以解观生求生之实。 名为问。 女人答言者。 境对于心。 义称答也。 功德大天者。 喻生是出相也。 功德报主。 具六识光明。 照六尘境界。 名功德天也。 系属于谁者。 应言属惑业。 我今福德者。 宿修善因。 今受天报。 名至我宅也。 复于门外者。 死舍身家。 义云门外。 系属谁家者。 缘应即死。 无所属也。 我字黑闇者。 死是没相。 虽有五根。 无所觉知。 名黑闇也。 我常与姊。 进止共俱者。 即生即死。 为进止俱。 主人即言。 若有如是好恶事者。 我俱不用者。 夫于生不喜者。 见死则不忧也。 尔时主人。 见其还去。 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者。 证初地时。 离分段死。 入欢喜地。 故云欢喜无量。 问。 唯有内识而无外缘。 云何复说六处轮回。 生死相续。 答。 识论颂云。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诸业。 谓福业罪业不动业。 即有漏善不善思业。 思业之眷属。 亦立业名。 同招引满异熟果故。 此虽才起无间即灭。 无义能招当异熟果。 而熏本识。 起自功德。 即此功能。 说为习气。 是业气分熏习所。 成。 简曾现业。 故名习气。 如是习气。 展转相续。 至成熟时。 招异熟果。 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相见。 名色。 心及心所。 本末。 彼取。 皆二取摄。 彼所熏发。 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 名二取习气。 此显来世异熟果心。 及彼相应诸因缘种。 谓俱业种二取种俱。 是疏亲缘互相助义。 业招生显。 故颂先说。 前异熟者。 谓前前生业异熟。 果余异熟者。 谓后后生业异熟果。 虽二取种受果无穷。 而业习气受果有尽。 由异熟果。 性别难。 招等流增上。 性同易感。 由感余生业等种熟。 前异熟果受用尽时。 后别能生余异熟果。 由斯生死轮转无穷。 何假外缘方得相续。 此颂意说。 由业二取。 生死轮回。 皆不离识。 心心所法。 为彼性故。 释云。 此虽才起无间即灭。 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者。 虽现用无有过去体。 能招当来真异熟果。 而现行之业当造之时。 熏于本识起自业之功能。 功能。 即习气。 习气展转相续。 至成熟时。 招异熟果。 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 彼取。 皆二。 取摄者。 一者相见。 谓即取彼实能取。 实所取。 名二取。 二者取名色。 色者。 色蕴。 名者。 四蕴。 即是执取五蕴为义。 前言相中。 亦通取无为。 以为本质故。 今此唯显取亲所缘。 不能缘得心外法故。 又变无为之影相分。 亦名所摄。 不离心等故。 三者取心及心所。 一切五蕴法。 不离此二故。 四者本末。 谓取亲果。 第八识。 是诸异熟之根本故。 又总报品。 故名本。 余识等异熟别报品。 故名末。 即取一异熟也。 五彼取者。 即彼上四取也。 此诸取。 皆是二取所摄。 即是现行之取也。 虽二取种受果无穷。 而业习气受果有尽。 由异熟果性别难招。 等。 流增上性同易感者。 二取种子受果无穷。 摄论说。 习气有尽。 所以者何。 由异熟果。 一者性别。 与业性殊。 不多相顺。 二者难招。 业虽招得。 谓必异世果方熟故。 业习气有尽。 如沉麝秽草。 有萎歇故。 其等流果及增上果。 一者性同。 体性相顺。 二者易感。 同时生故。 此念熏已。 即能生果故。 二取种。 易感果也。 何者为等流。 何者为增上。 增上宽。 但等流必增上。 等流者。 谓种子与现行及自种。 为俱生同类因故也。 增上处无别体。 即等流性故。 又是等流果。 故性同。 是增上果。 故易感。 又种望现行。 是增上。 望自类种。 是等流。 业种望彼现及种。 皆异性故。 但是异熟。 前异熟受用尽时。 复不能生余异熟果。 意由感当来余生业等种子熟故。 于今身中前异熟果受用尽时。 即是此身临终之位。 彼所熟业。 复别能生彼余果起。 即先业尽时。 后果种熟时。 其异熟果而复得生。 所以生死不断绝也。 由此业果无断。 生死相续。 轮转无穷。 何假藉心外之缘。 方得生死相续。 此相续识。 无有断时。 若未触途成观。 谛了自心。 皆对境生疑。 执有前法。 一切生死。 尽是疑情。 但了唯心。 自然无咎。 若疑蛇得病。 岂有实境居怀。 犹悬砂止饥。 但是自心想起。 如晋书乐广传。 广有亲客。 久阔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座。 蒙赐酒。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厅署。 壁上有角。 角边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 即角影也。 复置酒前处。 客豁然意解沉痾顿愈。 又律中四食章。 古师义门手钞云。 思食者。 如饥馑之岁。 小儿从母求食。 啼而不止。 母遂悬砂囊诳云。 此是饭。 儿七日谛视其囊。 将为是食。 其母七日后。 解下视之。 其儿见是砂绝望。 因此命终。 方验生老病死。 皆是自心。 地水火风。 终无别体。 是以众生耽着生死。 二乘厌畏生死。 皆不了心外无法。 为境所留。 取舍虽殊。 俱非解脱。 何者。 众生为生死。 缚二乘被涅槃缚。 如楞伽经云。 复次大慧。 诸声闻众。 畏生死妄想苦。 而求涅槃。 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 一切皆是妄分。 别有。 无所有故。 妄计未来诸根境灭。 以为涅槃。 不知证自知境界。 转所依藏识。 为大涅槃。 彼愚痴人。 不知去来现在诸佛。 所说自心境界。 取心外境。 常于生死轮转不绝。 问。 生死相续。 由二取有支。 我执名言二种习气。 成异熟果者。 其生死业先来后去。 定属何识。 答。 唯第八识。 是诸异熟之根本。 若无此识。 生死不成。 由前七转识有间断。 非主故。 此识亦名执持识。 能执持种子根身。 初一念。 有执趣结生相续义。 即是界趣生义。 此执趣结生。 不通果位。 八地已上。 不通执趣结生也。 今但取执持种子根身义。 故名执持义。 此通一切位。 此是生位。 最初揽胎成体。 乃至死时。 前诸识悉皆惛昧迁谢。 唯异熟识。 最后执受身分。 舍执受处。 冷触便生。 寿暖识三不相离故。 冷触起时。 即是非情。 虽变亦缘。 而不执受故。 由此为凡为圣。 常作所依。 舍生趣生。 恒为其主。 问。 生死依处。 约有几事。 答。 生死流转所依事。 有三。 经云。 有三种流转。 一是处流转。 于三世处。 由我分别。 二是事流转。 由外六处。 由我取执。 三如是而转。 诸业异熟。 相续流转。 问。 由二取习气。 成生死者。 必因现行功能。 方成习气。 且现行何法。 熏成生死。 答。 初因无明不了发业。 次因情爱贪着润生。 故云从痴有爱。 则我病生。 以痴爱故。 则念念相续。 当知念即生死。 经云。 起一念善。 受人天身。 起一念恶。 受三涂身。 故知日夜念念。 造未来生死之身。 有何穷尽。 安般守意经序云。 弹指之间。 心九百六十转。 一日一夕。 十三亿意。 意有一身。 心不自知。 犹彼种大也。 菩萨处胎经云。 一弹指顷。 有三十二亿百千念。 念念成形。 形形皆有识。 佛之威神。 入彼微识中。 皆令得度。 此识教化非无识也。 问。 生死之法是有是无。 答。 非有非无。 何者。 若言是有。 一身内外地水火风。 各各性空。 未曾聚散。 所以无生之生。 可说为。 生。 无灭之灭。 可说为灭。 如庵提遮女师子吼了义经云。 若能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毕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 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 是为生义。 乃至若能明知地水火风毕竟不自得有所散坏。 而能随其所宜有所说者。 是为死义。 若言是无。 以染净真如不守自性。 不觉随缘。 起幻生灭。 故云法身流转五道。 号曰众生。 如上所明。 凡圣二种生死。 须知生死中道。 方离断常。 是以生之无生。 真性湛然。 无生之生。 业果宛然。 真性湛然。 不可执常。 业果宛然。 不可执断。 又复诸佛出世。 尚如空华乱生乱灭。 况众生颠倒生死。 但如妄梦。 如狂醉。 岂是实耶。 融大师云。 一切凡圣。 三涂已上。 种智已还。 皆妄想谓有。 并是梦中。 如人梦中见在地狱。 种种方便求脱。 浪生辛苦。 但抖擞令觉。 即一切事尽。 无。 如今并是梦中所作。 还受梦报。 又如狂醉之人。 恒随物转。 所以一切众生。 饮无明酒。 卧五住地。 长劫惛然。 孰有醒者。 忽得见性之时。 如同醉醒。 如经偈云。 譬如惛醉人。 酒消然后醒。 得佛无上体。 是我真法身。 又若入宗镜中。 顿明实性。 反观世间生死。 名相虚诳。 犹如儿戏。 复似技人。 然虽改换千差。 一性宛然不动。 如草堂和尚偈云。 乐儿本是一形躯。 乍作官人乍作奴。 名目服章虽改变。 始终奴主了无殊。 宗镜录卷第七十四夫生死轮回。 不待外缘。 既由内识。 此即有漏异生。 生死相续。 诸佛菩萨净法相续。 为复亦由内识。 为复别有净体。 答。 净法相续。 应知亦然。 论云。 谓无始来。 依附本识有无漏种。 由转识等数数熏发。 渐渐增胜。 乃至究竟得成佛时。 转舍本来杂染识种。 转得始起清净种识。 任持一切功德种子。 由本愿力。 尽未来际。 起诸妙用。 相续无穷。 由此应知。 唯有内识。 释云。 由法尔种新所熏发。 由本愿力。 即佛世尊利他无尽。 清净种识。 皆通现种。 皆唯第八能持种故。 由此上来。 所说染净道理。 应知诸法相续。 唯有内识也。 问。 人法二空。 一心妙理。 云何又说四相所迁。 二死相续。 且如四相之中生相则内外无从。 推不可得。 住相则念念不住。 异相则虽似迁移。 体本尝变。 灭相则法本不然。 今亦无灭。 答。 四相有二。 一粗约果报而说。 即生老病死。 此亦四相。 二细。 即生住异灭。 据惑业而论。 如起信论中释云。 不觉心起。 名为生。 能见能现。 妄取境界。 起念相续。 名之为住。 执取计名。 名之为异。 造作诸业。 名之为灭。 虽即四相似分。 俱是一心而转。 然世人多执住相。 以为现见。 今须推破。 以显真空。 凡有一切住持境界。 悉如梦中。 似有非实。 以随心所现。 外境本空故。 心亦无生。 念念不住。 如大智度论云。 佛说诸法。 无有根本定实如毫厘许。 所有。 欲证明是事故。 说梦中受五欲。 譬如须菩提意。 若一切法毕竟空。 无所有性。 今何以故。 现有眼见耳闻法。 以是故。 佛说梦譬。 喻。 如人梦力故。 虽无实事。 而有种种闻见。 嗔处喜处。 觉人在傍。 则无所见。 如是凡夫人。 无明颠倒力故。 妄有所见。 圣人觉悟。 则无所见。 一切法若有漏。 若无漏。 若有为。 若无为。 皆不实。 虚妄故有见闻。 又云。 现在色亦无住时。 若法后见坏相。 当知初生时坏相已随逐。 微细故不识。 如人着屐。 若初日新而无有旧。 后应常新。 不应有旧。 若无旧。 应是常。 常故无罪无福。 无罪无福故。 则世俗法乱。 复次生灭相。 常随作法。 无有住时。 若有住时。 则无生灭。 夫受生死者。 初因妄识造分别业。 因兹有身。 今先推此身。 聚散非有。 以身是积聚义。 内外四大。 假和合成。 微细推穷。 事无和合。 以风火常举。 地水恒沈。 一一大性。 各无定体。 风以动为性。 乃附物而彰。 真理不迁。 湛然常寂。 火以热为性。 未必皆烧。 如云中身内之火。 何不焚爇。 地以坚为性。 且如铜铁。 遇镕成水。 刚柔不定。 水以湿为性。 因火即干。 又寒坚暖释。 凝流无体。 各各既无。 和合非有。 如一狗无师子性。 聚群狗而亦不成。 似一盲不见于明。 合众盲而终不睹。 宝藏论云。 清虚之理。 毕竟无身。 既知身空。 又执识暖息三事实有。 能为生死成就命根者。 台教云。 此身无常。 揽寿暖识三事而有身。 身但假名。 三事无常。 无别身也。 息之出入。 计为寿命。 息出不反。 身如瓦砾。 命宁可保。 若暖气持水。 水润于地。 妄谓此身为常存者。 火从缘生。 缘散故即火灭。 身便臭烂。 业计妄识。 刹那异趣。 谓我常自在。 业若才断。 心即托生。 身便散灭。 大集经云。 出胎。 盛年。 衰老。 皆是业持。 三事生灭。 相续不断。 凡夫不了。 妄取身相。 不觉气断。 三事分离。 又如出入息。 相续百千万。 出入息。 一一息中。 身不可得。 刹那心识。 次第生灭无量。 一一刹那。 身不可得。 不臭不烂。 三大成皮肉骨髓。 一一验之。 虚假。 身不可得。 离此三事。 无别有身。 故知身命本空。 生死恒寂。 凡夫不了。 枉入苦轮。 命如风里之残灯。 刹那磨灭。 身似潭中之聚沫。 倏尔消洋。 所以经云。 解无不生。 了有不死。 若了有空而无我。 无我令谁生。 解本无而不生。 不生令谁死。 唯持种本识。 妙湛真心。 体性圆明。 寂然常住。 处异生位。 持无漏而常熏。 至佛果门。 续菩提而不断。 又心性本来。 离生灭相。 而有无明。 迷自心性。 由违心性离相寂静故。 能生起动四相。 四相无明和合力故。 能令心体生住异灭。 经云。 即此法身。 为诸烦恼之所飘动。 往来生死。 名为众生。 起信论明。 自性清净心。 因无明风动。 四相流转。 唯一梦心。 处梦之士。 谓为前后。 各随智力浅深。 分分而觉。 大觉之者。 知梦四相。 唯一净心。 无有体性。 可辩前后。 故论云。 四相俱时。 无有自立。 生住异灭。 一心而转。 四相俱有为心所成。 离一心外。 无别自体。 故言俱时而有。 无有自立者。 本来平等。 同一本觉故。 如般若灯论偈云。 生死有际不。 佛言。 毕竟无。 此生死无际。 前后不可得。 如般若经云。 复次极勇猛。 如涅槃无际。 一切法亦无际。 何者。 生死以涅槃为际。 涅槃以生死为际。 既不得生死。 亦不得涅槃。 生死涅槃。 既不可得。 则一切法悉无际。 如是但了本觉一心。 念念契圆常之道。 若逐无明散意。 尘尘成生死之轮。 得失在人。 法无邪正。 取舍任己。 道绝升沉。 但自内观。 蹑普门而顿入。 唯当正眼。 履一道以圆成。 问。 动识相与真心性。 既非一异。 为复可坏不可坏。 若不可坏。 则为堕常。 若可坏。 则归断灭。 答。 既非一而非是异。 即亦可坏而不可坏。 起信论云。 一切心识相。 即是无明相。 与本觉非一非异。 非是可坏。 非不可坏。 如海水与波。 非一非异。 波因风动。 非水性动。 若风止时。 波动即灭。 非水性灭。 众生亦尔。 自性清净心。 因无明风动。 起识波浪。 如是三事。 皆无形相。 非一非异。 然性净心。 是动识本。 无明灭时。 动识随灭。 智性不坏。 根本无明灭者。 是合风灭。 相续即灭者。 业识等灭。 合动相灭也。 智性不坏者。 随染本觉神解之性。 名为智性。 是合湿性不坏。 问。 生死种子不断。 皆因发业润生。 于烦恼中。 何法发业。 何法润生。 答。 夫业性本空。 结成多种。 先论黑白行相。 后辩发润根由。 今初黑白行相者。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复次善男子。 次当观业。 何以故。 有智之人。 当作是念。 受想触欲。 即是烦恼者。 能作生业。 不作受业。 如是烦恼。 与业共行。 则有二种。 一作生业。 二作受业。 是故智者。 当观于业。 是业三种。 谓身口意。 善男子。 身口二业。 亦名为业。 亦名业果。 意唯名业。 不名为果。 以业因故。 则名为业。 善男子。 身口二业。 名为外业。 意业名因。 是三种业。 共烦恼行故。 作二种。 业一者生。 业二者受。 业善男子。 正业者。 即意业。 也期业者。 谓身口业。 先发故。 名意业。 从意业生。 名身口业。 是故意业。 得名为正。 智者观业已。 次观业因。 业因者。 即无明触。 因无明触。 众生求有。 求有因缘。 即是爱也。 爱因缘故。 造作三种身口意业。 善男子。 智者如是观业因已。 次观果报。 果报有四。 一者黑黑果报。 二者白白果报。 三者杂杂果报。 四者不黑不白果报。 黑黑果报者。 作业时垢。 果报亦垢。 白白果报者。 名无漏业。 迦葉菩萨白佛言。 世尊。 先说无漏。 无有果报。 今云何言。 不白不黑果报耶。 佛言。 善男子。 是义有二。 一者亦果亦报。 二者唯果非报。 黑黑果报。 亦名为果。 亦名为报。 黑因生故。 得名为果。 能作因故。 复名为报。 净杂亦尔。 无漏果者。 故名为果。 不作他因。 不名为报。 迦葉菩萨白佛言。 世尊。 是无漏业。 非是黑法。 何因缘故。 不名为白。 善男子。 无有报故。 不名为白。 对治黑故。 故名为白。 我今乃说受果报者。 名为黑白。 是无漏业。 不受报故。 不名为白。 名为寂静。 故知业不可作。 果不可逃。 如经偈云。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业。 唯除不作则无果。 得道则业亡。 如气歔旃陀罗。 造恶业而得生天。 鸯崛魔罗。 作逆罪而得解脱果。 是知受身已来。 无有不作业者。 设今生不作。 过去曾为。 但悟此宗。 无不解脱。 何以解脱。 若入宗镜。 人法自空。 人空。 则不见有能作业之人。 法空。 则不见所受果之处。 只为妄执人法而造业。 不出心境而受殃。 但心境俱亡。 即当处解脱。 故知一切善恶诸法。 无有定相。 由心回转。 得失任缘。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善男子。 若言诸业定得报者。 则不得有修习梵行。 解脱涅槃。 当知是人。 非我弟子。 是魔眷属。 若言。 诸业有定不定。 定者。 现报生报。 后报。 不定者。 缘合则受。 不合不受。 以是义故。 应有梵行。 解脱涅槃。 当知是人。 真我弟子。 非魔眷属。 乃至譬如二人。 俱涉险路。 一则有目。 一则盲瞽。 有目之人。 直过无患。 盲者坠落。 堕深坑险。 故知得宗镜之眼者。 终不堕三有之险。 陷五欲之坑。 自然直过无疑。 常居觉地。 次辩发润根由者。 若分别烦恼正发业。 俱生无明助发业。 发者。 动作义。 业者。 招感义。 俱生能润生。 分别能造业。 招生过重。 俱生能润生过轻。 若分别发人天业。 即俱生助发。 以人天业难发。 要假俱生。 助若分别发三涂业。 不假俱生助发。 以分别猛利故。 不要助发。 问。 俱生分别。 二种何别。 答。 古释经论正意。 即分别粗。 俱生细。 唯识论云。 俱生我执。 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力。 常与身俱。 不待邪教及邪分别。 任运转故。 名俱生。 十地论云。 远随现行不作意缘。 无始至今。 任运而有。 不假作意分别寻伺。 如小孩儿见母生喜。 是俱生贪。 见别人啼哭。 是俱生嗔。 即不假别缘分别寻伺求。 自任运起故。 知俱生细。 唯识论云。 分别我执。 亦由现世外缘方起。 非与身俱。 要待邪教邪师。 及邪分别。 然后方起。 又此三缘。 前二是粗。 第三自思惟细。 经云。 缘力断善根。 地狱生时续。 因力断善根。 地狱死时续。 即自邪思惟是因力。 余二是缘力。 所以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一切众生轮回世间。 由二颠倒分别见妄。 当处发生。 当业轮转。 云何二见。 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 阿难。 如世间人。 目有赤眚。 夜见灯光。 别有圆影。 五色重叠。 于意云何。 此夜灯明所现圆光。 为是灯色。 为当见色。 阿难。 此若灯色。 则非眚人何不同见。 而此圆影。 唯眚之观。 若是见色。 见已成色。 则彼眚人见圆影者。 名为何等。 复次阿难。 若此圆影离灯别有。 则合傍观屏帐凡筵。 有圆影出。 离见别有。 应非眼瞩。 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是故当知。 色实在灯。 见病为影。 影见俱眚。 见眚非病。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如第二月。 非体非影。 何以故。 第二之观。 掜所成故。 诸有智者。 不应说言此掜根元。 是形非形。 离见非见。 此亦如是。 目眚所成。 今欲名谁是灯是见。 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 阿难。 此阎浮提。 除大海水。 中间平陆。 有三千洲。 正中大洲。 东西括量。 大国。 凡有二千三百。 其余小洲。 在诸海中。 其间或有三两百国。 或一或二。 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阿难。 若复此中有一小洲。 只有两国。 唯一国人。 同感恶缘。 则彼小洲当土众生。 睹诸一切。 不祥境界。 或见二日。 或见两月。 其中乃至晕适佩玦。 彗孛飞流。 负耳虹霓。 种种恶相。 但此国见。 彼国众生本所不见。 亦复不闻。 阿难。 吾今为汝。 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阿难。 如彼众生别业妄见。 瞩灯光中所现圆影。 虽现似境。 终彼见者。 目眚所成。 眚即见劳。 非色所造。 然见眚者。 终无见咎。 例汝今日。 以目观见山河国土。 及诸众生。 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见与见缘。 似现前境。 无我觉明。 见所缘眚。 觉见即眚。 本觉明心。 觉缘非眚。 觉所觉眚。 觉非眚中。 此实见见。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 并诸世间十类众生。 皆即见眚。 非见眚者。 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 故不名见。 阿难。 如彼众生同分妄见。 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一病目人。 同彼一国。 彼见圆影。 眚妄所生。 此众同分所现不祥。 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 兼四大海。 娑婆世界。 并洎十方诸有漏国。 及诸众生。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 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 及不和合。 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清净本心。 本觉常住。 楞严经疏释云。 别业妄见者。 分别烦恼也。 同分妄见者。 俱生无明也。 夜见灯光五重圆影者。 喻五见也。 蕴喻灯光。 此之五见。 于蕴上起。 妄生推度。 是遍计性。 情有理无。 色实在灯见病为影者。 依他蕴性。 缘起不无。 故云色实在灯。 我见体空。 从妄心起。 故云见病为影。 影见俱眚者。 能执所执。 分别惑故。 见眚非病者。 正证真时。 了知。 遍计脱体全空。 故云见眚非病。 分别惑亡。 同一真性。 离能所取。 故云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及非灯非见。 即释上来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者。 本来无月。 将何为形。 形既不立。 非形亦无。 是非一相。 能所俱亡。 故云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者。 若知眚即是眼病。 终不执影以为实有。 故无见咎。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者。 