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须隐恶扬善 内容: 【原文】[发明]奸人早作夜思,不遗余力者,恶之实。 而其消沮闭藏,惟恐人知者,恶之名。 恶而不隐,势必转相传播,无地自容。 先哲有云,闻人有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 大哉。 仁人君子之论也。 彼轻薄庸流,往往喜闻人过,惯以传述之词,据为确实之论,甚至粉饰增添,丧人名节。 其有不显遭人祸,阴受天诛者,几希矣。 ◎恶之在细行者,固当隐。 恶之在大节者,尤当隐。 恶之在男子者,固宜隐。 恶之在妇女者,尤宜隐。 恶之在自身者,固不容不隐。 恶之在祖先者,尤不容不隐。 总是恶名愈大,则吾隐之之功愈大。 其无志隐恶者,皆其无福隐恶者也。 ◎孔子论益者之乐,必曰,乐道人之善。 道之云者,即扬之谓也。 善言善行,人之所难。 苟有一德,人即传播,则善者益进于善,此即与人为善之意也。 是故善在圣贤,可以鼓励风俗。 善在乡党,可以式化顽愚。 其机全在揄扬赞叹,不没人善之心而已。 ◎善字,所该甚广,当兼言行大小,远近闻见而言。 扬字,所该亦广,兼笔舌劝化,自作教他而言。 【译白】[发明]奸恶小人白天所作、夜间所想,不遗余力而为的,是作恶的实事。 而其惊惶失措,躲躲闪闪,唯恐被人知道的,是作恶的名声。 恶事恶名,若不加以隐瞒,势必辗转传播,使其无地自容。 东汉马援曾训诫侄子说:“当听到他人过错时,如同听到父母之名,耳朵可以听,而嘴巴不可说出去。 ”妙啊! 仁人君子之高论也。 那些轻薄庸俗之人,往往喜欢打听他人过失,常把街谈巷议之传闻当做确实之论据,甚至添油加醋夸大其词,败坏他人名节。 如此之人,若不明遭横祸,阴受天谴的,几乎很少有。 ◎属于小节上的恶行,固然应当掩隐。 犯在大节上的恶行,尤其不可大肆张扬。 男人犯了恶行,固然不应让人知道。 若是妇女犯了恶行,更当替其掩隐。 恶行出在自身的,固然不能不隐。 若是恶行出自祖先的,更不可对人宣扬。 总之,恶名越大,我掩隐的功德也就越大。 那些不肯隐恶的,都是没有福报修此功德之人。 ◎孔子论有益于人之乐,必说:“乐于称道他人之善行,这里的道,就是称扬、赞扬之意。 善言善行,原是人所不容易做到的。 只要有一点善行,人们就给予赞扬传播,那么行善之人就会更加努力为善,此即是与人为善之意。 所以圣贤所表现出来的善言善行,可以鼓励民风习俗。 平常百姓所表现出来的善言善行,可以为顽劣愚钝之人树立良好揩模。 关键全在于表扬赞叹,不埋没人之善心罢了。 ◎善字,所包含之范围很广,当概括言行大小,乃至古今中外所闻所见之善言善行。 扬字,所包括之方法也很多,当兼及书面和口头,乃至自己赞扬和教他人赞扬的方式。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常须隐恶扬善 发布时间:2020-12-27 13:42:15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shu-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