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内容: 【原文】[发明]父子之伦,重于手足。 兄弟阋(xi)墙,已成凶德。 父子乖异,更灭天伦。 假令他人于此,以利己之故,使我父子参商〖参商,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参星与商星。 两星不同时在天空出现,因以比喻亲友分隔两地不得相见,也比喻人与人感情不和睦〗,骨肉嫌隙。 哀哀父母,顾似续而感伤〖似续,后代子孙〗。 济济儿孙,对庭除〖庭除,此处指父母】而负疚。 于心何忍。 于理何安? 所以古来圣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必使家家菽水承欢〖菽水,最平常的食品,常用作孝养父母之称】,户户高堂〖指父母〗具庆。 而后吾事亲之心方慰,而后吾教子之念方安。 不然,彼此反观,其为不孝不慈也大矣。 ◎不睦之故,亦有多端。 非因语言斗构,即因财帛交关。 非为前后父母〖即继父,继母】,有偏憎偏爱之私。 即为嫡庶弟兄,起为厚为薄之见。 要其归之于利,则一而已。 所谓小者,非必锱铢之谓也。 纵使家舍田园,较诸父子不睦,则亦小矣。 若以文害辞,恐违帝君垂训之意。 【译白】[发明]父子间之伦常,自然重于兄弟手足。 若兄弟不和,已是违背道德之恶行。 况父子互相背离,更是灭绝天伦。 假使有人为了自己利益,恶意中伤,使我父子隔阂,骨肉产生嫌隙。 让哀哀父母,见到后辈而感伤。 济济儿孙,面对椿庭萱室而负疚。 试问于心何忍,于理何安? 所以自古以来,圣贤总是教人由尊敬自己之父兄,推广到尊敬他人之父兄;从慈爱自己之子弟,推广到慈爱他人之子弟。 必使家家子弟都尽心侍奉父母,户户高堂(父母)俱得福寿綿延。 而后我奉事父母之心才得欣慰,而后我教导子孙之念始能安然。 否则,彼此反省,岂不是成了不孝不慈之大罪人? ◎家庭不和睦之缘故,也有很多方面。 不是因语言引起争执,便是与财物有关。 不是因继父、继母有偏憎偏爱之私心,就是为嫡庶兄弟,产生厚薄之偏见。 归根结底,不外乎为一利字罢了。 所谓小,不一定指锱铢必较。 纵使家舍田园,比之父子不睦,也只能算是小事一桩。 若拘于文字而误解其内涵,恐怕就有违帝君垂训之本意了。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发布时间:2020-12-27 02:04:2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shu-1339.html