皆是妄心变起。 非实有境。 见相二分。 俱不离心。 况是遍计唯影无质。 此释妄见也。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者。 本元真觉也。 以真能觉妄。 了彼妄见及与所缘。 俱是眚故。 觉见即眚。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者。 结前真妄二觉也。 妄见即是于眚。 能觉真心不是于眚。 但能觉彼妄缘。 体非是眚。 故云觉缘非眚。 觉所觉眚者。 牒妄觉能所俱眚也。 觉非眚中者。 牒真觉非眚也。 此之真妄二见。 俱离能见所见。 故云此实见见。 以证真时。 无此二见故。 能见所见。 既不安立。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 并诸世间十类众生。 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 故不名见者。 何故真见不名见。 以无眚病故。 只由见病。 分能立所。 遂见世间自他相异。 故云皆即见眚。 言非见眚者。 真见非是眚也。 以真无见相可立故。 不名眚。 既不名眚。 亦不名见。 正明离见之意。 是以有见即妄。 遍计情生。 如眚目人。 见夜灯之圆影。 无见即真。 圆成智现。 如明眼人。 见虚空之清净。 又若别业妄见。 如增上恶业熟。 生身变为蛇虎等。 此不动总报。 自受别报。 唯自业识变。 不同业者。 即不见。 如灯上圆影。 唯眚之观。 若非眚人。 则不同见。 若同分妄见。 如同造阿鼻地狱业。 同受总报。 同苦无间。 若不同其恶业者。 即不见。 如唯一国人同感恶缘。 同见一切不祥境界。 若彼国众生不同其恶缘者。 则本所不见。 亦复不闻。 故知苦缘乐缘。 总报别报。 因缘和合。 当处出生。 因缘离散。 当处灭尽。 未曾有一法。 非出我心耶。 故经云。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 则见清净本心常住。 又若分别烦恼则粗因邪思而方起。 俱生无明则细。 自任运而常生。 虽分粗细之文。 俱同妄识。 如别业妄见之者。 因目眚而见灯上圆光。 似同分妄见之人。 因瘴恶而睹国中灾怪。 虽分同别之境。 皆是妄心。 可验。 众生界中。 凡有一切见闻之事。 皆如一人别业之眚影。 多人同分之不祥。 若能知灯影是目眚所成。 识灾境乃瘴恶所起。 则灯上之重光自没。 天中之两日俄沈。 如不动一心。 万缘俱寂。 则见闻和合之病。 分别全消。 根本生死之灾。 俱生永绝。 问。 三涂之内。 还具分别俱生不。 答。 护法云。 三涂内总无分别。 而不发业。 如猿猴之类。 所有烦恼。 皆是强盛俱生。 而非分别。 设造业者。 但是别报。 若有分别造总报者。 即永无出期。 问。 既有分别种子。 何不造总报。 答。 阙主伴故。 现行是主。 种子助发是伴。 问。 若说三涂不造业者。 如何大力鬼打舍利弗头。 便入地狱。 鹦鹉鸟闻四谛法。 而得生天。 答。 此等造别报。 此业有力。 能助昔日总报。 总报被助已。 便能随业势坠地升天。 又古德。 问。 人天趣中。 定总发业不。 答。 人中北洲。 不造总别二报业。 以无分别相。 余三洲即发业。 并此洲痴人不发业。 问。 前言三涂无分别。 如何知父母等。 如慈乌反哺。 猫狗识人。 知人嗔喜。 答。 此不是分别烦恼。 彼任运分别。 非烦恼分别。 问。 无明发业。 有几种无明。 答。 有四种。 一随眠。 二缠无明。 三相应。 四不共。 外法异生具四。 内法异生除不共无明。 入信位第七心。 及加行位中。 是内法。 十信第七心前有退故。 及资粮位中。 名外法。 若内法异生。 顿悟即造业。 渐悟不造。 颂悟中悲增造。 智增不造。 十地位中八地已去。 定不发业。 惑体无故。 七地已前。 或云圣人。 以无漏明为缘而不发业。 设有俱生。 但助愿润生而已。 又云。 七地已前俱生起时。 亦造别报善业。 问。 圣人因何不造总报业。 答。 无分别烦恼故。 以无漏明为缘故。 违生死故。 但以俱生。 润旧总报业。 受分段生死。 居人中。 除北洲人。 修无我观。 无分别。 不能造业。 此中。 除极愚昧者。 天上。 唯除无想天。 以无心故。 不造业。 四种无明。 总能发业。 随眠。 是种子。 余三即现行。 问。 无明发业。 贪爱润生者。 于烦恼中。 几法能润。 答。 古释云。 即识等五支种子。 要假贪等烦恼。 资润溉灌。 方得出生。 若俱生惑业者。 即六俱生。 十分别及二十随烦恼是。 于此三十六烦恼中。 贪一法唯正中正润。 余五俱生。 即正中助润。 若十分别。 即助中助润。 又四句料简。 一。 有是贪爱而能润生。 第六识爱也。 前五识不强盛故。 但是兼支摄。 正唯第六。 二有是贪爱不能润生。 即第七识。 虽有贪爱。 以内缘故。 及所知障中者。 三有是生支而贪爱润。 即一切凡夫身中生支也。 四有是生支非贪爱润。 为最后身菩萨。 大乘说是化现故。 或变易身中生支。 问。 心为起惑之因。 身是造业之本。 身约几种。 有何身能造业。 答。 身总四有。 一生有。 即中有后。 本有前。 正结生相续时。 刹那五蕴起。 名生有。 二本有者。 即生有从死有前。 于其中间。 所有五蕴皆名本有。 以是本总报业所招故。 俱舍颂云。 本有为死前。 居生刹那后。 三死有者。 即本有后。 中有前。 将死正死诸蕴灭时。 名死有。 四中有者。 即死有后。 生有前。 于两中间有故。 名为中有。 俱舍颂云。 死生二有中。 五蕴名中有。 即生死二有身。 不即发业。 以无心故。 若中本二有身。 即能发业。 问。 于中有身处。 中有住。 及欲趣生时。 行相如何。 答。 准二十四不相应行。 中有势速一法。 于势速中。 有士用势速。 古释云。 士用势速者。 如中有身往当受生处迅疾。 名士用势速。 所言中者。 对前后以得名。 有。 则有其情识身。 为此五趣有情身。 在死有后。 生有前。 两形中间。 故名中有。 亦以异熟五蕴为体。 为同本有身是业招故。 其中有身。 便如当生本有身形状。 如人。 中有。 似于人等。 五趣亦尔。 但如五六岁等孩儿大。 其形量虽小。 然诸根猛利。 如本有身。 能作诸事业。 于父母起颠倒想。 而生爱恶。 此中有身。 唯同类及净天眼者。 见。 于中有中。 唯食香气。 在中有住时。 其不善不恶中客性者。 在中有位极迟。 受生。 不过四十九日。 剂此无有缘不会者。 若极善极恶中有。 不论近远。 但一刹那便往受生。 起颠倒心趣欲境。 即第八识结生门。 于胎卵二中有。 见父母和合。 生颠倒想。 而便受生。 若湿化二生中有。 由先业力故。 不简近远。 染著称情。 当染香处便即受生。 问。 同类眼见中有身。 未知中有眼。 为能见本有身不。 答。 亦有见本有身。 瑜伽论云。 或云唯见男。 或唯见女。 如是渐近彼之处所。 渐渐不见父母余处。 唯见男女根门。 又若薄福中有。 当生下贱贫穷家者。 彼于死时及入胎者。 便闻种种纷飞不可意声。 若是福德位中有。 当生富贵家者。 彼于尔时。 自然闻美妙可意音声。 乃至香味触境。 亦有阶降。 问。 中有末位。 皆起爱受生不。 答。 于中有位。 第六识先起爱润生。 若执取结生。 即唯第八若男中有。 缘母起爱生于欲心。 女中有。 缘父起爱生于欲心。 由起此二种爱心已。 便为己身。 与所爱境合。 所泄不净。 流至胎藏。 认为己有。 后便生欢喜。 此心生已。 中有身便没。 受生有身。 宝积经云。 彼中有身。 入母胎时。 心生颠倒。 作邪解心。 生寒冷想。 大风雨想。 云雾想。 作此想已。 随业优劣。 复起十种虚妄之心。 一我入舍宅。 二我升楼阁。 三我升殿堂。 四我升床座。 五入草庵。 六入草舍。 七入草丛。 八入林间。 九入墙孔。 十入篱。 间。 作是念已。 即入母胎。 问。 中有身作何颜色。 答。 瑜伽论云。 造恶业者。 中有。 如黑羺光。 或阴闇夜。 造善业者。 中有。 如白衣光。 或晴明夜。 宝积经云。 地狱中有。 如烧了杌本。 傍生中有。 如烟。 饿鬼中有。 如水。 人天中有。 如白衣光。 问。 如人生身变作蛇虎等。 有中有身起不。 答。 慈恩云。 无。 中有身。 以不改转总报故。 但是顺现转别报。 若总报第八。 即不转。 又如地狱中万死千生。 亦无中有。 以不转总报故。 问。 如将水。 蛭虫。 干成末已。 后置水中。 一一尘皆却成水蛭虫。 有中有不。 答。 此但是一类有情同业者。 合托此。 为增上缘而受生。 即不是变作多虫。 若不尔者。 犯有情界增过。 问。 平等王见中有身不。 答。 不见。 问。 且如有人被冥司追将。 亦有见者。 此是何身。 答。 此但是本有身摄。 有云。 以此人有业。 但于自识心上。 妄见阎罗王鬼。 所由等。 是独影境上自变起。 离识无见。 是以唯识颂云。 境随业识转。 是故说唯心。 故知识是善恶之原。 心为苦乐之本。 世人唯知寻流徇末。 失本迷源。 练行而徒满三祇。 违真渐远。 积功而空经永劫。 去道犹赊。 是以得果圣人。 遇斯而甘称绝分。 出假大士。 对此而未得证真。 岂况矫乱邪徒。 冥初外道。 漆园傲吏。 恍惚狂生者。 而能希冀信受乎。 故知宗镜难信。 悟者希奇。 不唯得宗。 兼能深达因果。 故云深信大乘。 不谤因果。 是以一切含识。 唯以自心造善恶因。 招苦乐果。 或居中有之时。 作善因者。 承白净之光。 起恶因者。 见黑闇之色。 或处胎之日。 集白业者。 登楼殿之上。 造黑业者。 投草棘之中。 及出世间为人。 依正亦分优劣。 若有福者。 挺燕颔龙颜之相。 受华堂金屋之荣。 若鲜德者。 现五露眇小之形。 处瓮牖席门之弊。 可谓风和响顺。 形直影端。 因果同时。 缘会不失。 则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内德论云。 小乘以依报为业有。 大乘以万境为识造。 随幻业而施之天地。 逐妄心而现之土草。 若翳目睹于空华。 比睡梦现其生老。 若悟之于心业。 则唯闻于佛道。 宗镜录卷第七十五夫总别二报障。 于八识中定属何识。 答。 古释云。 总报唯属第八识者。 以第八最初生起。 其前七色心等。 皆依他第八方生。 即第八能通与前七色心等。 为所依。 得名总报。 别报唯在前六识。 受报各别不同。 名为别报。 若总报定不通今世顺现。 受唯是顺生来世受。 若别报即不定。 通今世来世。 皆受不遮。 又问。 第七识何不辩报障。 答。 非是业招放无报障。 又若有报障而无业障。 即第八识。 若具有业报二障。 即前六识。 若业报二障俱无。 即第七识。 又若唯有别报障。 无总报障者。 即前六识。 若唯有总报障。 无别报障者。 即第八识。 问。 众生造生死染净二业。 受苦乐两报。 皆从心起。 则离心无体。 于八识内。 定是何心。 答。 今古有二解。 一古师解云。 是第六识心。 由识心分别。 作业受报。 报起由心。 故知无有实众生也。 以心净故众生净。 无有别净。 心垢故众生垢。 无有别垢。 以垢净由心得。 众生但名耳。 二神锴和尚解云。 心者是第八识。 由其识内持染净种子。 种子遇缘。 即能招苦乐两果。 果起由心。 故知无众生也。 若古师取第六识为垢净心。 为此六识与善十一相应。 能造人天善业。 与根随相应。 能造三涂恶业。 此总别业成。 能招当来苦乐两报。 故言染净由心也。 此据造业者为心。 神锴和尚取第八识为心者。 此是总报主。 真异熟识。 识中能含藏善不善业种子。 然识体。 因中唯无覆无记性。 为含藏染净业种故。 又言持染净种子者。 即三杂染种子。 一烦恼杂染。 即是见修烦恼。 二业杂染。 一切善不善总报业。 三果杂染。 即三界总别报异熟果。 净亦三种。 一世间净。 即是伏惑道故。 二出世间净。 谓无漏。 三所断果清净。 即所证理。 上来俱是第八含藏业也。 古师约能熏能造业心名心。 锴师约所熏能持种名心。 又古师约缘虑以解心。 锴师约集起以解心。 释云。 此之二解。 各出一途。 前以能熏能造为心。 若无能熏。 所熏无用。 则唯真不立。 单妄不成。 真妄和合。 方有是事。 又若无能造。 所造亦不成。 因能立所故。 经云。 一切唯心造。 后约所熏能持种子为心。 所熏是本。 若无所熏。 能熏亦无用。 又若无能熏种子。 即善恶种子散坏。 将何受未来苦乐果报。 如有物无可盛故。 即当散失。 则后解为胜。 以是诸识中根本故。 前解亦不失。 是枝末故。 今若双取。 正理方圆。 本末相资。 能所和合。 非一非异。 方立世间染净之位。 故知生死由识心。 无众生可得。 升降属因缘。 无实我可得。 问。 总别二报之业。 如何分别。 答。 如持五戒。 招得人身。 是总报业。 由于因中有嗔忍等。 于人总报而有妍媸。 名别报业。 唯识亦名为引满业。 能招第八。 引异熟果。 故名引业。 能招第六。 满异熟果。 名为满业。 俱舍论。 亦云。 一业引一生。 多业能圆满。 犹如缋像。 先图形状。 后填众彩等。 然其引业能造之思。 要是第六意识所起。 若其满业能造之思。 从五识起。 然五识无执。 不能发润。 故非迷理。 无推度故。 不能造业。 虽造满业。 亦非自能。 但由意引。 方能作故。 所以海龙王经云。 尔时世尊。 告海龙王。 猗世间者。 作若干缘。 心行不同。 罪福各异。 以是之故。 所生殊别。 龙王。 且观众会及大海。 若干种形。 颜貌不同。 是诸形貌。 皆心所画。 又心无色而不可见。 一切诸法。 诳诈如是。 因惑兴相。 都无有主。 随其所作。 各自受之。 譬如画师。 本无造像。 诸法如是。 而不可议。 自然如幻化相。 皆心所作。 温室经云。 佛言。 观彼三界天人品类。 高下长短。 福德多少。 皆由先世用心不等。 是以所受各异不同。 般若灯论云。 如阿毗昙中偈云。 自护身口思。 及彼摄他者。 慈法为种子。 能得现未果。 所言思者。 谓能自调伏。 远离非法。 与此心相应思。 故名为思。 摄他者。 谓布施爱语。 救护怖畏者。 以如是等。 能摄他故。 名为摄他。 慈者。 谓心。 心即名法。 亦是种子。 种子者。 亦名因。 为谁因耶。 谓果之因。 是何等果。 谓是现在未来之果。 云何名心为种子耶。 谓能起身口业故。 名为种子。 又如论偈言。 如芽等相续。 而从种子生。 由是而生果。 离种无相续。 释曰。 此谓从芽生茎。 乃至枝叶华果等。 各有其相。 种子虽灭。 由起相续展转至果。 若离种子。 芽等相续则无流转。 以是故。 其义云。 何故论偈言。 种子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种而后果。 不断亦不常。 释曰。 云何不断。 谓有种子相续住故。 云何不常。 谓芽起已种子坏故。 内法亦尔。 如论偈云。 如是从初心。 心法相续起。 从是而起果。 离心无相续。 释曰。 此谓慈心不慈心。 名为业。 此心虽灭。 而相续起。 此相续果起者。 谓爱非爱有受相故。 若离心者。 果则不起。 今当说相续法。 其义云何。 故论偈言。 从心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故业在果先。 不断亦不常。 释曰。 云何不断。 谓相续能起果故。 云何不常。 不至第二刹那住故。 是知三业难防应须密护。 意为苦聚。 口是祸胎。 但闭门而守津。 方断相续。 如正法念处经云。 彼地狱地。 见阎罗人。 苦切以偈责言。 心不可调御。 甚于大猛火。 速行不可调。 牵人到地狱。 心第一难调。 此火甚于火。 难调速疾行。 地狱中地狱。 若人心自在。 则行于地狱。 若人能制心。 则不受苦恼。 欲为第一火。 痴为第一闇。 嗔为第一怨。 此三秉世间。 汝前作恶时。 自心思惟作。 汝本痴心作。 今受此恶报。 心好偷他物。 窃行他妇女。 常杀害众生。 自心之所诳。 如是业自在。 将汝到此处。 是汝本恶业。 何故尔呻唤。 又偈云。 作恶不失坏。 一切恶有报。 恶皆从作得。 因心故有作。 由心故作恶。 由有心果报。 一切皆心作。 一切皆因心。 心能诳众生。 将来向恶处。 此地狱恶处。 最是苦恶处。 如上经文。 此是恶心招苦果。 若善心招乐果者。 又云。 复次比丘。 知业果报。 观鬘持天所住之处。 乃至其地柔软。 犹若生酥。 天人行时。 随足上下。 如兜罗绵。 一一住处。 足蹑随平。 亦如前说。 一一宝树。 出妙色光。 其光如日。 光明悦乐。 妙色金树华叶常鲜。 无有萎落。 善业所生。 不可喻说。 戒力自在。 善业所得。 如印印物。 如是天子。 游戏园林莲华浴池。 自业受报。 有上中下。 受大戏乐。 自业身相。 光明可爱。 色声香味触等。 恣情悦乐。 身无病恼。 无有饥渴。 常恣五欲。 未曾厌足。 多起爱欲。 心不充满。 若天忆念。 随念所得。 他不能破。 自在无碍。 心常欢喜。 随念能至。 化身随心。 大小任意。 广大轻软。 一眴目顷。 能行至于百千由旬。 无少疲极。 如风行空。 无所障碍。 天亦如是。 无有疲极。 天身威德。 从心而生。 轻净无垢。 一切行处。 如意光色。 天子天女欢喜游戏。 释曰。 然虽善恶由心。 苦乐不等。 斯乃先明因果。 知一念无差。 若论至道之中。 俱非解脱。 如经云。 迦留足天。 乘阎浮檀金殿。 入天戏林。 其林柔软。 众鸟音声。 和合美妙。 天子入已。 鸟名天音。 天同业生。 天善业故。 即说偈言。 若有人能作。 爱乐之善业。 彼人业果报。 成就极端严。 既得受天乐。 若不行放逸。 从乐得乐处。 彼必至涅槃。 一切乐无常。 要必终归尽。 莫受此天乐。 以为自欢娱。 此天乐无常。 寿尽必退没。 既知此法已。 常求涅槃道。 一切法皆尽。 高者亦当堕。 和合必有离。 有命皆归死。 又云。 如是比丘。 以闻慧观天乐已。 而说颂曰。 五根常爱乐。 欲境所诳惑。 欲火未曾有。 须臾闻厌足。 一一诸境界。 处处见天女。 一切胜境界。 欲火焰炽然。 若合若离散。 或说或忆念。 以天女因缘。 火起烧天人。 火法。 和合有。 不合则不生。 若合若不合。 欲火常炽然。 因缘不合故。 火远则不然。 欲火无远近。 常烧爱众生。 以意想薪力。 邪忆念所使。 爱油投欲火。 焚烧愚痴人。 是以既知。 苦乐由心。 事非究竟。 应当断想。 薪干爱油。 止念风。 息欲火。 防制意地。 恒顺真如。 圆满菩提常乐妙果。 故经偈云。 若正善心者。 常顺法观察。 不为过所使。 如日光除暗。 又经云。 宁作心师。 不师于心。 若师心。 则随六趣而不返。 作心师。 则冥一道而常归。 如庚桑子云。 心平正。 不为外所诱。 曰清净而能久则明。 明而能久则虚。 虚则道全而居之。 所以阿差末经云。 常正其心。 不尚余学。 夫心常正直。 本自玄虚。 道全是心。 心全是道。 以不达故。 随思虑心。 为外缘所拘。 内结所乱。 乃令志当归一不尚余学。 虚明自现。 返本之称也。 如是开示。 可谓。 把行人手。 直至萨婆若海。 保不孤然。 若信受之人。 可谓不动尘劳。 顿成正觉。 问。 识生于身。 身依于识。 诸根坏曰识迁离时。 舍此故身别受余质。 去来之识。 相状如何。 斯旨难明。 举世皆惑。 如宝处藏。 莫有知者。 答。 此理绵密。 约教可知。 显识经云。 佛告贤护。 识之运转迁灭往来。 犹如风大。 无色无形。 不可显现。 而能发动万物。 示众形状。 或摇振林木。 摧折破裂出大音声。 或为冷为热。 触众生身。 作苦作乐。 风无手足面目形容。 亦无黑白黄赤诸色。 贤护。 识界亦尔。 无色无形。 无光明显现。 以因缘故。 显示种种功用殊异。 当知受觉法界。 亦复如是。 无色无形。 以因缘故。 显发。 功用。 贤护。 众生死。 此受觉法界。 识界。 皆舍离身。 识运受觉。 法界。 受余身者。 譬如风大。 吹众妙华。 华住于此。 香流至远。 风体不取妙华之香。 香体风体及与身根。 俱无形色。 而非风力。 香不远至。 贤护。 众生身死。 识持受觉法界。 以至他生。 因父母缘。 而识托之。 受觉法界能随于识。 亦复如是。 如从华胜力。 而鼻有嗅。 从嗅胜力。 而得香境。 又如从风身胜力。 得风色触。 因风胜力。 香得至远。 如是从识有受。 从受有觉。 从觉有法。 遂能了知善与不善。 乃至识之迁身。 如面之像。 现之于镜。 如印之文。 显之于泥。 譬如日出。 光之所及。 众暗咸除。 日没光谢。 暗便如故。 暗无形质。 非常无常。 能得其处。 识亦如是。 无质无形。 因受想显。 识在于身。 如暗无体。 视不可见。 不可执持。 如母怀子。 不能自知是男是女。 黑白黄色。 根具不具。 手足耳目。 类与不类。 饮食热粝。 其子便动。 觉知苦痛。 众生来去。 屈申视眴。 语笑谈说。 檐运负重。 作诸事业。 识相具显。 而不能知所在。 止于身中。 不知其状。 贤护。 识之自性。 遍入诸处。 不为诸处之所染污。 六根六境。 五烦恼阴。 识遍止之不为其染。 由此而显识之事用。 贤护。 如木机关。 系执一所。 作种种业。 或行走腾跃。 或跳掷戏舞。 于意云何。 机关所作。 是谁之力。 贤护白佛言。 智慧狭浅。 非所能了。 佛告贤护。 当知皆是作业之力。 作业无形但智运耳。 如是身之机关。 以识之力。 作诸事业。 仙通乾闼婆。 龙神。 人。 天。 阿修罗等。 种种趣。 业咸悉依之。 识能生身。 如工作机关。 识无形质。 普持法界。 智力具足。 乃至能知宿命之事。 故知识性是一无住无形。 但随智而彰。 逐念而转。 此阴才灭。 彼阴便生。 如印文现之于泥。 似面像临之于镜。 至于入胎处卵。 托质现生。 来去无踪。 隐显非碍。 犹珠吐照。 类日传光。 火出木中。 种生地上。 其体是一用出千差。 此一识门。 亦复如是。 因念力。 分十二类种之差殊。 随业果。 变无量生死之形质。 又大乘同性经云。 毗毗沙那楞伽王言。 世尊。 众生神识。 为当几大。 为作何色。 佛言。 楞伽王。 众生神识无边大。 无色无相不可见。 无碍无形无定处。 不可说。 毗毗沙那白世尊。 识相如此无有边大。 无色无相不可见。 无碍无形无定处。 不可说者。 岂非断绝。 佛言。 楞伽王。 吾今问汝。 随汝意答。 当为汝说。 楞伽王。 譬如大王在宫殿中。 或高楼上。 婇女围绕安乐坐时。 着种种衣。 及诸璎珞。 时大园林。 阿输歌树。 种种杂华庄严精丽。 其园在处。 有细软风。 或大驶风。 吹彼园林。 阿输歌树。 众华香气。 至王所者。 王闻之不。 毗毗沙那白言。 世尊。 我闻此香。 佛言。 楞伽王。 汝闻此香。 分别知不。 王言。 世尊。 我能得知。 佛言。 楞伽王。 此华香气。 王言知者。 见大小耶。 定作何色。 楞伽王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此香气相。 无色无现无碍无相。 无定处。 不可说。 是故不见大小形色。 佛言。 楞伽王。 于意云何。 若不见彼香气大小。 非断绝相耶。 毗毗沙那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若此众香是断相者。 无人得闻。 佛言。 如是如是。 楞伽王。 识相亦尔。 应如是见。 楞伽王。 若识断相。 则无生死而可得知。 如是楞伽王。 识相清净。 唯是无明贪爱习气业等。 诸客烦恼之所覆障。 楞伽王。 譬如清净虚空之界。 唯有四种客尘污染。 何等为四。 所谓烟云尘雾。 楞伽王。 识相如是。 本清净故。 无边不可捉。 无有色染。 唯是诸客烦恼之所覆染。 所以者何。 楞伽王。 若正观时。 不得众生。 无我。 无众生。 无寿命。 无畜养。 无人。 无众数。 无知者。 无见者。 无觉者。 无受者。 无听者。 乃至无色受想行识等。 内外之境色。 因识分别。 故名唯识。 只如梦中无境唯识。 云何梦中识见种种。 答。 显识经云。 佛言。 贤护。 色有二种。 一内。 二外。 内谓眼识。 眼则为外。 乃至身识为内。 身则为外。 贤护。 如生盲人。 梦见美色。 手足面目。 形容姝丽。 便于梦中。 生大爱悦。 及睡觉已。 冥无所见。 乃至此生盲人。 未曾见物。 云何梦中而能见色。 贤护白佛言。 唯愿开示。 佛告贤护。 梦见见者。 名内眼所。 是慧分别。 非肉眼见。 其肉眼所。 以念力故。 盲者梦中须臾而现。 复以念力。 觉而忆之。 识之内色。 亦复如是。 故于所见唯识。 闻嗅尝触亦然。 见有境界。 但是念慧分别。 若离念慧分别。 决定无有前尘毫末之相。 问。 识性无形。 至极微细。 云何能任持大身。 又持小质。 答。 识性微妙。 不可思议。 以随业故。 则妍丑俄分。 以无形故。 则小大咸等。 显识经云。 佛言。 大药。 如风大无质无形。 止于幽谷。 或窍隙中。 其出暴猛。 或摧倒须弥。 碎为尘粉。 风大微妙。 无质无形。 识亦如是。 妙无形色。 大身小身。 咸悉能持。 或受蚊身。 或受象身。 乃至如尼瞿陀子。 极微细种子。 生树婆娑广大。 枝条百千。 于意云何。 其子与树。 大小类不。 大药言。 世尊。 其子与树。 大小相悬。 如藕丝孔。 比虚空界。 如是大药。 树于子中求不可得。 若不因子。 树则不生。 微细尼瞿陀子。 能生大树。 微细之识。 能生大身。 识中求身。 身不可得。 若际于识。 身则无有。 又毗耶娑问经云。 佛言。 复次大仙。 此识微细。 无色无质。 非是可见。 识。 非有色。 非青等色。 色中无根。 识。 若离根。 则无境界。 若人心中惊动怖畏。 若疑思量。 如是一切。 皆是识力。 问。 六趣升沉皆唯是识。 初生善恶之趣。 其相如何。 答。 随福所资。 果报不等。 胜福资识则境大。 劣福资识则相微。 显识经云。 大药复白佛言。 世尊。 众生舍身。 云何生诸天中。 乃至云何生于地狱等中。 佛言。 大药。 众生临终之时。 福业资者。 弃本之视。 得天妙视。 以天妙视。 见六欲天。 爰及六趣。 见身摇动。 见天宫殿。 及欢喜园杂华园等。 乃至如睡不睡。 安隐舍寿。 将舍寿时。 天父天母同止一坐。 天母手中。 自然华出。 天母见华。 顾谓天父。 甚为福吉。 希奇胜果。 天今当知。 庆子之欢。 时将不久。 天母遂以两手摇弄其华。 弄华之时。 命便终尽。 无相之识。 弃舍诸根。 持诸境业。 弃舍诸界。 持诸界事。 迁变果报。 犹如乘马。 弃一乘一。 如日爱引光。 如木生火。 又如月影现澄清水。 识资善业。 迁变天报。 如脉风移。 速托华内。 天父天母。 同坐视之。 甘露欲风。 吹华七日。 宝珰严身。 耀动炫焕。 天童朗洁。 现天母手。 大药白佛言。 世尊。 无形之识。 云何假因缘力。 而生。 有形。 云何。 有形。 止因缘内。 佛言。 大药。 如木和合。 相触生火。 此火。 木中不可得。 若除于木亦不得。 火。 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不具。 火即不生。 木等之中。 寻火色相。 觉不可见。 然咸见火从木出。 如是大药。 识假父母因缘和合。 生有形身。 有形身中求识不得。 离有形身。 亦无有识。 大药。 如火未出。 火相不现。 亦无暖触。 诸相皆无。 如是大药。 若未有身。 识受想行皆悉不现。 大药。 如见日轮光明照曜。 而诸凡夫不见日体。 是黑是白。 黄白黄赤。 皆不能知。 但以照热光明。 出没环运。 诸作用事。 而知有日。 识亦如是。 以诸作用。 而知有识。 大药白佛言。 云何为识作用。 佛言。 大药。 受觉想行。 思忧苦恼。 此为识之作用。 复有善不善业。 熏习为种。 作用显识。 大药白佛言。 云何识离于身。 便速受身。 识舍故身。 新身未受。 当尔之时。 识作何相。 佛言。 大药。 如有丈夫。 长臂勇健。 着坚甲胄。 马疾如风。 乘以入阵。 干戈既交。 心乱坠马。 武艺劲捷。 还即跳上。 识弃于身。 速即受身。 亦复如是。 又如怯人。 见敌怖惧。 乘马退走。 识资善业。 见天父母同座而坐。 速托生彼。 亦复如是。 大药。 如汝所问。 识弃故身。 新身未受。 当尔之时。 识作何相。 大药。 譬如人影现于水中。 无质可取。 手足面目。 及诸形状。 与人不异。 体质事业。 影中皆无。 无冷无热。 及与诸触。 亦无疲乏。 肉段诸。 大无言音声。 苦乐之声。 识弃故身新身未受相。 亦复如是。 大药。 是资善果生诸天者。 大药白佛言。 云何识生地狱。 佛言。 大药。 行恶业者。 入于地狱。 汝当谛听。 大药。 此中众生。 积不善根。 命终之时。 作如是念。 我今此身死。 弃舍父母亲知所爱。 甚大忧苦。 见诸地狱。 及见己身应合入者。 见足在上。 头倒向下。 又见一处地血纯。 见此血已。 心有味着。 缘味着心。 便生地狱。 腐败恶水臭秽因力。 识托其中。 譬如粪秽臭处臭酪臭酒诸臭因有虫生其中。 入地狱者。 托臭物生。 亦复如是。 般若灯论云。 言从死有。 相续至生有时。 如授经。 如传灯。 如行印。 如镜像现。 如空声响。 如水中日月影。 如种子生芽。 如人见酸口中生涎。 如是后阴相续起时。 无有中阴往来。 传此向彼。 是故智者。 应如是解。 故知识托业现。 境逐心生。 刃利刀山。 谁人锻炼。 华含德水。 非彼开敷。 辩果知因。 见末识本。 故云心能作佛。 心作众生。 心作天堂。 心作地狱。 心异则千差竞起。 心平则法界坦然。 心凡则三毒萦缠。 心圣则六通自在。 心空则一道清净。 心有则万境纵横。 如谷应声。 语雄而响厉。 似镜鉴像。 形曲而影凹。 以知万行由心。 一切在我。 内虚外终不实。 外细内终不粗。 善因终值善缘。 恶行难逃恶境。 蹈云霞而饮甘露。 非他所授。 卧烟焰而啖脓血。 皆自能为。 非天之所生。 非地之所出。 只在最初一念。 致此升沉。 欲外安和。 但内宁静。 心虚境寂。 念起法生。 水浊波昏。 潭清月朗。 修行之要。 靡出于斯。 可谓众妙之门。 群灵之府。 升降之本。 祸福之原。 但正自心。 何疑别境。 是以离众生罪行福行不动行。 终无三界苦乐果报。 若离众生见闻觉知。 岂有阴处界等境界。 如大般若经云。 佛言。 若梦若觉。 要于见闻觉知法中。 有觉慧转。 由斯起染。 或复起净。 若无见闻觉知法。 无觉慧转。 亦无染净。 故知梦觉唯识。 染净由心。 前贤后学之所宗。 千经万论之同指。 如楞伽经偈云。 众生及瓶等。 种种诸形相。 内外虽不同。 一切从心起。 但一念不生。 诸缘自断。 故云。 一念心不生。 六根总无过。 又云。 一心不生。 万法无咎。 如今厌生患老。 随思随造。 舍妄舍身。 业果恒新。 若能了生无生。 知妄无妄。 一念心寂。 万虑俱消。 如云畏影畏迹。 逾走逾极。 端坐树阴。 迹灭影沈。 是知悟心即休。 更无异术。 如祖师云。 一切由心。 邪正在己。 不思一物。 即是本心。 智者能知。 更无别行。 所以本师云。 此事唯我能知。 宗镜录卷第七十六夫论一期真妄生死。 约事而言。 还有终始不。 答。 第一义中。 尚无生死。 何有始终。 顺世谛门中。 随众生见。 而妄说生死。 如古德云。 真妄相循。 难穷初后者。 释云。 若言先妄。 后真。 真则。 有始。 若谓。 先真后妄。 妄由何生。 若妄依真起。 真亦非真。 若妄体即真。 则妄亦无始。 为破始起。 立无始言。 始既不存。 终从何立。 无终无始。 岂有中间。 故中论云。 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 亦复无有终。 若无有始终。 中当云何有。 是故于此中。 先后共亦无。 真妄两亡。 方说真妄。 真妄交彻。 何定始终。 问。 如上所说。 生死恶业。 无量无边。 才了此心。 得一切同时解脱不。 答。 实有此理。 全在当人。 若障薄遮轻。 直了直入。 缘深机熟。 顿悟顿修。 如镜净明生。 云开月朗。 或垢浓习重。 观劣心浮。 虽信解一心。 行门难立。 有八重妄想之垢。 犹致网稠林。 具六种系缚之门。 若坚冰胶漆。 若非大力。 曷能解分。 如持地论云。 妄想有八种。 一自性妄想。 即执色等法。 各有自体。 二差别妄想。 即执色等。 有可见不可见。 对无对色差别。 三摄受积聚妄想。 即于阴中。 执我众生。 于军林等中。 起定执实。 此一分别。 即前。 执人。 后执于法。 四我见妄想。 无我计我也。 五我所妄想。 即执我用。 六有念妄想。 即缘可爱净境分别。 七不念妄想。 即缘可增不净境分别。 八俱相违妄想。 即缘中容境分别。 约经论有六种缚。 先论心境二种缚者。 一相应缚。 二所缘缚。 烦恼是心心所。 起。 必托于心王。 心所染心。 名相应缚。 心心所法。 俱能缘境。 境不离系。 名所缘缚。 次三界中四种缚者。 一贪。 二嗔。 三见取。 四戒取。 贪嗔二缚。 不令众生出于欲界。 论家举喻。 如守狱卒。 见取戒取二缚。 不令有情出色无色界。 何者。 见取。 执劣为胜。 执非想非非想处。 及无想天。 执为解脱涅槃。 名为见取。 戒取者。 非因计因。 执非想定。 及无想定。 并鸡戒。 为生天因。 解脱因。 名戒禁取。 由此二缚。 令诸有情。 不得出色无色界。 如上妄想系缚。 除上根顿修外。 即须约地位现观之力。 如经所明。 现观有六现。 谓现前。 观。 谓观察。 即真理常现在前。 妙智恒能观察。 不令间断。 任运相应。 瑜伽论云。 一思现观。 谓上品思慧。 引生暖等。 四加行道中。 观察诸法。 名为现观。 二信现观。 谓缘三宝世间出世间净信。 此助现观。 令不退转。 立现观名。 三戒现观。 谓道共无漏戒。 能除破戒垢。 令观增明。 亦名现观。 四智谛现观。 谓正体后得二智缘真俗。 真俗。 二谛也。 五边现观。 谓智谛观后。 观诸缘安立世出世智。 六究竟现观。 谓尽无生等究竟位智。 古释。 前思现观。 资粮加行。 所有智慧。 但能伏。 未能断也。 初地已上。 信戒智谛。 及边现观。 当地。 即断。 后地即伏。 究竟一观。 非伏非断。 此断有二。 一共相断。 二自相断。 若断惑证理之时。 作空行相。 及无我行相。 即名共相。 为空无我。 该通四谛故。 名共相断。 若断惑证理之时。 作真如寂灭行相。 不通诸谛。 唯在灭谛。 名自相断。 又有三种断。 一自性断。 如灯破闇。 智慧起时。 烦恼闇障自性应断。 二不生断。 谓得初地法空之时。 能令三涂恶道苦果。 永更不生。 人中无根。 二形。 北州无想天等种子。 不生后果。 名不生断也。 三缘缚断者。 但断心中之惑。 于外尘境不起贪嗔。 于境虽缘而不染着。 名缘缚断也。 于三断之中。 自性。 不生。 此二任运能断。 皆由缘缚一断。 能令三界因果不生。 又古释。 智障。 有其三门。 一是智障。 所谓分别有无之心。 二是体障。 谓观非有非无之解。 立己能者。 故曰体障。 三是治想。 谓妄识中合如正慧。 依此地有其三。 初。 一四地乃至七地断除。 四五六地。 断除分别取有之心。 谓解法慢身净慢等。 入七地时。 断除分别取无之心。 八地已上。 断除体障。 前第七地。 虽除分别有无之心。 犹见己心以为能观。 如为所观。 其所观如不即心。 能。 观之心不即如。 心。 如别故。 心外求法。 故有功用。 法外立心。 故有体障。 从第七地入八地时。 破舍此障。 观察如外由来无心。 心外无如。 如外无心。 心不异如。 心外无如。 如不异心。 故能如心。 泯同法界。 广大不动。 以不异故。 自外推求故舍功用。 不复如外建立神智。 故灭体障。 体障灭故。 名无障想。 第三治想。 至佛方灭。 故入八地。 虽无障想。 而有治想。 行八地已上。 无生忍体。 转转寂灭。 令彼治想。 运运自亡。 至佛乃穷。 故知万境虽空。 须得无心契合。 不可口虽说空。 行在有中。 境智相应。 能。 所冥合。 方能解缚。 随顺无生耳。 才生取着。 便成魔业。 如华严经云。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有十种魔。 何等为十。 所谓蕴魔。 生诸取故。 烦恼魔。 恒杂染故。 业魔。 能障碍故。 心魔。 起高慢故。 死魔。 舍生处故。 天魔。 自憍纵故。 善根魔。 恒执取故。 三昧魔。 久耽味故。 善知识魔。 起着心故。 菩提法智魔。 不愿舍离故。 是为十。 菩萨摩诃萨。 应作方便。 速求远离。 疏释云。 一蕴魔者。 身为道器。 体与佛同。 岂即是魔。 蕴魔之名。 特由取着。 下九例尔。 皆以下句。 释成魔义。 是知以心分别。 万法皆魔。 何但此十。 故举菩提。 法智。 以胜况劣。 不以心分别。 一切皆佛。 岂舍魔界求佛界耶。 然四魔直就体明。 十魔多约执取。 十表无尽故。 菩提法者。 即所证。 智是能证。 能所冥合。 故名菩提。 若不舍于分别。 菩提之见。 即是魔矣。 若入宗镜。 分别自亡。 既无能证之心。 亦无所证之理。 又华严经云。 无有少法为智所入。 亦无少智而入于法。 是以驾一智箭。 破众魔军。 挥一慧刀。 斩群疑网。 斯乃宗镜之力。 余何言哉。 若不悟自心。 未达斯旨。 虽修智慧。 不入圆常。 纵练行门。 唯增我慢。 以未达一际法门故。 但生分别。 长养无明。 如经云。 若分别是。 声闻法。 是缘觉法。 是菩萨法。 是诸佛法。 此名为净。 此名不净。 此名为道。 此名非道。 是名菩萨憍慢。 若入宗镜。 智行俱成。 我慢山崩。 贪痴水竭。 胜负情尽。 差别业亡。 如弄珠吟云。 消六贼兮烁四魔。 摧我山兮竭爱河。 龙女灵山亲献佛。 贫儿衣里枉蹉跎。 问。 五阴一法。 即妄即真。 既作尘劳生死之门。 又成出世菩提之道。 今且推妄。 生死无从。 经云。 此阴才灭。 彼阴便生。 既唯识无人。 前阴灭。 后阴如何得生。 答。 五阴性空非常。 相续不断。 不常不断。 即是正因。 如华严疏云。 五蕴相续。 即是正因。 亦名生因。 言正因者。 是中道义。 中道即是佛性。 谓现在阴灭。 中阴阴生。 是现在阴。 终不变为中阴五阴。 故现阴非常。 如种生芽。 种不至芽。 虽不至芽。 而能生芽。 此现在阴。 虽不至后。 而能生后。 则现阴非断。 而中阴五阴。 亦非自生。 不从余来。 因现五阴。 生中阴阴。 斯则后阴非无因。 故。 后阴非常。 既能续前故。 后阴非断。 非断非常。 是中道义正因性也。 又依台教。 略有九种五阴。 皆无自体。 唯逐心生。 是以华严经颂云。 一切众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诸众生。 悉住五蕴中。 诸蕴业为本。 诸业心为本。 心法犹如幻。 世间亦如是。 九种五阴者。 一期色心。 名果报五阴。 平平想受。 无记五阴。 起见起爱者。 二种秽污五阴。 动身口业。 善恶两种五阴。 变化示现。 工巧五阴。 五善根人。 方便五阴。 证四果者。 无漏五阴。 如是种种。 原从心出。 正法念经云。 如画师手。 画出五彩。 黑。 青。 赤。 黄。 白。 白白。 画手譬心。 黑色譬地狱。 青譬鬼。 赤譬畜。 黄譬修罗。 白譬人。 白白譬天。 此六种阴。 止齐界内。 若依华严经云。 心如工画师。 画种种五阴。 界内界外。 一切世间中。 莫不从心造。 世间色心。 尚叵穷尽。 况复出世宁可凡心知。 凡眼翳尚不见近。 那得见远。 弥生旷劫。 不睹界内一隅。 况复界外边表。 如渴鹿逐焰狂狗咬雷。 何有得理。 所以龙树破五阴一异。 同时。 前后。 皆如焰幻响化。 悉不可得。 宁更执于王数同时异时耶。 然界内外一切阴入。 皆由心起。 佛告比丘。 一法摄一切法。 所谓心是。 论偈云。 一切世间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但当观名色。 心是惑本。 其义如是。 辅行记云。 若示不思议境体。 观心即足。 以心遍。 故摄余法。 又非但心摄一切。 亦乃一切摄心。 故四念处观云。 非但唯识。 亦乃唯色唯声等。 今从广之狭。 正示境体。 阴界入三并可为境。 以宽缦难示故。 从指的。 略二界入。 就阴。 如去丈就尺。 略四阴从识阴。 如去尺就寸。 以由界入。 所摄宽多。 阴唯有为。 有为之中。 义兼心色故。 置色存心。 心名复含心及心所。 今且观心王。 置于心所。 则一念心。 十界三科如丈。 一界五阴如尺。 唯在识心如寸。 若达心具一切法已。 方能度入一切色心。 如一一尺。 无非是寸。 及一一丈。 无非是尺。 是故丈尺。 全体是寸。 故知若真谛。 若俗谛。 若有为。 若无为。 一刹一尘。 无非心矣。 今宗镜撮其枢要。 盖为斯焉。 今但观识阴。 识阴者。 心是也。 既从心生。 非空非有。 不生不灭。 无住无依。 于生死业果之门。 不可思议。 以因缘和合。 相。 似相续。 如有主宰。 诸趣往来。 至理穷之。 毕竟无体。 如磁石吸铁。 明镜现像。 此皆法尔。 岂有情乎。 般若假名论云。 诸蕴循环。 受诸异趣。 名为取者。 是中无人。 能取诸趣。 舍于现蕴而受后蕴。 如去故衣而着新衣。 然依俗谛。 譬如因质而现于像。 质不至像。 而有像现。 由前蕴故。 后蕴续生。 前不至后。 而后相续。 是故菩萨。 无取者想。 大涅槃经云。 如蜡印印泥。 印与泥合。 印灭文成。 文非泥出。 不余处来。 以印因缘。 而成是文。 经合喻云。 现在阴灭。 中阴阴生。 是现在阴。 终不变为中阴五阴。 亦非自生。 不从余来。 因现阴故。 生中阴阴。 譬合云。 如印印泥。 印灭文成。 名虽无差。 而时节各异。 是故我说。 中阴五阴。 非肉眼见。 天眼所见。 释曰。 现阴如印。 中阴生处义之如泥。 现在阴灭。 名为印坏。 中阴阴起。 名为文成。 于此复以中阴为印。 业逼受胎。 名为印泥。 中阴阴灭。 名为印坏。 未来阴起。 名为文成。 业种未断。 文复为印。 印复为文。 文印相成。 不可穷已。 生死不断。 法喻可知。 又如灯焰。 前焰引后焰。 后焰续前焰。 相续不断。 似常似一。 凡夫不达。 或执生死为常。 不知前焰无体。 因后焰续起。 后焰无体。 仗前焰引生。 焰焰皆虚。 自性寂灭。 此一念心。 亦复如是。 新新生灭。 续续轮回。 乃至一念不住。 犹如灯焰。 不细观察。 执此生灭。 为一为常。 又不了前焰才灭。 后焰续生。 念念相续。 未曾间灭。 或执生死为断。 若深达因缘之理。 自然不落断常。 何者。 以因缘无性。 不可得。 故非常。 以无性因缘能相续。 故非断。 又此五阴。 只是一法。 若执成断常。 是凡夫见。 若破析成空。 是藏教人。 若了阴无性。 体此成空。 是通教人。 若悟此五阴不空。 具足佛法。 修智断惑次第生起。 是别教菩萨。 若了此即真。 更无别法。 念念圆满具十法界。 即圆教菩萨。 如薄运者。 睹金成蛇。 厚福人。 捉石为宝。 法无高下。 人自升沉耳。 但不造贫富业。 终无胜劣报。 如大智度论偈云。 先世业自作。 转为种种形。 虚空不受害。 无业亦如是。 问。 生死相续。 由诸习气。 有几习气。 能成轮转。 答。 古释。 习气自体。 总有三义。 习气者。 与种子名异体同。 习气。 即约熏习时而论。 种子。 即对现行立号。 都有三义。 一种子名习气。 气者气分。 习谓熏习。 由彼现行熏习。 得此气分故。 二现行亦名习气。 谓都由种子能生现行。 是种子家之气分。 三习气名习气。 如裹香纸。 而有气分。 唯识论云。 而熏本识起自功能。 即此功能说为习气。 功能者。 是习气义。 体。 即种子。 略有三种习气。 一名言习气。 二我执习气。 三有支习气。 一名言习气。 谓有为法各别亲种。 名言有二。 一表义名言。 即能诠义音声差别。 二显境名言。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随二名言。 所熏成种。 作有为法。 各别因缘。 二我执习气。 谓虚妄执我我所种。 我执有二一。 俱生我执。 即修所断我我所执。 二分别我执。 即见所断我我所执。 随二我执。 所熏成种。 今有情等。 自他差别。 三有支习气。 谓招三界异熟业种。 有支有二。 一有漏善。 即是能招可爱果业。 二诸不善。 即是能招非爱果业。 随二有支。 所熏成种。 令异熟果。 善恶趣别。 应知我执有支习气。 于差别果。 是增上缘。 前云生死因业习气者。 应知即是有支习气。 二取习气。 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 取我我所。 及取名言。 而熏成故。 皆说名取。 释云。 表义名言者。 唯第六识。 能缘其名。 能发其名。 余皆不缘。 亦不能发。 即唯诠义音声之差别。 简非诠表声。 彼非名言故。 名唯无记。 然名是声上屈曲差别。 唯无记性。 不能熏成色心等种。 然因名故。 心随其名。 变似五蕴三性法等。 而熏成等种。 因名起种。 号名言种。 一切熏种。 皆由心心所。 心心所种。 有因外缘。 有不依外者。 不依外者。 名显境名言。 若依外者。 名表义名言。 分二别。 然名自体。 不能熏种。 显境名言者。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 非相分心。 不能显境故。 是以分段生死。 从正使有。 即是凡夫。 若变易生死。 从习气生。 即是二乘。 虽断正使。 不断习气。 于中有二。 一烦恼习气。 二业习气。 一烦恼习气者。 如难陀有欲习。 往昔数生。 身为国王。 习近五欲故。 舍利弗有嗔习。 往昔数生。 曾受蝎身。 毕陵伽婆蹉有慢习。 往昔数生。 身是大婆罗门。 博学多才。 我慢轻物。 乃至槃特比丘。 有痴余习等。 二业习气者。 如牛齝比丘。 往昔是牛身。 林间奔走。 触着遗弃故破袈裟。 以是因缘。 虽获道果。 以业习故。 使之然也。 又如迦葉闻琴起舞。 阿难常好歌吟。 俱以往昔曾为乐人。 以业习之余故。 若烦恼余习。 是变易缘。 有业余习。 是变易因。 感变易生死。 即是果报。 此二乘人。 未得如来一心三点涅槃。 于无学位。 虽见修惑尽。 所有无知。 皆是无明之余习。 亦名无明住地。 亦名所知之障。 亦名尘沙无知。 又菩萨约化门有十种习气。 华严经离世间品云。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有十种习气。 何等为十。 所谓菩提心习气。 善根习气。 教化众生习气。 见佛习气。 于清净世界受生习气。 行习气。 愿习气。 波罗蜜习气。 思惟平等法习气。 种种境界差别习气。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 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 得如来大智习气。 非习气智。 故知染净二业。 升沉两门。 皆从熏习而生。 不是无因而得。 应须勤修白业。 净法时熏。 念念功夫。 自成妙果。 所以一一众生八识藏中。 各具十法界种子。 本自具足。 非从新生。 虽常内熏。 须假外缘熏发。 若闻十恶。 熏发三涂种子。 若闻戒善。 熏发人天种子。 若闻谛缘。 熏发二乘种子。 若闻六度。 熏发菩萨种子。 若闻一乘。 熏发诸佛种子。 各随习熟浓厚处先发。 如今多习三涂种子。 人天尚少。 岂况佛乘。 然地狱界现行时。 佛种子亦不没。 只是转更赊远。 如今既在人天。 直须努力。 常亲知识。 乐听一乘。 内外资熏。 一生取办。 故佛诫罗睺罗颂云。 十方无量诸众生。 念念已证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尔。 何得自轻而退屈。 问。 生死涅槃。 苦乐报应。 以何为因。 答。 如来藏为因。 问。 如来藏是无漏常住。 非刹那生灭之法。 云何与生灭为因。 答。 一切异生。 因觉故迷。 迷无自体。 楞伽经云。 佛言。 大慧。 七识不流转。 不受苦乐。 非涅槃因。 大慧。 如来藏者。 受苦乐与因俱。 若生若灭。 古释云。 七识念念生灭。 不能往来六道。 故名不流转。 以念念灭故。 不知苦乐。 不与涅槃为因。 又七识从缘。 本无自性。 尚不能为生死苦乐之本。 岂复与涅槃作因。 明如来藏。 常令诸识知苦乐。 七识若无如来藏。 自体念念灭。 不知苦乐。 依如来藏。 故知苦乐。 名如来藏受苦乐。 如来藏体。 不受苦乐也。 言与因俱者。 如来藏与七识。 生死苦乐因俱。 念念生灭也。 又云。 七识念念生灭无常。 当起即谢。 如何流转。 自体无成。 故不受苦乐。 既非染依。 亦非无漏涅槃依矣。 其如来藏。 真常普遍。 而在六道。 迷此能令随缘成事。 受苦乐果。 与七识俱。 名与因俱。 不守自性而成故。 七识依此而得生灭。 云若生若灭。 此明如来藏即是真如随缘。 故受苦乐等。 又释云。 以本害末令末空故。 无可流转。 唯如来藏受苦乐者。 末害本故。 不守自性。 清净之体。 随缘成有。 若相顺。 则如水乳之和。 常恒共器。 若相背。 则如父母之仇。 不与同天。 又存上有不存之义。 泯上有不泯之义。 若唯泯无不泯。 则色空俱亡。 无可。 相即。 以不泯故。 虽相即而色空。 历然。 若唯存无。 不存。 则色空各有定性。 不得。 相即。 由有不存故。 虽历然而得相即。 如起信真如生灭二门无碍。 唯是一心者。 结归起信。 依一心法立二种门。 故须具足二义。 方名具分唯识。 问。 唯识第九亦说其所转依有其二种。 一持种依。 谓第八识。 二迷悟依。 谓即真如。 何以说言。 然依生灭八识。 唯有心境依持。 答。 彼虽说迷悟依。 非即心境持种。 以真如不变。 不随于心变万境故。 但是所迷耳。 后还净时。 非是摄相即真如故。 但是所悟耳。 今乃心境依持。 即是真妄。 非有二体。 故说一心。 约义不同。 分成两义。 说二门别。 故论云。 然此二门。 皆。 各总摄一切法。 以此二门不相离故。 所以楞严经云。 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 如今世人。 只信有生灭。 不信有如来藏。 不知生死有名无体。 如来藏有名有体。 只可从实。 不可凭虚。 凭虚则妄执所宜。 从实则佛。 所印可。 问。 夫论心含教法。 如何是一心四谛法门。 答。 四谛法门。 横该竖彻。 法无不备。 教无不穷。 今约台教。 一心具无作四谛者。 一念心中具十界苦。 名为苦谛。 具十界惑。 名为集谛。 苦即涅槃。 名为灭谛。 惑即菩提。 名为道谛。 此唯论一心四谛。 又四教四种四谛。 藏教生灭四谛。 通教无生四谛。 别教无量四谛。 圆教无作四谛。 今但论圆教无作四谛。 止观云。 法性与一切法。 无二无别。 凡法尚是。 况二乘乎。 离凡法更求实相。 如避此空。 彼处求空。 即凡法是实法。 不须舍凡向圣。 经言。 生死即涅槃。 一色一香。 皆是中道。 即无作四谛。 又玄义云。 以迷理故。 菩提是烦恼。 名集谛。 涅槃是生死。 名苦谛。 以能解故。 烦恼即菩提。 名道谛。 生死即涅槃。 名灭谛。 即事而中。 无思无念。 无谁造作。 故名无作。 亦名一实谛。 一实谛者。 无虚妄。 无颠倒。 常乐我净等。 是故名为无作四圣谛。 法华经偈云。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又云。 唯此一事实。 即是无作一实谛也。 以真如之性。 是自心之实。 名一实谛。 念念圆成。 更何所作。 名无作四谛。 所以八千声闻。 于法华会上见如来性。 如秋收冬藏。 更无所作。 以达本故。 法尔如斯。 若未见性人。 不可安然。 拱手效无作无修。 直须水到渠成。 自然任运。 故又但了一心。 自然无作。 非是强为。 故云阴入皆如。 无苦可舍。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 无集可断。 边邪皆中正。 无道可修。 生死即涅槃。 无灭可证。 无苦无集。 故无世间。 无道无灭。 故无出世间。 纯一实相。 实相外更无别法。 又文殊道行经云。 佛告文殊师利。 若见一切诸法无起。 即解苦谛。 若见一切诸法无住。 即能断集。 若见一切诸法毕竟涅槃。 即能证灭。 文殊师利。 若见一切诸无自体。 即是修道。 宗镜录卷第七十七夫一念无明心。 鼓动真如海。 成十二缘起。 作生死根由。 若了之。 为佛智海之波澜。 昧之。 作生死河之漩洑。 云何成佛智。 云何成生死。 答。 天真之佛智本有。 妄缘之生死体空。 虽有二名。 但是一义。 只谓不了第一义谛。 号曰无明。 因不了之所盲。 成惑业之众苦。 了无明之实性。 成涅槃之妙心。 若迷为惑业。 则成三道。 一无明爱取。 是烦恼道。 二行有。 是业道。 三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 是苦道。 若悟。 为三因佛性。 一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 是正因佛性。 二无明爱取三支。 是了因佛性。 三行有二支。 是缘因佛性。 如是等义。 差别不同。 唯是一心。 迷成多种。 虽成多种。 不离一心。 华严经云。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复作是念。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 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何以故。 随事贪欲。 与心共生。 心是识。 事是行。 于行迷惑是无明。 与无明及心共生。 是名色。 名色增长是六处。 六处三分合为触。 触共生是受。 受无厌足是爱。 爱摄不舍是取。 彼诸有支生是有。 有所起名生。 生熟为老。 老坏为死。 大集经云。 十二因缘。 一人一念。 悉皆具足。 但随一境。 一念起处。 无不具足。 且如眼见色。 不了名无明。 生爱恶名行。 是中心意名识。 色共识行即名色。 六处生贪名六入。 色与眼作对名触。 领纳名受。 于色缠绵名爱。 想色相名取。 念色心起名有。 心生名生。 心灭名死。 乃至意思法。 亦复如是。 一日一夜。 凡起几念。 念念织几十二因缘。 成六趣无穷之生死。 是以生死无体。 全是如来藏。 第一义心。 迷悟升沉了不可得。 辅行记云。 十二因缘。 华严大集等经。 皆云。 一念心具。 凡诸大乘云一念者。 意皆如是。 若不尔者。 云何遍收一切诸法。 止观亦云。 缘生正一念心。 十二门论问云。 为在一心。 为在异心。 论问意者。 为在一人多人一念心耶。 如是一念异念。 并得。 多人一人。 于今一念。 悉皆具足。 多人一人所起之心。 不出百界。 百界为多。 一念为一。 一多相即。 非一非多。 大品明。 一切诸法。 皆趣因缘。 百界因缘。 不出一念。 是故名为是趣不过。 故得名为一念具足。 远法师云。 无明缘行者。 有四无明。 一迷理无明。 义通始终。 二发业无明。 在于行前。 三覆业无明。 此在行后识前。 四受生无明。 与识同时。 或在识后。 望过去种子心识。 在于识后。 望结生识。 与识同时。 又内外诸法。 皆具因缘。 如稻秆经云。 尔时弥勒语舍利弗言。 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 即是见法。 见法即是见佛。 乃至有因有缘。 是名因缘法。 此是佛略说因缘相。 以此因。 能生是果。 如来出世。 因缘生法。 如来不出世。 亦因缘生法。 性相常住。 无诸烦恼。 究竟如实。 非不如实。 是真实法。 离颠倒法。 复次十二因缘法。 从二种生。 云何为二。 一者因。 二者果。 因缘生法。 复有二种。 有内因缘。 有外因缘。 外因缘法。 从何而生。 如似种子。 能生于芽。 从芽生叶。 从叶生节。 从节生茎。 从茎生穗。 从穗生华。 从华生实。 无种子故无芽。 乃至无有华实。 有种子故芽生。 乃至有华故果生。 而种子不作念。 我能生芽。 芽亦不作念。 我从种子生。 乃至华亦不作念。 我能生实。 实亦不作念。 我从华生。 而实种子能生于芽。 如是名为外因生法。 云何名外缘生法。 所谓地水火风空时。 地种坚持。 水种湿润。 火种成熟。 风种发起。 空种不作障碍。 又假于时。 节气和变。 如是六缘。 具足便生。 若六缘不具。 物则不生。 地水火风空时。 六缘调和不增减故。 物则得生。 地亦不言我能持。 水亦不言我能润。 火亦不言我能熟。 风亦不言我能发起。 空亦不言我能不作障碍。 时亦不言我能令生。 种亦不言我从六缘而得生芽。 芽亦不言我从尔数缘生。 虽不作念从尔数缘生。 而实从众缘和合得生。 芽亦不从自生。 亦不从他生。 亦不从自他合生。 亦不从自在天生。 亦不从时方生。 亦不从本性生。 亦不从无因生。 是名生法次第。 如是外缘生法。 以五事故。 当知不断亦非常。 亦不从此至彼。 如芽种少。 果则众多。 相似相续。 不生异物。 云何不断。 从种芽根茎。 次第相续。 故不断。 云何非常。 芽茎华果各自别。 故非常。 亦不种灭而后芽生。 亦非不灭而芽便生。 而因缘法。 芽起种谢。 次第生。 故非常。 种芽各各相异。 故不此至彼。 种少果多故。 当知不一是。 名种少果多。 如种不生异果故。 名相似相续。 以此五种外缘。 诸法得生。 内因缘法。 从二种生。 云何为因。 从无明乃至老死。 无明灭则行灭。 乃至生灭故。 则老死灭。 因无明故。 有行。 乃至因有生故。 则有老死。 无明不言我能生行。 行亦不言我从无明生。 乃至老死。 亦不言我从无明生。 而实有无明则有行。 有生则有老死。 是名内因次第生法。 云何名内缘生法。 所谓六界。 地界。 水界。 火界。 风界。 空界。 识界。 何谓为地。 能坚持者名为地界。 何谓为水。 能润渍者名为水界。 何谓为火。 能成熟者名为火界。 何谓为风。 能出入息者名为风界。 何谓为空。 能无障碍者名为空界。 何谓为识。 四阴五识。 亦言为名。 亦名为识。 如是众法和合名为身。 有漏心名为识。 如是四阴为五情。 根名为色。 如是等六缘名为身。 若六缘具足无损减者。 则便成身。 是缘若减。 身则不成。 地亦不念我能坚持。 水亦不念我能湿润。 火亦不念我能成熟。 风亦不念我能出入息。 空亦不念我能无障碍。 识亦不念我能生长。 身亦不念我从尔数缘生。 若无此六缘。 身亦不生。 地亦无我无人。 无众生。 无寿命。 非男非女。 亦非非男非非女。 非此非彼。 水火风乃至识等。 亦皆无我。 无众生。 无寿命。 乃至亦非此非彼。 云何名无明。 无明者。 于六界中。 生一想。 聚想。 常想。 不动想。 不坏想。 内生乐想。 众生想。 寿命想。 人想。 我想。 我所想。 生如是种种众多想。 是名无明。 如是五情中。 生贪欲嗔恚想。 行亦如是。 随着一切假名法。 名为识。 四阴为名。 色阴为色。 是名色。 名色增长生六入。 六入增长生触。 触增长生受。 受增长生爱。 爱增长生取。 取增长生有。 有增长故。 能生后阴为生。 生增长变。 名为老。 受阴败坏故。 名为死。 能生嫉热。 故名忧悲苦恼。 五情违害。 名为身苦。 意不和适。 名为心苦。 乃至如月丽天。 去地四万二千由旬。 水流在下。 月耀于上。 玄像虽一影现众水。 月体不降。 水质不升。 如是舍利弗。 众生不从此世至于后世。 不从后世复至于此。 然有业果因缘报应。 不可损减。 是以如月不动。 影现众流。 类识不行。 身分六趣。 虽无作者。 业果宛然。 但逐缘生。 不乖法尔。 又有德女所问大乘经云。 尔时有德婆罗门女白佛言。 世尊。 所言无明。 为内有耶。 为外有耶。 佛言。 不也。 有德女言。 世尊。 若于内外无有无明。 云何得有无明缘行。 复次世尊。 有他世法而来至于今世以不。 佛言。 不也。 有德女复白佛言。 世尊。 无明行相。 是实有耶。 佛言。 不也。 无明自性。 从于虚妄分别而生。 非真实生。 从颠倒生。 非如理生。 有德女复白佛言。 世尊。 若如是者。 则无无明。 云何得有诸行生起。 于生死中受诸苦报。 世尊。 如树无根。 则无枝叶华果等物。 如是无明无自性故。 行等生起。 定不可得。 佛言。 有德女。 一切诸法。 皆毕竟空。 凡愚迷倒。 不闻空义。 设得闻之。 无智不了。 由此具造种种诸业。 既有众业。 诸有则生。 于诸有中。 备受众苦。 第一义谛。 无有诸业。 亦无诸有而从业生。 及以种种众苦恼事。 有德女。 如来应正等觉。 随顺世间。 广为众生。 演说诸法。 欲令悟解第一义故。 有德女。 第一义者。 亦随世间而立名字。 何以故。 实义之中。 能觉所觉。 一切皆悉不可得故。 有德女。 譬如诸佛。 化作于人。 此所化人。 复更化作种种诸物。 其所化人。 虚诳不实。 所化之物。 亦无实事。 此亦如是。 所造诸业。 虚诳不实。 从业有生。 亦无实事。 是以但了唯心之旨。 自然万法常虚。 随有见闻。 悉顺无生之道。 凡关动作。 皆归无得之门。 问。 此十二有支。 云何名缘生。 复何名缘起。 答。 无有主宰。 作者受者。 无自作用。 不得自在。 从因而生。 托众缘转。 本无而有。 有已散灭。 唯法所显。 能润所润。 堕相续法。 名为缘生。 论云。 由烦恼系缚。 往诸趣中。 数数生死。 故名缘起。 又因名缘起。 果名缘生。 问。 一念无明心。 起十二有支。 为自生。 他生。 共生。 无因生。 答。 缘起甚深。 非四句。 能测。 了则一心冥寂。 迷则六道轮回。 非妄非真。 不常不断。 若云是妄。 妄不可得。 若云是真。 复能流转。 若云是断。 相续恒生。 若云是常。 念念起灭。 所以从心生故。 生无能生。 无有定性。 佛性论云。 复次一切诸法。 无有自性。 何以故。 依因缘生故。 譬如火。 依他而生。 离樵即不可见。 亦如萤火。 若火有自性。 则应离樵。 空中自然。 杂集论云。 诸缘起法。 虽刹那则成灭。 而住可得。 虽无作用缘。 而有功能缘可得。 虽离有情。 而有情可得。 虽无作者。 而诸业果不坏可得。 是故甚深。 业果不坏者。 虽内无作者。 而有作业受果异熟。 又诸缘起法有差别。 谓待众缘生。 故非自作。 虽有众缘。 无种子不生。 故非他。 作。 彼俱无作用。 故非共作。 种子及众缘。 皆有功能。 故非无因作。 如上所说。 是约世俗缘起之门。 若如实说。 尚不见一法是缘非缘。 何况十二。 湛然尊者云。 不见色相。 是行支灭。 不见色缘是无明灭。 不见色体。 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灭。 不见色生。 是爱取有生灭。 不见色灭。 是老死灭。 不见一相。 是不见十二因缘空。 不见见者。 是不见因缘假。 真俗双亡。 二谛俱泯。 亦不见中。 如是通达。 了知因缘。 若为此例。 见万法亦复如然。 问。 万境无明。 与一心法性。 为是一。 为是二。 若是一。 不合分染净二名。 若是二。 云何教中说无明即法性。 答。 体一是真。 名。 二是假法。 因情立。 真。 以智明。 情。 智自分。 真。 原不动。 不可定同。 不坏世谛故。 不可定异。 不失真谛故。 涅槃经云。 明与无明。 愚人为二。 智者了达。 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 古德约十法界释云。 愚人者。 九界之愚也。 愚人取相。 见一切法。 法性随其取相心。 悉无明也。 如寒谷千年坚冰。 未曾作水也。 智者。 佛界之智也。 圆观行人开佛眼者。 见同古佛也。 圆眼所见。 无明本元是清净法性。 如太阳常照海水。 未曾作冰也。 冰水性一随缘成二。 一不守性。 恒自随缘。 虽复随缘。 不坏自性。 况法性无明。 亦何定一。 亦何定异。 则不随事而失体。 非共非分。 不守性而任缘。 亦同亦别。 问。 三界初因。 四生元始。 莫穷本末。 罔辩根由。 庄老指之为自然。 周孔詺之为浑沌。 最初起处。 如何指南。 答。 欲知有情身土。 真实端由。 无先我心。 更无余法。 谓心法刹那。 自类相续。 无始时界。 展转流来。 不断不常。 凭缘凭对。 非气非禀。 唯识唯心。 肇论钞云。 老子云。 无名天地始。 有名万物母。 若佛教意。 则以如来藏性转变为识藏。 从识藏变出。 根身器世间一切种子。 推其化本。 即以如来藏性为物始也。 无生无始。 物之性也。 生始不能动于性。 即法性也。 南齐沈约均圣论云。 然则有此天地以来。 犹一念也。 融大师问云。 三界四生。 以何为道本。 以何为法用。 答。 虚空为道本。 森罗为法用。 问。 于中谁为造作者。 答。 此中实无造作者。 法界性自然生。 金刚三昧经云。 善不善法。 从心化生。 可谓总持之门。 万法之都矣。 光未发处。 尚无其名。 念欲生时。 似分其影。 初因强觉。 渐起了知。 见相才分。 心境顿现。 首楞严经云。 皆是觉。 明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 从妄见生。 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 终而复始。 释曰。 此皆最初因迷一法界故。 不觉念起。 念起即是动相。 动相即是第一业识。 未分能所。 乃觉明之咎也。 从此变作能缘。 流成了相。 即明了知性。 为第二见分转识。 后因见分而生相分。 即因了发相。 为第三相分。 现识。 能所才分。 尽成虚妄。 何者。 见分生于翳眼。 相分现于幻形。 于是密对根尘。 坚生情执。 从此隔开真性。 分出湛圆。 于内执受知觉。 作有识之身。 于外离执想澄。 成无情之土。 遂使镜中之形影。 灭而又生。 梦里之山河。 终而复始。 但以本源性海。 不从能所而生。 湛尔圆明。 照而常寂。 只为众生违性不了。 背本圆明。 执有所明。 成于妄见。 因明立所观之境。 因所起能观之心。 能所相生。 心境对待。 随缘失性。 莫反初原。 不觉不知。 以历尘劫。 所以经云。 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 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 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 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 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 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 彼金宝者。 明觉立坚。 故有金轮。 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 摇明风出。 风金相摩。 故有火光。 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 火光上蒸。 故有水轮。 含十方界。 火腾水降。 交发立坚。 湿为巨海。 干为洲潬。 以是义故。 大海之中。 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 江河常注。 水势劣火。 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 击则成炎。 融则成水。 土势劣水。 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 遇烧成土。 因绞成水。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 世界相续。 古释云。 觉明空昧。 相待成摇者。 由初妄觉影明不了。 遂成空昧。 如障明生闇。 二相相形。 觉明即是动相。 空昧即是静相。 一明一昧。 一动一静。 刹那相生。 如风激浪。 相待不息。 于内初起。 即名为摇。 于外即成风轮世界。 空昧。 即是虚空。 既无形相。 不名世界。 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者。 地相也。 因空异明。 相待成摇。 摇能坚明以成于碍。 如胎遇风。 即成坚碍。 亦是执明生碍义。 于内即是觉明坚执。 于外即成金宝。 故云彼金宝者。 明觉立坚。 故知宝性。 因觉明有。 是故众宝。 皆有光明。 小乘但知业感。 而不知是何因种。 坚觉宝成。 摇明风出。 风金相摩。 故有火光为变化性者。 坚执觉性。 即成于宝。 摇动所明。 即出于风。 动静不息。 即是风金相摩。 于外即成火光。 能成熟万物。 故言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 火光上蒸。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者。 宝明之体。 性有光润。 为火热蒸。 水便流出。 又觉明生爱。 爱即是润。 于内即是爱明。 于外即成宝润。 火性上蒸。 融爱成水。 一切业种。 非爱不生。 一切世间。 非水不摄。 故四大性。 互相因藉。 体不相离。 同一妄心所变起故。 知虚空华。 不离心故。 又妄性不恒。 前后变异。 所感外相。 优劣不同。 爱心多者。 即成巨海。 执心多者。 即成洲潬。 风性生慢。 火性生嗔。 于色起爱潬中流水。 违爱生嗔。 海中火起。 慢增爱劣。 结为高山。 爱增慢轻。 抽为草木。 嗔爱慢三互相滋蔓。 异类成形。 草木山川。 千差万品。 先从妄想。 结成四大。 从四大性。 爱慢滋生。 离有情心。 更无别体。 故云交妄发生。 递相为种。 又云。 富楼那而白佛言。 世尊。 若复世间一切根尘。 阴处界等。 皆如来藏。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终而复始。 又疑云。 若此妙觉。 本妙觉明。 与如来心。 不增不减。 无状。 忽生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 有为习漏。 何当复生。 佛言。 富楼那。 如汝所言。 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 性觉妙明。 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 唯然。 世尊。 我尝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 汝称觉明。 为复性明称名为觉。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 若此不明名为觉者。 则无所明。 佛言。 若无所明。 则无明觉。 有所非觉。 无所非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 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 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 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 真有为法。 释曰。 此二觉义。 幽旨难明。 若欲指陈。 须分皂白。 大约经论。 有二种觉。 一性觉。 二本觉。 又有二种般若。 一本觉般若。 二始觉般若。 又有二种心。 一自性清净心。 二离垢清净心。 又有二种真如。 一在缠真如。 二出缠真如。 此四种。 名随义异。 体即常同。 今一切众生。 只具性觉。 清净本觉。 自性清净心。 在缠真如等。 于清净本然中。 妄忽生于山河大地。 以在缠未离障故。 未得出缠真如等。 若十方诸佛。 二觉俱圆。 已具出缠真如等。 无有妄想尘劳。 永合清净本然。 则不更生山河大地。 诸有为相等。 如金出矿。 终不染于尘泥。 以木成灰。 岂有再生枝叶。 将此二觉。 已豁疑情。 性觉妙明者。 是自性清净心。 即如来藏性。 在缠真如等。 本性清净。 不为烦恼所染。 名性觉。 经云。 佛告阿难。 及诸大众。 汝等当知。 有漏世界。 十二类生。 本觉妙明。 觉圆心体。 与十方佛。 无二无别。 由汝妄想。 迷理为咎。 痴爱发生。 生发遍迷。 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 非无漏者。 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 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 此十方虚空。 皆悉消殒。 云何空中所有国土。 而不振裂。 以此文证。 即知凡圣。 本同。 此妙明之觉。 本觉明妙者。 出缠真如等。 从无分别智。 觉尽无始妄念。 名究竟觉。 始觉即本觉。 悟本之觉。 得本觉名。 论云。 于真如门。 名为性觉。 于生灭门。 名为本觉。 由迷此性觉。 而有妄念。 妄念若尽。 而立本觉。 以性觉不从能所而生。 非假修证而起。 本自妙而常明。 故云性觉妙明。 以始觉般若。 明性觉之妙。 故云本觉明妙。 又真如之性。 性自了故。 则性觉妙明。 始觉之智。 了本性故。 则本觉明妙。 又摩诃衍论。 有四种觉。 一清净本觉。 二染净本觉。 三清净始觉。 四染净始觉。 若论本始明昧之事。 皆依染净之觉得名。 若清净觉原。 愚智俱绝。 非迷悟之所得。 岂文义之能诠。 经中佛常说。 真如为迷悟依。 故如万像依虚空。 虚空无所依。 所以满慈领言。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此二觉义。 亦同起信论所立一心。 分真如生灭二门。 以本性清净是性觉义。 但以性中说觉。 如木中火性。 未具因缘。 有而无用。 非是悟已而更起迷。 悟时始立本觉之号。 悟本觉已。 更不复迷。 诸佛重为凡夫。 无有是处。 佛问。 汝称觉明。 为复觉性自明。 名为觉明。 为复觉体不明。 能觉于明。 富楼那意。 必有所明当情。 为其所觉。 若无所觉之明。 则无觉明之号。 但可称觉。 而无所明。 故云则无所明。 佛意。 性觉体性自明。 不因能觉所明。 方称觉明。 起信论云。 真如自体。 有大智慧光明义。 遍照法界义等。 只缘迷一法界。 强分能所。 故成于妄。 若要因所明方称觉明者。 此乃因他而立。 非自性觉。 故云有所非觉。 如缘尘分别而有妄心。 离尘则无有体。 不可将断灭之心。 以为本来真觉故。 若以无体之法为究竟者。 故经云。 法身则同龟毛兔角。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又释。 若以不明名为觉者。 则无所明者。 故知觉体本无明相。 佛证真际。 实不见明。 若见于明。 即是所明。 既立所明。 便有能觉。 但除能所之明。 方称妙明。 此妙之明。 是不明之明。 不同所明。 因明起照。 故般若无知论云。 难曰。 圣智之无。 惑智之无。 俱无生灭。 何以异之耶。 答曰。 圣智之无者。 无知。 惑智之无者。 知无。 其无虽同。 所以无者异也。 何者。 夫圣心虚静。 无知可无。 可曰无知。 非谓知无。 惑智有知。 故有知可无。 可谓知无。 非曰。 无知也。 故云般若无知。 无所不知。 无知者。 无能所之知。 无不知者。 真如自性。 有遍照法界义。 又圣人唯有无心之心。 无见之见。 非同凡夫有心有见。 皆是分别能所相生。 故涅槃经云。 不可见。 了了见。 华严经颂云。 无见即是见。 能见一切法。 于法若有见。 此则无所见。 又云。 菩萨悉见诸法。 而无所见。 普知一切。 而无所知。 则般若无知。 无所不知矣。 但不落有无之知。 能所之见。 非是都无知见矣。 诸佛皆具五眼三智。 四辩六通。 三谛理圆。 一心具足。 若不见空与不空。 非空非不空。 方与实相相应耳。 故楞伽经云。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者。 若于诸相。 常与实相相应。 自然远离诸过。 会第一义。 清净真心。 朗然明彻。 而无念着。 即事即如。 唯心直进。 即诸佛所知。 唯实相矣。 离此立见。 皆成诸过。 无所非明者。 若能觉之体。 要因所明者。 若无所觉之明。 则能觉之体。 便非是明。 故云无所非明。 故知觉之与明。 互相假立。 本无自体。 岂成自性圆明之觉。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 显妄觉体。 无湛明之用。 若言但觉于明。 何须觉体自明者。 则自性非明。 便无觉湛之用。 故云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者。 释妄觉托真之相也。 何以得知。 妄觉初起有觉明。 只缘性觉必有真明。 所以妄觉托此性明。 而起影明之觉。 执影像之明。 起攀缘之觉。 迷真认影。 见相二分。 自此而生觉明之号。 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者。 夫一真之觉。 体性虽明。 不分能所。 故觉非所明。 由影明起觉。 能所斯分。 故云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者。 此则元因觉明。 起照生所。 所立。 照性遂亡。 则是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乃是但随能缘之相。 覆真唯识性。 一向能所相生。 如风动水。 波浪相续。 澄湛之性。 隐而不现。 从此迷妄。 生虚空之性。 复因虚空。 成立世界之形。 于真空一心。 毕竟无同异中。 炽然建立。 成诸法究竟之异。 皆因情想扰乱。 劳发世间之尘。 迷妄昏沉引起虚空之界。 分世界差别为异。 立虚空清净为同。 于分别识中。 又立无同无异。 皆是有为之法。 尽成生灭之缘。 未洞本原。 终为戏论。 宗镜录卷第七十八夫言一觉一切觉。 云何教中分其多种。 答。 觉体是一。 随用分多。 用有浅深。 觉无前后。 如璎珞经云。 妙觉方称寂照。 等觉照寂。 又觉有三义。 一觉察。 如睡梦觉。 亦如人觉贼。 贼无能为。 妄即贼也。 二觉照。 即照理事也。 亦如莲华开。 照见自心一真法界。 恒沙性德。 如其胜义。 觉诸法故。 三妙觉。 即上二觉。 离觉所觉。 故为妙耳。 非更别觉。 故经云。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又觉性无觉。 即根本智。 觉相历然。 即后得智。 问。 既云真如一心。 古今不易。 因何而有众生相续。 答。 平等真法界。 无佛无众生。 随于染净缘。 遂成十法界。 以真心随缘。 不守自性。 只为众生。 不自知无性之性故。 但随染缘成凡。 随净缘成圣。 如虚谷响。 任缘所发。 又如大虚忽云。 明镜忽尘。 求一念最初起处。 了不可得。 故号无始无明。 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阿难。 由性明心。 性明圆故。 因明发性。 性妄见生。 从毕竟无。 成究竟有。 此有所有。 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 了无根本。 本此无住。 建立世界。 及诸众生。 迷本圆明。 是生虚妄。 妄性无体。 非有。 所依。 将欲复真。 欲真已非。 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 非心非法。 展转发生。 生力。 发明薰以成业。 同业相感。 因有感业。 相灭相生。 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古释云。 因明发性。 性妄见生。 因托性明。 变影而起。 托影而生。 从虚执有。 故云。 从毕竟无。 成究竟有。 即业相也。 此有所有。 非因所因。 转相也。 业相为能有。 转相为所有。 能所既分。 二相斯有。 故云有所有相。 即此转相能行。 现形而立。 因前而起。 引后而生。 展转相因。 名非因所因。 即此现相。 能引六尘境界。 现相是能住。 六尘是所住。 故云住所住相。 本此无住。 以立世界者。 现相从妄所立。 本无所依。 此现相以成世界之本。 故云本此无住以立世界。 从无住本。 立一切法。 无住者。 即是无明。 无明无因。 故无住。 此之三相。 俱是无始。 一念妄心。 总号无明。 迷本圆明。 是生虚妄。 妄性无体。 非有所依。 将欲复真。 欲真已非。 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 非心非法者。 初是业相。 即是妄觉之心。 体即虚妄。 此妄初起。 更无因始。 名非有所依。 将。 欲复真。 欲真已非。 释转相。 即真上影像。 相似真非真。 妄觉执此为真。 即初念名动。 动必有静。 静复似真。 形动立静。 非真不动。 故云欲真已非。 真真如性。 本不因动而立于静。 故云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 释现相。 从此现相。 变起一切境界。 非相现相。 非生现生。 非住现住。 非心现心。 非法现法。 释次第者。 初从明暗二相相形。 而生于色。 即是结暗成色。 形显色也。 因色即有根尘留碍。 名之为住。 因有根尘。 即有能分别识。 名之为心。 览此尘像。 为识境界。 名之为法。 此等展转。 相因而有。 返显真如。 相无明暗。 无相形。 故非相。 无起灭。 故非生。 无留碍。 故非住。 无缘虑。 故非心。 离尘像。 故非法。 又解。 或前标三相。 相因而有。 以列次第。 后三相合释。 都言三相虚妄。 体即无明。 更无所因。 故云非有所依。 即此三相。 影真而起。 似真非真。 执影为实。 故云将欲复真。 影既不实。 故云欲真已非。 宛成非相。 下对妄说真。 以立名号。 既依妄显真以立名号。 故知建立地位。 从此而有。 若不因妄说真。 亦无地位名字可说。 故知三界有法。 皆掜所成。 本无根绪。 无始妄习。 展转相传。 迄至于今。 成其途辙。 如最初一人。 掜出一事。 后人信受。 展转相传。 则一人传虚。 万人传实。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若识最初一念起处不真。 即顿悟前非。 大道坦然。 更无余事。 如云但知今日是。 何虑昔年非。 是知有情无情。 究其初原。 皆不出一心本际。 如法性论云。 问。 本际可得闻乎。 答。 理妙难观。 故有不知之说。 旨微罕见。 故发幢英之问。 有天名曰幢英。 问文殊师利。 所言。 本际。 为何谓乎。 文殊答曰。 众生之原。 名曰本际。 又问。 众生之原。 为何谓乎。 答曰。 生死之本。 为众生原。 又问。 于彼何谓为生死本。 答曰。 虚空之本。 为生死原。 幢英于是抱玄音而辍问。 始悟不住之本。 若然。 则因缘之始。 可闻而不可明。 可存而不可论。 问。 虚空有本乎。 答无。 问。 若无有本。 何故云虚空之本。 为生死原。 答。 此犹本际之本。 耳则于虚空无本。 为众本之宗。 化表无化。 为万化之府矣。 又凡亦是心。 圣亦是心。 以所习处下。 不能自弘。 则溺尘劳耳。 若以心托事则狭劣。 若以事从心则广大。 凡世人多外重其事。 而内不晓其心。 是以所作。 皆非究竟。 以所附处卑故耳。 如搏牛之虻。 飞极百步。 若附鸾尾。 则一翥万里。 非其翼工。 所托迅也。 亦如墙。 头之草。 角里之声。 皆能致其高远者。 所托之胜也。 如入宗镜。 一一附于自心。 则毛吞。 巨浸。 尘含十方。 岂非深广乎。 问。 内外唯识。 心境皆空。 云何教中又立外相。 答。 因了相空。 方谈唯识。 若执有相。 唯识义不成。 若执无相。 真空理不显。 以无相即相。 方达真空。 相即无相。 始明唯识。 所以摄大乘论云。 唯识道理。 须明三相。 一通达唯量。 外尘实无所有故。 二通达唯二。 相及见唯识故。 三通达种种色生。 但有种种相貌。 而无体故。 所以摄大乘论云。 一切相有二种。 谓现住及所立。 散心所缘六尘。 名现住。 定心所缘骨锁等。 为所立。 复次似尘显现名相。 谓所缘境。 似识显现名见。 谓能缘识。 此二法。 一是因。 二是果。 又一是所依。 二是能依。 是知因内起念。 想像思惟。 则外现其相貌。 念若不起。 相不现前。 以因内生外故。 摄末归本。 全境是心。 何者。 若心不起。 境本空故。 一切境界。 唯心妄动。 问。 约世间妄见。 定是何识。 答。 众生所见。 即是乱识。 中边分别论云。 谓一切世间。 但唯乱识。 此乱识。 云何名虚妄。 由境不实故。 由体散乱故。 又若执永无乱识。 系缚解脱。 皆不成就。 即起邪见。 拨净不净品。 故知因迷得悟。 非无所以。 从凡入圣。 盖有缘由。 如影像表镜明。 因妄识成真智。 问。 定中所见定果色。 是定心自现。 非缘现在外色。 又非忆持过去境。 可验唯心。 未得定者。 皆是散意所见外色。 云何证是自心。 答。 定内定外。 静乱虽殊。 所见之色。 皆唯自识。 以外境无体。 从缘而生。 生性本空。 无相可得。 识论云。 如观行人。 定中所见色相境界。 识所显现。 定无境界。 此青等色相。 是定境。 非所忆持识。 忆持识有染污。 此起现前所见。 分明清净。 则唯识之旨。 于此弥彰。 如依镜面。 但有自面。 无有别影。 何以故。 诸法和合道理。 难可思议。 不可见法而令得见。 定心。 亦尔。 定心有二分。 一分似识。 一分似尘。 此二种。 实唯是识。 若忆持识是过去色。 此定中色。 若在散心五识。 可言缘现在外尘起。 若散意识。 缘过去尘起。 若在观中。 必不得缘外色为境。 色在现前。 又非缘过去境。 当知定心所缘色。 即见自心。 不见别境。 以定中色。 比定外色。 应知亦无别境。 是知一心即万法。 万法即一心。 何者。 以一心不动。 举体为万法故。 如起信钞释疏云。 举体者。 谓真如举体成生灭。 生灭无性。 即是真如。 未曾有真如处不生灭。 未曾有生灭处不真如。 又云。 不同空者。 灵然觉知。 觉知。 即神解义。 阴阳不测谓之神。 解即是智。 智即是知。 知即一心也。 故以知为心体。 所以祖师云。 空寂体上。 自有本智能知。 大意云。 于一切染净法中。 有真实之体。 了然鉴觉。 目之为心。 问。 外诸境界。 既称内识似色显现。 但是唯识者。 云何不随识变异。 答。 若执外色实住。 即是于无色中见色。 妄生颠倒。 如掜目生二相。 岂是真实。 摄论问云。 若无别色尘。 唯是本识。 何故显现似色等。 云何相续坚住。 前后相似。 若是识变异所作。 则应乍起乍灭。 改转不定。 云何一色。 于多时中。 相续久住。 故知应有别色。 答。 由颠倒故。 颠倒是烦恼根本。 由识变异。 起诸分别。 依他性与分别性相应。 即是颠倒。 烦恼所依止处。 颠倒烦恼。 又是识变异所依止处。 若无互为依止义。 则识无变异。 于非物中。 分别为物。 不应有此颠倒。 若无烦恼。 岂有圣道。 故此义亦不成。 是故应信离识无别法。 问。 内心分别称识。 外色不分别。 如何是识。 答。 能见所见皆是乱识。 无中执有。 色本自虚。 摄论云。 乱识者。 无中执有名乱。 十一识中。 世等六识。 随一识。 唯二分。 一分变异成色等相。 一分变异成见等。 不出此二。 识性。 能分别则成见。 不能分别则成相。 如无所有菩萨经云。 尔时世尊。 告无所有言。 汝当为此诸菩萨等。 说五阴聚。 和合身事。 无所有菩萨言。 世尊。 如我所见。 如佛色空。 我色亦尔。 如佛色。 一切众生色。 一切树林药草色亦尔。 如一切树林药草色。 彼一切界和合聚色亦尔。 所有空色。 及我色。 如来色。 一切众生色。 一切树林药草等色。 一切界和合聚色。 无有二相。 非法。 非非法。 诸少智者。 于无色中。 或作是想。 希望欲入此法。 行于无色中。 妄起行想。 略说乃至受想行识中。 如是作。 如色所作。 如虚空识。 我识亦尔。 如彼识。 如来识亦尔。 如如来识。 彼识。 一切众生识亦尔。 如一切众生识。 彼识。 一切树林药草识亦尔。 真虚空识。 如来识。 及我识。 一切众生识。 一切树林药草识亦尔。 一切和合识。 无二相。 不可知。 不可分别。 不生。 无等等。 问。 既称唯有识。 何得立色名。 答。 一切名。 皆是客义。 名中无法。 法中无名。 名不当法。 法不当名。 经云。 是自性。 无生无灭。 无染无净。 此色无所有。 为通相。 若有生。 即有染。 若有灭。 即有净。 由无此四义。 故色无别相。 经云。 由假立客名。 随说诸相。 摄论云。 一切法以识为相。 真如为体。 又云。 一切相。 有二种。 一如外显现。 二如内显现。 如外是相。 如内是思惟。 故知一体现二内外双分。 则心非内外。 内外是心。 又能所相成。 心境互摄。 二而不二。 常冥一味之真原。 不二而二。 恒分心境之虚相。 问。 心念念灭刹那相。 内身外色。 亦刹那灭耶。 答。 内外诸色。 唯心执受。 亦随心念念刹那灭。 心外更无一法。 可作常住。 可作生灭。 杂集论云。 如心心法是刹那相。 当知色等亦刹那相。 有其八义。 一由心执受故。 谓色等身。 由刹那心念念执受故。 刹那灭等。 二等心安危故。 谓色等身。 恒与识俱。 识若舍离。 即便烂坏。 三随心转变故。 谓世间现见。 心在苦乐贪嗔等位。 身随转变。 随刹那心而转变。 故身念念灭。 四是心所依故。 谓世间共知。 心依止有根身。 如火依薪。 如芽依种等。 是故此身。 是刹那心依止。 故亦刹那灭。 五心增上生者。 谓一切内外色。 皆心增上所生。 能生因刹那灭故。 所生果亦刹那灭。 六心自在转故。 谓若证得胜威德心。 于一切色。 如其所欲。 自在转变。 由随刹那能变胜解转变生故。 色等刹那生。 灭道理成就。 七于最后位变坏可得故。 谓诸色等。 初离自性念念变坏。 于最后位欻尔变坏。 不应道理。 然此可得。 故知色等从初已来。 念念变坏。 自类相续。 渐增为因。 能引最后粗相变坏。 是故色等。 念念生灭。 八生已不待缘。 自然坏灭故。 谓一切法。 从缘生已。 不待坏。 缘自然坏灭。 故知一切可灭坏法。 初才生已。 即便坏灭。 是故诸法刹那义成。 大智度论云。 若诸法实有。 不应以心识。 故知有相。 若以心识故知有。 是则非有。 如地坚相。 以身根身识知故有。 若无身根身识知。 则无坚相。 又因缘和合生故空。 唯心故空。 是知内色外色。 皆识建立。 随心有无。 实无自体。 问。 论唯有内心。 实无外境者。 如修十善业。 受天堂乐。 作五逆罪。 受地狱苦。 升忉利。 则五欲悦目。 堕泥犁。 则万苦攒身。 悦目有灵凤翔鸾。 作欢乐之事。 攒身有铁蛇铜狗。 为逼恼之殃。 明知非但内心。 实有外境。 答。 天堂地狱苦乐之相。 皆是自心果报业影。 既以自心所作为因。 还以自心所受为果。 故经云。 未有自作他受。 今且约地狱界受苦。 以证唯心。 十法界中。 例皆如是。 识论问。 云何名为四大转变。 彼四大种种转变。 动手脚等。 及口言说。 令受罪人。 生于惊怖。 如有两羊。 从两边来。 共杀害。 彼地狱众生。 见有诸山。 或来或去。 杀害众生。 以是义故。 不得说言。 唯有内心。 无外境界。 答曰。 偈言。 若依众生业。 四大如是变。 何故不依业。 心如是转变。 汝向言。 彼罪人业。 外四大等。 如是转变。 何故不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 内自心识。 如是转变。 又偈言。 业熏于异法。 果云何异处。 善恶熏于心。 何故离心说。 故偈言。 业熏于异法。 果云何异处者。 此以何义。 彼地狱中。 受苦众生。 所有罪业。 依本心作。 还在心中。 不离于心。 以是义故。 恶业熏心。 还应心中。 受苦果报。 何以故。 以善恶业。 熏于心识。 而不熏彼外四大等。 以四大中。 无所熏事。 云何虚妄分别。 说言四大转变。 于四大中受苦果报。 是故偈言。 善恶熏于心。 何故离心说。 如无尽意菩萨经云。 菩萨所作精进。 常与身口意相应。 虽身口精进。 皆由于心。 心为增上。 云何菩萨心精进。 所谓心始心终。 云何心始。 初发心故。 云何心终。 菩提心寂灭故。 是知起尽俱心。 初终咸尔。 非唯净业。 万事皆然。 不出一心。 圆满觉道。 又如油尽灯灭。 业丧苦亡。 若定有外境可观。 非内所感。 只合长时受苦。 无解脱期。 既有休时。 当知无实。 可验心生法生。 心灭法灭矣。 是以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作虚妄因。 受虚妄果。 皆从情结。 唯逐想生。 所以首楞严经云。 即时阿难。 及诸大众乃至而白佛言。 世尊。 若此妙明。 真净。 妙心。 本来遍圆。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蠕动含灵。 本元真如。 即是如来。 成佛真体。 佛体真实。 云何复有地狱饿鬼。 畜生修罗。 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为复本来自有。 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世尊。 如宝莲香比丘尼。 持菩萨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 非杀非偷。 无有业报。 发是语已。 先于女根。 生大猛火。 后于节节猛火烧然。 堕无间狱。 琉璃大王。 善星比丘。 琉璃为诛瞿昙族姓。 善星妄说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此诸地狱。 为有定处。 为复自然。 彼彼发业。 各各私受。 唯垂大慈发开童蒙。 令诸一切持戒众生。 闻决定义。 欢喜顶戴。 谨洁无犯。 佛告阿难。 快哉此问。 令诸众生。 不入邪见。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阿难。 一切众生。 实本真净。 因彼妄见。 有妄习生。 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阿难。 内分即是众生分内。 因诸爱染。 发起妄情。 情积不休。 能生爱水。 是故众生。 心忆珍羞。 口中水出。 心忆前人。 或怜或恨。 目中泪盈。 贪求财宝。 心。 发爱涎。 举体光润。 心着行淫。 男女二根。 自然流液。 阿难。 诸爱虽别。 流结是同。 润湿不升。 自然从坠。 此名内分。 阿难。 外分即是众生分外。 因诸渴仰。 发明虚想。 想积不休。 能生胜气。 是故众生。 心。 持禁戒。 举身轻清。 心持咒印。 顾眄雄毅。 心欲生天。 梦想飞举。 心存佛国。 圣境冥现。 事善知识。 自轻身命。 阿难。 诸想虽别。 轻举是同。 飞动不沈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故知因情滞着。 能成爱水。 浸渍不休。 自然成坠。 以情地幽隐。 故为内分。 以举念缘尘。 取像名想。 运动散乱。 故名外分。 一切境界。 非想不生。 故经云。 若知一切国土。 唯想持之。 是则名为初发心菩萨。 又华严经颂云。 勇猛诸佛子。 随顺入妙法。 善观一切想。 缠网于世间。 众想如阳焰。 令众生倒解。 菩萨善知想。 舍离一切倒。 众生各别异。 形类非一种。 了达皆是想。 一切无真实。 十方诸众生。 皆为想所覆。 若舍颠倒见。 则灭世间想。 世间如阳焰。 以想有差别。 知世住于想。 远离三颠倒。 譬如热时焰。 世见谓为水。 水实无所有。 智者不应求。 众生亦复然。 世趣皆无有。 如焰住于想。 无碍心境界。 若离于诸想。 亦离诸戏论。 愚痴着想者。 悉令得解脱。 远离憍慢心。 除灭世间想。 住尽无尽处。 是菩萨方便。 又云。 譬如有人。 将欲命终。 见随其业。 所受报相。 行恶业者。 见。 于地狱。 畜生。 饿鬼。 所有一切众苦境界。 或见狱卒手持兵仗。 或嗔或骂。 囚执将去。 亦闻号叫悲叹之声。 或见灰河。 或见镬汤。 或见刀山。 或见剑树。 种种逼迫。 受诸苦。 恼作善业者。 即见一切诸天宫殿。 无量天众。 天诸婇女。 种种衣服。 具足庄严。 宫殿园林。 尽皆妙好。 身虽未死。 而由业力。 见如是事。 大智度论云。 如乾闼婆城者。 非城。 人心想为城。 凡夫亦如是。 非身想为身。 非心想为心。 故知地狱天堂。 本无定处。 身犹未往。 已现自心。 境不现前。 唯心妄见。 可验苦乐之境。 本无从出。 善恶之事。 唯自召来。 空是空非。 妄生妄死。 如达磨大师云。 由己见故不得道。 己者。 我也。 若无我者。 逢物不是非。 是者我自是。 而物非是也。 非者我自非。 而物非非也。 若入宗镜。 我法俱空。 心境自亡。 是非咸寂。 神性独立。 对待无从。 斯皆悟本而成。 非因学得。 如先德云。 境自虚。 不须畏。 终朝照瞩元无对。 设使任持浮幻身。 任运都无舌身意。 又昔人偈云。 宁神泯是非。 现身安乐国。 所以论云。 智境豁然。 名为佛国。 又如有学人问百丈和尚云。 对一切境。 如何得心如木石。 答。 一切诸法。 本不自言是非垢净。 亦无心系缚人。 但人自虚妄计着。 作。 若干种解。 起。 若干种见。 生若干种畏爱。 但了诸法不自生。 皆从。 自己颠倒取相而有。 知心与境。 本不相到。 当处解脱。 一一诸法。 一一诸心。 当处寂灭。 当处是道场。 又本有之性。 不可名目。 本来不是凡。 不是圣。 不是愚。 不是智。 不是垢。 不是净。 亦非空有善恶。 与诸染法相应。 名众生界。 与诸净法相应。 名人天二乘。 若垢净心尽。 不住系缚解脱。 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等心量。 处于生死。 其心自在。 毕竟不与诸虚幻尘劳蕴界生死。 诸入和合。 迥然无住。 一切不拘。 去来无碍。 往来生死。 如门开相似。 问。 地狱既是非情。 云何动作。 答。 是有情不思议业力所感。 令受罪众生。 自见有如是事。 如成劫风。 虽是无情。 亦能成劫。 似磁毛石。 岂有识想。 令铁转移。 设使众生轮回六趣。 善恶升沉。 实无主宰。 人法俱空。 所以先德云。 往复无际。 动静一原。 含众妙而有余。 超言思而迥出者。 其唯法界乎。 故知若入一际法界之中。 有何差别。 能所冥合。 境智同如。 岂可更有一法为动为静。 随业识之转乎。 若未入法界。 不悟此宗。 但有一法当情。 皆是自之业识。 离识之外。 决定无法。 问。 凡所施为。 皆是自心者。 云何杀生而得杀罪。 答。 皆是依于自心分别。 强执善恶之因。 妄受苦乐之果。 若究三轮之体。 能杀所杀本空。 是以文殊执剑于瞿昙。 鸯崛持刀于释氏。 终不见生见杀。 执自执他。 妄受轮回。 酬还罪报。 识论问云。 若彼三界。 唯是内心。 无有身口外境者。 何故屠猎师等杀害猪羊。 等得杀生罪。 偈答云。 死依于他心。 亦有依自心。 依种种因缘。 破失自心识。 释曰。 如人依鬼毗舍阇等。 是故失心。 或依自心。 是故失心。 或有忆念爱不爱事。 是故失心。 或有梦见鬼着失心。 或有圣人神通转变。 前人失心。 如一比丘。 夜蹋爪皮。 谓杀虾蟆。 死入恶道。 故云死依于他心。 亦有依自心者。 以依仙人嗔心。 嗔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故。 杀余众生。 此依他心。 他众生心。 虚妄分别。 命根谢灭。 以彼身命。 相续断绝。 应如是知。 颂云。 经说檀挐迦。 迦陵。 摩灯国。 仙人嗔故空。 是故心业重。 问。 依仙人嗔心。 依仙人鬼。 杀害如是三国众生。 非依仙人嗔心而死。 答。 佛问尼干子言。 摩登伽等三国众生。 汝颇曾闻。 云何而死。 为身业杀。 为意业杀。 尼干子言。 瞿昙。 我昔曾闻。 仙人嗔心。 以意业杀尔所众生。 佛言。 以是成我义。 三界唯心。 无身口业。 何以故。 如世人言。 贼烧山林。 聚落城邑。 不言火烧。 此义亦尔。 唯依心。 其善恶业得成。 故偈云。 诸法心为本。 诸法心为胜。 离心无诸法。 唯心身口名。 成实论云。 若离心有业。 非众生亦应有罪福。 如风颓山。 恼害众生。 风应有罪。 若吹香华。 来堕塔寺。 亦应有福。 是则不可。 故知离心无罪福也。 以此文证。 罪福据心。 无身口业。 身口业者。 但有名字。 实是意业。 身口名说。 华严会意云。 凡有见自见他。 皆是迷心自现。 何者。 如见他持刀杀自。 当知他自。 皆从自生。 以离自见心。 无自他故。 非但自他是心妄现。 即所持刀杖故。 亦是自心。 何以故。 心外无彼实刀杖故。 见所持者。 唯六尘故。 由不知自心现。 见杀。 即惶惧不安。 若了唯是自心。 纵杀谁忧谁惧。 皆由妄心生。 故种种有。 妄心灭。 故种种无。 既知唯心妄现。 心不见心。 即物我俱亡。 忧喜咸寂。 又如梦中杀事。 亦如是也。 如说世间恒如梦。 不可得有无。 密严经云。 内外境界。 心之所行。 皆唯是识。 惑乱而见。 此中无我。 亦无我所。 能害。 所害。 害及害具。 一切皆是意识境界。 依阿赖耶识。 如是分别。 又古师问云。 若所见皆是自相分。 如何杀自相分而得怨报。 答。 虽观他人扶尘根是自相分。 于他是亲相分。 有执受故。 如误杀他。 即断命根。 即有罪。 于自即是疏相分。 问。 经中所云。 一切法如梦。 以证唯心者。 云何梦中事虚。 寤中事实。 果报不等。 法喻不齐。 云何引证。 答。 所申譬况。 皆为不信之人。 假此发明。 所以智不难喻。 但求见道。 证会自心。 何用检方便之诠。 执圆常之理。 此梦喻一法。 证验最亲。 识论答外难云。 汝言梦中所见饮食饥饱。 刀杖毒药。 如是等事。 皆悉无用。 寤时所见如是等事。 皆悉有用。 此义不然。 颂云。 如梦中无女。 动身失不净。 如梦交会。 漏失不净。 众生如是。 无始世来。 虚妄受用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皆亦如是。 实无而成。 又问。 若梦中无境。 寤亦尔者。 何故梦中寤中。 行善恶法。 爱与不爱。 果报不等。 答。 唯有内心。 无外境界。 以梦寤心。 差别不同。 是故不依外境。 成就善不善业。 是以在梦位心。 由睡眠坏。 势力羸劣。 心弱。 不能成善恶业。 觉心不尔。 故所造行。 当受异熟。 胜劣不同。 非由外境。 设觉中所受苦。 乐实果报。 亦无作者受者。 悉如幻梦。 又论云。 睡眠昧略为性者。 疏云。 味简在定。 略别寤时。 义天钞云。 昧简在定者。 此睡眠位。 虽然专注一类微细之境。 与定不同。 定意识取境明了故。 此乃闇昧。 略别寤时者。 彼觉寤时。 心极明利。 具能缘于六尘之境。 则寤时心心所。 缘境宽广也。 此睡眠位心心所。 不明利故。 唯缘一法尘境。 取境少故。 名为略也。 宝积经偈云。 诸法自性不可得。 如梦行欲悉皆虚。 但随想起非实有。 世尊知法。 亦如是。 以一切法。 念念无住故。 念念生灭故。 念念不可得故。 念念无自性故。 梦寤所受忧喜苦乐。 虽延促不等。 果报有殊。 然悉从识变。 皆因想成。 道理推穷。 无不平等。 并是明闇意识所行境界。 觉中是明了意识。 梦中是梦中意识。 觉梦虽殊。 俱不出意。 故经云。 寤则想心。 寐为诸梦。 若无梦则诸境不现。 无想则万法不成。 以随意生形。 从想立法故。 若有入此如梦法门。 则亲证唯心。 疾成佛智。 能满菩提之道。 广兴法利之门。 如华严经颂云。 菩萨了世法。 一切皆如梦。 非处非无处。 体性恒寂灭。 诸法无分别。 如梦不异心。 三世诸世间。 一切悉如是。 梦体无生灭。 亦无有方所。 三界悉如是。 见者心解脱。 梦不在世间。 不在非世间。 此二不分别。 得入于忍地。 譬如梦中见。 种种诸异相。 世间亦如是。 与梦无差别。 住于梦定者。 了世皆如梦。 非同非是异。 非一非种种。 众生诸刹业。 杂染及清净。 如是悉了知。 与梦皆平等。 菩萨所行行。 及以诸大愿。 明了皆如梦。 与世亦无别。 了世皆空寂。 不坏于世法。 譬如梦所见。 长短等诸色。 是名如梦忍。 因此了世法。 疾成无碍智。 广度诸群生。 修行如是行。 出生广大解。 巧知诸法性。 于法心无著。 成唯识宝生论云。 如梦有损用。 虽无外境。 理亦得成。 由于梦内男女两交。 各以自根。 更互相触。 虽无外境触。 而有作用成。 现流不净。 但是识想。 自与合会。 为其动作。 此既如是。 于余亦然。 恶毒刀兵。 霜雹伤害。 虽无外境。 但依其识。 有毒刀等。 何理不成。 乃至若尔梦餐毒等。 应成身病。 此亦由其唯识有用。 犹如于境。 而有定属。 还将后答。 用杜先疑。 或复有时见其毒等。 虽无实境。 而有作用。 由见不被蛇之所螫。 然有疑毒。 能令闷绝。 流污心迷。 若遭蛇螫。 亦于梦中。 由咒天等。 增上力故。 遂令饱食。 气力充强。 又复闻乎。 为求子息。 事隐林人。 梦见有人。 共为交集。 便得其子。 如何得知。 于彼梦内被毒等伤。 是为非有。 睡觉之后。 不睹见故。 今此所论。 还同彼类。 于现觉时。 将为实事。 见毒药等。 执为非谬。 真智觉时。 便不见故。 同彼梦中。 体非是实。 然于梦中许实色等。 彼亦获斯非所爱事。 毒等果用。 便成实有。 若言无者。 但有毒相等用。 无。 此云毒状。 便成违害。 许毒相等。 固成无益。 于其识上。 药体无故。 是故定知。 实无外境。 但于觉心生其作用。 犹如于梦。 觉亦同然。 斯乃真成称契道理。 释曰。 且如梦中。 实无蛇螫。 识心才变。 怖境枞然。 如同蛇螫。 若觉中实被蛇螫。 疑心不生。 亦不为害。 近闻世间有人。 于路被毒蛇螫胫。 其人自见。 为是树椿所伤。 行经三十余里。 毒亦不发。 忽遇禁蛇之人。 指云。 汝被毒蛇螫了。 才闻是语。 疑心顿起。 毒发便终。 若执心外实有毒蛇之境。 心未生时。 毒何不发。 故知心外无境。 蛇毒不能杀人。 心毒起时。 自能成害。 是以境无心有。 境便现前。 境有心无。 境终不现。 例一切法。 悉亦如然。 可验唯心。 成就宗镜。 如教中佛密意说如幻等。 总有十喻。 于中梦喻。 所悟不同。 随智浅深。 且约五种。 一世间凡夫解者。 只知浮生短促。 如梦不久。 二声闻证处。 但了梦心。 生灭无常。 苦空无我。 三小菩萨。 悟梦不实。 彻底唯空。 四大菩萨。 达梦唯心。 非空非有。 梦中所见故非空。 觉后寂然故非有。 五。 祖佛圆证法界。 如正梦时。 只一念眠心。 现善恶百千境界。 况瞥起一念心时。 具十种法界。 因果。 重重无尽。 历历区分。 如法。 华梦入铜轮。 成佛度生。 经无量劫。 华严善财登阁。 于一念梦定之心。 刹那之间。 悉见不可思议三世佛事。 如古诗云。 枕上片时春梦中。 行尽江南数千里。 宗镜录卷第七十九夫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如是了知。 则真善知识。 一心妙理。 圆证无疑。 何故闻外善恶知识。 而生听受。 答。 皆是增上因缘。 和合。 虚妄分别。 而成。 彼此情生。 无有真实。 识论问云。 何故遇善知识。 闻说善法。 值恶知识。 闻。 说恶法。 若无外一切外境者。 彼云何说。 若不说者。 云何得闻。 若不闻者。 此云何成。 偈答。 递共增上因。 彼此心缘合。 以一切众生。 虚妄分别。 思惟忆念。 彼说我闻。 而实无有彼前境界。 是以若执内外。 则心境对治。 尚未入于信门。 何乃称于听法。 持心梵天所问经云。 眼耳鼻舌身意。 无所流闻。 乃曰听经。 其有染污于诸入者。 则无所闻。 便在于色。 金刚场陀罗尼经云。 无有诸法。 是名一字陀罗尼法门。 若能如是信解。 则听者无闻无得。 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 可谓真闻。 遇善知识。 若以缘心听法。 此法亦缘。 非得法性。 则随境界流。 逐。 因缘转。 皆为不了自法。 遂令内外缘分。 如经云。 佛言。 随有是经之处。 则为有佛。 若我住世无异。 故知自心之佛。 无处不遍。 宁论前后出没耶。 若随异境。 则生灭无常。 见他佛。 则隐显无恒。 诵他经。 则音声间断。 故祖师云。 外求有相佛。 与汝不相似。 志公云。 每日诵经千卷。 纸上见经不识。 又先德云。 出息不依外缘。 入息不依阴界而住。 常转如是经。 非但百千万卷。 争如悟此真善知识。 念念现前。 自转无尽藏经。 炽然恒演。 问。 若心虚境寂。 理实无差。 现对根尘。 事相违反。 如何明彻。 境智一如。 答。 一期根境。 俗有真无。 毕竟自他。 皆无所得。 又若定执真有俗无。 则成增减二谤。 但二谛双会。 圆了一心。 如佛性论难云。 若诸法无实性者。 即与证量相违。 则能所习不可得。 我现见声耳相对。 所以得闻。 故知不空。 释曰。 是义不然。 何以故。 是能所及证量自性。 皆不可得。 自性不成。 若一性不成者。 多性云何成。 又汝说证量云何成者。 今我立证量。 显了二空。 诸法空故。 自性不可得。 如见幻事幻物者。 证量所见。 不如实有。 诸法亦尔。 不如所见。 而有所见。 由体不实故不有。 由证量故不无。 由体无故。 空义得成。 以证量故。 假有不失。 又云。 依他性相者。 能执所执。 增益。 又损减。 由解此性故。 此执不生。 若见真为有。 则是增益。 名为常见。 若见俗定无。 则是损减。 名为断见。 唯有似尘识故。 别无能所。 无能所故。 无增益执。 由有似尘识故。 无损减执。 若知外尘是识而似显现。 则非无。 了外相本虚如幻所作。 则非有。 非无则不坏俗谛。 非有则不隐真谛。 是以真俗融即而常异。 空有双现而恒同。 方超戏论之情。 始会一心之旨。 如摩诃般若经云。 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 佛在四众中。 天人龙鬼神。 紧那罗。 摩睺罗伽等。 于大众前。 而现神足变化。 一切大众。 皆见阿閦佛。 比丘僧围绕说法。 乃至尔时佛摄神足。 一切大众。 不复见阿閦佛声闻人。 菩萨摩诃萨。 及其国土。 不与眼作对。 何以故。 佛摄神足故。 尔时佛告阿难。 如是阿难。 一切法不与眼作对。 法法不相见。 法法不相知。 如是阿难。 如阿閦佛弟子。 菩萨国土。 不与眼作对。 如是阿难。 一切法不与眼作对。 法法不相知。 法法不相见。 何以故。 一切法。 无知无见。 无作无动。 不可捉。 不可思议。 如幻人无受无觉。 无真实。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 为行般若波罗蜜。 释曰。 若行般若者。 则是直了一心智性。 了色无形。 非眼境界。 乃至达法体寂。 非意所知。 但是随心暂现。 还随心灭。 故云一切法无知无见。 大智度论云。 相不能知无相。 譬如刀虽利。 不能破空。 无相不能知相者。 有人言。 内智慧无定相。 外所缘法有定相。 心随缘而生。 是故说无相不应知相。 譬如无刀。 虽有物。 无刀可斫。 是知若心有境无。 亦不知见。 若心无境有。 亦不知见。 若心境俱有。 各无自性。 各既不知。 合岂成见。 若心境俱无。 亦不知。 见有尚不知。 无岂成见。 则心境俱空。 万有咸寂。 如是则尚无一法冥合相顺。 宁有根境对待而作相违者乎。 如一切差别违顺之境。 皆是一心之量。 无有障碍。 亦无解脱。 譬如水不洗水。 火不灭火。 何者。 以一体故。 不相陵灭。 若有异法。 方成对治。 如今但先得旨。 自合真如。 故经云。 法随于如。 无所随故。 若有所随。 则有能随之别。 既无所随。 亦无能随。 故则法外无如。 如外无法。 所以经云。 如理作意。 于一切法平等相应。 是则具足一切佛法。 华严疏云。 以如为佛。 则无境非如者。 大品经答常啼云。 诸法如。 即是佛。 金刚经云。 如来者。 即诸法如义。 既以如为佛。 一切法皆如也。 何法非佛耶。 若信一如。 此是开悟本法。 生决定解。 入自在门。 如华严论云。 经云。 善男子。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 信眼清净。 智光照曜。 普观境界。 离一切障。 善巧观察。 普眼明彻。 具清净行。 往诣十方一切佛国土。 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此明举本果法。 令凡信乐修行。 从初发心。 修行惯习。 十地功终。 方依及此初时本样果法也。 还以法界中时不迁。 智不异。 慈悲不异。 愿行不异之所成就。 以于法界大智无延促中修行故。 不如情解。 有修行者。 莫作延促时分修学。 应须善观法界体用。 莫如世情。 作一刹那计。 作三僧祇计。 如法界中。 都无修短远近故。 以此解行。 如法修行。 于诸境界。 善照生灭。 令使执尽。 而成智之大用。 于自心境。 莫浪摄持。 但知放荡任性坦然。 习之观照。 执尽智现。 生灭自无。 业垢自净。 会佛境界。 同如来心。 佛见自会。 非由捉搦。 缦作别治。 令心狂惑。 但自明心境。 见融。 执业便谢。 见亡执谢。 一切万法。 本自无疮。 智境朗然。 名为佛国也。 无烦强生见执。 永自沉沦。 自作自殃非他能与。 问。 若约见闻外境。 则色不至眼。 眼不至色。 可言唯心。 无相可得。 只如饮啖之时。 根境相入。 若言无相。 不可以心吃心。 答。 六根六境。 虽则离合不同。 皆唯识变。 味性本空。 若非是识。 谁知咸淡。 古师云。 只吃相分。 本质自在。 问。 如吃了。 质亦亡如何。 答。 能随既亡。 所随亦灭。 亦如二十人共一株树。 一人伐之。 十九人所随亦灭。 又唯识义镜释云。 共果同在一处。 不相障碍者。 问。 且如一树。 有情共变。 而一有情伐用之时。 为用自变。 为兼用他。 若唯自者。 余人变者。 应存不亡。 树何不见。 若亦用他。 何名唯识。 答。 有云。 树等既是共相种生。 皆相随顺。 互相增益。 彼一有情自所变者。 所缘亲用。 他所变者。 与自所变。 为增上缘。 亦疏缘用。 一切相望。 自为所顺。 他为能顺。 由所顺无。 能顺亦灭。 由斯树丧。 唯识亦成。 问。 何以得知互相增益。 答。 对法论云。 有情共业为增上缘。 问。 既但唯心。 无有万法。 目前差别。 从何建立。 答。 万法但名。 实无体相。 因名立相。 相状元空。 因相施名。 名字本寂。 唯想建立。 名相俱虚。 反穷想原。 亦但名字。 既无想体。 分别则空。 故知万法出自无名。 万名生于无相。 名不当相。 相不当名。 彼此无依。 万法何在。 相待之名既寂。 分别之想俄空。 如幻之境冥真。 所执之情合觉。 密严经颂云。 世间种种法。 一切唯有名。 但想所安立。 离名无别义。 又颂云。 能知诸识起。 无有所知法。 所知唯是名。 世法悉如是。 以名分别法。 法不称于名。 诸法性如是。 不住于分别。 以法唯名故。 想即无有体。 想无名亦无。 何处有分别。 若得无分别。 身心恒寂静。 如木火烧已。 毕竟不复生。 又颂云。 如见杌为人。 见人以为杌。 人杌二分别。 但有于名字。 诸大和合中。 分别以为色。 若离于诸大。 色性即无有。 问。 若以唯识为宗。 则世出世间。 唯是一识。 万法皆决定空耶。 答。 以唯识故。 则有世俗谛。 既有世俗。 则有似尘识。 幻相不无。 以无实不可得。 故称空耳。 不可起蛇足盐香。 决定断空之见。 如密严经偈云。 瓶等众境界。 悉以心为体。 非瓶似瓶现。 是故说为空。 世间所有色。 诸天宫殿等。 皆是阿赖耶。 变异而可见。 众生身所有。 从头至手足。 顿生及渐次。 无非阿赖耶。 习气浊于心。 凡愚不能了。 此性非是有。 亦复非是空。 如人以诸物。 击破于瓶等。 物体若是空。 即无能所破。 譬如须弥量。 我见未为恶。 憍慢而着空。 此恶过于彼。 又经云。 宁可执有如须弥。 不可执空如芥子。 大般涅槃经云。 解脱者名不空空。 空空者名无所有。 无所有者。 即是外道尼干子等所计解脱。 而是尼干。 实无解脱。 故名空空。 真解脱者。 则不如是。 故不空空。 不空空者真解脱。 真解脱者。 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 名曰不空。 如水酒酪酥蜜等瓶。 虽无水酒酪酥蜜时。 犹故得名为水等瓶。 如是瓶等。 不可说空。 及以不空。 若言空者。 则不得有色香味触。 若言不空。 而复无有水酒等实。 解脱亦尔。 不可说色。 及以非色。 不可说空。 及以不空。 若言空者。 则不得有常乐我净。 若言不空。 谁受是常乐我净者。 以是义故。 不可说空。 及以不空。 空者。 谓无二十五有。 及诸烦恼。 一切苦。 一切相。 一切有为行。 如瓶无酪则名为空。 不空者。 谓真实。 善色。 常乐我净。 不动不变。 犹如彼瓶色香味触。 故名不空。 是故解脱。 喻如彼瓶。 彼瓶遇缘。 则有破坏。 解脱不尔。 不可破坏。 不可破坏。 即真解脱。 真解脱者。 即是如来。 问。 经云。 五阴即世间者。 一阴名色。 四阴名心。 云何说内外种种世间。 皆从心出。 答。 种种五阴。 皆从心起。 从心现相。 名之曰色。 经偈云。 一切世间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但当观名色。 色即收尽无情国土。 名即收尽有识世间。 五阴即世间故。 若了五阴俱空。 则是出世间。 是知世出世间。 皆从心起。 何者。 若意地起贪嗔心。 览三涂五阴。 罪苦众生发现。 意地修戒善心览人天五阴。 受乐众生发现。 意地证人空心览无漏五阴。 真圣众生发现。 意地立弘誓心览慈悲五阴。 大士众生发现。 意地运平等心览常住五阴。 尊极众生发现。 今所以置前四阴。 但观识阴。 如伐树除根炙病得穴。 则生死之苦芽永绝。 烦恼之沉痾不生。 又若毗蓝之风。 卷群疑而净尽。 犹劫烧之火。 荡异执而无余。 所以一切世间凡圣同居之处。 无不悉是自心。 如此悟入。 名住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非论大小之隐。 不堕喧静之观。 所以古德云。 处众不见喧哗。 独自亦无寂寞。 何故不见喧寂。 以但了一心故。 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 汝善男子。 当修学者。 但有一德。 是人应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 云何为一。 谓观一切烦恼根原。 即是自心。 了达此法。 堪能住止阿兰若处。 所以者何。 譬如狂犬。 被人驱打。 但逐瓦石。 不逐于人。 未来世中。 住阿兰若。 新发心者。 亦复如是。 若见色声。 香味触法。 其心染着。 是人不知烦恼根本。 不知五境从自心生。 即此名为未能善住阿兰若处。 以是因缘。 乐住寂静求无上道。 一切菩萨摩诃萨等。 若五欲境现前之时。 观察自心。 应作是念。 我从无始。 至于今日。 轮回六趣。 无有出期。 皆自妄心。 而生迷倒。 于五欲境贪爱染着。 如是菩萨。 名为堪住阿兰若处。 是知不悟自心。 徒栖远谷。 避喧求静。 古人云。 举世未有其方。 若顿了自心。 是真阿兰若。 乃至光明遍照。 万德俱圆。 若不自明。 则轮回诸趣。 如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释。 如来法身观者。 先观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 复应以三密加持身心。 则能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 然修行最初。 于空闲处。 摄念安心。 闭目端身。 结加趺坐。 运心普缘无边刹海。 谛观三世一切如来。 遍于一一佛菩萨前。 殷勤恭敬。 礼拜旋绕。 又以种种供具云海。 奉献如是等一切圣众。 广大供养已。 复应观自心。 心本不生。 自性成就。 光明遍照。 犹如虚空。 复应深起悲念。 哀愍众生。 不悟自心。 轮回诸趣。 我当普化拔济。 令其开悟。 尽无有余。 复应观察自心。 诸众生心。 及诸佛心。 本无有异。 平等一相。 成大菩提心。 莹彻清净廊然周遍。 圆明皎洁。 成大月轮。 量等虚空。 无有边际。 故知心无际故。 犹若虚空。 岂存初后。 如华严经颂云。 心住于世间。 世间住于心。 于此不妄起。 二非二分别。 是以说一说二。 是世间语言。 立是立非。 属意地分别。 若顿悟自心。 直入宗镜。 尚不见无分别。 岂特生分别乎。 如经颂云。 了知非一二。 非染亦非。 净亦复无杂。 乱皆从自想。 起不唯世法施为。 乃至诸圣作用。 起尽根由。 皆不出宗镜。 故经偈云。 刹海无边妙庄严。 于一尘中无不入。 如是诸佛神通力。 一切皆由业性起。 如斯妙旨。 是现证法门。 但初生比信。 犹可虚襟。 况证入之时。 自断余惑。 言亡象绝。 识灭情消。 故祖师云。 唯证乃知难可测。 起信论云。 证发心者。 从净心地。 乃至菩萨究竟地。 证何境界。 所谓真如。 以彼转识。 说为境界。 而此证者。 无有境界。 唯真如智。 名为法身。 问。 内外唯心。 是平等理。 云何身土不同。 内身有觉。 外境无知。 答。 世界身土。 法尔如然。 不可执一执异。 自性情见。 若言法尔者。 即法如是。 或云法性者。 若是法性。 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 恒顿变起外诸器界。 不出此二。 一法应如是。 二藏识变起。 又众生业力。 亦菩萨万行为因等。 所现世界。 皆是藏识相分。 相分之中。 半为外器。 而不执受。 半为内身。 执为自性生觉受故。 如来藏识。 何缘如此。 法如是故。 行业引故。 上虽分执受不执受。 二义。 俱无自性。 全以佛法界如如一真心为体。 当知依即正。 正即依。 不出一心真性矣。 且性无不包。 有情无情。 有觉无觉。 皆自心性为体。 随缘发现。 应处方知。 如世间致生祠堂。 有政德及民。 往往有遗爱去思。 为立祠宇。 中塑像以四时飨之。 其人当飨祭日。 则酒气腹饱。 亦如丁兰至孝。 刻木为母晨昏敬养。 形喜愠之色。 且土木不变。 唯心感耳。 问。 立识方成唯识义。 云何境识俱遣。 答。 显识论云。 立唯识。 乃一。 往遣境留心。 究竟为论。 遣境为欲空心。 是其正意。 是故境识俱泯。 即是实性。 实性即是阿摩罗识。 所以唯识论。 亦名。 破色心论。 佛性论云。 经中佛以幻师为譬。 佛告迦葉。 譬如幻师。 作诸幻像。 所作等幻虎。 还食幻师。 迦葉。 如是观行比丘。 随观一境。 显现唯空。 故实无所有。 虚无真实。 云何能得离此二边。 由依意识。 生唯识智。 唯识智者。 即无尘体智。 是。 唯识智若成。 则能还灭自本意识。 何以故。 以尘无体故。 意识不生。 意识不生故。 唯识自灭。 故意识如幻师。 唯识智如幻虎。 以意识能生唯识故。 唯识观成。 还能灭于意识。 何以故。 由尘等无故。 意识不生。 譬如幻虎。 还食幻师。 如提婆法师说偈言。 意识三有本。 识尘是其由。 若见尘无体。 有种自然灭。 入楞伽经云。 但不取诸境。 名为识灭。 实不灭识。 何者。 以境本空。 从识变故。 以识无体。 不须灭故。 是以识心无体。 随境有无。 见空生空。 见色生色。 事来即起。 事去还无。 如传奥法师云。 妄念所缘。 放有色处。 则不见空。 但见于色。 于无色处。 则见有空。 缘有时无时亦尔。 缘有时。 则见有心生。 见无心灭。 缘无时。 则见无心生。 见有心灭。 此皆妄念所缘之境。 又事上无事。 本全是心。 念起尘生。 念寂尘灭。 如起信论云。 以一切色。 法本来是心。 实无外色。 然既无外色。 亦无外空。 空尚是无。 色焉能有。 论云。 若无色者。 则无虚空之相。 疏释云。 本以待色为空。 今既唯心无色。 何得更有于空也。 故知万法。 皆相待而有。 若入宗镜。 自然诸法绝待。 归本真心。 故论云。 所谓一切境界。 唯心妄起。 若心离于妄动。 则一切境界灭。 唯一真心。 无所不遍。 问。 世人多执有情动作有识。 无情不动作无识。 且如葵藿向日而转。 芭蕉闻雷而生。 橘得尸而敷荣。 铁因石而移动。 又如麴发酒醋。 火爇山林。 此等皆是无情。 云何动作。 答。 有情无情。 各有二义。 若有情生死。 一是众生业力所为。 二是法界性自然生。 若无情转动。 一是异法性自尔。 二是法作。 如大涅槃经云。 佛告师子吼菩萨。 善男子。 汝言众生悉有佛性。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礠石者。 善哉善哉。 以有佛。 性因缘力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言不须修圣道者。 是义不然。 善男子。 譬如有人。 行于旷野。 渴乏遇井。 其井极深。 虽不见水。 当知必有。 是人方便求觅。 罐绠汲取则见。 佛性亦尔。 一切众生虽复有之。 要须修集无漏圣道。 然后得见。 乃至譬如众生造作诸业。 若善若恶。 非内非外。 如是业性。 非有非无。 亦复非是本无今有。 非无因出。 非此作此受。 此作彼受。 彼作彼受。 无作无受。 时节和合而得果报。 众生佛性。 亦复如是。 亦复非是本无今有。 非内非外。 非有非无。 非此非彼。 非余处来。 非无因缘。 亦非一切众生不见。 有诸菩萨。 时节因缘和合得见。 时节者。 所谓十住菩萨摩诃萨。 修八圣道。 于诸众生得平等心。 尔时得见。 不名为作。 善男子。 汝言如礠石者。 是义不然。 何以故。 石不吸铁。 所以者何。 无心业故。 善男子。 异法有故。 异法出生。 异法无故。 异法灭坏。 无有作者。 无有坏者。 善男子。 犹如猛火。 不能焚薪。 火出薪坏。 名为焚薪。 善男子。 譬如葵藿。 随日而转。 如是葵藿。 亦无。 敬心。 无识无业。 异法性故。 而自回转。 善男子。 如芭蕉树。 因雷增长。 是树无耳。 无心意识。 异法有故。 异法增长。 异法无故。 异法灭坏。 善男子。 如阿叔迦树。 女人摩触。 华为之出。 是树无心。 亦无觉触。 异法有故。 异法出生。 异法无故。 异法灭坏。 善男子。 如橘得尸。 果则滋多。 如是橘树。 无心无触。 异法有故。 异法滋多。 异法无故。 异法灭坏。 善男子。 如安石榴树 骨粪故。 果实繁茂。 安石榴树。 亦无心触。 异法有故。 异法出生。 异法无故。 异法灭坏。 善男子。 礠石吸铁。 亦复如是。 异法有故。 异法出生。 异法无故。 异法灭坏。 众生佛性。 亦复如是。 不能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无明不能吸取诸行。 行亦不能吸取识也。 亦得名为无明缘行。 行缘于识。 有佛无佛。 法界常住。 故知法法无心。 尘尘本寂。 寂而常用。 用而常寂。 法无心而随缘成坏。 人无心而诸行迁流。 如芭蕉闻雷葵藿向日。 无明不取诸行。 诸行不吸识心。 则法法不相到。 法法不相知。 法法不相待。 法法不相借。 皆性自尔故。 法如是故。 是以金刚三昧经云。 心不生境。 境不生心。 何以故。 凡所见境。 唯所见心。 即不相到也。 华严经颂云。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即不相知也。 维摩经云。 一切法生灭不住。 如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 乃至一念不住。 即不相待也。 宝藏论云。 火不待日而热。 风不待月而凉。 坚石处水。 天鼓游光。 明暗自尔。 干湿同方。 物尚不相借。 岂况道乎。 即不相借也。 如火以热为性。 风以凉为性。 岂假藉他缘乎。 天鼓者。 日也。 常游光照四天下。 日出即明。 日没即暗。 皆是法尔。 非关造作。 坚石处水者。 石虽处水。 水不入石。 虽同一处。 石自干而水自湿。 故知法法标宗。 尘尘绝待。 则非因缘。 亦非自然矣。 问。 既唯一真心。 教中。 云何复说诸法如幻。 答。 了境是心。 万法奚有。 以依心所起。 无有定体。 皆如幻化。 毕竟寂灭。 宝积经云。 尔时世尊告幻师言。 一切众生。 及诸资具。 皆是幻化。 谓由于业之所幻故。 诸比丘众。 亦是幻化。 谓由于法之所幻故。 我身亦幻。 智所幻故。 三千大千一切世界。 亦皆是幻。 一切众生共所幻故。 凡所有法。 无非是幻。 因缘和合之所幻故。 又教中总明十喻。 如幻如化。 如梦。 如影等。 此是诸佛密意。 破众生执世相为实。 起于常见。 世间共知幻梦等法是空。 则不信人法心境等。 如幻梦亦空。 所以将所信之虚。 破所信之实。 令所信之实。 同所信之虚。 然后乃顿悟真宗遍一切处。 心内心外。 决定无有实法建立。 大庄严论云。 我昔曾闻。 有一幻师。 有信乐心。 至耆阇山。 为僧设会。 供养已讫。 幻尸陀罗木。 作一女人。 端正奇特。 在大众前。 抱捉此女。 而呜[口*(一/巾)]之。 共为欲事。 时诸比丘。 见此事已。 咸皆嫌忿。 而作是言。 此无惭人。 所为鄙亵。 知其如是。 不受其供。 时彼幻师。 既行欲已。 闻诸比丘。 讥诃嫌责。 即便以刀。 斫刺是女。 分解支节。 挑目截鼻。 种种苦毒。 而杀此女。 诸比丘等。 又见此事。 倍复嫌忿。 我等若当知汝如是。 宁饮毒药。 不受其供。 乃至尔时幻师。 即捉尸陀罗木。 用示众僧。 合掌白言。 我向所作。 即是此木。 于彼木中。 有何欲杀。 欲安众僧身故。 设此饮食。 欲令众僧心安。 故为此幻耳。 愿诸比丘。 听我所说。 岂可不闻。 佛于修多罗中。 说一切法。 犹如幻化。 我今为欲成彼语故。 故作斯幻。 如斯幻身。 无寿无命。 识之幻师。 运转机关。 令其视眴。 俯仰顾眄行步进止。 或语或笑。 以此事故。 深知此身真实无我。 华严经颂云。 世间种种法。 一切皆如幻。 若能如是知。 其心无所动。 诸业从心生。 故说心如幻。 若离此分别。 普灭诸有趣。 譬如工幻师。 普现诸色像。 徒令众贪乐。 毕竟无所得。 世间亦如是。 一切皆如幻。 无性亦无生。 示现有种种。 度脱诸众生。 令知法如幻。 众生不异幻。 了幻无众生。 众生及国土。 三世所有法。 如是悉无余。 一切皆如幻。 幻作男女形。 及象马牛羊。 屋宅池泉类。 园林华果等。 幻物无觉知。 亦无有住处。 毕竟寂灭相。 但随分别现。 菩萨能如是。 普见诸世间。 有无一切法。 了达悉如幻。 众生及国土。 种种业所造。 入于如幻际。 于彼无依着。 如是得善巧。 寂灭无戏论。 住于无碍地。 普现大威力。 又入法界品。 时童子童女告善财言。 善男子。 我等证得菩萨解脱。 名为幻住。 得此解脱故。 见一切世界皆幻住。 因缘所生故。 一切众生皆幻住。 业烦恼所起故。 一切世间皆幻住。 无明有爱等展转缘生故。 一切法皆幻住。 我见等种种幻缘所生故。 一切三世皆幻住。 我见等颠倒智所生故。 一切众生生灭老死忧悲苦恼皆幻住。 虚妄分别所生故。 一切国土皆幻住。 想倒心倒见倒无明所现故。 一切声闻辟支佛皆幻住。 智断分别所成故。 一切菩萨皆幻住。 能自调伏教化众生诸行愿法之所成故。 一切菩萨众会变化调伏诸所施为皆幻住。 愿智幻所成故。 善男子。 幻境自性。 不可思议。 大集经偈云。 如来法界无差别。 为钝根者说差别。 宣说一法为无量。 如大幻师。 示众生。 清凉疏释。 如幻忍者。 如一巾幻作一象。 楞伽经云。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由了体空。 不坏幻相差别。 故如象生。 即是象死。 此二对。 应成四句。 谓此二无二故非异。 无不二故非一。 非一即非异。 故非非一。 非异即非一故非非异。 亦绝双照。 故非亦一亦异。 若以巾上二义。 对象上二义。 辩非一异。 略有十句。 一以巾上成象义。 对象上差别义。 合为一际。 名不异。 此是以本随末。 就末明不异。 经云。 法身流转五道。 号曰众生。 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 若生若灭等。 二以巾上住自位义。 与象上体空义。 合为一际。 名不异。 此是以末归本。 就本明不异。 经云。 一切众生即如。 不复更灭等。 三以摄末所归之本。 与摄本所从之末。 此二双融。 无碍不异。 此是本末平等为不异。 以前二经文。 不相离故。 四以所摄归本之末。 亦与所摄随末之本。 此二相夺。 故名不异。 此是本末双泯明不异。 以真妄平等。 异不可得。 次下四门明非一。 谓五以巾住自位义。 与象上差别义。 此二本末相违相背。 故名非一。 楞伽经云。 如来藏。 不在阿赖耶中。 是故七识有生灭。 如来藏者。 不生灭。 此之谓也。 六巾上成象义。 与象上体空义。 此二本末相反相害。 故非一。 胜鬘经云。 七识不流转。 不受苦乐。 非涅槃因。 唯如来藏。 受苦乐等。 七以初相背。 与次相害。 此二义别。 故名非一。 谓相背则各相背舍。 相去悬远。 相害则相与敌对。 亲相食害。 是故近远非一。 以前经文。 不相杂故。 八以极相害。 俱泯而不泯。 与极相背。 俱存而不存。 不存不泯。 义为非一。 此是成坏非一。 以七识即空而是有故。 真如即隐而是显故。 九上四非一与四非异。 而亦非一。 以义不杂故。 又相违是存。 相害是泯。 然存上有不存之义。 泯上有不泯之义。 若唯泯无不泯。 则色空俱亡。 无可相即。 以不全泯故。 虽相即而色空历然。 若唯存无不存。 则色空各有定性。 不得相即。 由有不存故。 虽历然而得相即。 以体虚故。 十然亦不异。 以理遍通故。 法无二故。 若以不异门取。 诸门极相和会。 若以非一门取。 诸门极相违害。 极违而极顺者。 是无障碍法也。 又释云。 别明义理。 于中有二。 先成有无。 后成四句。 言有无者。 以三性中。 各有二义。 皆有无故。 圆成二者。 一性有。 二相无。 依他二者。 一缘有。 二相无。 遍计二者。 一情有。 二理无。 今初巾中。 即圆成二义。 术马皆是依他二义。 而术是能成之因。 托真而起。 故用有体无。 用有即是缘有。 体无即是性无。 三马是所成之果故。 相有实无。 相有即是缘有。 实无即是性无。 四明依圆不离。 即事同真。 生喻于事。 死喻于真。 事泯理显。 故生无死有。 以无碍故。 者出其所因。 即事理无碍也。 五中就情则有。 妄见分明故。 就理则无。 以是妄计。 必非有故。 所以幻喻广说有无者。 以惑情所封。 有无皆失。 理无惑计。 有无皆真。 是知幻喻诸法。 非实非虚。 非空非有。 若无于有。 不成于无。 若无于无。 不成于有。 有无交彻。 万化齐融。 又五中。 各具四句显成。 四句者。 于中有二。 初一重四句。 后重重四句。 今初又二。 先正显。 后简非。 今初也。 初性有相无四者。 一有。 真性有故。 二空。 无诸相故。 三亦有亦空。 义门异故。 四非有非空。 互融夺故。 二用有体无四者。 一有。 迷真有用故。 二空。 依真无体故。 三亦有亦空。 体用不坏故。 四非有非空。 无体之用故非有。 即用之体故非空。 三相有实无四者。 一有。 事相现故。 二空。 缘成无实故。 三俱存。 无性不碍缘成。 缘成不碍无性故。 四俱非。 缘成即无性故非有。 无性即缘成故非空。 四生即是无死即是有四者。 一真性显故。 二依他即无性故。 三性相双存故。 四性相即夺故。 五情有理无四者。 一遍计妄情。 能招生死故。 二即理而求不可得故。 三要由理无。 方即情有。 若无情有。 不显理无故。 四情有即理无。 理无即情有故。 已上四句。 然皆具德。 以称真故。 不同情。 计定执。 四句成谤。 皆即有之空。 方为具德之空。 即空之有。 方为具德之有。 又尽有之空。 尽空。 之有。 方为具德。 又四句齐照。 成解境故。 四句齐泯。 成行境故。 皆言亡虑绝。 方为具德耳。 所以昔人云。 巫山台上。 托云雨以去来。 舒姑水侧。 寄泉流而还往。 故知聚沫之身非有。 如幻之心本空。 岂有欲情而成实事。 又如庄周。 达体虚如幻。 见自身为蝴蝶。 及梦中自见己身游天崖。 是以凡夫盲无慧目。 妄取前尘男女等相。 如幻化法。 但诳心眼。 都无实事。 皆业识心动。 起见现相。 意识分别。 强立我人。 自他差别。 若能识幻。 方悟前非。 终不于空而兴造作。 又此幻法。 多人错解。 执一切法如幻如化。 便作空无之见。 如方广外道。 立空无为宗。 不知实义故。 华严论云。 了如幻法。 是坚固义。 言坚固者。 即是常住义。 岂可作空无之解。 故知。 此幻即真。 幻不可得。 无幻之幻。 名为幻法。 绝见之见。 方名见幻。 问。 诸法不真。 各无自性。 刹那变异。 故称为幻。 佛身常住。 岂称幻耶。 答。 诸佛略有二身。 一真实身。 二方便身。 以众生有不见如来真实身故。 示方便身。 令入真实。 若悟入时。 即方便身是常住体。 了幻不可得故。 如鸯崛魔罗。 是一切宝庄严国。 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以本愿力。 入幻网门。 现迹同凡。 示行杀害。 后见佛悟道。 恶业顿消。 令一切众生。 知得。 道业亡。 不生邪执。 皆令仰慕佛法难量。 不可思议。 有大威力。 所以鸯崛魔罗经偈云。 如来所变化。 众生悉不知。 如来所作幻。 众幻中之王。 大身方便身。 是则为如来。 问。 一切法如幻。 云何有垢净能所对治。 答。 只为如幻。 故垢净不定。 由心回转。 凡圣法生故。 思益经云。 垢法说净。 见垢实性故。 净法说垢。 贪着净相故。 又庄严经论云。 问。 若诸法同如幻。 以何义故。 一为能治。 一为所治。 偈答云。 譬如强幻王。 令余幻王退。 如是清净法。 能令染法尽。 释曰。 彼能治净法。 亦如幻王。 由能对治染法。 得增上故。 彼所治染法。 亦如幻王。 由于境界。 得增上故。 如是清净法。 能令染法尽者。 如彼强力幻王。 能令余幻王退。 以染净法。 各有增上力。 随境自在转。 故称为王。 所以圆觉经云。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 善男子。 彼新学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 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坚持禁戒。 安处徒众。 宴坐静室。 恒作是念。 我今此身。 四大和合。 所谓发毛爪齿。 皮肉筋骨。 髓脑垢色。 皆归于地。 涕唾脓血。 津液涎沫淡泪精气。 大小便利。 皆归于水。 暖气归火。 动转归风。 四大各离。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即知此身。 毕竟无体。 和合为相。 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 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 中外合成。 妄有缘气。 于中积聚。 似有缘相。 假名为心。 善男子。 此虚妄心。 若无。 六尘。 则不能有。 四大分解。 无尘可得。 于中缘尘。 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 彼诸众生。 幻身灭故。 幻心亦灭。 幻心灭故。 幻尘亦灭。 幻尘灭故。 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 非幻不灭。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 当知身心。 皆为幻垢。 垢相永灭。 十方清净。 善男子。 譬如清净摩尼宝珠。 映于五色。 随方各现。 诸愚痴者。 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 圆觉净性。 现于身心。 随类各应。 彼愚痴者。 说净圆觉。 实有如是。 身心自相。 亦复如是。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释曰。 珠中无五方之色。 因光所映。 性中无五趣之身。 随业而现。 迷珠者。 执珠。 中实色。 昧性者。 认性内虚身。 法喻皎然。 真伪可验。 宗镜录卷第八十夫入此宗门。 云何了一切法如化。 答。 以万法无体。 名相本空。 无而忽有。 名之曰化。 如华严经十忍品云。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知一切世间。 皆悉如化。 所谓一切众生意业化。 觉想所起故。 一切世间诸行化。 分别所起故。 一切苦乐颠倒化。 妄取所起故。 一切世间不实法化。 言说所现故。 一切烦恼分别化。 想念所起故。 复有清净调伏化。 无分别所现故。 于三世不转化。 无生平等故。 菩萨愿力化。 广大修行故。 如来大悲化。 方便示现故。 转法轮方便化。 智慧无畏辩才所说故。 菩萨如是了知世间出世间化。 现证知。 广大知。 无边知。 如事知。 自在知。 真实知。 非虚妄见所能倾动。 随世所行。 亦不失坏。 譬如化不从心起。 不从心法起。 不从业起。 不受果报。 非世间生。 非世间灭。 不可随逐。 不可揽触。 非久住。 非须臾住。 非行世间。 非离世间。 不专系一方。 不普属诸方。 非有量。 非无量。 不厌不息。 非不厌息。 非凡非圣。 非染非净。 非生非死。 非智非愚。 非见非不见。 非依世间。 非入法界。 非黠慧。 非迟钝。 非取非不取。 非生死。 非涅槃。 非有非无。 有菩萨如是善巧方便。 行于世间。 修菩萨道。 了知世法。 分身化往。 不着世间。 不取自身。 于世于身。 无所分别。 不住世间。 不离世间。 不住于法。 不离于法。 以本愿故。 不弃舍一众生界。 不调伏少众生界。 不分别法。 非不分别。 知诸法性。 无来无去。 虽无所有。 而满足佛法。 了法如化。 非有非无。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如是安住如化忍时。 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 利益众生。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如化忍。 故知善不善法。 从心化生。 以无作之因。 受忽有之果。 故六祖云。 思恶法。 即化为地狱。 思善法。 化为天堂。 毒害化为畜生。 慈悲化为菩萨。 乃至皆是自性变化。 大智度论问云。 若一切法皆空如化。 何以故有种种说法别异。 答曰。 如佛所化。 及余人所化。 虽不实。 而有种种形像别异。 梦中所见种种亦如是。 人见梦中好恶事。 有生喜者。 有生怖者。 如镜中像。 虽无实事。 而随本形。 像有好丑。 诸法亦如是。 虽空而各各有因缘。 如佛此中说。 于是化法中。 有声闻变化。 有辟支佛变化。 有菩萨变化。 有佛变化。 有烦恼变化。 有业变化。 又云。 如化者。 化主无定物。 但以心生。 便有所作。 皆无有实。 人身亦如是。 本无所因。 但从先世心。 生今世身。 皆无有实。 以是故诸法如化。 问。 不应言变化事空。 何以故。 变化心亦从修定得。 从此心作种种变化。 若人若法。 是化有因有果。 云何空。 答。 如佛说。 观无生从有生得脱。 依无为从有为得脱。 虽观无生法无。 而可作因缘。 无为亦尔。 变化虽空。 亦能生心因缘。 复次空不以不见为空。 以其无实用故言空。 以是故言诸法如化。 故知一切法。 皆从心生。 悉如幻化。 虽幻化不实。 亦可作善恶之因缘。 受升沉之报应。 不可生于断见。 但了体虚。 莫生取舍。 问。 凡有相法。 皆从变化。 心无形相。 云何化现。 答。 心本是化。 理不思议。 从心现心。 如化起化。 佛地论云。 心化唯二。 一自身相应。 谓自心上化现种种心。 及心法影像差别。 二他身相应。 谓令他心。 亦现种种心。 及心法影像差别。 此并相分。 似见分现。 有义。 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 名化自心。 加被有情。 令愚昧者。 解深细法。 令失念者。 得正忆念。 名化他心。 然心无化。 无形质故。 如论说言。 心无形故。 不可变化。 又说化身无心心法。 此就二乘。 及诸异生定力而说。 彼定力劣。 不能化现无形质法。 诸佛菩萨不思议定。 皆能化现。 若不尔者。 云何如来现贪嗔等。 云何声闻及傍生等。 知如来心。 云何经说化无量类。 皆令有心。 云何此论说诸化意业。 云何经说有依他心。 但诸化色。 同实色用。 化根及心。 但有相现。 不同实用。 又就下类。 故作是说。 若尔。 云何不化非情。 令心相现。 非情已是心等相分。 云何复令有心相现。 若心相现。 则名有情。 非非情摄。 是故化心。 但说二种。 一自身。 二他身化等。 问。 此一心门。 理无异辙。 约机对法。 教有多门。 于一法中。 名字差别。 或名佛性。 或称如来藏。 云何成藏义。 云何名佛性。 答。 如来藏者。 是真识心。 是真心中。 具有一切恒沙佛法。 如妄心中。 具有恒沙染法。 是心与法。 同一体性。 故名如来藏。 即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能为佛因。 名有佛性。 如睡心中有觉悟性。 如黄石中有金性。 白石中有银性。 如是一切世间法中。 皆有涅槃性。 此性即是众生自实。 故名为我。 我即佛性。 隐则名为如来藏。 显则名为法身。 问。 若众生自实。 名为佛性。 觉此性故。 名为佛者。 但了一性。 即契本原。 云何教中。 或说二三四五种等佛性不同。 答。 大涅槃经云。 正因佛性。 众生心是也。 又云佛性者。 不名一法。 不名十法。 不名百法。 不名千法。 不名万法。 未得菩提时。 一切善恶无记。 皆名佛性。 故知未得菩提时。 一切诸法。 尚非名数。 岂况悟了。 更说二三。 然虽开合。 一性无差。 约本末因果。 而分多种。 佛性论云。 佛性有三种。 所谓三因。 三种佛性。 三因者。 一应得因。 二加行因。 三圆满因。 此三因。 前一因则以无为如理为体。 后二因则以有为愿行为体。 三种佛性者。 应得因中。 具有三性。 一住自性性。 二引出性。 三至得果性。 此三性复成三藏。 一所摄藏。 二隐覆藏。 三能摄藏。 一所摄为藏者。 佛说约住自性如如。 一切众生是如来藏。 言如者。 有二义。 一如如智。 二如如境。 并不倒故名如如。 言来者。 约从自性来。 来至至得。 是名如来。 故如来性。 虽因名应得。 果名至得。 其体不二。 但由清浊有异。 在因时为违二空。 故起无明。 而为烦恼所杂。 故名染浊。 虽未即显。 必当可现。 故名应得。 若至果时。 与二空合。 无复惑累。 烦恼不染。 说名清净。 果已显现。 故名至得。 所言藏者。 一切众生。 悉在如来智内。 故名为藏。 以如如智。 称如如境故。 一切众生。 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 并为如来之所摄持。 故名所藏。 众生。 为如来藏。 二隐覆为藏者。 如来自隐不现。 故名为藏。 言如来者。 有二义。 一者现如不颠倒义。 由妄想故。 名为颠倒。 不妄想故。 名之为如。 二者现常住义。 此如性。 从住自性性。 来至至得。 如体不变异故。 是常住义。 如来性住道前时。 为烦恼隐覆。 众生不见。 故名为藏。 三能摄为藏者。 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 住如来应得性时。 摄之已尽。 若至果时。 方言得性者。 此性便是无常。 何以故。 非如今得。 故知本有。 是故言常。 虽说三因佛性。 但是一性。 何以故。 正因是本有。 以众生不觉。 故为客尘所蔽。 如金在矿。 金体不现。 要假其功。 方成金用。 此正因佛性。 亦复如是。 在缠不现。 处烦恼矿中。 须先假了因智慧。 知有开发。 次藉缘因。 方便助显。 方成大用。 缘用虽分。 体恒一味。 不动众生性。 而成佛性矣。 以住自性之理。 在凡而即真。 以引出性之事。 成果而不虚。 以应得之文。 处染而何失。 以至得之道。 证圣而无疑。 又因自性有。 故能引出。 应得至果。 克证非虚。 如大涅槃经云。 一阐提等。 定当得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善男子。 譬如有人。 家有乳酪。 有人问言。 汝有酥耶。 答言。 我有。 酪实非酥。 以巧方便。 定当得故。 故言有酥。 众生亦尔。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 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义故。 我常宣说。 一切众生。 悉有佛性。 又经论通明四种佛性。 初因性。 即染净缘起。 二因因性。 即内熏发心。 三果性。 即始觉已圆。 四果果性。 即本觉已显。 又初随缘隐显。 二征起净用。 三染尽净圆。 四还原显实。 又初自性住性。 即正因。 二是引出佛性。 即了因。 三四皆是至得果性。 即缘因。 又初二因中理智。 后二果中理智。 因果虽异。 智不殊理。 契同无二。 唯一心转。 绝相离言。 无不包融。 故名佛性。 又涅槃疏云。 涅槃正性有五。 一正性。 非因非因因。 非果非果果。 二因性。 十二因缘。 三因因性。 十二因缘所生智慧。 四果性。 三藐三菩提。 五果果性。 大般涅槃。 虽复分别。 只是一法。 又古释有三种性。 一理性。 谓真如。 二行性。 谓无漏种子。 三隐密性。 即尘劳之畴。 三性隐显虽分。 一体凡圣共有。 又约常住随缘。 而分二种佛性。 一常住义。 经云。 其药本味。 停留山中。 如常不轻菩萨。 敬四众等。 以此佛性。 混烦恼而不污。 显菩提。 而不净。 以常住不变故。 所以菩萨。 不敢轻一小众生。 以佛性不坏故。 二随缘义。 经云。 随其流处。 成种种味。 如常惨菩萨。 愍四众等。 以真心不守自性。 举体随缘。 而作人法。 经云。 法身流转五道。 号曰众生。 以众生随缘失性。 不觉不知。 所以菩萨。 常生悲惨。 又众生佛性。 皆有二义。 一是所依佛性。 如上二义。 一是常住。 二是随缘。 二能依杂染。 一缘成似有义。 二无性即空义。 由染法有即空义故。 所依佛性。 常净不变也。 由染法有似有义故。 所依佛性。 随缘成染也。 故知以众生无性即空故。 在凡不凡。 以法身随缘故。 处圣非圣。 又以众生缘成似有故。 圣不是凡。 以法身常住不变故。 凡不是圣。 则真俗一际。 染净恒分。 凡圣两途。 生佛无异。 如是镕融。 方明一心佛性。 古德问。 一切众生。 佛性常住。 为现为当。 答。 三世皆常。 问。 若现常者。 众生即佛耶。 答。 如胎中子。 岂不同父姓。 若问父姓宁责耆少。 又佛性非当现者。 只见此理。 不可推当。 修道乃得。 不可言现。 只见此理。 则约理无差。 修道乃得。 则随事不滥。 又涅槃经明六盲摸象。 各说异端。 虽说不谛。 亦不离象。 如各执五阴空大等六法为佛性。 虽说不着。 亦不离六法。 如头足之中。 既无有象。 不可即也。 头足之外。 亦无别象。 不可离也。 非即非离。 非内非外。 而得言象。 众生佛性。 亦复如是。 非即六法。 非离六法。 非内非外。 故名中道。 名为佛性。 若取六法为佛性者。 乃是众盲之佛性。 若离六法为佛性者。 如指虚空为佛性。 如诸婆罗门所谤。 为仙预所害。 取不即不离中道为佛性者。 如大王智臣。 所见佛性。 十地经云。 众生身中。 有金刚佛性。 犹如日轮。 佛者是觉。 人有灵知之觉。 今第一义空。 与之为性。 故名佛性。 非情无觉。 但持自体。 得称为法。 今真性与之为性。 故名法性。 故云假说能所。 而实无差。 云何无差。 同一性故。 外典亦云。 天地万物。 同禀阴阳之元气也。 问。 夫言佛性。 境智俱收。 故云菩提菩提断。 俱名为菩提。 说智及智处。 俱名为般若。 云何教中云。 在有情数中称佛性。 在无情数中称法性。 答。 在心称佛性。 在境称法性。 从缘虽别。 能所似分。 约性本同。 一体无异。 如瓶贮醍醐。 随诸器而不等。 犹水分江海。 逐流处而得名。 一味真心。 亦复如是。 凡圣境智。 一际无差。 所以法王经云。 一切众生。 一心佛性平等。 等诸法故。 只为真心不守自性。 随缘转动。 于转动处。 立其异名。 古德云。 譬如珠。 向月出水。 向日出火。 一珠未曾异。 而得水火之名。 以珠体是一。 能应二缘。 且如月为水缘时。 月中未曾无火性。 日为火缘时。 日中未曾无水性。 何以故。 二性相冥故。 但缘水火。 事有优劣。 故使二性。 冥伏不现。 各从自体。 得水火名。 非全无性。 真如一心。 亦复如是。 在有情中名佛性。 在无情中名法性。 一如未曾异。 而得法佛之名。 以真如体一能应二缘。 且如有情正为佛缘时。 有情未曾无法性。 无情正为法缘时。 无情未曾无佛性。 何以故。 二性相冥故。 但犹色心。 事有优劣故。 二性冥伏不现。 各从自体。 得法佛名。 非全无性。 清凉记云。 法性即佛性者。 故经云。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若以心性为佛性者。 无法非心性。 则不隔内外。 而体非内外。 内外属相。 性不同相。 何有内外。 然迷一性。 而变成外。 外既唯心。 何有非佛。 所变无实。 故说墙壁。 言无佛性。 以性说相。 无非性矣。 如烟因火。 烟即是火。 而烟郁火。 依性起相。 相翳于性。 而相即性。 如水成波。 波即是水。 境因心变。 境不异心。 心若有性。 境宁非有。 况心与。 境皆即真性。 真性不二心境岂乖。 若以性从相。 不妨内外。 若以外境而例于心。 令有觉知。 修行作佛。 即是邪见外道之法。 故须常照。 不即不离。 不一不异。 无所惑矣。 故知佛性。 非内非外。 随物迷悟。 强说升沉。 又今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 就计此义。 自有浅深。 一谓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枭獍负块。 以成于子。 情变非情。 非情变情。 斯为邪见。 不异外道众生。 计生草木有命。 故不可也。 若说无情同一性故。 则稍近宗。 亦须得意。 彼本立意。 约于真如自体遍故。 真实之性无有二故。 涅槃经说。 第一义空。 为佛性故。 一切法中有安乐性。 摄境从心。 无非心故。 色性智性。 体无二故。 如是等文。 诸经具有。 今谓此释。 太即太过。 失情无情。 坏于性相。 若以涅槃第一义空。 该通心境。 涅槃可以简于瓦砾。 言无性耶。 今直显正义。 谓性与相。 非一非异。 情与非情。 亦非一异。 故应释言。 以性从缘。 则情与非情异。 一如涅槃简去墙壁瓦砾等故。 二无觉不觉者。 真性之中。 无心境故。 三无非觉悟。 以无情性。 融觉性故。 故起信论。 问云。 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 云何能现种种色相。 答曰。 即此法身。 是色体故。 能现于色。 所谓从本已来。 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故。 色体无形。 说名智身。 以智性即色故。 说名法身。 遍一切处。 今取二性。 相即互融之义说耳。 百门义海云。 谓觉尘及一切法。 从缘无性。 名为佛性。 经云。 三世佛种。 以无性为性。 一切处随了无性。 即为佛性。 不以有情故有。 不以无情故无。 今独言有情者。 遍世劝人为器。 常于一毛一毫之处。 明见一切理事。 无非如来性。 是开如来性起功德。 名为佛性。 是知六道四生。 山河大地。 情与非情。 皆同一性。 如世尊最后垂示。 应尽还原品三告之。 又经云。 尔时世尊。 如是逆顺入。 诸禅已。 普告大众。 我以甚深般若。 遍观三界一切六道。 诸山大海。 大地含生。 如是三界。 根本性离。 毕竟寂灭。 同虚空相。 无名无识。 永断诸有。 本来平等。 无高下想。 无见无闻。 无觉无知。 不可系缚。 不可解脱。 无众生。 无寿命。 不生不起。 不尽不灭。 非世间。 非非世间。 涅槃生死。 皆不可得。 二际平等。 等诸法故。 闲居静住。 无所施为。 究竟安置。 必不可得。 从无住法。 法性施为。 断一切相。 一无所有。 法相如是。 其知是者。 名出世人。 是事不知。 名生死始。 汝等大众。 应断无明。 灭生死始。 又复告大众。 我以摩诃般若。 遍观三界有情无情。 一切人法。 悉皆究竟。 无系缚者。 无解脱者。 无主无依。 不可摄持。 不出三界。 不入诸有。 本来清净。 无垢。 无烦恼。 与虚空等。 不平等。 非不平等。 尽诸动念。 思想心息。 如是法相。 名大涅槃。 真见此法。 名为解脱。 凡夫不知。 名曰无明。 作是语已。 复入超禅。 从初禅出。 乃至入灭尽定。 从灭尽定出。 乃至入初禅。 如是逆顺。 入超禅已。 复告大众。 我以佛眼。 遍观三界一切诸法。 无明本际。 性本解脱。 于十方求了不能得。 根本无故。 所因枝叶。 皆悉解脱。 无明解脱故。 乃至老死皆得解脱。 以是因缘。 我今安住。 常灭寂光。 名大涅槃。 如上真实慈父。 广大悲心。 不可思议三告之文。 或有偶斯教者。 可以折骨为笔。 剥皮为纸。 刺血为墨。 而书写之。 不可顷刻暂忘。 刹那失照。 且如第一文云。 遍观三界一切六道。 诸山大海。 大地含生。 如是三界。 根本性离。 毕竟寂灭。 第二文云。 遍观三界有情无情。 一切人法。 悉皆究竟。 第三文云。 遍观三界一切诸法。 无明本性。 性本解脱。 是以遍法界内。 尽十方中。 若有情。 若无情。 若有性。 若无性。 山河大地。 草芥人畜。 不在三界。 不出三界。 不随生死。 不住涅槃。 皆同真如一心妙性。 如是信解。 顿入一乘。 更无秘文。 能出斯旨。 离此有说。 皆是权施。 诱引提携。 咸归宗镜。 问。 既云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云何涅槃经云。 或有佛性阐提人有。 善根人无等。 答。 一切众生。 实有佛性。 经约善恶无记理果等。 互说有无。 荐福疏云。 今准经明佛性。 略有五种。 谓善不善无记。 及理果等。 今言一阐提有。 善根人无者。 此是不善佛性也。 然善根人。 有其二种。 一是离欲善根人。 离欲断一切不善故。 二是五住已上。 五住已上。 无不善性故。 此之二人。 俱无不善性也。 善根人有。 阐提人无者。 此是善佛性也。 阐提断一切善。 故云无也。 二人俱有者。 理及无记也。 二人俱无者。 俱无果性故。 涅槃经云。 如来佛性。 则有二种。 一有。 二无。 有者。 所谓三十二相。 乃至无量三昧。 是名为有。 无者。 所谓如来过未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 五阴十二因缘。 是名为无。 乃至阐提佛性亦尔。 是则上从于佛。 下至阐提。 皆有有无二性。 非全无性。 是知但约三性及果。 而论有无。 若言理性。 尚无凡圣。 岂说有无。 则约理无不具者。 所以生法师云。 夫禀质二仪。 皆是涅槃正因。 阐提含生之类。 何得独无佛性。 盖是此经度未尽耳。 故生法师。 忍死十年。 以证斯旨。 及涅槃后分到后。 果有斯文。 遂踞师子座。 因而坐蜕。 问。 如上决定说一切众生有佛性者。 众生既具。 云何不免沉沦。 答。 众生虽具正因。 而无缘了。 所以圆觉经云。 未出轮回而辩圆觉。 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若免轮回。 无有是处。 故先德颂云。 圆成沈识海。 流转若飘蓬。 是以真如本觉。 不守自性。 以无性故。 但随缘转。 如云法身流转五道。 故号众生。 应须以善巧方便。 发之。 以智照。 助之。 以良缘。 了了见时。 方逃境缚。 如起信钞云。 且夫真之与妄。 皆依一法界心所说。 盖以此心。 本来有体有用。 即用之体。 则荡然空寂。 即体之用。 则了然觉知。 以无始时来迷故。 于空寂之处。 确然根身尘境。 于觉知之处。 则纷然分别缘念。 故肇论云。 法身隐于形[穀-禾+卵]之中。 真智隐于缘虑之内。 然其形[穀-禾+卵]缘念。 元来体空。 空寂觉知。 元来不变。 不变之真。 元来随缘。 体空之妄。 元来成事。 非因造作。 法尔如斯。 众生身心。 现今若此。 即约此义。 以明染净缘之义相也。 大涅槃经云。 佛告。 善男子。 如汝所言。 若一阐提有佛性者。 云何不遮地狱之罪。 善男子。 一阐提中。 无有佛性。 善男子。 譬如有王。 闻箜篌音。 其声清妙。 心即耽着。 喜乐爱念。 情无舍离。 即吉大臣。 如是妙音。 从何处出。 大臣答言。 如是妙音。 从箜篌出。 王复语言。 持是声来。 尔时大臣。 持箜篌置于王前。 而作是言。 大王当知。 此即是声。 王语箜篌。 出声出声。 而箜篌声亦不出。 尔时大王。 即断其弦。 声亦不出。 取其皮木。 悉皆拆裂。 推求其声。 了不能得。 尔时大王。 即嗔大臣。 云。 何乃作如是妄语。 大臣白王。 夫取声者。 法不如是。 应以众缘善巧方便。 声乃出耳。 众生佛性。 亦复如是。 无有住处。 以善方便。 故得可见。 以可见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阐提辈。 不见佛性。 云何能遮三恶道罪。 善男子。 若一阐提。 信有佛性。 当知是人。 不至三恶。 是亦不名一阐提也。 以不自信有佛性故。 即堕三恶。 故名一阐提。 是知一切众生。 虽有正因。 不得了缘枉沉生死。 为不知故。 甘称下凡。 为不闻故。 不亲善友。 常迷智眼。 岂有了因。 恒习恶缘。 何成善本。 今为未闻者。 广搜秘藏。 发起信心。 为未知者。 直指心原。 了然无滞。 为已闻者。 智慧开发。 万善资熏。 为已知者。 一向保任理行成就。 有斯深益。 岂厌文繁。 普望后贤。 广重传授。 问。 佛性若定有无。 即成断常之见。 如何体会。 理合正因。 答。 非一非异。 能契一乘之门。 亦有亦无。 不谤三因之性。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善男子。 若有说言。 一切众生。 定有佛性。 常乐我净。 不作不生。 烦恼因缘。 故不可见。 当知是人。 谤佛法僧。 若有说言。 一切众生。 都无佛性。 犹如兔角。 从方便生。 本无今有。 已有还无。 当知是人。 谤佛法僧。 若有说言。 众生非有如虚空。 非无如兔角。 何以故。 虚空常故。 兔角无故。 是故得言。 亦有亦无。 有破兔角。 无破虚空。 如是说者。 不谤三宝。 问。 教说一心佛性之理。 有何因缘。 获何善利。 答。 佛眼谛观。 正理不谬。 若人决定信受。 则除五种过失。 生五种功德。 佛性论云。 如来为除五种过失。 生五种功德故。 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除五过失者。 一为令众生离下劣心故。 有诸众生。 未闻佛说有佛性理。 不知自阴必当有得佛义故。 于此身。 起下劣想。 不能发菩提心。 二为离慢下品人故。 若有人曾闻佛说众生有佛性故。 因此发心。 既发心已。 便谓我有佛性。 故能发心。 作轻慢意。 谓他不能。 为破此执。 故佛说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三。 为离虚妄执故。 若人有此慢心。 则于如理如量正智不得生显。 故起虚妄。 虚妄者。 是众生过失。 过失有二。 一本无。 二是客。 一本无者。 如如理中。 本无人我。 作人我执。 此执本无。 乃至故知能执。 皆成虚妄。 由于此执。 所起无明。 诸业果执。 并是虚妄。 无。 受者作者。 而于中执有是虚妄。 故言本无。 二是客者。 有为诸法。 皆念念灭。 无停住义。 则能骂所骂。 二无所有。 但初刹那为旧。 次刹那为客。 能骂所骂。 起而即谢。 是则初刹那是怨。 次则非怨。 以于客中。 作于旧执。 此执不实。 故名虚妄。 若起此执。 正智不生。 为除此执。 故说佛性。 佛性者。 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 由真如故。 无能所骂。 通达此理。 离虚空执。 四为除诽谤真实法故。 一切众生过失之事。 并是二空。 由解此空故。 所起清净智慧功德。 是名真实。 言诽谤者。 若不说佛性。 则不了空。 便执实有。 违谤真如。 净智功德。 皆不成就。 五离我执故。 若不见虚妄过失。 真实功德。 于众生中。 不起大悲。 由闻佛说佛性故。 知虚妄过失。 真实功德。 则于众生中起大悲心。 无有彼此。 故除我执。 为此五义因缘。 佛说佛性生五种功德。 一起正勤心。 二生恭敬事。 三生般若。 四生阇那。 五生大悲。 由五功德。 能翻五失。 由正勤故。 翻下劣心。 由恭敬故。 翻轻慢意。 由般若故。 翻妄想执。 由生阇那俗智。 能显实智及诸功德故。 翻谤真法。 由大悲心。 慈念平等故。 翻我执。 乃至由般若故。 不舍涅槃。 由大悲故。 不舍生死。 由般若故。 成就佛法。 由大悲故。 成就众生。 是以若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自然不谤不慢。 无失无违。 何者。 以众生妙故。 皆不可思议。 如佛在竹林中说法。 授白鸽鸟。 劫国名号八相之记。 诸大菩萨等。 皆申忏悔。 咸云。 若智未齐如来。 我等自此已后。 更不敢称量众生。 宝。 坚和尚云。 我。 见老鸦在生槃上回头转脑。 便。 全体见渠法身。 又有俗官入寺。 与盘山和尚登殿。 问云。 此雀儿还有佛性不。 师云有。 问。 既有佛性。 为甚么向佛头上阿。 师云。 是何不向鹞子头上阿。 问。 佛性于五眼中。 何眼能见。 答。 涅槃经云。 佛眼见故。 而得明了。 以佛眼见一切美恶差别等事。 悉皆不动。 为见性故。 维摩经云。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此是心鉴无碍为眼。 非取根尘所对。 是以肉眼见粗天眼观细。 慧眼明空。 法眼辩有。 佛眼观不二相一实之理。 华严经离世间品说十眼。 所谓肉眼。 见一切色故。 天眼。 见一切众生心故。 慧眼。 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 法眼。 见一切法实相故。 佛眼。 见如来十力故。 智眼。 见诸法故。 光明眼。 见佛光明故。 出生死眼。 见涅槃故。 无碍眼。 所见无障故。 一切智眼。 见普门法界故。 又慧眼所见。 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者。 见法空故。 名为慧眼。 非独慧眼能见。 五眼俱现。 如是五眼。 照如千日。 十方之中。 无处不见。 于一切处。 地平如掌。 无诸秽恶。 若有可见。 即是生盲。 何以故。 无所有故。 当知无空。 色空俱遣。 又见一切尘全是眼。 更不可见。 闻一切声全是耳。 不复更闻。 所以云。 一切声是佛声。 一切色是佛色。 又云。 离心之外。 更无一法。 纵见内外。 但是自心所见。 无别内外。 此无过也。 乃至若了尘时。 尘。 全是知也。 终不以知知于尘。 即有所知也。 若知于无知。 不异知也。 今尘即知。 不复更以知及不知。 知于无知。 但无能所之知。 非无知也。 此方显无知也。 经云。 显现一切法。 各各不相知。 见亦如是。 又闻者。 圆教明我。 我即闻故。 能闻所闻。 皆法界故。 故使我外更无别闻。 是以若见若闻。 若知若觉。 皆一心故。 华严经云。 所见不可见。 所闻不可闻。 所知不可知。 一心不思议。 问。 五眼凡圣共有。 则众生具佛眼。 如来有肉眼。 云何唯佛眼能观。 十住菩萨等。 不见佛性。 答。 以十住菩萨。 有行有住故。 所以不了了见。 若见性了了证实之时。 不见。 已外。 更有菩提可行可住。 以十住位。 缘观未尽故。 心有所在。 心有所在。 故有所不在。 是故不能觉一切法。 至佛位息缘。 真心平等。 无处不在。 无不在故。 无有一法在于心外。 亦无一心在于法外。 心与法界。 同体照明。 故觉一切。 又此心性。 是真实了知义。 遍照法界义。 以本有为所照。 以净眼智明为能照。 如涅槃经云。 见性肉眼。 即名佛眼。 大涅槃经明二种见佛性。 一相貌见。 二了了见。 相貌见者。 谓登地菩萨。 方便权智。 识变似空。 名相貌见。 了了见者。 谓地上菩萨。 根本正智。 亲证真理。 不变相缘。 名了了见。 即是亲证。 相貌见者。 比量知。 了了见者。 现量得。 问。 既云佛眼能观佛性。 如何教中又言。 我以五眼不见。 三聚众生。 狂愚无目而言见耶。 答。 若约实相体。 性遍法界。 以实相无相故。 则不可见。 若论照用。 相遍法界。 以无相之相。 亦可得见。 又五眼圆照三谛之理。 诸境分明。 虽云洞鉴。 未必是有。 虽云不见。 未必是无。 斯乃无相之相。 不观之观。 当知相中无相。 只勿相。 观中无观。 只勿观。 体万物而自虚。 同一道之清净。 岂同执实随尘。 作能所断常之见耶。 问。 夫佛眼者。 皆是圆修圆证方具。 十住菩萨。 尚未分明。 云何无明。 烦恼凡夫。 尚未得天眼。 云何得同佛眼。 答。 如来五眼。 众生悉具。 非待证圣方有。 涅槃经云。 若学大乘人。 虽是肉眼。 而名佛眼。 二乘虽具天眼。 不名佛眼。 又云。 见如来性者。 虽有烦恼。 如无烦恼。 若实明宗见性。 即肉眼而明佛眼。 以智照为眼故。 台教约五。 品初位中。 以凡夫心。 同佛所知。 用所生眼。 齐如来见。 若论明味浅深。 即落修证。 今直论见性。 即无前后。 所以鸯崛摩罗经偈云。 所谓彼眼根。 于诸如来常。 具足无减修。 了了分明见者。 止观释云。 彼是九法界眼根也。 于如来常者。 九界自谓各各非真。 如来观之。 即佛法界。 无二无别。 无减修者。 观诸眼即佛眼。 一心三谛。 圆因具足。 无有缺减也。 了了分明见者。 照实为了了。 照权为分明。 三智一心中。 五眼具足圆照。 名为了了见佛性也。 见论圆证。 修论圆因。 又具足修者。 观于眼根。 舍二边漏。 名为檀。 眼根不为二边所伤。 名为尸。 眼根寂灭。 不为二边所动。 名为羼提。 眼根及识。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名为精进。 观眼实性。 名为上定。 以一切种智。 照眼中道。 名为智慧。 是为眼根具足无减修。 无减故。 了了分明。 见眼法界。 乃至彼意根。 于诸如来常。 具足。 无减修。 了了分明见。 于一一根。 即空即假即中。 三观一心。 名无减修。 证慧眼法界。 佛眼一心中得。 名了了见。 皆如上说。 根既如此。 尘亦复然。 一切诸法。 亦复如是。 是为圆教调伏诸根。 满足六度。 此则究竟调伏。 究竟满足。 如是助道。 助究竟道。 当知六度。 遍能调伏一切诸根也。 又若论差别者。 则诸天是报得。 二乘是修得。 我此宗门。 非报非修。 是发得。 五眼。 以本圆具故。 若悟佛乘人。 虽具烦恼性。 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即肉眼而名佛眼。 二乘人。 虽证灭修道。 具漏尽通。 即天眼而为翳眼。 所以志公云。 大士肉眼圆通。 二乘天眼有翳。 融大师云。 不取天眼等五通。 造事外道。 唯取入理凡夫耳。 。 发布时间:2025-05-14 17:52:18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shu-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